- 85.50 KB
- 2022-04-29 14:28:56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登记表名称毛泽东同志脱险驻地旧址时代1927年类别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所有权国家所有使用人铜鼓县毛泽东化险福地管理处所在地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排埠镇华联村月形湾海拔高程485米经度114012′50.1″纬度28024′39.0″保护级别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管理机构秋收起义铜鼓纪念馆简介(限500字以内)旧址位于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排埠镇华联村月形湾,原系“吴家祠”。晚清建筑,座东朝西,土木结构,前后两进,前有半月形水塘,占地面积450平方米。2003年伴随毛泽东化险福地旅游景区的开发进行修复和复原陈列后向社会开放,2004年被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27年9月9日,毛泽东从安源奔赴铜鼓指挥秋收起义途中遇团防队员扣留。押解途中,毛泽东急中生智,从口袋里抓出四块银圆往地上一甩,借敌人拥抢银圆之机朝对面山上跑去,利用一个拐弯处跳进路边的水沟里,凭借周边的茅草和灌木作掩护躲过了敌人的追捕,并在当地农民协会会员陈九兴的帮助下,当晚住在吴家祠,留下了“一脚踏两省,四元定乾坤”的传奇故事。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在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谈起过他的这段往事。解放后,毛泽东曾给陈九兴写过信,称他为“救命恩人”。2007年,毛泽东嫡孙、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博士后毛新宇在参观吴家祠时,感慨的说:“爷爷在铜鼓经历一次遇险,如果没有铜鼓人民帮助他脱险,也就没有伟大的秋收起义”。吴家祠见证了一代伟人毛泽东革命生涯中唯一一次真正意义的遇险经历,由此奠定了是翻开新中国革命历史篇章首页的重要地位。
申报对象文物构成清单文物名称文物类别保存现状吴家祠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好半月形水塘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好毛泽东脱险藏身处纪念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好
自然与人文环境铜鼓地处中亚热带北部温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0C0,是理想的“避暑胜地”。境内森林覆盖率达87.4%,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达7万个/CM3,被誉为“天然氧吧”。植被科类92科630余种,有珍希南方红豆杉20多万株以及多种野生动物,是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生态孤岛”。旧址所在地为河浴堆积地貌,砂、砾石层地质,潮沙泥土壤,赣湘公路从旁边穿过。铜鼓为典型的客家县,客家人占全县14万总人口的80%,客家饮食、民居、山歌颇具特色。这里不仅是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主要策源地,一度成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铜鼓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其中在册烈士1.8万多人,境内遗存革命史迹达三十多处,1990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全苏区县”。近年来,积极鼓励多元化的市场经济主体投资生态旅游开发,为打响“红色”牌,投入巨大资金,修复了一批革命旧址,开发建设了毛泽东化险福地,恢复性建设了秋收起义阅兵广场、湘鄂赣革命烈士公园等。红色旅游景区被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等部门列入“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影区”,成为武汉、长沙、南昌的“后花园”。随着大广高速公路的开通和昌铜高速的开工建设,来此旅游的游客明显增加,年均人数达近10万人。旧址位于宜春市铜鼓县排埠镇华联村毛泽东化险福地景区内,距县城23公里,与湖南浏阳交界。周围是华联村村民的住宅,右前方山坡上是毛泽东当年化险藏身处,正前方立有毛泽东铜像雕塑。该旧址与位于排埠镇永庆村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三团回师铜鼓旧址共同奠定了排埠作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镇的红色文化底蕴。
文物本体状况旧址位于铜鼓县排埠镇华联村月形湾毛泽东化险福地景区内,原系“吴家祠”。晚清建筑,由祠堂、禾坪、半月形水塘三部分构成,为典型的客家风格建筑,占地面积450平方米。主体建筑座东朝西,土木结构,前后两进,中间设有一个大天井,左右各设一个小间。前厅两侧各设次间,后堂两侧各设一间耳房,正大门上方悬挂一横匾“吴家祠”。主体建筑前为青砖铺设的禾坪,再前方为一半月形水塘。2003年进行修复后,保存了原貌,完整无缺。平时由铜鼓县毛泽东化险福地管理处使用管理,并常年对外开放。
历史沿革旧址建于清晚,原系“吴家祠”。1927年9月9日,毛泽东从安延奔赴铜鼓指挥秋收起义途中,在此“遇难呈祥,逢凶化吉”,当晚居住吴家祠。2003年,伴随毛泽东化险福地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对该旧址进行了维修和复原陈列,并向社会开放。2004年,被公布为铜鼓县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隶属于秋收起义铜鼓纪念馆管理,平时由毛泽东化险福地景区管理处使用。
价值评估长期以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其价值的认识在不断提高。特别是2007年为纪念湘赣边界秋收起义80周年,由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宜春市委主办,中共铜鼓县委、铜鼓县人民政府、宜春市史志办承办的“秋收起义与中国革命道路的开辟”理论研讨会达成了以下共同认识:一、关于历史定位吴家祠见证了一代伟人毛泽东革命生涯中唯一一次真正意义的遇险经历,由此奠定了是翻开新中国革命历史篇章首页的重要地位。二、关于文物价值1、是中国革命最著名、最重大事件之亲历物证,是秋收起义与中国革命道路开辟之信用物证,是工农武装暴动推翻反动统治之形象物证,也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之风范物证,属革命历史课堂形象化学习的红色经典物。2、建筑本身为典型的客家建筑模式,具有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且保存完好。
相关研究情况1、《毛泽东传》节选——中央文献出版社2、《湘赣边秋收起义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伟大意义和历史作用》(作者:罗海曦宋晨光)——2007年9月《红旗画刊》总第50期3、《铜鼓,毛泽东化险福地》(记者李林陈春生)——2007年9月《红旗画刊》总第50期4、《红旗漫卷风雷动——重温秋收起义光辉历史》(记者李林陈春生)——2007年9月《红旗画刊》总第50期5、《红色铜鼓绿色家园》(作者:陈春生廖明)——2007年9月《红旗画刊》总第50期6、《铜鼓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发源地——访毛泽东嫡孙、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博士后毛新宇》(作者:邹思球吴剑)——2007年9月23日《宜春日报》第一版7、《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陈威论铜鼓在秋收起义中的历史地位》——2007年8月27日《宜春日报》第二版8、《毛泽东同志在铜鼓》(作者:涂光明曾小明廖明)——2003年12月28日《宜春日报》第一版9、《走进铜鼓月形湾》(作者:宋交根涂光明刘春明)——《宜春日报》2004年1月4日第三版10、《军史专家到铜鼓考察秋收起义史》——2004年7月30《宜春日报》第一版11、《军事科学院国防科大军史专家到我县考察》——2004年7月29日《铜鼓报》第一版12、《脱险》(江西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研究员:李国强)13、《秋收起义在铜鼓》(作者:林兆福)——2007年9月3日《宜春日报》第二版14、《秋收起义与中国革命道路的开辟“理论研讨会在我县召开——2007年8月27日《铜鼓报》第一版15、《铜鼓大打“红色旅游”牌》——2003年12月28日《宜春日报》第一版16、《快速发展的铜鼓旅游》——2006年9月24日《宜春日报》第二版
调查、考古、保护、展示工作2003年,秋收起义铜鼓纪念馆根据县委、县政府的指示,对旧址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实地勘察调查,将调查结果向县委、县政府作了详细的汇报,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要求排埠党委、政府对该旧址进行了大规模的全面修复,由县纪念馆负责复原陈列工作,此项工程于2004年2月全面完成,并公布为第二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秋收起义80周年之际,县人民政府拨款对旧址进行了一次局部维修和周边环境整治及部分陈列改版。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点对旧址进行了实地勘察调查。
“四有”工作情况1、保护管理机构现使用机构(人)为毛泽东化险福地景区管理处。保护管理机构为秋收起义铜鼓纪念馆。该馆隶属于铜鼓县文化局,有干部职工15人,全额拨款副科级事业单位,2001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4年被评为“江西省十大红色旅游景点”,2009年被列为争创“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单位,2008年率先在全国免费对外开放,经费来源为中央财政免费开放补助资金和县财政配套资金。2、保护范围根据铜府发[1991]47号文件,其保护范围为:绝对保护范围:以旧址墙基四周向外延伸2米一般保护范围:以旧址墙基四周向外延伸5米建设控制地带:以旧址墙基四周向外延伸10米建设控制高度:6米3、保护标志2004年4月立,玉白大理石质地,阴文凿刻,嵌于门楼右首,横置矩形(90×60CM),仿宋体、隶书描金。标志牌内容为:“铜鼓县文物保护单位/毛泽东同志脱险驻地旧址/铜鼓县人民政府/二00四年四月公布”。4、保护档案2004年,秋收起义铜鼓纪念馆遵照江西省文化厅《关于做好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意见》的要求和该旧址公布为铜鼓县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开始制作“四有”档案,现存秋收起义铜鼓纪念馆。
安全保卫情况旧址的安全保卫工作由铜鼓县毛泽东化险福地景区管理处内设机构保卫股负责,指定有专人负责日常管理,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旧址内配有消防栓、灭火器等技防设施。
下一阶段保护、管理、使用计划一是成立旧址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担任组长,县文化局局长、县旅游局局长、县城乡建设规划局局长任副组长。二是聘请省内外专家对该旧址为中心的县内红色旅游资源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进行科学规划论证,编制《红色旅游总体建设规划》和该旧址单体保护规划。三是扩大宣传,开辟以该旧址为重点的红色旅游线路,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发挥其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功能,推动县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