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00 KB
  • 2022-04-29 14:40:51 发布

九三学社入社登记表填写手册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模式流程教学需要模式吗?当然需要。这个疑问和企业是否需要“生产标准”类似?我们一再讲别争来争去地绕弯弯磨嘴皮了,赶紧为课堂教学“定模”,用模式去规范教师的课堂流程和教学行为,不是说教育不等人吗,我们需要和时间赛跑,早一天改善目前课堂教学的现状,通过“解放”来“解救”水深火热中的孩子们。我们说教育的产品是课堂,唯有保证课堂这个“产品”的质量,才能提升教育整体的办学质量和服务质量。当然,“定模”是为了“破模”,最终是为了生成真正的课堂特色。但这个步骤急不得,先学会站立才有可能学会走路!高效课堂模式如何先“继承”再“生成”?没有“临帖”岂会有“破帖”?先用“田字格”写字,严禁貌似有见地的批判的学,否则会画虎不成。我们要求所有“共同体”学校用4个月时间进行高效课堂的“临帖”,这个阶段叫“继承”;第二个阶段叫批判与生成,在这个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嫁接生成不同的课堂特色,这个特色应该讲是“同质异性”的,相同在“高效”,不同的形态上。没有批评就没有超越,当然也不会有真正的生成,“临帖”是为了“破帖”。但一开始就忙着批判,结果一定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批判的学往往呈现为“貌似有见地”。另外,即便是批评,我们也主张“行动批判”,而不是指手画脚瞎白话,有些批评,显然是“酸葡萄”心理在作祟,可以理解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这样,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但天降大任,总得有人亮出肩膀去“扛”起这个伟大的民族分配给我们的责任!课改形势下,如何做老师?课改十年,形势并不容乐观。以注重知识传授为特征的“填鸭式”教学依然顽固地统治着课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在公开课上才能偶尔露一下峥嵘。学生被迫死记硬背、接受机械训练,在书山题海中苦苦挣扎。多数老师因循守旧多数教师因循守旧,沿袭自己做学生时就熟悉的模式“讲”个不停。老师讲得滔滔不绝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听着昏昏欲睡。如果全民投票,调查对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满意度,估计很难及格。  教育关系到每个家庭,谁都想给自己的孩子寻找一方务实高效、寓教于乐的学校,谁都无法回避因厌学、辍学而造成的荒废与惋惜。看着学生在课堂上受罪,每一个有良知的老师都不会无动于衷。于是,课改,成了别无他路的必然选择。那么,新课改形势下,如何做老师呢?  首先,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老师要自觉地摒弃教师要自觉地摒弃“一言堂”行为,放手发动学生,加强小组建设,利用优秀生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小组学习的高效进行。归根到底,教育的真谛就四个字:因材施教,而传统的“老师讲 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是无法实现因人而异的。这就需要像杜郎口那样,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兵赛兵。这种一一对应、各得其所的互学、组学自然化解了“一师难教众生”的困窘。,在这种对学、群学的过程中,优秀生在讲解展示中提升能力,中等生在前帮后带中加深了印象,后进生在多重帮助下卒有所获。  其次,激励学生正当竞争。人的攀比欲望是天生的,竞争状态有利于学习。让老虎和狮子对决,让骏马和雄鹿赛跑;让野猪和笨熊摔跤,让凶狗和弱狼较量。还要让学生明白,真正的对手只有他自己。竞争的方式可以在组与组之间进行,也可以在组内成员间进行;竞争的内容要多元化,给学有特长的同学以展示的机会;竞争的结果要大张旗鼓地利用,以产生更大的进取动力。  再次,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是一个集体团结进取的精神命脉,好的班级文化具有强烈的导向和约束功能,还能加强班级凝聚力和成员进取心。有什么样的班级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学习力和竞争力。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就能在班级管理中赢得主动;谁重视文化建设,谁就能获得最根本、最持久、最难替代的发展优势。当然,班级文化建设是项系统工程,需要日积月累,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核心只有一点,那就是“以生为本,化外加管制为内存信仰”,变“堵”为“疏”,变“管理”为“服务”,变“批评”为“赏识”。  知易行难。对于那些尚未整体启动课改学校的老师,想践行课改理念,仅小组建设都无法动工。湖南的吴老师提出了一个带有共性的困惑:在大环境不变的情况下,可否耕好我的一亩三分试验田?吴老师所在的大环境是传统教学,她的课改实验田首先碰到的障碍就是座位的摆放,虽然班主任努力协调,但也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传统的课堂,要求学生单人单行,而且隔得越远越好;她的课堂,要求小组一起讨论,同组的座位应该摆在一起。由于座位不能摆在一起,课堂上根本无法进行小组讨论。退一步,让同组的人坐在相邻的地方可否?也不行,因为其他任课老师要求每周换座位,所以,即使是“打电话”式的讨论也不可能进行。如果每堂课上课之前搬动座位的话,一方面时间不允许,另一方面搬来搬去的,搬掉了学生心中的那份神圣,让学生觉得这样的事情可以马虎对付了。由于思想不能统一,小组学习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班级文化建设更是无从谈起……  其实,像吴老师这样单枪匹马想冲破传统课堂桎梏的老师不在少数,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课改十年,为什么整体变化不大。另一方面,新课改要求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这也是普通老师无法作为的,至于改变“繁、难、偏、旧”的课程内容,普通老师更是无能为力。鉴于此,再谈三点——“传统”桎梏下,如何做 老师。  首先,坚定信念,相信乌云遮不住太阳。课改大势,如滚滚洪流,谁也阻挡不住。顺之者昌,早去迎合者,自得先机。被动等靠者,必然要错失机会。所以,最好的态度是,坚持科学的教改方向,不动摇,不走样;坚持求真、务实的教学态度,不迷信,不盲从。  其次,转变观念,化劣势为机遇,争做万绿丛中那点红。如果,你的周围是死气沉沉的老旧课堂,你不妨死马当成活马医,开辟一方高效课堂的试验田。在对比鲜明的实验过程中,你的每一次操作,每一条策划,每一项活动,都有“课题研究”般的价值,认真记录下来,反思成败得失,最终的收获恐怕比单纯的分数要值钱得多!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即使教学考砸锅,说不定撰稿有收获。何乐而不为呢?  再次,研究学生,做一名能影响学生终生的好老师。在现实环境中,是投领导所好还是满足学生的需求,这二者往往并不契合。做分数的奴隶,一心往上爬,并不容易;俯下身子,尊重学生,却并非难事。况且,学生世界相对单纯,换句话说,学生是最懂得感恩与回报的。真心对学生好,可能学生一时领会不到,毕业以后,学生对恩师会有一世的感念。与其为鸡毛蒜皮的蝇头小利做应该教育的帮凶,不如做教育的信徒,为了神圣的理想,为自己所钟爱的事业鞠躬尽瘁。有了这种精神上的追求,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就多了一条路径,且这条路,通畅顺达,直抵光明。高效课堂一般遵循什么样的流程?高效课堂模式的构建一定要遵循“三观”,即宏观、中观、微观,不仅要考虑到学科体系,而且要考虑到单学科特点,更要考虑到每节课的课堂教学。宏观,各个学科体系构建中理念层面为:学在前,教在后,以学定教,顺学而教,当堂达标。可以落脚在老师教学支撑体系的构建层面。中观,学科普适性角度来讲有九步:“明确课堂主体(学生)”→“围绕导学案自学(独学)”→“自我发现问题(试用双色笔标出自己的学习困惑)”→“自主解决问题(对学、群学)”→“展示解决方案(组内展示与全班展示结合)”→“学生归纳提升(师生生成)”→“教师评价反馈(对子互评检测)”→学生整理学案(对残缺知识修补)→课后分层训练(画知识树或者完成计时训练)。微观,主要落脚在学生身上,重点是小组合作的建构。以及,针对具体学科,在普适性模式上的修改,使其具有学科针对性。高效课堂为什么需要规则?杜郎口中学有一个现象,无论哪个年级,哪门学科,上展示课时,教师及学生(一般是学生干部)时常提醒一些规则,比如要运用肢体语言,声音要洪亮,板书要清晰,等等。他们为什么规范得那么严格呢?  众所周知,高效课堂讲究两个字,一个“活”一个“动”,“活”即灵活、活跃、活生生,“动”即联动、走动、动中学。杜郎口奉行的“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其精髓就在“活”与“动”上。按理说,“活”则易生乱,动起来更是不好控制,而杜郎口的课堂“动如脱兔,静如处子”,且该动时一个手势即可变换阵形,该静时递个眼神瞬间鸦雀无声,整个课堂显得忙而不乱,杂而有序,十分协调,效率很高。这得益于什么呢?答案是规则明确,执行严格,全员遵守。  就拿展示规则来说,杜郎口编了歌谣:我自信,我最棒,聚焦点处来亮相。胸挺直,头高昂,面带微笑喜洋洋。嘴里说,心中想,脱稿不再看师长。吐字清声洪亮,嗯啊口语别带上。一握拳,一挥掌,肢体语言能帮忙。展示完,忙退让,褒贬评价记心房。 贯彻这些规则有什么好处呢?第一,有模有样,仪态大方,能提升展示者的自信。第二,自动聚焦,加强吸引,能收拢全班同学的注意力。第三,追求完美,精益求精,能最大限度地优化学习效果。比如,要求脱稿,就避免了照本宣科;声音洪亮,能提振士气,听得清爽;运用肢体语言作渲染,更会让学生全神贯注,防止走神。  这些规则怎样形成呢?功夫在诗外。  没去过杜郎口的老师很容易认为,杜郎口的课堂像赶集般,学生可以为所欲为,事实上,杜郎口学校的纪律相当严厉。如,学校要求“人走桌净”、“物归原处”,学生会在就餐后将桌椅擦得干干净净,还会随时随地检起地上的纸屑、果皮等垃圾。值得一提的是,杜郎口学生每节课都用许多粉笔,但在任何一块黑板下都看不到一丁点粉笔头。有位参观者感慨地说,在一般学校,哪怕只有一位老师书写,黑板前也满是粉笔头,难道是杜郎口的粉笔特结实,不容易折断?笑过之余,谁心里都明白,杜郎口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得太好了!  这种令行禁止、整齐划一的纪律约束,对学生学习有什么好处呢?第一,步调统一,效率提高,减少了组织课堂时间。第二,步步为营,环环相扣,避免了拖拉散漫的消耗。第三,正面督促,互相影响,能让学生严格要求自己。相反,如果放任自流,真的让学生为所欲为,结果肯定是课堂乱成一窝蜂,学生想学也不得安宁。  记者曾担心,这种严格的要求,学生会吃不消。结果,采访的几个学生不约而同地说,一开始是需要适应,但适应后就觉得学校的管理很好,那些规则也谈不上苛刻,毕竟在课上“动”累了,课间相对安静些,反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需求。一个初三的学生还用“能量守恒定律”来作比,他说,学生每天需要多少“动”,需要多少“静”,都是“守恒”的,我们在课堂上释放了“动量”,享受了“自由”,在课外安静此,遵守约束,就成了一种弥补,一种调节。  当师生认同规则,能自觉遵守,且觉得受益匪浅时,这种规则就会深入人心,形成自律,进而上升为文化信仰。模式也是如此,高效课堂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但是学生究竟学什么,怎么学?必须有一个抓手,这个抓手就是模式。  “模式”中的“模”就是“法式、规范”的意思,“式”是“招式、样式”的意思。前文强调“规则”的重要性,其实就暗示了“模式”的不可轻视。模式可以看作一个框架,它对学与教有一定的规范作用,有了模式就有了套路,有了依靠,就不会漫无章法,顾此失彼。  模式使高效课堂有章可循,更易于操作,它相当于一个流程,规范了课堂的每一个环节。甚至可以这样理解,强调模式就是为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理念层面的问题流程化。模式即方法、结构、流程。当然,统一模式难免有呆板僵化的弊端,所以,我们不能唯模式论,更不能局限于某一个模式中,要借模式诠释以生为本的高效课堂理念,借模式承载“活而不乱,动静相宜”的课堂规则。  既然没有规则行不通,那没有模式也不成。高效课堂,如何培优?在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和深入贯彻高效课堂理论的今天,课堂已真正由姓“教”变为姓“学”了,学生成了课堂和学习的主人,特别是优生,在课堂上发挥着引领、示范和指导等作用。因此,在高效课堂下,加强对优生的培养显得更加重要。如何培优? 一、准确定位,拔高优生的奋斗目标“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一个人的成就往往是由其目标决定的。每个学生都是沉睡的巨人,教育唤醒与激发。优生的潜力就像海面下的冰山,巨大而无穷,就看我们如何去发掘,去利用。由于优生通常表现为观点独特、思维敏捷、能力超强,一点即通。因此,作为老师,首先要让优生给自己准确定位,确定奋斗目标。目标是方向,也是学习的动力。对于优等生,不妨引导他们适当拔高目标,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进取精神,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让自己出类拔萃,正像赢得美名的好射手并非由于他的弓箭,而是由于他的目标一样。二、利用小组,发挥优生的聪明才智高效课堂,离不开小组建设。抓好小组建设,首先就要培养一批优秀的小组长,这些小组长是班级的领头雁,也是小组的核心成员。他必须尝试如何去管理自己的小组,让小组成员都能团结一心,互相帮助,为小组争得荣誉;他必须学会如何去提高自身的素质,让小组成员都能心悦诚服,互相尊重,为小组争光添彩。他必须懂得如何去引导本组同学开展独学、对学和群学,让小组成员都能学会自主学习、学会与人合作学习。因此,利用小组建设培优,培养出来的优生不仅学习成绩优异,组织、管理、表达和协调能力超群,而且人格魅力也会得到大家的认可。三、搭建舞台,提供优生的展示机会高效课堂,学习的展示环节是必须有的。学生会不会展示,直接影响着课堂效率的高低。因此,利用展示环节培优,也不失为一种途径。如何让学生展示?首先应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方法,包括展示前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展示过程中对问题的讲解、和同学之间的质疑对抗以及对他人的点评,还有展示之后的整理与反思。让优生在一次次展示中,找到自信,感受快乐,从而为其他同学起到示范作用。要注意的是,学生在展示的时候,教师不要时不时打断学生的话,哪怕学生没有展示清楚,也不要急于纠正,要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时间久了,学生自然就会展示了。四、利用学案,训练优生的创造思维高效课堂,学生的学习离不开导学案。因此,教师在编制导学案的时候,一定要深思熟虑,难易兼备。既要有基础知识训练,也要有能力提升训练,还要有综合拓展训练,比如语文学科,要把字词积累与阅读教学联系起来,也要把阅读教学同写作教学联系起来,还要把学习语文与培养素养联系起来,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要求。特别是对于优生,一定要设计一些有难度的问题、开放性的问题,以训练他们思维的广度、深度和灵活度。五、增设小灶,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目前,压制、束缚优生发展的因素是“一刀切”,是“统一要求”,是“不分青红皂白”。优生处于陪太子读书状态,犹如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好钢没用在刀刃上。优生就像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这就要求伯乐教师,“策之以其道,鸣之通其意”,大胆地解除优生身上的枷锁,让他们“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六、给优生“逃课”的自由,开辟专门的自修室落实“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具体做法就是“选课、走班制”,这虽然是高中的通常做法,但道理是相通的,初中完全可以开辟专门的自修室,让学有余力的同学,根据个人的情况,放弃简单易懂的“群学”,找个僻静的地方“独修”。当然,“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独修”宜偶尔为之,注重实效,避免副作用。七、打破常规,让班内优生头碰头切磋小组建设、导学案与展示,虽说是高效课堂的三大特征,但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杜郎口已经取消使用导学案,许多成熟的高效课堂越来越重视“小展示”,而对于小组建设,又提出了这样的指导思想:小组根据需要而组建,不需要时自然解散。也就是说,彻底解放学生,让课堂真正动起来,“棋寻对手,将找良才”,让野猪和狗熊赛跑,让猛犬和弱狼厮杀。让班内优生头碰头切磋,让后进生去完成最基本的学标。八、在作业要求上,不拘一格,让优生充分自主真正做好培优,教师要和优生换位思考,优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优生要完成什么样的作业。能不能特事特办,给优生充分的自主权,“我的作业我做主”。能不能让优生树立“作业即作品”意识,让每一次“作品”都融入学生的情感,展示着优越的风采,品享着劳作的痛快。布置作业时,不仅要有差异化要求,更多的要尊重学生的意愿,考虑学生的感受,最好变换花样,让活动、表演、实践代替做题、背诵、抄写。生命狂欢就是活动连连吗?“狂欢”是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术语,主要来源于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其核心思想如下:“狂欢”有“颠覆”、“融合”的意思,主要针对群体的精神状态。等级、权威概念消失,人们相互间的任何距离都不再存在。狂欢式是几千年来全体民众的一种伟大的世界感受。这种感受使世界接近了人,人接近了人,一切全卷入了自由而亲昵的交往。由此可见,“狂欢”注重的是群体的行为与思想状况,这种群体的思想状况来源于个人思想的解放。从研究视角上来讲,“狂欢”的落脚点是群体的精神释放状态。作为高效课堂特征之一的“生命的狂欢”,应该这样理解:“生命的狂欢” 主张颠覆传统课堂结构,倡导教育多元融合;主张打破教学中的权威和等级,实现师生、生生乃至学生与教材之间自由平等真诚的零距离对话;其更注重群体对世界、对知识的感受和表达,更关注个体思想和行为的解放。总而言之,“生命的狂欢”更多指向教育理念,而非课堂行动本身;是一幅理想的教育愿景,而非课堂状态的简单诠释。归根结底,“生命的狂欢”旨在建立一幅学生群体精神得到释放,个性得到舒展,心智受到启迪的美好宽阔的教育图景。当然,课堂是实现“生命狂欢”的主阵地,教学行动是检验“生命狂欢”的主载体,由于认识差异,“生命狂欢”这一愿景在课堂上呈现出不同境界,我们又该如何界定呢?狂欢等同多动:或背诵知识要点,或“搬运”教材内容,生生互相检查也好,课堂展示也罢,学习就是记忆,教师就是组织,内容就是考点;学生貌似活动,思维却是静止,萝卜炖萝卜还是萝卜。此种课堂:无“狂”无“欢”,仅是形式上的改变。狂欢代表热闹:有的课堂将教师讲授转变为学生讲解,讲后便罢,没有追问与升华;有的课堂将教学内容变为造作的表演,只闻哄堂的笑声,没有思维的启迪;视频播放屡现课堂,声色光电兼具,却不知意欲何为;小组讨论不绝于耳,最终毫无提升,原地踏步。热闹的表象,空虚的收获;形式上雕琢,内容上浅薄。此类课堂:“狂”而不“欢”,乃虚假的繁荣。狂欢激活思维: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激发群体思考的兴趣,此时课堂无声亦是“灵敏的寂静”;一个恰到好处的点拨和追问,瞬间荡起心灵的涟漪,此时静思也是“灵魂的舞蹈”。一份具有挑战性的展示方案,需要调动主体所有知识与能力去呈现,此时精神亢奋亦是“思维的风暴”;活动有价值,思维有触动,心智有提升,精神感愉悦。此般课堂,既“狂”且“欢”,堪称高效课堂。因此,“生命的狂欢”是一种美好的教育愿景,其内涵实质就是群体的精神释放和活力提升。高效就是多练吗?课堂构成有三要素:教室、教师、学生。换言之,课堂就是在教室这个场所上演的一个老师和几十个学生的故事。“课堂的本质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特殊的生命历程”(叶澜)。因此,高效课堂既指教学上的高效,即学习成绩的高分;更包括教育上的高效,即生命成长的高度。高效课堂是学习成绩和生命成长的共赢,是符合学生、学校和社会效益诉求的理想课堂。高效课堂是学生获取绿色高分的途径。课堂的功能之一是学习文化知识,而评价这一功能是否高效最直观的方法就是分数。素质教育从来不否定分数,新课程更关注的是获取分数的方法和途径。在“提兴趣、减负担、增实效”思想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获取的“绿色高分”是高效课堂的标志之一。所谓绿色高分,是学生学习兴趣持续增长的结果,又必然刺激学习兴趣内化为学习能力。而“题海战术、勤学多练”的确也是获取高分的重要手段,然而这种方法得到的仅有分数,灌输的是现成的知识,失去的是发现的快乐。长此以往,学生的兴趣、好奇心、质疑能力、创新精神、批判意识消失殆尽。作为敲门砖的分数在敲开大学之门后被学生弃之如敝屣,同时扔掉的还有读书的兴趣和学习的能力。以多练换取高效,无异于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其急功近利之心,可悲可叹! 高效课堂是学生成长为优秀公民的基地。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高效课堂是催生卓越人才的基地。自主、创新、责任、担当是高效课堂的关键词。高效课堂中的学生能自主学习、进行自我教育;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进行创新实践;树立了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意识;小组合理分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勇于担当。高效课堂,培养的是人格健全的优秀公民。高效课堂是教师生命之花绚烂绽放的乐园。教育就是引领,教育就是影响。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幸福的学生;自身积极成长的教师,才能引领学生成长。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哪所学校里有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数学就会成为学生最喜爱、最感兴趣的学科,就会在许多学生身上发现杰出的数学才能。”哲学家周国平说:“熏陶是不教之教,是最有效也是最省力的教育,好的素质是熏陶出来的。”教师的专业水平决定教学的高度,人格魅力则决定着教育的厚度,德艺双馨的教师在把课堂推向高效的顶峰时,也实现了自己生命之花的绚烂绽放。高效课堂,不仅是挖掘学生潜能的地方,也是培养学生精神的圣地,更是师生生命舞蹈的广阔原野!如何让独学更深入?自主探究是合作探究的前提和保障,只有独学的深入,才有群学的高效。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是高效课堂的起点,绝对不能与高效课堂割裂开来,起点不好,就不会到达终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不充分,就不能进入合作探究阶段。学生在课堂上不合拍,跟不上课堂节奏,不能成为高效课堂的贡献者和享受者,都是自主探究学习不充分惹的祸。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不积极、不深入,导致学生不能对所学知识形成初步的判断,发现不了问题,更重要的是没有进行初步解决问题的思考,学生成为课堂上的倾听者和旁观者,游离在课堂之外。在自主学习探究上我们应把握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把预习作为育人的重要途径,而不是简单的知识认知。自学能力是学习其他能力的核心和基础,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是学生现在学习、成长的关键,更是学生终生学习发展的关键。因此要站在到育人的高度来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二是深刻的教育来自学生深刻的体验。对学生而言,学习活动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过程。传统课堂最大的弊端就是老师包办代替,学生被束缚、被压抑,最终导致学习效益低下。只有让学生首先对即将学习的知识自主探究,具备深入、深刻的学习体验,让学生从根本上感知知识,带着理解、带着问题走向课堂,才能真正把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 教师要发挥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引领作用。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学习的平台。完善学习小组建设,在小组内形成良好的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文化,同时在班内适时召开自主学习探究论坛,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融入到全班同学的自主探究氛围中,互相竞争,互相学习,引领学生的自主探究走向深入。其次,教师要搞好自主探究学习的评价工作。不仅对个人自主探究情况进行评价,还要评价学习小组,同时,要通过评价课堂学习小组的高效学习活动,反过来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再次,教师要重视导学案的作用,强化学生自主学生的培训,引领思想,指导方法,保证效果。在具体实践中,学生预习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学生自主探究教材文本。第二步,教师下发预习导学案帮助学生深入学习,预习导学案要设计有探究价值的题目引领学生深入思考,体现育人价值和能力培养,严禁以知识立意,保证自主探究学习更加深入,为课堂的高效打下坚实基础。动心与静气矛盾吗?刚刚进入课改实验的老师,面对“解放后”的学生不免会担心开放的课堂干扰了学生理性的思维,繁华表面的背后会不会是学习效益的下滑?这是对高效课堂片面的理解,他们只看到了动起来的喧嚣,没有注意到心动后静下来的理性思考。只看到了部分表象,没有深入全面地了解高效课堂。高效课堂要求学生身动、心动、神动。身动是表象,心动和神动是目的。只有心动、神动,才能触发学生的激情,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心动和神动是学习者理性思考的前提和动力,理性思考是心动的结果和最终的落脚点。如果课堂不能使学生心动,理性思考也就失去了动力和源泉。真正的高效课堂是激情被点燃的课堂,是实现了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跨越的课堂,是高效率和高效益的课堂。只有这样的课堂才可以实现课堂上每一个人、每一分钟都集中于学习目标的达成,并能在课堂上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体验成功。高效课堂应该动如脱兔,静若处子,动静结合,相辅相成。让学生心动,可以解决“学生想学”的问题;静下来后理性地思考,解决的是“学生会学”的问题。在实践操作中,高效课堂实际上只要解决“学生想学”和“学生会学”这两个问题,就是很成功的课堂。课堂流程和适时的方法指导加上学生理性的思考可以解决“学生会学”的问题,难就难在如何解决“学生想学”的问题。在现实教学中,学生学习无目标,无方向,无动力,学生不想学,不会学,即使是一些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也是给老师学,给父母学,很少有给自己学的。这种现象成了大多数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构建完善的学习动力系统。动力系统的构建是高效课堂改革中决定成败的重要一环,如果把动力系统和课堂流程相比较,动力系统的权重应该占80%。针对这一问题,我校进行深入探索,并逐步构建起支撑高效课堂的六大动力系统(1. 五维三级课堂评价系统;2. 三七二一立体管理系统;3. 班魂组魂建设系统;4. 校园反思系统;5. 互动交流系统;6. 自动运行系统),逐步形成动力课堂。动力课堂已经在实际教学中展现出其独特魅力:学生的激情被点燃,课堂充满无限的激情和动力,实现了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动力课堂好像一个大熔炉,使进入课堂的每个人的思维都被点燃。我们的实践有力地证明了动心的课堂与理性的思考并不矛盾,动起来的课堂只会促进学生的成长、促进成绩的提高。目标聚焦与课堂开放矛盾吗?设想一下,一个人走路,如果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将会是多么无趣,正是因为有了目标,才使行进充满快乐,走得踏实坚定。 高效课堂之所以高效,就是由于学习目标的高效达成。在学习目标的引领下,每个孩子都积极主动,不依赖老师,不依赖他人,以主动学习为核心,以同伴互助为补充,使学习目标高效达成。传统课堂为什么低效?传统课堂没有学生的学习目标,有的只是教师的教学目标,课堂是以教师活动来立意的,学生是教师的附庸,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学习不快乐,何谈高效?在课堂上聚焦学习目标与开放课堂是不同内涵的两个方面,不能对立起来思考。学习目标的聚焦是让课堂学习方向更明确,目标更科学到位,让每个学生的学习思路更清晰,开放课堂就是为学习目标更高效地达成服务的。如果把高效课堂理解为让孩子们自由快乐,没有目标、没有追求,这是对高效课堂的曲解。开放课堂让每个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人,合作探究充分、展示点评高效,每个孩子都是这个舞台的主角,快乐学习,努力提高学习能力,实现学习效益的最大化。因此,课堂目标聚焦和课堂开放是相辅相成的。关键问题是如何确定每一节课的学习目标,这个核心问题解决不好,一味追求学习目标的达成,势必影响课堂的开放。学习目标的制订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必须是学习目标,而不是教学目标。传统课堂制订的是“教”的目标,教师从自身角度出发,关注的是自己的教学任务而不是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这样来制订目标是把学生变成了课堂的仆从,谈不上课堂的开放。因此在制订目标时,必须转变观念,从学生出发,把教学目标变成学习目标。其次,目标制订必须与课堂开放相结合。在制订学习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考虑课堂,把每一个目标的实现分解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学生的合作探究、展示、点评、质疑等环节上赋予学习目标的内涵,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实现学习目标,让课堂真正高效。再其次,要搞清楚学习目标制订的根据是什么。制订学习目标不能简单地依据教材教参,重要的是要先研究透课程标准,弄清楚课程标准对本部分内容的要求,然后再结合教材、学生、课堂来确立学习目标。可以说,学习目标是课程标准、教材、学生、课堂四位一体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站在育人的高度,让课堂真正成为培养能力的课堂。最后,制订学习目标还要包含情感目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参与程度,让课堂“聚”得高效,“开”得宽阔。质疑,仅为明辨是非吗?质疑不仅仅在于明辨是非,找出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和创造性思维。教师毫不客气地打断自认为价值不大的课堂质疑,实质上是“专断控制”式的教学思想在作怪,没有脱离陈旧观念的束缚。教师关注的是自己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教师之所以要打断,也许是因为学生的质疑占用了课堂时间,干扰了教师的预设程序,拖延了课堂进度,是一种节外生枝。殊不知,打断质疑也就扑灭了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扼杀了学生学习的激情。新教师应该本着一份宽容、理解、尊重和信任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学” ,一切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让学生学会、会学、想学、乐学。如果老师们一边喊着把学习的自由、思维的自由、创造发现的自由还给学生,一边拎着大棒伺机扼杀学生的“出格”之举,岂不是自搧耳光?因此,要想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幸福和快乐,就要保护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尊重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教师要充分认识课堂质疑的价值所在。“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质疑,说明他在认识、在思考、在判断、在创造。如果我们因为学生的认识、思考、判断、创造不能合乎老师预设的思维轨道,便一棍子打死,这样的课堂死气沉沉,不会出现“生龙活虎、争先恐后、欢呼雀跃、生机盎然、回味无穷”的局面。质疑的价值远远不是得出正确答案。试想,采煤工人在掘进的过程中意外遇到了金矿,面对黄灿灿的金子,采煤工人应该停下掘进,还是视而不见,确保掘进进度的完成呢?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不言而喻。有质疑的课堂才能实现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飞跃。质疑是学习的真正开始,是能力培养的发轫。为了创造课堂的精彩,为了展现学生敏锐的思维,请老师们理解、尊重学生的质疑。高效课堂建设一定要本着进度服从质量的原则。什么是质量?我想,质量不仅仅体现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更主要的应该体现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上。教学不能为进度而进度,一定要让进度服从效果,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在对学习成果的展示、在对问题的思考中发生思维与思维的碰撞,让学生在质疑中体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质疑从小处着手是为了孩子们终身的发展,从大处来看就是为了民族的振兴、国家的未来。如果我们用教学进度的苑囿去禁锢那些鲜活的思想和生命,无异于主人为防止狼的危害而不允许绵羊走出羊圈一样——那样羊虽然安全了,但也永远享受不到草地的肥美和泉水的甘甜。这是舍本逐末、得不偿失啊!还是记住爱因斯坦说过的一句话吧:“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如何做好学情调查与当堂反馈?调查学情分时段,每个时段有重点大的分段时间是课前、课中、课后。课前的学情调查,了解学生独自学习态度、习惯和能力,主要是知道学生能自己学会什么,不会什么,优生学的程度,差生差在哪里等,不要求卷面人人做完,但要求人人做出自己会的,标注出自己不会的,后面安排做好准备;课中调查,了解学生能否合作和共享,是否能进一步探究,了解学生怎么学的,学得怎样,看思路,看规范,看纠错,看拓展,看是否利用双色笔,看前面不会的能否进一步完善;课后了解学生的反思意识和习惯,知识是否达标,是否做到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知识建构。学案检查共同包,不是老师一人挑随着学习进程,导学案检查和反馈是即时进行的,工作量很大,只靠老师一个人承担,增加负担是一方面,而且效果也不好。因为批阅是老师的事情,学生没有参与到过程中来,所以对结果也不是很关心,往往是老师忙得焦头烂额,学生改改错题草草了事,对于其中的问题根本无心反思和研究。因此,学生必须参与到导学案批阅检查的过程中来,让他们自己找到问题所在,引发思考,激发探索学习的动力和信心。例如,课前检查分工制,教师检查样本,剩下的由组长或其他比较优秀的学生完成;学生要向 老师汇报批阅情况,并做出详细的批阅记录。课中以自查互批为主,对学时学习对子要互相检查导学案,用红色笔或其他颜色的笔做出标记;为了便于教师了解互批情况,还可以在题后注明批注人,提高学生互相批改的积极性。小组群学前,小组长可以快速浏览一下对批的情况,组织各对子对导学案中的问题相互展示,展示的过程也是组内共同动态评价导学案的过程,同时也是互相调查学情的过程。课后请学生自己再次检查导学案,把曾经出现过错误的地方或者重点问题再整理一下,最后由组长或教师做学后把关。学案调查方式多,书、画、肢体加演说利用导学案调查学情的方式有不少,书面批注是其中重要的一种,但不是唯一的,除此之外,还可以把认为重要的问题整理后口头汇报,或者把学科知识转换成其他更形象的方式,如图表或图画的方式写在黑板上,或者把某一学科知识转换成其他学科的方式呈现出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