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6 MB
  • 2022-04-29 14:37:11 发布

黔通运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应聘人员报名登记表

  • 13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黔西县谷里镇燕家寨泥炭矿(变更)(建设规模:30万t/a)环境影响报告书(送审本)贵州省煤矿设计研究院GuizhouCoalMineDesign&ResearchInstitute环评证书:国环评证乙字第3311号2017年12月 目录概述11总则41.1编制依据41.2评价目的及原则61.3评价时段71.4评价工作等级、评价范围及评价因子71.5评价标准101.6评价重点131.7环境敏感及保护目标132工程概况与工程分析152.1工程概况152.2工程分析232.3原有环境影响因素及环境保护措施分析272.4污染源、环境影响因素及污染防治措施分析302.5变更前后污染物排放“三本账”统计362.6项目与环保政策、规划符合性分析402.7项目选址的环境可行性分析412.8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423建设项目区域环境概况473.1自然环境概况473.2社会环境493.3矿区矿山分布现状503.4评价区环境功能区划分503.5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513.6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533.7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573.8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583.9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624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734.1施工期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734.2运营期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765环境保护措施及可行性分析925.1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分析925.2运营期环境保护措施分析945.3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1056环境经济损益分析1106.1投资分析1106.2环境经济损益分析及评价1107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1157.1环境管理和环境监理1157.2环境管理机构及职责116 7.3环境监测计划1167.4排污口规范化管理1178结论与建议1188.1项目概况1188.2项目环境影响及措施分析1198.3环境经济损益1328.4环境风险1328.5环境可行性分析1328.6总体结论1338.7要求与建议133附表:1、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保护措施一览表;2、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监理一览表;3、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保护措施验收一览表;4、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保护投资估算一览表;5、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登记表。附件:1、黔西金马燕家寨泥炭矿有限责任公司,关于编制《黔西县谷里镇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评报告书》的委托书,2017.7;2、原燕家寨泥炭矿采矿证;3、毕节市国土资源局,《关于黔西县谷里镇燕家寨泥炭矿调整生产规模的批复》(毕国土资复[2017]148号);4、黔西县环境保护局,关于对《黔西县谷里镇燕家寨泥炭矿生产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批复(黔环审字[2014]149号);5、毕节市国土资源局,关于印发《黔西县谷里镇燕家寨泥炭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评审意见的通知(毕国土资复[2017]227号)6、毕节市国土资源局,关于印发《黔西县谷里镇燕家寨泥炭矿(变更)开发利用方案》评审意见的通知(毕国土资复[2017]229号);7、贵州江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蒋家寨、燕家寨、磨子山、马骆岩泥碳矿环境质量现状监测(航环监报字(2017)第112号);2017.8;8、黔西金马燕家寨泥炭矿有限责任公司,《关于黔西县谷里镇燕家寨泥炭矿(变更)实施土地整治、复垦、占地补偿平衡的承诺报告》。 插图:1、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保护目标分布图(图1.7-1)2、燕家寨泥炭矿(变更)交通地理位置图(图2.1-1)3、原燕家寨泥炭矿开采系统平面布置及采空区分布图(图2.1-2)4、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矿山设施布置图(图2.1-3)5、生活办公区总平面布置及噪声源分布图(图2.1-4)6、辅助生产区、储矿场总平面布置及噪声源分布图(图2.1-4)7、燕家寨泥炭矿(变更)开拓系统布置图(图2.2-1)8、燕家寨泥炭矿(变更)最终境界平面图(图2.2-2)9、燕家寨泥炭矿(变更)最终境界剖面图(图2.2-3)10、燕家寨泥炭矿(变更)采矿标准图(图2.2-4)11、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评优化水量平衡图(图2.2-5)12、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生产流程及污染物产生环节图(图2.4-1)13、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综合柱状图(图3.1-1)14、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图(图3.1-2)15、燕家寨泥炭矿(变更)区域水系图(图3.1-3)16、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布点图(图3.5-1)17、燕家寨泥炭矿(变更)区域水文地质图(图3.8-1)18、燕家寨泥炭矿(变更)评价区植被类型分布图(图3.9-1)19、燕家寨泥炭矿(变更)评价区土地利用现状图(图3.9-2)20、燕家寨泥炭矿(变更)典型生态保护措施平面布置示意图(图5.2-1)21、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矿区土地复垦方向图(图5.2-2)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概述1、项目背景燕家寨泥炭矿是由黔西金马燕家寨泥炭矿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的矿山,项目位于毕节市黔西县,行政区划属黔西县谷里镇所辖。矿山于2016年6月获得毕节市国土资源局颁发的5万t/a采矿许可证。目前,矿山处于正常生产过程中。为了更好的进行资源开发,业主拟变更生产规模为30万t/a。经该矿申请,毕节市国土资源局于2017年5月9日下发了《关于黔西县谷里镇燕家寨泥炭矿调整生产规模的批复》(毕国土资复[2017]148),同意生产规模变更。《黔西县谷里镇燕家寨泥炭矿(变更)开发利用方案》已由贵州创新矿治工程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于2017年7月编制完成,毕节市国土资源局以“黔国土资矿管函[2017]204号”文进行审查备案。根据该开发利用方案,燕家寨泥炭矿(变更)为建设规模和矿区面积变更矿山,变更后矿区面积1.4591km2,开采深度+1350m~+1200m。矿山设计利用储量203.42万t,设计可采储量173.92万t,服务年限6a。燕家寨泥炭矿设计采用露天开采、公路运输开拓方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1998年第253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以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17版)》,该项目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并报毕节市环境保护局审批。为此,黔西金马燕家寨泥炭矿有限责任公司于2017年7月委托我院承担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接受委托后,我院即成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小组,在熟悉工程设计资料文件,进行现场踏勘,收集相关资料,并委托具有监测资质的监测单位对项目区域环境现状进行监测,同时协助建设单位开展了公众参与调查,根据项目特点,结合工程所在区域的环境特征,按照国家及地方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并于2017年11月编写完成《黔西县谷里镇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特此呈报毕节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敬请组织专家审查。在本报告书编制过程中,得到了毕节市环境保护局、黔西县环境保护局和黔西金马燕家寨泥炭矿有限责任公司-36-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使得本评价工作得以顺利完成,在此一并致谢。2、评价过程本次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为三个阶段,即前期准备、调研和工作方案阶段,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阶段。具体流程如下图。评价工作程序图3、主要环境问题评价根据项目特点及区域环境特征,评价重点关注的环境问题为:(1)露天采场开采后的生态恢复、补偿措施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2)项目建设和开采过程中产生“三废”是否会对环境产生较大的污染问题;(3)项目存在的环境风险和事故排放是否在环境可接受的范围内。4、环评主要结论-36-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规划要求,且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项目采场淋滤水、生活污水全部复用不外排,减轻了对区域水环境的影响;项目剥离废石全部回填采坑,并进行植被恢复,减轻了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项目的建设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修正)》等国家相关产业政策要求,本项目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将不可避免的对区域生态环境、地表水、地下水、环境空气和声环境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建设单位在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和落实国家及地方有关的环保法规,切实做好工程污染防治措施和生态保护措施的前提下,环境影响预测表明,工程实施后区域环境质量符合功能区划要求。在认真落实本评价提出的各项环保措施及风险防范措施的情况下,从环保角度而言,工程的建设是可行的。-36-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1总则1.1编制依据1.1.1任务依据1)《黔西县谷里镇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编制委托书》,2017年7月。1.1.2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修订),2015年1月1日;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6年9月1日;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6年1月1日;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2月28日;5)《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正本),2016年11月7日;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年10月29日;7)《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修正本),2012年2月29日;8)《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09年1月1日;9)《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正本),2004年8月28日;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1年3月1日;11)《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第二次修正),2009年8月27日;12)《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8年12月27日;13)《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253号,1998年11月29日。14)国务院《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6〕31号,2016年5月28日;15)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3〕37号,2013年9月10日;16)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5〕17号,2015年4月2日;17)国务院《国发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2011.10.17。1.1.3部门规章、规划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9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2013年5月1日;-36-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2)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4]24号“关于加强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工作的意见”,2004年2月12日;3)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5]109号“关于发布《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通知”,2005年10月14日;4)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6]28号“关于印发《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的通知”,2006年2月14日;5)环境保护部环发(2012)77号《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2012年7月3日;6)国家环保总局环控[1997]0232号《关于推行清洁生产的若干意见》,1997年4月14日;7)《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国家环境保护部令第44号,2017年9月1日;8)国土资源部、环保总局等七部委国土资发[2006]225号《关于加强生产建设项目土地复垦管理工作的通知》,2006年9月30日;9)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38号《尾矿库安全监督管理规定》,2011年7月1日;10)国家环保总局令1992年第11号《防治尾矿污染环境管理规定》(1999年国家环保总局令第6号修订、2010年环境保护部令第16号修订),1992年8月17日。1.1.4地方规章、规划1)《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贵州省环境保护厅,黔环函(2012)184号,2012年8月28日;2)《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纲要》,2016.02;3)《贵州省“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2017年3月;4)《贵州省生态功能区划》,贵州省环境保护局,2005年5月;5)贵州省黔府函[2015]30号文《省人民政府关于贵州省水功能区划有关问题的批复》,2015.2;6)贵州省环保局《贵州省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区划报告》,2001.12。1.1.5技术规定与依据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2016);-36-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7)《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8)《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9)《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50434-2008);10)《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技术规范》(HJ2025-2012);11)《废矿物油回收利用污染控制技术规范》(HJ607-2011);1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煤炭采选工程》(HJ619-2011);13)《清洁生产标准-煤炭采选业》(HJ446-2008);14)《建设项目危险废物环境影响评价指南》,环境保护部公告,2017年第43号。1.1.6技术参考资料1)《黔西县谷里镇燕家寨泥炭矿(变更)开发利用方案》,贵州创新矿治工程开发有限责任公司,2017年7月;2)《黔西县谷里镇燕家寨泥炭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贵州天盈矿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2017年1月;3)《黔西县谷里镇燕家寨泥炭矿土地复垦方案报告书》,贵州纳金科技服务有限公司,2017年2月。1.2评价目的及原则1.2.1评价目的通过对项目工程特征、环境现状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法律法规、发展规划,分析项目建设与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规划的相容性,生产工艺是否符合清洁生产和环保要求;对项目开采-36-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后可能造成的污染和生态影响进行预测评价;分析项目各类污染物是否达标排放、是否满足总量控制要求;对设计拟采取的环保措施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技术上可靠、经济和布局上合理的污染防治方案和生态减缓、恢复、补偿措施;从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角度论证项目建设的可行性,为领导部门决策、工程设计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1.2.2指导思想1)以国家和地方有关环保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区域发展规划、环境功能区划为依据,结合项目和所在区域环境特征,以科学、求实、严谨的作风开展评价工作。2)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努力推动清洁生产工艺的实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矿区生态综合整治的方案,将本矿区建设成环境友好型矿区。3)通过对本项目开采过程的全过程分析,找出各工序废物产生的环节,分析废物特性,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从清洁生产角度,结合贵州省及毕节市的相关规划,分析工程产生废物的利用、污染预防、污染治理措施的合理性和可靠性。1.3评价时段根据采掘工程的时序特点,项目划为施工期和运营期,评价对项目施工期、运营期、闭矿期分别进行评价,以运营期评价为主。1.4评价工作等级、评价范围及评价因子1.4.1生态环境1)评价等级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2011)的规定,本项目确定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确定依据见表1.4-1。生态环境评价工作等级确定依据表1.4-1依据要素确定依据评价等级工程占地范围占地面积约0.7393km2,占地面积<2km2二级影响区域生态敏感性一般区域级别调整露天开采土地利用类型明显改变,评价工作等级上调一级    2)评价范围评价范围为矿区范围1.4591km2向外扩展500m,评价范围5.9860km2。3)评价因子现状评价因子:耕地、植被、水土流失、土地利用现状。影响预测因子:生物量、土壤侵蚀、地质灾害、景观格局。1.4.2地下水环境1)评价等级-36-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确定评价工作等级为露天采场、项目场地三级,确定依据见表1.4-2。地下水评价工作等级确定依据表1.4-2依据要素确定依据评价等级项目类别露天采场、项目场地Ⅲ类露天采场、项目场地三级敏感程度不敏感2)评价范围项目所在地的水文地质单元,主要评价露天采场、项目场地周围500m范围内的含水层和井泉等。3)评价因子现状评价因子:pH、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硫酸盐、铁、锰、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氟化物、砷、总大肠菌群共11项。影响预测因子主要为水质。1.4.3地表水环境本项目为泥炭矿露天开采项目,采场淋滤水复用于非降雨日露采场及道路防尘,不外排。项目场地生活污水处理达标后用于生活办公区、采场、排土场防尘洒水及绿化用水等,不外排。储矿场淋滤水经沉淀后用作场地防尘洒水,不外排。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考虑本项目事故情况下的排水量和受纳水体的功能区划,确定本项目地表水评价等级为三级。由于本项目正常情况下无废污水外排,因此,本项目主要进行现状地表水的监测和评价以及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现状监测因子:pH、悬浮物、BOD5、铁、锰、总砷、氨氮、总磷、化学需氧量(COD)、高锰酸盐指数、氟化物、石油类共12项;同步测量流量、水温等。1.4.4大气环境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采用SCREEN3估算模式估算单源在简单平坦地形、全气象组合条件下的每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质量浓度占标率Pi(第i个污染物),及第i个污染物的地面质量浓度达标准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扩散参数按农村考虑)污染物的最大地面质量浓度占标率Pi计算公式如下:-36-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Pi=Ci/C0i×100%式中:Pi——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质量浓度占标率,%;C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质量浓度,mg/m3;C0i——第i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浓度标准,mg/m3。确定依据见表1.3-3,确定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大气环境评价工作等级确定依据表1.4-3依据要素确定依据评价等级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无组织排放:TSP,露天采场:Pmax=1.29%,Pmax<10%无组织排放:TSP,储矿场:Pmax=1.68%,Pmax<10%三级2)评价范围以辅助生产区为中心,边长为5km的矩形,重点为露天采场周边、辅助生产区厂界外200m范围;运矿道路中心两侧各200m范围。3)评价因子现状评价因子:SO2、NO2、TSP、PM10、PM2.5;影响预测因子:TSP1.4.5声环境1)评价等级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确定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确定依据见表1.4-4。声环境评价工作等级确定依据表1.4-4依据要素确定依据评价等级项目所处的声环境功能区2类区二级预计敏感目标噪声增高量3dB(A)~5dB(A)2)评价范围项目场地厂界外200m、运矿道路中心两侧各200m范围。3)评价因子现状评价因子:等效连续A声级LAeq(昼间Ld,夜间Ln)。影响预测因子:等效连续A声级LAeq(昼间Ld,夜间Ln)。-36-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1.4.6环境风险1)评价等级本项目无重大危险源,不在环境敏感地区,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导则》(HJ/T169-2004)的规定,环境风险评价等级确定为二级。2)评价范围矿体范围外300m;地表水评价范围。1.5评价标准根据环境功能区划及相关评价技术导则,以及黔西县环境保护局意见,本评价拟采用的标准如下:1.5.1环境标准1)地表水:《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2)地下水:《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3)环境空气:《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4)声环境:《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区标准;5)土壤环境:《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三级标准。1.5.2排放标准1)采场淋滤水:采用《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表1、表2标准,其中Fe执行《贵州省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DB52/864-2013)一级标准。生活污废水:《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污废水经处理后复用不外排。2)分散产尘点:《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3)运行期噪声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标准;施工期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4)固体废物:《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及2013年修改单。废机油等执行《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及2013年修改单。具体的环境标准指标见表1.5-1及表1.5-2。-36-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质量标准表1.5-1环境要素标准名称及级(类)别项目单位标准值环境空气《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SO2μg/m3小时平均500日平均150年平均60TSP日平均300年平均200NO2小时平均200日平均80年平均40PM10日平均150年平均70PM2.5日平均75年平均35地表水环境《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pH无纲量6~9CODmg/L≤20BOD5≤4总砷≤0.05NH3-N≤1.0高锰酸盐指数6氟化物≤1.0石油类≤0.05硫化物≤0.2粪大肠杆菌≤10000地下水环境《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Ⅲ类标准pH无纲量6.5~8.5总硬度mg/L≤450溶解性总固体≤1000硫酸盐≤250铁≤0.3锰≤0.1高锰酸盐指数≤3.0NH3-N≤0.2氟化物≤1.0砷≤0.05总大肠菌群(个/L)≤3细菌总数≤100环境噪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等效声级dB(A)昼间60夜间50-36-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续表1.5-1环境要素标准名称及级(类)别项目标准值单位数值土壤环境《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三级标准pH值无量纲>6.5Cdmg/kg≤1.0Hg≤1.5As水田≤30旱地≤40Cu农田等≤400果园≤400Pb≤500Cr水田≤400旱地≤300Zn≤500Ni≤200污染物排放标准表1.5-2类别标准名称及级(类)别污染因子标准值备注单位数值废气《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颗粒物mg/m380或设备去除率98%通过排气筒有组织排放1.0周界外浓度最高点SO20.4废水《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pHmg/l(pH除外)6~9采场淋滤水SS50COD50石油类5总砷0.5Mn4.0(酸性废水)氟化物10《贵州省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DB52/864-2013)Fe1.0《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表1、表4中一级标准pH6~9生活污水SS70COD100氨氮15BOD520噪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标准噪声dB(A)昼间60厂界外1m夜间50施工场界执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固体废物执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及修改单;《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和《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及修改单-36-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1.6评价重点本项目为资源开发项目,根据项目特点,本评价工作重点为:1)工程分析;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及生态恢复措施;3)污染防治对策措施及技术经济论证。1.7环境敏感及保护目标本项目环境敏感区域和保护目标主要有:项目场地和附近居民点的环境空气、声环境、水环境;以及受露天采场影响的村寨、地表水体、农田植被、地下水、生态环境等。环境保护目标名称、基本情况与项目的关系见表1.7-1。本项目主要保护目标分布见图1.7-1。环境保护目标一览表表1.7-1编号保护目标与矿山关系保护原因保护标准或要求一生态环境及地面建构筑物1评价区土地(主要为耕地)、植被、野生动物等生态评价区内,评价范围598.60hm2露天开采导致森林植被、农田植被受到破坏边采边填,植被恢复2生态评价范围内村寨大洞口,12户38人矿界外,生活办公区西南约850m人居生态环境影响保证人居生态环境质量陈家寨,8户29人矿界外,生活办公区西南约1.0km冒沙井,9户31人矿界外,生活办公区南侧约600m新瓦厂,32户102人矿界外,生活办公区南侧约900m徐家寨,8户26人矿界内,生活办公区南侧约350m双叉树,10户37人矿界外,生活办公区西南侧约1.35km上泡木,13户43人矿界外,生活办公区西侧约1.3km下泡木,22户82人(开采约1.0a时,14户56人搬迁)矿界边缘,生活办公区西侧约1.0km金家麻窝,13户48人(开采约0.5a时搬迁)矿界内,生活办公区西侧约800m洪家寨,15户55人矿界边缘,生活办公区西北侧约600m罗家寨,25户88人矿界边缘,生活办公区北侧约500m仓边,13户48人(开采约5a时,8户38人搬迁)矿界内,生活办公区东北侧约700m观音洞,14户46人矿界外,生活办公区东北约750m石灰坝,16户58人矿界外,生活办公区东北约1.4km燕家寨,44户158人矿界边缘,生活办公区东侧约25m马刨井,11户37人矿界内,生活办公区东侧约1.1km果种坡,8户32人矿界内,生活办公区东侧约1.5km老寨子,15户55人矿界外,生活办公区东北约1.6km合计:288户1013人-36-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3矿区内的道路矿区内受露天开采破坏采取改道、修复措施,保证村民出行不受影响4蛇类、蛙类生态评价区内受露天开采破坏不得捕杀二地表水1谷里小溪矿界西北侧约1.0km,生态评价区范围内区域地表水体GB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三地下水1矿区及评价范围内地下水含水层第四系(Q)、三叠系下统夜郎组第一至二段(T1y1-2)、长兴组(P2c)、龙潭组(P31)含水层含水层水位、水资源受采动影响;地下水质受污水污染影响水质不受污染;GB/T14848-93Ⅲ类标准2泉点(见表4.2-5)地下水评价范围受采动影响,可能产生漏失四大气环境1项目场地周围场地周围2.5km范围受场地扬尘影响GB3095-2012二级标准2运矿公路两侧运矿公路中心两侧各200m范围受运输扬尘影响五声环境1项目场地周围场地周围200m范围受场地噪声影响GB3096-20082类区标准2运矿公路两侧运矿公路中心两侧各200m范围受运输噪声影响备注:表中所列距离均为最近直线距离-36-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2工程概况与工程分析2.1工程概况2.1.1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黔西县谷里镇燕家寨泥炭矿(变更);建设单位:黔西金马燕家寨泥炭矿有限责任公司;建设地点: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谷里镇小街村境内;建设性质:变更;建设规模:原矿生产规模30万t/a;服务年限:6a。2.1.2地理位置及对外交通1)地理位置黔西县谷里镇燕家寨泥炭矿(变更)位于黔西县东南方向126°,行政区划隶属黔西县谷里镇小街村。地理坐标:东经:106°09′21″~106°10′57″;北纬:26°57′48″~26°58′37″。2)对外交通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矿区中部谷里镇至大关镇乡村公路经过;矿区距黔西县城直距约14km,距谷里镇镇政府驻地直距约2km,交通较为方便。燕家寨泥炭矿(变更)交通地理位置见图2.1-1。2.1.3原有工程概况1)基本情况燕家寨泥炭矿始建于2014年,于2016年6月取得毕节市国土资源局颁发的采矿许可证,采矿证有效期至2023年6月。矿山名称:黔西县谷里镇燕家寨泥炭矿;采矿权人:黔西金马燕家寨泥炭矿有限责任公司;开采矿种:泥炭矿;生产规模:3万t/a;开采方式:露天开采;采矿许可证号:C5224002014046130133874;开采标高:+1300~+1240m;矿区面积:2.6452km2。目前,矿山处于正常开采过程中。矿山在2014年办理采矿证过程中,已办理环境影响评价手续,黔西县环保局对该环评文件进行批复。该批文见附件。-36-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更好的进行资源开发及环境保护工作,业主拟进行生产规模的扩能,扩能后的生产规模为30万t/a;毕节市国土资源局于2017年5月9日已下发了《关于黔西县谷里镇燕家寨泥炭矿调整生产规模的批复》(毕国土资复[2017]148号),同意生产规模变更。2)开采现状燕家寨泥炭矿原有矿区范围见表2.1-1。燕家寨泥炭矿原有矿区范围一览表表2.1-1拐点编号XY拐点编号XY12984153.3435616183.9842985643.4435617328.3822984624.2435614973.0852985057.5435617303.0832985267.6435614704.3862984126.3435616731.28西安80坐标系,面积为2.6452km2,开采标高为+1300~+1240m原燕家寨泥炭矿采用露天开采,主要开采矿区西部区域矿体,开采区域已形成1个露天采场,面积约2.93hm2。排土场位于已开采露天采场的西南侧,占地面积约3.21hm2。根据现场调查,燕家寨泥炭矿露天采场外排土工作已经结束,已转为采坑内排土阶段。排土场正在进行场地平整、边坡防护以及植被恢复工作。原燕家寨泥炭矿地面设施主要包括生活办公区、辅助生产区、储矿场、排土场等。生活办公区主要布置办公室、宿舍、食堂等。经现场调查,部分工人租住在现有采空区东南方向的金家麻窝居民点。燕家寨泥炭矿现有工程情况一览表表2.1-2建(构)筑物、设施或设备名称设施状况利用及处置情况开拓设备挖掘机(8台)利用装载机(4台)自卸汽车(10台)地面设施生活办公区矿山办公室利用职工宿舍、食堂改造、利用化粪池改造、利用辅助生产区改造、利用储矿场改造、利用排土场不再利用,进行植被恢复矿山变更前矿山境界、开拓系统及采空区范围见图2.1-2。燕家寨泥炭矿生产规模变更完成后,矿山原有设备拟继续使用。-36-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矿山现有主要设施设备情况见表2.1-2。2.1.3项目组成根据燕家寨泥炭矿(变更)开发利用方案,项目仍采用露天开采方式,在原有设施的基础上,增加、完善部分设施,扩能成生产规模为30万t/a的泥炭矿山。根据《公路安全保护条例》,在国道、省道、县道的公路用地外缘起向外100米范围内、乡道的公路用地外缘起向外50米内禁止采矿。矿山东北部矿体距贵毕公路最近距离约200m,环评要求矿区东北部贵毕公路可视范围内划为禁采区;矿区中部谷里镇至大关镇乡村公路50m范围内划为禁采区。燕家寨泥炭矿(变更)项目,主要组成及建设情况见表2.1-3。项目组成一览表表2.1-3工程项目组成建设内容及规模备注主体工程露天采场整体可采采场剥离面积约69.97hm2,已开采区域占地面积约2.93hm2已建,开采过程中排土场设置1个排土场。排土场位于现阶段开采矿体西南侧,占地面积3.21hm2,容量约60万m3。排土场下方设沉淀池已建,外排土工作已结束,转为采坑内排土。排土场正在进行场地平整、边坡防护以及植被恢复工作。后续开采不再利用储矿场位于现状采坑南侧,储存矿石;面积:2000m2,容量:4000m3。评价要求采用棚架式半封闭结构。用于矿石转存改造利用辅助工程场内道路按矿山Ⅲ级道路设计,单车道路面宽5.0m,平均纵坡8.0%,最大纵坡<10.0%,为泥结碎石路面,长度合计约10.0km利用,续建材料库房生产材料保管,轻钢结构1层,面积约150m2新建、未建机修车间矿山设备维修,轻钢结构1层,面积约300m2新建、未建公用工程供电电源引自当地农网,同时配备一台150kw的柴油发电机作为备用电源利用供水项目场地生活用水利用当地自来水、生产用水取当地溪沟水、山泉水利用供热采用太阳能热水器供热,并以电热水器辅助供热利用行政福利设施办公室、食堂建筑行政办公及生产调度、职工用餐,轻钢结构1层,建筑面积约600m2利用职工宿舍职工住宿,轻钢结构一层,面积约1000m2利用,续建环保工程采场淋滤水沉淀池根据采场地形,项目设置两座沉淀池,分别为1号沉淀池、2号沉淀池。根据环评计算结果,每座沉淀池容积均不小于200m3。对采场淋滤水进行中和沉淀处理,处理后全部复用不外排项目1号沉淀池已建有100m3沉淀水池1个,环评要求增设100m3沉淀水池-36-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一个,对采场淋滤水进行中和沉淀处理;2号沉淀池为开采至乡村公路东侧矿体时建设,规模、工艺与1号沉淀池相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在生活办公区建设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装置进行二级生化处理,处理站规模为1.0m3/h。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复用于生活办公区、采坑防尘洒水及绿化用水,全部复用不外排新建、未建场地淋滤水收集池在储矿场下游进场道路附近设置淋滤水收集池一座,规模为15m3新建、在建生活污水暂存池为满足雨季生活污水存放需要,在生活办公区设置生活污水暂存池一座,规模为50m3改造利用截(排)洪沟矿体后续开采前设置截(排)洪沟,长度约6.0km新建、未建2.1.4产品运量及流向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直接销售泥炭矿原矿。原矿年运量为30万t。按年工作制度300天、运输不均衡系数1.2计算,日运量为1200t。根据开发利用方案,本矿山开采泥炭矿主要运往当地有机肥加工企业,用于制造有机肥。2.1.5项目选址、总平面布置及占地1)场址选择及占地(1)生活办公区生活办公区为已有场地,选址位于矿区东南部,乡村道路附近,计划新增部分职工宿舍,总占地面积约0.17hm2。目前,矿山部分工人租住在现有采空区东南方向的金家麻窝居民点,项目变更完成后工人食宿将集中布置在生活办公区。(2)辅助生产区辅助生产区为已有设施,位于储矿场南侧,主要包括机修车间、材料库房,占地面积0.12hm2。(3)储矿场储矿场为已有设施,位于排土场的东侧,主要利用早期外排土进行场地的平整,占地面积约0.30hm2。(2)露天采场矿山整体采场剥离面积约69.97hm2。目前,该区域正在开采过程中,已开采区域占地面积约2.93hm2。(3)排土场-36-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排土场位于现阶段开采矿体西南侧,占地面积3.21hm2,容量约60万m3。目前,矿山外排土工作已结束,转为采坑内排土。排土场正在进行场地平整、边坡防护以及植被恢复工作。本着节约占地的原则,环评要求在后续开采过程中,可利用已开采矿体形成的采坑实现采坑内排土,不另行建设排土场。另外,根据矿体开采进度,项目分别设置1号沉淀池、2号沉淀池,占地面积均为0.08hm2。根据现场调查,1号沉淀池已设100m3的沉淀水池1个。2号沉淀池为开采至东北侧矿体时建设(开采约5a时建设)。燕家寨泥炭矿(变更)总占地面积见表2.1-4,矿山设施总体布置见图2.1-3。占地面积汇总表表2.1-4序号项目名称占地面积(hm2)备   注1生活办公区0.17利用原有占地约0.10hm2,新增占地为水田0.07hm22辅助生产区0.12均为原有占地、采矿用地3储矿场0.30均为原有占地、采矿用地4采矿场69.97原有采矿用地2.93hm2,新增占用水田9.65hm2、旱地28.73hm2、园地0.63hm2、有林地17.21hm2、灌木林地8.73hm2、草地0.81hm2、农村居民地1.29hm25排土场3.21均为原有占地、采矿用地1号沉淀池0.08均为原有占地、采矿用地2号沉淀池0.08为新增占地,旱地0.08hm2合计73.931、占地类型:水田9.72hm2、旱地28.81hm2、园地0.63hm2、有林地17.21hm2、灌木林地8.73hm2、草地0.81hm2、农村居民地1.29hm2、采矿用地6.74hm22、未有资料显示项目场地占用基本农田2)项目场地总平面布置项目生产区为露天采矿区,生活办公区、辅助生产区(包括:机修车间、材料库房)、储矿场均单独布置。项目场地总平面布置情况见表2.1-5,项目场地总平面布置见图2.1-4~2.1-5。项目场地平面布置情况表表2.1-5项目名称位置主要建(构)筑物功能生活办公区矿区东南侧办公室、食堂、职工宿舍、生活污水处理站等设施行政指挥及福利中心辅助生产区矿区西南部机修车间、材料库房等辅助生产区储矿场矿区西南部储矿场、装车场地、地磅房等原矿储、运根据调查,由于本项目场地距离谷里镇镇政府驻地较近,运输方便,矿山设备所需柴油将通过油罐车运至项目场地,项目不设储油罐。-36-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2.1.6地面运输1)进场道路本项目中部有乡村公路经过,已有道路直通矿山,交通较为便利。2)矿石运输方式本项目矿石直接外运销售。鉴于矿山产量相对较小,公路运输便利,且地方运力富裕,故矿山运输依托社会运力,未设立汽车队。2.1.7劳动定员及劳动生产率矿山年工作日按300天计算,每天二班工作,每班工作8小时。根据开发利用方案及现场调查,矿山在籍总人数70人,其中生产人员51人,管理人员7人,服务人员8人,其他人员4人,全员效率为14.3t/人.工日。2.1.8建设工期及产量递增计划本项目为扩能、变更矿山。根据调查,矿产通过增加采矿设备,生产规模提升。在项目施工期,需完善部分生产设施及环保设施,可达到30万t/a生产规模。2.1.9综合技术经济指标本项目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见表2.1-6。综合技术经济指标一览表表2.1-6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矿山建设规模万t/年302服务年限a63资源量(1)保有资源储量万t203.42(2)设计利用储量万t203.42(3)可采储量万t173.92(4)回采率%954矿区范围(1)矿区面积km21.4591(2)设计开采标高m+1350m~+1200m5剥采比m3/m36.4:16矿床开采(1)开采方式露天开采机械(2)开拓方式公路开拓(3)最终边坡角°为矿体底板倾角45°(4)矿石装载机械装矿(5)矿区内运输载重汽车-36-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2.1.10矿区资源概况1)矿区范围及面积根据开发利用方案,燕家寨泥炭矿(变更)为建设规模和矿区面积变更矿山,矿山矿界范围由9个拐点圈定,变更后矿区面积1.4591km2,开采深度+1350m~+1200m,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见表2.1-7。燕家寨泥炭变更后矿区范围一览表表2.1-7拐点编号XY拐点编号XY135614704.382985267.64635615851.152984599.24235617328.382985643.44735615681.882984610.22335617303.082985057.54835615571.902984391.37435616228.222985165.44935614973.082984624.24535615930.712985158.62西安80坐标系,面积为1.4591km2,开采标高为+1350m~+1200m2)储量及服务年限根据贵州天盈矿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2017年1月提交的《黔西县谷里镇燕家寨泥炭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及专家评审意见;截止2017年1月,共估算出矿区范围内+1350m~+1200m标高段泥炭矿总资源量(111b+333)215.30万吨。其中:保有矿石资源量(333)类203.42万吨,开采消耗矿石资源量(111b)类11.88万吨。经开发利用方案核算,矿山设计利用储量203.42万t,设计可采储量173.92万t,服务年限6a。3)矿体特征(1)矿体(层)地质特征①矿体(层)特征泥炭矿层产于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含矿岩系中上部,该泥炭矿为煤层的风氧化带,根据剥土工程及采空区调查资料,泥炭矿距地表0~45米,上距龙潭顶界50米,下距龙潭底界76米,F1断层西侧1号可采区泥炭层厚3.65~3.88米,多为单层结构,平均厚度为3.70米。F1断层东侧2号可采区泥炭层厚0.62~0.66米,多为单层结构,平均厚度为0.64米。②矿体形态、产状、规模项目泥炭矿矿体呈层状产出,与岩层产状一致,属层状沉积矿床。F1断层西侧1号泥炭矿体平均倾向112°,平均倾角5°-36-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1号泥炭矿体沿走向长度约750m,沿倾向宽度约650m,厚度约3.70m。沿走向及倾向均延伸出矿山范围外。F1断层东侧2号泥炭矿体平均倾向326°,平均倾角24°,2号泥炭矿体沿走向长度约110m,沿倾向宽度约550m,厚度约0.64m。沿走向及倾向均延伸出矿山范围外。矿体在矿区内沿走向和倾向变化小,产出层位稳定,厚度及品位变化不大。(2)矿石质量①矿石物质成分泥炭多呈褐色、棕褐色、棕色、深棕色,呈土状光泽或暗淡油脂光泽,暴露地表后很快变为褐黑色、灰黑色、黑色。泥炭中有机质主要有碳、氢、氧、氮和硫的化合物,占95%。腐殖质:为次要矿石矿物,经植物分解后丧失了细胞结构的无定形物,呈棕色、棕褐色,污手,具有滑感,总量很少,占10%左右。粘土矿物:为主要脉石矿物,为灰、深灰、灰白色粘土,混染于植物残体及腐殖质之中,含量甚少,占总量的5%左右。②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石为具致密块状、层状构造,泥质结构。③矿石化学成分根据项目储量核实报告及评审意见,项目泥炭矿泥炭矿中有机质为59.92~74.63%,腐殖酸含量22.66~60.89%,灰份(Ad)为28.76~35.66%。项目泥炭矿品级为大于50%的泥炭。矿山生产的泥炭矿可用于普通泥炭肥料。4)围岩和夹石矿体顶板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浅灰色、灰色、灰黑色薄至中厚层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细砂岩、砂质泥岩,区内大面积出露。矿体底板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浅灰色、灰色、灰黑色薄至中厚层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细砂岩、砂质泥岩、夹燧石灰岩,区内大面积出露。矿区内矿体(层)的分布多是连续的,矿体内部未发现夹石,使矿体结构及形态较为简单。2.2工程分析2.2.1采矿方法本矿采用挖掘机对矿体进行整层开采。-36-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1)开采顺序及推进方式由于矿体松软,厚度较薄,故直接用挖掘机进行开采。2)开采工艺由于泥炭及上覆层均较软,采用挖掘机直接剥离表土,不需要爆破。若遇坚硬矿体地段,可采用挖掘机配液压破碎锤开。清除表土覆盖物后,采用挖掘机开采泥炭并直接用装载机装入运输载重汽车内。目前,矿山已转为内排土阶段,废土石直接排至已采空的露天空区内。矿石则运至储矿场堆存。开采工艺流程:清除表土——挖掘机挖采矿岩——装车——运输。燕家寨泥炭矿(变更)开采系统平面布置见图2.2-1。2.2.2露天开采最终边坡要素本矿采用露天开采方式开采,开采完毕后为矿体底板。本矿不设最终台阶,安全清扫平台。2.2.3露天开采境界的确定本项目泥炭矿矿体分布于近地表,地形较平缓,剥采比较小,矿层厚度不大,本项目为露天开采,在清除表层覆盖物后,其采剥作业直接采用装载机挖掘、装车,汽车直接运输至储矿场。根据开发利用方案,项目经济合理剥采比为6.66m3/m3。项目矿体开采至最低开采深度剥采比为6.5m3/m3,小于经理合理剥采比。所以,采用露天开采方式。露天开采境界以矿层露头和矿区边界为开采边界,以矿体底板为矿区开采最终境界。最终境界平面图见图2.2-2、最终境界剖面图见图2.2-3。2.2.4露天开采边坡要素露天开采境界的确定一要保证露天开采盈利,即境界剥采比不大于经济合理剥采比,二要保证采场边坡角小于临界边坡角,以确保采场安全生产。矿区估算剥比小于矿山经济合理剥采比,设计采用露天开采方式。覆盖层剥离采用挖掘机直接开挖。露天采场最终边坡要素设计如下:(1)采场参数的确定①台阶高度(H)矿岩为松散岩组,设计采用挖掘机开挖,最大挖掘高度约为3-36-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m,从而确定采剥台阶高度取3m。②工作台阶坡面角(α)矿体覆盖层相对较薄,覆盖层为粘土层或腐殖土层,工程地质条件一般,设计工作台阶坡面角取α=50°。③最小工作平台宽度根据矿山开采工艺、设备及安全要求,最小工作平台宽度确定按下式计算,Bmin=b+c+d+e式中:Bmin——最小工作面平台宽度,m;b——采掘带宽度,取8m;c——采掘带坡底线与汽车路中心线间距,取3m;d——汽车路中心线至稳定边坡界线的间距,取5m;e——稳定边坡界线至边坡界线的间距,取4m。则:Bmin=8+3+5+4=20m。为保证机械设备工作运行的安全,汽车进入工作面装车,应停在挖掘机尾部回转范围0.5m以外。④采场最终边坡角根据矿体围岩岩石性质,设计采场最终边坡角按45°留设。(2)采场最终边坡要素:由于本矿采用自上而下开采,矿岩剥离形成最终台阶边坡,其要素为:①设计采剥台阶高度3m;②设计工作坡面角50°;③采场最终边坡角≤45°。采场最终底盘为矿体自然底板,最终边坡与底板一致。燕家寨泥炭矿(变更)采矿标准图见图2.2-4。2.2.5主要设备燕家寨泥炭矿(变更)主要设备详见表2.2-2。2.2.6供电、供热-36-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矿山生产供电采用单回路电源供电,引自当地农网;同时配备一台150kw的柴油发电机作为备用电源。项目采用太阳能热水器供热,辅以电热,以满足职工洗浴及生活用热水。主要设备一览表表2.2-2序号设备名称规格及型号技术特征数量(套、台)备注1挖掘机sanySY365C-8斗容1.6m3,功率180kw12采矿设备,可更换液压锤2装载机ZL-50型功率162kw,斗容3m35装载设备3自卸汽车20t/12运输设备2.2.7给排水1)给水(1)用水量计算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用水量计算见表2.2-3。用水量计算表表2.2-3序号用水项目用水人数(人/d)用水标准用水量(m3/d)备注一生活用水1日常生活用水7040L/人.班2.802淋浴用水540L/个.h4.32淋浴器4个3食堂用水7020L/人.餐2.80按2餐/人.d计4宿舍楼生活用水7080L/人.d5.605未预见水量3.10按1~5项总和的20%计小 计18.62二采掘系统防尘、绿化用水1露天采场防尘洒水2.5L/m2.d15.002采场道路防尘洒水2L/m2.d12.503排土场防尘(绿化)洒水1L/m2.d32.104回填采坑绿化用水1L/m2.d6.00小 计65.60三项目场地洒水防尘及绿化用水1储矿场洒水防尘2L/m2.d4.02生活办公区绿化1L/m2.d0.51小 计4.51四消防用水室外15L/s60补水时间按48h计合计148.73(2)供水水源项目场地生活供水采用当地生活用水供水管网的自来水;生产用水取自附近溪沟水、山泉水。项目周边村寨用水主要来自当地生活用水供水管网的自来水,-36-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不会与本项目饮用水源相冲突。3)排水①露采采场淋滤水根据储量核实报告,矿体全部位于最低侵蚀基准面纸上,且矿体大多位于斜坡地带,四周基岩裂隙水不会渗入矿坑,露天采场矿坑积水主要为降雨时雨水冲刷采面形成的淋滤水。因此,对露天采场无需考虑地下水动储量和静储量的影响,计算露采场汇水面积内日最大暴雨量和长历时最大降雨量,作为露采场淋滤水量进行预测。项目露天采场境界处开挖截排水沟,防止地表水直接进入采场,采场工作面周边开挖边帮排水沟,露天采场仅在降雨时产生采场淋滤水,并于采场低洼处进行收集。根据露天采场地形和矿体分布情况,分别依次设置1号沉淀池、2号沉淀池对采场淋滤水进行沉淀处理,并根据大暴雨日径流雨量确定沉淀容积。由于采场淋滤水难以定量,主要在中到大雨时产生。所以,根据黔西县常年气候资料统计,采用下列公式计算暴雨日径流雨量: 式中:V—径流雨水量,m3;   φ—径流系数,非铺砌路面取值0.3;   H—多年最大日降雨深,取黔西县多年一日最大降水量0.165m;   F—汇水面积,m2,由于矿体开采宽度均大于100m,开采工作面长度100m计算;开采宽度按一个开采和一个准备,即2个开采宽度40m计算,则汇水面积以为4000m2计算。经上式计算,开采矿体采场暴雨日径流雨量为198m3/d,从而确定露天采场淋滤水沉淀池体积为200m3。根据现场调查,项目1号沉淀池已建有100m3沉淀水池1个,不能满足处理规模要求,环评要求增设100m3沉淀水池一个,对采场淋滤水进行中和沉淀处理;待开采至乡村公路东侧矿体时(开采约5.0a),建2号沉淀池,设置容积100m3/个沉淀水池2个,对乡村公路东侧开采产生的采场淋滤水仍采用中和沉淀处理工艺,满足后期东侧矿体开采处理需求。处理后的采场淋滤水全部用于非降雨日采场防尘洒水,以及采场道路防尘等,采场淋滤水不外排。露天采场淋滤水沉淀池设置情况见图2.2-1。(2)项目场地生产、生活污水生活办公区生产、生活污水主要来自于办公室、食堂、宿舍等产生的污水,-36-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生活办公区生产、生活污水产生量为13.81m3/d。环评要求生活办公区生活污水新设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规模:1m3/h)进行二级生化处理,处理达标后用于生活办公区、采场、排土场防尘洒水及绿化用水,全部复用不外排。环评要求在生活办公区建设生活污水暂存池(50m3),在降雨期间,将未能全部复用的生活污水在暂存池保存。同时,也可将处理达标的生活污水复用于采空区的植被恢复灌溉需水。根据现场调查,生活办公区已设化粪池一座,环评要求将其改建为生活污水暂存池,满足生活污水暂存的要求。4)给排水平衡项目最高日总用水量(不包括消防用水)为88.73m3/d,其中开采系统防尘用水量为65.60m3/d,生活用水量为18.62m3/d,场地防尘洒水及绿化用水为4.51m3/d。本项目产生污水主要为露天采场产生的采场淋滤水和生活办公区生产、生活污水,采场淋滤水沉淀处理后复用于非降雨日采场、矿区道路防尘洒水及排土场绿化用水,全部复用不外排;生活办公区生产、生活污水产生量为13.81m3/d,生活污水采用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规模:1m3/h)进行二级生化处理,处理达标后用于生活办公区、采场等防尘洒水及绿化用水,全部复用不外排。环评要求在生活办公区建设生活污水暂存池(50m3),在降雨期间,将未能全部复用的生活污水在暂存池保存。同时,也可将处理达标的生活污水复用于采空区的植被恢复灌溉需水。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评优化水量平衡见图2.2-5。2.3原有环境影响因素及环境保护措施分析原燕家寨泥炭矿采用露天开采,主要开采矿区中部矿体,开采区域形成1个露天采场,面积约2.93hm2。目前,矿山处于生产过程中。根据现场咨询与调查,原燕家寨泥炭矿露天开采未造成周边居民饮用水受影响,矿区内露天采坑由于复垦工作未及时进行而导致生态环境和景观受到影响,矿山应按要求尽快开展已采区域的生态恢复及土地复垦的工作。2.3.1原有矿山主要环境影响1)水污染情况水污染物主要为采场淋滤水与生活办公区产生的生活污水。原燕家寨泥炭矿为露天开采,生产废水主要是降雨形成的采场淋滤水。-36-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原有露天开采已初步建立采场淋滤水收集、复用系统,生产期间降雨产生的采场淋滤水大多采用泵抽至采场西侧的1号沉淀池进行沉淀处理,处理后用于场地防尘洒水。经现场调查,沉淀池规模相对偏小,在暴雨季节难以做到全部收集、处理;同时,由于抽出不及时,采坑内有部分积水,自然蒸发。现矿山职工人数已达到约70人,与后续开采过程中人数基本相同。所以,原有生活污水产生量与后续开采基本相同,约13.81m3/d。生活污水主要来自于生活办公区生产人员日常生活用水。目前,职工生活污水采用化粪池处理,然后运至生产区用于防尘洒水、绿化用水。由于工人人数相对较多,化粪池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较低,采用化粪池难以达到复用或排放标准的要求。同时,若发生事故排放将对当地水环境造成较大污染。2)大气污染情况原燕家寨泥炭矿供暖主要采用太阳能热水器供热,未设燃煤锅炉等。原有大气污染主要为无组织排放。露天采场、露天储矿场、排土场产生的无组织排放,对场界外环境空气具有一定的影响。车辆运输过程中会产生扬尘,对途经村庄的空气质量造成一定影响。3)噪声污染情况及环保措施原燕家寨泥炭矿噪声源主要是来自露天采场生产设备噪声和运输车辆产生的交通噪声,采场周边200m范围内无居民分布,未出现噪声扰民现象。4)固体废物固体废物主要为剥离土石、生活垃圾等,原项目露天采矿未完全做到边采边复垦,剥离表土(石)在排土场大量堆存;经调查,现有排土场下方采用挡土墙对废土石进行拦挡,排土场设截排水沟,下方有沉淀池,整体而言排土场建设相对规范;生活垃圾要倒入附近凹地等,未规范收集清运。5)生态破坏情况根据现场调查,原燕家寨泥炭矿露天采坑未完全做到边采边复垦,采坑内岩土裸露,植被破坏严重,使采坑及附近的生态环境受到较严重的影响。2.3.2目前遗留的主要环境问题目前矿山存在的主要环境和生态破坏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36-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现有沉淀池规模相对偏小,在暴雨季节难以做到全部收集、处理;采场淋滤水由于抽出不及时,采坑内存在部分积水进行自然蒸发;原生活污水采用化粪池处理,由于工人人数相对较多,不能达到排放标准或复用的要求。2)储矿场为露天,产生的无组织排放对场界外环境空气具有一定的影响。3)露天采坑未完全做到边采边复垦。4)生活垃圾倒入附近凹地或就地填埋,容易造成环境污染。2.3.3“以新带老”措施分析原燕家寨泥炭矿排污环节及治理措施分析表2.3-1水环境污染源污染物种类原有防治措施环评提出“以新带老”治理措施采场淋滤水PH、SS、Fe、Mn等采场淋滤水大多采用泵抽至采场西侧的1号沉淀池进行中和沉淀处理,处理后用于场地防尘洒水。由于抽出不及时,采坑内有部分积水,自然蒸发环评要求1号沉淀池增设100m3沉淀水池一个,采用“中和调节(添加生石灰)+沉淀”处理工艺;同时,环评要求加强管理工作,采场淋滤水及时抽出处理;处理后用于场地防尘洒水,不外排生活污水SS、COD、BOD5、NH3-N等主要为少量食堂污水和厕所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不外排环评要求尽快启动生活污水处理站的建设,生活污水处理后运至采坑用于防尘洒水、绿化用水,不外排环境空气储矿场、装卸、运输过程粉尘粉尘均无处理措施储矿场设置半封闭棚架结构,周围设置喷雾洒水装置;矿石装车过程中设置喷雾洒水装置;厂区道路定期洒水,采取加盖蓬布、控制装载量等措施固体废物废土石废石外运至排土场对排土场进行场地平整、边坡维护,多余表土回填采坑,加快排土场的植被恢复工作生活垃圾垃圾就地掩埋运往当地垃圾卫生填埋场统一处理生态影响对露天采坑及时进行植被恢复,做到边开采边复垦。开展已有场地的绿化工作,美化矿山环境1)环评要求现有沉淀池(即:1号沉淀池)增设100m3沉淀水池一个,进行中和沉淀处理;加强管理工作,采场淋滤水及时抽出处理;尽快启动生活办公区生活污水处理站的建设,生活污水处理后用于采坑防尘洒水、绿化等,不外排。2)搭建半封闭式棚架式储矿场,减少储矿场扬尘量。3)对露天采坑及时进行植被恢复,做到边开采边复垦;对排土场进行场地平整、边坡防护,多余表土回填采坑,加快排土场的植被恢复工作;开展已有场地的绿化工作,美化矿山环境。4)生活垃圾运往当地垃圾卫生填埋场统一处理。燕家寨泥炭矿原有排污环节及治理措施见表2.3-1。-36-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2.4污染源、环境影响因素及污染防治措施分析2.4.1施工期污染源、环境影响因素及污染防治措施本项目施工期主要污染源为施工场地产生的扬尘、噪声、污水及固体废物等,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运输、施工噪声对声环境的影响;3)运输、施工扬尘及废气对环境空气的影响;4)工程施工对水环境的影响;5)施工期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本节主要分析项目运营期主要污染源及环境影响因素,施工期污染源及环境影响因素详见“4.1施工期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2.4.2运营期污染源、环境影响因素及污染防治措施1)产污环节分析本项目的主要产污环节为露天采场采场淋滤水、生活办公区生产、生活污水等对地表水体的影响;采掘生产系统产生的噪声、扬尘等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生产流程及污染物产生环节见图2.4-1。2)水污染源、污染物及污染防治措施(1)采场淋滤水露采矿体埋藏浅,矿体全部位于潜水面之上,矿体大多位于斜坡地带,四周的基岩裂隙水不会渗入矿坑,但在降雨季节产生雨水冲刷采场形成淋滤水。环评要求在采场四周设置截排水沟,分离采场内外的雨水,采场淋滤水产生量与降雨量、汇水面积等有关。根据计算,露天采场暴雨日一天径流雨水量198m3。环评选取贵州江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于2017年8月5日~6日对项目矿区西南侧约500m,且处于同一含矿地层的磨子山泥炭矿露采进入沉淀池前的采场淋滤水监测结果进行类比。水质统计结果见表2.4-1。采场淋滤水水质监测结果表表2.4-1单位:mg/L 矿山项目磨子山泥炭矿采场淋滤水燕家寨泥炭矿类比水质GB20426-2006pH5.80~6.155.80~6.156-9SS81~8910050-36-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COD6~81050Fe1.30~1.461.51.0*Mn0.70~0.911.04.0F-0.15~0.180.2010As0.0003ND0.00030.5石油类0.02~0.040.055*《贵州省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DB52/864-2013)。根据现场调查,项目1号沉淀池已建有100m3沉淀水池1个,不能满足处理规模要求,环评要求增设100m3沉淀水池一个,对采场淋滤水进行中和沉淀处理;待开采至乡村公路东侧矿体时(开采约5.0a),建2号沉淀池,设置容积100m3/个沉淀水池2个,对乡村公路东侧开采产生的采场淋滤水仍采用中和沉淀处理工艺,满足后期东侧矿体开采处理需求。处理后的采场淋滤水全部用于非降雨日采场防尘洒水,以及采场道路防尘等,不外排。同时,环评要求在采场边界设置截排水沟,将采场内外雨水分流,采场外雨水经截排水沟排放;采场台阶工作面周边开挖边帮排水沟,工作台阶内收集的采场淋滤水通过潜水泵打至采场外围的沉淀池处理。根据采场淋滤水水质监测结果,开采期间采场淋滤水悬浮物含量较高,环评要求沉淀池采用“中和调节(添加生石灰)+沉淀”处理工艺,类比同类泥炭矿采场淋滤水处理水质,处理后采场淋滤水SS≤50mg/l,Fe≤1.0mg/l,Mn≤1.0mg/l,水质满足《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Fe执行《贵州省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DB52/864-2013)),复用于非降雨日露采场及道路防尘完全可行,可做到采场淋滤水不外排。(2)项目场地生产、生活污水项目场地生产、生活污水主要由生活办公区食堂污水、办公室及职工宿舍生活污水、浴室废水等构成。项目场地生产、生活污废水产生量为13.81m3/d,类比确定项目场地生产、生活污废水水质为:SS=250mg/l、COD=200mg/l、BOD5=100mg/l、NH3-N=20mg/l。环评要求生活办公区生活污水采用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规模:1m3/h)进行二级生化处理,处理达标后用于生活办公区、采场防尘洒水及排土场绿化用水等,不外排。生活办公区设置生活污水暂存池(50m3),在降雨期间,将未能全部复用的生活污水在暂存池保存。(3)储矿场淋滤水-36-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储矿场要求采用“雨污分流”,场地外围雨水经截雨沟收集后就地排放。本项目储矿场四周修建截排水沟和淋滤水收集边沟,收集的初期雨水进入淋滤水收集池;储矿场采用半封闭棚架落地结构,整体封顶,以防止雨季储矿场淋滤水产生;同时储矿场进行硬化,周边设置排水沟,防止雨水进入场内。储矿场按收集1h场地淋滤雨水考虑,采用以下公式计算径流雨量:   式中:V—径流雨水量,m3;   φ—径流系数,本项目取值0.9,参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中“混凝土或沥青路面”取值);   H—多年最大日降雨深,取黔西县多年一日最大降水量0.165m;   F—汇水面积,m2,储矿场面积2000m2。根据公式计算出储矿场初期场地淋滤水量12.38m3,确定储矿场场地淋滤水收集池容积为15m3。(4)排土场淋溶水本项目采用露天开采,矿体剥离表土、废石设排土场暂存,矿体开采后回填采坑。排土场雨季将产生淋溶水,淋溶水中主要污染物为SS。现矿山露天采场外排土工作已经结束,已转为采坑内排土阶段。目前,排土场正在进行场地平整、边坡防护以及植被恢复工作。环评要求对排土场剖面进行有效防护、整理,并加快排土场的植被恢复工作。排土场完成植被恢复工作后,将无淋溶水产生。同时,本项目机修车间主要用于矿山机械设备更换机油,基本无机修废水产生。燕家寨泥炭矿(变更)水污染源、污染物产排情况及防治措施见表2.4-2。3)大气污染源、污染物及污染防治措施环评要求对露天采场及排土过程中采取喷雾洒水抑尘措施;凿岩过程湿式作业;储矿场采用半封闭棚架落地结构,在装车过程中采用洒水抑尘、控制装卸高度等措施;矿区道路进行定期洒水,抑制路面扬尘等措施,以控制生产及运输尘对环境的污染。矿山采取设计及环评要求的上述措施后,可有效控制生产及运输扬尘排放对环境的污染。主要产尘点扬尘量计算如下:(1)露天采场扬尘露天采场由于地表扰动和风力作用会产生扬尘,主要大气污染物为颗粒物,-36-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将对大气环境产生污染影响。环评类比采用下列公式计算:  Q=11.7U2.45•S0.345•e-0.5w式中:Q—采场起尘量,mg/s;U—平均风速,m/s;S—采场表面积,m2;W—物料含水率,%。经计算,采场起尘量约1.39t/a。按环评要求采取洒水抑尘措施后,本项目露天采场扬尘量为0.11t/a。(2)排土场扬尘由于排土场正在进行整治、植被恢复工作,植被恢复以后,将不再有扬尘产生。(3)储矿场扬尘储矿场采用半封闭棚架落地结构,洒水抑尘;在装车场过程中采取降低装卸落差和喷雾洒水的措施,可有效降低矿石装车起尘量。采用采场扬尘计算公式计算,储矿场起尘量约0.95t/a。按环评要求采取洒水抑尘措施后,本项目储矿场起尘量为0.08t/a。(4)道路扬尘汽车运输产生道路扬尘,采用下列公式估算:QP=0.123×()×()0.85×()0.72Q/P=QP×L×Q/M式中:QP—单辆汽车每公里道路扬尘量(kg/km·辆);   Q/P—总扬尘量(kg/a);V—车辆速度(km/h);   M—车辆载重(t/辆);P—道路灰尘覆盖量(kg/m2);   L—运输距离(km);Q—运输量(t/a)。经计算,运输道路扬尘量为0.18t/km.a。(5)工程机械废气项目场地备用电源柴油发电机以及露天采场采用挖掘机、装载机、自卸式载重汽车等以柴油机为动力的工程机械,运行产生的燃油废气,将使矿区内空气产生一定污染。环评要求对矿山设备进行有效养护,设备尾气需符合《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三、四阶段)》(GB20891—2014)污染物排放限值的要求。在采取相应的措施后,由于采掘设备及运输设备排放的污染物量较少,分布较为分散,且具一定的流动性,加之项目所处区域为农村地区-36-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污染物较易扩散稀释,不会形成局部区域集中污染,工程机械排放废气对项目区环境空气质量不会形成明显的污染影响。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空气污染源、污染物产排情况及防治措施见表2.4-3。4)噪声源及污染防治措施项目主要噪声源有:采场采掘机械、运输设备等产生的噪声;项目场地机修车间、水泵房等产生的噪声,噪声值一般在80~100dB(A)之间,设计及评价主要采取减振、吸声、消声、隔声等噪声污染综合防治措施,具体详见“8.4声环境污染防治措施及可行性分析”。燕家寨泥炭矿(变更)主要噪声污染源及治理措施见表2.4-3、项目场地噪声源分布见图2.1-3。5)固体废物及污染防治措施(1)剥离废石根据开发利用方案及储量核实报告,矿体的平均剥采比为6.4(m³/m³);矿石密度为1.21t/m3。矿区采用台阶式自上而下开采矿体,环评要求在后续开采剥离表土时,应根据台阶的布置情况进行剥离,先剥离一个开采台阶和一个准备台阶,待上一台阶开采完毕后,再进行下一台阶的剥离。目前,矿山露天采场外排土工作已经结束,已转为采坑内排土阶段。矿山开采完毕后,排土场排弃剥离废土石全部回填采坑不堆存。考虑1.2倍的松散系数,堆放量采用剥离量的1.2倍计算。剥离物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剥离表土,二是矿体顶板废石,表土是珍贵的土壤资源,需要单独加强保护。环评要求在在后续剥离及堆放过程中,表土、岩土不相混。燕家寨泥炭矿(变更)不同年份剥离、堆放量估算统计见表2.4-4。环评要求在后续剥离过程中,先进行表土剥离(剥土厚度约50cm为宜),剥离表土与剥离废石分开堆放。废石覆盖在下方,废石上方覆盖剥离的表土,然后进行植被恢复。露天采场剥离表土及处置措施见表2.4-5。不同年份剥离堆放量统计表表2.4-4单位:万m3时间(年次)123456合计剥离量158.7158.7158.7158.7158.7158.7952.1堆放量190.4190.4190.4190.4190.4190.41142.5注:考虑1.2的松散系数,堆放量为剥离量的1.2倍。排土过程均为采坑内排土-36-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露天采场剥离表土及处置措施表2.4-5场地年份总剥离量(万m3)总堆放量(万m3)处 置 措 施露天采场0~6a952.11142.5开采年限6年。露天采场外排土工作已经结束,已转为采坑内排土阶段,矿山开始边采边填,采场内排土,实行边开采边复垦措施。开采结束后,将现有排土场堆放岩土回填最后开采工作面采坑,全部场地均进行植被恢复。目前,排土场正在进行场地平整、边坡防护以及植被恢复工作。环评要求对排土场剖面进行有效防护、整理,并加快排土场的植被恢复工作。(2)手选废石开采泥炭矿矿石经人工手选废石后外运销售,经类比分析,手选废石产生量为3000t/a。手选废石经汽车运至露天采场,回填采坑。(3)生活污水处理站污泥生活污水处理站处理的污水来源于生活办公区内的行政福利设施,产生量为1.06t/a。生活污水处理站污泥干化、消毒后运往当地环卫部门指定地点处置。(4)生活垃圾本项目职工人数为70人,人均产垃圾量约为0.8kg/d,则生活垃圾全年排放量为16.80t/a,环评要求在分类收集基础上,运往当地环卫部门指定地点处置。(5)沉淀池底泥采场淋滤水环评要求设置沉淀池收集后作沉淀处理。采场淋滤水为雨季随机产生,水量及沉淀底泥难以计量。沉淀底泥收集设浓缩池干化后回填采坑。(6)废机油本项目生产产生的危险废物有废机油(润滑油)、其他废弃矿物油等。矿山所有机械维修均集中在机修车间内进行,不得置于室外,换下的含油零部件不得随意丢弃,同时要求在机修车间设置危险废物暂存间(危险废物贮存间),建筑面积20m2,并需要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进行防渗建设和管理。废机油(润滑油)、其他废弃矿物油等在危险废物暂存间内必须分类采用桶装,并按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委托有相应危险废物处理资质的单位定期进行清运处置。燕家寨泥炭矿(变更)固体废物(一般固废、危险废物)产排情况及处置措施见表2.4-3。-36-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2.4.3生态环境影响及综合治理措施项目在开采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露天开采对区域地形地貌、植被、土壤侵蚀、土地利用结构和景观格局等产生的影响。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主要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矿山生态环境影响及综合治理措施具体详见专章:“4.2.5露天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5.2.5露天开采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分析”。2.4.4闭矿期环境影响因素分析矿山服务期满闭矿后,主要环境保护工作为环境功能的恢复,具体恢复措施如下:1)拆除地面建设和设施,对于部分较有利用价值的建筑可交付当地村民使用,减少资源的浪费。对建设压覆的土地进行复垦,恢复生态功能。2)堆存的剥离土石在采矿结束后,将剥离土石运输至采场采坑,进行回填。对露天采场进行复垦,恢复生态功能。矿山服务期满闭矿后,无污水、大气污染物、固体废物、生产噪声等环境影响因素产生,运营期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将逐渐消失,露天采矿造成的采场内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生态环境的破坏将由强转弱,最终形成新的生态平衡。2.5变更前后污染物排放“三本账”统计由以上分析可知,燕家寨泥炭矿变更后将对环境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评价将按照环境保护“以新带老”的原则,提出对变更后原有矿山遗留的环境和生态问题,提出相应的污染防治和生态恢复措施。项目延变更前后污染物排放“三本账”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5-1。-36-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水污染源、污染物产排情况及防治措施一览表表2.4-2序号污染物种类原始产生情况污染防治措施处理后情况排放去向污染源污染源特征污染物浓度(mg/L)产生量(t/a)浓度(mg/L)排放量(t/a)1采场淋滤水主要来源于雨天水量0~198m3/d采场依次设置2座总容积均不小于200m3沉淀池。项目1号沉淀池已建有100m3沉淀水池1个,环评要求增设100m3沉淀水池一个,对采场淋滤水采用“中和调节(添加生石灰)+沉淀”处理工艺;待开采至乡村公路东侧矿体时(开采约5.0a),建2号沉淀池,设置容积100m3/个沉淀水池2个,对乡村公路东侧开采产生的采场淋滤水仍采用中和沉淀处理工艺,满足后期东侧矿体开采处理需求。处理后的采场淋滤水全部用于非降雨日采场防尘洒水,以及采场道路防尘等,全部复用不外排处理后复用,不外排——pH5.80~6.15SS1000.60COD100.06Fe1.50.009Mn1.00.006石油类0.050.0003总磷1000.602生活办公区生活、生产污水主要为生活福利设施产生的生活污水;地面辅助生产废水水量13.81m3/d生活污水经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规模:1m3/h)进行二级生化处理,处理后用于生活办公区、采场防尘洒水及绿化用水等,不外排。环评要求在生活办公区建设生活污水暂存池(50m3),在降雨期间,将未能全部复用的生活污水在暂存池保存处理后复用,不外排——pH6~9SS2000.83COD2000.83BOD51000.41NH3-N200.08TP30.013场地淋滤水随机SS储矿场采用半封闭棚架落地结构,以防止雨水直接冲刷原矿;同时对储矿场进行硬化,周边设置排水沟,并在场地下游设置场地淋滤水收集池(容积:15m3),场地淋滤水进入收集池,经沉淀后用作场地防尘洒水,不外排全部复用无排放-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表2.4-3             大气、噪声、固体废物污染源、污染物产排情况及治理(处置)措施一览表环境要素污染物种类原始产生情况污染防治措施处理后排放情况排放去向污染源污染源特征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处置量大气环境露天采场扬尘,无组织颗粒物1.39t/a洒水抑尘、液压锤凿岩破碎过程湿式作业0.11t/a大气环境储矿场0.95t/a采用半封闭棚架落地结构,洒水抑尘0.08t/a装车场地随机,随风扬尘洒水抑尘、控制装卸高度随机,随风扬尘道路扬尘随机,无组织严禁超载超速,必要时加盖篷布0.18t/km.a工程机械柴油发动机燃烧废气,无组织CO、HC、NOx少量设备定期维护,工程机械符合《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三、四阶段)》(GB20891—2014)污染物排放限值要求少量噪声采场挖掘机频发噪声95dB(A)加强维护与保养,严格控制使用时间≤95dB(A)自然环境装载机频发噪声95dB(A)加强维护与保养,严格控制使用时间,降低装载高度≤90dB(A)液压锤凿岩破碎频发噪声100dB(A)控制撞击噪声≤90dB(A)运输车辆频发噪声90dB(A)加强车辆维护与保养,严格控制运输时间,限速行驶≤85dB(A)辅助生产区机修车间偶发噪声90dB(A)设备安装减振基座,厂房采用结构隔音,夜间不工作≤68dB(A)生活办公区生活污水处理站频发噪声90dB(A)机组采用高效低噪机组,机房结构隔音≤70dB(A)固体废物一般固废采场剥离废石废石1142.5万m3矿山开始边采边填,采场内排土,实行边开采边复垦措施。开采结束后,将现有排土场堆放岩土回填最后开采工作面采坑,全部场地均进行植被恢复1142.5万m3定点处置储矿场手选废石废石3000t/a堆存于储矿场,后送采场回填采坑3000t/a定点处置采场淋滤水沉淀池一般固废底泥随机,难计量底泥收集设浓缩池干化后回填采坑随机,难计量定点处置生活福利设施一般固废生活垃圾16.80t/a运往当地环卫部门指定地点处置16.80t/a集中处置生活污水处理站一般固废污泥(干基)1.06t/a消毒干化后运往当地环卫部门指定地点处置1.06t/a定点处置不排放危险废物机修车间、设备润滑类别(HW08);代码(900-217-08)废机油(润滑油)6.0t/a设危险废物暂存间,委托有相应危险废物处理资质的单位进行清运处置6.0t/a定点处置类别(HW08);代码(900-249-08)其他废矿物油0.5t/a0.5t/a-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污染物排放量“三本账”统计一览表表2.5-1污染源污染物名称变更前污染物排放情况“以新带老”削减量(t/a)变更后新增污染物变更完成后污染物变更后污染物排放增减量(t/a)排放浓度(mg/L)排放量(t/a)产生浓度(mg/L)产生量(t/a)削减量(t/a)排放量(t/a)排放浓度(mg/L)排放量(t/a)废水水量采场淋滤水-0--5968.85968.80-00生活污水-0--414341430-00SS采场淋滤水-0-1000.600.600-00生活污水-0-2000.830.830-00COD矿坑水-0-100.060.060-00生活污水-0-2000.830.830-00Fe(采场淋滤水)-0-1.50.0090.0090-00Mn(采场淋滤水)-0-1.00.0060.0060-00石油类(采场淋滤水)-0-0.050.00030.00030-00BOD(生活污水)-0-1000.410.410-00NH3-N(生活污水)-0-200.080.080-00固废废土石(万t/a)-0--190.4万m3/a190.4万m3/a0-00生活垃圾-0--16.8016.800-00采场淋滤水沉淀池污泥-0--随机产生,少量随机产生,少量0-00生活污水处理站污泥-0--1.061.060-00废机油等-0--6.56.50-00说明:1、变更完成后污染物排放量=变更前污染物排放量-矿山变更新增污染物排放量;2、+表示增加,-表示减少;3、水量单位为m3/a;4、变更时工程污染已停止,以新带老即为变更前的污染物排放量;“以新带老”中浓度降低消减量为采取措施后浓度降低的消减量。-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2.6项目与环保政策、规划符合性分析2.6.1与国家相关政策的符合性分析1)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改版》的符合性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改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第21号),本项目不属于限制类和淘汰类,为允许类,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2)与《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符合性分析(1)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避免和减少矿区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环发[2005)109号中规定禁止和限制的矿产资源开采活动。本项目矿区范围和项目场地等地面设施占地不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环境敏感点和生态功能保护区,矿山开采的泥炭矿属优质矿物原料。在开采过程中加强生态保护措施,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可接受范围内。综上所述,燕家寨泥炭矿(变更)不属于《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禁止和限制的矿产资源开采活动。(2)生态整治及废物资源利用指标的符合性分析矿山采场淋滤水、生活污水处理后将进行资源化利用不外排;矿山营运期剥离岩土全部用于采坑回填、植被恢复,处置率为100%;对沉陷破坏的土地也要求进行治理与复垦,复垦率要求达到98.0%以上;对破坏的建构筑物进行补偿与治理。因此,本项目建设符合《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要求。2.6.2与区域生态建设规划的相容性分析根据《贵州省生态功能区划》,燕家寨泥炭矿(变更)所在地处于黔中丘原盆地常绿阔叶林喀斯特脆弱生态亚区,黔西-金沙土壤保持与石漠化敏感生态功能区。该区喀斯特石漠化问题严重,部分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局部地区出现土地退化。该区以喀斯特石漠化重度至高度敏感,土壤侵蚀中度至轻度敏感。该区服务功能以土壤保持中等重要;局部地区水源涵养、营养物质保持中等重要。本项目地面工程施工、露天开采采坑等将会局部加重该地区的水土流失,建设方已委托有资质单位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并对水土保持作专项投资,加强本项目水土保持工作,同时,通过项目采矿区土地复垦、矿区生态综合整治及水土保持工作,将推动地方的生态建设工作。-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因此,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区域生态建设规划的要求。2.6.3与城镇发展规划的关系燕家寨泥炭矿(变更)位于毕节市黔西县谷里镇小街村境内,行政区划隶属谷里镇管辖。燕家寨泥炭矿(变更)距古里镇直距约2.0km,距黔西县直距约14km。矿井远离黔西县城区,不影响黔西县城市总体规划;同时,距离谷里镇也相隔一定距离,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的建设,也不影响谷里镇城镇规划的实施。2.6.4选址与《贵州省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暂行办法》协调性分析贵州省生态保护红线区由禁止开发区、五千亩以上耕地大坝永久基本农田、重要生态公益林和石漠化敏感区四部分组成。保护范围包括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自然遗产地、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国家级、省级和市州级自然保护区,世界级、国家级和省级地质公园,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重要湿地,国家湿地公园,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国家级和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五千亩以上耕地大坝永久基本农田,重要生态公益林和石漠化敏感区等。燕家寨泥炭矿(变更)项目,所在地不涉上述所要求保护的生态红线,因此,本矿山的扩能建设与贵州省生态保护红线无矛盾和冲突。2.7项目选址的环境可行性分析排土场为已有场地。目前,矿山露天采场外排土工作已经结束,已转为采坑内排土阶段。根据现场调查,排土场正在进行场地平整、边坡防护以及植被恢复工作。矿山在后续开采过程中,将不再利用排土场进行排土。所以,环评不再对排土场的选址环境可行性进行分析。2.7.1露天采场环境可行性分析项目采场根据矿体赋存条件选址,符合开采工艺条件要求,满足矿山技术经济条件要求。采场内无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等环境敏感点。根据“5.2.5.6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方案”中“(3)露天开采搬迁安置方案”-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小节分析结果,矿山露天开采范围内有金家麻窝居民点13户48人(开采约0.5a时搬迁);下泡木居民点22户82人(开采约1.0a时14户56人搬迁);仓边居民点13户48人(开采约5a时8户38人搬迁),环评要求在相应区域开采前,完成搬迁安置工作。搬迁完成后,矿山开采对其他居民点的影响相对较小。矿山露采矿体开采标高+1350m~+1200m,矿界西北侧的谷里小溪标高为+1185.5m,矿体均高于谷里小溪标高。而且,谷里小溪距采场最近距离约1.0km,并为谷里小溪水量相对较少。所以,项目开采不会对谷里小溪造成不利影响。区内生态环境为农业生态环境,环境空气属二类功能区,声环境属2类区,区域地表水体为Ⅲ类,区域环境质量本底较好,具有一定的环境容量,环境对场址的制约程度较小,采场设置符合该地区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采场总占地面积为69.97hm2,占用耕地38.38hm2,占评价区耕地总面积的10.73%,因此,采场占地对评价区农业生产影响相对不大,但项目采场占用土地对附近区域的农业生产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业主应通过耕地的占补平衡,或缴纳耕地开垦费等措施解决占地问题,并优先安排土地被占用农户的就业,尽量减小占地对农户的影响。综上所述,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本项目采场选址可行。2.7.2项目场地选址环境可行性分析1)从工程的角度分析根据矿区范围的地形地貌、矿体的赋存、地质构造和地面公路、电源、水源等综合考虑,生活办公区位于矿区东南部,单独布置,靠近矿区道路,生产、生活较为便利;辅助生产区、储矿场位于采场附近,且靠近矿区道路,运输方便。同时,项目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均较好,能满足矿山生产要求。2)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评价区内无自然保护区、风景旅游点、文物古迹等环境敏感因素。区内生态环境以农业生态环境为主。环境功能区划为:环境空气二类区,地表水Ⅲ类水域,地下水Ⅲ类区,声学环境2类区。项目场地周边均无地表溪沟,不受洪水威胁。矿山充分利用已有场地,无新增占地。项目场地附近声环境质量均可满足2类区标准要求。项目场地及周边植物均为广布种,无珍稀植物。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项目场地的选址均是可行的。3)项目场地布置的合理性分析-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在地面设施建设时,已将采场与生活办公区分开布置,生活办公区不受采区生产扬尘和噪声的影响。同时,生活办公区与辅助生产区、储矿场均分场地布置,对生活办公区影响均较小,项目场地总平面布置较为合理。综合以上分析,项目场地总体布置较为合理。2.8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2.8.1清洁生产分析1)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尚无泥炭矿行业生产的清洁生产标准,本环评参照《清洁生产标准煤炭采选业》(HJ446-2008)露天开采进行评价。该标准将清洁生产水平分级为:一级,国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二级,国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三级,国内清洁生产基本水平。将清洁生产指标分为七类:生产工艺与装备要求,资源能源利用指标,产品指标,污染物产生指标(末端处理前),废物回收利用指标,矿山生态保护,环境管理要求。本项目除产品指标不参与评价外,其余指标均能参照评价。清洁生产评价指标要求见表2.8-1。2)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本项目根据煤炭采选业清洁生产指标要求,采用比标对比法,各项指标根据标准进行对比,得出清洁生产指标等级,对于环境管理要求方面,需待项目建设完成后按该标准进行评级。评价结果见表2.8-1。从表中可见,参与评价的13个清洁生产指标中,4个达到一级水平、6个达到三级水平,3个不能达到三级水平,满足国内清洁生产基本水平及以上的指标共9个,但总体来说本项目在采取一定措施后可达清洁生产三级水平。3)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清洁生产评价的结果,环评针对本项目提出如下建议:(1)改进生产技术、提高装备水平,降低矿山开采油耗、电耗。(2)减少剥离土石方量,减少土地资源占用。-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清洁生产指标评价一览表表2.8-1清洁生产指标等级一级二级三级本矿山状况本矿山等级一、生产工艺与装备要求(一)采煤生产工艺与装备要求1、总体要求符合国家环保、产业政策要求,采用国内外先进的煤炭采掘、煤矿安全、煤炭贮运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有降低开采沉陷和矿山生态恢复措施及提高煤炭回采率的技术措施符合三级2、露天煤矿工艺与装备开采工艺要求按照GB50197的要求,露天开采工艺的选择应结合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开采规模等因素,本着因矿制宜的原则,通过多方案比较确定选择间断开采工艺、连续开采工艺、半连续开采工艺、拉斗铲倒倒堆开采工艺、综合开采工艺。并应遵循下列原则:保证剥、采系统的稳定性、力求生产过程简单化、具有先进性、适应性和经济性;设备造型规格尽量大型化、通用化、系列化符合三级3、贮煤装运系统贮煤设施工艺及装备原煤进筒仓或全封闭的贮煤场部分进筒仓或全封闭的贮煤场。其它进设有挡风抑尘措施和洒水喷啉装置的贮煤场半封闭棚架式储矿场,储矿场采用喷雾洒水防尘三级煤炭装运有铁路专用线,铁路快速装车系统、汽车公路外运采用全封闭车厢,矿山到公路运输线必须硬化有铁路专用线,铁路一般装车系统,汽车公路外运采用全封闭车厢,矿山到公路运输线必须硬化公路外运采用全封闭车厢或加遮苫汽车运输,矿山到公路运输必须硬化公路外运加遮苫汽车运输,矿山到公路运输公路路面硬化三级二、资源能源利用指标1、原煤生产电耗(kWh/t)≤15≤20≤2525三级2、露天煤矿采煤油耗(kg/t)≤0.5≤0.8≤1.01.5<三级3、原煤生产水耗(m3/t)露天煤矿(不含选煤厂)≤0.2≤0.3≤0.40.003一级4、露天煤矿煤层综合资源回采率(%)厚煤层综合机械化采煤≥97中厚煤层综合机械化采煤≥95薄煤层综合机械化采煤≥93中煤层95三级5、土地资源占用(hm2/Mt)露天煤矿无选煤厂0.3,有选煤厂0.5246.43<三级三、污染物产生指标(末端处理前)1、采矿煤矸石产生量(t/t)≤0.03≤0.05≤0.106.40<三级-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清洁生产指标评价一览表续表2.8-1四、废物回收利用指标1、露天采矿疏干水利用率(%)100≥80≥70100一级五、矿山生态保护指标1.露天煤矿排土场复垦率(%)≥90≥80≥60≥90一级2.矿区工业广场绿化率(%)≥1515一级六、环境管理要求1.环境法律法规标准符合国家、地方和行业有关法律、法规、规范、产业政策、技术标准要求,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地方和行业排放标准、满足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管理要求矿山建成后的环境管理工作,目前不能进行评级,待矿山建成后再对该部分指标进行评价。环评要求严格按该指标要求进行环境管理工作2.环境管理审核通过GB/T2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按照GB/T24001建立并运行环境管理体系,环境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及作业文件齐全环境管理制度健全,原始记录及统计数据齐全、真实3.生产过程环境管理岗位培训所有岗位人员进行过岗前培训,取得本岗位资质证书,有岗位培训记录主要岗位人员进行过岗前培训,取得本岗位资质证书,有岗位培训记录原辅材料、产品、能源、资源消耗管理采用清洁原料和能源,有原材料质检制度和原材料消耗定额管理制度,对能耗、物耗有严格定量考核,对产品质量有考核资料管理生产管理资料完整、记录齐全生产管理有完善的岗位操作规程和考核制度,实行全过程管理,有量化指标的项目实施定量管理设备管理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定期对主要设备由技术检测部门进行检测,并限期改造,对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低效率的设备进行淘汰,采用节能设备和技术设备无故障率达100%主要设备有具体的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定期对主要设备由技术检测部门进行检测,并限期改造,对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低效率的设备进行淘汰,采用节能设备和技术设备无故障率达98%主要设备有基本的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定期对主要设备由技术检测部门进行检测,并限期改造,对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低效率的设备进行淘汰,采用节能设备和技术设备无故障率达95%生产工艺用水、用电管理所有用水、用电环节安装计量仪表,并制定严格定量考核制度对主要用水、用电环节进行计量,并制定定量考核制度煤矿事故应急处理有具体的矿山冒顶、塌方、通风不畅、透水、煤尘爆炸、瓦斯气中毒等事故状况下的应急预案并通过环境风险评价,建立健全应急体制、机制、法制(三制一案),并定期进行演练。有安全设施“三同时”审查、验收、审查合格文件-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2.8.2循环经济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要求,本项目应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依据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和本项目的特点,环评提出本项目的资源化利用方案。1)污水综合利用方案(1)采场淋滤水资源化利用方案设计设置沉淀池对采场淋滤水作中和沉淀处理,沉淀处理后复用于非降雨日采场、矿区道路防尘洒水及绿化用水,全部复用不外排,采场淋滤水资源化利用率为100%。(2)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方案本项目生活污水产生量为13.81m3/d,经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规模1.0m3/h)进行二级生化处理,处理后用于生活办公区、采场防尘洒水及绿化用水,全部复用不外排,利用率为100%。2)废石综合利用方案露天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石主要为岩石和土壤的混合物,没有工业利用价值,国内目前还没成熟的针对露天矿山剥离废石的综合利用途径,主要为回填采坑。根据废石浸出液试验,剥离废石属于第Ⅰ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评价要求全部回填采坑,有利于地形地貌的恢复,减少废石的堆存,减少堆放占地影响,废石综合利用方案可行。2.8.3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本项目投产后,矿山污水经处理后全部复用不外排,项目不向外环境排放总量控制污染物,故本项目不设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3建设项目区域环境概况3.1自然环境概况3.1.1地形地貌矿区地处云贵高原腹地,为中山溶蚀地貌,地形切割较大。地势总体上中部低东西两侧高,山脉大体走向为近北东-南西向,地形主要为缓坡。附近最高海拔标高约1370m(矿区南部的山顶),最低海拔标高低于1198.5m(矿区外南面凹沟),最大相对高差171.5m。矿区外北侧约4km皮甲河沟谷(海拔标高+1154m),可视为区域最低侵蚀基准面。3.1.2环境地质特征1)地层与构造(1)地层矿区出露地层由新至老分别为第四系(Q)、三叠系下统夜郎组第一至二段(T1y1-2)、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3c)、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其岩性从新到老叙述如下:①第四系(Q)零星分布于斜坡地带及地势低洼地带。岩性为残坡积粘土、砂质土、岩石碎块等。厚度0—4.8m。②三叠系下统夜郎组第一至二段(T1y1-2)第一段为土黄、黄绿、灰黑色粘土岩夹泥晶灰岩,厚34—61m;第二段为浅灰、灰色薄层至块状泥晶灰岩,白云质灰岩,厚164—476m。主要分布于矿区东部。③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3c)灰色中—厚层燧石灰岩,顶部为薄层硅质岩。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厚度6m~44m。主要分布于矿区东部。④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为本区含泥炭地层,岩性由浅灰色、灰色、灰黑色薄至中厚层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细砂岩、夹燧石灰岩、灰岩、泥灰岩及泥炭等组成,本矿目前揭露的泥炭1层,编号为C1。该层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厚度约156m~168m。主要分布于矿区西部。(2)构造特征-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根据储量核实报告,矿区及周边地带在区域大地构造上属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毕节北东向构造变形区背斜北西翼。矿区地质构造简单。F1断层西面地层平均倾向113°,平均倾角5°,F1断层东面地层平均倾326°,平均倾角24°。矿区内有一条左行平移断层F1通过,断层走向312,矿区范围内延伸长约3212m。属构造中等类型的矿区。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综合柱状图见3.1-1。3)矿区环境地质现状根据《储量核实报告》结论及现场调查,项目区未发现滑坡、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及地裂缝等现状地质灾害。由于露天开采形成的采坑等,多形成高陡临空面,易引发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在开采过程中及开采后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及工程治理,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项目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现状情况见图3.1-2。3.1.3地震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核实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区,评价区地壳基本稳定。3.1.4地表水矿区地表水系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谷里小溪发源于矿区西北侧,最近距离约1.0km,自西南向东北方向径流,在下游约10km处进入落水洞。谷里小溪主要降水补给,为季节性溪沟,久旱即涸。该河流具有农田灌溉功能,为更好的利用好水资源,政府部门已对矿区西北侧谷里小溪进行综合整治,在河流两岸修建了河堤。矿区北面约5km外为乌江水系马路河支流右岸的皮甲河。矿山污废水排放受纳水体为谷里小溪,地表水功能区划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划为Ⅲ类水域。燕家寨泥炭矿(变更)区域水系见图3.1-3。3.1.4气候黔西县属亚热带温湿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较温和。根据黔西县气象统计资料,最高月平均气温23.0℃(7月份),极端最高气温35.4℃,最低月平均气温3.3℃(1月份),极端最低气温-10.4℃,年平均气温13.8℃-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降水量多集中于夏季,冬季降水量较小,最大月平均降水量169.2mm(6月份),最小月平均降水量为20.2mm(2月份),全年平均降水量为994.8mm;年平均风速1.8m/s,全年以NE风为多,夏季盛行S风,冬季盛行NE风;多年平均湿度81%。3.1.6环境敏感点1)百里杜鹃百里杜鹃敏感区包括:百里杜鹃自然保护区、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三者范围基本一致。本项目位于百里杜鹃东南方向约28km,由于相距较远,蒋家寨泥炭矿项目基本不会对百里杜鹃产生影响。5)千人以上饮用水源敏感区根据《毕节市千人以上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以及贵州省政府关于该方案的批(黔府函[2016]63号),矿界东北侧约1.5km存在一处千人以上饮用水源——黔西县大关镇桂箐村响水岩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该保护区为地下水型水源,由于本项目最低开采标高在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以上,且该保护区与矿山相隔一定的距离。环评要求矿山在开采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准采标高进行,不得越界开采,整体而言影响相对较小。经调查,项目区及周边不涉及其他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敏感区域。百里杜鹃自然保护区与本项目位置关系见图2.1-1。黔西县大关镇桂箐村响水岩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与本项目的位置关系见图3.5-1。3.2社会环境3.2.1黔西县社会经济概况黔西县位于贵州省中部,毕节地区东部,地处黔中山原西部。全县总面积2380.5km2,耕地面积4.06万hm2,辖17个乡(其中15个民族乡)、9个镇,360个村民委员会、27个居民委员会。2009年末总人口84.96万,其中少数民族19.98万人,非农业人口7.03万人。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彝、苗、布依、白、仡佬等。主要矿藏有煤、铁、大理石、高岭土等,森林覆盖率30.9%。2016年,全县生产总值183.7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62.8亿元,财政总收入19.08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4804元、7751元;减少贫困人口3.85万人,全面小康程度达89.6%。-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2017年工作目标:全县生产总值210亿元,招商引资168.01亿元,财政收入21.08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7408元、8720元;城镇化率达48.0%;森林覆盖率达50.0%;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925户16965人,棚户区改造4986户;实现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47462人全部脱贫,全面小康实现程度95.2%以上。3.2.2拟建项目周围社会经济情况燕家寨泥炭矿(变更)属黔西县谷里镇管辖,项目场地位于谷里镇小街村。谷里镇位于黔西县东部,国土面积65.95平方公里,耕地23584亩,其中田5991亩。全镇辖16个村1个社区151个村(社区)民小组8283户3326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4%,其中少数民族1108户4655人,占总人口的14.9%。森林覆盖率达41%,2010年,全镇完成生产总值2.28亿元,增长率达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400元,财政收入完成720余万元,经济社会稳步协调发展。矿区及周边村寨主要有大洞口、陈家寨、冒沙井、新瓦厂、徐家寨、双叉树、上泡木、下泡木、金家麻窝、洪家寨、罗家寨、仓边、观音洞、石灰坝、燕家寨、马刨井、果种坡、老寨子等,其分布详见表1.7-1。3.3矿区矿山分布现状燕家寨泥炭矿属于黔西县矿产开发总体规划的矿山之一。根据《开发利用方案》,燕家寨泥炭矿矿区范围无采矿权、探矿权设置,无矿业权重叠问题。3.4评价区环境功能区划分1)生态功能区划根据《贵州省生态功能区划》,本项目所在地处于黔中丘原盆地常绿阔叶林喀斯特脆弱生态亚区,黔西-金沙土壤保持与石漠化敏感生态功能区。该区喀斯特石漠化问题严重,部分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局部地区出现土地退化。该区以喀斯特石漠化重度至高度敏感,土壤侵蚀中度至轻度敏感。该区服务功能以土壤保持中等重要;局部地区水源涵养、营养物质保持中等重要。该区生态环境保护以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未目标;抑制过度开垦土地的不良行为,加快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坡改梯工程;加强保护百里杜鹃林区,注意合理利用土地,禁止石山种植,放牧等人为活动。2)评价区环境空气属《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类区,评价执行二级标准。-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3)项目区域主要地表水体为谷里小溪,属《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域,执行Ⅲ类标准。4)评价区地下水环境功能区为《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三类区,执行Ⅲ类标准。5)矿山场地区域属乡村居住环境,按《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属2类区,执行2类区标准。3.5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3.5.1大气污染源调查1)污染源调查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的规定,本项目大气环境评价确定为三级,大气污染源只调查本项目污染源。项目采用太阳能热水器提供洗浴用水,大气污染物主要来自于采场、储矿场及装卸过程产生的扬尘污染,采用防尘洒水措施后,对大气环境影响较小。2)污染源调查清单本项目大气污染源为无组织排放污染源,主要为采场、储矿场及装卸过程产生的粉尘,属面源无组织排放。调查清单见表3.5-1。面源参数调查清单表3.5-1名称起始点坐标海拔高度(m)面源长度(m)面源宽度(m)与正北夹角(°)年排放时间(h)排放工况评价因子源强(g/s.m2)X坐标(m)Y坐标(m)TSP采场298489135614942+127110060908760正常0.00000124储矿场298470935614904+12665040908760正常0.00000086说 明储矿场扬尘与装车场扬尘合并计算;排土场已进行植被恢复,不再考虑排土场扬尘3.5.2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1)监测布点本项目建成后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生产场尘、矿区道路扬尘等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环评设置2个大气监测点,对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进行监测。监测点的具体位置可见表3.5-2、图3.5-1。2)监测项目TSP、PM10、PM2.5、SO2、NO2。其中TSP、PM10、PM2.5监测日平均值,SO2、NO2-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监测小时平均值、日平均值。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布点情况表3.5-2监测点监测点位置设置原因G1采场附近,燕家寨居民点监测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值G2矿界西北方向约1.5km,蒋家寨居民点3)监测时段与频率监测单位于2017年8月6日至8月12日共连续监测7天,监测频率和时间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规定执行。4)采样和分析方法本次环评大气采样的采样仪器、采样环境、采样高度等要求执行《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大气部分)》,分析方法采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规定的分析方法。具体分析方法见附件:《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报告》。5)监测结果各监测点TSP、PM10、PM2.5、NO2、SO2监测统计结果见表3.5-3。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结果统计表表3.5-3监测点监测项目浓度范围(ug/Nm3)标准值ug/Nm3标准指数范围超标率(%)达标情况G1小时浓度SO210~225000.02~0.040达标NO29~282000.05~0.140达标日均浓度TSP114~1253000.38~0.420达标PM1052~621500.35~0.410达标PM2.526~35750.35~0.470达标SO213~191500.09~0.130达标NO218~23800.23~0.290达标G2小时浓度SO29~205000.02~0.040达标NO28~282000.04~0.140达标日均浓度TSP111~1273000.37~0.420达标PM1050~631500.33~0.420达标PM2.525~37750.36~0.490达标SO212~161500.08~0.110达标NO217~24800.21~0.300达标3.5.3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1)评价方法采用单项质量指数法进行评价。-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评价指数:Ii=Ci/C0i式中:Ci—某种污染因子现状监测值,mg/Nm3;C0i—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Nm3。2)评价标准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以及黔西县环境保护局意见,大气环境评价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3)评价结论污染物标准指数计算结果见表3.5-3,采样点TSP、PM10及PM2.5日平均浓度、SO2及NO2日平均浓度与小时平均浓度均无超标现象,说明本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良好,能满足二类区标准要求。3.6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3.6.1地表水环境污染源现状调查本项目水环境污染源主要为采场淋滤水和生活办公区生产、生活污水。采场淋滤水主要以PH、SS、Fe、Mn等污染为主;生活办公区生产、生活污水,主要来源于办公室、浴室、食堂、单身宿舍等设施产生的生活污水,主要污染物为SS、COD、BOD5、NH3-N等。3.6.2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1)监测断面设置与监测项目(1)监测断面设置根据燕家寨泥炭矿区域主要地表水体为谷里小溪的实际情况,评价确定在谷里小溪共布置2个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断面。监测断面布置情况见表3.6-1,监测点位置详见图3.5-1。地表水环境现状监测断面布置情况表3.6-1断面编号监测水体位置备注W1谷里小溪燕家寨泥炭矿矿区西北侧约1.0km,大煤寨居民点附近调查区域水质现状W2谷里小溪燕家寨泥炭矿矿区北侧约1.5km,大煤寨居民点附近(2)监测项目pH、悬浮物、BOD5、铁、锰、总砷、氨氮、总磷、化学需氧量(COD)、高锰酸盐指数、氟化物、石油类共12项。同步测量流量、水温。-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2)监测时段及频率2017年8月5日~8月7日作一期监测,每天1次。3)采样和分析方法水样的采集及保存按《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规定的分析方法。具体监测与分析方法见附件:《环境质量现状监测》。4)监测结果本次环评地表水水质现状监测结果及统计分析见表3.6-2。3.6.3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评价方法采用标准指数法进行现状评价,其计算公式如下:式中:Sij——单项水质参数i在第j点的标准指数;Cij——第i类污染物在第j点的污染物平均浓度(mg/L);Csi——第i类污染物的评价标准(mg/L)。pH的标准指数用下式计算:(pHj≤7.0)(pHj>7.0)式中:SPHj——pH在第j点的标准指数;pHSd——水质标准中pH值的下限;pHSU——水质标准中pH值的上限;pHj——第j点pH值的实测值。2)评价标准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以及黔西县环境保护局意见,谷里小溪地表水评价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3)评价结论-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从表3.6-2可见,谷里小溪W1、W2监测断面各监测因子均可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标准要求。说明评价区地表水水质良好。-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地表水水质现状监测结果统计表表3.6-2    单位:mg/L(pH无量纲,粪大肠菌群除外)项目指标pH(无量纲)CODBODSS高锰酸盐指数NH3-N总磷氟化物石油类FeMn砷(GB3838-2002)Ⅲ类6~9204—610.210.05——0.051谷里小溪W1断面平均值7.42-7.5090.6122.10.2250.030.190.030.03ND0.460.0003ND最高值7.5100.6142.10.2770.060.290.040.03ND0.480.0003ND超标率%000—00000——0标准指数0.21~0.250.450.15—0.350.230.150.190.8——0.012谷里小溪W2断面平均值7.45-7.5190.7132.70.2850.020.270.040.050.370.0003ND最高值7.51100.8152.80.380.020.290.050.050.370.0003ND超标率%000—00000——0标准指数0.23~0.260.450.18—0.450.290.10.270.8——0.01注:因《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标准限值中无SS、Fe、Mn标准,故未计算标准指数-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3.7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3.7.1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1)监测点布置本项目建成后对声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采区噪声、项目场地噪声、交通运输噪声等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根据敏感目标分布情况,评价设置7个声环境现状监测点。噪声监测情况及具体位置见表3.7-1、图3.5-1。声环境现状监测点布置情况表3.7-1编号位置设置原因N1办公生活区内监测场地噪声现状值N2辅助生产、储矿场区内N3洪家寨居民点敏感点现状值N4观音洞居民点N5老寨子居民点N6燕家寨居民点监测运矿道路旁噪声敏感点现状值2)监测项目环境噪声等效连续A声级LAeq(昼间Ld,夜间Ln)。3)监测时段及频率2017年8月7日~8月8日每天昼、夜各1次,每次10min,连续2天。4)监测方法按照《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有关技术规定执行。5)监测结果噪声监测结果见表3.7-2。噪声现状监测结果统计表表3.7-2单位:dB(A)序号噪声监 测点2017.8.72017.8.8评价标准昼间夜间昼间夜间昼间夜间N1办公生活区内53.343.554.743.86050N2辅助生产、储矿场区内56.444.256.745.1N3洪家寨居民点56.140.154.943.1N4观音洞居民点53.343.252.940.5N5老寨子居民点52.641.251.641.5N6燕家寨居民点56.545.258.644.8-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3.7.2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评价方法根据监测统计结果,采用比标法对评价范围内声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评价。2)评价标准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以及黔西县环境保护局意见,声环境评价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区标准。3)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论由表3.7-2可知,监测点噪声现状值均可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区标准要求,项目所在区域声环境质量较好。3.8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3.8.1矿区地下水类型及含水性1)水文条件区域地表水系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矿区及周边主要地表水体为谷里小溪。矿区外北侧约4km皮甲河沟谷(海拔标高+1154m),可视为区域最低侵蚀基准面。本区地处云贵高原腹地,为中山溶蚀地貌,地形切割较大。地势总体上中部低东西两侧高,山脉大体走向为近北东-南西向,地形主要为缓坡。矿区周边地表溪沟发育,地下水以地下径流的方式向北排泄,最终汇入矿区北侧约5m外的皮甲河。2)含水岩组特征矿区及周边出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Q)、三叠系下统夜郎组第一至二段(T1y1-2)、长兴组(P2c)、龙潭组(P31),其含水性叙述如下:①第四系(Q)孔隙含水层段分布于沟谷、洼地及缓坡地带,主要为冲积砂砾,残坡积角砾亚粘土,砂质粘土及崩积物组成,一般厚2.6m。含孔隙水,富水性弱。②三叠系下统夜郎组第一至二段(T1y1-2)第一段为土黄、黄绿、灰黑色粘土岩夹泥晶灰岩,厚34—61m;第二段为浅灰、灰色薄层至块状泥晶灰岩,白云质灰岩,厚164—476m。富水性强,为岩溶裂隙含水层。③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2c)-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为浅灰色厚层生物屑灰岩,含泥质条带及燧石团块,下部为深灰色中厚层含燧石泥晶灰岩,厚约6m~44mm。富水性较强,为岩溶裂隙含水层层,该含水层下距C1泥炭约35m。④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1)主要为灰白色、黄褐色簿一中厚层状粘土岩、粉砂岩、黑色薄层状炭质岩、黑色薄层状炭质粘土岩及泥炭。为区内含泥炭地层,主要泥炭为C1号,含碎屑岩裂隙水。项目区域水文地质情况见图3.8-1,矿区地层综合柱状图见图3.1-1。项目水文地质图见图3.1-2。3.8.2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本矿区地形地貌为侵蚀、溶蚀中山岩溶地貌,矿区周边地表水发育,矿区所处位置相对较高,为大气降水的补给区、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补给条件较差,大气降水至地表后,沿岩溶裂隙、孔隙和断层破碎带,以垂直方式向下渗流,逐步趋于集中形成地下水。地下水流向为西北方向,最终汇入皮甲河。矿区地下水动态类型为气候水文型。3.8.3地表水对矿床充水的影响矿区范围内无永久性地表水体存在,矿区西北侧约1.0km有分布有谷里小溪,北侧约5km分布有皮甲河,由于谷里小溪地表水位标高+1185.5m,皮甲河地表水位标高+1154m,均低于矿区可采矿体最低分布标高(+1200m),且均远离矿区矿体分布范围,因此对矿床充水影响较小。矿区内矿山开采主要是采用露采,未来露天矿坑的充水水源主要有大气降水、岩溶充水,第四系中所含的松散岩类孔隙水。3.8.4地表水、地下水的动态变化规律根据《储量核实报告》,各井泉及周边地表溪沟的流量与降雨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动态随季节变化较为明显。丰水期降雨量增大,各水点流量也增大;枯水期降雨量减少,各水点流量也相应地减少。地表水温度随气温变化而变化。地下水温度也有随气温而变化的规律,但变化幅度较小。矿区地下水动态类型为气候水文型。3.8.5矿区水文地质类型矿区周边有地表水体发育,为大气降水补给区,但矿山所处地势相对较高,地下水补给条件较差;矿体位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以上,地形利于自然排水;矿山采用露天开采,主要充水因素为大气降水,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属中等型。-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3.8.6监测布点与监测项目1)采样点设置根据环境地质图和现场调查,环评选取区域内3个井泉进行采样分析,各监测点位置见表3.8-1,监测点布置详见图3.5-1。地下水现状监测点布置情况表表3.8-1编号位置及基本情况设置原因J1井田外,洪家寨居民点附近,洪家寨居民点饮用水源监测水质现状J2井田外,燕家寨居民点附近,燕家寨居民点饮用水源监测水质现状J3井田外,石灰坝居民点附近,石灰坝居民点饮用水源监测水质现状2)监测项目pH、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硫酸盐、铁、锰、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氟化物、砷、总大肠菌群共11项,同时监测地下水水位、流量。3)监测方法及频率监测方法按《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作了一期监测,连续采样3天,每天1次;监测时间为2017年8月5日至8月6日。4)监测分析方法水样的采集、保存及分析按《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进行。5)监测结果根据本次监测报告,区内地下水水质监测结果统计见表3.8-2。3.8.7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地下水水质现状监测结果统计表表3.8-2单位:mg/L(pH无量纲,总大肠菌群除外)指标项目pH氟化物总硬度硫酸盐高锰酸盐指数溶解性总固体总铁总锰总大肠菌群氨氮砷(GB14747-93)Ⅲ类6.5-8.5≤1.0≤450≤250≤3.0≤1000≤0.3≤0.1≤3个/L≤0.2≤0.05J1平均值7.16~7.210.162011622310.110.42160.2330.0003ND最大值7.210.182021722360.220.48180.2260.0003ND超标率(%)0000000010000单因子指数0.08~0.110.160.450.040.000.510.100.105.331.170.01J2平均值7.26~7.270.113356214690.03ND0.01ND180.0870.0003ND最大值7.270.143366314750.03ND0.01ND220.0660.0003ND超标率(%)0000000010000单因子指数0.13~0.140.110.740.250.330.470.100.106.000.440.01J3平均值7.55~7.590.09423700.86470.03ND0.01ND140.1150.0003ND最大值7.590.11426700.86530.03ND0.01ND180.1170.0003ND超标率(%)0000000010000单因子指数0.28~0.300.090.940.280.270.650.100.104.670.490.01-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1)评价方法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计算公式如下:式中:-第i项评价因子的单因子污染指数;   -第i项评价因子的实测浓度值,mg/L;   -第i项评价因子的评价标准,mg/L。对于pH值标准指数用下式计算:(pHj≤7)(pHj>7)式中:-pH在第j点的标准指数;-水质标准中pH值的下限;   -水质标准中pH值的上限;-第j点pH值得平均值。   当Pi≤1时,符合标准;当Pi>1,说明该水质评价因子已超过评价标准。2)评价标准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以及黔西县环境保护局意见,地下水评价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14848-93)Ⅲ类标准。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结果统计详见表3.8-2。3)评价结果从表3.8-2可见,监测泉点所有监测指标中,除总大肠菌群超标外,其余各项指标均可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GB14848-93)Ⅲ类标准要求。总大肠菌群指标超标应与当地村民生活污水排放有关,总体来说建设项目周边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一般。3.9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3.9.1基础信息获取过程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生态调查主要采取以实地调查和访问相结合的形式,环评考虑生态单元以及生态影响可能达到的区域范围,确定矿区边界外扩500m,共-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598.60hm2,为项目区评价范围。通过调查掌握项目区内自然生态环境的基本情况,通过访问调查,了解区域生态环境现状以及近几年各种因素的变化、水土流失严重程度、生态环境建设的规划与设想等。同时,利用1/10000地形图和国土部门提供的土地利用现状图(1/10000)、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利用MapGIS等软件绘制出评价区植被现状分布图以及土地利用现状图等相关生态图件。3.9.2植被现状1)调查方法(1)收集资料收集本项目生态环境评价区的植物区系组成、植被类型和分布特点,野生动物区系、种类和分布,以及生态特性方面资料;重点收集珍稀动植物及古大树种类、种群规模、生态习性、种群结构、生境条件及分布、保护级别与保护状况等。(2)野外实地考察①GPS地面类型取样GPS样点是卫星遥感影像判读植被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基础。根据植被与土地利用类型初图,现场核实判读正误,并对每个GPS取样点作如下记录:海拔表读出海拔值;记录样点植被类型,特别是类型发生变化的地方做准确详细的记录;记录样点优势植物和重要物种,拍摄典型植被特征;在视野广阔清晰之处,拍摄周围植被或景观的照片,GPS样点上作详细的表述等。②样方调查A、样方布点原则植被调查取样的目的是要通过样方的研究准确地推测评价区植被的总体特征,所选取的样方具有代表性,通过尽可能少的抽样获得较为准确的有关总体的特征。在对评价区的植被进行样方调查中,样方采取的原则是:尽量在矿区露天采场、生活办公区、排土场等区域选择代表性的样地、再设置样点,并考虑评价区内布点的均匀性;所选取的样点植被为评价区分布比较普遍的类型;样点的设置避免对同一种植被进行重复设点,特别重要的植被,根据林内植物变化较大的情况进行增加设点;尽量避免非取样误差:避免选择路边易到之处;两人以上进行观察记录,消除主观因素。以上原则保证了样点的布置具有代表性,调查结果中的植被中包括了绝大部分主要植被类型。-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B、样方布设植物和植被调查采用路线法和样方法相结合,野外工作时,除记录观察到的植物物种外,同时在地形图上勾绘观察到的植物群落类型和边界。沿样线随机确定植物群落调查样方,样方分成乔木、灌丛和草本三种类型,面积大小一般为20m×20m或10m×10m,5m×5m和1m×1m。(3)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生态制图采用GPS、RS和GIS相结合的空间信息技术,进行植被和土地利用类型的数字化判读,完成数字化的植被图和土地利用类型图。数据制作和处理的软件平台为MAPGIS6.7,制图主要信息来源包括国土部门提供的土地利用现状图、googleearth影像、现场踏勘记录资料等。2)植被类型分布特点(1)植被次生性较为明显:根据《贵州植被》区划,评价区域内植被区划属于中亚热带贵州高原湿润性常绿阔叶林地带—黔西北高原山地常绿栎林云南松林漆树及核桃林地区—毕节大方山原山地常绿栎林常绿落叶混交林漆树及核桃林小区,区域受人类活动影响较为频繁,小区现存植被中以次生和人工林占优势,主要的暖性针叶林有杉木、马尾松、柳杉,灌丛中以马桑群系为主,草丛以蕨、蒿群系为主。农田植被主要为水稻、玉米、小麦等作物。评价区未发现珍稀保护植物物种及名木古树。(2)生态效应一般:根据现场调查并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图,评价区内森林植被面积203.65hm2,占评价区34.02%,低于贵州省的全省森林覆盖率(39.93%),且评价区内森林多为人工种植的次生林,其森林蓄积量低,森林群落结构简单,郁闭度低,生物量及生产力较低,因此,相对而言评价区森林植被的生态效应一般。(3)人工植被以旱地为主:目前评价区内有旱地301.90hm2,水田55.80hm2,所组成的农田植被占评价区总土地面积的59.76%,其垦殖率大于贵州省平均水平(20.95%)。大面积的农田植被对于解决区内人口的粮食、蔬菜等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不少旱地是在评价区域斜坡和丘陵山地的斜坡面上开垦出来的,这种坡耕旱地在人类长期的翻耕种植下,会加速土壤的侵蚀,使山区生态环境进一步退化。2)主要植被类型及面积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参照《贵州植被》(黄威廉、屠玉麟、杨龙著)中对贵州自然、人工植被的分类系统,划分出拟建项目评价区域不同的植被类型。在此基础上绘制了评价区植被类型分布图。项目区范围内无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评价区植被类型分布见图3.9-1。评价区植被分类系统、主要植被概况见表3.9-1。评价区植被类型面积见表3.9-2。评价区植被类型特征表表3.9-1植被型组植被型群系或组合样方调查点调查点坐标森林植被暖性针叶林杉木、马尾松、柳杉群系项目区西南部26°58′5.1″N;106°9′46.7″E灌丛及灌草丛灌丛马桑、白簕、长叶水麻群系项目区东南部26°58′20.2″N;106°10′24.5″E灌草丛蕨类群系项目区中北部26°58′27.2″N;106°10′10.7″E人工植被茶园作物茶树群系项目区中南部水田作物水稻-小麦(油菜)为主的一年两熟型作物组合项目区各处旱地作物玉米(马铃薯)、小麦一年两熟作物组合项目区各处评价区植被类型面积一览表表3.9-2植被系列植被型组面积(hm2)占评价区面积比例(%)自然植被森林植被85.4414.27灌丛植被118.2019.75草丛植被5.520.92人工植被园地植被茶园2.410.40农田植被旱地301.9050.43水田55.809.32合计569.2795.093)自然植被群落特征①杉木、马尾松、柳杉群系此类群落在项目区域呈斑块状分布,多为近年来封山育林过程中人工栽种后处于自然生长状态。群落一般分布于石灰岩、白云岩碳酸盐岩风化形成的钙质土山地丘陵,多以疏散状态存地,分布面积较大。林冠覆盖较差,总覆盖度在32-72%左右。乔木层中杉木占较大优势,也常有马尾松、柳杉、柏木等混生其间。杉木一般高7~16m,胸径8~24cm。由于群落郁闭度较低,林间空隙较大,其他物种较易侵入其中,如枫香、盐肤木等物种。灌木层多为典型石灰岩灌丛种类,以马桑等较占优势,一般高1.0~1.2m,少数种类可达1.5m以上。草本层常见的种类有蕨类。以杉木-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为主的针叶林是评价区域喀斯特丘陵山地上的重要植被类型,对喀斯特生境有高度适应性,因此,对改善喀斯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次评价在项目区西南部选取了一典型地段进行了杉木、马尾松、柳杉群系群落样方调查,调查结果详见表3.9-3。杉木、马尾松、柳杉群落样方表表3.9-3地点:项目区西南部(26°58′5.1″N;106°9′46.7″E)海拔:1305m坡度:12°坡向:SE乔木层(A):样方面积10×10m2覆盖度:72%灌木层(F):样方面积5×5m2覆盖度:40%草本层(H):样方面积2×2m2覆盖度:40%时间:2017.7.4植物种名层次株或多度覆盖度%高度m胸径/基徑cm茂盛度生活型平均最高平均最大杉木A357010141318盛常绿针叶马尾松A14219151517盛常绿针叶柳杉A886131314中常绿针叶马桑FCop151.53.21.22.5盛常绿灌木火棘Fsp31.32.03.54.2中常绿灌木悬钩子多种FCop1141.72.51.52.3盛落叶灌木槲蕨Hsp1.20.310.5//中多年生渐尖毛蕨HCop16.00.220.45//盛多年生披针苔草Hsp4.00.320.55//中多年生②马桑群系此类群落在评价区域分布广泛,灌丛中的植物多从石隙、石缝中长出。这类具有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本次评价在项目区东南部设置了一个马桑灌丛群落样地进行调查,该样地灌木层高1~2.2米。灌丛的建群种除了马桑外,伴生植物有白簕、长叶水麻等。草本层种类有丝茅草、黄背草、问荆、芒,草本层覆盖度约70%。样方调查详见表3.9-4。马桑灌丛群系样方表表3.9-4地点:项目区东南部(26°58′20.2″N;106°10′24.5″E)海拔:1265m坡度:35°坡向:SE灌木层(F):样方面积5×5m2覆盖度:65%草本层(H):样方面积2×2m2覆盖度:75%时间:2017.7.4-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植物种名层次株或多度覆盖度%高度m胸径/基徑cm茂盛度生活型平均最高平均最大马桑F8501.53.21.42.6盛常绿灌木长叶水麻Fsp80.62.41.63.2盛落叶灌木丝茅HCop2280.30.6//盛多年生黄背草Hsp60.210.4//中多年生水蓼HCop2240.210.42//盛多年生芒HCop1180.260.6//盛多年生③蕨、蒿群系此类灌草丛植被是评价区内常见的植被类型,常广泛分布各地荒坡,群落发育于丘陵山地的酸性土山坡,是由于人为活动或山火的频繁干扰而形成。群落的总覆盖度多在42~80%,部分地段可达85%以上。灌草丛的优势种为蕨、蒿,草本层中除上述优势种外,尚有野古草、金茅、苔草、朝天罐、黄背草等。此外,在群落中也常有多种灌木稀疏生长,如马桑、白栎等,从而构成典型的有少数灌木混生的草本植物群落——灌草丛。本次评价在项目区中北部设置了一个样方进行调查,群落样方调查结果详见下表3.9-5。蕨、蒿群系群落样方表表3.9-5地点:项目区中北部(26°58′27.2″N;106°10′10.7″E)海拔:1270m坡度:18°坡向:12°SE草木层(H):样方面积1×1m2总覆盖度:88%时间:2017.7.4植物种名层次株或多度覆盖度%高度m胸径/基徑cm茂盛度生活型平均最高平均最大蕨HCop3720.40.8//盛多年生蒿HCop2340.40.8//盛多年生野古草HCop1260.50.9//盛多年生金茅HCop1200.30.8//盛多年生朝天罐HSp50.30.6//盛多年生大蓟HSp40.30.6//盛多年生4)农田植被群落特征-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评价区内人工植被主要为以农业技术措施为主培育形成的农田植被,评价区内主要是旱地植被。植被类型为:玉米——油菜(小麦)一年两熟旱地作物组合。1、玉米——油菜(小麦)一年两熟旱地作物组合本评价区共有旱地301.90hm²,约占评价区土地总面积的50.43%。植被的夏秋建群层片以玉米为主。在玉米间常间作黄豆、四季豆等各种豆类,形成高矮不同的空间层片结构,冬春建群层片则以小麦、油菜、豌豆、胡豆、洋芋等小季作物为主,形成“玉─麦”、“玉─油”、“玉─豆”等多种作物组合。该区域植被由于受喀斯特生态环境干旱的影响较大,生产水平不高,玉米平均单产约280~320kg/亩,因此改善旱地植被的生态条件,尤其是保证作物生长所需的水、肥,乃是提高旱地植被生产水平的重要措施。以玉米、油菜(小麦)为主的旱地植被对评价区农民生活水平的保证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水稻——油菜(小麦)一年两熟水田作物组合本评价区共有水田55.80hm²,占评价区土地总面积的9.32%。由于受水源及灌溉条件的影响,评价区内的水田作物较少。在少数水源条件较差的地段,多为望天水田,植被则为一年一熟的单季水稻,植被仅有一个建群层片,即夏秋建群层片。少数水源较好的地段,则为一年两熟作物组合,植被具有两个建群层片。夏秋建群层片以水稻为主,冬春建群层片以油菜或小麦为主,或间有豌豆、胡豆、洋芋等小季作物搭配,形成“稻─油”、“稻─麦”、“稻─豆”等多种类型。受水源及耕作管理水平的影响,本区水田植被的生产水平不高,部分水源条件较差的水田水稻单产在290~350kg/亩左右,油菜籽仅50kg/亩左右;部分有水源保证且耕作管理水平较高的水田单产水稻可达500kg/亩以上,油菜籽产量可达90kg/亩,反映出本类植被生产水平的地域差异。4)生物量估算植被的生物量是指一定地段面积内植物群落在某一时期生存着的活的有机物质之重量(干重),以t/hm2表示。群落类型不同,其生物量测定的方法也不同。森林群落的生物量根据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方精云等建立的基本参数,计算出贵州森林的平均生物量为79.2t/hm2,加上林下灌木和草本的平均生物量10t/hm2,则贵州森林的平均生物量为89.2t/hm2。灌丛和灌草丛的生物量根据屠玉麟教授《贵州中部喀斯特灌丛生物量研究》(中国岩溶,1995,14(3))等的研究成果,灌丛和灌草丛生物量分别为16.2t/hm2和7.6t/hm2。项目评价区茶园植被均为茶树,生物量与灌丛植被类似,为16.2t/hm2。农田植被生物量,在湿地公园中,所有水稻田都已改为种植蔬菜或旱地型的种植园,故以旱地的生物量计算,即以玉米籽粒重+秸秆重+-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根茬重,作为农田植被的生物量,其籽粒平均重为5580kg/hm2,参考湖南省以玉米为主的旱地作物其秸秆的平均产量为3714kg/hm2,根茬平均产量为831kg/hm2,得出农田植被的生物量为10.13t/hm2。评价区植被生物量估算见表3.9-6。经计算评价区内生物量约为13240.87t/a。评价区植被生物量估算表表3.9-6植被类型平均生物量(t/hm2)面积(hm2)生物量(t/a)有林地89.285.447621.51灌木林地16.2118.201914.84草地7.65.5241.95茶园植被16.22.4139.04耕地植被10.13357.703623.53合计//13240.87注:未考虑非植被区坡地3.9.3动物资源由于受人类干扰,矿区森林植被盖度相对较低,适宜野生动物栖的环境有限,动物区系结构组成较简单,在此生态境域中,动物种类比较贫乏。本次调查主要采取资料查阅和调查访问的方式,对区内脊椎动物的常见种类进行调查。据现场咨询与调查,近年来偶见的兽类主要有野兔、黄鼬、长吻松鼠、竹鼠等,它们主要分布于有林区;爬行类主要有蛇类,两栖类有蛙类等,蛇类主要为菜花蛇、蛙类主要为雨蛙,均为贵州省重点保护动物;鸟类主要有麻雀、喜鹊、画眉等。基本多是常见的动物物种。项目的建设对蛇和青蛙的生存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但由于影响区域较小,蛇类,蛙类迁移到其他相似生境,影响相对较小。3.9.4土壤类型及土壤环境质量现状1)土壤类型根据现场调查及咨询业主知,项目区内土壤主要为黄壤、水稻土、石灰土。黄壤:属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条件下发育而成的土壤,土壤在风化作用和生物活动过程中,土壤原生矿物受到破坏,富铝化作用表现强烈,发育层次明显,全剖面成酸性。黄壤主要分布在低山区,成土母质比较复杂,由石灰岩、砂泥岩、第四系粘土及砾石的残积、坡积和堆积母质发育而成。土壤多呈酸性。水稻土:主要分布在丘陵河谷及缓坡地带,是由各种土壤和区域性土壤经水耕熟化而成。土层较厚,土质肥沃,质地和酸碱度适中。-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石灰土:以碳酸盐为母质发育的土壤,一般质地都比较粘重,剖面上或多或少都有石灰泡沫反应,但土壤颜色却各不相同,常见的有红、黄、棕、黑四种,多与黄壤共存,土体有黄化特征,呈中性反应。2)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调查(1)监测布点方案贵州江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于2017年7月对矿区2个土壤监测点进行了取样分析,监测点布设见表3.9-7及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布点图。土壤监测单元布置情况表3.9-7编号位置设置原因T1开采区域附近的原始土壤现状值调查T2未开采矿体区域附近的原始土壤现状值调查(2)监测项目土壤监测项目:pH、镉、铬、汞、砷、铜、铅、锌、镍。(3)监测方法本项目采样点布置、采样方法、分析方法按《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执行。(4)监测结果监测结果见表3.9-8和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报告。土壤监测结果表3.9-8                           单位:mg/kg(pH无量纲)编号pH镉汞砷铜铅铬锌镍T17.230.01ND0.891.347124510.9100.762T27.50.01ND1.011.3596.5992111590GB15618-1995三级标准>6.5≤1.0≤1.5≤40≤400≤500≤300≤500≤2002)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评价项目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项目:镉、铬、汞、砷、铜、铅、锌、镍。(2)评价方法采用土壤单项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单项污染指数法,反映土壤中各个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程度,以污染物含量实测值与评价标准相比来计算污染指数。Pi=Ci/Si式中:Pi-土壤中污染物i的单项污染指数;Ci-土壤中污染物i的实测数据,mg/kg;-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Si-污染物i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值,mg/kg。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兼顾单因子污染指数平均值和最高值,突出污染较重的重金属污染物的作用,全面反映土壤的污染状况。PN=﹛[(Pi均2)+(Pi最大2)]/2﹜1/2式中:PN-内梅罗污染指数;Pi均-土壤所有污染物中单项污染因子的平均值;   Pi最大-土壤所有污染物单项污染因子中的最大值。(3)评价标准采用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三级。(4)评价结果土壤重金属污染指数计算结果见表3.9-9。土壤重金属污染指数计算结果表3.9-9项目点位单项污染指数Pi内梅罗污染指数PNpH镉汞砷铜铅铬锌镍T10.120.010.590.030.030.090.040.200.310.61T20.250.010.670.030.020.200.070.230.450.71由表3.9-9可见,土壤2个监测点位的pH、镉、汞、砷、铜、铅、铬、锌监测指标均达到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三级标准。依据《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土壤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标准,T1、T2监测点土壤污染等级均为I级,属清洁,说明项目区域土壤环境质量良好。3.9.5土壤侵蚀现状根据贵州省水土保持情况普查统计表(2013年),黔西县土壤侵蚀面积849km2,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其中:轻度侵蚀面积445.49km2;中度侵蚀面积220.27km2;强烈侵蚀面积113.09km2;极强烈侵蚀面积113.09km2;剧烈侵蚀面积10.79km2。项目区地处贵州高原西部,属构造-剥蚀山地地貌,以中山为主。地势总体上中部低东西两侧高,山脉大体走向为近北东-南西向,地形主要为缓坡。附近最高海拔标高约1370m(矿区南部的山顶),最低海拔标高低于1198.5m(矿区外南面凹沟),最大相对高差171.5m。该区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植被覆盖状况较好,属于轻度流失区,容许土壤侵蚀模数500t/(km2.a)。-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3.9.6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区土地利用现状统计表见表3.9-10,评价区土地利用现状见图3.9-2。评价区土地利用现状统计表表3.9-10序号用地类型面积(hm2)占总面积的比例(%)1农用地耕地水田55.809.32旱地301.9050.43园地茶园2.410.40林地有林地85.4414.27灌木林地118.2019.75草地其他草地5.520.92其它农用地农村道路1.020.172建设用地村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村庄13.602.27采矿用地6.741.13交通运输用地公路1.760.293未利用地未利用地裸地4.550.76其他用地坑塘水面1.660.28合计598.601003.9.7生态环境现状评价总的来说,评价区域人类活动频繁,属典型的农业生态环境区,周围无大的工业污染源,区内生态系统受人类活动的长期影响,在依赖于自然生态条件的基础上,具有较强的社会性,是一种半自然的人工生态系统,目前区内农业生态系统基本稳定,具有一定的抗外来干扰能力,但在受外来干扰后,仍需人工加以强化保护性的恢复。-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4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4.1施工期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4.1.1施工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的大气污染物主要为施工作业产生的扬尘、施工机械及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施工生活炉灶排烟等,施工期对大气环境有一定的影响。1)粉尘影响施工期粉尘污染主要产生于土石方开挖、表土剥离及装卸、原材料运输等作业点。根据丘陵地区类似工程实测资料,在天气晴朗,施工现场未定时洒水的情况下,当进行表土剥离、土石方装卸、运输及现场施工作业时,在下风向(风速2.7m/s)50~150m的范围内空气中TSP(主要为泥土)浓度可达5.0~20mg/m3。当进行灰土装卸、运输及混合作用时,在下风向(风速1.2m/s)50~150m内,TSP浓度可达0.8~9.0mg/m3。位于施工场地下风向的居民点受场地施工扬尘影响的可能性较大。施工过程中,施工区域内粉尘污染的危害性是不容忽视的。浮于空气中的粉尘被施工人员和周围居民吸入,不但会引起各种呼吸道疾病,而且粉尘可能夹带的病原菌,传染各种疾病,影响施工人员及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2)废气影响分析工程施工设备主要以燃油机械设备为主,施工作业时会产生燃油废气,其主要污染成分含有HC、NOx、CO等。项目的建设具有不连续性,施工点分散,每个作业点施工时间相对较短,燃油动力机械为间断作业,且数量不大,因此,其排放的污染物仅对施工区域近距离的环境空气质量产生影响。4.1.2施工期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施工期污水主要为采场淋滤水、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施工期在雨天时将产生一定量的采场淋滤水,主要为雨天冲刷采场产生的采场淋滤水,其主要污染物为SS,如果不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将对施工场地附近地表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由于本项目处于生产过程中,施工期工作人员均为项目已有职工。生活污水仅采用化粪池处理,难以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要求。-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4.1.3施工期声环境影响分析1)施工期期噪声源分析燕家寨泥炭矿为生产规模变更项目,地面设施仅需新建部分设施,并重新布置露天采场以及矿区公路。所以,施工期噪声主要为生活办公区施工噪声以及露天采场、矿区道路施工噪声。本项目施工过程中主要噪声源强见表;4.1-1。施工期间主要噪声源强表4.1-1场地序号声 源噪声级dB(A)备注生活办公区1电锯103距声源1m2升降机78距声源1m3卡车、拖拉机85距声源7.5m露天采区、矿区公路1挖掘机90距声源1m2装载机90距声源1m3推土机90距声源1m4振动压路机90距声源1m5自卸卡车85距声源7.5m2)建设期噪声预测结果及分析(1)预测模式由于施工场地内设备运行数量、位置变化较大,要准确预测施工场地厂界噪声值很困难,故评价根据施工机械组合情况,预测施工阶段噪声影响范围,对施工噪声影响进行评价。施工噪声对环境的影响采用点声源几何发散衰减公式计算,预测公式如下: L(r)=L(r0)-20log(r/r0)式中:L(r)—距噪声源距离为r处等效A声级值,dB(A);L(r0)—距噪声源距离为r0处等效A声级值,dB(A);r—关心点距噪声源距离,m;r0—距噪声源距离,取1m。多个噪声源叠加后的等效声级按下式计算: 式中:Leq—建设项目声源在预测点的等效声级贡献值,dB(A);LAi—i声源在预测点产生的A声级,dB(A);T—预测计算的时间段,s; ti—i声源在T时段内的运行时间,s。(2)采场及矿区公路施工噪声影响预测与评价-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采场及矿区公路施工期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根据施工期噪声预测模式和施工期噪声源强,预测施工设备噪声距声源不同距离的噪声值和叠加值。采场、矿区公路施工噪声预测结果见表4.1-2。采场、矿区公路施工噪声影响预测结果表4.1-2                                 单位:dB(A)序号设备名称距离(m)102850681001301502002302503001挖掘机75.068.661.058.755.053.651.549.048.642.140.52装载机70.063.656.053.750.048.646.544.043.642.040.53推土机70.063.656.053.750.048.646.544.043.642.040.54振动压路机70.063.656.053.750.048.646.544.043.642.040.55自卸卡车65.058.651.048.745.043.641.539.038.637.135.56叠加值76.470.062.460.056.455.052.950.450.048.546.9《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场界排放限值昼间70;夜间55《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区标准昼间60;夜间50从表4.1-2的预测结果可知,采场、矿区公路昼间施工距施工场地28m以内,夜间施工距施工场地130m以内,施工噪声排放不满足《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标准要求。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区标准,采场、矿区公路昼间施工对声环境影响范围在68m以内,夜间施工对声环境影响范围在230m以内。项目采场昼夜间施工均对开采区域东侧约30m处零散分布的金家麻窝寨居民点将产生一定影响;夜间施工还对开采区域北侧约200m处的下泡木居民点产生一定影响。(3)项目场地施工期噪声影响预测与评价项目场地施工期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根据施工期噪声预测模式和施工期噪声源强,预测施工设备噪声距声源不同距离的噪声值和叠加值。项目场地施工噪声预测结果见表4.1-3。场地施工噪声影响预测结果表4.1-3单位:dB(A)序号设备名称距离(m)1048501001502002502703003504004808501电锯83.069.469.063.059.557.055.054.453.552.151.049.444.42升降机58.044.444.038.034.532.030.029.428.527.126.024.419.43卡车65.051.451.045.041.539.037.036.435.534.133.031.426.44拖拉机65.051.451.045.041.539.037.036.435.534.133.031.426.45叠加值83.670.069.663.66057.655.755.054.152.751.650.045.0《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场界排放限值昼间:70;夜间:55《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区标准昼间:60;夜间:50-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从表4.1-3的预测结果可知,生活办公区昼间施工距施工场地48m以内,夜间施工距施工场地270m以内,施工噪声排放不满足《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标准要求。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区标准,场地昼间施工对声环境影响范围在150m以内,夜间施工对声环境影响范围在480m以内。从图1.7-1可知,生活办公区昼夜间施工均对燕家寨居民点(东侧约25m)声环境质量有一定影响;夜间施工还对生活办公区西南侧约350m处的徐家湾居民点产生一定影响。4.1.4施工期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目前,矿山处于开采过程中,露天采场施工期对地下水的影响相对较小。根据开发利用方案和储量核实报告,由于本项目开采面均位于潜水面以上,且施工期剥离厚度、深度均相对较小,施工期较短,对地下水的破坏较小。项目场地施工废水、人员生活污水,将对地下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4.1.5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项目施工期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在因后续采场地表剥离、生活办公区新增设施及矿区道路等建设开挖地表、移动土方造成原有地貌破坏、植被等消失。施工过程中的场地开挖对土地造成扰动影响,堆填土石方、取土石方等工程将引起水土流失量增加,引起局部生态环境恶化。4.1.6施工期固体废物影响分析本项目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采场表土剥离产生的剥离土石、场地施工过程中将排放少量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本项目施工期废弃土石方全部运至已有采坑进行内排土,不在排土场堆放。排土场进行植被恢复。场地施工过程中将排放少量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一般作为地基填筑料,各类包装箱、纸一般由专人负责收集分类存放,统一运往废品收购站进行回收利用。因此,项目建设工程施工中建筑垃圾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较小。施工场地的生活垃圾分类集中收集后,应运往当地环卫部门指定的地点处置。4.2运营期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4.2.1运营期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矿山正常生产情况下,露采过程中的露天采场、储矿场等产生的无组织排放粉尘。-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由于排土场已进行植被恢复,不再考虑排土场扬尘。1)露天采场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根据工程分析结果,项目露天采场在采取设计及环评要求的防尘措施后,无组织排放扬尘总量为0.11t/a,主要污染物为颗粒物。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采用估算模式对项目露天采场无组织排放扬尘进行预测,预测结果为项目露天采场无组织排放污染源主要污染物TSP下风向最大落地浓度为0.0116mg/m3,最大落地浓度出现距项目露天采场下风向216m处,最大占标率为1.29%。污染物排放对大气环境贡献值较低,对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较小。2)储矿场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根据工程分析结果,项目储矿场在采取半封闭栅架结构、喷雾洒水、降低装卸高度、装载车辆篷布遮盖等防尘措施后,无组织排放扬尘总量为0.08t/a,主要污染物为颗粒物。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采用估算模式对项目储矿场无组织排放扬尘进行预测,预测结果为项目储矿场无组织排放污染源主要污染物TSP下风向最大落地浓度为0.0165mg/m3,最大落地浓度出现距项目储矿场下风向87m处,最大占标率为1.84%。污染物排放对大气环境贡献值较低,对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较小。3)道路运输大气环境影响分析项目采场、储矿场之间均有矿山道路连接,汽车运输过程将产生一定的扬尘,环评要求定期对道路进行洒水,规范装车,采用篷布加盖,避免矿产品遗撒路面,同时严禁超载超速运输,采取这些措施后,矿山道路运输扬尘可得到有效控制,对环境影响不大。4)采场工程机械废气大气环境影响分析采场采用挖掘机、装载机、自卸式载重汽车等以柴油机为动力的工程机械,工程机械运行产生的燃油废气,将使矿区内空气产生一定污染。环评要求矿山须对矿山程机械定期维护,符合《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三、四阶段)》(GB20891—2014)污染物排放限值要求。在采取相应的措施后,由于采掘设备及运输设备排放的污染物量较少,分布较为分散,且具一定的流动性,加之项目所处区域为农村地区,地势开阔,污染物较易扩散稀释,不会形成局部区域集中污染,采场工程机械排放废气对项目区环境空气质量不会形成明显的污染影响。-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同时,由于排土场正在进行场地平整、边坡防护以及植被恢复工作,植被恢复以后,排土场将不再有扬尘产生。5)无组织源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从以上分析可知,本项目各产尘点,设计和环评已要求采取一定的污染防治措施,在采取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后,污染物的排放预计可达到相关标准的要求,本项目营运期无组织排放大气污染物对环境空气影响很小。因此,本项目可不设大气环境防护距离。4.2.2运营期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本项目运营期污废水主要来源于降雨形成的采场淋滤水、生活污水、场地淋滤水。由于后续开采现露天采场外排土工作已经结束,已转为采坑内排土阶段。排土场植被恢复完成后,无排土场淋溶水产生。1)在正常情况下污水全部复用无外排,矿山生产对地表水体基本无影响。①采场淋滤水:矿山生产废水主要是雨季产生的采场淋滤水。在采场周边均设有截水沟,阻止开采范围外的雨水汇入采区,采场淋滤水主要在中到大雨时产生。环评根据露天采场地形和矿体分布情况,分别依次设置1号沉淀池、2号沉淀池对采场淋滤水进行中和沉淀处理,按收集暴雨日1d的雨量考虑,1号、2号沉淀池容积均不小于200m3。根据现场调查,项目1号沉淀池已建有100m3沉淀水池1个,不能满足处理规模要求,环评要求增设100m3沉淀水池一个,对采场淋滤水采用“中和调节(添加生石灰)+沉淀”处理工艺;待开采至乡村公路东侧矿体时(开采约5.0a),建2号沉淀池,设置容积100m3/个沉淀水池2个,对乡村公路东侧开采产生的采场淋滤水仍采用中和沉淀处理工艺,满足后期东侧矿体开采处理需求。处理后的采场淋滤水全部用于非降雨日采场防尘洒水,以及采场道路防尘等,全部复用不外排。②生活污水:主要为生活办公区生活污水,产生量为13.81m3/d,环评要求在生活办公区内建设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站,处理的生活污水经消毒后,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后,复用于生活办公区、采场、道路防尘洒水及绿化用水等,不外排。③场地淋滤水:储矿场采用半封闭棚架落地结构,以防止雨水直接冲刷原矿;同时对场地、道路进行硬化,周边设置排水沟,并在储矿场下游设置场地淋滤水(容积:15m3),场地淋滤水进入收集池,经沉淀后用作场地防尘洒水,不外排。-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2)在非正常情况下污水全部外排,将对地表水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①生活办公区生活污水处理后满足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但未复用,进入生活办公区附近的地表冲沟漫流。处理后的生活污水通过土壤的吸附、过滤,对地表水影响相对较小。②生活办公区生活污水未经处理,不能满足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在生活办公区附近直接排放,将通过地表冲沟,顺地形漫流。由于矿区属于谷里小溪的集雨区,在遇到雨季将会汇入雨水,最终进入谷里小溪,对谷里小溪水质可能造成污染影响。③降雨日项目将产生采场淋滤水,采场淋滤水处理后复用于非降雨日采场、矿区道路防尘洒水及绿化用水等,可做到全部复用不外排。若采场淋滤水未经复用外排,将通过地表冲沟径流,最后汇入岩溶洼地。由于采场淋滤水只在雨天产生污水,在雨天时,场淋滤水将会使地表溪沟中悬浮物浓度增加,水质受到影响。环评要求采场淋滤水沉淀池必须进行有效维护,对沉淀底泥定期清理,满足容积要求。综上所述,项目污水正常情况下全部复用无排放,对地表水体基本无影响;若项目污水未复用排放,将对地表水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项目严格按设计及环评的要求采取污染防治措施后,项目运营期对地表水体无影响。同时应避免事故排放。4.2.3运营期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4.2.3.1噪声源及源强燕家寨泥炭矿(变更)项目场地主要噪声源生活办公区污水处理站、辅助生产区机修车间等,采场主要噪声源为工程机械运行产生噪声,源强为85dB(A)~100dB(A)。燕家寨泥炭矿(变更)主要噪声污染源见表2.3-3;主要噪声源分布见图2.1-3。4.2.3.2场地噪声影响预测与评价1)预测模式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的要求和本次环评所获得的预测条件和数据,环评采用A声级预测计算噪声源在预测点产生的声级,选择点声源预测模式预测噪声源排放噪声随距离的衰减变化规律。①室外点声源  在只能获得某点的A声级时,则-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LA(r)=LA(r0)-A其中:LA(r)——预测点A声级,A——由于仅考虑几何发散衰减,A=20lg(r/r0)②噪声贡献值计算③噪声预测等效声级(Leq)计算2)采场噪声预测结果采场噪声源主要为挖掘机、装载机等采掘机械、运输设备等运行设备机械噪声,由于露天采场分散,无明确场界,且噪声源为移动性噪声源,不能定点预测场界噪声,故环评采用预测运行设备组合不同距离处的噪声级,以此评价采场噪声影响范围的方式对采场噪声进行预测和评价,预测结果见表4.2-1。从预测结果表4.2-1可知,采场昼间半径100m范围内噪声排放不满足标准要求。项目采场在后续开采过程中,将对洪家寨(北侧约20m)、罗家寨(北侧约50m)、燕家寨(东南侧约80m)、仓边(北侧约30m)居民点产生一定影响。同时,在采场范围内的金家麻窝、下泡木居民点搬迁完成前,也受到采噪声影响。环评要求在距离上述居民点100m范围内开采过程中,采取设施流动声屏障的防护措施,确保达标排放,避免对上述居民点造成噪声干扰。露天采场噪声影响预测结果表4.2-1                                 单位:dB(A)序号设备名称距离(m)501001501702002503003504004505005505801挖掘机615551.550.4494745.544.143.041.94140.239.72装载机615551.550.4494745.544.143.041.94140.239.73液压锤破碎666056.555.4545250.549.148.046.94645.244.74运输车辆565046.545.4444240.539.138.036.93635.234.7评价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区标准,昼间60,夜间503)项目场地噪声预测结果生活办公区布置行政福利设施,噪声源主要有生活污水处理站噪声;辅助生产区布置辅助生产设施,噪声源主要有机修车间。采取设计及环评提出的降噪措施前后,项目场地厂界噪声预测结果可见表4.2-2。-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采取降噪措施前后项目场地厂界噪声预测结果表4.2-2单位:dB(A)场地厂界方位东厂界南厂界西厂界北厂界采取降噪措施前生活办公区预测值昼间64.070.063.266.5夜间64.070.063.266.5达标情况昼间超标超标超标超标夜间超标超标超标超标辅助生产区预测值昼间55.267.758.050.0夜间----达标情况昼间达标超标达标达标夜间----采取降噪措施后生活办公区预测值昼间44.048.443.246.5夜间44.048.443.246.5达标情况昼间达标达标达标达标夜间达标达标达标达标辅助生产区预测值昼间33.245.736.028.0夜间----达标情况昼间达标达标达标达标夜间----评价标准:《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2类区标准:昼间60,夜间50注:夜间辅助生产区机修车间未开机预测结果表4.2-2可知,项目未采取降噪措施前,生活办公区昼夜间厂界噪声、辅助生产区南厂界昼间厂界噪声均不能达标排放。按设计及环评的要求采取降噪措施后,生活办公区厂界噪声、辅助生产区厂界噪声昼夜间排放值均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区标准要求,项目对所在区域环境噪声影响较小。4)敏感点噪声预测结果生活办公区东侧有燕家寨居民点,最近距离约25m;辅助生产区周边200m范围内无居民点分布。在采取措施前、后,声环境敏感点的噪声预测结果见表4.2-3。声环境敏感点噪声预测结果表4.2-3单位:dB(A)敏感点噪声来源时段背景值贡献值叠加值达标情况采取降噪措施前燕家寨居民点生活办公区昼间57.662.063.3超标夜间45.062.062.1超标采取降噪措施后燕家寨居民点生活办公区昼间57.642.057.7达标夜间45.042.046.8达标从表4.2-3可知,采取降噪措施前燕家寨居民点夜间噪声不能达标排放。按设计及环评的要求采取降噪措施后,燕家寨居民点昼夜间-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噪声值均能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区标准要求。评价认为,项目噪声对敏感点影响较小。4.2.3.3运矿道路噪声环境影响分析1)交通噪声源强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生产能力30万t/a,采用公路运输,考虑1.2运输不均系数,日运量为1200t。按照载重20t车辆白天运输10小时,夜间不运输计,则运矿车流量平均白天12辆/h(满载运矿车辆6辆/h,空载运矿车辆6辆/h)。根据计算,运矿公路运矿车辆时速按20km/h考虑时,平均辐射噪声级(7.5m处)为75.65dB(A)左右。2)运矿公路运营期噪声环境影响分析(1)预测模式①交通噪声等效声级预测模式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公路(道路)交通运输噪声预测基本模式进行预测,预测模式如下:式中:Leq(h)i——第i类车小时等效声级,dB(A);——第i类车速度为Vi,km/h;水平距离7.5m处的能量平均A声级,dB(A);Ni——昼间,夜间通过某预测点的第i类车平均小时车流量,辆/h;Vi——第i类车的平均车速,km/h;r——从车道中心线到预测点的距离,m;适用于r>7.5m预测点的噪声预测。T——计算等效声级的时间,在此取1h;、——预测点到有限长路段两端的张角,弧度;ΔL——由其他因素引起的修正量,dB(A),按下式计算:ΔL=ΔL1-ΔL2+ΔL3;ΔL1=ΔL坡度+ΔL路面式中:ΔL1——线路因素引起的修正量,dB(A);ΔL坡度——公路纵坡修正量,ΔL坡度=98×β,dB(A),本项目坡度β=4%;ΔL路面——公路路面材料引起的修正量,本项目取0dB(A);ΔL2——声波传播途径中引起的衰减量,本项目取0dB(A);ΔL3——由反射等引起的衰减量,本项目取0dB(A)。-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总车流等效声级按下式计算:本环评主要是预测本矿山运矿车辆增加的噪声值,按大型车计,不叠加社会车辆噪声值。②预测点的预测等效声级Leq=10lg(100.1Leg(T)+100.1Legb)式中:Leq——预测点的预测等效声级,dB(A);   Leq(T)——交通噪声等效声级,dB(A);   Leqb——预测点的背景值,dB(A)。(2)预测结果根据上述模式得到运矿公路噪声预测结果见表4.2-4。公路噪声敏感点预测结果表表4.2-4单位:dB(A)噪声源敏感点昼间夜间背景值贡献值预测值背景值贡献值预测值公路交通噪声(时速20km/h)燕家寨居民点,运矿道路旁10m57.650.658.445.050.651.7评价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区标准,昼间60,夜间50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的规定,本矿山运矿道路不属于交通干道,评价标准执行2类区标准。从预测结果表4.2-4可知,行车速度在20km/h的情况下,距运矿公路中心线距离为10m的噪声敏感点昼间环境噪声能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区标准要求,夜间环境噪声不能满足2类区标准要求。运矿公路沿途村寨,距运矿公路中心线最近距离为10m左右,从预测结果看出,运矿公路噪声对村寨有影响,主要为夜间噪声值超标。由于运矿车辆主要集中在白天,运输时间为8:00~18:00,因此,只要严格限制运矿车辆穿过居民点时,时速小于20km/h,预计运矿车辆对公路两侧声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有限。运输车辆通过公路两旁村寨居民点时,将产生较大的瞬时汽车噪声,突发性汽车鸣笛噪声级大于85dB(A),一般持续时间较短,为避免车辆运输噪声对沿途村民点的影响,应严禁经过村寨和学校时鸣笛。4.2.4运营期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4.2.4.1对地下水水位、含水层影响-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矿区内泥炭矿矿体产于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主要具致密块状、层状构造,泥质结构产出。项目泥炭矿矿体呈层状产出,与岩层产状一致,属层状沉积矿床。矿区内且无常年地表水系,地表只靠大气降水补给。露天矿坑的涌水量主要来源为大气降水。矿区泥炭矿开采最低标高为+1200m,高于最低侵蚀基准面,矿体全部位于潜水面之上,项目的开采不会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由于剥离面积相对区域地下水单元较小,不会形成地下水断裂带,影响范围也会很小。剥离的地层、植物将失去其原有的函养水能力,在剥离区域下游局部区域内的补给量会轻微减少,但各含水层间通过基岩裂隙水等方式进行水利联系,一般情况下不会产生疏干作用。基于本项目地处山区,地形起伏较大,排泄条件较好,地下水流向不会发生改变。综上所述,露天开采不会使地下水水位降低,对各含水层的影响较小,不会对区域的主要含水层产生疏干作用。4.2.4.2对井泉影响分析根据本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评价范围内的J1、J2、J3、J4井泉水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渗入地下后顺孔隙及其基岩裂隙流动,在地势较低处形成井泉,属于岩溶裂隙含水性质。由于矿区地形相对陡峭,露天开采不会改变地下水径流的总体趋势。根据矿山露天采场与井泉的位置关系,可初步判断井泉受露天开采影响的可能性相对较小。矿体开采对井田周边各井泉的影响可详见表4.2-5。地下开采对地表井泉影响状况表表4.2-5井泉位置及基本情况出露地层井泉功能主要补给来源受影响程度J1井田外,下泡木居民点附近P3l补充地表水,下泡木居民点饮用水源大气降雨、P3l潜水补给受影响可能性小J2井田外,燕家寨居民点东南侧P3c补充地表水,燕家寨居民点饮用水大气降雨、P3c潜水补给受影响可能性小J3井田外,石灰坝居民点南侧P3l补充地表水,石灰坝居民点饮用水源大气降雨、P3l潜水补给受影响可能性小J4井田外,徐家寨居民点东南侧P3l补充地表水,徐家寨居民点饮用水源大气降雨、P3l潜水补给受影响可能性小但是,由于J1、J2、J3、J4-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井泉均具有饮用水功能,环评要求在实际开采过程中,若发现受开采影响,发生泉点漏失等情况,业主应寻找新水源,负责解决当地村民的饮用水问题,其所需费用由业主出资。4.2.4.3对地下水水质影响预测分析1)采场淋滤水对地下水水质影响本项目露天采场在雨季时将产生采场淋滤水,主要污染物为SS、Fe、Mn等。本项目为露天开采,采场形成后地势为中间低,四周高,采场淋滤水不会自然溢出,采场淋滤水将在坑内停留,停留期间采场淋滤水下渗将会对地下水产生污染影响。设计采坑坑底集水坑内设集水池,采坑外设沉淀池。坑内水在沉淀池进行中和沉淀处理,处理后经消毒复用于生产系统、场地、道路防尘及绿化用水,不外排。采场淋滤水入渗部分经过土壤的过滤、弥散和吸附后,污染物会逐渐降低。同时,采场淋滤水只在雨天产生污水,在雨天时,包气带会富集大量雨水,污水难以下渗,故造成地下水污染的可能性很小。环评要求雨天采场淋滤水产生后,尽快抽至采场淋滤水沉淀池处理,减少入渗时间,采场淋滤水入渗量将很小,不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影响。综上所述,露天采场淋滤水入渗对地下水影响较小。2)项目场地污水对地下水水质影响生活办公区生活污水为项目场地主要污染源,主要污染物为SS、COD、NH3-N等。生活办公区职工生活污水采用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置进行二级生化处理,处理达标后用于生活办公区、采场防尘洒水及绿化用水,全部复用不外排。评价要求项目各场地均采取“雨污分流”、同时对各项目场地、道路进行硬化,并在场地四周设收集边沟。储矿场采用半封闭棚架式结构,在储矿场下游低洼处修收集水池,场地初期雨水进入集水池,经沉淀处理后,用于场地防尘用水。3)排土场淋溶水对地下水的影响目前,矿山外排土工作已结束,转为采坑内排土。排土场正在进行场地平整、边坡防护以及植被恢复工作。环评要求对排土场剖面进行有效防护、整理,并加快排土场的植被恢复工作。同时,在排土场四周种植乔木、灌木混栽,形成绿化隔离带。排土场服务期满后存储土石回填采坑,然后进行土地复垦,闭矿后的排土场土地用于植树种草或农耕,树种以灌木为主,选用当地耐旱树木进行种植,以提高树木的成活率,对边坡和护坡采用植草皮、撒播草籽进行绿化。根据监测结果,剥离土岩均为一般Ⅰ-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类固废,其淋溶水污染物浓度不超过危废浸出试验标准,由于天然条件下地下水含水层岩土即为剥离岩土层,将剥离物在排土场进行堆积后,排土场淋溶水形成地下水水质的条件与天然条件下总体上变化不大,渗入地下对地下水水质造成污染影响很小。4.2.5露天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4.2.5.1对地表形态、地形地貌的影响露天采矿对地表形态的破坏主要发生在露天开采的剥离工程和排土、石工程等环节。运营期间产生大量剥离土石运往现有采坑回填,对采场地形地貌的影响较大。4.2.5.2土地占用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由于项目后续开采已实现采坑内排土,地面设施仅新增少量设施,所以土地占用主要为露天采场占地,除此之外还有生活办公区新增占地及2号沉淀池占地。项目后续开采露天采场拟新增剥离的土地面积约67.04hm2,生活办公区新增占地0.07hm2,2号沉淀池新增占地0.08hm2,土地占用的面积相对较大,对区域土地利用格局有一定的影响。开发活动中的永久性占地和临时性占地将会导致矿区土地功能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使区域自然体系的生产能力受到一定影响。农作物的变化,将使评价范围内人均耕地占有量减少,农业生产能力降低,但对区域性土地利用结构影响不大。在服务期满后,矿区所在地可能转变为不适合农作物生长的土地,因此对露天开采区域的影响将会延续相当一段时间。项目的建设占用耕地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丧失耕种功能,粮食产量按每亩每年200kg计算。项目占用耕地情况机粮食减产量见表4.2-6。占用耕地情况表表4.2-6序号场地占用耕地面积(hm2)粮食减产量(kg/a)占评价区耕地比例(%)1后续露天采场38.38115142.5510.732生活办公区(新增占地)0.072100.0232号沉淀池0.082400.02合计38.53115592.5510.77项目占用耕地涉及水田、旱地;占用耕地将丧失耕种能力,这部分耕地38.53hm2,占评价区耕地总面积的10.77%,占用比例较低,处于可接受范围内。由于本矿的后续建设和运营,会对周围村民的农业生产和粮食供应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粮食减产量约115592.55kg/a,按评价区1013人计算,则人均粮食量将减少约114.11kg。环评要求对失去土地的村民优先安排到矿上就业,并-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通过矿方的经济补偿等措施确保当地村民的生活质量不降低。综上所述,对于项目占用的耕地,面积较大,丧失耕种功能的土地应由业主首先进行经济补偿。同时在运营期和服务期满后,必须开展土地复垦和整治,根据当地的原有地形地貌和特征,采取恰当的复垦方式,尽量恢复原有土地的使用功能。4.2.5.3对野生动物及植被的影响在运营期间,由于地表剥离、工程活动等,破坏了原有的植被,不可避免地会破坏动植物的生境,使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发生改变。(1)植被:项目占用的林地以有林地及稀疏的灌木林地为主。地表土壤剥离和堆存压占的地面,不仅使区内的植被丧失,而且破坏了植被的连续性,使地表植被分布变化。运营期间剥离土石堆放以及运输抛遗压占植被,均会对植被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后续开采占用林地情况统计表表4.2-7序号场地占用林地面积(hm2)占评价区林地比例(%)有林地(hm2)灌木林地(hm2)有林地(%)灌木林地(%)1后续露天采场17.218.7320.147.38根据现场勘查,项目占地范围内,有林地植被主要以杉木、马尾松分布面积较大,此外有一定量的柳杉、马桑、火棘等,灌木林植被主要为藤刺灌丛,其中还分布有少量的禾本科、蕨类等植物种。这些树种都是区域内的常见种,没有需要特殊保护的野生植物,在进行生态恢复的时候也较容易进行。项目建设破坏的有林地为17.21hm2,破坏灌木林为8.73hm2,占评价区林地总面积20.14%、7.38%,占用比例较低,且均为常见植物种,总体来说对区域植被分布的影响较小,不会破坏区域的生态平衡,但在未进行植被恢复前,局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2)动物:由于地表植被的破坏,会引起以这些植被为食活栖息的动物进行迁移,造成动物分布的变化。除此之外,采场生产、运输产生的噪声、震动会对附近的动物的居住环境造成影响,引起动物的迁移。评价区内兽类动物有野兔、黄鼠、长吻松鼠、红白鼠、竹鼠等,主要分布于有林区;爬行类动物主要有蛇类等;两栖类主要为蛙类;鸟类主要有麻雀、喜鹊、画眉等。影响区域内动物分布很少,多是一些常见种,除蛇类、蛙外属于贵州省重点保护动物外,无其他国家或地方保护动物。项目的建设对蛇和青蛙的生存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但由于影响区域小,处于可接受的范围内,项目的建设对整个区域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不会产生大的影响,也不会引起某一物种的消失。-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对列入《贵州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种类,评价范围内有蛇、蛙,在工程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应增强保护意识,对其加强保护,禁止猎捕、杀害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蛇、蛙。4.2.5.4生物量损失的影响后续开采露天采场、项目场地新增土地占用,均将造成区域生物量的损失,导致这些范围内的生物量完全损失,统计结果见表4.2-8。评价区生物量损失统计表表4.2-8植被类型平均生物量(t/hm2)新增占地面积(hm2)生物量损失(t/a)有林地89.217.211535.01灌木林地16.28.73141.37草地7.60.816.15茶园16.20.6310.16耕地植被10.1338.53390.32合计//2082.99注:所占用采矿用地未纳入生物量统计。根据统计计算结果,项目后续开采露天采场、项目场地共计新增占地67.19hm2,主要占用耕地、有林地、灌木林地、茶园等,导致占地范围内的生物量完全损失,总的生物损失量达2082.99t/a,评价区内总的生物量约为13240.87t/a,损失量占评价区总生物量的15.73%,对整个区域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影响相对较小,同时场地绿化、复垦等措施还会对区域生物量进行一定的补充。但对占地范围内的局部区域影响还是明显的,这些区域类的原生植被将完全损失。4.2.5.5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在露采过程中,大面积的地表植被剥离、地形改变、废石堆积等,都会扩大和增强土壤侵蚀的范围和强度,引起水土流失,造成较为严重的生态影响。地表清除及压占地表植被的过程,均严重破坏原有地表植被,增大了地表的松散程度,降低了地表的抗蚀性,加大了水土流失强度。在后续开采期,道路、采场工作面等边坡处所形成的人工坡面增加了原有的坡度,从而增强了土壤侵蚀的强度。如果矿区剥离废土、石未按要求进行回填采坑,任意堆置,则弃渣引起的土壤侵蚀面积会更大,而且容易引发塌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因此,矿方在开采时应尽量减少对地表植被和表土层的扰动和破坏,并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4.2.5.6对景观格局的影响-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矿区开发活动对景观的影响主要是地形的改变和生态系统改变所造成原有景观的破坏和新的自然景观格局的形成。采矿活动对地表的干扰,改变了地区的地形、地貌,形成许多人工景观,降低了矿区原有的自然景观美学价值。采矿造成的景观影响包括由于挖掘剥离所破坏的地表、植被的破坏、景观影响等。尤其在服务期满后,采矿区形成的相对低洼的采坑,剥离土石堆场形成的人工山,由于新的生态系统不能及时形成,造成视觉效果较差。矿山距贵毕公路最近距离约200m,环评要求矿区东北部贵毕公路可视范围内划为禁采区。禁采区划定后,项目采场与贵毕公路之间有山体相隔,不在贵毕公路可视范围之内,景观影响相对较小。4.2.5.7对地质灾害影响分析根据《储量核实报告》结论及现场调查,项目区未发现滑坡、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及地裂缝等现状地质灾害。由于矿山为台阶式开采,上一个台阶对下一个台阶也会形成地质灾害威胁,坡面不稳定时可能发生滑动、崩塌等,泥炭矿生产过程中,矿方应密切关注开采台阶的坡面稳定性,同时规范剥离废石的堆放,并及时回填采坑,减少其堆存量。4.2.5.8对区域自然体系生态完整性影响分析项目建成后,由于植被的占用,将使矿区及周边区域内自然体系的平均生产能力有所降低。燕家寨泥炭矿占用的植被类型主要为林地、农田植被。由于所占用林地、农田植被仅分别占评价林地、农田植被面积的12.73%、10.77%,所占用面积相对不大,工程对自然体系生产能力的影响是区域内自然体系可以承受的。根据矿区不同阶段占用或损坏植被情况,项目建成后,加剧了人类对自然系统的干扰程度,这对于生态系统的阻抗稳定性说,是不利的,但由整个占地情况显示,项目建设占用和破坏土地面积的比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同时项目在运营中将通过一系列的生态恢复措施,特别是采坑回填、土地复垦措施和植被恢复措施,矿区自然体系异质化程度将有较大的提高,这些也有利于自然系统稳定性的提高,因此,项目建设不会对区域自然系统稳定性带来大的影响,随着项目生态恢复措施的实施会逐年减小。4.2.6运营期固体废物影响分析4.2.6.1固体废物种类项目生产运营期产生的主要固体废物为废石、生活垃圾、采场淋滤水沉淀池底泥、生活污水处理站污泥、废机油等。-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4.2.6.2废石产生量、成分及处置措施分析1)废石产生量及成分矿山运营期废土石总产生量为1142.5万m3,手选废石为3000t/a。2)废石浸出液分析本次环评利用本项目西南侧约500m,且处于同一构造单元和含矿地层的磨子山泥炭矿的废土石进行浸出液的分析。(1)分析项目PH、总汞、总镉、总铅、总铬、总砷、无机氟化物(不含氟化钙)、总铁、总锰、总锌、六价铬,共11项。(2)分析方法分析方法详见《检验报告》。(3)分析结果废石浸出试验分析结果见表4.2-9。类比废土石浸出试验分析结果表表4.2-9单位:mg/l(pH除外)项目废土石样GB8978-1996一级pH6.58~7.036~9Hg0.001ND0.05Pb0.01ND1.0Cd0.001ND0.1Cr0.007~0.011.5As0.007ND0.5F-0.09~0.1510Zn0.05ND2.0Fe0.04~0.05-Mn0.11~0.152.0Cr6+0.004ND0.5泥炭矿废土石未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为不具危险性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从废土石浸出试验结果(表4.2-9)可知,浸出液各污染物浓度均低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限值,依据《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的相关规定,判定该废土石属“Ⅰ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在采坑内排土过程中,不需做特殊防渗处理。4)废石处置措施目前,矿山露天采场外排土工作已经结束,已转为采坑内排土阶段。排土场正在进行场地平整、边坡防护以及植被恢复工作。-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后续开采过程中,矿山开始边采边填,采场内排土,实行边开采边复垦措施。开采结束后,将现有排土场堆放岩土回填最后开采工作面采坑,项目场地进行植被恢复。4.2.6.3其它固废产生量、成分及处置措施分析1)生活垃圾项目生活垃圾总量为16.80t/a。生活垃圾主要来源于项目职工日常生活,主要是蔬菜茎叶、废纸、破布、木片等有机物,以及玻璃碎片、金属碎片、灰土等无机物。环评要求按照《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10]20号)的要求,在分类收集基础上,运往当地环卫部门指定地点处置。2)采场淋滤水沉淀池底泥采场淋滤水环评要求设置沉淀池收集后作沉淀处理。采场淋滤水为雨季随机产生,水量及沉淀底泥难以计量。沉淀底泥收集设浓缩池干化后回填采坑。3)生活污水处理站污泥生活污水处理站处理的污水来源于生活办公区内的行政福利设施,产生量为1.06t/a。生活污水处理站污泥干化、消毒后运往当地环卫部门指定地点处置。4)废机油矿山辅助生产区设置有机修车间,根据同类型矿山类比可知,废机油(润滑油)、其他废弃矿物油等产生量约6.50t/a,评价要求所有机械维修须集中在机修车间内进行,不得置于室外,换下的含油零部件不得随意丢弃,同时要求在机修车间附近设置废机油收集桶及暂存间,建筑面积20m2,暂存间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设置,并按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定期将废机油送往有资质的危险废物处置单位处置。-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5环境保护措施及可行性分析5.1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分析5.1.1施工期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分析矿山施工中应采取如下大气污染防治措施:1)合理组织施工和工程设计,尽量做到土石方挖、填平衡,场地地面的硬化与绿化应在施工期同步进行;2)加强施工机械的使用管理和保养维修,提高机械设备使用效率,缩短工期,降低燃油机械废气排放,将其不利影响降至最低;3)在施工作业面,应制定洒水降尘制度,配套洒水设备,专人负责,定期洒水,在大风日要加大洒水量和洒水次数;4)开挖区域要加强地面清扫,严禁车辆超载超速行驶,防止运输二次扬尘产生;5)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生活炉灶,燃用天然气,尽可能减少污染物排放;6)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水泥和其它细颗粒散装原料,应贮存于库房内或密闭存放,避免露天堆放,细颗粒物料运输采用密闭式槽车运输,装卸时要采取措施减少扬尘量。5.1.2施工期地表水环境影响防治措施分析施工期应采取如下地表水污染防治措施如下:1)采场淋滤水:露采区域四周修建截、排水沟,防止外围雨水进入矿坑。同时对采坑内积水及时抽出,在现有沉淀水池的基础上,增设100m3沉淀水池一个,采用中和沉淀处理工艺,然后复用于施工防尘洒水。2)生活污水:环评要求生活办公区建设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经处理后作为生活办公区、采坑防尘洒水及绿化用水,不外排。辅助生产区、储矿场均使用旱厕所。采取上述相应的治理措施后,项目施工期对水环境的影响较小,环境可接受。5.1.3施工期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分析1)尽量采用低噪声设备,并对设备定期维修、养护,减少机械设备由于松动部件的振动而增加其工作时的声级;按规定操作机械,对闲置不用的设备及时关闭;运输车辆进入施工现场严禁鸣笛。-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2)合理安排施工时间,未经批准,不得在夜间进行施工,如因施工工艺需要必须连续施工的工序,必须提前向环境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取得许可后,方可进行施工。3)按规定操作机械设备,在支架拆卸等过程中减少碰撞噪声,减轻认为噪声对声环境的影响,装卸材料应做到轻拿轻放,做到文明施工。4)强化施工期噪声环境管理。施工现场应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中的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并由施工企业对施工现场的噪声值进行监测和记录,超过限值必须调整施工强度,以确保附近居民区不受施工噪声干扰,避免扰民事件发生。5.1.4施工期地下水环境影响防治措施分析施工期应作好如下污染防治工作:1)采场淋滤水露采区域四周修建截、排水沟,防止外围雨水进入矿坑。采场淋滤水或积水及时抽出至采场外沉淀池进行中和沉淀处理,处理后复用于施工系统防尘洒水。2)生活办公区生产、生活污水环评要求生活办公区建设生活污水处理站,生活污水进入建设的水处理站进行处理。处理后用于施工用水、施工场地防尘用水。采取上述措施后,可最大限度减少施工污水下渗对地下水质产生的影响,施工期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较小。5.1.5施工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分析1)施工期生态环境管理后续开采施工过程中尽量采取较友好的施工方式。业主应结合本矿山工程施工期占地、植被破坏情况,认真做好工程施工期的水土保持及生态恢复、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施工期的环境管理,落实生态影响防护与恢复的监督管理措施。2)水土流失整治措施(1)施工中不得将土石方任意弃置。现有排土场必须做好防护及植被恢复工作,后续开采进行采坑内排土,并及时进行植被恢复,不随意堆存。(2)在项目场地新增设施施工过程中,对于施工破坏区,施工完毕后要及时平整土地,并种植适宜的植物,以防止发生新的土壤侵蚀。(3)为避免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对于项目场地、采坑等-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应按《水保方案》要求先行完善场地截排水沟。3)植被的保护和恢复措施(1)加快现有排土场以及现有采坑的植被恢复工作,减少水土流失。(2)项目施工过程中应加强管理,尽量将施工临时用地布置在永久占地范围内,将临时占地面积控制在最低限度,以免增大土壤与植被的破坏面积。(3)保护和利用好表层的熟化土壤,施工前把表层的熟化土壤集中起来,在露采区覆盖于废石上方;用于新塑地貌区植被恢复。5.1.6施工期固体废物处置分析本项目施工期废弃土石方全部运至已有采坑进行内排土,不在排土场堆放。排土场进行植被恢复。场地施工过程中将排放少量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一般作为地基填筑料,各类包装箱、纸一般由专人负责收集分类存放,统一运往废品收购站进行回收利用。因此,项目建设工程施工中建筑垃圾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较小。施工场地的生活垃圾分类集中收集后,应运往当地环卫部门指定的地点处置。整体而言,在采取相应措施后,施工期所产生的固体废物,环境影响相对较小。5.2运营期环境保护措施分析5.2.1运营期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分析1)采场扬尘及污染防治措施环评要求采场表土剥离、原矿铲装时采用喷雾洒水降尘,可有效控制采场扬尘产生及逸散。2)场地扬尘及污染防治措施环评要求储矿场设置半封闭棚架式堆场,同时在储矿场及产品装卸等主要产尘点采用喷雾洒水抑尘,控制装卸高度、装载车辆加装篷布等措施,有效控制储矿场扬尘产生及逸散。3)运输扬尘及污染防治措施环评要求场区道路进行定期洒水,抑制路面扬尘;对出场区的汽车加强清扫,减少运输扬尘量等措施。采取环评要求的措施后,可有效控制运输扬尘对环境的污染。5.2.2运营期地表水污染防治措施及可行性分析1)采场淋滤水污染治理措施可行性分析-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设计设置沉淀池对采场淋滤水作沉淀处理,沉淀处理后复用于非降雨日采场、排土场、矿区道路防尘洒水及绿化用水,全部复用不外排。环评要求对沉淀池收集采场淋滤水采用沉淀池采用“中和调节(添加生石灰)+沉淀”处理工艺,处理后采场淋滤水SS≤50mg/l,Fe≤1.0mg/l,Mn≤1.0mg/l,水质满足《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Fe执行《贵州省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DB52/864-2013)),复用于非降雨日露采场、道路防尘及绿化用水等,不外排。根据现场调查,采场依次设置2座总容积均不小于200m3沉淀池。项目1号沉淀池已建有100m3沉淀水池1个,环评要求增设100m3沉淀水池一个,对采场淋滤水采用“中和调节(添加生石灰)+沉淀”处理工艺;待开采至乡村公路东侧矿体时(开采约5.0a),建2号沉淀池,设置容积100m3/个沉淀水池2个,对乡村公路东侧开采产生的采场淋滤水仍采用中和沉淀处理工艺,满足后期东侧矿体开采处理需求。处理后的采场淋滤水全部用于非降雨日采场防尘洒水,以及采场道路防尘等,全部复用不外排。采取上述措施后,采场淋滤水全部复用不外排,对水环境无影响,场地淋滤雨水污染防治措施可行。2)项目场地生产、生活污水污染治理措施可行性分析生活办公区生产、生活污水主要来自于办公室、食堂、宿舍等产生的污水,生活污水产生量为13.81m3/d。环评要求生活办公区生活污水采用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规模:1m3/h)进行二级生化处理,处理达标后用于生活办公区、采场防尘洒水及绿化用水等,全部复用不外排。生活办公区设置生活污水暂存池(50m3),在降雨期间,将未能全部复用的生活污水在暂存池保存。采取上述措施后,生活办公区生产、生活污水全部复用不外排,对水环境无影响,生活办公区生产、生活污水污染防治措施可行。3)储矿场淋滤水污染防治措施可行性分析储矿场要求采用“雨污分流”,场地外围雨水经截雨沟收集后就地排放。储矿场采用半封闭棚架落地结构,以防止雨水直接冲刷原矿;同时对储矿场进行硬化,周边设置排水沟,并在场地下游低洼处设置场地淋滤水(容积:15m3),场地淋滤水进入收集池,经沉淀后用作场地防尘洒水,不外排。采取上述措施后储矿场淋滤水对水环境影响较小。-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5.2.3运营期声环境污染防治措施分析5.2.3.1总体要求1)合理布置项目场地总平面在地面设施建设时,已将采场与生活办公区分开布置,生活办公区不受采区生产扬尘和噪声的影响。同时,生活办公区与辅助生产区、储矿场均分场地布置,对生活办公区影响均较小,项目场地总平面布置较为合理。2)对设备定期维护按照国家劳动总局和卫生部颁布的《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试行草案)》及有关规定,对矿山设备定期维护,降低设备噪声。5.2.3.2噪声源噪声控制措施1)露天采场噪声控制措施露天采场内的噪声源主要有挖掘机、装载机、运输汽车、采场淋滤水沉淀池水泵间等。环评要求加强工程机械、车辆维护与保养,严格控制使用时间,运输车辆限速行驶;挖掘和装载过程尽量降低装载高度。采场淋滤水沉淀池水泵间应单独隔开封闭,水泵与进出口管道间安装软橡胶接头,同时,泵体基础设橡胶垫或弹簧减振动器,降低管道和基础产生的固体传声,设备安装减振基座。电机考虑设隔声罩,若采用全封闭罩时,外加机械通风。2)机修车间噪声控制措施辅助生产区机修车间厂房为轻钢结构,采用轻钢隔音墙体隔音,设备安装减振基座,同时,维修间尽量减少冲击性工艺,采用以焊代铆、以液压代冲击、以液动代气动等加工工艺。3)项目场地泵类噪声控制治理各种型号清水泵、污水泵时首先考虑建筑结构,水泵间隔开封闭或在室内吊装吸声体,水泵与进出口管道间安装软橡胶接头,泵体基础设橡胶垫或弹簧减振动器,降低管道和基础产生的固体传声。电机根据型号,考虑设散热消声间或隔声罩,若采用全封闭罩时,外加机械通风。4)绿化降噪在高噪声建(构)筑物周围及场地厂界种植一定宽度的绿化林带,绿化林带选用枝叶茂密的常绿乔木、灌木,高矮搭配,形成一定宽度的吸声林带。5)个体防护措施-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对无法采取降噪措施的各作业场所,操作工人设置个人卫生防护措施,工作时佩带耳塞、耳罩和其它人体防护用品。6)运矿道路噪声控制措施公路运输过程中,会对公路两旁居民产生噪声影响,环评要求在交通噪声敏感地段设置限速标志与减速路障,将车速控制在20km/h以下,并在公路两侧种植绿化林带,主要种植常青的柏树、玉兰树等高大乔木或高低搭配的绿化带,以达到降噪效果。5.2.3.3噪声控制效果分析1)采场噪声控制效果根据采场噪声预测结果,露天采场昼间环境噪声影响半径为100m(夜间不开采),即昼间以100m为半径的范围内受采场噪声的影响,环境噪声不能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区标准要求,此范围外的环境噪声可满足标准要求。2)场地厂界噪声控制效果根据项目场地噪声预测结果,项目按设计及环评的要求采取降噪措施后,项目场地厂界噪声昼夜间排放值均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区标准要求。环境噪声可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区标准要求,项目对所在区域环境噪声影响较小。3)交通运输噪声控制效果运矿道路噪声对沿途公路旁的村寨有影响,主要为夜间噪声值超标,由于运矿车辆主要集中在白天,只要严格限制运矿车辆穿过居民点时,时速小于20km/h,预计运矿车辆对公路两侧声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有限。5.2.4运营期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分析5.2.4.1地下水污染控制措施1)减少污染物排放量项目应按设计及环评要求,最大限度对项目污废水进行回用,并保证污废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和污废水达标处理,并回用不外排,减轻地下水污染负荷。2)防止污染物的跑、冒、滴、漏项目污废水管道、污水处理池及储存池应按防泄漏设计要求和标准施工,设备、管道必须采取有效密封措施,防止污染物跑、冒、滴、漏,加大地下水污染负荷。3)防止废石淋溶水对地下水的污染-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矿山外排土工作已结束,转为采坑内排土。环评要求对排土场进行有效防护、整理,并加快排土场的植被恢复工作。同时,在排土场场四周种植乔木、灌木混栽,形成绿化隔离带,可有效减轻对地下水的污染负荷。4)防止矿石淋溶水对地下水的污染环评要求储矿场采用半封闭棚架落地结构,储矿场整体封顶,以防止雨季场地淋滤水产生。储矿场进行硬化,周边均设置排水沟,防止雨水进入。采取上述措施后,从根本保证地下水体不受矿石淋溶水污染。本项目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见表5.2-1。项目场地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一览表表5.2-1序号防渗分区污染源名称防渗区域及部位名称防渗技术要求1重点防渗区危废暂存间地面等效粘土防渗层厚度Mb≥1.5m,K≤1×10-7cm/s2一般防渗区采场淋滤水沉淀池、场地淋滤水收集池等池底板及壁板等效粘土防渗层厚度Mb≥1.5m,K≤1×10-7cm/s生活污水处理站、生活污水暂存池等沟渠等沟壁沟底3简单防渗区储矿场、汽车装车占地、设备材料堆场地面一般地面硬化材料库房、机修车间(不含危废暂存间)等地面5.2.4.2地下水环境管理措施1)项目应制订预防地下水污染管理制度,责任分解,层层落实。2)项目应制订地下水监测方案,按环境管理要求,定期进行地下水监测。3)项目应制订地下水环境报告制度,及时向环境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本项目的地下水监测数据,污染物排放情况以及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状。5.2.5露天开采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分析5.2.5.1露天采场生态保护措施1)施工合理化露天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为了遏制水土资源破坏,保护、恢复、补偿生态系统,保障水土资源持续利用,建设单位应编制生态环境保护计划和水土保持方案,采取积极可靠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采用预防措施和治理措施相结合、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减至最低限度。在后续施工中,尽量减少扰动地面,平衡挖、填方量,并按计划安排好挖方量和填方量,挖方量要及时运至填方地点,并及时铺平压实,减少风蚀、水蚀。另外尽可能避免在雨季进行开挖施工,-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废土石回填采坑后,应及时分段平整压实,并植草覆盖。根据现场调查,燕家寨泥炭矿露天采场外排土工作已经结束,已转为采坑内排土阶段。排土场已完成边坡防护工作,正在进行植被恢复。剥离表土与剥离废石分开堆放。废石覆盖在下方,废石上方覆盖剥离的表土,然后进行植被恢复。土地复垦方式按已批复的土地复垦方案执行。2)采坑回填矿区地处中山地形,冲沟较发育,土壤较松散,为防止路面的塌陷、滑坡、雨水冲刷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等,需要在采场四周以及台阶工作面四周设置截排水沟及水土流失防护栏,疏导排水,减少水土流失。此外还需建设护坡和道路护基,采取该措施后能防止水土流失和塌方、滑坡。对临时性施工所造成的陡坡、坝,也必须采取以上相应的防护措施。燕家寨泥炭矿露天采场外排土工作已经结束,已转为采坑内排土阶段。结合项目开采工艺,拟采取如下措施最大可能恢复采场生态功能:对已有露天采坑及时进行植被恢复,做到边开采边复垦;对排土场进行有效维护,多余表土回填采坑,进行植被恢复。将后一个台阶工作面开采产生的剥离基土及石,按先回填废石再回填基土,最后覆表层营养土的顺序,回填于前一个台阶工作面开采形成的采坑中,并同时种植和周边植被相同的植物来进行生态恢复,包括维护边坡等。如此循环,既可大大减少剥离土石的运输量、堆存量,也可以减少人力动力资源的浪费,还能减少剥离土石压占的土地和植被,不仅能大大减轻开采附属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再次破坏,还能使开采过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得到及时有效和最大限度的恢复。待开采完最后的台阶工作面时,将排土场的剥离基土、剥离石及表层营养土全部回填于最后的采坑,使采区形成的采坑得到完全的回填,恢复植被的种植,完善其生态功能。回填时采用先回填剥离废石,后回填剥离废土的顺序。表层覆土厚度≥50cm,并进行平整基土、修护坡、排水沟等,然后进行试种作物或植物。复垦试验植被可选用狗牙根、宽叶雀稗、黑麦草、小叶合欢、木豆等禾本科、豆科多年生植物作为先锋植物和绿肥作物,并可引进VA真菌菌根技术用于矿山复垦工程。采用上述复垦方法,一般约三年后、农、林作物可成熟,效果较为明显。同时通过植被的恢复,对矿山开采后残破的地貌景观起到良好的修复和美化作用。由于开采后的终了台阶坡面角约45°-55°-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在开采回填后,覆土存在松散性和不稳定性,为防止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回填后的需要对边坡进行防护,防止覆土受雨水冲刷以及滑坡等对生态恢复造成重大影响的自然现象发生,每个回填的采坑覆营养土之后,都必须采用边坡防护网或者防护栏进行边坡防护。每个采坑开采结束后必须对采坑进行护栏围护封闭并设置警示标志,防止人畜进入露天采坑造成危险。3)生物措施在采场周围设置隔离绿化林带,宽度约为10~50m,采用“适地适树”的原则进行,种植适合当地生长的高大乔木,减小采场对景观环境的影响;加快排土场的植被恢复工作;采场运输道路两侧,栽种绿化树木,在边坡和路基植树种草;把最终台阶坡面夯实,种植灌木、草,进行植被恢复。资源采掘终了,应及时覆土,恢复植被,对露采区域和排土场进行生态恢复建设。4)露天采场生态恢复时序露天开采影响范围及程度大,由于本项目为1个开采矿体,复垦起始时间、生态恢复时序均为0~6a,处置措施为边坡整治,采坑回填,土地复垦,绿化,植被抚育。5.2.5.2项目场地、排土场生态保护措施1)绿化原则绿化应根据总平面布置确定,采用多种绿化措施并举,做到净化与美化环境相结合,采用“适地适树”的原则,树种采用当地广布种,选择常绿树和落叶树、乔木与灌木、速生树为主、喜阳树种和喜阴树种相结合以及林、灌、草结合原则进行绿化。2)绿化布置矿区绿化是矿区生态工程建设的一部分,对本区的绿化应做好以下工作:(1)生活办公区绿化生活办公区前以美化绿化为主,栽植观赏性较强的树木、花卉、绿篱,并辅以绿地。(2)采场、储矿场及装车场等产生粉尘、噪声较大的生产系统四周应以乔、灌相配种植防尘降噪绿化带。场内道路两侧、场地外围视地形种植水保防护林带,树种以乔木、灌木相结合。(3)目前,排土场正在进行场地平整、边坡防护以及植被恢复工作。环评要求对排土场剖面进行有效防护、整理,并加快排土场的植被恢复工作。同时,在排土场场四周种植乔木、灌木混栽,形成绿化隔离带。排土场服务期满后存储土石回填采坑,然后进行土地复垦,复垦后的土地用于植树种草或农耕,树种以灌木为主,选用当地耐旱树木进行种植,以提高树木的成活率,对边坡和护坡采用植草皮、撒播草籽进行绿化。-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5.2.5.3土地复垦工作计划安排及效益目前,《燕家寨泥炭矿(变更)土地复垦方案》已编制完成,环评根据该复垦方案对燕家寨泥炭矿复垦工作计划安排进行表述。根据燕家寨泥炭矿土地复垦项目特征和生产建设方式等实际情况,可将其生态恢复工作划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生产运营期阶段复垦(主要对露天采场复垦):①对表土剥离与养护对排土场进行边坡维护,多余表土回填已有采坑。对于拟开采区域,由于本区域土地较为平整,土壤肥沃,剥土厚度以20~40cm计,可剥土约18万m3;土地复垦阶段,以旱地覆土30~50cm计,林地覆土20~30cm计,共需覆约17.5万m3;满足覆土要求。在复垦过程中,应根据实际进行覆土厚度调整。对排土场现有堆放表土,要求做好后续的边坡防护工作,多余表土回填采坑。并进行植被恢复,防治水土流失并保证土壤肥力。工程措施包括:露采区的表土剥离、表土堆放、土地平整、土壤培肥;生物措施为种植豆科植物。②对采场进行复垦对于现有采坑,利用排土场边坡防护后多余表土进行回填。在后续开采过程中,将后一个台阶工作面开采产生的剥离基土及石,按先回填废石再回填基土,最后覆表层营养土的顺序,回填于前一个台阶工作面开采形成的采坑中,并同时种植和周边植被相同的植物来进行生态恢复,包括维护边坡等。工程措施包括:露采区表土剥离、表土堆放、土地平整、土壤培肥、维护边坡、修建农田水利设施;生物措施为露采区采坑区域恢复为旱地、最终开采边坡区域恢复为林地。③对排土场进行复垦矿山开采接近结束,将排土场堆放岩土采取按先回填废石再回填基土的方式进行回填最后开采的采坑。排土场、最后开采的工作面进行植被恢复。工程措施包括:堆放表土回填、土地平整、土壤培肥、修建农田水利设施;生物措施为恢复为旱地。(2)第二阶段闭矿期阶段复垦(主要对项目场地复垦)项目场地复垦时,生活办公区、储矿场、辅助生产区由业主自行拆除活动板房、棚架等地面建筑;人工剥离各场地-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地表硬化层,然后利用三铧犁对其耕作层翻耕,机械平土,修建农田水利设施,土壤培肥,恢复为旱地等。工程措施包括:拆除项目场地废弃建筑物、场地土地平整、土地翻耕、土壤培肥、修建水利设施;生物措施为恢复为旱地。(3)第三阶段为闭矿后期植被抚育闭矿后,对全井田受开采影响,植被恢复欠佳的区域进行抚育,包括:松土、除草、灌溉、施肥等措施。综上,本方案涉及土地复垦费用为180.70万元,根据复垦周期工作安排,第一个阶段为生产期间对其露采区表土进行养护,对露采区进行复垦。第二个阶段闭坑后对其项目场地进行复垦。第三阶段闭坑后对露采区复垦植被进行抚育。通过对露天开采、项目场地和排土场的土地复垦,可增加区域生物量,统计结果见表5.2-1。评价区生物量增加值统计表表5.2-1植被类型平均生物量(t/hm2)新增占地面积(hm2)新增生物量(t/a)有林地89.232.252876.70耕地植被10.1341.68422.22合计//3298.92根据统计计算结果,项目复垦可增加生物量3298.92t/a,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5.2.5.4土地复垦工作保障措施(1)组织保障措施燕家寨泥炭矿从生产管理办公室抽调一人兼职负责协调土地复垦工作,明确其管理制度。学习《土地复垦条例》,《土地管理法》等土地复垦相关国家政策文件。清醒的意识到,对矿山在生产过程中造成损毁的土地进行复垦是矿方应尽的义务,否则就是违法,强化复垦义务人的责任心,在思想上引起重视。加强监督,对复垦后的土地及时上报国土部门,及时组织竣工验收。(2)组织资金保障措施为了保证复垦方案的顺利进行,土地复垦资金应该提前1年到位,因此根据投资计算得出每吨提成资金180.70÷(30×5)≈1.20元,提取的费用作为成本列支,并设专门账户,专款专用。(3)监管保障措施燕家寨泥炭矿定期向国土部门报告当年复垦情况,并接受黔西县国土-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部门对复垦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如不能履行复垦义务,按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的规定,自觉接受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的处罚。(4)技术保障措施工程施工中实施项目监理制。坚持“初检、复检、终检”的三检制。即单项施工负责人初检,质检工程师复检,复检不合格就立即进行返工,复检合格后报项目技术负责人终检,终检合格后再报请监理工程师审批。5.2.5.5地质灾害防治措施随着矿区开采,剥离土石方量增大,松散的土石方的堆存本身就是一种地质灾害隐患;此外,矿山为台阶式开采,上一个台阶对下一个台阶也会形成地质灾害威胁,坡面不稳定时可能发生滑动、崩塌等,泥炭矿在生产过程中,矿方应密切关注开采台阶的坡面稳定性,同时规范剥离废石的堆放,并及时回填采坑,减少其堆存量。地质灾害防治措施:(1)严格按照设计提出的开采方式和开采顺序,选择较安全的开采方法(阶梯式开采,即从上至下)保持较缓的开采坡度角及较小的高度。根据目前调查的实际情况及自然安稳角考虑,以后开采工作面的坡度不超过50°,阶梯高度以不大于5m为宜。(2)因岩体节理、裂隙较为发育,在开采过程中受到影响,易松动,形成陡坎后,容易使岩体崩塌、滑坡和坠落,应采取适当的防治和支护措施。(3)剥离废石、开采的矿石应及时运走,也就是边采边运,避免大量的料块及土石堆积,确保场地的宽敞,减少泥石流的物源。(4)防止水土流失,在采取周边植树造林,清理区内的溪沟,确保水流通畅,或设防护堤。5.2.5.6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方案1)生态综合整治补偿方案(1)耕地的补偿采矿造成耕地的损毁是不可逆的过程,损毁土地经过生态恢复后不宜作为耕地,应对这部分损毁土地进行补偿,受采矿影响受损耕地38.53hm2,根据黔府函〔2009〕255号《省人民政府关于贵州省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成果的批复》,黔西县耕地补偿标准为32000元/亩,补偿金额1849.44万元,年均308.24万元。(2)林地的补偿采矿造成林地的损毁是不可逆的过程,损毁土地要求进行-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生态恢复,经过植被抚育和管护后能恢复到原有林地生态价值。矿山开采过程中应对开采造成的森林植被损失进行补偿,受采矿影响受损林地25.93hm2,补偿金额103.72万元,年均17.29万元。(3)露天开采搬迁安置方案矿山露天开采范围内有金家麻窝居民点13户48人(开采约0.5a时搬迁);下泡木居民点22户82人(开采约1.0a时14户56人搬迁);仓边居民点13户48人(开采约5a时8户38人搬迁),环评要求在相应区域开采前,完成搬迁安置工作。环评就安置区作了初步选址,搬迁安置方案见表5.2-2、图5.2-1。从表5.2-2可知露天开采需搬迁安置的居民为35户42人,评价要求采场范围内的居民点随露采推进逐步搬迁。环评推荐搬迁搬迁安置点地势均相对平缓,有道路经过,交通方便。建议矿山搬迁安置工作由政府结合新农村建设工作,统一规划和实施,并对新组建的村民居住点作好环境保护规划。搬迁安置点的规划与建设,应以建设生态居住小区为目标,与当地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农业发展与土地利用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矿区发展规划协调一致,并按照《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10]20号)的要求作好环境保护工作。受影响村民点搬迁安置方案表5.2-2村寨名称受影响情况搬迁安置方案搬迁时间户数人数金家麻窝1348搬迁至徐家湾居民点附近开采约0.5a时搬迁下泡木(部分居民)1456后靠安置开采约1.0a时搬迁仓边(部分居民)838后靠安置开采约4.0a时搬迁合计35142根据贵州省的有关规定,新建房屋按800元/m2的标准进行补偿,建设新住宅用地标准为每户120m2,折合每户搬迁费用9.60万元,矿山露采期间搬迁费用总计336万元。搬迁费应由建设单位出资,具体搬迁安置由黔西县人民政府和涉及的谷里镇政府共同组织实施。2)生态恢复措施与土地复垦资金筹措业主应根据土地复垦方案方案以及批复意见要求,做好矿山生态恢复及土地复垦工作,保护矿山生态环境,其费用从矿山生产成本中列支。矿山服务期满后的治理费用从矿山产量下降期的利润中预先留出。同时,应根据《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作,露天采场、排土场复垦费用按剩余工程量列支;废弃地治理费按预算列支。总之,采取上述各种措施后,矿山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降到最小。-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燕家寨泥炭矿典型生态保护措施平面布置示意图见图5.2-1。燕家寨泥炭矿土地复垦方向图见图5.2-2。5.2.5.7矿山服务期满后环境影响及生态恢复矿山服务期满后主要对项目场地、采矿场、排土场等场地采取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措施。随着地表植被的恢复,矿山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矿山地质环境得到改善,同时对矿区自然景观和环境生态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为确保复垦和生态恢复效果,并严格按照土地复垦方案和矿山环境综合治理报告及批复开展工作,确保矿山服务期满后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5.2.6运营期固体废物处置分析1)废石堆存处置分析目前,矿山露天采场外排土工作已经结束,已转为采坑内排土阶段。排土场正在进行场地平整、边坡防护以及植被恢复工作。植被恢复完成后,排土场将不再有扬尘、废石淋溶水产生。环评要求加快排土场的边坡维护及场地绿化工作,多余表土回填采坑。后续开采过程中,矿山开始边采边填,采场内排土,实行边开采边复垦措施。无废土石堆放。2)其它固体废物处置分析采场淋滤水沉淀底泥收集设浓缩池干化后回填采坑;生活垃圾运往当地环卫部门指定地点处置;生活污水处理站污泥消毒干化后运往当地环卫部门指定地点处置;废机油、油泥均属危险废物,环评要求按《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的要求设置暂存间进行贮存管理,并交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置。采取上述措施后,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均得到妥善处理或处置,因此,固体废物对周围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较小。3)闭矿期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及防治措施本项目服务期满后,生产停止,无采矿废石、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产生;同时,评价要求闭矿时将现有排土场堆放岩土回填最后开采工作面采坑,项目场地均进行土地复垦和植被恢复。5.3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5.3.1环境风险识别-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风险评价是对项目建设和营运期间发生的可预测突发事件(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对人身安全与环境的影响和损害提出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本项目属于小型露天开采项目,采深较浅。结合本项目的特征,本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风险主要为排土场未能有效防护,暴雨季节堆积坝跨塌以及矿山污废水事故排放等造成的环境风险影响,本次环评将对上述环境风险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价。5.3.2风险事故源项分析1)排土场堆积坝跨塌风险分析排土场跨塌风险主要是排土场集雨区面积过大,暴雨时造成堆积坝溃解。排土场堆积坝溃解,将引起废土石泥石流发生,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影响正常生产,破坏耕地,甚至会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属灾难性风险,故排土场挡土墙垮塌的主要风险源项为暴雨。2)项目污水事故排放分析项目污水事故排放的主要风险有以下几种情况:(1)暴雨季节,采场产生最大采场淋滤水,导致沉淀池无法处理全部采场淋滤水,部分采场淋滤水未经处理直接外排。(2)项目场地生产、生活污水事故排放,全部未经处理直接外排。5.3.3排土场溃坝影响分析1)排土场简况排土场位于现阶段开采矿体西南侧,占地面积3.21hm2,容量约60万m3。目前,矿山外排土工作已结束,转为采坑内排土。排土场正在进行场地平整、边坡防护以及植被恢复工作。经现场调查,现有排土场下方采用挡土墙对废土石进行拦挡,排土场设截排水沟,下方有沉淀池,整体而言排土场建设相对规范。2)排土场溃坝最大影响范围估算(1)场区集雨面积及洪峰流量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2014)的规定,防洪标准定为设计洪水重现期100年一遇。经查《贵州省暴雨洪水计算实用手册》,取用《贵州省年最大1小时点雨量均值等值线图》、《贵州省年最大1小时点雨量Cv值等值线图》数值,项目地1小时平均点雨量为41mm,Cv=0.35,Cs=3.5Cv,取P=1%,查《皮乐逊Ⅲ型曲线的模比系数Kp值表》,得Kp=2.11,由此计算得100a一遇最大一小时降雨量为86.51mm。设计洪峰流量QS计算,采用公式:-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Qs=0.278KIF式中:Qs——洪峰流量;k——径流系数,取0.8;I——100年一遇1小时的降雨强度为86.51mm;F——山坡集雨面积,经地形图量算,排土场集雨面积为0.05km2。经计算排土场100年一遇的洪峰流量为:Q=0.278×0.8×86.51×0.05=0.96m3/s(2)排土场堆积坝溃坝距离的计算溃坝后堆积物向外蔓延最大影响范围采用下述公式计算:式中:m――液体量ρ1――固液体混合物密度,取:1.2t/m3r――扩散半径(m)t-――时间(s)经计算,排土场溃坝后,废土石向外蔓延的最大影响范围为174m。3)排土场溃坝风险影响分析排土场发生溃坝时最大影响距离约为174m,故当排土场发生溃坝时,下游174m范围将造成严重的泥石流危害。项目排土场下游主要为林地,乡村道路,农田等,排土场应加强防洪排涝措施,已修建的截排水沟定期维护,保证排土场排水畅通,严防堆积坝溃坝。4)排土场溃坝环境风险防范措施(1)在暴雨季节,加强对排土场巡查工作,排土场下游设置警示标示。同时,对排土场挡土墙及四周定期巡视,若发生挡土墙产生裂缝及堆放岩土有松动迹象,及时组织排土场周边人、车撤离,避免产生风险事故。(2)加强对已植被恢复排土场的植被管护工作,防治水土流失。(3)对排土场已修建的截排水沟定期维护,保证排土场排水畅通,减少洪水对废土石堆的冲刷,提高堆积坝的抗洪能力。(4)加强堆积坝的安全监测,对排土场进行专项管理和维护,确保排土场安全。5.3.4环境风险影响分析及措施1)污水事故排放环境风险影响分析-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1)暴雨季节,采场产生最大采场淋滤水,导致沉淀池无法处理全部采场淋滤水时的环境风险影响分析暴雨季节,采场产生最大采场淋滤水,导致沉淀池无法处理全部采场淋滤水时,部分采场淋滤水将外排,通过地表溪沟进入岩溶洼地,可能使地表溪沟中悬浮物浓度增加,水质受到影响。同时,对地下水也构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根据现场调查,项目1号沉淀池已建有100m3沉淀水池1个,不能满足处理规模要求,环评要求增设100m沉淀水池一个,对采场淋滤水进行中和沉淀处理;待开采至乡村公路东侧矿体时(开采约5.0a),建2号沉淀池,设置容积100m3/个沉淀水池2个,对乡村公路东侧开采产生的采场淋滤水仍采用中和沉淀处理工艺,满足后期东侧矿体开采处理需求。由于沉淀池容积按照多年一日最大降水量进行计算,在采场发生最大矿坑排水时,可全部处理后复用,可避免最大矿坑排水带来的环境风险。(2)采场淋滤水、场地生产、生活污水事故排放,全部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地表溪沟时的环境风险分析未经处理的采场淋滤水、场地生产、生活污水排入地表溪沟,矿山污水出现事故排放。根据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可知,矿山污水事故排放情况下,对当地地表水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2)矿山污水事故排放防范措施(1)矿区区域内开展详实的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掌握真实可靠资料。同时,根据已有的开采资料,作相应防范措施;(2)采场淋滤水沉淀池处理规模满足暴雨日最大采场淋滤水量处理要求。在特大暴雨时,若出现采场淋滤水沉淀池容积不够蓄水,可停止采矿,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以采坑作临时蓄水功能,根据沉淀的负荷逐步抽排采场淋滤水,从而有效避免事故排放。(3)加强生活污水处理站的维护,保证处理设施正常运行。同时,修建生活污水暂时储存池(50m3),从而避免生活污水的事故排放。5.3.4环境风险应急预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燕家寨泥炭矿(变更)应按照环境保护部制定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要求,编制《-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并组织预案涉及的相关部门应急管理人员、相关行业协会、周边乡镇、村代表以及应急管理和专业技术方面的专家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修改后报所在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同时成立环境风险事故应急救援小组。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制订内容要点详见表5.3-1。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制订内容表5.3-1序号项目内容及要求总则说明应急预案制订的目的、指导思想1危险源概况详述危险源类型、数量及其分布2应急计划区水环境污染区,主要保护目标为地表溪沟、岩溶洼地3应急组织成立环境风险事故救援小组,明确分工与职责4环境事件分级及应急响应程序分为特别重大环境事件(Ⅰ级)、重大环境事件(Ⅱ级)、较大环境事件(Ⅲ级)和一般环境事件(Ⅳ级)四级,相应应急响应程序四级(Ⅳ级)5应急救援保障个人防护器具、救援设备、抢险堵源器材、抢救人员用医药品储备及供应保障措施6报警、通讯联络方式电话、手机、扩音呼叫等联络方式;实施交通保障、管制措施7应急环境监测及事故后评估由专业队伍负责对事故现场进行侦察监测,对事故性质、参数与后果进行评估,为指挥部门提供决策依据8应急防范措施、清除泄漏措施方法和器材事故现场:控制事故、防止扩大、蔓延及链锁反应;清除现场崩塌物、泄漏物,降低危害,相应的设施器材配备。邻近区域:控制和清除污染措施及相应设备配备9应急控制方案、撤离组织计划、医疗救护与公众健康事故现场:事故处理人员应急控制计划制定、现场及邻近装置人员撤离组织计划及救护方案。受事故影响的邻近区域人员及公众对危岩崩塌、滑坡应急方案的制定、撤离组织计划及救护10应急状态终止与恢复措施规定应急状态终止程序;事故现场善后处理,恢复措施。邻近区域解除事故警戒及善后恢复措施11人员培训与演练应急计划制定后,平时安排人员培训与演练12公众教育和信息对矿区邻近地区开展公众教育、培训和发布有关信息13记录和报告设置应急事故专门记录,建档案和专门报告制度,设专门部门和负责管理14附件与应急事故有关的多种附件材料的准备和形成-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6环境经济损益分析6.1投资分析6.1.1投资与收益估算燕家寨泥炭矿环境保护工程包括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噪声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置、矿区绿化等。环境保护投资估算见表6.1-1。环保工程投资估算表表6.1-1序号环保工程项目投资(万元)备注1矿山污废水处理(1)采场淋滤水沉淀池32.00为1号沉淀池扩建、2号沉淀池新建费用(2)生活污水处理站6.00新建(3)储矿场淋滤水池2.00评价增列2噪声控制5.003大气污染防治 (1)采场洒水防尘系统3.00(2)场地扬尘抑尘系统5.00主要为喷淋洒水装置、封闭储矿场等措施计入工程投资4固体废物15.00主要为垃圾清运车等5绿化20.00包括场区绿化费、场区外公路绿化费、排土场绿化费、露天采空区植被恢复、闭矿期场地覆土绿化6环境监测及化验仪器设备5.00评价增列7预备费9.3按1-7项10%计取合计102.3注:水土保持投资不计入环保投资。燕家寨泥炭矿为变更项目,建设总投资约为300万元,环保工程投资102.3万元,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为34.1%。6.2环境经济损益分析及评价6.2.1环境经济损益分析方法环境经济损益分析主要任务是衡量建设项目需要投入的环保投资所能收到的环境保护效果,本次评价环境经济损益分析指标体系主要由年环境代价、环境成本、环境系数、环境工程比例系数、产值环境系数、环境经济效益系数等指标组成,各项指标所表述意义及数学计算模式见表6.2-1。-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经济损益指标一览表表6.2-1指标数学模式参数意义指标含义年环境代价(Hd)Et——环境费用(万元)n——均衡生产年限(年)每年因开发建设改变环境功能造成环境危害及消除、减少所付出的经济代价环境成本(Hb)Hd——年环境代价(万元/年)M——年产品产量(万t/年)单位产品的环境代价环境系数(Hx)Hd——年环境代价(万元/年)Ge——年工业总产值(万元/年)单位产值的环境代价环境经济效益系数(Jx))Si——环境保护措施挽回的经济价值(万元/年)i——挽回经济价值的项目数Hd——企业年环境代价(万元/年)因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而挽回的经济价值与年环境代价之比6.2.2环境代价环境代价分为直接环境代价和间接环境代价两部分。1)直接环境代价燕家寨泥炭矿(变更)项目直接环境代价由环保工程投资和运行费组成。环保工程投资估算为17.05万元/a,运行费用5万元/a,直接环境代价估算为22.05元/a。2)间接环境代价燕家寨泥炭矿(变更)间接环境代价即环境损失费用,其中各种补偿性损失涉及因素较多,计算困难,故按矿山应缴纳的排污费类比计算。(1)矿体资源损失为开采损失,损失费为30.0万元/a。(2)全矿区耕地和林地的复垦费和补偿费用合计为1953.16万元,年均计提费为325.53万元。(3)各种补偿性损失估算为60万元/a。3)生态损失代价由于露采区的植被破坏,造成生态效益恶化,为了定量表示所造成的生态损失,环评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对生态损失进行定量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用经济法则所做的估计,生态系统服务包括供给服务(如提供食物和水)、调节服务(如控制洪水和疾病)、文化服务(如精神、娱乐和文化收益)以及支持服务(如维持地球生命生存环境的养分循环)等。-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环评参考《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消费和价值化》(谢高地等,资源科学)文献中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成果进行生态损失的量化。根据该文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林地13628.69元/hm2,耕地3547.89元/hm2,草地5241.0元/hm2。根据表2.1-2中露采占地面积估算,露采所造成的生态损失价值为49.87万元。燕家寨泥炭矿(变更)年环境代价为487.45万元/a,估算结果见表6.2-2。年环境代价估算结果一览表表6.2-2类别项目名称费用(万元/a)直接环境代价环保工程建设投资17.05运行费用5.0小计22.05间接环境代价资源损失30.0土地与林地补偿等费用325.53补偿性损失60.0小计415.53生态损失代价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49.87环境代价合 计487.456.2.3环境经济效益燕家寨泥炭矿(变更)污染控制措施的环境经济效益,主要包括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两部分。1)直接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是指环境保护措施直接提供的产品价值,主要包括采场淋滤水、生活污水资源化回用节约的水资源费、土地复垦获得的农业和林业收益等。(1)节约水资源费。采场淋滤水、生活污水资源化复用可减少取用新鲜水而节约的水资源费,采场淋滤水、生活污水复用量为1.01万m3/a,按取水资源、管线铺设等全部费用0.55元/m3计,水资源费用计算价值约0.56万元/a。(2)农业和林业收益。矿山通过综合整治后可使41.68hm2耕地恢复原有生产力,使32.25hm2林地恢复原有生产力,农业和林业收益估算为339.33万元/a。2)间接效益间接效益包括控制污染后减少环境污染影响生产、生活和人体健康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减少的排污费,包括削减污染物排放减少的污染损失和减少的排污费。(1)减少污染损失:主要考虑采取污染防治措施后,减少污染物排放挽回的环境污染损失,估算价值共计33.56万元/a。(2)减少的排污费:包括采取废水、噪声污染防治和固体废物处置措施所减少的排污费,按照《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进行计算。矿山采取污染治理措施后,可-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减少缴纳排污费78.36万元/a。3)生态效益根据本项目土地复垦方案,通过露采区的土地复垦及生态恢复,可增加旱地41.68hm2,林地32.25hm2。环评仍采用《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消费和价值化》(谢高地等,资源科学)文献中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通过生态恢复,可增加生态效益价值为58.74万元。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经济效益为510.55万元/a,估算结果见表6.2-3。环境经济效益估算结果一览表表6.2-3类别项目费用(万元/a)直接经济效益节约水资源费0.56农业及林业收益339.33小计339.89间接经济效益减少环境污染损失33.56减少排污费78.36小计111.92生态效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收益58.74环境经济效益合计510.556.2.4环境经济损益评价1)年环境代价年环境代价Hd即是项目投入的年环境保护费用Et(包括外部费用和内部费用)和年环境损失费用Hs之和,合计为487.45万元/a。2)环境成本环境成本Hb是指开发项目单位产品的环境代价,即Hb=Hd/M,M为产品产量,经计算,项目的环境成本为16.24元/t原矿。3)环境系数环境系数是指年环境代价与年工业产值的比值,即Hx=Hd/Ge。经计算,本项目环境系数为0.1016,说明项目创造1万元的产值,付出的环境代价为1016元。4)环境经济效益系数环境经济效益系数指环境保护措施挽回的年环境经济价值与环境代价的比值,即Jx=Si/Hd。-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经计算,本项目的环境经济效益系数为1.05,说明项目的环境效益高于环境代价,项目环境经济可行。-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7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7.1环境管理和环境监理7.1.1环境管理企业应建立并运行GB/T24001环境管理体系,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制订相应的环境方针,明确企业的环境目标和各项污染物排放指标,并落实各项环境管理措施。1)项目占地与施工期施工应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项目建设施工用地严格限定在征地与规划临时用地范围内,严禁超范围用地,并注意表层熟土的保护。2)项目建设执行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工程、土地复垦及生态恢复工程必须实行招投标制度,明确施工单位施工过程中的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责任。3)项目建设必须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与竣工验收制度。4)资金来源及管理本工程环境保护工程与水土保持工程投资将全部纳入主体工程建设概算中,并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和资金需求安排,进行统一管理和使用,保证“三同时”要求实现。7.1.2环境监理项目环境工程与水土保持工程实行施工监理制度,监理人员必须具有相关监理资质。施工期环境监理的具体要求是:1)监理时段:从项目设计开始至项目竣工验收结束进行全过程的监理,监理可分为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本项目开采期间的土地复垦也可列入监理范围。2)监理人员:配置环境监理专职人员。3)监理内容:环境监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施工期环境管理,二是对环保工程进行设计和建设期的监理,三是对土地复工程及其他环保措施进行监理。4)监理进度与监理规划要求:环境监理的进度应当同主体工程的监理进度一致,环境监理人员同其它专业监理人员应当同时进场,在编制主体工程监理规划的同时应当同时编制环保工程监理专项监理实施细则,明确环保工程监理的要求。5)发现并掌握工程施工中的环境问题,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环境保护改进方案。每日对现场出现的环境问题及处理结果做出记录,并向环境管理机构提交月报表,根据积累的有关资料整理环境监理档案。每半年提交一份环境监理评估报告。-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6)全面检查各施工单位负责的料场等的处理、恢复情况,主要包括边坡稳定、绿化率等,尽量减少工程施工给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监督施工单位是否合理布置施工场内的机械和设备,确保施工噪声不扰民。项目施工期环境工程监理的主要内容见附表2。7.2环境管理机构及职责7.2.1环境管理机构应设立环境管理机构,负责本项目的环境管理工作。7.2.2环境管理职责1)贯彻执行各项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标准。2)制定各部门环境保护管理职责条例;制定环保设施及污染物排放管理监督办法;建立环境及污染源的监测及统计制度,实行“三级监控”体系管理制度;组织企业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接受水行政主管部门指导;建立环保工作目标考核制度。3)根据政府及环保部门提出的环境保护要求,制定企业实施计划。4)建立污染源档案,定期统计本项目的污染物产生及排放情况,污染防治及综合利用情况,定期上报当地环保行政管理部门。5)制定可行的环境风险应急计划,并检查执行情况,确保生产事故或污染治理设施出现故障时,不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6)提出防治地下水污染的环境管理体系,包括环境监测方案和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等制度。7.3环境监测计划环境监测是对本项目施工期、运行期环境影响及环境保护措施进行监测和检查,并提出缓解环境恶化的对策与建议。矿山应在施工及建成投产后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监视性监测,为环境管理提供依据。7.3.1监测机构与设备配置本项目环境监测建议委托当地环境监测站承担,地质灾害观测建议委托当地地质部门承担,本矿的环保管理机构进行必要的协调和配合。7.3.2施工期环境监测-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监督检查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噪声、建筑垃圾、生活垃圾、车辆运输等引起的环境问题,以便及时进行处理。包括整个施工全过程,重点考虑特殊气象条件的施工日。监测点位为施工涉及到的所有场地,重点监测施工场地。根据本项目实际情况,只考虑大气环境监测,监测因子为TSP。施工期的环境监测工作可委托有资质的环境监测单位进行。7.3.3运营期监测计划本项目生产营运期环境监测分为污染源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两部分。监测计划见表7.3-1。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生产营运期环境监测计划表7.3-1序号监测项目主要技术要求实施单位监督机构污染源监测环境空气污染源1、监测点:露天采场、储矿场2、监测项目:颗粒物3、监测频率:随机监测业主黔西县环保局水污染源1.监测点:生活污水处理站进、出水口2.监测项目:监测SS、COD、BOD5、NH3-N等3.监测时间和频率:根据需要不定期监测4.监测指标:流量、PH、COD固体废物1.监测项目:采场淋滤水:pH、SS、COD、Fe、Mn、F-、石油类、砷。2.监测时间和频率:不定期监测声源噪声1.监测点:主要高噪声设备附近、高噪声厂房外1m2.监测项目:声源噪声3.监测时间和频率:随机监测环境质量监测环境空气质量1.监测点:储矿场厂界2.项目:PM10、PM2.53.监测时间和频率:每年进行一次例行监测地下水环境1.监测点:J1、J2井泉2.监测项目:pH、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硫酸盐、铁、锰、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氟化物、砷、总大肠菌群、水位、流量等3.监测时间和频率:每年枯水期1次声环境质量1.监测点:项目场地厂界外1m2.监测项目:环境噪声3.监测时间和频率:根据需要随时监测生态环保措施1.监测项目:环保措施落实及运行情况;露天采场表层熟土的保护情况及开采结束后的植被恢复;项目场地绿化系数等。2.监测时间和频率:不定期7.4排污口规范化管理本项目无污废水外排,不考虑设置排污口。-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8结论与建议8.1项目概况燕家寨泥炭矿是由黔西金马燕家寨泥炭矿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的矿山,项目位于毕节市黔西县,行政区划属黔西县谷里镇所辖。矿山于2016年6月获得毕节市国土资源局颁发的5万t/a采矿许可证。目前,矿山处于正常生产过程中。为了更好的进行资源开发,业主拟变更生产规模为30万t/a。经该矿申请,毕节市国土资源局于2017年5月9日下发了《关于黔西县谷里镇燕家寨泥炭矿调整生产规模的批复》(毕国土资复[2017]148),同意生产规模变更。根据开发利用方案,燕家寨泥炭矿为建设规模和矿区面积变更矿山,矿山矿界范围由9个拐点圈定,变更后矿区面积1.4591km2,开采深度+1350m~+1200m。矿山设计利用储量203.42万t,设计可采储量173.92万t,服务年限6a。燕家寨泥炭矿设计采用露天开采、公路运输开拓方式,覆盖层剥离采用挖掘机直接开挖;矿体采用挖掘机直接开采。矿山生产供电采用单回路电源供电,引自当地农网;同时配备一台150kw的柴油发电机作为备用电源。采用太阳能热水器供热(电辅),供职工洗浴及食堂生活用热水。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直接销售泥炭矿原矿。根据开发利用方案,本矿山泥炭矿主要运往当地有机肥加工企业,用于制造有机肥。矿山在籍总人数70人,其中生产人员51人,管理人员7人,服务人员8人,其他人员4人,全员效率为14.3t/人.工日。本项目建设总投资为300万元,环保工程投资为102.3万元,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为34.1%。8.2项目环境影响及措施分析8.2.1生态环境1)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目标(1)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区地处黔西县谷里镇,矿区地貌类型属中山侵蚀、剥蚀、岩溶山地地貌。土壤类型主要为黄壤、水稻土、石灰土等,总体为轻度水土流失区。在整个生态系统中,-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林地和农田植被面积比例最大,在区内具有最大的优势度,是最主要的景观类型。目前,农业生产系统基本稳定,环境质量整体较好。(2)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评价区内的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是:18个村寨(或居民点)共288户1013人;评价区土地(主要为耕地)、植被、野生动物等;矿区内的道路,以及可能受项目建设和营运影响的敏感目标和保护对象。2)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与保护措施项目施工期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在因后续采场地表剥离、生活办公区新增设施及矿区道路等建设开挖地表、移动土方造成原有地貌破坏、植被等消失。施工过程中的场地开挖对土地造成扰动影响,堆填土石方、取土石方等工程将引起水土流失量增加,引起局部生态环境恶化。施工期应采取如下保护措施:(1)施工期生态环境管理后续开采施工过程中尽量采取较友好的施工方式。业主应结合本矿山工程施工期占地、植被破坏情况,认真做好工程施工期的水土保持及生态恢复、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施工期的环境管理,落实生态影响防护与恢复的监督管理措施。(2)水土流失整治措施①施工中不得将土石方任意弃置。现有排土场必须做好防护及植被恢复工作,后续开采进行采坑内排土,并及时进行植被恢复,不随意堆存。②在新增占地区域施工过程中,对于施工破坏区,施工完毕后要及时平整土地,并种植适宜的植物,以防止发生新的土壤侵蚀。③为避免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对于项目场地、采坑等,应按《水保方案》要求先行完善场地截排水沟。(3)植被的保护和恢复措施①加快现有排土场以及现有采坑的植被恢复工作,减少水土流失。②项目施工过程中应加强管理,尽量将施工临时用地布置在永久占地范围内,将临时占地面积控制在最低限度,以免增大土壤与植被的破坏面积。③保护和利用好表层的熟化土壤,施工前把表层的熟化土壤集中起来,在露采区覆盖于废石上方;用于新塑地貌区植被恢复。3)运营期生态环境影响与保护措施-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①对地表形态、地形地貌的影响露天采矿对地表形态的破坏主要发生在露天开采的剥离工程和排土、石工程等环节。运营期间产生大量剥离土石运往现有采坑回填,对采场地形地貌的影响较大。②土地占用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由于项目后续开采已实现采坑内排土,地面设施仅新增少量设施,所以土地占用主要为露天采场占地,除此之外还有生活办公区新增占地及2号沉淀池占地。开发活动中的永久性占地和临时性占地将会导致矿区土地功能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使区域自然体系的生产能力受到一定影响。农作物的变化,将使评价范围内人均耕地占有量减少,农业生产能力降低,但对区域性土地利用结构影响不大。在服务期满后,矿区所在地可能转变为不适合农作物生长的土地,因此对露天开采区域的影响将会延续相当一段时间。项目占用耕地涉及水田、旱地;占用耕地将丧失耕种能力,这部分耕地38.53hm2,占评价区耕地总面积的10.77%,占用比例较低,处于可接受范围内。由于本矿的建设和运营,会对周围村民的农业生产和粮食供应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通过矿方的经济补偿等措施可得到有效缓解。③对野生动物及植被的影响植被:项目占用的林地以有林地及稀疏的灌木林地为主。地表土壤剥离和堆存压占的地面,不仅使区内的植被丧失,而且破坏了植被的连续性,使地表植被分布变化。运营期间剥离土石堆放以及运输抛遗压占植被,均会对植被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项目建设破坏的有林地为17.21hm2,破坏灌木林为8.73hm2,占评价区林地总面积20.14%、7.38%,占用比例较低,且均为常见植物种,总体来说对区域植被分布的影响较小,不会破坏区域的生态平衡,但在未进行植被恢复前,局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动物:由于地表植被的破坏,会引起以这些植被为食活栖息的动物进行迁移,造成动物分布的变化。除此之外,采场生产、运输产生的噪声、震动会对附近的动物的居住环境造成影响,引起动物的迁移。影响区域内动物分布很少,多是一些常见种,除蛇类、蛙外属于贵州省重点保护动物外,无其他国家或地方保护动物。项目的建设对蛇和青蛙的生存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但由于影响区域小,处于可接受的范围内,项目的建设对整个区域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不会产生大的影响,也不会引起某一物种的消失。④生物量损失的影响-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项目后续开采露天采场、项目场地共计新增占地67.19hm2,主要占用耕地、有林地、灌木林地、茶园等,导致占地范围内的生物量完全损失,总的生物损失量达2082.99t/a,评价区内总的生物量约为13240.87t/a,损失量占评价区总生物量的15.73%,对整个区域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影响相对较小,同时场地绿化、复垦等措施还会对区域生物量进行一定的补充。但对占地范围内的局部区域影响还是明显的,这些区域类的原生植被将完全损失。⑤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在露采过程中,大面积的地表植被剥离、地形改变、废石堆积等,都会扩大和增强土壤侵蚀的范围和强度,引起水土流失,造成较为严重的生态影响。地表清除及压占地表植被的过程,均严重破坏原有地表植被,增大了地表的松散程度,降低了地表的抗蚀性,加大了水土流失强度。在后续开采期,道路、采场工作面等边坡处所形成的人工坡面增加了原有的坡度,从而增强了土壤侵蚀的强度。如果矿区剥离废土、石未按要求进行回填采坑,任意堆置,则弃渣引起的土壤侵蚀面积会更大,而且容易引发塌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因此,矿方在开采时应尽量减少对地表植被和表土层的扰动和破坏,并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⑥对景观格局的影响矿区开发活动对景观的影响主要是地形的改变和生态系统改变所造成原有景观的破坏和新的自然景观格局的形成。采矿活动对地表的干扰,改变了地区的地形、地貌,形成许多人工景观,降低了矿区原有的自然景观美学价值。采矿造成的景观影响包括由于挖掘剥离所破坏的地表、植被的破坏、景观影响等。尤其在服务期满后,采矿区形成的相对低洼的采坑,剥离土石堆场形成的人工山,由于新的生态系统不能及时形成,造成视觉效果较差。矿山距贵毕公路最近距离约200m,环评要求矿区东北部贵毕公路可视范围内划为禁采区。禁采区划定后,项目采场与贵毕公路之间有山体相隔,不在贵毕公路可视范围之内,景观影响相对较小。⑦对地质灾害影响分析根据《储量核实报告》结论及现场调查,项目区未发现滑坡、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及地裂缝等现状地质灾害。由于矿山为台阶式开采,上一个台阶对下一个台阶也会形成地质灾害威胁,坡面不稳定时可能发生滑动、崩塌等,泥炭矿-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生产过程中,矿方应密切关注开采台阶的坡面稳定性,同时规范剥离废石的堆放,并及时回填采坑,减少其堆存量。⑧对区域自然体系生态完整性影响分析项目建成后,由于植被的占用,将使矿区及周边区域内自然体系的平均生产能力有所降低。燕家寨泥炭矿占用的植被类型主要为林地、农田植被。由于所占用林地、农田植被仅分别占评价林地、农田植被面积的12.73%、10.77%,所占用面积相对不大,工程对自然体系生产能力的影响是区域内自然体系可以承受的。根据矿区不同阶段占用或损坏植被情况,项目建成后,加剧了人类对自然系统的干扰程度,这对于生态系统的阻抗稳定性说,是不利的,但由整个占地情况显示,项目建设占用和破坏土地面积的比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同时项目在运营中将通过一系列的生态恢复措施,特别是采坑回填、土地复垦措施和植被恢复措施,矿区自然体系异质化程度将有较大的提高,这些也有利于自然系统稳定性的提高。因此,项目建设不会对区域自然系统稳定性带来大的影响,随着项目生态恢复措施的实施会逐年减小。(2)生态保护措施①露天采场生态保护措施在后续施工中,尽量减少扰动地面,平衡挖、填方量,并按计划安排好挖方量和填方量,挖方量要及时运至填方地点,并及时铺平压实,减少风蚀、水蚀。另外尽可能避免在雨季进行开挖施工,废土石回填采坑后,应及时分段平整压实,并植草覆盖。矿区地处中山地形,冲沟较发育,土壤较松散,为防止路面的塌陷、滑坡、雨水冲刷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等,需要在采场四周以及台阶工作面四周设置截排水沟及水土流失防护栏,疏导排水,减少水土流失。此外还需建设护坡和道路护基,采取该措施后能防止水土流失和塌方、滑坡。对临时性施工所造成的陡坡、坝,也必须采取以上相应的防护措施。燕家寨泥炭矿露天采场外排土工作已经结束,已转为采坑内排土阶段。结合项目开采工艺,拟采取如下措施最大可能恢复采场生态功能:对已有露天采坑及时进行植被恢复,做到边开采边复垦;对排土场进行有效维护,多余表土回填采坑,进行植被恢复。-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将后一个台阶工作面开采产生的剥离基土及石,按先回填废石再回填基土,最后覆表层营养土的顺序,回填于前一个台阶工作面开采形成的采坑中,并同时种植和周边植被相同的植物来进行生态恢复,包括维护边坡等。如此循环,既可大大减少剥离土石的运输量、堆存量,也可以减少人力动力资源的浪费,还能减少剥离土石压占的土地和植被,不仅能大大减轻开采附属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再次破坏,还能使开采过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得到及时有效和最大限度的恢复。待开采完最后的台阶工作面时,将排土场的剥离基土、剥离石及表层营养土全部回填于最后的采坑,使采区形成的采坑得到完全的回填,恢复植被的种植,完善其生态功能。在开采回填后,覆土存在松散性和不稳定性,为防止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回填后的需要对边坡进行防护,防止覆土受雨水冲刷以及滑坡等对生态恢复造成重大影响的自然现象发生,每个回填的采坑覆营养土之后,都必须采用边坡防护网或者防护栏进行边坡防护。每个采坑开采结束后必须对采坑进行护栏围护封闭并设置警示标志,防止人畜进入露天采坑造成危险。在采场周围设置隔离绿化林带,宽度约为10~50m,采用“适地适树”的原则进行,种植适合当地生长的高大乔木,减小采场对景观环境的影响;加快排土场的植被恢复工作;采场运输道路两侧,栽种绿化树木,在边坡和路基植树种草;把最终台阶坡面夯实,种植灌木、草,进行植被恢复。资源采掘终了,应及时覆土,恢复植被,对露采区域和排土场进行生态恢复建设。②项目场地、排土场生态保护措施绿化应根据总平面布置确定,采用多种绿化措施并举,做到净化与美化环境相结合,采用“适地适树”的原则,树种采用当地广布种,选择常绿树和落叶树、乔木与灌木、速生树为主、喜阳树种和喜阴树种相结合以及林、灌、草结合原则进行绿化。生活办公区前以美化绿化为主,栽植观赏性较强的树木、花卉、绿篱,并辅以绿地。采场、储矿场及装车场等产生粉尘、噪声较大的生产系统四周应以乔、灌相配种植防尘降噪绿化带。场内道路两侧、场地外围视地形种植水保防护林带,树种以乔木、灌木相结合。目前,排土场正在进行场地平整、边坡防护以及植被恢复工作。环评要求对排土场剖面进行有效防护、整理,并加快排土场的植被恢复工作。同时,在排土场场四周种植乔木、灌木混栽,形成绿化隔离带。排土场服务期满后存储土石回填采坑,然后进行土地复垦,复垦后的土地用于植树种草或农耕,树种以灌木为主,选用当地耐旱树木进行种植,以提高树木的成活率,对边坡和护坡采用植草皮、撒播草籽进行绿化。③地质灾害防治措施随着矿区开采,剥离土石方量增-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大,松散的土石方的堆存本身就是一种地质灾害隐患;此外,矿山为台阶式开采,上一个台阶对下一个台阶也会形成地质灾害威胁,坡面不稳定时可能发生滑动、崩塌等,泥炭矿在生产过程中,矿方应密切关注开采台阶的坡面稳定性,同时规范剥离废石的堆放,并及时回填采坑,减少其堆存量。严格按照设计提出的开采方式和开采顺序,选择较安全的开采方法(阶梯式开采,即从上至下)保持较缓的开采坡度角及较小的高度。根据目前调查的实际情况及自然安稳角考虑,以后开采工作面的坡度不超过50°,阶梯高度以不大于5m为宜。因岩体节理、裂隙较为发育,在开采过程中受到影响,易松动,形成陡坎后,容易使岩体崩塌、滑坡和坠落,应采取适当的防治和支护措施。剥离废石、开采的矿石应及时运走,也就是边采边运,避免大量的料块及土石堆积,确保场地的宽敞,减少泥石流的物源。防止水土流失,在采取周边植树造林,清理区内的溪沟,确保水流通畅,或设防护堤。(3)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方案采矿造成耕地的损毁是不可逆的过程,损毁土地经过生态恢复后不宜作为耕地,应对这部分损毁土地进行补偿,受采矿影响受损耕地38.53hm2,补偿金额1849.44万元,年均308.24万元。矿山开采过程中应对开采期间造成的森林植被损失进行补偿,受采矿影响受损林地25.93hm2,补偿金额103.72万元,年均17.29万元。矿山露天开采范围内有金家麻窝居民点13户48人(开采约0.5a时搬迁);下泡木居民点22户82人(开采约1.0a时14户56人搬迁);仓边居民点13户48人(开采约5a时8户38人搬迁),环评要求在相应区域开采前,完成搬迁安置工作。新建房屋按800元/m2的标准进行补偿,建设新住宅用地标准为每户120m2,折合每户搬迁费用9.60万元,矿山露采期间搬迁费用总计336万元。业主应根据土地复垦方案方案以及批复意见要求,做好矿山生态恢复及土地复垦工作,保护矿山生态环境,其费用从矿山生产成本中列支。矿山服务期满后的治理费用从矿山产量下降期的利润中预先留出。同时,应根据《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作,露天采场、排土场复垦费用按剩余工程量列支;废弃地治理费按预算列支。8.2.2地表水环境1)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及环境保护目标环评根据矿山区域地表水体的分布情况,在谷里小溪设置2个监测断面。-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监测结果表明,各监测断面本次采样监测指标中,各指标标准指数均小于1,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说明项目所在区域水质现状良好。地表水环境保护目标为谷里小溪及区域地表水体。2)施工期地表水环境影响及其治理措施评价要求对项目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污水进行集中管理和处理,避免任意排放,施工期应采取如下地表水污染防治措施如下:1)采场淋滤水:露采区域四周修建截、排水沟,防止外围雨水进入矿坑。同时对采坑内积水及时抽出,采用沉淀池进行中和沉淀处理,然后复用于施工防尘洒水。2)生活污水:环评要求生活办公区建设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经处理后作为生活办公区、采坑防尘洒水及绿化用水,全部复用不外排。采取上述相应的治理措施后,项目施工期对水环境的影响较小,环境可接受。3)运营期废污水治理及排水对地表水的影响①采场淋滤水:矿山生产废水主要是雨季产生的采场淋滤水。在采场周边均设有截水沟,阻止开采范围外的雨水汇入采区,采场淋滤水主要在中到大雨时产生。环评根据露天采场地形和矿体分布情况,分别依次设置1号沉淀池、2号沉淀池对采场淋滤水进行中和沉淀处理,按收集暴雨日1d的雨量考虑,1号、2号沉淀池容积均不小于200m3。根据现场调查,项目1号沉淀池已建有100m3沉淀水池1个,不能满足处理规模要求,环评要求增设100m3沉淀水池一个,对采场淋滤水进行中和沉淀处理;待开采至乡村公路东侧矿体时(开采约5.0a),建2号沉淀池,设置容积100m3/个沉淀水池2个,对乡村公路东侧开采产生的采场淋滤水仍采用中和沉淀处理工艺,满足后期东侧矿体开采处理需求。处理后的采场淋滤水全部用于非降雨日采场防尘洒水,以及采场道路防尘等,采场淋滤水不外排。②生活污水:主要为生活办公区生活污水,产生量为13.81m3/d,环评要求在生活办公区内建设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站,处理的生活污水经消毒后,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后,复用于场地、采场、道路防尘洒水及绿化用水等,不外排。③场地淋滤水:储矿场采用半封闭棚架落地结构,以防止雨水直接冲刷原矿;同时对储矿场进行硬化,周边设置排水沟,并在场地下游低洼处设置场地淋滤水(容积:15m3),场地淋滤水进入收集池,经沉淀后用作场地防尘洒水,不外排。-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项目污水正常情况下全部复用无排放,对地表水体无影响;若项目污水未复用排放,将对地表水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项目严格按设计及环评的要求采取污染防治措施后,项目运营期对地表水体基本无影响。同时应避免事故排放。8.2.3地下水环境1)环境质量现状与保护目标评价区域地下水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Ⅲ类标准,本次评价共选取了3个井泉进行现状监测。监测结果表明,监测泉点所有监测指标中,除总大肠菌群超标外,其余各项指标均可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GB14848-93)Ⅲ类标准要求。总大肠菌群指标超标应与当地村民生活污水排放有关,总体来说建设项目周边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一般。地下水保护目标为矿区范围内的井泉和含水层。2)施工期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目前,矿山处于开采过程中,露天采场施工期对地下水的影响相对较小。根据开发利用方案和储量核实报告,由于本项目开采面均位于潜水面以上,且施工期剥离厚度、深度均相对较小,施工期较短,对地下水的破坏较小。项目场地施工废水、人员生活污水,将对地下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施工期应作好如下污染防治工作:(1)采场淋滤水露采区域四周修建截、排水沟,防止外围雨水进入矿坑。采场淋滤水及时抽出至现有沉淀池进行处理,处理后复用于施工系统防尘洒水。(2)生活办公区生产、生活污水环评要求生活办公区建设生活污水处理站,生活污水进入建设的水处理站进行处理。处理后用于施工用水、施工场地防尘用水。采取上述措施后,可最大限度减少施工污水下渗对地下水质产生的影响,施工期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较小。3)运营期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1)对地下水水位、含水层影响矿区内泥炭矿矿体产于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矿区泥炭矿开采最低标高为+1200m,高于最低侵蚀基准面,矿体全部位于潜水面之上,项目的开采不会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由于剥离面积相对区域地下水单元较小,不会形成地下水断裂带,影响范围也会很小。剥离的地层、植物将失去其原有的函养水能力,在剥离区域下游局部区域内的补给量会轻微减少,但各含水层间通过基岩裂隙水等方式进行水利联系,一般情况下不会产生疏干作用。基于本项目地处山区,地形起伏较大,排泄条件较好,地下水流向不会发生改变。综上,露天开采不会使地下水水位降低,对各含水层的影响较小,对各含水层不会产生疏干作用。(2)对井泉影响分析根据本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评价范围内的J1、J2、J3、J4井泉水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渗入地下后顺孔隙及其基岩裂隙流动,在地势较低处形成井泉,属于岩溶裂隙含水性质。由于矿区地形相对陡峭,露天开采不会改变地下水径流的总体趋势。根据矿山露天采场与井泉的位置关系,可初步判断井泉受露天开采影响的可能性相对较小。(3)对地下水的污染影响(1)采场淋滤水对地下水水质影响本项目为露天开采,采场形成后地势为中间低,四周高,采场淋滤水不会自然溢出,采场淋滤水将在坑内停留,停留期间采场淋滤水下渗将会对地下水产生污染影响。设计在采场低洼处修建集水坑,并将收集后淋滤水泵至沉淀池进行中和沉淀处理,处理后经消毒复用于生产系统、场地、道路防尘及绿化用水,不外排。采场淋滤水入渗部分经过土壤的过滤、弥散和吸附后,污染物会逐渐降低。同时,采场淋滤水只在雨天产生污水,在雨天时,包气带会富集大量雨水,污水难以下渗,故造成地下水污染的可能性很小。环评要求雨天采场淋滤水产生后,尽快抽至采场淋滤水沉淀池处理,减少入渗时间,采场淋滤水入渗量将很小,不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影响。(2)项目场地污水对地下水水质影响生活办公区职工生活污水采用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置进行二级生化处理,处理达标后用于生活办公区、采场防尘洒水及绿化用水,全部复用不外排。评价要求各项目场地均采取“雨污分流”、同时对项目各场地、道路进行硬化,并在各场地四周设收集边沟。储矿场采用半封闭棚架式结构,在储矿场下游低洼处修收集水池,场地初期雨水进入集水池,经沉淀处理后,用于各场地防尘用水。3)排土场淋溶水对地下水的影响目前,矿山外排土工作已结束,转为采坑内排土。排土场正在进行-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场地平整、边坡防护以及植被恢复工作。环评要求对排土场剖面进行有效防护、整理,并加快排土场的植被恢复工作。同时,在排土场场四周种植乔木、灌木混栽,形成绿化隔离带。排土场服务期满后存储土石回填采坑,然后进行土地复垦,闭矿后的排土场土地用于植树种草或农耕,树种以灌木为主,选用当地耐旱树木进行种植,以提高树木的成活率,对边坡和护坡采用植草皮、撒播草籽进行绿化。根据监测结果,剥离土岩均为一般Ⅰ类固废,其淋溶水污染物浓度不超过危废浸出试验标准,由于天然条件下地下水含水层岩土即为剥离岩土层,将剥离物重新在排土场进行堆积后,排土场淋溶水形成地下水水质的条件与天然条件下总体上变化不大,渗入地下对地下水水质造成污染影响很小。3)水资源保护及污染防治措施①减少污染物排放量项目应按设计及环评要求,最大限度对项目污废水进行回用,并保证污废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和污废水达标处理,并回用不外排,减轻地下水污染负荷。②防止污染物的跑、冒、滴、漏项目污废水管道、污水处理池及储存池应按防泄漏设计要求和标准施工,设备、管道必须采取有效密封措施,防止污染物跑、冒、滴、漏,加大地下水污染负荷。③防止废石淋溶水对地下水的污染矿山外排土工作已结束,转为采坑内排土。排土场正在进行场地平整、边坡防护以及植被恢复工作。环评要求对排土场剖面进行有效防护、整理,并加快排土场的植被恢复工作。同时,在排土场场四周种植乔木、灌木混栽,形成绿化隔离带,可有效减轻对地下水的污染负荷。④防止场地淋滤水对地下水的污染环评要求储矿场采用半封闭棚架落地结构,储矿场整体封顶,以防止雨季场地淋滤水产生,同时场地进行硬化,周边设置排水沟,防止雨水进入储矿场。采取上述措施后,储矿场可不会产生淋滤水,从根本保证地下水体不受储矿场淋滤水污染。8.2.4环境空气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及环境保护目标评价区环境空气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本评价设置2个环境空气监测点,根据监测结果,采样点TSP、PM10及PM2.5日平均浓度、SO2及NO2日平均浓度与小时平均浓度均无超标现象,本地区环境空气质量良好。-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保护目标主要为项目场地等地面设施周围2.5km范围内的居民点。2)建设期环境空气影响及其治理措施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的大气污染物主要为施工作业产生的扬尘、施工机械及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施工生活炉灶排烟等,施工期对大气环境有一定的影响。粉尘影响:施工期粉尘污染主要产生于土石方开挖、表土剥离及装卸、原材料运输等作业点。废气影响:工程施工设备主要以燃油机械设备为主,施工作业时会产生燃油废气,其主要污染成分含有HC、NOx、CO等。项目的建设具有不连续性,施工点分散,每个作业点施工时间相对较短,燃油动力机械为间断作业,且数量不大,因此,其排放的污染物仅对施工区域近距离的环境空气质量产生影响。施工期环境空气防治措施:合理组织施工和工程设计,尽量做到土石方挖、填平衡,项目场地地面的硬化与绿化应在施工期同步进行;加强施工机械的使用管理和保养维修,提高机械设备使用效率,缩短工期,降低燃油机械废气排放,将其不利影响降至最低;在施工作业面,应制定洒水降尘制度,配套洒水设备,专人负责,定期洒水,在大风日要加大洒水量和洒水次数;开挖区域要加强地面清扫,严禁车辆超载超速行驶,防止运输二次扬尘产生;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生活炉灶,燃用天然气,尽可能减少污染物排放;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水泥和其它细颗粒散装原料,应贮存于库房内或密闭存放,避免露天堆放,细颗粒物料运输采用密闭式槽车运输,装卸时要采取措施减少扬尘量。3)运营期环境空气污染防治措施与环境影响(1)采场扬尘及污染防治措施环评要求采场表土剥离、原矿铲装时采用喷雾洒水降尘,可有效控制采场扬尘产生及逸散。(2)场地扬尘及污染防治措施环评要求储矿场设置半封闭棚架式堆场,同时在储矿场及产品装卸等主要产尘点采用喷雾洒水抑尘,控制装卸高度、装载车辆加装篷布等措施,有效控制储矿场及产品装卸扬尘产生及逸散。(3)运输扬尘及污染防治措施环评要求场区道路进行定期洒水,抑制路面扬尘;对出场区的汽车加强清扫,减少运输扬尘量等措施。采取环评要求的措施后,可有效控制运输扬尘对环境的污染。-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8.2.5声环境1)声环境质量现状及环境保护目标项目所在地区声环境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评价共设置6个声环境现状监测点。监测结果表明,各噪声监测点昼、夜间噪声监测均值均未超标,本项目周边的声环境质量良好。2)施工期噪声影响及防治措施采场及矿区公路施工:采场、矿区公路昼间施工距施工场地28m以内,夜间施工距施工场地130m以内,施工噪声排放不满足《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标准要求。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区标准,采场、矿区公路昼间施工对声环境影响范围在68m以内,夜间施工对声环境影响范围在230m以内。项目采场昼夜间施工均对开采区域东侧约30m处零散分布的金家麻窝寨居民点将产生一定影响;夜间施工还对开采区域北侧约200m处的下泡木居民点产生一定影响。项目场地施工:昼间施工距施工场地48m以内,夜间施工距施工场地270m以内,施工噪声排放不满足《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标准要求。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区标准,场地昼间施工对声环境影响范围在150m以内,夜间施工对声环境影响范围在480m以内。生活办公区昼夜间施工均对燕家寨居民点(东侧约25m)声环境质量有一定影响;夜间施工还对生活办公区西南侧约350m处的徐家湾居民点产生一定影响。本工程施工中,应尽量采用低噪声设备,并对设备定期维修、养护;加强对机械设备的管理,文明施工。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在夜间尽可能不用高噪声设备。强化施工期噪声环境管理,避免噪声扰民事件发生。3)运营期噪声影响及防治措施生活办公区污水处理站、辅助生产区机修车间等,采场主要噪声源为工程机械运行产生噪声。评价主要采用减振、吸声、消声、隔声等声学治理措施。从预测结果可知,按设计及环评的要求采取降噪措施后,生活办公区厂界噪声、辅助生产区厂界噪声昼夜间排放值均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区标准要求,项目对所在区域环境噪声影响较小。按设计及环评的要求采取降噪措施后,燕家寨居民点昼夜间-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噪声值均能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区标准要求。评价认为,项目噪声对敏感点影响较小。从预测结果可知,只要严格限制运矿车辆穿过居民点时,时速小于20km/h,运矿车辆对公路两侧声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有限。8.2.6固体废物1)施工期固体废物及其处理方式本项目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采场表土剥离产生的剥离土石、场地施工过程中将排放少量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本项目施工期废弃土石方全部运至已有采坑进行内排土,不在排土场堆放。排土场进行植被恢复。场地施工过程中将排放少量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一般作为地基填筑料,各类包装箱、纸一般由专人负责收集分类存放,统一运往废品收购站进行回收利用。因此,项目建设工程施工中建筑垃圾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较小。施工场地的生活垃圾分类集中收集后,应运往当地环卫部门指定的地点处置。2)运营期固体废物处置和综合利用情况(1)废石处置目前,矿山露天采场外排土工作已经结束,已转为采坑内排土阶段。现有排土场正在进行场地平整、边坡防护以及植被恢复工作。后续开采过程中,矿山开始边采边填,采场内排土,实行边开采边复垦措施。开采结束后,将现有排土场堆放岩土回填最后开采工作面采坑,全部场地均进行植被恢复。(2)其它固体废物处置采场淋滤水沉淀底泥收集设浓缩池干化后回填采坑;生活垃圾运往当地环卫部门指定地点处置;生活污水处理站污泥(干基)消毒干化后运往当地环卫部门指定地点处置。废机油、油泥均属危险废物,环评要求按《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的要求设置暂存间进行贮存管理,并交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置。8.3环境经济损益本项目年环境代价487.45万元,吨矿石环境成本16.24元,万元产值环境代价1016元,项目环境保护工程效益指数为1.05。项目的建设在环境经济上是可行的。8.4环境风险本工程存在的主要环境风险主要有:排土场垮塌、污水事故排放等。-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排土场发生溃坝时最大影响距离约为174m,故当排土场发生溃坝时,下游174m范围将造成严重的泥石流危害。项目排土场下游主要为林地,乡村道路,农田等,排土场应加强防洪排涝措施,已修建的截排水沟定期维护,保证排土场排水畅通,严防堆积坝溃坝。采场淋滤水沉淀池处理规模按暴雨日最大采场淋滤水量设计,在特大暴雨时,若出现采场淋滤水沉淀池容积不够蓄水,可停止采矿,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以采坑作临时蓄水功能,根据沉淀的负荷逐步抽排采场淋滤水,从而有效避免事故排放。8.5环境可行性分析8.5.1与环保规划及政策协调性分析燕家寨泥炭矿(变更)范围内属于农业区,区内无风景旅游区、文物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环境敏感区和特殊生态功能区,项目场地选址不属于乡镇规划区,矿山建设符合黔西县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燕家寨泥炭矿(变更)项目产生的“三废”均采用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噪声可达标排放,采场淋滤水、生活污水处理后全部复用不外排;废石全部回填采坑。矿山建设符合区域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8.5.2清洁生产水平本环评参照《清洁生产标准煤炭采选业》(HJ446-2008)露天开采进行评价。从总体来看,项目在采取一定措施后可达清洁生产三级水平。8.5.3总量控制本项目投产后,不向外环境排放污染物,故项目不设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8.5.4公众参与根据建设单位公众参与调查显示:公众对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的建设比较关注,100%的受调查者均支持本项目的建设和全部受调查团体支持本项目的建设。8.6总体结论燕家寨泥炭矿(变更)建设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环保政策,项目的建设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具有一定作用,项目建设是必要的。项目组成、选址、布局、规模、工艺合理可行;公众支持率高;项目产生的污染物均按要求进行合理处置和综合利用,露天开采破坏区制定了生态综合治理规划,环境风险事故发生的几率和强度均较小。环评和设计所提出的-133- 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各项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措施,在贵州其他矿区均有成功实例,实践证明是可行和可靠的。因此,只要严格执行各项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措施,就可将不利影响控制在环境可接受范围内,同时还可带动地方的生态建设。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燕家寨泥炭矿(变更)的建设可行。8.7要求与建议1)建设单位应加强与周边村民的沟通,搞好群众关系,及时处理项目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引发的矛盾,避免纠纷。2)建设单位应加强企业管理,防止因事故排放或违反环保法律、法规造成环境风险,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实现项目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3)项目要结合当地实际,建立有效的生态综合整治机制与专门机构,负责矿区土地复垦的生态综合整治,将矿区的土地复垦和生态综合整治提高至较高水平。4)对露天采坑及时进行植被恢复,做到边开采边复垦;对排土场进行边坡维护,多余表土回填采坑,加快排土场的植被恢复工作。-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