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4.31 KB
  • 2022-04-29 14:22:20 发布

学校特色项目(学生成长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工作汇报PPT模板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工作汇报2011年12月学校特色项目(学生成长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 1.初中学生特点2.社会背景3.家庭背景4.学校背景一、项目开展的现实背景 1.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2.有利于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3.有利于增强家校的沟通联系。4.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二、本项目的研究意义 2002年2月,浙江省湖州市长兴中学率先探索“班级德育工作小组”德育工作新形式。2004年5月湖州市开启了学生成长导师制的新思路。上海市北中学、安徽广德中学等学校相继开始学生成长导师制的研究。市教育局相继颁发了《舟山市教育局关于试行“学生成长导师制”工作的通知》、《舟山市学校德育工作三年规划(2005-2007)》、《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三、国内外同类项目综述 建立校本心理辅导模式指导纲要(实践价值)形成一定数量的受导学生成长的个案集(实践价值)探索校本心理辅导的方法,寻找集体、个别化及整合集体与个别的有效策略(理论价值)进行现代德育的心理学化探索,整合德育和心理学(理论价值)四、本项目研究的基本目标 1.对导师的研究。2.研究被导对象。3.研究导师指导、引导的内容。4.研究学生成长工作机制。五、本项目研究所确定基本内容 (一)研究方法总体上采取理论——一般——实践——总结的研究方法(二)研究程序1、研究的准备、方案的制定阶段(2005年4月——2005年6月)2、研究的具体实施和方案的调整阶段(2005.6-2005.8)3、研究的具体实施阶段(2005.9-2006.7)4、结题阶段(2006.7-2006.9)六、本项目研究方法与程序 (一)、注重成长导师的工作网络建设。(二)、建立了学生成长导师的考核办法(学生成长导师制的评价内容)。(三)、完善学生成长导师工作制度。七、本项目的主要工作回顾 一种理念、二大目标、三个步骤、四项原则、五个心、六大职责。(四)、加强导师工作责任,概括为: (五)、探索学生的成长导师制具体流程。(1)导师对结对辅导的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全面了解学生。(2)执行七项学生成长导师工作制度,实施和个别谈话、家访、特长指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等多种措施。(3)交流成长导师制的工作规律(2次)。(4)校本专题讲座(8个专题)。(5)专题论坛(2次)。(6)整合有利教育资源。(7)进行了以个案为研究对象的学生成长导师工作机制的研究。 建立校本心理辅导模式的指导纲要。心理辅导的基本途径。第一、加强对教师的心理知识培训。第二、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辅导途径。第三、面向个体学生的心理辅导。第四、集体教育与个别化指导有效整合策略---进行小组心理辅导活动。八、项目研究采用的主要技术内容。 1、校本心理辅导教育网络体系初步形成(实践价值)。2、提高了导师的工作能力,有效促进了全员育人格局的形成(实践价值)。3、形成了一定的受导学生的个案集,为理论研究提供了素材(理论与实践的连接价值)。4、使德育与心育的有机结合。进行现代德育的心理学化探索,形成一定类型学生的心理学化的转化策略、技术(理论价值)。九、本项目取得的初步效果。 十、项目开展中的主要体会(一)加强项目研究的计划性是项目研究成功的基础。(二)注重项目研究的实践性,开展实质性的研究工作。(三)项目研究的可操作性是项目成与败的关键。(四)加强项目研究中的技术含量,保证项目研究过程中的先进性。(五)进行项目研究阶段性分析,是项目研究向纵深发展的需要。(六)项目研究中的教师研究能力、专业发展水平提升是项目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十一、项目开展过程中几个问题的思考。1.理论上的支持不足和方法的欠缺,导致导师制效果一般,反复性强。(有明显效果38人,有一定效果21人,效果不明显22人)。2.能应用一定科学方法的教师少,尤其是心理学技术穷乏。3.参加研究工作教师的的工作时间、效果、方法存在不平衡性。4.在学生的成长的(质与量)检测上有困难。5.教师的考核难以具体量化,相应激励机制难以有效落实。 十二、下阶段项目开展的工作思路1.进一步提高对“学生成长导师制”工作的认识。2.采取有力措施,继续深化学生成长导师制工作。3.加强“学生成长导师制”的校本培训。4.注重“学生成长导师制”工作的日常渗透。5.探索“学生成长导师制”工作的新机制。6.进行第二次的项目再研究(2006年10月开始) 恳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