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手抄报 20页

  • 128.50 KB
  • 2023-01-02 07:32:58 发布

高二语文手抄报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王小波插队的时候,我喂过猪、也放过牛。假如没有人来管,这两种动物也完全知道该怎样生活。它们会自由自在地闲逛,饥则食渴则饮,春天来临时还要谈谈爱情;这样一来,它们的生活层次很低,完全乏善可陈。人来了以后,给它们的生活做出了安排:每一头牛和每一口猪的生活都有了主题。就它们中的大多数而言,这种生活主题是很悲惨的:前者的主题是干活,后者的主题是长肉。我不认为这有什么可抱怨的,因为我当时的生活也不见得丰富了多少,除了八个样板戏,也没有什么消遣。有极少数的猪和牛,它们的生活另有安排。以猪为例,种猪和母猪除了吃,还有别的事可干。就我所见,它们对这些安排也不大喜欢。种猪的任务是交配,换言之,我们的政策准许它当个花花公子。但是疲惫的种猪往往摆出一种肉猪(肉猪是阉过的)才有的正人君子架势,死活不肯跳到母猪背上去。母猪的任务是生崽儿,但有些母猪却要把猪崽儿吃掉。总的来说,人的安排使猪痛苦不堪。但它们还是接受了:猪总是猪啊。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不光是设置动物,也设置自己。我们知道,在古希腊有个斯巴达,那里的生活被设置得了无生趣,其目的就是要使男人成为亡命战士,使女人成为生育机器,前者像些斗鸡,后者像些母猪。这两类动物是很特别的,但我以为,它们肯定不喜欢自己的生活。但不喜欢又能怎么样?人也好,动物也罢,都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以下谈到的一只猪有些与众不同。我喂猪时,它已经有四五岁了,从名分上说,它是肉猪,但长得又黑又瘦,两眼炯炯有光。这家伙像山羊一样敏捷,一米高的猪栏一跳就过;它还能跳上猪圈的房顶,这一点又像是猫——所以它总是到处游逛,根本就不在圈里呆着。所有喂过猪的知青都把它当宠儿来对待,它也是我的宠儿——因为它只对知青好,容许他们走到三米之内,要是别的人,它早就跑了。它是公的,原本该劁掉。不过你去试试看,哪怕你把劁猪刀藏在身后,它也能嗅出来,朝你瞪大眼睛,噢噢地吼起来。我总是用细米糠熬的粥喂它,等它吃够了以后,才把糠对到野草里喂别的猪。其他猪看了嫉妒,一起嚷起来。这时候整个猪场一片鬼哭狼嚎,但我和它都不在乎。吃饱了以后,它就跳上房顶去晒太阳,或者模仿各种声音。它会学汽车响、拖拉机响,学得都很像;有时整天不见踪影,我估计它到附近的村寨里找母猪去了。我们这里也有母猪,都关在圈里,被过度的生育搞得走了形,又脏又臭,它对它们不感兴趣;村寨里的母猪好看一些。它有很多精彩的事迹,但我喂猪的时间短,知道得有限,索性就不写了。总而言之,所有喂过猪的知青都喜欢它,喜欢它特立独行的派头儿,还说它活得潇洒。但老乡们就不这么浪漫,他们说,这猪不正经。领导则痛恨它,这一点以后还要谈到。我对它则不止是喜欢——我尊敬它,常常不顾自己虚长十几岁这一现实,把它叫做“猪兄”。如前所述,这位猪兄会模仿各种声音。我想它也学过人说话,但没有学会——假如学会了,我们就可以做倾心之谈。但这不能怪它。人和猪的音色差得太远了。20 后来,猪兄学会了汽笛叫,这个本领给它招来了麻烦。我们那里有座糖厂,中午要鸣一次汽笛,让工人换班。我们队下地干活时,听见这次汽笛响就收工回来。我的猪兄每天上午十点钟总要跳到房上学汽笛,地里的人听见它叫就回来——这可比糖厂鸣笛早了一个半小时。坦白地说,这不能全怪猪兄,它毕竟不是锅炉,叫起来和汽笛还有些区别,但老乡们却硬说听不出来。领导上因此开了一个会,把它定成了破坏春耕的坏分子,要对它采取专政手段——会议的精神我已经知道了,但我不为它担忧——因为假如专政是指绳索和杀猪刀的话,那是一点门都没有的。以前的领导也不是没试过,一百人也逮不住它。狗也没用:猪兄跑起来像颗鱼雷,能把狗撞出一丈开外。谁知这回是动了真格的,指导员带了二十几个人,手拿五四式手枪;副指导员带了十几人,手持看青的火枪,分两路在猪场外的空地上兜捕它。这就使我陷入了内心的矛盾:按我和它的交情,我该舞起两把杀猪刀冲出去,和它并肩战斗,但我又觉得这样做太过惊世骇俗——它毕竟是只猪啊;还有一个理由,我不敢对抗领导,我怀疑这才是问题之所在。总之,我在一边看着。猪兄的镇定使我佩服之极:它很冷静地躲在手枪和火枪的连线之内,任凭人喊狗咬,不离那条线。这样,拿手枪的人开火就会把拿火枪的打死,反之亦然;两头同时开火,两头都会被打死。至于它,因为目标小,多半没事。就这样连兜了几个圈子,它找到了一个空子,一头撞出去了;跑得潇洒之极。以后我在甘蔗地里还见过它一次,它长出了獠牙,还认识我,但已不容我走近了。这种冷淡使我痛心,但我也赞成它对心怀叵测的人保持距离。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原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2.给文章做注解(字音\字形\近义词辨析\成语)及评点注解:特立独行:指有操守、有见地、不随波逐流。安之若素安:安然,坦然;之:代词,指人或物;素:平常。安然处之,像往常一样。指在反常或困苦危难的情况下,能安然处之,毫不在意。评点:本文说的是猪事,实则讲的全是人事。作者用鲜活而平庸的生活琐事作譬喻,引发出严肃的论题,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这也正是作者的议论深刻而不显枯燥的原因之一。3.就文章的内容或艺术手法写评论,不少于800字,并提炼关键词。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关键词被设置的生活;特立独行;自由在新鲜与幽默中读完了王小波的这篇文章。这只猪很有个性。它长得又黑又廋,一会像山羊,一会像野猫,最吸引我的还是这只猪的品性。它不认同人们给它的安排,自己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当它被人群围攻时,它的镇定使我佩服之极,它的行为简直就是惊世骇俗。几乎所有的猪都听天由命,安分守己,听凭人类的主宰、安排,唯有这只猪特立独行,不服从这种主宰。读完这篇杂文,有一种神经被刀子刺到的尖锐感觉。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人的生活像猪圈中的猪一样,像王小波尊称为“猪兄”的这只特立独行的猪一样生活的人少之又少,我们似乎已经习惯甚至喜欢被人设置,并且对于这种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所以中国的学生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被说成是缺乏个性,没有创造力。但这是学生的错吗?当我们必须无条件地按照老师的要求背书、背公式、做无穷无尽的练习题时,当我们不断追求更高的分数时,当我们的牢骚和不满渐渐变成习以为常时,我们的个性和创造力也离我们越来越远。我认为我们应该像那只特立独行的猪一样,有自己独特的活法,不受别人的束缚,20 追求自由,不趋炎附势,用自己的方式自由快乐的活着。因为这个缘故,我欣赏那只长出獠牙的无所畏惧的自由的猪!因为每个人都有追求自由的天性。这种天性使我们讨厌自己的生活被别人设置。耳朵失聪的贝多芬就和这头猪有一样的作为,他们都不向命运屈服,不会在意命运对他们安排,而是以坚定的信念去完成自己的理想,最终得到了命运的垂青,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人应该学习那只“猪兄”,不屈服于自己的命运,敢于向命运挑战,去大胆追求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任何试图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都是愚蠢的,我有没有做过这样的蠢事情或者试图去做这样的蠢事情呢?人有主宰世界的欲望,有控制世界的野心,虽然我们未必承认,甚至很多时候自己也未必意识得到。但事实就是我们随时都有可能变成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是能够给与个人以不接受别人的设置的自由,而尊重他们设置自己生活的权利吧。我想在这方面来说,我们的社会还是在进步的。    至于我们可不可以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呢,或许这样的生活简单安逸,也不失为美好。各人眼中的世界是不同的,这也是选择的自由吧。记得王小波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人,仅仅拥有今生今世还是不够的,还要拥有诗意的世界。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样就够了。4.就所读文章提出至少3个问题,并作出自己的解答。(1)这只“猪兄”有哪些特立独行之处?表现:①像山羊似的敏捷;②像猫儿似的轻巧;③能模仿各种声音;④凭借智慧成功逃脱人类的追杀。实质:无视人的权威和人类设置的规则,恪守自我的生存状态。(2)大多数“人”的生活是否很像大多数“猪”的生活?是的。文章以一只猪的境遇为例,揭示出我们大多数人的生存处境:有一种力量,时时在企图左右我们的生活,为我们设计生活、安排命运、准备前途、决定去取;而我们相当多的时候,却于此浑然不觉,安然处之。通过一头猪的命运,反衬了人的精神生活的了无生趣和因精神压抑而丧失自我的状态。——这样的生活是不幸的。(3)通过一只猪的故事,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观点?被他人(甚至还要包括被自己──当然是按照他人的意志)安排或设置的生活,是不幸的,不能无视别人对你的生活的“正义的”,却是粗暴的设置,因为那意味着自由的被扼杀。(4)作者采用这样的写法,是“闲篇”太多吗?它是否影响了对论题的充分阐述呢?  不是。严肃主题不必全是冠冕文章,看似闲笔,却更有助于引人入胜;文章中心意旨是在引起读者的阅读兴奋,并深入其心引发关于生存状态的思考。20 中国人史纲柏杨内容简介本书是台湾作家柏杨先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作家著史的最杰出代表作。该书完成于监狱之中,以近八十万字的篇幅,讲述和评论了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时代到二十世纪第一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整部中国历史。全书文字舒展漂亮,如行云流水;评论尖锐深刻,可洞幽烛微。在体例上,本书有以下特点:洒脱自在、游刃有余的表述。每章最后的“东西方世界”一节,别具匠心和视野。以世纪分章和以问题分节,不以帝王年号而以普遍的公历算法来纪年,使得全书脉络清晰,重点主题一目了然。文摘历史舞台每一个民族都有他的生存空间——历史舞台,中国人亦然。   中国人的历史舞台是世界上最巨大、最古老的舞台之一,这舞台就是我们现在要介绍的中国疆土。它位于亚洲东部,介于惊涛万里的太平洋和高耸天际的帕米尔高原之间。大约纪元前三十世纪前后,遥远的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较近的印度,都在萌芽他们的古文明时,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中国文明。这文明一直延续,并于不断扬弃后,发扬光大,直到今日。   当时的中国人自以为恰恰地居于世界的中心,所以自称中国,意义是位于全世界中心的国度。又因为所居住的土地美丽可爱,所以自称中华,华的意义正是美丽可爱。至于自称和被称为汉民族或汉人,那是纪元前二世纪西汉王朝建立以后的事。在纪元前三世纪和纪元前二十二世纪时,也曾自称和被称为秦人或夏人,前者谓秦王朝之人,后者谓夏王朝之人。   中国跟任何一个文明古国一样,从小小的原始部落和小小的地区,不断的联合、融化和扩张,而终于成为一个庞大的帝国。截至二十世纪初叶,中国疆域面积达一千一百四十万平方公里。最西到帕米尔高原(东经74度),最东到乌苏里江口(东经135度),最北到黑龙江省的漠河县漠河镇(北纬53度),最南到南中国海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北纬4度)。   那时的中国版图像一片和平宁静的海棠叶,台湾岛和海南岛,像镶在叶柄下方的两颗巨大珍珠。南中国海诸岛,则是无数散落在碧绿海水中的小的珍珠群。   中华人就在这个空间上降生、成长,中国历史也在这个舞台上演出。在正式叙述他的成长和演出之前,我们应该对他先有一个了解,包括舞台的各个重要角落和全体演员。 …………七 演员  我们已经介绍了中国历史舞台的外貌,现在再介绍在这个舞台上出现的演员。   有一个故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华人的种族成份,中华民国初建立时,曾使用五色旗作为国旗,国旗上横列着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代表汉、满、蒙、回、藏五大民族。这个国旗维持了十七年的寿命,才被取消,原因之一是,还有同样重要一支的苗民族,未曾列入,同时也忽略了其他少数民族。   中华人是黄种人的一支,与白种人和黑种人有一目了然的区别。中国人具有黄种人的共同特征,也具有唯有中国人才有的特征。最显著的是体格方面,中华人比较矮小,平均高度一百六十五厘米左右。其次,中华人的眼珠是黑色的;头发也是黑色的,又直又硬,以致中华人对黑种人卷曲的头发大惑不解。最显著的另一件事是,中华人的鼻子比较低而体毛比较稀少,因之对白种人的高而大的鼻子和身上乱草般的体毛最为惊讶。 20   中华人是什么时候在黄河流域出现的,以及他们为什么不在尼罗河出现,也不在密西西比河出现,而恰恰地在黄河出现,原因如何,我们一点都不知道。只知道当纪元前六世纪时,古中华文明已有高度成就,中华人已建立了强大的政府组织达一千余年,而遍地仍布满了使中华人狼狈不堪的野蛮民族。那些被称为“戎”、“狄”的野蛮民族的若干部落,距当时周王朝的首都洛邑(河南洛阳),最近不过三十公里。周王朝的国王有时还得跟他们结盟,有时还被他们赶出洛邑。   然而,大概就在那时候,中华人形成他们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特有性格:第一是确定了农业生活,世界上再没有第二个民族像中华人这么喜爱耕种。中华人足迹所到之处,必然地会出现青葱的农田。一个中华人就是一棵树,离不开泥土,而且紧抓着泥土,根深蒂固。第二是中华人喜爱和平,这是由泥土的芳香而来。游牧民族和商人先天的具有侵略的冲动,农民则根本不喜欢侵略,因为侵略行为和侵略结果都对他没有直接利益。只有长久的安定,才可以保障田中的庄稼收获。第三是中华人日增的保守性,农村是世界上最少变化的社会,缺少刺激和竟争,不容易产生冒险的和开创的精神。从这种社会孕育出来的儒家思想在政治上和教育上取得控制权之后,更使保守的倾向加强。   中华人是世界上最善良的民族之一,虽然在历史上不断出现战争,不断出现杀戮,但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都是如此,不同的是这都不是中华人主动的追求。只有在受到外来异民族过度的侵略,或受到贪暴官员过度的迫害时,才会发出壮烈的反击。中华人真正的英雄气概和高贵的精神价值,在反击中全部显露,也在这种反击中,滚雪球般地不断壮大。   信史时代之后不久,中华人即创造出中国第一个黄金时代——大黄金时代,自纪元前五世纪到纪元前一世纪,这正是中华人的青春年龄,有无穷的澎湃活力去追求进步和胜利,他们使古中华文明光芒四射。……2.给文章做注解(字音\字形\近义词辨析\成语)及评点洞幽烛微:洞:洞察。幽:深远。烛:照亮。微:微末,精细处。形容目光锐利,能洞察事物幽深细微之处。“戎”、“狄”:春秋时居民中有华夏和戎、狄、蛮、夷的区分。南蛮,南方是蛮;东夷,东边是夷;西戎,西边叫戎;北边,叫狄。戎和狄主要分布在今黄河流域或更北和西北地区。蛮夷是蛮夷戎狄的统称。评点:“我们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我们以当一个中国人为荣。”这是这本书的立足点,也是一个中国人的立足点,不管我们是生活在什么时代,我们始终是炎黄子孙,不管国家兴盛如汉唐,还是衰败如近代,我们中国人的血脉始终流传,不管曾经遇到过多少次灭国绝种的危机,我们都能从废墟中站起来,我们传承5000年的文明,我们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我们勤劳勇敢,善良大度,顽强拼搏,忍辱负重,韧性十足,甚至,我们的黄头发,黑眼睛,我们抑扬顿挫的中国话,我们方方正正的中国字,无一不昭示着我们的血脉,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骄傲地说:我是一个中国人。3.就文章的内容或艺术手法写评论,不少于800字,并提炼关键词历史的另一个角度关键词 历史;生动;明晰;创新;人性生动和明晰是读这本史书的第一感受。在生动这个方面,作者的文学功底之深厚,叙述历史的时候文笔朴实自然,而又字字传神,恣意汪洋,对历史上的人和事都娓娓道来。作者在历史舞台介绍西岳华山时,讲了一个韩愈登华山的故事。韩愈登上华山的苍龙岭之后,回头看来时的路,发现“鸟道悬空、头昏目眩”20 ,再也没有胆量下来。心想只有死在山上了,不禁大哭。后来,还是由地方官派人把他灌醉了,用绳子从山上层层吊下来的。故事让我们亲见了古人,没有为尊者讳的意思,让我们觉得历史亲近可爱,人物憨态可掬,而对华山高难险峻留下了深刻印象,叙述可谓别具一格。明晰指的是我们终于找到了一本历史线索清晰明了的书,作者写作历史是粗线条,却又详略得当,作者以现代的世纪为单元,更加便于读者把握历史的时间顺序,也不会再被朝代的频繁更迭而困扰。事件的先后也是一一阐明,十分清晰。另一方面,作者以现代的名词代替了历史上不断变换的官衔,如用国防部长来写一个职位,在之后又注明当时的官职,这种变换使得我们对历史上的人和事的把握更加真实,作者还亲自绘制了众多的地图,地名亦多以现代地名标注,有利于对历史的把握,同时也学到不少的地理知识。作者在讲述历史的同时,也在,如作者划分的三个黄金时代(即春秋末期——汉、唐、清)是首次见到的,又如酱缸文化的生动比喻,也是十分充分到位的,又如作者所引入的“瓶颈危机”观念,也是十分深刻的,即开国四、五十年后国家就处在一个瓶颈上,国家能够安全度过则国家将稳定持续的发展,而倘国家没有度过则,又进入动乱之中,这些对中国当代史都有一个观照的作用,也引发一些思考。读《中国人史纲》一书,思考得最多的便是人性问题。人类社会的发展由低级而高级,于是善恶观念逐渐产生出来,但是无论善还是恶,无非都带着人的烙印,善、恶只是维护人类自身利益的工具罢了。孔子满口的仁义道德,然而他刚刚出任了鲁国的司寇(司法部长),就把他的学术上的死对头、名扬天下的大学者少正卯给杀了,看来在政治斗争中,孔子所谓的“仁”乃是具有针对性的,并非一视同仁的。柏杨是一个非常有使命感的作家,非常关心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中华民族有三千年史,这既是我们珍贵的遗产,也是我们前行的包袱。现在创作历史文学作品蔚成风气,写历史剧可以,以文学的笔法写历史专题报告也可以,但要有一条底线,那就是基本的历史史实应该是正确的,评价历史要有人民观点,不能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现在有些剧作家发誓要把历史学家气死,写出来的内容百分之九十是不正确的,任意胡说,这实际上是对自己的不尊重。柏杨自己评价《中国人史纲》时说了两句话,第一,我没有说谎,第二,没有失实的地方,没有语句不通。以我看,这个自我评价虽然是谦逊的,但细究起来,做到这两点也是很不容易的。4.就所读文章提出至少3个问题,并作出自己的解答.(1)“中国人的历史舞台是世界上最巨大、最古老的舞台之一,”的“中国”一词的内涵。在作者定义中的“中国”即是固态的,也是动态的,有时是国家意义上的,有时是疆域意义上的。此处的“中国”更偏向于疆域意义。(2)中国版图为什么由一张和平宁静的“海棠叶”变成一只“公鸡”?什么时候改变的?我们中国美丽的“海棠叶”版图,是在抗日战争胜利那一年失去一大片,变成现在的“公鸡”。二战后期,美、苏、英三巨头召开了著名的“雅尔塔”会议。由于美国需要苏联出兵远东,歼灭日本的关东军。作为条件,斯大林则向罗斯福提出外蒙古独立的问题。而后,斯大林开始向蒋介石国民政府施加压力,谈判的结果是苏联同意东北三省回归,新疆回归,为了东北和新疆的回归,蒋介石只好有条件地答应斯大林的条件。(3)如何评价作者以散文笔法写历史”的方法?作者以散文笔法或叙或议,使叙述幽默风趣,使批评掷地有声,让读者随处可见思想的火花。类似小说的叙史方式、散文的褒贬手法,使得全书叙史不落窠臼、文笔轻松,将历史写得精彩生动又不乏深刻,使阅读轻松有趣、让读者受益非浅。20 误解陶渊明叶空蝉  天气还好,有雨有风。  我在复习我的魏晋文学,又看到了久违的老陶。我就是喜欢他老人家的那份冲和与平静,仿佛生老病死都只不过是他田里种的豆子,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于是遥远的南方,一抹青山的秀色,还有脚下篱边不知何时瑟瑟开出花来的野菊,就成了中国几千年来知识分子心里的一面旗帜,支撑着无数在纷乱尘世中拼命挣扎着的敏感而纤弱的心!  许多年前,朱光潜先生说过,“陶渊明浑身静穆,所以伟大”。后来引发了鲁迅先生对此的批评,指出陶渊明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不管是与否,老陶整个风格或者也可以说整个人格当中,最主要的还是他无悲无喜无欲无求的潇洒与开阔。  我想到他的那句“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就忍不住凄凉得想掉眼泪,这样一个炎凉世态,有多少人在遮着掩着瞒着骗着不让别人也不让自己明白,只有我们的老陶,一句话道破天机,鲜血淋漓地把这个天下最显而易见又最让人不情愿承认的真理摆在了我们的眼前。于是我在初中的时候,就这样生生地让这个几千年前种地兼写诗的老农民陶渊明给上了真实得近乎残忍的一课。那个时候我其他的同学们还在忙着背诵“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翁”,还在志向宏远地设计20年后社会上又一名精英分子的伟大生活,还在为了飘渺的大学为了飘渺的人生挥汗如雨矢志不渝大熬通宵的时候……你可以想象我是多么地不幸,我正远离了正常的大部队,一个人趴在刻满了公式和概念的课桌上苦苦地思索,甚至是穷尽了一个初中低年级孩子所有的心智,去计算这“悲”者与“歌”者的比例。在我曾经亲眼目睹过的人生之中,我可以体会到这句诗的全部含义,我业已亲身经历过甚至连亲戚都不来“余悲”的日子,于是漫漫的人生好像忽然就走到了尽头,我还没有行至终点,但是已经看到了末世的凄凉!  这就是我所最初认识和知道的陶渊明,也算是教会我看这世界的一个哲学老师。在这个“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的尘世中,好像一切都那么地脆弱和不定,究竟有什么是我们可以牢牢抓住的呢?  也许老陶可以给我们一个答案罢?!老陶微笑着去种地了,他满不在乎地挂印归田,满不在乎地耕种他“草盛豆苗稀”的几亩薄地,满不在乎地流连于村头的酒肆,满不在乎地书写着自己的人生。在看尽了人生最大的残酷之后,他到达了另外一个彼岸,用一种宁静淡泊的眼光来注视这个世界,用一种从容澄明的态度来走完自己的人生,就像秋天树上落下的叶子一样,纷纷扬扬而又舒舒缓缓地完成了从树顶到地面的过程。我听课时,那位老教授说,这——就是洒落!  于是今天,阴雨如晦的夏季里,我复习着魏晋文学的课堂笔记,恍然地看着“蔼蔼停云,蒙蒙时雨”的天空,仿佛看见刚刚归自南山的老陶,带着田野的泥土芬芳,高声笑道“有酒有酒,闲饮东窗”。我从前还很幼稚和无知的时候,是冤枉过老陶的。因为那个时候我还不曾体味到“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于是今天我写下这篇小文,谨以此为当时的偏激致歉,为了老陶,也是为了我自己。2.给文章做注解(字音\字形\近义词辨析\成语)及评点注解:20 ①矢志不渝:表示永远不变心。《晋书·谢安传》:“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②洒落:洒脱飘逸,不拘束。③“蔼蔼停云,蒙蒙时雨”、“有酒有酒,闲饮东窗”都选自陶渊明《停云》诗。这首诗模仿《诗经》的形式,是为思念亲友而作。评点:这篇文章解读的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田园山水诗派鼻祖陶渊明,文章开始时作者所理解的陶渊明的归隐是“无悲无喜无欲无求的潇洒与开阔”,通过对他的《挽歌》一诗“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诗句的前后理解,明白了这两句诗不是怨责世人对生命逝去的冷漠无情,而是阅尽人生最大的残酷之后的通透和洒落。正如张爱玲的名句“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3.就文章的内容或艺术手法写评论,不少于800字,并提炼关键词走近陶渊明关键词陶渊明;隐士;诗歌风格关于陶渊明,本文引出的让我感兴趣的问题有两个。其一,陶渊明是不是超然物外的隐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陶渊明早已成为隐士的代名词,有“千古隐逸诗人”之称,一提到陶渊明,就会想到他的《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想到那种超然物外的隐逸情怀,那种不问尘俗世事的清醒与潇洒。这份情怀早已“成了中国几千年来知识分子心里的一面旗帜”,令千百年的文人向往。其二,后人对于陶渊明诗歌风格的评价有两种相反的观点很有名。一种是朱光潜先生说过的,“陶渊明浑身静穆,所以伟大”。另一种是鲁迅先生的反驳,“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本文作者对陶渊明前后不同的理解,促使我更进一步去思考这两个问题,通过阅读陶渊明诗作和查阅评论文章,我理清了自己的思路。其一,关于第一个问题。所谓“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许多人都把陶渊明当作一个不关心国家大事的“隐士”,其实事实上并非如此。纵观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的家世及其坎坷的一生,直至最后辞彭泽县令,过隐居生活,不难发现他并非一开始就真心当隐士,他的归隐并不是“心甘情愿”,而是“不得已”。他的隐居一方面体现了他“淡薄名利,厌弃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刚正不阿;躬耕自资,热爱田园”的高贵精神品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他人隐心未隐的无可奈何心理,他的隐居是因天下“无道”才隐的,是看透了官场,看淡了名利,才步入了“隐居”生活的。陶渊明看上去潇洒绝俗,实际上心境两难,他是个潇洒而矛盾的隐士,内心始终是骚动的,而后人大多只看到了他的潇洒罢了。其二,关于陶渊明的诗歌风格,我更认同鲁迅先生的观点。我们所学的陶渊明的诗歌绝大多数都是他的田园诗,体现了“浑身静穆”的冲淡平和的美。首先是语言纯净,质朴无华,却能达到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其次,是描绘平淡自然的田园生活,表现作者生活的恬静与闲适的心情。再次,情、景、理交融的艺术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样朗朗上口的名句每个人都能背出很多。但是正如一个人的性格和感情都是多层次的一样,陶渊明诗歌风格也不只是“静默”一种,他还写了不少咏史诗和咏怀诗。他的咏史诗中就有被鲁迅先生称为“金刚怒目”的《咏荆轲》,这首诗通过歌颂除暴安良的勇士荆柯以喻己志,从正面高扬荆柯“志在报强赢”的复仇精神。写得雄健豪迈。还有20 《读<山海经>》咏精卫奋力填海、刑天不屈抗争,“精卫衔微亩,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写得慷慨悲壮,包含着炽热的爱和恨,这也即鲁迅先生说的“金刚怒目”的一面。体现出的是冲淡平和之外的另一种风格——慷慨豪放的风格。而他的那些咏怀诗又体现出抑郁悲戚的风格。鲁迅先生说,“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又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正是陶渊明的矛盾和丰富,才使得他的诗歌风格更加丰满和生动。4.就所读文章提出至少3个问题,并作出自己的解答.(1)作者一开始误解了陶渊明的什么?文章开始时作者所理解的陶渊明整个风格或者说整个人格当中,最主要的还是他无悲无喜无欲无求的潇洒与开阔。通过对“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的前后理解不同,表现出作者对陶渊明的理解更深了一层,他的平和是阅尽人生最大的残酷之后的通透和洒落。所以在结尾一段作者说“我从前还很幼稚和无知的时候,是冤枉过老陶的”。(2)能体现陶渊明“金刚怒目”一面的诗歌有哪些?①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这一首诗,陶渊明赞扬精卫和刑天活着无所畏惧,死后也抗争到底的抗争精神。这首诗充分展示了陶渊明对命运的不屈不挠的一面,体现了他的积极进取的精神,面对命运的不公平,展示了他金刚怒目的一面。②《咏荆轲》“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这首诗写得笔墨淋漓,慷慨悲壮,以极大的热情歌咏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在对奇功不建的惋惜中,将陶渊明自己对黑暗政治的愤慨之情,表露无疑。(3)“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出自陶渊明哪首诗?出自陶渊明的《挽歌》,这是诗人在死前两个月,即元嘉四年(427)秋九月为自己写的挽歌,共三首。他用《拟挽歌辞三首》,模仿汉乐府《薤露》、《蒿里》等挽歌体,来描写自己死后的种种情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出自第三首“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这两句的含义是:亲族们在安葬死者时十分悲哀,有的还要悲痛一些日子;友人们在祭奠亡友时,诵读祭文、咏唱挽歌也哀伤过;这也就够了,一个死者还期望什么呢?表达诗人对死亡的看法,一种看透人生的清醒和淡泊、脱俗的态度。 在对人生的哀伤上,陶渊明是深情的,毫无矫揉做作的,大彻大悟的。从死者自身的立场来想像离开人世之后的诸般情形—这在中国诗史上尚未有过,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吧!陶渊明为什么对死亡作如此参悟,毫不忌讳死亡呢?我以为老庄的自然主义生死观对他有着很深的影响。20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故事梗概本书是三毛作品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部﹐由12篇精采动人的散文结合而成﹐它们是:《沙漠中的饭店》、《结婚记》、《悬壶济世》、《娃娃新娘》、《荒山之夜》、《沙漠观浴记》、《爱的寻求》、《芳邻》、《素人渔夫》、《死果》、《天梯》、《白手成家》。三毛用自述的形式,讲述了她在撒哈拉沙漠看似琐碎但十分精彩的生活细节和生活经历,这里有沙漠中新奇的风土人情,有她与丈夫荷西简单而快乐的生活。其中《沙漠中的饭店》是三毛适应荒凉单调的沙漠生活后﹐重新拾笔的第一篇文字﹐自此之后﹐三毛便写出一系列以沙漠为背景的故事。文摘沙漠中的饭店我的先生很可惜是一个外国人。这样来称呼自己的先生不免有排外的味道,但是因为语文和风俗在各国之间确有大不相同之处,我们的婚姻生活也实在有许多无法共通的地方。  当初决定下嫁给荷西时,我明白地告诉他,我们不但国籍不同,个性也不相同,将来婚后可能会吵架甚至于打架。他回答我:“我知道你性情不好,心地却是很好的,吵架打架都可能发生,不过我们还是要结婚。”于是我们认识了七年之后终于结婚了。我不是妇女解放运动的支持者,但是我极不愿在婚后失去独立的人格和内心的自由自在化,所以我一再强调,婚后我还是“我行我素”,要不然不结婚。荷西当时对我说:“我就是要你‘你行你素’,失去了你的个性和作风,我何必娶你呢!”好,大丈夫的论调,我十分安慰。做荷西的太太,语文将就他。可怜的外国人,“人”和“入”这两个字教了他那么多遍,他还是分不清,我只有讲他的话,这件事总算放他一马了。(但是将来孩子来了,打死也要学中文,这点他相当赞成。)闲话不说,做家庭主妇,第一便是下厨房。我一向对做家事十分痛恨,但对煮菜却是十分有兴趣,几只洋葱,几片肉,一炒变出一个菜来,我很欣赏这种艺术。 母亲在台湾,知道我婚后因为荷西工作的关系,要到大荒漠地区的非洲去,十二分地心痛,但是因为钱是荷西赚,我只有跟了饭票走,毫无选择的余地。婚后开厨不久,我们吃的全部是西菜。后来家中航空包裹飞来接济,我收到大批粉丝、紫菜、冬菇、生力面、猪肉干等珍贵食品,我乐得爱不释手,加上欧洲女友寄来罐头酱油,我的家庭“中国饭店”马上开张,可惜食客只有一个不付钱的。(后来上门来要吃的朋友可是排长龙啊!)其实母亲寄来的东西,要开“中国饭店”实在是不够,好在荷西没有去过台湾,他看看我这个“大厨”神气活现,对我也生起信心来了。第一道菜是“粉丝煮鸡汤”。荷西下班回来总是大叫:“快开饭啊,要饿死啦!”白白被他爱了那么多年,回来只知道叫开饭,对太太却是正眼也不瞧一下,我这“黄脸婆”倒是做得放心。话说第一道菜是粉丝煮鸡汤,他喝了一口问我:“咦,什么东西?中国细面吗?”“你岳母万里迢迢替你寄细面来?不是的。”“是什么嘛?再给一点,很好吃。”我用筷子挑起一根粉丝:“这个啊,叫做‘雨’。”“雨?”他一呆。我说过,我是婚姻自由自在化,说话自然心血来潮随我高兴。“这个啊,是春天下的第一场雨,下在高山上,被一根一根冻住了,山胞扎好了背到山下来一束一束卖了换米酒喝,不容易买到哦!”荷西还是呆呆地、研究性地看看我,又去看看盆内的“雨”,然后说:“你当我是白痴?”我不置可否。“你还要不要?”回答我:“吹牛大王,我还要。”以后他常吃“春雨”20 ,到现在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做的。有时想想荷西很笨,所以心里有点悲伤。第二次吃粉丝是做“蚂蚁上树”,将粉丝在平底锅内一炸,再洒上绞碎的肉和汁。荷西下班回来一向是饿的,咬了一大口粉丝:“什么东西?好像是白色的毛线,又好像是塑胶的?”“都不是,是你钓鱼的那种尼龙线,中国人加工变成白白软软的了。”我回答他。他又吃了一口,莞尔一笑,口里说着:“怪名堂真多,如果我们真开饭店,这个菜可卖个好价钱,乖乖!”那天他吃了好多尼龙加工白线。第三次吃粉丝,是夹在东北人的“合子饼”内与菠菜和肉绞得很碎当饼馅。他说:“这个小饼里面你散了鲨鱼的翅膀对不对?我听说这种东西很贵,难怪你只放了一点点。”我笑得躺在地上。“以后这只很贵的鱼翅膀,请妈妈不要买了,我要去信谢谢妈妈。”我大乐,回答他:“快去写,我来译信,哈哈!”2.给文章做注解(字音\字形\近义词辨析\成语)及评点我行我素:行:做;素:平素,平常。不管人家怎样说,仍旧按照自己平时的一套去做。山胞: 山地同胞。台湾山胞系台湾山地同胞简称,是台湾先住民族,一称台湾高山族、台湾土著群。评点“饭店”在文中代表着中国情节,具体来说就是中国菜,这个意象反映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依恋,而其中“沙漠”则通过提示自己与荷西的婚姻生活环境反衬了他们恩爱甜密的生活。开篇采用的是欲抑先扬的手法,接着第二第三段写自己与荷西婚前的约定,这两段通过“我极不愿在婚后失去独立的人格和内心的自由自在化……”表达了女主人公现代女性的独立思想。文中的主要部分写“中国饭店”开张的盛况及其与荷西的缠绵情感,让人羡慕不已。3.就文章的内容或艺术手法写评论,不少于800字,并提炼关键词沙漠中的精灵关键词撒哈拉;浪漫;勇敢;敏感;简单读三毛的作品,就好似品赏一杯淡淡的清茶,在轻松幽默的文字中,谁能不被老实憨厚、慷慨好义的荷西,泼辣顽皮、多愁善感的三毛所感动?被他们那富有浪漫情趣的的生活吸引而心生向往?沙漠中琐碎甚至异常艰苦的婚活,在三毛的笔下焕发着迷人的传奇色彩,跳动着生命的快乐音符。在《沙漠中的饭店》中,憨厚的荷西每每遭到了三毛的“骗”,误把粉丝认做“雨,尼龙绳,鲨鱼翅”,把猪肉干当作中药喉片,把紫菜当做复写纸,尤其是最后,三毛用小黄瓜代替笋做的“笋片炒冬菇”令荷西的老板称赞,读后让我忍俊不禁。小夫妻俩的对话妙趣横生,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荷西的憨厚老实,三毛的狡猾幽默,都让人忍俊不禁,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三毛爱情的幸福时光。  要有一颗怎样的心灵,才能在荒芜的沙漠中开出如此灿烂的性灵之花?三毛是浪漫的,也是任性的,她敢以生命为赌注浪迹天涯,敢爱敢恨,敢做敢为。流浪是她的代名词,知道三毛的人,都记得《橄榄树》歌里面写的: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也是她自觉选择的生活方式。一代又一代的人,做着流浪的梦老去,选择离开原地像三毛那样生活的,又有几个?勇敢的三毛,自有她特立独行的个性,这种个性里具有一种生命的自信,一种调节生活的能力。生活会磨损掉一切的勇气,理想、激情和新鲜。但三毛这个女子却是个例外。因为她对生命的热情是许多人无法企及的,她有着孩童一样的心,什么都新鲜美好。孩童的内心,会带来不顾一切的勇气。难得的是,她是这样清澈和广阔。去撒哈拉居住,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有勇气。但是这个女人却是将生活过得有声有色,连考驾照这样的细微小事,也可以讲得活灵活现叫人看了不由笑出声来。还有《沙漠观浴记》离奇的遭遇,《芳邻》里那些让人又好气又好笑的邻居,《素人渔夫》中荷西和“我”“用十二倍的价钱在吃自己卖出的鱼”20 等等。从她的文章可以看出,她从来看不透生死,天性大喜大悲,生活里的一点点小趣味可以让她乐不可支,一个陌生人的死也会令她痛彻心脾。三毛还是敏感的。但是,千万不要忘记,所有这些浪漫新奇的故事的底色,都是异常恶劣的沙漠环境,干燥、沙尘、缺水、脏乱、寂寞,不同文化背景,难以沟通的人群,甚至是死亡的威胁……如果没有坚韧的生命力,如果没有发现美的敏锐的眼睛,如果没有与荷西的爱情,如果没有一颗大气而坚韧的灵魂,漫天黄沙就吟唱不出这段传奇。三毛当然还是一个简单的人,她曾经说:“我不求深刻,但求简单”。像是同荷西结婚的时候,两个人徒步穿越沙漠去镇上公证,也不过是选一个日子,安静,朴素,只同两个人有关,然后便私下心平气和结婚。越是重大的事情,越是安之若素。这有几个女子能够做到。 她对生活的领悟是智慧的,这智慧外化为幽默的语言风格。他的朋友曾说,任何人如果跟三毛聊过五分钟,一定会念念不忘,她的讲话就像玫瑰吐露芬芳”。如同《沙漠中的饭店》一开头那段与吃饭毫不相干的闲笔:“我的先生很可惜是一个外国人。这样来称呼自己的先生不免有排外的味道,但是因为语言的风俗在各国之间确有大不相同之处,我们的婚姻生活也实在有许多无法共通的地方”。看起来好似平白直话,但却形象生动,富有情趣,口语化的文字中洋溢着幽默的气息。三毛语言的幽默与简单,与她个性同样是一派自然本色,完全不去刻意雕琢。她坚持着个人文字上的简单朴素。其实三毛的艺术选择恰好符合了她单纯明澈、坦率真挚且自由自在的个性,并最终创造出具有鲜明色彩的文体来。4.就所读文章提出至少3个问题,并作出自己的解答.(1)“我的先生很可惜是一个外国人”和“可惜食客只有一个不付钱的”两句中“可惜”一词的含义?“我的先生很可惜是一个外国人”中的“可惜”在首段的后半部分有直接的解释,即“因为语文和风俗在各国之间确有大不相同之处,我们的婚姻生活也实在有许多无法共通的地方”。但正是因为这种无法共通,才让三毛的厨师生活更多了增加快乐的机会。“可惜食客只有一个不付钱的”中“可惜”也略有遗憾的意味。我的家庭“中国饭店”开张,显示了三毛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厨艺的一种自豪,可惜最初时候食客只是自己不用付饭钱的丈夫,不能让更多人知道自己的技艺实在有些浪费。两个“可惜”都流露出欣喜之情,并非真有遗憾,在反语中深藏着三毛对荷西这个外国丈夫的倾心爱恋。(2)对作者的性格特点作简要的概括一个乐天放达,自由随性的台湾女子。乐天表现在始终在平凡的夫妻生活中寻找乐趣制造笑料,对于困境抱有乐观自信的坚强态度。放达是指其个性直爽,惯于信口开河开玩笑,时常捉弄与自己文化有差异的外国丈夫,但在关键时刻又能因时制宜,收服人心。自由是乐天的思想根源,因为喜好自由才来沙漠,因为喜好自由才会觉得“请上司吃饭未免太没骨气”。随性是放达的精神内核。散漫而戏剧化的生活小场景处处都带有随性的影子,既是“我”对周围人和事的感性反应,又实在地显现出“我”的知性女性之美。(3)本文的语言特色作简要点评。散记式的文体和口语化的语体是其基本的语言特色。散记文体有利于呈现“我”自由随性的性格特点,自然成段,收发自如。而口语语体则符合日常生活的对话特征,读来亲切真实,又清新雅致。20 (一)《在乡下》莫泊桑内容梗概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在乡下》主要写了两对父母和两个儿子之间的故事。富裕的于比埃尔夫妇本想收养蒂瓦什夫妇的孩子夏洛,被拒绝后,他们成功地收养了瓦兰夫妇的儿子小让·瓦兰。十几年过去了,小让·瓦兰衣锦还乡。看到小让·瓦兰生活的富裕,夏洛感到命运的不公,最终他愤然离家。节选两间茅屋并排坐落在小山脚下,离一个有海滨浴场的小城市不很远。两个庄稼汉为了养活他们的孩子,终年辛辛苦苦地在肥沃的土地上劳动。他们每家都有四个孩子。从早到晚这一帮孩子聚在贴近的两家门口玩耍。两个最大的六岁,两个最小的十五个月左右。这两家人结婚以及后来养孩子时间差不多都相同。   两个母亲在这堆孩子里勉勉强强可以认出哪些是自己的。两个父亲则完全分不出来。八个名字在他们的脑袋里跳动,不停地混杂在一起。他们需要叫某一个孩子的时候,常常要叫错三个名字以后才叫对。   从罗尔波尔的海滨浴场过来,两所房子中头一所住的是蒂瓦什夫妇,他们有三个女孩和一个男孩。另外一所住的是瓦兰夫妇,他们有一个女孩和三个男孩。 …………  夏洛二十一岁的那年,有一天早上来了一辆华丽的马车停在两间茅屋门口,一位挂着金表链的年轻先生从车上下来,搀扶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20 太太。老太太对他说:   “那边,我的孩子,第二所房子。”   他走进瓦兰家的茅屋,就像是他自己家一样。   老妈妈正在洗围裙,身体衰弱的老大爷在壁炉旁边打盹,两个人都抬起了头。年轻人说:   “你好,爸爸。你好,妈妈。”   他们不胜惊讶地立起来。那乡下女人激动得连肥皂都掉在水里,她结结巴巴地说:   “是你吗,我的孩子?是你吗?我的孩子?”   他搂住她,一边吻她,一边又说了一遍:“你好,妈妈。”这当儿,老头儿全身哆嗦着,用他那从来没有失去过的平静声调说:“你回来啦?”好像一个月以前还见过他似的。   他们相认以后,做父母的一定要立刻领儿子出去见见当地的人。他们领他去见村长,见村长助理,见教堂神父,见小学教员。   夏洛站在自己的茅屋门口,望着他走过去。   晚上吃饭的时候,他对两个老人说:   “你们一定是傻瓜,才会让人家把瓦兰家的孩子带走。”   母亲固执地回答:   “我们不愿意出卖我们的孩子。”   父亲什么也没有说。   儿子又说:   “做这样的牺牲真是太可惜。”   蒂瓦什老大爷于是生气地说:   “你要责备我们把你留下吗?”   年轻人粗暴地回答:   “对,我要责备你们,你们简直是糊涂虫。像你们这样的父母,只会给孩子带来不幸。我要是离开你们,这也是你们自作自受。”   老妇人眼泪哗哗流到汤盆里,她用勺子舀起的汤到嘴边有一半已经洒掉。她低声哭着说:   “累死累活把孩子们养大了,落这么个下场!”   那小伙子冷酷地说:   “与其像现在这样,还不如不生下来。我刚才看见那一个,肺都要气炸了。我对自己说:瞧,我本来应该是这个样子。”   他站起来。   “噢,我最好还是别再留在这儿了,因为我会从早到晚责怪你们,我会使得你们的日子不好过。你们看,这件事我永远不会饶恕你们!”   两个老人垂头丧气,流着眼泪却一声不响。   他接着又说:“不行,想到这件事太痛苦了。我宁可到别的地方去谋生。”   他打开门,一片说话声传进来。瓦兰一家正在庆祝孩子的归来。   于是夏洛跺了一下脚,朝他的父母转过身来,嚷道:   “土包子!”   他消失在黑夜里。2.给文章做注解(字音\字形\近义词辨析\成语)及评点土包子:指没有见过大世面的人。评点两户原本相似的家庭,因为偶然的因素去给人物带来了不同的命运。莫泊桑这位短篇小说巨匠通过贯穿全文的对比,展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时也通过伏笔和照应,表现了小说情节无穷的魅力。我们一起透过作者的笔走入了法国十九世纪下半叶的农村,透过两个家庭、两个孩子不同的命运结局,我们看到了金钱下人性的复杂多样、偶然的机会对人影响的重要,更看到了被金钱扭曲的心。3.就文章的内容或艺术手法写评论,不少于800字,并提炼关键词被金钱所扭曲的关键词金钱;人性;亲情;教育莎士比亚曾说过:“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只要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变成白,丑变成美,错变成对,卑贱的变成尊贵……” 读了莫泊桑的《在乡下》,感触颇深。故事非常简单,一位贵族妇女十几年前在乡下领养了一个孩子。而本该被领养的是与这个孩子年龄相仿的邻居家的孩子。十几年后当这个孩子衣着光鲜地返回家中见自己的生父母时,邻家的那位儿子十分羡慕,责备自己的母亲在当年没有将自己送出去,而在夜里出走。小说通过偶然因素带给人物的命运带来的变化,引发了对人性的拷问。 那位儿子夏洛20 只是见了被领养的伙伴衣着光鲜地回来探亲,出于羡慕和妒忌,就忘了父母几十年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反过来责备父母是糊涂虫和土包子,影响了自己的前程,并且赌气离家出走。几十年含辛茹苦的养育在这里抵不过华丽的服饰。亲情抵不过金钱。难怪老妇人哭着说自己累死累活地养了儿子这么久,却落得个如此下场。确实,当年父母舍不得将儿子送走是因为对孩子的感情太深而如今儿子却反过来责备母亲没有送走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吗?作者通过这样的情节反差,批判了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并且狠狠拷问了人们的良知。为何亲情抵不过金钱?这种现象在我们今天还少见吗?为了一点的利益,与亲生父母对簿公堂、甚至虐待父母的事情屡见报端。这些人应该好好地反省,唤醒自己的良知。乌鸦尚且有反哺之情,我们人难道还不如动物吗?而我们今天的社会,金钱似乎能改变一切。金钱改变了人与人之间本来融洽平等的关系,金钱让我们太多的人突破了自己的道德底线,金钱扭曲了原本健康而纯洁的灵魂。莫泊桑的《在乡下》,让我们又一次看清了金钱测试出的人性丑恶。其次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夏洛的行为固然无情无义,但他的父母就没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吗?爱自己的孩子,这种爱该如何体现?夏洛良知的丧失,作为父母的该从自己的教育中吸取怎样的教训?我们身边的父母们是不是也要从蒂瓦什那里汲取一些教训?养而不教看似父母的过失,实则是艰辛的生活、残酷的现实隔断了年轻人生命里的一切可能性。贫穷有时真是一种罪恶啊。它逼得父母作出有违伦理天性的选择;贫穷对人的摧残也是可怕的。穷人有时候是很可悲的,蒂瓦什大婶过于激烈的指责,无法平息的怒火也许正是来自内心的懊恼以及现实生活中两家境况比较带来的刺痛,无休无止的辱骂正是为了以藉此获得的道德优越感来平衡内心得失的计较。这样得失的计较同样发生在夏洛的心中。生活的艰辛一刻也没有停止对他内心的啮咬,他把假想的物质利益的损失归咎于丧失外界的一次机遇(送给富人家)的想象中。他骂父母是“土包子”,并终于在让的回归的刺激中离家出走。4.就所读文章提出至少3个问题,并作出自己的解答.(1)这篇小说的主旨的什么?表现了偶然因素给人物命运带来的变化,以及在金钱面前对人的灵魂的拷问。更让我们看到了金钱下人性的复杂多样,深刻地揭示了被金钱扭曲的人性。(2)小说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表现手法?文章在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小山脚下——有海滨浴场的小城市;轻便的马车——两所茅屋······),最主要的还是情节上蒂瓦什夫妇与瓦兰夫妇在面对比埃尔太太提出收养孩子的环节上的对比,当然两家在此事过后生活条件的对比,以及在末尾处的对比,都使文章引人入胜。①瓦兰夫妇与蒂瓦什夫妇的对比。瓦兰夫妇的选择,使得蒂瓦什夫妇痛苦不堪,并且让他们永远处在一种莫名的非正常的生活轨道中,有对道德坚守赢得的道德快感,但更多的是在对比中获得的物质挫败。这对夫妇永远坐在火山口上。生活的困苦、社会的不公引发了他们内心的不平衡。②夏洛与小瓦兰对比:两人形成对比,原本自以为高人一等的夏洛,在见到瓦兰的归来后,在与瓦兰的对比下,心中的天平倾斜了,他的心被扭曲了。(3)这篇小说如何体现莫泊桑小说的艺术特色的。主要有以下两点:①以小见大,由点及面。以有限的篇幅,少许的人物和比较单纯的背景及事件,在不同程度上反映时代的某一侧面或片段本质。他常常把确定的主题,高度凝练地集中到几个场景和场面中去表现。②冷眼看人生,客观写世界。莫泊桑善于描写人情世态,他的每片短篇小说都是一幅幅生动的法国生活风俗画。他的短篇小说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作者本人基本上不直接表达自己的倾向,而是通过故事本身表达这种倾向,尽力做到客观、冷静。20 (二)金锁记张爱玲内容梗概《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七巧做过残疾人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节选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月光照到姜公馆新娶的三奶奶的陪嫁丫鬟凤箫的枕边。凤箫睁眼看了一看,只见自己一只青白色的手搁在半旧高丽棉的被面上,心中便道:“是月亮光么?”凤箫打地铺睡在窗户底下。那两年正忙着换朝代,姜公馆避兵到上海来,屋子不够住的,因此这一间下房里横七竖八睡满了底下人。  凤箫恍惚听见大床背后有窸窸窣窣的声音,猜着有人起来解手。 ……小双脱下了鞋,赤脚从凤箫身上跨过去,走到窗户跟前,笑道:“你也起来看看月亮。”凤箫一骨碌爬起身来,低声问道:“我早就想问你了,你们二奶奶……”小双弯腰拾起那件小袄来替她披上了,道:“仔细招了凉。”凤箫一面扣钮子,一面笑道:“不行,你得告诉我!”小双笑道:“是我说话不留神,闯了祸!”凤箫道:“咱们这都是自家人了,干吗这么见外呀?”小双道:“告诉你,你可别告诉你们小姐去!咱们二奶奶家里是开麻油店的。”凤箫哟了一声道:“开麻油店!打哪儿想起的?像你们大奶奶,也是公侯人家的小姐,我们那一位虽比不上大奶奶,也还不是低三下四的人——”小双道:“这里头自然有个缘故。咱们二爷你也见过了,是个残废。做官人家的女儿谁肯给他?老太太没奈何,打算替二爷置一房姨奶奶,做媒的给找了这曹家的,是七月里生的,就叫七巧。”凤箫道:“哦,是姨奶奶。”小双道:“原是做姨奶奶的,后来老太太想着,既然不打算替二爷另娶了,二房里没个当家的媳妇,也不是事,索性聘了来做正头奶奶,好教她死心塌地服侍二爷。”凤箫把手扶着窗台,沉吟道:“怪道呢!我虽是初来,也瞧料了两三分。”小双道:“龙生龙,凤生凤,这话是有的。你还没听见她的谈吐呢!当着姑娘们,一点忌讳也没有。亏得我们家一向内言不出,外言不入,姑娘们什么都不懂。饶是不懂,还臊得没处躲!”凤箫扑嗤一笑道:“真的?她这些村话,又是从哪儿听来的?就连我们丫头——”小双抱着胳膊道:“麻油店的活招牌,站惯了柜台,见多识广的,我们拿什么去比人家?”凤箫道:“你是她陪嫁来的么?”小双冷笑说:“她也配!我原是老太太跟前的人,二爷成天的吃药,行动都离不了人,屋里几个丫头不够使,把我拨了过去。怎么着?你冷哪?”凤箫摇摇头。小双道:“瞧你缩着脖子这娇模样儿!”一语未完,凤箫打了个喷嚏,小双忙推她道:“睡罢!睡罢!快焐一焐。”凤箫跪了下来脱袄子,笑道:“又不是冬天,哪儿就至于冻着了?”小双道:“你别瞧这窗户关着,窗户眼儿里吱溜溜的钻风。”20 两人各自睡下。凤箫悄悄地问道:“过来了也有四五年了罢?”小双道:“谁?”凤箫道:“还有谁?”小双道:“哦,她,可不是有五年了。”凤箫道:“也生男育女的——倒没闹出什么话柄儿?”小双道:“还说呢!话柄儿就多了!前年老太太领着合家上下到普陀山进香去,她做月子没去,留着她看家。舅爷脚步儿走得勤了些,就丢了一票东西。”凤箫失惊道:“也没查出个究竟来?”小双道:“问得出什么好的来?大家面子上下不去!那些首饰左不过将来是归大爷二爷三爷的。大爷大奶奶碍着二爷,没好说什么。三爷自己在外头流水似的花钱。欠了公帐上不少,也说不响嘴。”   她们俩隔着丈来远交谈。虽是极力地压低了喉咙,依旧有一句半句声音大了些,惊醒了大床上睡着的赵嬷嬷,赵嬷嬷唤道:“小双。”小双不敢答应。赵嬷嬷道:“小双,你再混说,让人家听见了,明儿仔细揭你的皮!”小双还是不做声。赵嬷嬷又道:“你别以为还是从前住的深堂大院哪,由得你疯疯颠颠!这儿可是挤鼻子挤眼睛的,什么事瞒得了人?趁早别讨打!”屋里顿时鸦雀无声。赵嬷嬷害眼,枕头里塞着菊花叶子,据说是使人眼目清凉的。她欠起头来按了一按髻上横绾的银簪,略一转侧,菊叶便沙沙作响。赵嬷嬷翻了了身,吱吱格格牵动了全身的骨节,她唉了一声道:“你们懂得什么!”小双与凤箫依旧不敢接嘴。久久没有人开口,也就一个个的朦胧睡去了。天就快亮了。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像赤金的脸盆,沉了下去。天是森冷的蟹壳青,天底下黑漆漆的只有些矮楼房,因此一望望得很远。地平线上的晓色,一层绿、一层黄、又一层红,如同切开的西瓜——是太阳要上来了。……2.给文章做注解(字音\字形\近义词辨析\成语)及评点朵云轩: 是中国收购、经销、出版、收藏书画及其他艺术品的机构。1900年开设于上海。蟹壳青:中国传统色彩名词,河蟹壳的青色。弦,读音xián。评点《金锁记》的主人公是曹七巧,陪衬人物有姜家三兄弟,曹大年,姜家老太太,以及曹七巧的女儿长白和儿子长安。张爱玲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想尽方法成功的女人,最终走向了疯狂和毁灭。这是一个弱者对社会的控诉,是一个充满幻想,希望通过自己的个人奋斗实现自己梦想的女人和现实的冲突、争斗,最终无法避免地走向失败的过程。3.就文章的内容或艺术手法写评论,不少于800字,并提炼关键词月亮映照出的惨淡人性关键词月亮;意象;命运;灵魂《金锁记》是张爱玲最出色的中篇小说。傅雷称为“张女士至目前最完满之作,颇有《猎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读张爱玲的小说感受最深的就是她笔下众多的意象。在《金锁记》里最主要的意象是月亮。所谓“意象”就是包含着隐喻、象征等深层意蕴的一个个有着色彩、光泽、声音的物象形态。张爱玲的小说大都有着鲜亮的视觉效果,她善于运用意象化的手法,使许多原本抽象的东西具有具体的形态,如人物的命运、心理、情绪、感觉等像一幅幅流动的画面,从而给小说带来浓郁的诗意。翻开张爱玲的小说,我们随处都可见月亮的影子,而《金锁记》可以说是其将这一意象运用的最成功的一篇。在《金锁记》中,月亮这一意象贯穿了始终,作者对其的描写或蜻蜓点水,或浓墨重彩,使其成为了一条连接人物心理的重要线索。作者通过对月亮感官色彩的印象捕捉,将那些模糊、残缺、变形的月亮一一呈现在了读者面前。而透过那些月亮,我们看到了小说中人物的情绪变化和他们复杂的心理世界。可以看出这些月亮已不仅仅是一个个自然的物象,而是感应着人物命运的代表。因此我们在看月亮的同时,似乎也能看到那一个个在月亮下挣扎的灵魂。20 《金锁记》开头的一段话,也是月亮的第一次出场。我们知道,往往一个故事的开头,作者都会介绍故事发生的时间。或是有明确的年份,或是有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而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采用了追忆月亮的方式来开头,可谓是一个新奇的手法。三十年前的月亮在年轻人的眼中是湿晕、陈旧、迷糊的,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下的一滴泪珠,在滴下的一刹那便开始扩散,虽然透明却还是留下了永恒的印记。这就像年轻人心中对三十年前故事的想象一样,虽然看不清却还是能感受到那永恒的伤痛。而在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那时的月亮是大、圆、白,但美中却带着凄凉,老年人毕竟是经历的事情多了,对待事物的看法也平和了不少,而且三十年前的事他们也实实在在去经历了,去感受了。在他们的心中三十年前的故事只是一段过去的生活,这样进行比较,或许他们对三十年前的月亮更有发言权吧。其实略懂科学知识的人都知道,宇宙间的月亮是唯一的,只不过年轻人在想象,老年人在回忆,而月亮本身并没有变。三十年也许只是一个悲剧的轮回,三十年前,悲剧开始,三十年后,我们在这里追忆过往,那么下一个三十年呢,是否今天的年轻人就是三十年后的那些老人呢?这场悲剧的轮回是否会一直延续下去呢?我想作者写这个开头的目的,不仅是要奠定小说的凄凉基调,同时也给了我们这些问题的答案。“天就快亮了。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像赤金的脸盆,沉了下去。”从表面上看,曹七巧不过是遗老家庭里一种牺牲品,没落的宗法社会里微末不足道的渣滓。但命运偏偏要教渣滓当续命汤,不但要做儿女的母亲,还要做她媳妇的婆婆,——把旁人的命运交在她手里。这是傅雷先生对《金锁记》中七巧的评价,在这段月亮的描写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沉沦的世界,“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就像是七巧内心的人性和欲望。一方面,人性已经开始陨落了,而另一方面,欲望却在不断地膨胀,最后变成一个“赤金的脸盆”。可以看出,那时七巧的皮肤已经完全被金钱所镀,她的世界里只有黄金的陪伴,她把自己用黄金锁了起来。可是她在沉沦的同时,却不忘拉上几个陪葬人,儿女的幸福,媳妇的生命都是她的陪葬之物,一起“沉了下去”。而从大的方面来看,这月亮的沉落,似乎同时也在暗示着姜家的没落,以及封建礼教对主人公的无情残食。无论是七巧还是长安,或是芝寿,只能是这个时代沉落的牺牲品。4.就所读文章提出至少3个问题,并作出自己的解答.(1)曹七巧是个怎样的人物?曹七巧是《金锁记》的核心,这是一个充满病态且心灵扭曲的人物。生活对她来说,不是一出悲剧,而是一场劫难,一个足以毁掉她的一生的劫难。她从一个受害者转变为一个施害者,将她的不幸延续给她的一对子女。(2)分析开篇一段有关月亮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月亮在这里营造了作品忧伤的氛围,导引了小说情节的展开。月亮给了读者一种时间跨度与框架的感觉,“三十年”是一个流动的时间,“月亮”却是一个永恒的时间,“三十年”与“月亮”构成了一种变与不变的落差,而且描写年轻人的月亮用了两个比喻——月亮“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月亮“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比喻新颖,奇特,营造了作品浓郁的忧伤苍凉的氛围。(3)小说中心理描写的特点是什么?张爱玲不仅较好地运用对话、动作、人物肖像、服饰等传统的笔法描绘人物心理,而且,最富有特色的是,她兼融西方现代派的以流动,心理分析等表现技法,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心理。张爱玲运用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分析的方法,把曹七巧由情绪压抑心理——性变态心理——仇恨、忌恨报复心理的整个心里流动都剖析得细致入微。20 许愿树约翰·肖尔斯故事梗概  《许愿树》讲述了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因挚爱的妻子凯特突然离世而陷入巨大悲痛中的伊恩,在妻子死后一年偶然间发现了她留下的一封信。凯特在信里请求他带他们10岁的女儿玛蒂去进行一场跨国长旅,将那些他们年轻时候相伴游历过的地方重新走一遍。她还给他和女儿各自留下了几个编好号的纸卷,让他们到了相应的目的地才打开。她希望在他们悲伤惶惑的时候,能从纸卷中找到些许的安慰和力量。节选  美国:合二为一 “一扇门关闭,就会有另一扇门开启。”——美国谚语  伊恩看着熟睡中的玛蒂,她蜷着身,似乎还在紧紧依偎着他,她双臂搭在一个枕头上,那是他小心翼翼放在她身旁的。多少个夜晚,这枕头就充当着他的替身,他不在的时候,安慰她,带给她温暖和一丝属于他的气息。特大号的床铺让他这个十岁的女儿显得格外娇小。她看上去是那么脆弱、那么孤独,就好像没有他在身边,她就会散架。一如往常,看着熟睡中的玛蒂,伊恩的眼泪又涌上了眼眶: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她几乎都是她已故母亲的翻版。  伊恩俯下身,躺在玛蒂身边的床沿上。以前凯特都是睡在这边的,他抚摸着温暖过她的被单。虽然他最后一次触摸她的肌肤,已经是十个月之前了,但失去她的痛楚还是那么强烈,仿佛她的辞世不过是昨天的事情。他仍然感觉到空虚,感觉到自己是不完整的,好像他的灵魂想要随她而去,但却被束缚在这凡尘俗世。凭借自己的意志,也出于他对玛蒂的爱,他修补了这个受困灵魂的某些部分——他把它的碎片拼接起来,就像在修补一个打碎了的花瓶。但是,他担心自己内心的这个部分再也无法自由翱翔了。一只受过伤的小鸟也许能再次学会如何飞翔,但那种不受羁绊的自由是再也找不回来了。无论是什么让那只小鸟坠落,那东西永远都会在远处阴森地潜匿。  玛蒂在熟睡中躁动起来,把伊恩给她盖好的被子和毛毯都踢开了。他仔细地又替她盖好,弯下腰去亲了亲她额头上的小雀斑。他走到一面古董镜子前,停下脚步,这面镜子是凯特挂在床对面的。在过去的一年里,他的模样发生了如此大的改变。堂堂六尺之躯现已有了些微的驼背。两鬓显出缕缕灰白,那灰白在他头顶慢慢扩张,像是在湖面不断延伸的冰层。他瘦了二十磅,身形看上去更像个大学生而非中年男人。甚至他的双眼也不一样了——虽然还是褐色,但其中的光彩已然消退。  伊恩摇摇头,并不喜欢镜中的自己。他走出卧室。这幢褐石小屋的一切基本保持着凯特在世时的原样。每个角落、每处空地,都会勾起他的回忆,他不知道他们的房产经纪人那天有没有接到愿意买房的客户的电话。反正他已经无法在这四面墙之间继续住下去了。他想玛蒂也是一样。伊恩觉得,他们的家已经不复存在了。  工作也无法让他感到丝毫慰藉——20 倒是玛蒂花花绿绿的涂鸦让他稍得安慰。他看了一眼凯特的照片,不过,头一回,他没有目不转晴地盯着照片看。他打开衣柜,从里面拿出一份包装完好的礼物,这是十个月前凯特交给他的,三天后她就过世了。她要他保证,在他生日时才打开这份礼物。而他也忍住了冲动,信守了自己的承诺。  伊恩坐在椅子里,把礼物放在膝盖上。他闻着包装纸的味道,希望能嗅到一丝凯特留下的气息。他想象着她在包装盒上打蝴蝶结时的情形,吻了吻那个漂亮的蝴蝶结。包装盒上没有卡片,在过去的十个月里,他无数次地想过这个问题。凯特是不会忘记这样的事情的,这不是她的作风,她一直都很喜欢用手写东西。除非迫不得已,她和他之间的信息传递都是通过纸笔。  伊恩深吸了一口气,摸着包装纸的边缘。他的心跳开始加速。脖子后面一阵刺痛。那张包装纸拦住了他。它就像是盖在棺木上的一面旗帜,他必须慎重地对待它。凯特曾经细心地包好它,他也必须细心地拆开。“里面是什么呢,我的爱?”他轻声问道,这句曼哈顿英语中夹着浓浓的澳大利亚口音,从旁边的窗户飘了出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