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09 KB
  • 2023-01-03 07:31:03 发布

诚实守信手抄报图片内容

  • 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诚实守信手抄报图片内容    诚实即忠诚老实就是忠于事物的本来面貌不隐瞒自己的思想不掩饰自己的感情不说谎不作假不为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欺瞒别人诚实守信手抄报图片内容欢迎阅读    一、何为诚信诚信?从道德范畴来讲诚信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诚信也”“信诚也”可见诚信的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隐瞒欺诈、反对伪劣假冒、反对弄虚作假    二、诚信:从传统走向现代     诚是先秦儒家提出的一个重要的伦理学和哲学概念以后成为中国伦理思想史的重要范畴直到孔子时期“诚”还未形成为理论概念孟子时不但已经形成为理论概念而且位置十分重要他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在这里诚不但是天道本体的最高范畴也是做人的规律和诀窍荀子发挥了“诚”的思想指出它为“政事之本”他说;“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在《礼记·中庸》里“诚”成为礼的核心范畴和人生的最高境界:“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至诚如神有了诚笃的品德和态度就可以贯通多种仁义道德成己成人甚至能够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赞天地只化育而与天地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大学》把“诚意”作为八条目之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诚”成为圣贤们体察天意修身养性和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环节宋代周敦颐进一步认为“诚”为“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把包括诚实在内的“诚”看作仁、义、礼、智、信这“五常”的基础和各种善行的开端程颐更为直截了当地说:“吾未见不诚而能为善也”其见解入木三分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批判地继承了“诚”这个范畴肯定诚实是社会公德中的一个重要规范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诚实之主要的道德要求逐渐明晰为:忠诚、正直、老实忠诚的主旨是对祖国、对人民、对正义事业的忠诚当然这种忠诚不是盲目和狭隘的“愚忠”而是认同于崇高的理想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和努力奋斗从而表现出乐于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正直是指为人正派处事公正坦率老实则特指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信也是中国伦理思想史的范畴“信”的含义与“诚”、“实”相近从字形上分析信字从人从言原指祭祀时对上天和先祖所说的诚实无欺之语隋国大夫季梁说:“忠于民而信于神”“祝史正辞信也”后来由于私有经济和私有观念的发展原有的纯朴的社会被逐渐破坏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得不订立誓约但誓约和诺言的遵守仍然要靠天地鬼神的威慑力量维持春秋时期经儒家的提倡“信”始摆脱宗教色彩成为纯粹的道德规范孔子认为“信”是“仁”的体现他要求人们“敬事而信”他说:“信则人任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和孟子都将“信”作为朋友相交的重要原则强调“朋友信之”“朋友有信”而历代当权者大都将“信”作为维护秩序的重要工具《左传·文公4年》中说:“弃信而坏其主在国必乱在家必亡”《吕氏春秋·贵信》对社会生活中的信与不信之后果作了淋漓尽致的剖析:“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会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忧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不贞夫可与为始可与为终可与尊通可与卑穷者其唯信乎”汉代董仲舒将“信”与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视为最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并对“信”作了较详尽的论述:“竭遇写情不饰其过所以为信也”他认为“信”要求诚实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朱熹提出“仁包五常”把“信”看作是“仁”的作用和表现主要是交友之道他说:“以实之谓信”其说与孔子、孟子基本相同在儒家那里诚与信往往是作为一个概念来使用的“信诚也”“诚”与“信”的意思十分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