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苏轼课件PPT.ppt 41页

  • 2.43 MB
  • 2022-04-29 14:46:52 发布

赤壁赋·苏轼课件PPT.ppt

  • 4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赤壁赋苏轼 ●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积累,积淀文言语感。2.体会景物描写之中深沉的感情,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3.品味如散文诗一般精练优美的语言。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4.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5.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请大家欣赏两幅对联:1、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2、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 苏轼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文中赤壁实为黄州赤鼻矶,三国之时的赤壁遗址众说纷纭. 1、壬戌()10、酾酒()2、桂棹()11、横槊()3、余音袅袅()12、渔樵()4、幽壑()13、扁舟()5、嫠妇()14、匏樽()6、愀然()15、蜉蝣()7、山川相缪()16、无尽藏8、舳舻千里()17、狼藉()9、旌旗()18、枕藉()注音rénxūzhàoniǎohèlíqiǎoliáozhúlújīngshīshuòqiáopiānpáofúyóuzàngjíjiè 苏轼笔迹 第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通“嘱”劝酒古义:明月停留古:越过今:欺辱通“凭”,凭借名→状古:白茫茫的水汽/今:节气古: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不知道的样子写夜游赤壁的情景。 苏轼在游赤壁时的心情为何而乐?明月清风、水天一色朦胧迷离、羽化登仙乐:(景美) 第二段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古: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作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动使动动→使动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诗经内容《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译文:月出明皎皎,姑娘多美貌。缓步细腰扭,思她受煎熬。扣弦而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译文:“桂木的啊,兰木的桨,抽打着清澈的江水啊,穿而迎来了流动的波光。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怀,仰望着我思慕的人儿啊,她在那遥远的地方。” 第三段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形→使动名↓状通“缭”,盘绕古:对人尊称名↓动名↓意动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 蜉蝣 苏轼的悲从何而来?从歌声中来从箫声中来从历史人物中来从个人境遇中来(政治失意)(箫声幽怨)(人生无常)(政治失意生命短暂) 第四段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写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李白《襄阳歌》)变不变 苏轼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变与不变取与不取矛盾关系变不变逝者如斯(水)未尝往也(水)盈虚者如彼(月)卒莫消长也(月)时刻在变(人)无尽也(人)水、月、人都是既变又不变的 比较客与苏轼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的问题上,观点有何不同?无穷、不变须臾、变化物与人都是既变又不变物人客:苏轼:(悲)(喜)(片面)(全面)(用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这是一种理性的思辩) 分析“取与不取”清风明月非吾之所有(大自然是一种抚慰人心灵、开阔人胸襟、陶冶人情操、启迪人智慧的百科全书。)取不取 小结:(苏轼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苏轼的悲情从哲学思辨中、从自然美景中解脱了出来,这种理性的思辨使他乐观旷达。 第五段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写客听了作者一番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 整体感知1.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2.客与苏子的人生看法有什么不同?3.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客-悲观苏子-乐观一(1)月下泛舟乐二(2~3)吊古伤今悲三(4~5)阐述哲理乐 读全文思考: 苏轼在游赤壁时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乐)(悲)(乐) 问题探究你认为本文的感情基调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全文通过主客对话所表现的忧伤与喜乐,都是作者内心矛盾和复杂感情的真实反映。作者抒发哀怨之情时,流露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他并不甘心消沉,而能主动地从消极、哀怨中解脱出来,从庄子的机械相对论中寻找人生之路,因而胸襟豁达,思想开阔,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某些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 问题探究本文的体裁特色有什么特色?本文是一篇散体文赋。赋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在汉代铺张扬厉、繁缛富赡的,被称为大赋。到了六朝讲求对仗工稳、字句整饬,叫做律赋。宋代则突破了声律的种种限制,使之自由挥洒,富有灵活性,叫做文赋。本文便是宋代文赋的代表作,它融诗、赋、文为一体,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或议论,各因其情理所宜而运用自如。如叙事,则简括清晰,历历在目;写景则景物清爽,令人神往;抒情则情思幽渺,淋漓尽致;议论则即景生论,寓说理于景物描写之中,赋予抽象道理以具体形象,生动感人。 问题探究本文的体裁特色有什么特色?行文有偶有散,错落有致,挥洒自如,犹如行云流水,极尽变化,既有整饬之美,又有通达流转之妙。兼于偶句中用韵帖切,转换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声调铿锵和谐,增强了文章的音乐美。其中采用的主客问答的方式,虽然沿袭汉赋,但并不像汉赋那样板重,而是运用得十分灵活巧妙,恰足以表现作者的内心矛盾和思想感情的曲折变化,整个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诗情画意俱现。 苏轼是如何得到了永恒的?文学成就:文: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苏黄”(苏轼、黄庭坚)词: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辛”(苏轼、辛弃疾)文化遗产:书画成就:“宋四家”(苏轼、祭襄、黄庭坚、米芾);《前赤壁赋》誉为“兰亭之一变也”食文化:东坡肉等茶文化:自制紫砂壶酒文化:自酿养生酒服饰文化:东坡帽、东坡巾等为官政绩:疏浚西湖、修建苏堤、兴办医院、学校等造福百姓、泽被后世 苏轼洞庭秋色赋苏轼赤壁赋 苏轼的枯木怪石图竹石图 东坡肉东坡帽东坡巾 文言现象梳理通假字1、举酒属客举匏樽以相属(属,通“嘱”,劝酒)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词类活用1、名作动扣舷而歌之(唱)下江陵(攻下)顺流而东也(向东进军)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捕鱼砍柴)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文言现象梳理2、名作状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西望夏口(向西)东望武昌(向东)3、名词作意动侣鱼虾而友麋鹿(把...当做伴侣)侣鱼虾而友麋鹿(把...当做朋友)4、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使...舞动)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正襟危坐(使...端正)5、为动用法哀吾生之须臾(为……哀伤) 文言现象梳理6、形作动正襟危坐(整理)肴核既尽(吃完)白露横江(笼罩)方其破荆州(攻破) 文言现象梳理古今异义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3、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美人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美丽的人4、于是饮酒乐甚古义:在这时;今义:连词,表示紧接上事之后并由于上事而出现某种结果 文言现象梳理一词多义1、如纵一苇之所如(往)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2、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月出于东山之上(从)徘徊于斗牛之间(在)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托遗响于悲风(给) 文言现象梳理3、之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的标志词)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无义)倚歌而和之(代词,指“歌”)哀吾生之须臾(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而羽化而登仙(连词,表承接)扣舷而歌(连词,表修饰)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连词,表转折)耳得之而为声(连词,表因果) 文言现象梳理5、然其声呜呜然(...的样子)何为其然也(这样)6、乎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的样子)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用在句末,表示疑问,吗)郁乎苍苍(助词,无意)7、夫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那)且夫天地之间(语首语气词)8、歌扣舷而歌(唱)倚歌而和之(歌声) 文言现象梳理9、望七月既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向远处看)10、长抱明月而长终(永远)而卒莫消长也(增长)特殊句式1、判断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固一世之雄也。 文言现象梳理2、省略句(苏轼)举酒属客(省略主语)击空明兮溯(于)流光(省略介词)3、被动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4、定语后置句客有吹洞箫者凌万顷之茫然5、宾语前置句何为其然也?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 文言现象梳理6、介词结构后置句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击空明兮溯(于)流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游于赤壁之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寄蜉蝣于天地托遗响于悲风7、主谓倒装渺渺兮予怀 文言现象梳理成语归纳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物体非常渺小。2、正襟危坐:使衣襟端正,使身子端正,这里是使动用法。形容人物严肃或拘谨的样子。3、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5、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6、羽化登仙: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这里有如道家羽化成仙的意思)7、余音袅袅: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 文言现象梳理成语归纳8、旌旗蔽空:旌旗繁多遮蔽天空。比喻军队阵容的盛大壮观。9、横槊赋诗:指能文能武的英雄豪迈气概。10.水波不兴:没有涟漪和波纹。形容十分平静。11.冯虚御风:意思是无所凭借,能驾风飞翔。12.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13.山川相缪:形容山与河流相互交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