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0.50 KB
  • 2022-04-29 14:29:12 发布

最新人教版化学选修4第三章第一节课件1(1)课件PPT.ppt

  • 5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人教版化学选修4第三章第一节课件1(1) 本章所学内容是上一章化学平衡理论的延伸和拓展。应用化学平衡理论来探究水溶液中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即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掌握了离子平衡理论,才能使中学化学的平衡理论体系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本章内容共分四节。 第一节包括两大部分内容:一是强弱电解质;二是弱电解质的电离。在学习化学平衡理论、电解质发生电离和发生离子反应的条件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强、弱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弱电解质与酸、碱、盐在物质类别方面的联系,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浓度等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本章重点】 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及其与结构的关系;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酸碱中和滴定及误差分析;盐类水解的实质、规律和影响因素;盐类水解原理的应用;沉淀溶解平衡的定义及影响因素;沉淀转化的条件及其应用;溶度积的概念及应用。【本章难点】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及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盐类水解的实质、规律和影响因素及盐类水解的应用;沉淀溶解平衡的定义及影响因素;浓度积的概念及应用。 1.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2.认识强弱电解质与物质类别、物质结构的关系。3.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1.电解质: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导电的化合物。2.非电解质:在__________________都不导电的化合物。二、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1.强电解质(1)定义:在水溶液中_________________的电解质。(2)常见的强电解质:______、______和______。 2.弱电解质(1)定义:在水溶液中__________________的电解质。(2)常见的弱电解质:________、________和水。答案:一、1.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2.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二、1.(1)能够全部电离 (2)强酸 强碱 大部分的盐2.(1)不能全部电离 (2)弱酸 弱碱 1.能导电的物质都是电解质吗?提示:电解质概念的前提必须是化合物,像金属单质和电解质溶液均导电,但它们都不是化合物,所以也不是电解质。2.如何理解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提示:(1)导电的实质:内因——电解质在一定条件(加水或加热熔化)下离解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外因——电解质溶液与电源构成闭合回路。 (2)溶液能否导电,取决于溶液中是否有自由离子存在。(3)溶液导电性的强弱:取决于在相同条件下,溶液中自由离子的浓度及其所带的电荷数。在相同条件下溶液中自由离子浓度越大,离子所带的电荷数越多,溶液的导电性越强。 说明:①难溶性盐(如CaCO3、BaSO4等)在水中的溶解度极小,导电能力很小,但由于它们是离子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溶解的那部分能完全电离,故它们属于强电解质。②溶液导电性的强弱与电解质的强弱没有必然的联系。导电能力强的溶液不一定是强电解质的溶液,强电解质的溶液不一定导电能力强。 定义种类本质区别相同点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能够导的化合物下电酸、碱盐、金属氧、化物和水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均为化合物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多数有机化合物、非金属氧化物 (水除外) 说明:1.注意概念中“或”、“和”、“化合物”三个关键词。(1)二者必须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2)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两个条件满足其中一个即可,而非电解质在两种情况下均不导电。 2.电解质必须是电解质本身电离出离子,否则不是电解质。某些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是由于它与水作用生成了能电离的物质(电解质),而非本身发生了电离,因而不是电解质,如CO2、SO2、SO3、NH3等是非电解质,而溶于水后生成的H2CO3、H2SO3、H2SO4、NH3·H2O等是电解质。3.溶于水后生成了新电解质的化合物也可能是电解质。如:Na2O、CaO、Na2O2等,它们在熔融状态下即能导电,所以它们自身即为电解质。 4.对于一些难溶的物质如BaSO4,由于溶解度太小,很难测出其溶液的导电性,但将BaSO4熔化成液态时,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Ba2+、SO24-,能够导电,故BaSO4也是电解质。 ●案例精析【例1】 有下列物质:①铜;②硫酸钡固体;③氢氧化钠固体;④氨水;⑤熔融硝酸钾;⑥乙醇;⑦液态HCl;⑧金刚石;⑨二氧化硫;⑩冰醋酸。(1)其中能导电的有________,其水溶液能导电的是________。(2)属于非电解质的有________,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 [解析]有自由移动的离子或自由移动的电子的物质才能导电,①中有自由移动的电子,④⑤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①④⑤能导电。水溶液能否导电关键看溶液中是否有自由移动的离子。③④⑤⑦⑨⑩溶于水后,都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②水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很少,故不能导电。属于非电解质的有⑥⑨。铜与金刚石是单质,氨水是混合物,①④⑧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②③⑤⑦⑩是电解质。[答案](1)①④⑤③④⑤⑦⑨⑩(2)⑥⑨②③⑤⑦⑩ 下列关于电解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氯化钠溶液在电流作用下电离成Na+和Cl-B.溶于水后能电离出H+的化合物都是酸C.硫酸钡难溶于水,但硫酸钡属于强电解质D.二氧化碳溶于水能部分电离,故CO2属于弱电解质 [解析]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即可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与是否通电无关,故A错误。酸是指电离后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而非指有H+离子产生的化合物,如NaHSO4溶液中有H+产生但它属于盐而不是酸,故B错误。强电解质是指溶于水的部分能全部电离的化合物,BaSO4的溶解度虽小,但溶于水的那部分能完全电离,所以BaSO4应属于强电解质,故C是正确的。CO2本身无论是在熔融状态下或是水溶液中都不能电离,其水溶液能导电是因为CO2+H2O=H2CO3,H2CO3部分电离的结果。所以CO2是非电解质,故D错误。[答案]C 如图所示,向烧杯内的溶液b中逐滴加入溶液a时,灵敏弹簧秤的读数先逐渐变小,然后又逐渐变大,则溶液a、b分别是(  )A.NaOH、H2SO4B.BaCl2、NaOHC.BaCl2、Na2SO4D.NH3·H2O、CH3COOH [解析]A、B烧杯中所盛的试剂及滴加的试剂为强酸、强碱、可溶性的盐,滴加后溶液的导电性无明显变化,因此弹簧秤的读数应无明显变化。D中因NH3·H2O是弱碱,CH3COOH为弱酸,导电能力均较弱,在CH3COOH中滴加NH3·H2O,因生成了CH3COONH4是可溶性盐,导电能力很强,弹簧秤的读数应从小变到大,再从大变到小。C中因Na2SO4和BaCl2的导电能力都很强,当在Na2SO4溶液中滴加BaCl2时,因生成了难溶的BaSO4,使溶液的导电能力变小,当过量时,其导电能力又逐渐增大。[答案]C 下列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A.NaHCO3B.CH3COOHC.Cl2D.CO2[解析]酸、碱、盐都是电解质,所以NaHCO3、CH3COOH均为电解质;Cl2属于单质,故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CO2的水溶液能导电,是因为与水反应生成的H2CO3能电离出CO23-、H+的缘故,故只有CO2属于非电解质,故正确答案为D。[答案]D 1.定义强电解质:溶于水后全部电离的电解质。弱电解质:溶于水后只有部分电离的电解质。2.常见强弱电解质的分类: 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相同点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 中都能电离,都能导电不同点电离程度完全电离部分电离电离过程不可逆过程可逆过程表示方法电离方程式 用“=”电离方程式用“” 不同点电解质在溶液中存在形式水合离子分子、水合离子电离方程式 的表示形式HCl=H++Cl-NaCl=Na++Cl-CH3COOHCH3COO-+H+NH3·H2ONH+OH- 说明:①电解质的强弱由化合物本身的组成和结构决定,如离子化合物均是强电解质;极性键构成的共价化合物中有一部分是强电解质(如HCl、H2SO4等),一部分是弱电解质(如CH3COOH、H2CO3等)。②电解质的强弱与物质的溶解性无关,如BaSO4难溶于水,但溶解的部分完全电离,为强电解质;CH3COOH、HClO易溶于水,但其不完全电离,即为弱电解质。③电解质的强弱只与其电离程度有关,与溶液导电性强弱没有必然的联系。 ●案例精析【例2】 关于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区别,正确的叙述是(  )A.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强于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B.强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电离程度大于弱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电离程度C.强电解质在任何浓度的溶液中都100%以离子的形态存在,而弱电解质则大多数以分子的形态存在于溶液中D.在一般的浓度下,强电解质的电离是不可逆的,而弱电解质的电离是可逆的 [解析]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强弱与离子浓度和离子所带电荷有关,强电解质的稀溶液导电性也不一定比弱电解质的浓溶液导电性强,所以A错;B项正确;强电解质只有在溶于水或熔化状态下才能电离,在其他条件下可能以分子形式存在,故C项错误;D项正确。[答案]BD[点评]区分强、弱电解质的关键是“部分”电离,还是“完全”电离。 关于强弱电解质及非电解质的组合完全正确的是(  )ABCD强电解质NaClH2SO4CaCO3HNO3弱电解质HFBaSO4HClOHI非电解质Cl2CS2C2H5OHSO2 [解析]A项中Cl2是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B项BaSO4是难溶物,但溶解部分完全电离所以BaSO4是强电解质;D项HI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是强电解质;故选C。[答案]C 用食用白醋(醋酸浓度约为1mol·L-1)进行下列实验,能证明醋酸是弱电解质的是(  )A.白醋中滴入石蕊溶液呈红色B.白醋加入豆浆中有沉淀产生C.蛋壳浸泡在白醋中有气体放出D.测得白醋溶液中的c(H+)在10-2mol·L-1到10-3mol·L-1之间[答案]D 1.强、弱电解质与物质分类的关系 2.强、弱电解质与化学键的关系一般电解质的键型不同,电离程度就不同,已知典型的离子化合物,如强碱(NaOH、KOH等)、大部分盐类(如NaCl、CaCl2)以及强极性共价化合物(如HCl、H2SO4),在水分子作用下能够全部电离,我们称这种在水溶液中能够完全电离的物质为强电解质。而含弱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如CH3COOH、NH3·H2O、H2O等,在水中仅部分电离,为弱电解质。但是,仅从键型来区分强、弱电解质是不全面的,即使强极性共价化合物也有属于弱电解质的情况,如HF。 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查考的三个入手点第一:文本限时速读第二:选项细化精读第三:逻辑推理能力文本意识:答案在原文中规范意识:先整体后局部精透意识:分析求全求透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的三种意识 论述类文本阅读1、信息定位(能找到)2、信息比较(能比较)题干信息—原文信息==差异3、对差异信息的处理和加工(能发现矛盾)常见毛病:偷换概念、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张冠李戴 理清文章的结构第一段:气候正义的内涵——气候参与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界定第二段:气候正义在空间维度的思考——不同国家或者同一国家内的不同区域排放权利和义务的分配第三段:气候正义在时间维度的——代际之间排放的权利和义务界定(1)消极方面:限制当代人的排放(2)积极方面:实现气候资源的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第四段:重申气候正义的内涵——平等享受权利,均衡承担义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答案】D【解析】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原文: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解析:信息源于第一段,概念扩大化; 【解析】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解析:信息源于第二段,原文说“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简单地理解为判断项中的“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不对;缩小概念。对比:为了学习好,我们应该按时交作业。学习好就是按时交作业。 【解析】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原文信息1: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原文信息1: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解析:信息源于第三段末,原文为“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应整体把握段意,避免断章取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答案】C【解析】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解析:“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不对。参考文章交代的出处《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可知,“气候正义”是“视角”,不是“立场”。明确:立足现在,着眼未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答案】B【解析】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原文信息: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错了,原文说的是“基本需求”“基本发展需求”。 1、范围、程度词:对比选项和原文中表示程度的关键词,如:全部、都、凡、所有、大多数、少数、部分、几个等。这些词语出现的时候可能会在“以偏概全”和“混淆程度”上设置干扰项。2、时间词:对比选项和原文中一些表示时间、结果的关键词,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必将、可能、未必等。这些词语出现的时候可能会在“混淆时态”和“混淆模态”上设置干扰项。3、指代词:对比选项和原文中一些指示性代词,如:之、其、此、彼、那、某等。这些词语出现的时候可能会在“偷换概念”上设置干扰项。4、是非词:对比选项和原文中往往会出现的含有肯定和否定的关键词,如:有、接受、没有、无、无非、拒绝等。这些词语出现的时候可能会在“混淆是非”上设置干扰项。5.关联词:条件关系(只要就,只有才)。因果关系。注意几类词语 论述类文本阅读小结1、凸显了论述类文本的“文体特征”(1)核心概念的理解——正义;(2)概念自洽:文中的概念在文本中有特定内涵(公平原则),不能照搬日常理解。2、内容的整理性理解和结构性理解(实用文是以传递信息为目的、论说文是以表达观点为目的)3、摆脱对于“信息筛选”思路的依赖,重视整体理解和结构性阅读(画结构图成为一种习惯。) 树立整体意识,理清文章思路1.设问引出3.整体特点(独一无二,宏伟磅礴,傲慢,遗世独立)4.颜色(不断变化,斑驳沉着的杂色)5.形状(姿态各异,巨大厚重)6.历史沧桑感(历经岁月流逝,风雨剥蚀,深邃的岩缝里刻录着历史沧桑)7.文化内涵、成因8.补充文化内涵成因,升华主旨,体现情感 结尾段作用(段落作用)1.内容:补充交代石林的真正成因,深化了阿斯哈图的人文内涵,纠正了以往对草原的错误认知。2.结构:以“石砌史书”照应题目,同时总结全文,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4.情感:用“抚摸”“记住”等词语强调阿斯哈图对人的震撼,升华情感。3.主旨:表达对能够直观再现远古历史原貌的大自然神奇力量的赞美,深化(升华)主旨。不能光答大纲,一定要结合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