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7.00 KB
- 2022-04-29 14:39:30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心理学九到十一章ppt课件
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第一节人际交往概述第二节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第三节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第二节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二、人际吸引的条件一)相似性与互补性(每个人都倾向于喜欢与那些与我们具有相似态度和价值观的人交流);二)个人品质(随着人际交往的深入,外在的因素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而交往者的内在品质却变得越来越重要);三)接近性与熟悉性(空间上距离较近的个体,相互间接触的机会较多,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所以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容易成为知己)。
第二节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三、人际关系的测量(莫雷诺,1934)一)社会测量法的原理与假设;在每一个群体中,成员与成员之间由于存在着交往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所以,他们的心理上必然会产生相互影响,而这种相互影响也一定会反映在他们彼此之间的行为上。二)社会测量实施的步骤;1、社会测量问卷或访谈;2、对问卷或访谈结果的分析处理。三)社会测量法的应用。1、了解群体中最受欢迎的人;2、群体中有无非正式小群体;3、了解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整体状况。
第三节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一、群体的一般特性一)群体规范(主要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每个群体成员都必须养儿遵守的思想、信念和行为的准则);二)群体的凝聚力(能够使成员继续留在群体中的力量称作群体凝聚力);三)群体中的角色(一个群体一旦形成,它的成员就会发展处与之相适应的特定行为模式及角色地位);四)群体的领导(当一个群体形成之后,成员的角色地位也就确定了,领导也必然会产生)。
第三节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二、社会影响一)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1.社会助长(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2.社会惰化(当群体成员一起完成一项任务时,群体中的每个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二)去个体化个体在群体中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目标与行动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
第三节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三)群体的决策行为1.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群体中的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2.群体思维(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致于使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抑);四)从众与服从1.从众(指个人的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2.服从(指按照他人的命令去行动的行为)
练习题1.支配型的男性常常喜欢娶小鸟伊人型的女性为妻,这反映出人际吸引中的()A.相似性B.互补性C.接近性D.熟悉性2.当群体在一起完成一项任务时,群体成员每人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称为()A.社会助长B.社会惰化C.群体极化D.去个体化
练习题3.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称之为()A.社会惰化B.社会助长C.社会干扰D.群体极化4.婴儿一出生就需要周围环境为其提供温暖、舒适、食物和安全,以保证其健康成长。从产生行为动机的心理需要看,这是一种()A.本能需要B.交往需要C.合群需要D.自我肯定的需要
第十章心理健康第一节心理健康第二节心理健康与压力第三节心理健康与挫折第四节心理健康与挫折
第一节心理健康的标准一、科学的健康观念二、什么是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界定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应遵循三条基本原则:1.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2.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3.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
第一节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水平分级:1.一般常态心理;2.轻度失调心理;3.严重病态心理。
第一节心理健康的标准三、心理健康的标准一)有正常的智力水平;二)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三)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四)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五)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四、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1、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2、开发自己的各种潜能,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3、激发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尝试创造性的学习和工作;4、提高自己人际交往的能力,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性;5、增强自我意识,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第二节心理健康与压力一、压力及其来源一)、压力的概念(薛利的定义)二)、压力产生的原因:压力源1.躯体性压力源;2.心理性压力源;3.社会性压力源;4.文化性压力源。
第二节心理健康与压力二、压力的身心反应一)压力下的生理反应;1、警觉反应;2、抗拒反应;3、衰竭反应。二)压力下的心理反应;过度的压力和影响智能,压力越大,认知效能越差。
第二节心理健康与压力三、压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应对策略一)影响压力的因素1.经验;2.准备状态;3.认知;4.性格;5.环境。
第二节心理健康与压力二)处理压力的方法第一阶段:冲击阶段,发生在压力来临之时;第二阶段:安定阶段;第三阶段:解决阶段。
第三节心理健康与挫折一、挫折的概念指个体在通过目标的过程中越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二、挫折的产生原因
第三节心理健康与挫折三、挫折后的反应一)攻击行为;二)冷漠;三)幻想;四)心理防御机制;包括:否认、幻想、压抑、投射、反向、转移、退行、文饰、补偿、升华。
第三节心理健康与挫折四、挫折的应对策略一)正确认识挫折;二)改变不合理观念;三)加强修养,勇于实践;四)优化自身人格品质。
第四节心理健康与焦虑一、焦虑的概念指受不合符现实或不合符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二、焦虑的主要类型和产生原因一)广泛性焦虑障碍;二)恐慌障碍;三)恐惧症;四)强迫症;五)创伤后应激症。
第四节心理健康与焦虑三、焦虑的应对策略一)认清焦虑状况;二)克服焦虑的三个原则(不回避、正面迎战、做记录);三)学会放松自己;四)运用想象减轻焦虑;五)进行理性思考;六)接受专业治疗。
复习题1.受不合理现实或不合理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称为()A.压力B.挫折C.焦虑障碍D.应激2.有的同学面对失恋,能够把失恋的痛苦转化为发奋学习的动力,就心理防御机制的表现方式来看,这属于()A.否认B.反向C.文饰D.转移
复习题3.对一些非常特异的场合在并无危险的情境下产生极度强烈的害怕。这属于焦虑障碍的哪种类型()A.广泛性焦虑障碍B.恐慌障碍C.恐惧症D.创伤后应激症4.有人常常没理由地一遍又一遍地做出某一种行为或某一系列行为,这属于什么焦虑障碍类型()A.广泛性焦虑障碍B.强迫症C.创伤后应激症D.恐慌障碍
第十一章毕生发展第一节个体发展的基本理论第二节儿童期的身心发展第三节青少年心理的发展第四节成年期和老年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节个体发展的基本理论一、心理发展的实质传统的心理学观点(P278)毕生发展观的观点(P279)二、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关键期)三、影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华生的观点)四、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一)横断研究法(在同一时间里研究不同年龄组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二)纵向研究法(也就跟踪研究,主要指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对所选取的被试进行追踪研究,对其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观察、记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质的变化规律);三)群体序列研究法(横断研究法与纵向研究法的综合运用)。
第二节儿童期的身心发展一、胎儿和新生儿发展一)胎儿的身体发展二)新生儿心理的发生新生儿所形成的条件反射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形成速度很慢;2、形成以后,不很稳定;3、不易分化。二、婴幼儿的身心发展一)婴幼儿的生理发展二)婴幼儿动作的发展婴幼儿动作的发展是其各种活动发展的直接前提,也是认知发展的重要基础,遵循三个原则:1、由上到下;2、由内到外;3、有简单的、无意识的动作到复杂的、意识控制的动作。
第二节儿童期的身心发展三、儿童期认知和语言的发展一)婴幼儿的感知觉发展(婴幼儿最主要的感知觉是触觉、听觉和视觉)二)婴幼儿的语言发展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2.前运算阶段;3.具体运算阶段;4.形式运算阶段。
第二节儿童期的身心发展四、儿童期的社会性发展一)依恋行为;依恋行为是通过个体与个体的互动关系建立起来的,交往的双方通过互相给予安全、温暖、情感支持而使得双方产生了互相的亲密感的关系。二)性别社会化;1.家庭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没一个个体的早期经验都主要是从家庭中获得的,父母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就成了培养子女的期望,而父母一般都带有社会普遍流行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所以,孩子一出生,就会因性别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待遇);2.学校教育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在儿童早期,学校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幼儿园来实现的)。
第二节儿童期的身心发展三)、道德判断的发展第一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第二阶段:权威阶段(6-7、8岁);第三阶段:可逆性阶段(8-10岁);第四阶段:公正阶段(10-12岁)
第三节青少年心理的发展一、青少年时期的身体发展一)身体外形和体内机能的发展1.身高和体重(青少年时期是第二次生长高峰,第一次生长高峰在1岁左右);2.第二性征(第二性征是性的外在表现,也是青少年时期个体身体外形的变化的重要标志);二)性的发育与成熟个体通常在青春期产生性机能,并在这一时期逐渐达到成熟。
第三节青少年心理的发展二、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一)青少年时期智力的发展;二)青少年时期个性的发展;1.自我意识的发展;2.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3.人际关系发展的新特点。
第四节成年期和老年期的心理发展一、成年初期一)求职与生活二)婚恋与生育二、中年期一)生理的变化及其适应二)中年危机
第四节成年期和老年期的心理发展三、老年期一)感知觉的进一步退化;二)身体机能和智力方面的变化特点;三)老年期的情绪情感特点;四)老年人的个性心理特点;五)面对死亡。
复习题1.四岁的丽丽知道明明是自己的哥哥,但却不知道自己是明明的妹妹,这种现象体现了儿童思维具有下列哪种特点()A.可逆性B.不守恒性C.自我中心性D.守恒性2.个体心理发展的前提条件是()A.遗传因素B.环境因素C.教育因素D.个人努力
复习题3.下列哪一项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础()A.感知觉B.记忆C.注意D.思维4.儿童开始认识到,只要所有的人都同意的话,规则是可以改变的,那么这个儿童的道德品质发展处于()A.自我中心阶段B.权威阶段C.可逆性阶段D.公正阶段
YOURTITLEGOESHEREYOURSUBTOPICGOESHERE
结束语谢谢大家聆听!!!44'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心理咨询师三级总复习PPT课件PPT课件
- 最新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内容 基础心理学 PPT课件PPT课件
- 最新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内容基础心理学PPT课件PPT课件
- 最新心理咨询觉察力华夏ppt课件PPT课件
- 最新心理咨询阻抗与移情ppt课件PPT课件
- 最新心理学ppt课件PPT课件
- 最新心理学三章ppt课件PPT课件
- 最新心理学上有趣的图片ppt课件PPT课件
- 最新心理学与生活ppt课件PPT课件
- 最新心理学五到八章ppt课件PPT课件
- 最新心理学入门课件PPT课件
- 最新心理学四章ppt课件PPT课件
- 最新心理学图片ppt课件PPT课件
- 最新心理学实证研究设计与统计主讲人莫雷ppt课件PPT课件
- 最新心理学总复习ppt课件PPT课件
- 最新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PPT课件PPT课件
- 最新心理学的研究进展 PPT课件PPT课件
- 最新心理学的研究进展PPT课件PPT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