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7 MB
  • 2022-04-29 14:43:39 发布

中国城市建设史明清北京城专题教学课件PPT精编版.ppt

  • 4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 第四节明清北京城 历代北京城的建设脉络历代北京城城址的空间变化明清北京城的城市布局明清北京城的形制明清北京城的规划特点明清北京城的城市布局明清北京城的形制明清北京城的规划特点历代北京城城址的空间变化 北京城建城已有3040年的沧桑历史周朝称北京为蓟(jì),蓟是所分封的一座都城;隋朝以蓟城作为涿郡的政治中心;唐朝统称幽州;辽朝改称南京,又叫燕京;金朝迁都于此,名为中都;元朝中都郊外创建新城,叫做大都;明朝改建大都,始称北京;清朝继续建都北京。周朝隋唐辽朝金朝元朝明朝清朝一、历代北京城的建设脉络 1、周朝北京西南的房山区琉璃河附近发现了一座西周时代的古城址和大规模的墓葬区,并从中出土了大量随葬器物。《礼记》中的《乐记》篇:“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蓟到底在哪?未及下车 1、周朝蓟何以得名?《水经注》——“昔周武王封尧后于蓟,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犹鲁之曲阜,齐之营丘矣。”蓟城这个城市名称的由来,始于城内西北角的蓟丘,如同鲁国的曲阜,齐国的营丘一样,都是由于当地有一个显著的地理特点,即靠近一个突出地面的土丘而得名的。 2、隋唐隋文帝统一中国后,定为涿郡,均治蓟城。北方的军事地位显得十分突出。唐兴隋亡,改涿郡为幽州,仍治蓟城(又称幽州城)。 3、辽朝在幽州城建立陪都南京,又称燕京原因:一是要利用这里有利的地理形势,作为向南进攻中原的据点;二是占领的地区人口稠密,物产丰饶,自然条件优越,经济文化和生产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契丹族原来活动的北方草原地区,为了加强对新占领地区的统治和掠取更多的财富,幽州城自然而然地成为辽在华北的政治中心。 4、金朝完颜亮正式迁都,改燕京为中都北京作为我国封建王朝统治中心的历史真正开始金中都既是在北京原始聚落的旧址上发展起来的最后一座大城,又是向全国政治中心过渡的关键在北京城市建设史上还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南宋金西夏 5、元朝中都城内金代的皇宫被元朝将领的一场大火焚烧这时的中都城已改称燕京忽必烈继承了汗位后,到燕京城,在旧金中都城的东北郊外选择新址,营建一座新都城又以“元”为国号,并把新都城命名为大都,至1274年大都城建成,即元大都。 6、明朝徐达攻下元大都后,将大都城改名北平1370年,朱元璋封第四子朱棣于北平为燕王,以巩固北方的守卫,防御蒙古族的南犯1398年,朱元璋去世,靖难之役后朱棣即位迁都北平,北平改称北京明北京城的营建,从1406年开始,到1420年竣工,前后延续了十五年之久。明成祖朱棣 朱棣迁都北京的原因?(1)北京具有优越的军事地理环境,抗击北元是明初巩固政权的当务之急。(2)迁都北京也是中华民族长期融合的必然结果。蒙古高原东北平原中原(3)北京乃燕王发迹之地,是“龙兴之所”,朱棣本人心理上也有一定的倾向性。 7、清朝完全沿用了明朝的北京城只是对建筑物做了一些重修和局部的、小范围的改建、增建工作特点:大规模地开发了北京西北郊的园林风景区,营建了规模空前、华丽非凡的离宫建筑群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和畅春园、圆明园成为与北京城中紫禁城并重的另一个政治中心,被称为清代北京一南一北的“双城”制 二、历代北京城城址的空间变化 看看最后形成的明清北京城,呈什么汉字结构? 明初为第一阶段,迁建的主要对象为南北城墙,迁建中首先针对大都北部的空旷地将北城墙南移五里,然后将南城墙作相应的调整,向南移动一里半。经过这一阶段迁建以后的北京城被称为内城。1、明代北京城城墙的变迁 明嘉靖年间为第二阶段,原议环绕京城四周,一律加筑外垣。后因物力所限,使北京城在平面图上构成了“凸”字形轮廓。对于外城修建首选南墙的原因,当归于这里比较稠密的居民和作为帝王祭祀天地的天坛、山川坛的存在。广宁门广渠门 2、(总结)自辽代以来,北京城城址的空间变化辽南京城是依水而建的近似正方形的城池;金中都城是在辽的基础上加以扩建的,四周有护城河,面积扩大近2倍;元大都城是在金的东北部新建的一座城池,城内有河流,四周有护城河,面积是金的3倍; 明清北京城是在元的基础上改建的,北城墙向内缩进,在南面修筑外城,使北京城呈“凸”字形状,呈现出“中轴对称,平缓开阔,轮廓丰富,节律有序”的特点,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规划建筑精华。 三、明清北京城城市布局 1、中轴线:永定门—正阳门—中华(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前三殿—乾清门—后寝三殿—坤宁门—景山、后花园——玄武门—地安门—钟鼓楼 午门——坤宁门:紫禁城(宫城)天安门—地安门:皇城城郊设祭祀的坛庙,通过对称环绕的手法突出宫城的位置。 2、布局特点(1)北京城布局分为京城、皇城、宫城三重,整个以宫城为中心,皇城前左建太庙,右建社稷坛,并在城外四方建天地日月四坛。玄武门外建内市。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城制。 北京天坛 (2)宫城布局宫城按前朝后寝布置:以乾清门(路门)为界,外为朝,内为寝,乾清宫为正寝。符合“前朝后寝”。 四、明清北京的形制北京城池分四重,即外城、内城、皇城、宫城。城各有门,有“内九外七皇城四”之说。 宫城即紫禁城,也就是今天北京明清的故宫,位于内城中部偏南地区,面积0.72平方千米,为南北向的长方形。宫城设置八门,南五门,即承天门、端门、午门、左掖门、右掖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清改为神武门)。1、宫城 故宫鸟瞰 (1)宫城内压在中轴线上的有七座主要建筑物,以乾清门为分界,分为前后两部分,即前朝后寝。前三殿为奉天殿(清改为太和)、华盖殿(清改为中和)、谨身殿(清改为保和)。后三殿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故宫太和殿(金銮殿) 故宫中和殿 故宫保和殿 乾清宫 (2)宫城周围有护城河,宽达52米,称为御河(清称筒子河)。(3)清代紫禁城的建筑物多有重建,名称也有变迁,但基本上维持了明代的规模。 皇城在京城中,包括三海及宫城。周长十八里,缺其西南角,面积6.87平方千米。东部为宫城,西部为西苑。皇城有四门,“正南曰大明,东曰东安,西曰西安,北曰北安”。清改大明门为大清门,北安门为地安门。2、皇城 三海 五、明清北京城的规划特点整个城市以宫城为中心;宫城按前朝后寝布置;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从外城南门永定门直至钟鼓楼构成8公里的轴线)。祖庙、社稷坛、里坊基本沿轴线对称布置;整个城市采用棋盘式路网,环绕宫城对称布置。 1、总体规划(1)不仅保持了元大都规划所秉承的以宫城为中心的分区规划结构传统型式,而且由于调整城址,使宫之规划位置,更符合“择中立宫”之制的要求。“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立宫,择宫之中立庙”——《吕氏春秋》(2)以宫之南北中轴线,作为全盘规划结构之主轴线。 2、分区规划继承传统的以功能分区为基础,规划将若干同类属性的功能分区聚集为一个综合区。(1)政治活动综合区此区以宫廷区为主体,凡具有政治属性的功能分区,如官署、官府府库、官府手工作坊、京卫卫所、权贵府邸以及文教等区,统纳入此区之内。 (2)经济活动综合区分析外廓内涵,除天坛及山川坛(地坛)及一些卫所营房所在的正南坊,可视为政治活动综合区的延续外,其余各坊,基本上都属经济活动属性的功能分区。此中有手工作坊区、商业区和工商业者居住区,手工作坊多与商肆交错并存,只能据其主要内涵而定。 3、宫廷区规划第一,本营国制度择中立宫之制,展拓南城,以调整宫城的规划位置,使之得以处于全城最尊之中央方位,以突出宫城的核心地位。第二,据营国制度“左祖右社”之制及宫廷区构成模式,调整宗庙和社稷的规划位置,与宫城前之外朝联成一体,构成宫前小区,以为宫城小区之前导,从而形成一个完备的宫廷区。第三,改革旧皇城以太液池为规划核心的布局,将宫集中于宫城,以为皇城之核心。第四,本营国制度“前朝后寝”之制,规划宫城的朝寝。前三殿为朝,后三殿作寝,再北则为后苑。 第五,由于南城拓展,仿明中都及明南京之制,将主要文武官署布置在皇城广场左右两侧,形成中央主要官署区,与宫联成一体,以显示君主专制政体之特色。第六,将宫城中轴线向南北延伸。在南廓置天坛及山川坛,对称布列于轴线之东西两侧,而北则延及钟鼓楼。第七,为强化中心区的地位,规划对中轴线上之城市空间组织,也作了精心安排。自南至北,利用城楼殿宇山楼等的高低错落。形成有节奏的起伏,丰富了中心轴的空间构图韵律,也突出了中心区在城市空间组织中的主导作用。 4、商业网规划明北京城市商业网的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两个发展过程。建都之初,为适应调整城址和城南日益发展的需求,一方面调整商业网规模,压缩城北,扩展城南;另一方面则改革网的布局。专业性分区——“行业街市”类型增多,综合性商业区规模日大,基层商业网点行业增多,网点分布密度也有所提高。促使北京商业网中“点”、“面”结合的组织愈加严密。 资料影片观摩明清故宫 课后作业:1、图解明清北京城,总结其城市规划特点。 结束语谢谢大家聆听!!!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