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50 KB
  • 2022-04-29 14:22:51 发布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感开题报告PPT参考精编版.ppt

  • 3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 序一:我们眼中的“历史”历史是一个民族从蒙昧无知到文明兴盛发达而留下的痕迹,它记载了民族的荣辱兴衰,总结从前,启发今人,引导人们走向未来。历史之所以重要,重点不在于它记录的事实有多壮丽,而在于它能使人们反思过去,吸取经验教训;历史之所以必要,重点不在于它为人们储备的知识宝库有多珍贵,而在于它能使人们产生丰富的历史情感,转化为发展的前驱动力。因为有历史,社会才会发展;因为有历史感,人们才会进步。 序二:我们诠释的新课程历史三维目标(一)新课程三维目标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文化”。中国哲学观是天人合一、道器合一、体用合一。《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是阴阳的对立统一,宇宙天地之间,正是这道“一阴一阳”“一虚一实”的运动变化,造成了万物的生化和流转。“知识和能力”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一阴一阳”、“一虚一实”的有机整合,它们是通过“过程和方法”去实现的。新课程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效法中国和合文化和哲学观,它是阴阳的统一,是工具性(显性知识)和人文性(隐性知识)的统一。 (二)新课程历史三维目标的最终目标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们认为,对于历史学科而言,“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即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掌握知识获取与能力养成的途径与方法,二者都是新课程强调的重要目标,但毕竟都只是工具性目标,在一定意义上说,都只是过程性目标,都只是暂时性目标,都只是表层性目标。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即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养成高尚情感和科学态度,以及形成正确价值观,才真正是新课程历史三维目标的最终目标。 高中新课程目标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上述课程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一、本课题选题意义(一)加强对中学生历史感培养的意义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历史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对过去的记忆、态度和情感。它是一种财富、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精神,不能淡忘、不容舍弃。当前,我国正处于文化改革时期,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成为文化发展的两大主题,能否有效传承文化和创新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的竞争力和创造力。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两者统一、相互促进。文化传承是文化创新的必要前提,文化创新是文化传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的实践和实现需要人们有较强的时代感作为支撑,而文化传承则需要人们必须有较强的历史感作为支持。一直以来,人们比较重视对时代感的研究,而相对对历史感的研究则比较欠缺。因此,加强对历史感的研究,对实现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没有历史感的国家是脆弱的,没有历史感的民族是危险的,没有历史感的个人是无知的。没有历史感的人,是无法理解历史的,人有了历史感这种特有的意境,才能更好地了解和想象历史,才能得以深刻地理解和洞察历史并发展历史。在现今观念日益多元、年轻一代历史感有趋萎缩的时代,加强历史感的培养同样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个人的历史感同现实感和未来感一起是人们素质的构成因素。新一代的青年学生要真正理性成熟起来,既要有鲜明的时代性,又要有厚重的历史感。历史感不是简单再现史实或了解历史知识,而是要用历史的逻辑、历史的视角和历史的思维方式,从历史的跨度和合理的历史比较中分析看待问题。培养了历史感,青年学生就能够增强思想认识的厚度和深度,就能够获得理性的力量,更加清醒地看待社会、思考问题。 (二)加强对中学生历史感培养的必要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不仅如此,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所指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上述课程目标(历史三维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据此,可以认为,新课程历史三维目标的最终目标其实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对于历史学科而言,“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即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掌握知识获取与能力养成的途径与方法,二者都是新课程强调的重要目标,但毕竟都只是工具性目标,在一定意义上说,都只是过程性目标,都只是暂时性目标,都只是表层性目标。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即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养成高尚情感和科学态度,以及形成正确价值观,才真正是新课程历史三维目标的最终目标。 可见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历史感的培养,并把历史感的培养放在三维目标的最终目标上。应该说,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决定了学生十分需要且完全能够进行历史感的培养。学生不管他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都必须具有历史感。历史感会强化青年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这是一种十分可贵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历史感,有助于他们了解国情,形成对现实的正确认识,而且有助于人类把握未来。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一直以来,人们比较重视对时代感的研究,而相对对历史感的研究则比较欠缺。虽然人们经常使用历史感这个词,但很少专门探讨历史感和研究历史感的培养,少有的专门研究历史感的文章,一般是从“史学家的历史感”这一较为专业的角度研究历史感,而探讨如何培养学生,尤其是中学生历史感的论文则很少。在目前为数不多的关于历史感及其培养的研究成果中,存在五大问题:其一,对历史感的概念内涵研究不够充分,导致人们对历史感认识不明确。其二,对历史感的表现形式缺乏分类研究,导致人们对历史感的认识不具体。其三,对历史感的强度种类划分过于简单笼统,导致人们对历史感的培养缺乏有效性。其四,对当前中学生的历史感现状缺乏了解,导致人们对历史感的培养缺乏针对性。其五,对培养中学生历史感不够重视,对中学生历史感培养的策略不够精确,导致对中学生历史感培养的效果不佳。 三、课题研究目标本课题通过对历史感概念的界定、历史感的基本分类、历史感的强度划分、历史感培养的意义和必要、中学生历史感培养的现状、对中学生历史感培养的基本原则、对中学生历史感培养的基本策略等方面的研究,重新唤醒人们对历史感培养,尤其是对中学生历史感培养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并初步形成一套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感培养的方略,从而有效增强中学生的历史感。同时,本课题的研究,特别是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感培养的主要策略的研究,将成为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感培养的基本范式,为广大中学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历史学习,提供重要的参照,进一步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益,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功能。而且,还有利于促进中学历史教师专业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升,并有助于学校历史课堂教学特色的形成。 四、课题研究内容(一)关于历史感历史感,是人们对过去历史的一种感受、体验和意境。具体来说,它是历史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广泛的历史信息,传送到人们头脑中的一种综合的感受、体验和意境。历史感是主观的,它实质上是过去历史在人们头脑中爱恶的情感反应。历史感也是客观的,它客观的存在于人们的情感形成发展中,每个正常的人对过去的历史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感受和体验,因此都应有一定的历史感,或明或暗,或强或弱。所谓“没有”历史感,其实只是相对而言。历史感是具体的,它以具体的意境表现出人们各种具体的历史感受,包括喜怒悲恐爱憎等情绪的心理反应,包括认同、自豪、责任、敬畏和眷恋等各种心理情感感受。历史感是发展的,人们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对不同的历史都有不同的感受,而且这些感受也必然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二)历史感的基本分类人的情感是复杂化的,历史感也是多样化的,根据价值关系的不同特点,历史感通常可表现为以下两类:根据价值的正负变化方向的不同,历史感可分为正向历史感与负向历史感。正向历史感即看到某件趋好的历史事件后所产生的愉快、信任、感激、庆幸等;负向历史情感即看到某件趋坏的历史事件后所产生的痛苦、鄙视、仇恨、嫉妒等。根据价值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历史感可分为历史心境、历史热情与历史激情。历史心境是指强度较低但持续时间较长的情感,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如回忆一段历史后所产生的绵绵柔情、闷闷不乐、耿耿于怀等;历史热情是指强度较高但持续时间较短的情感,它是一种强有力的、稳定而深厚的情感,如回忆一段历史后所产生的兴高采烈、欢欣鼓舞、孜孜不倦等;历史激情是指强度很高但持续时间很短的情感,它是一种猛烈的、迅速爆发的、短暂的情感,如回忆一段历史后所产生的狂喜、愤怒、恐惧、绝望等。 (三)历史感的强度划分正常的人都应有一定的历史感,其差异不是有无问题,而是强弱问题。一般来说,历史感可分为较弱历史感和较强历史感两种程度。较弱历史感,或叫低度历史感,表现为历史意识比较欠缺,历史感受较少和较弱,历史情感淡薄,对历史的理解分析判断等历史思维能力、行为能力比较低下,人们谓之历史感“缺乏”,对之要进行“强化”。较强历史感,或叫高度历史感,表现为有较强的历史意识,有丰富的历史感受,有积极的历史体验,历史情感厚重,对历史的理解分析判断等历史思维能力、行为能力较强。具体地说,拥有该类型历史感的人通常都认为历史很重要,觉得历史对后人有很大的影响,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学习历史,并经常产生对自己民族、国家、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历史发展的认同感、自豪感、责任感、敬畏感、眷恋感等强烈情感。此类情感是“强化”历史感的目标和导向。随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该类历史感作为适应社会发展人才所应具有的情感,已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推崇和倡导。 (四)中学生历史感培养的现状新课程实施以来,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在新教学观、新学生观、新评价观等新理念引领下,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课堂教学改革,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满堂灌”现象,注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个性特长和综合素质的发展。但是,对照新课程三维目标,以上主要是属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这两维目标的成效,至于如何更好地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最终目标,反而比较忽略。由于这种中学历史教学上的缺憾,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现时不少中学生现实感、未来感较强,而历史感较弱,即历史意识比较欠缺,历史感受较少和较弱,历史情感淡薄,对历史的理解分析判断等历史思维能力、行为能力比较低下,人们谓之历史感“缺乏”。因此,如何加强对中学生历史感的培养,已成为当前中学历史教学迫切需要攻克的重点课题。 (五)对中学生历史感培养的基本原则1、对应性原则。历史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的具体性,即通过具体的历史史实感化人们,使人们对特定的历史史实产生特定的历史感受。离开了特定的历史史实,就不可能产生历史感。因此,对中学生历史感的培养,首先要遵循对应性原则。对应具体的历史史实,施以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相应的历史感。杜绝离开历史史实,空谈历史感的培养。也反对对历史史实不加以筛选,就牵强地对学生进行历史感的培养。2、体验性原则。历史感是人们对过去历史的一种感受、体验和意境。历史感是主观的,它实质上是过去历史在人们头脑中爱恶的情感反应。因此,对中学生历史感的培养,关键在于实施体验性原则。即针对不同的历史题材,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结合教师个人的教学特长和风格,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尽可能让学生对特定的历史进行深刻的体验,在体验中形成相应的历史感。 3、正向性原则。历史感可分为正向历史感与负向历史感。从有利于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角度而言,应更多地培养中学生的正向历史感,因为愉快、信任、感激、庆幸等这些正向历史感,会促使中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而痛苦、鄙视、仇恨、嫉妒等负向历史感,容易导致中学生对生活和学习产生消极、悲观情绪,不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在教学中,对于一些容易产生负向历史感的内容,如侵略史、灾难史等,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引导,从全面、发展、辨证的角度,对历史进行理性的分析和评价,帮助学生把负向历史感转化为正向历史感。4、适度性原则。凡事都要适度,要注意掌握分寸。这样才能把事情办好。“适可而止”、“过犹不及”、“物极必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历史感培养的适度性原则,就是指应根据历史史实特点、类型,学生的心智成熟程度,以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等多方面因素,对学生加以适度的历史感培养。历史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并不是所有内容,都有必要进行历史感的培养,有些历史,只是作一般性的介绍即可。有些内容,即使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历史感培养,也应注意培养的力度与强度。有些题材,只适宜培养学生的历史心境,就不要一味培养学生的历史热情甚至历史激情。有些史实,需要培养学生强烈的历史感,就应施展教师的教学智慧,采用一切可能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努力达到历史感培养的强度和高度。5、有效性原则。历史感培养的有效性原则,就是指教师根据特定的历史题材,历史史实,按照新课程历史三维目标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特定的历史感培养目标,并施以有针对性的培养策略和培养方法,很好地实现培养目标。这是历史感培养的最根本性原则。历史感培养的有效性原则,实质上就是历史感培养的对应性原则、体验性原则、正向性原则、适度性原则的综合运用和综合体现。 (六)对中学生历史感培养的基本策略根据以上原则,结合新课程以来在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尤其是在中学历史教学策略创新上所取得的成效,强化对中学生历史感的培养,可以尝试以下教学策略:1、基于教师教学主导性的策略对中学生历史感的培养,讲究找准史实和题材,让学生充分体验,教师进行正向引导,并注意掌握分寸。因此教师教学的主导性能否发挥到位,显得尤其重要。在对中学生历史感培养方面,教师的主导性策略主要包括:讲述性策略。即教师选择具有“启情”意义的史实和题材,进行生动的讲述来增强感染力。讲述性策略比较有效的是代入式讲述和对比式分析。代入式讲述是指教师用与教材内容相符、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代入,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时空之中,增强学生的体验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对比式分析则是指教师把同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问题放在一起,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阐述和分析,让学生在对比中深刻理解历史,感悟历史,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演示性策略。即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针对特定的历史,收集有说服力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音像资料、视频资料等,向学生进行演示,以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增强学生的体验性,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感。 2、基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策略对中学生历史感的培养,关键在于让学生充分体验,情感来自体验,体验滋生情感。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开展丰富多彩的历史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历史的体验,这是进一步强化对中学生历史感培养的明智策略。在对中学生历史感培养方面,基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策略主要包括:讨论式策略。所谓讨论式策略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策略。在历史教学中,针对一些有“启情”意义的问题,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讨论,在讨论中,同学们各抒己见,相互启发,最终一同获得对问题全面而深刻的领悟。辩论式策略。所谓辩论式策略是指以辩论赛形式在课堂中让学生自己融入到历史知识学习中的策略。课堂辩论要求辩论双方之前大量收集整理资料,辩论之中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大胆质疑和反驳对方。因此,不仅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创造力的提高,而且也有助于学生明晰是非,辨别曲直,扬善抑恶,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感。 表演式策略。所谓表演式策略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特点,让学生扮演某些历史角色,把某一段关键的历史情节表演给同学们看,以帮助他们理解教材的一种教学策略。在历史教学中实施表演式策略,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还能通过学生的表演,把教材中的角色化作自己或自己的同学,把教材中的情节生动灵活地展现在眼前,使学生们主动进入到情境中,产生内心亲切的情感体验,从而大大地提升起他们的历史感。调查研究式策略。要培养中学生的历史感,除了充分利用好课堂这一主要教学阵地外,还可以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的历史调查和历史研究活动,如搜集老照片,进行历史主题的调查、采访;探寻历史古迹,进行今昔对比;书写校史、社区史等。一般情况下,人们对最近时间内或最近地区范围内发生的事更感兴趣,所以引导中学生从调查和研究身边的历史出发去感受历史,可以更快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其中调查和研究“乡土历史”就是培养中学生历史感的重要途径。乡土史是一种“平民式”历史,具有人亲土亲的特点。中学生通过接受本土的民俗风情、古迹遗存、父老传述等亲切而又生活化的信息,综合地体会个人在时间洪流与空间网络中的位置,将深刻认识到历史不是那么遥远不可企及,我们也都是历史中人。这就是他获得的历史感。 五、研究方法采用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实验法为主。六、技术路线、进度2012年10月—12月,为制定研究方案阶段;2013年1月—5月,为资料收集、整理、归类阶段;2013年6月—10月,为理论分析、制定实验方法和步骤及其可行性论证阶段,并写出研究阶段性小结;2013年11月—2014年4月,为教改实验阶段;2014年5月—2014年10月,为最后结题阶段,并撰写出结题论文、结题报告。 七、创新点(一)项目特色本课题将从历史、心理和教育三维角度对中学生历史感展开深入研究,强调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方法,体现课题研究的真实性;强调敢于创新的原则,体现课题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强调把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体现课题研究成果的现实性、应用性和实用性。 (二)项目创新之处一是从历史研究、心理情感、教育规律三个视觉中提出并研究历史感的问题,丰富了历史感的内涵和功能。二是通过真实的调查研究,经过认真的统计分析,充分了解当前中学生历史感的真实状况,提高了中学生历史感培养的针对性。三是重新划分历史感的强度,并强调应根据不同的强度类型进行不同方略的历史感培养,提高了中学生历史感培养的有效性。四是首次提出历史感的限度问题,并结合教育实际,分析部分中学生具有“过弱历史感”或“过强历史感”的潜在危害性。提出适度的历史感是中学生正确选择。五是研究、制定和完善对中学生历史感培养的不同策略,成为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感培养的基本范式,为广大中学历史教师的历史教学和学生的历史学习,提供重要的参照,进一步优化历史教学,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益,提升历史教学的功能。而且,还有利于促进中学历史教师专业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升,并有助于学校历史教学特色的形成。 (一)本研究项目的学术思想1、丰富了“历史感”概念的内涵,让人们正确区分出“历史感”与“历史观”的截然不同,为探索中学生历史感培养的有效策略奠定了基础。2、从不同角度对历史感进行分类,为完善中学生历史感培养的有效策略明确了方向。3、重新对历史感的强度进行划分,对形成中学生历史感培养的有效策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八、理论意义与研究价值 (二)本研究项目的立论根据1、心理学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这种体验是人们心理活动的组织者,是人们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是人们实践社会交流的重要手段,它能激发人们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情感是人们最深沉、最根本的发展动力源,是人类获得进步最强大的内驱力。情感是同人的社会性需要和实践相联系的主观体验;情感在一定的强度和情境中具有增力和减力的两极性特点;情感的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方向性和不可逆性、不平衡性以及个体的差异性等特点。情感的哲学本质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价值关系的一种主观反映。情感与价值的关系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人的情感不管多么飘忽不定,都可以找到它的价值对应物,情感的任何变化都可以从价值关系的变动中找到它的客观动因,情感的不同表达模式都对应着价值的不同变化方式。不过,情感模式与价值变化的对应关系不是简单的、机械的、静态的、单形式的、线性的和同步的关系,而是复杂的、辩证的、动态的、多形式的、非线性的和异步的关系。 2、哲学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客观的、具体的、渐变的。情感在其形成和发展中,必然要遵循一定的规律经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这个过程由量变到质变,是分阶段、分层次的。一定事物保证自己的质的数量界限,这个界限维系着事物自身的平衡和良性运行,在界限以内,量变不会引起质变,超过界限,事物就会发生质变。度是维系事物自身平衡和事物之间的关系良性互动并达到同一的存在,如程度、强度、限度、适度等。度对于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人们必须要千方百计去寻找它,把握它,只有把握好度,才能找到人自身高级存在的形式和环境,实现新的发展。3、教育学教育是有目标性、系统性、针对性、艺术性、有效性的教育。 (三)效益分析(理论价值、应用范围及效益)1、理论价值本课题通过对历史感概念的界定、历史感的基本分类、历史感的强度划分、历史感培养的意义和必要、中学生历史感培养的现状、对中学生历史感培养的基本原则、对中学生历史感培养的基本策略等方面的研究,重新唤醒人们对历史感培养,尤其是对中学生历史感培养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并初步形成一套中学生历史感培养的方略,从而有效增强中学生的历史感。本课题拟突破的重点包括历史感的基本分类、历史感的强度划分、加强中学生历史感培养的主要策略。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根据价值关系的不同特点,对历史感进行具体的分类;对历史感进行强度划分以及制定有针对性、有效性的历史感培养策略。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人们更加重视对中学生历史感的培养,让人们更加全面具体地认识历史感的基本分类,让学校和教育者更加准确地把握当代中学生历史感的现状,为学校和教育者提供更有针对性、有效性的历史感培养对策。 2、应用范围及效益本课题的研究,特别是对中学生历史感培养的主要策略的研究,将成为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感培养的基本范式,为广大中学历史教师的历史教学和学生的历史学习,提供重要的参照,进一步优化历史教学,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益,提升历史教学的功能。而且,还有利于促进中学历史教师专业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升,并有助于学校历史教学特色的形成。 九、研究基础(一)已收集和准备了一定的相关研究资料,包括关于历史感及历史感培养的相关文献、理论、论文、资料;(二)对学生的历史感调查问卷及调查报告;(三)之前的其他相关研究与实验成果,如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百千万人才工程专项课题】(课题编号:02110)《对中学历史有效教学的探究及实践》课题结题成果等。 十、预期成果(一)完成时间:2014年10月(二)成果名称与形式:1、《中学生历史感培养策略初探——中学生历史感培养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课题结题报告)2、《试论历史感》(论文)3、《浅谈中学生历史感的培养策略》(论文)4、《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与历史感的培养》(论文) 列宁:“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希望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让我们的历史教学充分重视历史感的培养,让我们的学生以应有的历史感,去面对现实和未来。 谢谢! 结束语谢谢大家聆听!!!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