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4 MB
- 2022-04-29 14:43:19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行路难》公开课课件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李白以此为题的诗有三首,大约写于天宝三年(744)。其时,作者应召入长安已两年,未能受到重用,最后被“赐金还山”,诗人“济苍生”“安社稷”的愿望无法实现,在朋友为他践行的酒宴上愤而写了这组诗。写作背景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一)李白
箸:筷子。四顾:环看四周。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句诗那几个动词可以体现作者的心情?停、投、拔、顾。这四个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苦闷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冰塞川”、“雪满山”指的是什么?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仕途的艰难。说明自己的仕途道路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抒写了世路的艰难。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极度苦闷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闲来:空闲的时候。忽复:忽然又。乘舟梦日边:应是“梦乘舟日边”,因韵律句式需要而颠倒。
吕尚——九十岁在磣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后被重用,助周灭商;伊尹——受命于商汤助商灭夏之前,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这两个都是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终大有作为的人物。用典,借古人的事例,表达自己的愿望:相信自己终有一天会被朝廷任用,施展才能。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希望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反复咏叹,节奏短促,声调低抑,唱出无穷的忧虑和焦灼。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1、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从语气和感情上强调行路难,表现了心中的愤懑。2、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语气更强烈,表现了内心的焦虑。3、标点符号,前面是强烈的感叹,感叹行路之难,后面有强烈的质问和诘责的意味。4、短句的运用,节奏短促,简短有力。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失望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长风:一直顺利的风。会:副词。“一定、必然”的意思。直:径直,直截了当,表示毫不犹豫。济:渡。体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信念。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奋发
诗人的感情欢乐苦闷希望失望奋发复杂的心理历程情感的起伏变化宴停想实感
译文: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但心情愁烦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遥想当年,姜太公溪边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乘舟梦日,受聘在商汤身边。
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一)李白
主旨通过感情的起伏变化,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1.细节描写——“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写出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悲愤难奈之情。2.象征手法——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仕途的艰难,用“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对某种理想的追求。3.用典——暗示古人能有的机遇,自己也不见得没有,表达了自己对重回朝廷任抱有希望。
第14章森林生态环境监测与效益评价本章首先介绍了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方法,监测指标确定的原则和指标内容;阐述了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和4种方法,重点介绍了计量经济评价的方法和步骤。另外,还简述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方法和补偿机制。
对森林生态环境进行监测,阐明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森林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机制,可为森林的合理经营,并进行宏观调控,实现人类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将监测结果应用于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对森林生态效益进行科学计量和评价,对于制定合理的环境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4.1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方法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是运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或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森林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合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其组成要素等进行系统地测定和观察的过程,监测结果可用于森林生态环境评价,为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决策依据。鉴于森林生态系统在空间结构上的复杂性,时间序列上的多变性,生长发育过程的周期性和环境反应的滞后性等特点,森林生态环境的监测方法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定位监测和半定位监测方法。①定位监测:在一定的区域内,选择有代表性的森林生态环境类型,设固定监测点,进行长期地、系统地、连续地观测与研究。②半定位监测:相对于定位监测而言,通常由于人力、财力等方面的限制,定位观测站数量有限,对于一些特殊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进行相对短期的、不连续的观测和研究,作为对定位观测站的补充。
(2)宏观监测、微观监测、重点地区监测和典型区域监测。①宏观监测:研究地域至少应该在区域生态范围之内,最大可扩展到全球。宏观监测以原有的自然本底图和专业数据为基础,采用遥感技术和生态图技术,建立地理信息系统(GIS)。其次,也采取区域生态调查和生态统计的手段。
②微观监测:研究地域最大可包括由几个生态系统组成的景观生态区,最小也应代表单一的生态类型。微观生态监测以大量的生态监测站为基础,以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方法对生态系统各个组分提取属性信息。③重点地区监测:对重点预防防护区、重点治理区、重点监督区进行水土流失类型、强度、分布、面积、治理程度、治理效益与动态变化进行监测。④典型区域监测:如对泥石流、滑坡、崩岗、汛期等进行监测预报。
(3)定期监测、日常监测和专项监测①定期监测:在已有土地变更调查的基础上,扩充、完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开展每年一次的资源与生态环境变更调查,全面监测资源与生态环境变化;利用遥感手段,定期监测重点地区(尤其是国家级监测区域)资源与生态环境变化,并核查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详实性。
②日常监测:随时监测有关洪水、违法用地、毁林砍伐、毁草开荒、乱占滥用土地等突发事件。③专项监测:在国家重点生态环境建设地区进行资源与生态环境时空变化的监测,主要包括黄河上中游地区、长江上中游地区、风沙区、草原区等。
14.2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与内容我国地域辽阔,自然地理条件差异极大,森林生态环境类型复杂多样,不同的森林生态系统都有其特定的功能特点。因此,在选择监测指标时要因地制宜,体现不同区域自然条件的优势和生态过程的特点。
14.2.1生态环境监测指标确定的原则(1)代表性原则(2)综合性原则(3)简易化原则(4)可行性原则(5)分类实施的原则
14.2.2监测指标与内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LY/T1606—2003),现列出主要监测指标与内容。根据不同的试验要求、监测目的等,可从下列指标与内容中选择适宜的观测指标。
(1)气象常规指标各类观测指标见表14—1气象常规指标(2)森林土壤的理化指标各类观测指标见表14—2森林土壤的理化指标(3)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指标各类观测指标见表14—3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指标
(4)森林水文指标各类观测指标见表14—4森林水文指标(5)森林的群落学特征指标各类观测指标见表14—5森林的群落学特征指标。
14.3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方法14.3.1评价对象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就是对森林所固有的生态功能与效益的评价,即对所谓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评价,而不是对所有环境因素进行评价。
14.3.2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方法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一般采用定性评价方法、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和定量评价方法。纯粹的定性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已不多见,但在用来评价无法量化的指标上(或缺乏观测、调查资料)仍不失为一种评价手段,目前常用的是后两种方法。
(1)历史比较评价法借助历史资料,对森林生态系统建立前后或不同发展阶段的效益,按照统一指标逐项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刘爱娟等对大运河宝应段圩堤防护林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价,运用历史比较法即通过造林前(1949~1965)和造林后(1966~1991)圩堤修筑土石方量的不同,说明防护林在保持水土、减轻土壤侵蚀方面的效益(表14-6)。
表14-6宝应段运河圩堤防护林营造前后修筑土石方量比较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十分直观,易于操作。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十分直观,易于操作。由于指标间通常没有相同度量因素,影响指标变化(即前后土石方量变化)的因素很多,未必完全是由森林生态环境功能带来的。尽管如此,这种方法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事物的变化趋势,且易于掌握,因而在基层应用较普遍。
(2)直观的整体评价方法直观的整体评价方法是一种借助于农民和专家的经验知识,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的评价方法。这种方法的一般过程是:①选择评价项目。②设计出几个等级并量化③找若干有经验的农民和有关专家、行政管理人员,让他们单独选择。④将他们的评价结果汇总,进行平均,得单项分数,再通过适当的累计法求出总分数。总分数越高生态环境效益越好,反之,总分数越低则生态环境效益越差。
总分数的累计方法有:①加法评分法:②连乘评分法:③加乘评分法:④加权评分法:具体采用哪种累计方法视评价精度及评价指标的性质而定。
(3)分级评价方法根据已有的国家或地方分级标准,或根据当地自然、社会状况对研究的指标进行分级,从而对森林生态环境进行评价。这种方法的前期工作与上一种方法相同,即也要根据评价对象、目标,制定评价指标并进行测定,但在理论分析上与前者不同,也就是利用分级标准进行评价。
这些标准一般分为4~6级,如全国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将土壤侵蚀强度分为微度侵蚀(无明显侵蚀)、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度侵蚀、极强度侵蚀和剧烈侵蚀,每一级都有具体明确的数量指标。在已有全国或区域评价分级标准的基础上,只要在野外测出各指标数值,就可对号入座,给出森林生态环境水土保持功能和效益定性评价结果。
(4)计量经济评价方法用统一的货币尺度,将森林生态环境不同性质功能的效益,运用计量经济评价法,将森林的生态效益以等量的货币形式表现出来,使人们对森林生态效益的认识更直观化。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评价指标的选择及货币化方法,不同性质效益的货币化问题一直是生态经济学界讨论的焦点,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是否被接受和承认。
在对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进行计量评价时,必须根据评价目的、要求,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及其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选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因子作为指标,才能对环境效益进行计量评价和经济评价。
①效益的表达方式林业生产活动的效益可用下列几种表达方式:绝对效益:又称净效益、净收益,可以用来说明林业经营活动有无效益和效益大小。净效益=∑收益一∑成本相对效益:又称成本效益、产投比、效益费用比等,不仅说明有无效益,而且还表示取得效益的水平高低。
资金生产率:指资金的使用效率,可用资金利用率来表示。投资回收期(R):另外,内部收益率(经济报酬率)也是经济分析中常用的指标,其含义是当绝对效益为零或相对效益为100%时,该林业生态工程可以获得的投资回报率。内部收益率越大,投资效果越好,所取得的效益越大。
②评价方法:根据费用效益分析原理评价森林生态环境效益的具体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等效替代法:又称等效益物替代法、比较替代法、替代价值法等。它是当前生态环境效益经济评价中最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是用另一种也可以产生同样效益的费用估算环境效益的货币值。
相关计量法:林业经营活动的成果既有直接的经济效益,又有间接的生态和社会效益。前者可以通过市场以货币的形式反映出来,而后者具有非市场型的特点,不能通过现行的价格制表现出来,从而被社会无偿占用。可以设想,在评价时如果能找出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即可在已知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求出森林生态环境效益的值。就不同情况,可作如下处理:第一,在生态、社会效益数据难以取得的条件下,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应用专家(包括有关社会各界权威、决策者)调查法,确定经济效益与社会、生态收益的比例关系,从而得到生态、社会效益的相关货币值。第二,若历史上或相近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社会效益数值比较完整,则可以先求出其生态和社会效益的货币值,再求出经济收益与它们的比例关系或相关方程式。这样,根据森林生态系统的经济收益,利用已求出的关系就可以很容易推知生态和社会收益,即森林生态环境效益。
补偿变异法:世界上许多有价值的东西,难以用货币衡量,但有时又必须予以衡量,以保证这些东西被使用和破坏后,能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如企业对工伤者的补偿,虽然难以与生命的价值完全等效,但从心理平衡的角度看这笔补偿十分必要。随机评估法:这是一种直接调查法,对于没有市场价格的环境服务,如森林游憩、野生动物资源等,可通过直接访问或发放调查问卷直接询问消费者对环境这一特殊商品愿意支出的最大量。
③计量经济评价的步骤根据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及其在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首先确定评价对象,如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等的生态效益评价,并确定评价的目的、要求。效益的分解: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作用和社会效果均不同,研究方法各异,因此必须分别计量和估价。
效益的计量:对分解出的各项效益分别采用适当方法和合适的量纲进行测定。单项效益的经济评价:森林有多种生态效益,其意义各不相同,量纲各异,无法直接比较和累计。为了便于比较,必须将效益换算成统一的货币单位。生态环境效益的总体评价:在各种效益单项评价的基础上,将它们的价值累加求和就能得到某项所要评定的生态效益的总值或整个森林生态效益的总值。
必须注意,这种简单的累加,忽略了各项效益之间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使整体效益增大;或忽视了各项效益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整体附加效益而使整体效益减少。然而,要确切地对它们进行计量和评价,理论和实践上都比较困难,这也是目前生态经济学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对森林生态效益进行了大量研究,获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日本1971~1973年曾评估出全国森林生态效益总值为128000亿日元,相当于1972年日本全国经济预算总值;芬兰森林一年生产木材的价值为17亿马克,而生态环境效益总值高达53亿马克;另据研究,美国森林生态效益总值为木材价值的9倍。因此,尽管各国国情不同,但森林生态效益均比木材价值大得多。
14.4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由于任何指标都有特定作用和适用范围,有其局限性,只能反映森林生态环境效益的某一侧面。因此,在实际评价时必须建立一套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又简明扼要的指标体系,以便从不同侧面和不同角度反映其效益。
设置指标体系需要把握以下原则:①设置的指标意义明确,数据容易得到,便于计算、比较和分析。②设置的指标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以便于计算和分类使用。③要考虑指标的适用范围。根据各地区特点,应建立一套适用于不同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规范化指标,而在实际应用中可因地制宜地选择使用。④对计量经济评价而言,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既要相互联系,又不能重叠,而且能够全面反映系统的功能与效益。
14.4.1生态效益指标(1)涵养水源指标(2)水土保持指标(3)提高土壤肥力指标(4)防风护田和固沙指标(5)调节气候指标(6)改善大气质量指标(7)提高土地自然生产力指标(8)森林分布均衡度*(E)
14.4.2社会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是森林生态环境效益的一部分,由于它比生态效益更难于在货币尺度上加以定量评价,因而人们对其认识也不统一,无论社会功能子项目的设立,还是相关指标的选择,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张建国等学者的观点,将社会效益分成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进步系数(2)增加就业人数(3)健康水平提高(4)精神满足程度(5)生活质量的改善(6)社会结构优化(7)犯罪率减少(%)
应当指出,在具体计量评价时,有些指标作用微弱甚至根本就没有意义,可舍之不计量;有些指标不够详细或没有设立,则应酌情补充。总之,应按评价的具体目的、要求,当地的林情和社会经济特点,对以上指标加以适当的增减取舍。
14.5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森林既可以向社会提供大量的物质产品,保障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又可以向社会提供良好的环境服务,以改善人类生存和生产条件。然而,由于人们的认识不足和政策上的失误,我国现有的各类生态公益林只能保护,不能采伐,经营单位在经济上得不到应有的补偿,大多是负债经营。
因此,在对森林物质产品消长变化分析的同时,还应该对森林环境资源进行量化研究,在价值方面提出一套较完整的核算方案来进一步反映森林为社会做出的贡献,以便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目前,已有一些地方根据市场经济原则,通过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向直接受益者收取补偿费用,以解决森林经营管理经费不足的问题。
14.5.1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概念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包括污染环境的补偿和生态功能的补偿。狭义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则专指对生态功能或生态价值的补偿,如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包括对为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及其功能而付出代价、做出牺牲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经济补偿;对因开发利用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水、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和自然景观而损害生态功能或导致生态价值丧失的单位和个人收取补偿费用。
14.5.2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已明确规定“国家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这为生态公益林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和资金保障。目前,重要的是尽快保证这一制度的真正建立和实施。从实际情况来看,公益林建设的重点大多为贫困地区,地方政府很难再为公益林建设投入大量资金。筹集这笔资金,应从国力、省情及地方实际出发,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多层次的公益林补偿渠道。目前可考虑以下几个途径:
目前可考虑以下几个途径(1)财政投入(2)设置森林生态补偿税费(3)征收生态补偿费(4)林业部门补偿(5)社会公众补偿(6)社会捐赠
在具体操作时,首先要确定补偿方式,其次实行分类补偿,即根据目前生态公益林的状况进行分类,制定不同的补偿标准。可考虑对处在江河源头、水库、河流两岸、坡度大的地块的生态公益林给予较多的补偿,普通的生态公益林或处在中幼林阶段的公益林可酌情降低补偿标准;最后对补偿经费的使用要加强管理。
14.5.3建立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建立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为生态保护和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稳定的资金渠道,是“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思想得以长期、稳定实施的核心环节。尽管我国目前已初步建立了一些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和渠道,但由于机制不到位,补偿不能完全依法进行,出现了受益者与需要补偿者脱节的问题。此外,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法规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体系,而且缺乏有效的监督,收费标准也缺乏科学根据,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因而,为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立法工作,推进生态环境补偿费政策的出台。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生态补偿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应逐步通过立法使补偿标准得以明确界定,使效益补偿的区域统一性、检查验收的规范性等生态补偿政策和制度日趋完善。第二,统一征收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税。抓紧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统一的生态效益补偿税,消除部门交叉、重叠收费、资金使用效益低的现象,统筹解决生态保护和建设资金问题。
第三,将发展重点地区的替代产业、替代能源和生态移民问题纳入重点支持范畴,以提升生态补偿地区的产业竞争实力。第四,加大对西部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加强生态示范区建设。国家在加大对西部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时,应当把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特别是因保护生态环境而造成的财政减收,作为计算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的一个重要因素。
复习思考题1.森林生态环境监测的方法有哪些?2.生态环境监测指标确定的原则是什么?3.森林生态环境评价的方法有几种?每种方法的含义是什么?4.森林生态环境计量经济评价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5.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含义是什么?6.如何建立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7.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花团锦簇》课件课件PPT.ppt
- 最新《节约用水电-低碳环保从我做起》PPT课件课件PPT.ppt
- 最新《药理学与药物学治疗基础(中职药剂)》第4章:镇静催眠和抗焦虑药课件PPT.ppt
- 最新《药剂》课件第六章 半固体制剂-- 软膏剂眼膏剂凝胶剂_课件PPT.ppt
- 最新《药剂》课件第十四章-流变学基础课件PPT.ppt
- 最新《莲叶青青》课件完整版课件PPT.ppt
- 最新《蒹葭》的PPT课件PPT.ppt
- 最新《葡萄沟》课件课件PPT.ppt
- 最新《蚂蚁的救助》2课件(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课件)课件PPT.ppt
- 最新《行路难+其一+》课件PPT课件.ppt
- 最新《观察三个正方体组成的物体》名师课件课件PPT.ppt
- 最新《解比例》课件PPT课件ppt.ppt
- 最新《解决实际问题》原创课件课件PPT.ppt
- 最新《解三角形》章节复习课课件课件PPT.ppt
- 最新《认识分米和毫米》课件PPTppt课件.ppt
- 最新《认识一元一次方程》第二课时参考课件PPT课件.ppt
- 最新《认识正方体》课件1课件PPT.ppt
- 最新《认识比例尺》优质课课件PPT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