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 MB
  • 2022-04-29 14:45:43 发布

最新三极管工作原理及详解分解课件PPT.ppt

  • 6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三极管工作原理及详解分解 半导体三极管的分类:按材料分:硅管、锗管按功率分:小功率管<500mW按结构分:NPN、PNP按使用频率分:低频管、高频管大功率管>1W中功率管0.51W按结构和材料共有4种组合 1.3.2半导体三极管的工作原理半导体半导体三极管有共有四种工作状态: UBBRBUCCRC1、发射区的电子大量地扩散注入到基区,基区空穴的扩散可忽略。2、电子扩散的同时,在基区将与空穴相遇产生复合。由于基区空穴浓度低,且基区做得很薄,因此,复合的电子是极少数。3、绝大多数到基区的电子均能扩散到集电结处,并在集电结电场作用下到达集电区。4、因集电结反偏,集电区和基区中少子在结电场作用下漂移,形成很小的且与集电结的反偏压无关的反向饱和电流。ebcIEIBIC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外电场方向NNPICBO1、大量电子N2通过很薄的基极被集电极吸收,少量电子N1在基极与空穴复合。N2和N1的比例由三极管内部结构决定。在不考虑ICBO时:IC/IB=N2/N1=β2、以上公式是右方电路满足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时得到的,一旦外界条件改变到不再满足这两个条件,则以上公式不再成立。 电流分配关系 电压分配关系UBE正向导通:硅管大约0.7V锗管大约0.2VUCE=UCC-IC*Rc≈UCC-βIB*Rc 三极管的放大原理归结为:内部机制:发射区高掺杂,基区很薄,集电结面积大外部条件: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载流子传输:发射区向基区提供载流子基区传送和控制载流子集电区收集载流子很小的IB控制ICIC=βIB基极电流和集电极电流除直流分量外还有交流分量,且iC=βiB。放大电路是在ui的作用下,改变iB,并通过iB控制直流电源供给集电极电流iC,使其产生相应的交流分量,并在足够大的RC上形成较大的电压降,就有了可供输出的经放大的交流电压uo。 由放大状态进入截止状态的临界情况是发射结电压为零,此时基区的反向电流分别流入发射极和集电极。2.工作于截止状态的半导体三极管 放大状态时有:IC=βIB+ICEO≈βIBUCE=UCC-IC*Rc减小Rb,IB增大;IC增大,UCE减小集电结反偏电压减小。3.工作于饱和状态的半导体三极管饱和后,UCE≈0,IC=(UCC-UCES)/RcIC≈UCC/Rc饱和条件:IB>IC/βIB>(UCC-UCES)/βRc≈UCC/(βRc)三极管饱和时的管压降UCE被称作为三极管的饱和压降UCES 4.工作于倒置状态的半导体三极管放大倒置由于内部结构原因,集电区掺杂的浓度低,正偏的集电区不能提供大量的电子发射,发射结也不能有效收集电子,所以倒置状态电流放大倍数很小,不采用。 NPN型PNP型cbebce判断放大状态时的引脚UC>UB>UEUCUE≥UBUCUEUC≥UBUB>UEPNP:UE>UB>UCSi:UBE=0.7VGe:UBE=0.2Vcbecbecbebcecbe 1、无正向导通电压的处在截止状态由引脚电压判断三极管管脚和工作状态例1-5NPN:(3)2V,5V,1V1V2V5V例1-5NPN:(1)1V,0.3V,3V(2)0.3V,0.3V,1V(3)2V,5V,1VPNP:(1)-0.2V,0V,0V(2)-3V,-0.2V,0V(3)1V,1.2V,-2V 2、根据三个电位的集中程度判断是否饱和例1-5NPN:(1)1V,0.3V,3V(2)0.3V,0.3V,1V(3)2V,5V,1VPNP:(1)-0.2V,0V,0V(2)-3V,-0.2V,0V(3)1V,1.2V,-2V由引脚电压判断三极管管脚和工作状态1、无正向导通电压的处在截止状态 2、根据三个电位的集中程度判断是否饱和3、如果饱和则先判断基极,再判断集电极和发射极由引脚电压判断三极管管脚和工作状态1、无正向导通电压的处在截止状态例1-5NPN:(2)0.3V,0.3V,1VPNP:(1)-0.2V,0V,0V-0.2V0V-0.05V1V0.3V0.35VNPN:0.35V,0.3V,1VPNP:-0.2V,0V,-0.05V 由引脚电压判断三极管管脚和工作状态例1-5NPN:(1)1V,0.3V,3V(2)0.3V,0.3V,1V(3)2V,5V,1VPNP:(1)-0.2V,0V,0V(2)-3V,-0.2V,0V(3)1V,1.2V,-2V1、无正向导通电压的处在截止状态2、根据三个电位的集中程度判断是否饱和3、如果饱和则先判断基极,再判断集电极和发射极4、不饱和则看有没有两个电压差为正向导通电压 由引脚电压判断三极管管脚和工作状态例1-5NPN:(1)1V,0.3V,3VBECPNP:(2)-3V,-0.2V,0VCBE(3)1V,1.2V,-2VBEC1、无正向导通电压的处在截止状态2、根据三个电位的集中程度判断是否饱和3、如果饱和则先判断基极,再判断集电极和发射极4、不饱和则看有没有两个电压差为正向导通电压5、有正向导通电压一般按放大状态去判断讨论:P40题1-18,1-20 图1-33,1-36三极管状态电流判断条件说明放大、饱和放大状态时:IC=(UCC-UCE)/RC=βIBIC随着IB的增大而增大饱和状态时:IC=(UCC-UCES)/RCIC受外电路限制不再随IB变化。三极管饱和压降UCES硅<0.7V,锗<0.2V所以临界饱和基极电流:IBS=(UCC-UCES)/(βRC)≈UCC/(βRC)图1-35截止放大状态时UBE、IB为正,IC=βIB截止状态时UBE、IB=0(为负),IC=0实际UBE小于导通电压即脱离放大状态,即IB=0,UBE=0为截止状态。三极管饱和时的管压降UCE被称作为三极管的饱和压降UCES此时,UCES对硅管为0.7,对锗管为0.2 1、当IB、IC均已知时:(1)当IB=IC/β时,三极管处于放大状态(2)当IB>IC/β时,三极管处于饱和状态(3)当IB=IC=0时,三极管处于放大状态2、当只有IB已知时:(1)当0IBS时,三极管处于饱和状态3、当只有IC已知时:(1)当UCE=UCC-ICRC>UCES时,三极管处于放大状态(2)当0IBS,所以三极管处在饱和状态 例2.NPN型接法如下。UBE=0.7V,分析电路中三极管处于何种工作状态(c)Rb=30kΩ,Rc=2.5kΩ,β=35,Ucc=5V,Ui=0V或3VUi=3V,IB>IBS,故三极管处在饱和状态Ui=0V,发射结无正偏,故三极管截止Ui=3VRb+UccRccbeUi 1.3.3半导体三极管的基本组态和特性曲线共集电极接法,集电极作为公共电极,用CC表示。共基极接法,基极作为公共电极,用CB表示;共发射极接法,发射极作为公共电极,用CE表示;BJT的三种组态 三极管共射输入特性曲线研究共射电路输入端IB和UBE的关系。一般来说,IB和UBE的关系就是一个PN结的特性曲线关系。UCE=0V时,三极管饱和,IB较大。UCE≥1V时,三极管放大状态,IB比饱和状态稍少,以后随着UCE增大,IB增大不明显。uCE=0VIB(A)uBE(V)204060800.40.8uCE1V1.共发射极输入特性曲线 截止区:发射结反偏,集电结反偏。IB=0,uBE<0,uCE>uBE。IB=020A40A60A80A100AUCE(V)369121234IC(mA)2.共发射极输出特性曲线放大区: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uBE>0且uCE≥uBE。IC=IB,00,uCEuBE。IC<IB。IB≥IBS 1.3.4半导体三极管的主要电参数1.直流参数共射直流放大系数共基直流放大系数极间反向电流ICBO:发射极开路,集电结的反向饱和电流ICEO:基极开路,集电极与发射极间穿透电流2.交流参数共射交流放大系数共基交流放大系数 3.极限参数极间反向击穿电压U(BR)EBO,U(BR)CBO,U(BR)CEO最大集电极耗散功率PCM=iCuce最大集电极电流ICM,即使值明显减小的iC 例1-6某三极管的极限参数PCM=150mW,ICM=100mA,UBRCEO=30V。问:(1)若工作电压UCE=10V,求工作电流IC的最大值?(2)若工作电压UCE=1V,求IC的最大值?(3)若工作电流IC=1mA,求工作电压UCE最大值?解:三极管的三个极限参数在使用中均不能超过。(1)因为PCM=ICUCE=150mW,当UCE=10V时,IC=15mA即为此时所允许的最大值。(2)当UCE=10V时,仅从功率的角度考虑,工作电流可达IC=150mA。但考虑极限参数,故IC=100mA即为此时所允许的最大值。(3)当IC=1mA时,仅从功率的角度考虑,可有UCE=150V。但考虑到UBRCEO参数,故UCE=30V即为此时所允许的最大值。 1.3半导体三极管结构放大、饱和、截止的三种工作状态电流放大原理三种组态共射组态的输入和输出特性曲线工作状态的判定思考习题18、20 第1章半导体器件1.1半导体器件的基础知识1.2半导体二极管1.3半导体三极管1.4场效应管 场效应晶体三极管简称场效应管(FET):场效应管分为:结型场效应管(JFET)和绝缘栅型场效应管(IGFET)。是一种通过改变半导体内的电场实现电流控制作用的半导体器件。它除了具有与双极型晶体管相同的体积小、重量轻、寿命长等特点外,还具有输入阻抗高(107~1015)、噪声低、温度稳定好、抗辐射能力强、工艺简单等优点,特别适用于制造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1.4场效应管 场效应管和双极型晶体管的重要区别是:双极型晶体管是通过基极或发射极电流实现对集电极电流的控制,参与导电的有两种载流子即多数载流子和少数载流子所以叫做“电流控制型”器件或“双极型”器件。而场效应管是靠电场效应控制漏极电流的,所以输入端只需电压,且参与导电的只有一种载流子即多数载流子,因此场效应管也叫“电压控制型”器件或“单极型”器件。 1.4.1结型场效应管1.结构三个电极源极和漏极形成沟道栅极控制沟道导通符号中的箭头方向表示什么?图1-41N沟道结型场效应管图1-42P沟道结型场效应管 gdsN2.工作原理漏极和源极接通UDS=0UGS使PN结反偏UGS=0随着UGS绝对值逐渐增加:沟道由宽逐渐变窄,最后夹断。Ugs对导电沟道的影响uGSiDPP gdsN2.工作原理UGS使PN结反偏漏、源极加固定电压UDSUGS=0随着UGS绝对值逐渐增加:沟道由宽逐渐变窄,最后夹断。Ugs对导电沟道的影响uGSiDUDS=10VIDSSIDUGS(off)转移特性曲线PP 2.工作原理特点(电路与三极管对比):UGS使JFET栅极与沟道间的PN结反偏,因此iG0,输入电阻很高。FET用输入电压(利用电场效应)控制漏极电流,是电压控制电流器件。沟道中仅一种类型的多子参与导电,受温度影响小。所以场效应管也称为单极型三极管。uGSiDUDS=10VIDSSUGS(off)转移特性曲线 3.特性曲线2.转移特性1.输出特性饱和漏极电流夹断电压VP恒流放大区可变电阻区截止区击穿区与三极管对比:1、各特性曲线反映的内容2、公式反映的实质3、输出特性曲线的几个区间 绝缘栅场效应管的栅极处于绝缘状态,利用半导体表面的电场效应来控制漏极电流,输入电阻可高达1015。绝缘栅场效应管也有N沟道和P沟道之分,而且每一类又可分为耗尽型和增强型两种。1.4.2绝缘栅场效应管耗尽型:场效应管没有加偏置电压时,就有导电沟道存在增强型:场效应管没有加偏置电压时,没有导电沟道转移特性曲线uGSiD0uGSiD0耗尽型增强型 P沟道耗尽型P沟道P沟道N沟道增强型N沟道N沟道(耗尽型)FET场效应管分类JFET结型IGFET绝缘栅型(MOSFET)耗尽型:场效应管没有加偏置电压时,就有导电沟道存在增强型:场效应管没有加偏置电压时,没有导电沟道场效应管:栅极g(基极b),漏极d(集电极c),源极s(发射极e) 1.4.3场效应管的主要参数1.直流参数(1)夹断电压Up(2)饱和漏极电流IDSS(3)开启电压UT(4)直流输入电阻RGSuGSiD02.交流参数(1)低频跨导gm(2)极间电容UpIDSSUT耗尽型增强型gm=转移特性曲线的斜率 FETBJT电压控制器件电流控制器件iD=guGSiC=βiBri很大,几乎无输入电流输入PN结正偏,ri较小主要多子导电,受温度影响小易受温度影响结构源漏极对称,可互换结构要求,EC不可互换工艺简单,适宜大规模集成MOS管易被静电击穿跨导一般不大,在相同条件下 其电压放大倍数比BJT小1.4.4场效应管和晶体管的比较 1.4场效应管分类、符号、三个电极特点:输入电阻,电压(电场)控制漏极电流,仅多子导电,受温度影响小。转移特性和输出特性曲线主要参数和双极型的对比 第六章逻辑基础与数学教学第一节数学概念及教学一概念与数学概念1什么概念?内涵与外延,“反变”关系2什么是数学概念?数学概念的来源?3数学概念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分析:“0”的内涵 第六章逻辑基础与数学教学二概念之间的关系1标准?“外延”2相容关系?(1)同一关系,举例说明(2)属种关系,举例说明(3)交叉关系,举例说明 第六章逻辑基础与数学教学二概念之间的关系3不相容关系,(标准:针对同一属概念下的种概念而言)(1)矛盾关系?并举例说明(2)反对关系?并举例说明 第六章逻辑基础与数学教学三数学概念的定义与分类1数学概念定义的结构2数学概念定义的方式3数学概念的分类 第六章逻辑基础与数学教学四数学概念的教学1概念的引入——现实性原则2概念的理解——科学性原则3加强概念的运用——应用性原则 第六章逻辑基础与数学教学1什么判断?有什么特点?3判断的结构2判断有哪些形式?一、判断:第二节数学命题及其教学 问题:设p、q都是单一命题,请查阅命题运算真值表,请判断与的关系。第六章逻辑基础与数学教学1什么命题?有什么特点?与判断的关系?2命题的基本运算与真值表(参见课本)二、命题:第二节数学命题及其教学 第六章逻辑基础与数学教学3命题的运算律(参见课本)二、命题:第二节数学命题及其教学4思维规律 第六章逻辑基础与数学教学5命题的形式及其关系二、命题:第二节数学命题及其教学6命题的制作 第六章逻辑基础与数学教学7命题的条件二、命题:第二节数学命题及其教学8命题的合并 第六章逻辑基础与数学教学9命题的教学二、命题:(1)引入(2)推导与证明(3)应用(4)系统化 第六章逻辑基础与数学教学二、推理的规则一、推理的意义和结构第三节数学中的推理和证明就是一系列的逻辑恒真的运算 第六章逻辑基础与数学教学1、完全归纳法三、推理的种类第三节数学中的推理和证明2、不完全归纳法(似真推理)有什么作用? 第六章逻辑基础与数学教学4、演绎推理:三、推理的种类第三节数学中的推理和证明3、类比推理(似真推理):有什么作用? 第六章逻辑基础与数学教学2、证明的规则四、数学中的证明:第三节数学中的推理和证明1、证明的意义和结构3、数学中的常用的证明方法反证法与同一法的逻辑基础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