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7.00 KB
  • 2022-04-29 14:20:56 发布

最新在言文中穿行--精品PPT课件PPT课件

  • 2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在言文中穿行--精品PPT课件 (中学生)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浅易的文言诗文。——《语文课标》 学生层面:表现一:学生缺乏主体参与投入的热情;在机械的背诵中觉得文言文索然无味。表现二:面对课外文言文,不知如何去理解把握。 解读《邹忌讽齐王纳谏》 探究“言”与“文”融合的教学方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代历史名著《战国策》中的名篇,文字易懂,语句流畅,人物生动,故事性强,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组织教学之前,可以布置学生借助课文注解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识自行翻译。这个过程既暗含了他们对文本最原始的解读,也铺设了由“言”到“文”的平台。 本文篇幅虽然不长,但完整地记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和威王纳谏强齐两则故事。标题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向齐王讽谏,齐王纳谏。教学时如能引导学生紧扣题目中“讽”和“纳”这两个动词,让学生把课文内容分为两部分,可以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产生“豁然开朗”之感。这就是以“言”带“文”,与我们平常所说的“一词经纬法”有同工之妙。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复问其妾”与客“坐谈”“问之”“孰视”徐公“窥镜”“暮寝而思之”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们可以抓住这十个动作,引导学生揣摩邹忌从“自信——自惭——自悟”的心理变化过程,感受邹忌考察问题时的认真态度和细腻作风。这就是以词语的理解、品析为抓手,架起由“言”悟“文”的桥梁。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分角色朗读在这里应该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法,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比较“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从而掌握“孰……与……”这种固定句式;引导学生读出人物的语气,揣摩人物的身份、性格或心理。角色朗读,往往可以使学生对人物的情感、神韵有更深的感悟。对于古代婚嫁观念的知识,我们的学生不一定了解,对于邹忌和妻、妾的态度,师生可以相互质疑,然后适当补充一些这方面的知识,便于学生更好地揣摩人物的情态和心理。这是一种从“文章”到“文化”的渗透。 “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古文观止》谈“闺房小事”——谈自己的反思、体会、感悟——以类比推理的方式委婉进谏 此处的教学,师生也可以质疑的方式补充一些史实以佐证邹忌做法的勇敢与聪明,便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这就是文学对文章的推进。第二要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例来活用邹忌的沟通技巧,利用这一文本资源培养学生沟通能力与艺术。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隐性”目标——把文言文当作“文化载体”,用以培养、熏陶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 齐威王沉湎酒色,三年不理朝政,国内混乱不堪。才子淳于髡知道齐威王爱猜谜语,就觐见说王宫里住着一只三年不飞不鸣的鸟。齐威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勤于朝政,励精图治,国威大振。——《史记·滑稽列传》这时补充“一鸣惊人”这个成语故事,可以使学生对齐威王这个人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有助于学生理解下文中齐王的举动。这也是文学对文章的推进。 王曰:“善。”乃下令……——虚心纳谏的贤明君主这样的一个贤明君主,他怎么把国家治理得那么糟糕,以至于“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又是怎样的谏言和举措,使得齐国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积弊尽除? 这时如能扣住“令初下”——“数月”——“期年”这条时间脉络,然后引导学生寻找文中那些采用“三叠式结构”手法来表达文中主要内容的关键语句(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纳谏的三赏;纳赏后齐国的三变)从“艺术性”和“真实性”两个方面介绍《战国策》其书的特点,自是一种既活泼又水到渠成的由文章及文学的引导。 解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和两位教师的文言文教学给我们的几点启示1.“言”与“文”的融合,首先要立足于“言”进行教学。2.在“言”的教学过程中,要融合“文”的内涵,跳出狭隘的“言”。3.以对“文”的领悟加深对“言”的理解。4.突出诵读教学,强化语感培养。5.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将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与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融合起来。 谢谢! 结束语谢谢大家聆听!!!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