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8 MB
- 2022-04-29 14:37:00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循环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
第六章循环系统的功能复习上节课内容:第二节心脏的生物电活动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注意:分类及其特征)(一)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心室肌细胞)1、静息电位2、动作电位(各期的特征)(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窦房结细胞)二、心肌的电生理特性(一)心肌的兴奋性1、决定和影响兴奋性的因素2、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2
9
3、兴奋性周期性变化与心肌收缩活动的关系(1)不发生强直收缩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约200~300ms),相当于心肌收缩活动的整个收缩期及舒张期早期。此期间,任何刺激均不发生兴奋和收缩。意义:心肌不发生完全强直收缩,是保持心脏收缩与舒张交替的节律活动,使心脏泵血功能得以完成。10
本节课学习内容:第二节:心脏生物电活动二、心肌兴奋的特点(二)心肌的自动节律性各级自律细胞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因素(三)心肌的传导性心脏内兴奋传导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三、体表心电图第三节:心脏的泵血功能11
12
13
14
(2)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期前收缩(prematuresystole):心室在有效不应期之后受到人工的或窦房结之外的病理性异常刺激,则可产生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收缩。代偿间歇(compensatorypause):期前收缩本身也有自己的有效不应期,当紧接而来的窦房结兴奋恰好落在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内时,形成一次“脱失”,必须等到下一次窦房结的兴奋传来,才能引起心室收缩。15
16
(二)心肌的自动节律性autorhythmicity1、自动节律性: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心肌能自动地、按一定节律发生兴奋的能力,称为自动节律性(auto-rhythmicity)。心肌的自律性起源于心肌细胞本身。特点:特殊传导系统各部位(结区除外)的自律性有等级差别:窦房结最高(90-100次/分),浦肯野纤维最低(约15-25次/分),房室交界居中(40~60次/分)17
心脏的起搏点:①正常起搏点(normalpacemaker):正常情况下,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心脏按窦房结的节律活动,因此窦房结称为正常起搏点。②潜在起搏点(potentialpacemaker):正常情况下,窦房结以外的其他自律组织并不表现出它们自身的自动节律性,只是起着兴奋传导作用,故称之为潜在起搏点。18
两种心律:①窦性心律:由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脏节律性活动,称为窦性心律。②异位心律:以窦房结以外的部位为起搏点的心脏活动,称为异位心律。例如,在某些异常情况下,窦房结起搏功能不全,冲动下传受阻,或某些心肌组织兴奋异常升高时,则窦房结以外的自律组织也有机会主导心脏节律。19
窦房结(正常起搏点)控制心律的机制:(1)抢先占领(preoccupation):窦房结兴奋驱动→潜在起搏点的兴奋不易出现。(2)超速驱动压抑(overdriesuppression):A、长期超速驱动→潜在起搏点自身活动被压抑B、窦房结驱动中断→潜在起搏点恢复本身节律提示:人工起搏时,如因故暂时中断起搏器,在中断之前其驱动频率应逐步减慢,以免发生心搏暂停。20
影响自律性的因素(1)4期自动除极速度:快→自律性↑(2)最大复极电位与阈电位的差距:小→自律性↑21
22
自动去极化的速度快慢到达阈电位所需时间缩短延长单位时间爆发AP的次数多少自律性最大复极化电位水平小大与阈电位差距大小小结:影响自律性的因素23
三、心肌的传导性conductivity(一)兴奋传导原理:兴奋在同一心肌细胞上传导原理与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相同,即按照:“局部电流”再刺激法则双向传导。同时局部电流可以通过心肌细胞之间的闰盘传到另一个心肌细胞,从而引起整块心肌的兴奋和收缩。故心肌是功能“合胞体”。24
心脏内兴奋传播的过程窦房结心房肌优势传导通路(0.4m/s,0.06S)房室交界(0.02m/s,0.1S)左、右心房房室束左、右束支(2m/s)浦肯野纤维网(4m/s)左、右心室(1m/s,0.06S)25
传导特点及意义1.房室交界区传导很慢(0.02m/s),因此兴奋通过房室交界区的传导,需延迟一段时间(0.1S),称为房室延搁。其生理意义在于使心室在心房收缩后,才开始收缩,不产生房室收缩重叠现象,保证心室血液充盈及泵血功能的完成;但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2.浦肯野纤维传导速度最快(4m/s),保证心室同步兴奋和收缩,有利于心室射血。26
影响传导性的因素1.结构因素:兴奋传导速度与细胞直径呈正变关系。2.生理因素(1)已兴奋部位动作电位0期除极速度和幅度0期除极速度快→局部电流形成快→0期除极幅度大→与未兴奋部位→局部电流强之间的电位差大传导速度↑27
例:浦肯野细胞0期除极速度快、幅度大,传导速度快房室交界0期除极速度慢、幅度小,传导速度慢28
(2)邻近部位膜的兴奋性取决于:①静息电位和阈电位水平的差距:邻近部位的兴奋性↑,即膜电位和阈电位的差距小,传导速度↑②离子通道性状:兴奋落在通道处于失活状态的。29
注(新进展):a、有效不应期内,传导阻滞。b、相对不应期或超常期,传导减慢。临床意义:相对不应期出现的期外兴奋的AP,因传导慢,故可形成折返(reentry),诱发心律失常。30
总结: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1.兴奋性2.自律性3.传导性4.收缩性心肌的机械特性特点:(1)对细胞外液的Ca2+依赖性强(2)心肌收缩的“全或无”现象(3)不发生强直收缩心肌电生理特性心肌生理特性31
三、体表心电图(整个心脏的生物电变化)(一)含义:将引导电极置于肢体或躯体表面的一定部位所记录出来的心脏电变化曲线,称为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它反映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它与心脏的机械收缩活动无直接关系。32
aVLaVRAvfⅠⅡⅢ1.标准导联与加压单极肢体导联33
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意义1).P波:两心房去极过程的电变化2).QRS波群:两心室去极过程的电变化3).T波:两心室复极过程的电变化34
(二)正常典型心电图及其生理意义三个波二个间期一个段35
三个波:(1)P波:代表两心房的去极化过程。波型小而圆钝,历时0.08~0.11S,波幅<0.25mV。(2)QRS波群:反映两心室的去极化过程。不同导联中,三个波的波幅变化较大,且不一定同时出现。历时约0.06~0.1S。36
(3)T波:反映两心室复极过程的电位。历时0.05~0.25S,波幅一般为0.1~0.8mV。T波方向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相同。37
二个间期:(1)PR间期(或PQ间期):指P波起点到QRS波起点间的时程。正常为0.12~0.20S。PR间期也称为房室传导时间,在房室传导阻滞时PR间期延长。(2)QT间期:从QRS波群起点到T波终点的时程,代表心室开始兴奋去极化到完全复极到静息状态的时间。38
一个段ST段:从QRS波群终了到T波起点之间的线段,代表心室各部分心肌细胞均处于动作电位的平台期(2期),各部分之间没有电位差存在,曲线又恢复到基线水平。39
第三节心脏的泵血功能ThePumpingFunctionofHeart40
第三节心脏的泵血功能ThePumpingFunctionofHeart心脏泵血电活动为基础触发心肌收缩和舒张心房、心室容积和压力变化瓣膜的开启与关闭血液单方向流动41
一、心肌收缩的特点对细胞外Ca2+的依赖性a终池不发达,Ca2+储量少于骨骼肌b横管直径宽、容量大c有大量带负电荷的粘多糖结合Ca2+除了终池Ca2+外,需要细胞外液的Ca2+进入细胞内(即:Ca2+触发的Ca2+释放)胞质内Ca2+升高肌浆网释放大量Ca2+触发心肌收缩“全或无式”收缩心肌细胞的闰盘-功能合胞体42
一、心肌收缩的特点1、对细胞外液中Ca2+浓度的依赖性a.肌浆网不发达b.Ca2+储存量少由细胞外Ca2+内流引起Ca2+库对Ca2+的大量释放称钙触发的钙释放。2、全或无的式的收缩细胞内Ca2+的恢复:a.肌浆网的Ca2+泵b.细胞膜的Na+-Ca2+交换c.细胞膜的Ca2+泵触发心肌收缩的Ca2+来源于肌浆网和细胞外43
二、心动周期及心脏的泵血过程(一)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CardiacCycle)。包括收缩期(Systole)和舒张(Diastole)心动周期=60/心率心率为75次则心动周期0.8秒。44
一个心动周期0.8s,包括收缩期和舒张期。0秒0.8秒45
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1.在每一个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收缩是交替的;有共同的舒张期,称全心舒张期;2.舒张期长于收缩期;3.两侧心房和心室的活动几乎同步的;4.当心率加快时,心动周期缩短,收缩期和舒张期均相应缩短,但舒张期缩短的比例大。心率(次/分)心动周期(秒)收缩期(秒)舒张期(秒)750.80.30.51200.50.250.252000.30.160.1446
心率心动周期室缩期室舒期0.351.151.50.81500.40.300.500.250.15单位时间内心脏舒缩的次数称心率。心率的快慢主要影响舒张期。心动周期:47
心室的射血和充盈过程心室开始收缩↓室内压急剧↑(左室内压↑近80mmHg)↓房室瓣关闭(动脉瓣仍处于关闭状态)(容积不变、血液不流)↓心室继续收缩↓快速射血期心室等容收缩48
心室继续收缩↓室内压>动脉压(左室>80mmHg)↓动脉瓣开放(房室瓣仍处于关闭状态)↓迅速射血入动脉(占射血量70%)↓心室容积迅速↓↓减慢射血期快速射血期:心室的射血和充盈过程49
迅速射血入动脉后↓心室容积继续↓↓室内压略<动脉压↓射血能=血液的动能,继续射血入动脉(占射血量30%)↓心室容积继续↓↓心室舒张前期减慢射血期:心室的射血和充盈过程50
等容舒张期:心室开始舒张↓室内压迅速↓(室内压=动脉压)↓动脉瓣关闭↓心室继续舒张↓室内压急剧下降↓(室内压仍>房内压,房室瓣仍处于关闭状态)(容积不变、血液不流)↓快速充盈期心室的射血和充盈过程51
等容舒张期末↓室内压↓室内压<房内压↓房室瓣开放↓室内压↓↓心房和大V内的血液快速入室(占总充盈量2/3)↓心室容积迅速↑快速充盈期:心室的射血和充盈过程52
随着心室内血液的充盈,↓心室与心房、大V间的压力差减小↓血液流入心室的速度减慢减慢充盈期:注:前半期为大V的血液经心房流入心室;后半期为心房收缩期的挤血入心室。心室的射血和充盈过程53
心房的初级泵血功能心房收缩↓心房容积↓↓心房压↑(右房↑4-6mmHg)(左房↑6-7mmHg)↓房室瓣(房室瓣开放,动脉瓣处关闭状态)↓血液由心房进入心室(挤血入心室)(占心室充盈量25%)↓心房舒张(75%由V经心房流入心室)54
心房的初级泵血功能1.全心舒张期,血液由大静脉经心房直接流入心室。2.心房收缩期,心房内压力升高,此时房室瓣处于开放状态,心房将其内血液进一步挤入心室。3.心房舒张,房内压回降,同时心室开始收缩。55
③心动周期中的压力变化:最高:室内压:快速射血期末动脉压:快速射血期末最低:室内压:快速充盈期末动脉压:等容收缩期末④后负荷:后负荷↑↓等容收缩期延长↓射血期缩短↓射血量↓①心动周期中的4对矛盾:心脏缩与舒(主要矛盾)压力升与降瓣膜开与关血液进与出②心动周期中的瓣膜变化:房室瓣关:等容收缩期初房室瓣开:快速充盈期初动脉瓣关:等容舒张期初动脉瓣开:快速射血期初同学们请注意:56
57
注意:压力容积瓣膜血流方向另外:心动周期中心房压力变化的三个正波:(1)a波:房缩→房压↑(2)c波:室血上推房室瓣→房压↑(3)v波:V血流入心房→房压↑58
三、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EvaluationofCardiacPumping(一)心脏的输出量OutputoftheHeart1.每搏输出量StrokeVolume:一侧心室每搏动一次所射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StrokeVolume,简称搏出量成年人在静息状态下约为70m1(60~80ml)。2.射血分数EjectionFraction心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数,称为射血分数EF=(SV/EDV)x100%健康成年人的射血分数约为55~65%。59
4.心指数CardiacIndex:在空腹和静息状态下,人体以每一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所得的心输出量,称为静息心指数RestingCardiacIndex中等身材成年人其静息心指数应为3.0~.5L/min.m2影响因素:10岁左右,心指数最大,以后随年龄增长而下降。3.每分输出量MinuteVolume:每分钟一侧心室所射出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MinuteVolume,简称心输出量CardiacOutput60
(二)心脏作功量WorkoftheHeart心室每搏动一次所作的功,称为每搏功(StrokeWork)搏功乘以心率即为每分功(MinuteWork)每搏功=每搏输出量(平均动脉压-左心房平均压)每分功=每博功心率右心室作功量只有左心室的1/6心脏的效率=外功/心脏的耗氧量N:20~25%61
四、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一)前负荷(二)后负荷(三)心肌收缩能力(四)心率62
异长自身调节充盈时程静脉血回流速剩余量(前负荷)心舒末期容积每搏输出量神经体液调节如:儿茶酚胺类、舒血管物质(心钠素、NO)心肌收缩力等长自身调节后负荷每分输出量心 率血 压↑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63
五、心泵血功能的储备1.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的能力。(4.5~6L/min-25~35L/min)2.影响因素:a心率贮备——提高心输出量的重要途径,增加2~2.5倍,(75-160~180次/分);b收缩期贮备——也是提高心输出量的重要途径,约为35~40ml,(50-10~20ml);舒张期储备等——轻度储备作用,约为15mlC收缩末期容积的贮备量,约为15ml,(140-125ml)64
六、心音和心音图1.心音:是由于心脏瓣膜关闭和血液撞击心室壁引起的振动所产生的声音。2.心音图:机械振动转换成电信号后得到的图形。心音产生时间产生的主要原因意义第一心音心室收缩期房室瓣关闭心室壁振动动脉壁振动反映房室瓣的功能状态第二心音心室舒张早期动脉瓣关闭心室壁振动反映半月瓣的功能状态65
本节课小结:66
参考文献:1、姚泰主编《生理学》七年制教材[M]157-163.2、朱文玉主编《医学生理学》第二版[M]66-723、姚泰主编《生理学》五年制教材[M]75-85.4、倪江主编《生理学》“专升本”规划教材[M]72-795、吴博威主编《生理学》教材[M]88-97.6、唐四元主编《生理学》护理专业教材[M]88-97.67
结束语谢谢大家聆听!!!68'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徐州市九里中学杨月侠课件PPT课件
- 最新徐州市第三十四中学学讲方案展示课张霖课件PPT课件
- 最新徐州市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范长福课件PPT课件
- 最新徐州市鼓楼小学杜明敏制作课件PPT课件
- 最新徐志摩ppt课件PPT课件
- 最新徐悲鸿励志学画PPT课件PPT课件
- 最新徐烛尘——风筝课件PPT课件
- 最新御风而上课件PPT课件
- 最新循环伏安法实验课件PPT课件
- 最新循环水正式版系统课件PPT课件
- 最新循环系统-脏器循环 PPT课件PPT课件
- 最新循环系统-脏器循环PPT课件PPT课件
- 最新循环系统-血管生理-教学课件PPT课件
- 最新循环系统和免疫系统PPT课件PPT课件
- 最新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PPT课件PPT课件
- 最新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PPT课件PPT课件
- 最新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PPT课件PPT课件
- 最新循环系统病理生理学 PP课件PPT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