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6 MB
  • 2022-04-29 14:39:49 发布

最新心电图学总课件PPT课件

  • 8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心电图学总课件 目 录第一讲心电图基本知识第二讲正常心电图第三讲心房与心室肥大第四讲缺血型心肌损害第五讲心律失常第六讲心电图的应用与分析 二、心电图各波段的形成和命名*P波:心房肌除极波,代表心房除极的时间、电压变化。 *P-R(P-Q)段(P-Rsegment)1.PR段:心房复极,房室结、希氏束、束支的电活动。2.测量:P波终点到QRS波群起点间的时距。 *P-R间期(P-Rinterval)P-R间期: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房室传导总时间)目录 *QRS波群(QRScomplex)*QRS波群:心室除极波,代表心室除极的时间、电压变化。目录 S-T段(S-Tsegment)ST段:自QRS波群终点(J点)到T波的起点间的时距。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目录 T波(Twave)*T波:心室复波,代表心室快速复极的时间、电压变化。目录 Q-T间期(Q-Tinterval)QT间期:为心室除极与心室复极的总时间。代表心室肌电收缩的全过程。目录 QRS波群的命名命名:第一个正向波称为R波,R波之前的负向波称为Q波,R波之后第一个负向波称为S波,第二个正向波称为R’波,R波之后第二个负向波称为S’波,……。波幅<0.5mv的用小写q、r、s;波幅≥0.5mv的用大写Q、R、S。只有一个负向波称为QS波。 三、心电图的导联体系导联(lead)的定义:在人体不同部位放置电极,并通过导联线与心电图机相连,这种记录心电图的连接方法称为心电图导联。目录 目录 常用12导联体系在长期临床心电图实践中,形成了一个由Einthoven创设广泛使用的国际通用导联体系(leadsystem),称为常规12导联体系。(6个肢体导联、6个胸导联)1.标准导联(双极肢导联)Ⅰ、Ⅱ、Ⅲ。2.加压单极肢导联avR、avL、avF。3.胸导联V1、V2、V3、V4、V5、V6。目录 标准导联Ⅰ导联:左上肢接正极,右上肢接负极;Ⅱ导联:左下肢接正极,右上肢接负极;Ⅲ导联:左下肢接正极,左上肢接负极。 中心电端(centralterminal)定义:将肢体导联三个电极(右手、左手、左脚)各串一5kΏ电阻,然后将三者并联起来,构成“无干电极”或称中心电端。目录 加压单极肢导联aVR导联:右上肢接正极,左上肢、左下肢接负极。aVL导联:左上肢接正极,右上肢、左下肢接负极。aVF导联:左下肢接正极,右上肢、左上肢接负极。目录 胸导联连接方法:负极与中心电端相连,正极放在心前区不同的位置,即胸导联。目录 *胸导联V1~6的安放位置导联探查电极放置位置V1胸骨右缘第四肋间V2胸骨左缘第四肋间V3V2至V4两点连线的中点V4左锁骨中线与第五肋间相交处V5左腋前线V4水平处V6左腋中线V4水平处目录 附加导联1.V7、V8、V9导联:将探查电极分别移至左腋后线、左肩胛线、左脊旁线与V4同一水平处。2.右胸导联(V3R~5R):将探查电极置于右胸壁,相当于V3~5相对应的部位。 第一节心电图基本知识一.心电图产生原理1、心电图概念(重点)2、极化阶段、除极、复极的概念3、心电图各波段的形成和命名二.心电图的导联体系1.定义;2.常用导联(难点): 第二节正常心电图一、心电图的测量方法1.纵向距离电压1mv=10mm2.横向距离时间25mm/s1小格=0.04s (一)振幅的测量1.向上的波自水平线的上缘到波的顶端的垂直距离;负向波自水平线的下缘到波的底端的垂直距离。2.P波振幅测量的参考水平以P波起始前的水平线为准。测量QRS波群、J点、ST段、T波,采用QRS起始部水平线为参考水平。目录 (一)振幅的测量1.ST段移位测量点:J点后的0.04s、0.06s、0.08s。抬高:ST段上缘距基线上缘的垂直距离。压低:ST段下缘距基线下缘的垂直距离。 (二)时间的测量1.自波的起点内缘到波的终点内缘的时距。 (三)心率(heartrate)心率:心脏跳动的频率。2.*计算:A.规则心率:60/P-P间期(s)或R-R间距(s)。目录估算心率:1大格=0.2s300次/分2大格=0.4s150次/分3大格=0.6s100次/分4大格=0.8s75次/分5大格=1.0s60次/分 (三)心率(heartrate)2.*计算:B.不规则心率:30大格(6s)P或R波的数目乘以10,即为心房率或心室率;或测量5个以上P-P或R-R间距,求平均值,再用60/平均值。目录 二、正常心电图的波形特点与 正常值 *P波(Pwave)*P波:心房肌除极波,代表心房除极的时间、电压变化。1.位置:QRS波群之前2.形态:光滑圆钝形,可有轻度切迹。Ⅰ、Ⅱ、avF、V4~V6直立,avR倒置。3.时限:<0.12s4.电压:<0.25mv(肢导联)、<0.20mv(胸导联) *P-R间期(P-Rinterval)1.P-R间期: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房室传导总时间)2.*正常成人心率在60-100次/分时为0.12~0.20s。 *QRS波群正常值1.*形态:肢体导联:Ⅰ、Ⅱ、avF主波向上,avR向下。胸导联:V1~6:R波逐渐增高,S波逐渐变浅。V1~2:rS型r/S<1V3~4:RS型R/S≈1V5~6:以R波为主(qRs、Rs、qR、R)R/S>12.时限:正常成人<0.12s,多数在0.06~0.10s。 *QRS波群正常值3.电压:*胸导联A.右室RV1≤1.0mv,RV1+SV5≤1.2mvB.左室RV5≤2.5mv,RV5+SV1≤4.0mv(男)3.5mv(女)。肢导联:A.右室RavR≤0.5mvB.左室RavL≤1.2mv,RavF≤2.0mv,RⅠ≤1.5mv QRS波群正常值4.*(室壁激动时间VAT)定义:指QRS波群起点至R波顶峰(peakofRwave)垂线的时距。代表激动从内膜传至外膜的时间,反映心室壁的厚度。(3)正常值*:右室(VATV1)≤0.03s左室(VATV5)≤0.05s目录 5.*Q波正常值:(avR除外)时限<0.04s,电压<1/4R。QRS波群正常值 S-T段(S-Tsegment)ST段:自QRS波群终点(J点)到T波起点的时距。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1.*与等电线在同一水平位上。在等电线以下,称为压低;在等电线以上,称为抬高。正常压低:每个导联均≤0.05mv(除avR导联);正常抬高:肢导联、V4~6≤0.1mv,V1~2≤0.3mv,V3≤0.5mv。 T波(Twave)1.*T波:心室复波,代表心室快速复极的时间、电压变化。2.*形态:T波钝圆,上升支缓慢,下降支迅速;与QRS波群主波方向一致。3.*电压:在R波为主的导联中,T波不应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 Q-T间期(Q-Tinterval)QT间期:为心室除极与心室复极的总时间。代表心室肌电收缩的全过程。*测量:自QRS波群起点到T波的终点间的时距。(包括QRS波时限、S-T段、T波时限)*正常值:成年人心率60~100次/分时,Q-T间期为0.32-0.44s。心率快,Q-T间期短;心率慢,Q-T间期长。 《Q-Tc》(Q-Tcorrected)计算公式:Q-Tc=实测Q-T间期/√R-R。QTc*:R-R间期为1s(心率60次/分)时的Q-T间期目录 第三节异常心电图一、心房肥大二、心室肥大 一、心房肥大 *左房肥大(LAE)产生机制:RA:右心房LA:左心房 *左房肥大(LAE)1.P波增宽≥0.12s;P波呈双峰,峰距≥0.04s。2.Ptfv1≤-0.04mm.s临床意义:常见于风心病二尖瓣狭窄(故称为“二尖瓣型P波”) *右房肥大(RAE)产生机制: *右房肥大(RAE)1.P波高尖≥0.25mv(肢导联);2.V1直立≥0.15mv(胸导联);双向时,振幅算术≥0.20mv。3.时间正常。临床意义:常见于肺心病(故称为肺型P波)。 左房及右房双房肥大心电图可见既异常高大,又增宽呈双峰型的P波,电压≥0.25mv,时间≥0.12s;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及某些先天性心脏病。 二、心室肥大 左室肥大(LVH)1.左室电压增高:(必备条件)胸导联:RV5或RV6>2.5mv;RV5+SV1>4.0mv(男),3.5mv(女)肢导联:RaVL>1.2mv;RaVF>2.0mv;RⅠ>1.5mv;RⅠ+SⅢ>2.5mv。2.电轴左偏:一般<30°~-30°。(轻度)3.QRS波群时间:0.10~0.11s。VATV5>0.05s。4.左室劳损:S-TV5~6压低>0.05mv;T波V5~6低平双向倒置。目录 右室肥大(RVH)1.右室电压增高:胸导联:Rv1>1.0mv;Rv1+SV5>1.2mvV1R/S≥1.肢导联:RavR>0.5mv;R/S≥1。2.电轴右偏:(重要诊断条件)≥+90°(重症>+110°)3.VATV1>0.03s4.右室劳损:(V1以R波为主时)S-TV1~2压低≥0.05mv;TV1~2双向、倒置。目录 双室肥大(BVH)1.出现正常或正常范围的心电图。2.单侧心室肥大心电图。3.单纯右心室肥厚的心电图表现+左心室肥厚的部分条件。4.单纯左心室肥厚的心电图表现+右心室肥厚的部分条件。目录 第三节异常心电图三、心肌缺血四、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的三大病理改变1.心肌缺血(myocardialischemia);2.心肌损伤(myocardialdamage);3.心肌坏死(myocardialnecrosis)。目录 1.T波改变大致出现两种类型的心电图特征。1)心内膜下缺血对称性高耸T波:与QRS主波方向一致。2)心外膜下缺血对称性倒置T波:与正常方向相反。 心肌梗死分期:早期:数分钟-数小时T波高耸;ST段上抬;急性期:数小时-数周病理性Q波;ST段上抬,T波变化。近期(亚急性期):数周-数月病理性Q波;ST段回到基线;T波变化。陈旧期(愈合期):3-6月后病理性Q波;ST段回到基线;T波不再变化; 四、心肌梗死基本图形:1、缺血型改变:T波改变2、损伤型改变:ST段弓背上抬3、坏死型改变:病理性Q波 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临床上,通常根据梗死图形出现的导联来作出梗死部位的定位判断。3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定位诊断:前间壁:V1、V2;前壁:V3、V4;广泛前壁:V1-V6;侧壁:Ⅰ、aVL、V5、V6;下壁:Ⅱ、Ⅲ、aVF。后壁:V7、V8、V9;右室:V3R-V6R; 五、心律失常分类:(1)激动起源异常:①窦性心律失常;②异位心律;(2)激动传导异常:①传导阻滞;②异常传导途径;定义:各种原因使心脏激动的起源或传导出现异常 一、窦性心律与窦性心律失常 二、异位心律(一)早搏 (一)期前收缩(早搏)二.分类:1.房性期前收缩2.房室交界性期前收缩3.室性期前收缩最常见一.定义:窦房结以下的某一个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增高,提早发起了激动。 室性期前收缩1.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其前无P波。2.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限>0.12s。T波与QRS主波方向相反。3.代偿间歇完全。 房性期前收缩1.提前出现P`-QRS-T波群,QRS波群形态同窦性QRS波群。2.P`形态不同于窦性P波,P`-R间期>0.12s。3.多数代偿间歇不完全。 房室交界性期前收缩1.提前出现的QRS-T波群,形态多正常。2.逆性P`波:PⅡ、avF倒置,PavR直立。①逆性P波在早搏QRS波群前,P-R间期<0.12s。②逆性P波在早搏QRS波群后,R-P间期<0.20s。③与QRS相重叠,无逆性P波。3.多出现代偿间歇完全。 (二)阵发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动过速:连续≥3个早搏;特点:突发突停,心室率快速而匀齐,>150次/min;室上性(包括房性、交界性)(PSVT);室性心动过速(PVT)。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心率160~250次/分,节律规则。2.QRS波群形态及时间基本上正常。3.P`波往往不易辨认。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意义:常见于健康人情绪激动、过量烟酒、劳累、精神紧张时,也可见于风心病(二狭)、甲亢、预激综合征(W-P-W)。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心室率为140~220次/分,节律可不齐。2.QRS波群形态宽大畸形,时限>0.12s。继发性ST-T改变。3.如有P波,P与R无关系。4.偶有心房激动夺获心室或室性融合波。目录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意义: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多发生于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洋地黄过量。目录 扑动与颤动扑动和颤动是一种频率比阵发性心动过速更为快速的房性或室性的异位节律。发生于心房者称为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发生于心室者称为心室扑动或心室颤动。1.心房扑动(AF)2.心房颤动(Af)3.心室扑动(VF)4.心室颤动(Vf) (三)传导阻滞心脏任一部位发生冲动传导迟延或中断。按发生部位分为:窦房传导阻滞、房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按严重程度分为:Ⅰ度(传导延缓)、Ⅱ度(部分激动不能下传)、Ⅲ度传导阻滞(传导完全中断); 房室传导阻滞分度1.Ⅰ°A-VB2.Ⅱ°A-VB(1)Ⅱ°Ⅰ型A-VB(2)Ⅱ°Ⅱ型A-VB3.Ⅲ°A-VB目录 Ⅰ°房室传导阻滞(Ⅰ°A-VB)1.P-R间期延长,≥0.21s。2.每个P波都能下传心室,引起QRS-T波群。 Ⅱ°房室传导阻滞部分P波后出现QRS波群脱落 *Ⅱ°Ⅰ型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QRS波群脱落(心室漏搏)。 *Ⅱ°Ⅱ型房室传导阻滞1、部分P波后脱漏QRS波群。2、2:1、3:2、4:3等。(P波个数与QRS波群个数之比) *Ⅲ°房室传导阻滞:(Ⅲ°A-VB)1.P波与QRS波群无关。2.房率>室率。 常规心电图操作标准4.电极右上肢左上肢左下肢右下肢红黄绿黑V1-V6:红、黄、绿、褐、黑、紫 5.描记心电图接通电源选择走纸速度25mm/s;定电压1mv/10mm导联切换标注受检者信息和时间、导联 二、心电图的诊断步骤1、一般浏览:电压、速度、导联。2、判断心脏位置,心电轴。3、分析P波,测量P-P或R-R间期。4、分析P与QRS波群,确定其相互关系。5、观察ST-T有无改变。6、得出结论。 结束语谢谢大家聆听!!!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