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3 MB
  • 2022-04-29 14:44:00 发布

最新134暖通课件采暖设计一磨石建筑暖通设计系列教程课件PPT.ppt

  • 1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134暖通课件采暖设计一磨石建筑暖通设计系列教程 供暖是指用人工方法向室内供给热量,以创造适宜的生活或工作条件的技术。 供暖的主要目的就是不断地向房间供给相应的热量,维持房间必须的温度,以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 第一节 供暖系统的设计热负荷供暖系统的热负荷,是指在某一室外温度tw’下,为了达到要求的室内温度tn,供暖系统在单位时间内向建筑物供给的热量。供暖系统的设计热负荷,是指在设计室外温度tw下,为了达到要求的室内温度tn,供暖系统在单位时间内向建筑物供给的热量Q。供暖系统的热负荷与供暖系统的设计热负荷并不相同。 供暖系统的设计热负荷一般包括: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围护结构的附加耗热量,冷风渗透及侵入耗热量,有时还需考虑建筑物内部散热以抵消若干耗热量,如人员较多的公共建筑应适当考虑人体的散热量等。 一、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围护结构基本耗热量指经过墙、窗、门、地面和屋顶等,由于室内外的空气温差而造成的从室内传向室外的热量。α——围护结构的温差修正系数,主要用于计算与大气不直接接触的外围护结构基本耗热量。W 温差修正系数α 1.室内计算温度tn距地面2米以内人们活动区域的空气平均温度。民用建筑的主要房间宜采用16~20℃。**2.供暖室外计算温度tw供暖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5天的日平均温度。3.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K一般建筑物的外墙和屋顶都属于匀质多层材料的平壁结构。常用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可直接从有关手册中查得。 建筑围护结构既要满足结构方面的要求,也要满足建筑热工方面的要求。在技术上主要的要求如下:1.要满足建筑结构上的强度要求;2.要保证在建筑结构内表面不结露,即外墙及顶棚内表面温度不应低于室内空气的露点温度;3.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不应过份低于室内空气温度,否则人体将因辐射散热过大而感到不舒适; 4.要考虑建筑物的热稳定性,即由于室外温度或室内产生的热量发生变化而使经过围护结构的热流发生变化时,室内保持原有温度的能力。对于不同的建筑物,若在相同的热流变化下,室温波动越小则建筑物的热稳定性越好;5.建筑物围护结构的厚度,应根据技术经济比较确定。但其传热热阻不得小于按下式确定的数值:m2·℃/W 二、围护结构的修正耗热量1.朝向修正耗热量朝向修正耗热量是考虑建筑物受太阳照射影响而对围护结构基本耗热量的修正。**2.风力修正耗热量风力修正耗热量是考虑室外风速变化而对围护结构耗热量的修正。对建在不避风的高地、河边、海岸、旷野上的建筑物以及营区内特别突出的建筑物,应考虑垂直外围护结构附加5%~10%。 北、东北、西北   0%~-10%东、西    -5%东南、西南   -10%~-15%南      -15%~-25%选用朝向修正时,应考虑当地冬季日照率,建筑物使用和被遮挡情况。对于冬季日照率小于35%的地区,东南、西南和南向修正率,宜采用-10%~0%,东、西向可不加以修正。 3.高度修正耗热量高度修正耗热量是考虑房间的高度对围护结构耗热量的影响而附加的耗热量。当房间高度在4m以下时,可以不考虑高度附加。高度超过4m时,每高出1m附加2%,但总的附加率不应大于15%。综合上述,建筑物或房间在室外供暖计算温度下,通过维护结构的总耗热量Q1,可用下式表示Q1=Q1.j+Q1.xW 三、加热进入室内冷空气所需热量1.冷风渗透耗热量在风力和热压造成的室内外压差作用下,室外的冷空气通过门、窗等缝隙渗入室内,被加热后又逸出室外。把这部分冷空气从室外温度加热到室内温度所消耗的热量,称为冷风滲透耗热量。影响冷风渗透耗热量的因素很多,如门窗构造、门窗朝向、室外风向和风速、室内外空气温差、建筑物高低以及建筑物内部通道状况等。 2.外门冷风侵入耗热量冷空气由开启的外门侵入室内,把这部分冷空气加热到室内温度所消耗的热量称为冷风侵入耗热量。由于流入的冷空气量Vw不易确定,因此对于开启时间不长的外门如果能确定冷风侵入量V,冷风侵入耗热量可以采用外门的基本耗热量乘以下列百分数的简便方法进行计算。无门斗的双层外门    100n%有门斗的双层外门    80n%无门斗的单层外门   65n%对出入频繁的公共建筑主要出入口,其外门冷风侵入耗热量,可按外门冷风侵入耗热量的5倍考虑。 四、建筑物热负荷的估算在进行初步设计或规划设计时,需要估算建筑物的供暖负荷,此时可用热指标法。热指标是在调查了同一类型建筑物的供暖热负荷后,得出的该类建筑物每m2建筑面积或在室内外温差为1℃时每m3建筑物体积的平均供暖热负荷。一种是单位面积热指标法;另一种是在室内外温差为1℃时的单位体积热指标法。 第二节 室内热水供暖系统以热水为热媒的供暖系统,称为热水供暖系统。热水供暖系统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一种供暖系统。居住和公共建筑常采用热水供暖系统。 分类1.按系统循环动力不同,可分为重力(自然)循环系统和机械循环系统。靠水的密度差进行循环的系统,称为重力循环系统;靠机械(水泵)力进行循环的系统,称为机械循环系统。2.按系统供、回水方式不同,可分为单管系统和双管系统。热水经立管或水平供水管顺序流过多组散热器,并顺序地在各散热器中冷却的系统,称为单管系统。热水经供水立管或水平供水管平行地分配给多组散热器,冷却后的回水自每个散热器直接沿回水立管或水平回水管流回热源的系统,称为双管系统。 3.按系统的管道敷设方式不同,可分为垂直式系统和水平式系统。4.按热媒温度不同,可分为低温热水供暖系统(热水温度低于100℃)和高温热水供暖系统(热水温度高于100℃)。室内热水供暖系统大多采用低温水作为热媒。设计供、回水温度多采用95℃/70℃(也有采用85℃/60℃)。高温水供暖系统一般宜在生产厂房中应用。设计供、回水温度大多采用120~130℃/70~80℃。 一、重力(自然)循环热水供暖系统1.系统工作原理及其作用压力当水在锅炉内加热后,水的密度减小;在散热器内被冷却后,水的密度增加。整个系统将因供回水密度差的不同而维持循环流动。维持该系统循环流动的压力称为自然作用压力。重力循环热水供暖系统的循环作用压力的大小取决于水温(水的密度)在循环环路的变化。 作用压力断面A-A右侧的水柱压力为断面A-A左侧的水柱压力为 起循环作用的只有散热器中心和锅炉中心之间这段高度内的水柱密度差。如果取供水温度95℃,回水70℃;则每m高差可产生的作用压力为:9.81×1×(977.81-961.92)=156Pa。重力循环热水供暖系统维护管理简单,不需消耗电能。但由于其作用压力小、管中水流速度不大,所以管径就相对大一些,作用范围也受到限制。自然循环热水供暖系统通常只能在单幢建筑物中使用,作用半径不宜超过50m。 2.重力循环热水供暖系统的主要形式双管单管重力循环供暖系统 为了使系统内的空气能顺利地排除,对于上供下回式自然循环热水供暖系统,其供水干管必须有向膨胀水箱方向上升的坡向,其坡度宜采用0.5%~1.0%;散热器支管的坡度一般取1%。为保证系统中的水能通过回水干管顺利地排出,回水干管应有向锅炉方向向下坡向,其坡度一般为0.5%~1%。 3.膨胀水箱的作用容纳膨胀体积;排气;定压。 二、机械循环热水供暖系统系统中设置了循环水泵,靠水泵的机械能使水在系统中强制循环。(一)主要形式1.机械循环上供下回式热水供暖系统 机械循环上供下回式热水供暖系统 机械循环系统除膨胀水箱的连接位置与自然循环系统不同外,还增加了循环水泵和排气装置。在机械循环系统中,水流速度往往超过自水中分离出来的空气气泡的浮升速度。为了使气泡不致被带入立管,供水干管应按水流方向设上升坡度,使气泡随水流方向流动汇集到系统的最高点,通过设在最高点的排气装置,将空气排出系统外。供回水干管的坡度宜采用0.3%,不得小于0.2%。回水干管的坡向与自然循环系统相同,应使系统水能顺利排出。 2.机械循环下供下回式双管系统系统的供水和回水干管都敷设在底层散热器下面。在设有地下室的建筑物中或在平屋顶建筑棚下难以布置供水干管的场合,常采用下供下回式系统。下供下回式系统排除空气的方式主要有两种:通过顶层散热器的冷风阀手动分散排气。或通过专设的空气管手动或自动集中排气。为避免立管中的水通过空气管串流,集气装置的连接位置,应比水平空气管低h米以上,即应大于图中a和b两点在供暖系统运行时的压差值。 机械循环下供下回式系统 3.中供式水平供水干管敷设在系统中部。下部:上供下回;上部:下供下回(左)上供下回(右) 4.机械循环下供上回式(倒流式)供暖系统系统的供水干管设在下部,而回水干管设在上部,顶部还设置有顺流式膨胀水箱。 机械循环下供上回(倒流式)热水供暖系统 5.异程式系统与同程式系统通过各个立管的循环环路的总长度不相等。这种布置形式称为异程式系统。同程式系统的特点是通过各个立管的循环环路的总长度都相等。 同程式系统 6.水平式系统按供水管与散热器的连接方式可分为顺流式和跨越式。单管水平串联式图单管水平跨越式1—冷风阀;2—空气管1—冷风阀;2—空气管 (二)水平失调与垂直失调在机械循环系统中,由于作用半径较大,连接立管较多,因而通过各个立管环路的压力损失较难平衡。有时靠近总立管最近的立管即使选用了最小的管径DN15,仍有很多剩余压力。初调节不当时,会出现近处立管流量超过要求,而远处立管流量不足。在远近立管处出现流量失调而引起在水平方向冷热不均的现象,称为系统的水平失调。 在双管系统中,由于各层散热器与锅炉的高差不同,虽然进入和流出各层散热器的供、回水温度相同(不考虑管路沿途冷却的影响),但仍将形成上层作用压力大,下层压力小的现象。如选用不同管径仍不能使各层阻力达到平衡,由于流量分配不均,必然要出现上冷下热的现象;而且楼层数越多,上下层的作用压力差值越大,这种现象就会越严重。在建筑物内,同一竖向的各层房间的室温不符合设计要求的温度,而出现上、下层冷热不均的现象,通常称作系统垂直失调。 四、热水供暖与蒸汽供暖的比较1.蒸汽供暖系统所需蒸汽质量流量比热水流量少得多(相同负荷时)热水供暖系统依靠其温度降放出热量,而且热水的集态不发生变化。蒸汽供暖系统依靠水蒸汽凝结成水放出热量,集态发生了变化。蒸汽的汽化潜热比起每kg水在散热器中靠温度降放出的热量要大得多。因此,对同样的热负荷,蒸汽供暖时所需的蒸汽质量流量要比热水流量少得多。 2.蒸汽供暖系统比热水供暖系统在设计和运行管理上较为复杂热水在封闭系统内循环流动,其状态参数(主要指流量和比容)变化很小。蒸汽和凝水在系统管路内流动时,其状态参数变化很大,还会伴随集态变化。例如湿饱和蒸汽沿管路流动时,由于管壁散热会产生沿途凝水,使输送的蒸汽量有所减少。又如从散热器流出的饱和凝水通过疏水器和在凝结水管路中压力下降,沸点改变使凝水部分重新汽化,形成“二次蒸汽”,以两相流的状态在管路内流动。蒸汽和凝水状态参数变化较大的特点是蒸汽供暖系统比热水供暖系统在设计和运行管理上较为复杂的原因之一。由这一特点引起系统中出现“跑、冒、滴、漏”问题解决不当时,会降低蒸汽供暖系统的经济性和适用性。 3.对同样热负荷蒸汽供暖要比热水供暖节省散热设备的面积。在热水供暖系统中,散热器内热媒温度为热水进出口温度的平均值。若热水进出口温度为95℃/70℃,散热器内热媒的平均温度为82.5℃。蒸汽在散热器内定压凝结放热,散热器的热媒温度为该压力下的饱和温度。在低压及高压蒸汽供暖系统中,散热器内热媒的温度等于或高于100℃。因此,对同样热负荷蒸汽供暖要比热水供暖节省散热设备的面积。 为什么民用建筑不适宜采用蒸汽供暖系统?但蒸汽供暖系统散热器表面温度高,易烧烤积在散热器上的有机灰尘,产生异味,卫生条件较差。由于上述跑、冒、滴、漏而影响能耗以及卫生条件差两个主要原因,在营房建筑中不适宜采用蒸汽供暖系统。 4.蒸汽供暖系统静压小,升温快,适用于某些公共场所。由于蒸汽具有比容大(密度小)的特点,在高层建筑供暖时不会像热水供暖那样产生很大的水静压力。此外,蒸汽供暖系统的热惰性小,供汽时热得快,停汽时冷得也快。对于人数骤多骤少或不经常有人停留而要求迅速加热的建筑物如俱乐部、会议室、礼堂等是比较合适的。 5.蒸汽供暖系统不能调节蒸汽温度,采用间歇运行时,系统腐蚀较快,使用年限比热水采暖系统短。一般蒸汽供暖系统不能调节蒸汽温度,当室外温度高于供暖室外计算温度时,蒸汽供暖系统必须运行一段时间,停止一段时间,即采用间歇运行。这样会使房间温度上下波动。另外,由于蒸汽供暖系统间歇工作,管道内时而充满蒸汽,时而充满空气,管道内壁的氧化腐蚀要比热水供暖系统快。蒸汽供暖系统的使用年限要比热水供暖系统短,特别是凝水管更易损坏。 第四节散热器散热器的功能是将供暖系统热媒所携带的热量通过散热器壁面传给房间。对散热器的基本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1.热工性能方面的要求 散热器的传热系数K值越高,说明其散热性能越好。可以采用增加外壁散热面积(在外壁上加肋片),提高散热器周围空气流动速度和增加散热器向外辐射散热的比例等措施来提高散热器的传热系数。 2.经济方面的要求 散热器传给房间的单位热量所需金属耗量越少,成本越低,其经济性越好。3.安装使用和工艺方面的要求 散热器应具有一定机械强度和承压能力;散热器的结构形式应便于组合成所需要的散热面积,结构尺寸要小,少占房间面积和空间;散热器的生产工艺应满足大批量生产的要求。 4.卫生美观方面的要求 散热器外表面光滑,不积灰和易于清扫。在公共建筑中,散热器的形式、色泽、装璜应与房间的内部装饰相协调。5.使用寿命的要求 散热器应耐腐蚀,不易损坏和使用年限长。按其制造材质,主要有铸铁、钢制散热器两大类。按其构造形式,主要分为柱型、翼型、管型、平板型等。 圆翼型长翼型 柱型散热器 闭式钢串片对流散热器示意图钢制板型散热器示意图 散热器的布置1.散热器一般应安装在外墙的窗台下,这样,沿散热器上升的对流热气流能阻止和改善从玻璃窗下降的冷气流和玻璃冷辐射的影响,使流经室内的空气比较暖和舒适。2.为防止散热器冻裂,两道外门之间不允许设置散热器。在楼梯间或其它有冻结危险的场所,其散热器应由单独的立、支管供热,且不得装设调节阀。3.散热器一般采用明装,内部装修要求较高的营房可采用暗装。托儿所和幼儿园一般采用暗装或加防护罩,以防烫伤儿童。 4.在垂直单管和双管热水供暖系统中,一房间的两组散热器可以串联连接;贮藏室、洗室、厕所和厨房等辅助用室及走廊的散热器可与邻室串联连接。两串联散热器之间的串联管直径应与散热器接口直径相同,以便水流畅通。5.在楼梯间布置散热器时,考虑楼梯间热气流上升的特点,应尽量布置在底层或按一定比例分布在下部各层。6.铸铁散热器的组装片数,不宜超过下列数值: 二柱(M132型)——20片;柱型(四柱)——25片;长翼型——7片。 第五节 室内供暖系统的管路布置和主要设备及附件膨胀水箱膨胀水箱的作用是用来贮存热水供暖系统加热的膨胀水量。在重力循环上供下回式系统中还起着排气作用。膨胀水箱的另一作用是恒定供暖系统的压力。箱上连有膨胀管、溢流管、信号管、排水管、循环管和补水管。 膨胀管与供暖系统管路的连接点,在重力循环系统中接在供水总立管的项端;在机械循环系统中一般接至循环水泵吸入口前。膨胀水箱与机械循环系统的连接方式1-膨胀管2-循环管3-热水锅炉4-循环水泵 住宅分户热计量采暖系统安装 住宅分户热计量采暖形式的确定1分户热计量采暖系统安装2 1.1.1分户热计量采暖系统与常规采暖系统热负荷计算方法比较分户热计量采暖系统的室内设计计算温度宜比国家现行标准提高2℃按此规定计算的结果表明:计算热负荷将会增加7%~11%。1.1热负荷的计算与散热器的布置 1.2分户热计量采暖系统形式热量表是根据测量采暖系统入户的流量和供回水温度来计算热量的,因此分户计量要求采暖系统在设计时每一户要单独布置成一个环路。首先应具有与各户环路连接的供回水立管,然后户内可根据情况设计成双管水平串联、单管水平跨越式、双管水平并联式、上供下回式、上供上回或地板辐射采暖等系统形式。1.2.1适合热计量表的采暖系统 (1)下分式双管系统(如图5-1所示)(2)下分式单管跨越式系统(如图5-2所示)图5-1下分式双管系统示意图(a)双管异程式系统;(b)双管同程式系统1-温控阀;2-户内热力入口;3-散热器图5-2下分式单管跨越系统示意图(a)单管同程式系统;(b)单管异程式系统1-温控阀;2-户内热力入口;3-散热器 上述两种下分式系统的供回水水平支管均位于本层散热器下,根据具体情况,管道可采取明装方式,即沿踢脚板敷设,亦可采取暗敷方式,暗敷时常用以下两种方法:1)暗敷在本层地面下沟槽内或垫层内;2)镶嵌在踢脚板内。 (3)上分式双管系统(如图5-3所示)(4)上分式单管跨越式系统(如图5-4所示)图5-3上分式双管系统示意图图5-4上分式单管跨越系统示意图(a)双管异程式系统;(b)双管同程式系统(a)单管异程式系统;(b)单管同程式系统1-温控阀;2-户内热力入口;3-散热器1-温控阀;2-户内热力入口;3-散热器 户内系统采用双管形式要优于单管跨越式系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双管系统具有良好的变流量特性2)双管系统中散热器具有较好的调节特性 (5)章鱼式双管异程式系统(如图5-5所示)(6)地板辐射采暖(如图5-6所示)图5-5章鱼式双管异程式系统示意图图5-6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示意图1-温控阀;2-户内热力入口;3-散热器1-温控阀;2-集、分水器;3-户内热力入口 根据工程实践,共用主立管的形式可以采用如下四种:上供下回同程式、上供上回异程式、下供下回异程式、下供下回同程式如图5-10所示。图5-10主立管系统形式示意图(a)上供下回同程式系统;(b)上供上回异程式系统;(c)下供下回异程式系统;(d)下供下回同程式系统1.2.2共用立管和户内管道 就目前的计量技术而言,对热量的计量可以达到相当准确的程度。但对于供热系统来说,必须从技术和经济两方面考虑,不必要追求过高的精度,而是要求计量系统在满足必要精度的同时还要有足够的运行稳定性和适应我国相关技术的发展水平。如何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选择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的热计量方式,是关系到计量供热能否良性发展的重要环节。1.3热计量装置的选择1.3.1计量方式 进行热量测量与计算,并作为计费结算依据的计量仪器称为热量表(也称热表)。热量表构造(如图5-11)根据热量计算方程,一套完整的热量表应由以下三部分组成:(1)热水流量计,用以测量流经换热系统的热水流量。(2)一对温度传感器,分别测量供水温度和回水温度,并进而得到供回水温差。(3)积算仪(也称积分仪),根据与其相连的流量计和温度传感器提供的流量及温度数据,通过热量计算方程可计算出用户从热交换系统中获得的热量。1.3.2热计量表 图5-11热量表外观图 无地下室的住宅建筑宜每个门栋设置一个热力入口。有地下室的住宅建筑在满足户内供暖系统水力平衡、管道布置合理及易于实现热计量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建筑物热力人口数量。典型采暖管道入口装置如图5-14所示。图5-14典型采暖管道入口装置图示1-室外管网;2-热量表;3-压差或流量控制装置;4-室内供水管;5-室内回水管;6-过滤器;5-阀门;8-压力表;9-温度计;10-室内系统1.3.3建筑物热力入口计量装置 热力入口装置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新建住宅应设置在建筑物内。无地下室的住宅宜设在管道竖井的下部,也可在首层楼梯间下部设地下热力小室或设地上组装式热力箱;有地下室的住宅建筑,热力入口宜设置在地下室内可锁闭的专用空间内。(2)对补建或改造工程,热力入口设在门栋雨棚上或建筑物外地面上,并应采取防雨、防冻及防盗等保护措施。建筑物的热力入口是否设总热量表应根据供热系统的热计量方案确定。 建筑物的热力入口装置除常规做法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在回水管上设自力式差压控制阀或自力式流量控制阀。建筑物内供暖系统为定流量时应设自力式流量控制阀;建筑物内采暖系统为变流量时应设自力式差压控制阀。自力式差压控制阀或自力式流量控制阀的两端压差范围宜为8~100kPa。(2)热力入口的总热量表的流量传感器宜设在回水管上,且供水管宜设两级过滤器,一级应为3mm孔径的粗过滤器,二级宜为40~60目的精过滤器。(3)供、回水管应设必要的压力表或压力表管口,其设置原则如下:1)通过压力表可以观测热力入口的资用压力。2)通过压力表可以直接或间接判断过滤器两端压差。3)通过压力表可以观察自力式差压控制阀 户内采暖系统入口装置的基本构成要满足计量供热的需要。计量供热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对各户的用热量进行计量,因此需设置户用热量表,为了保护热量表及散热器恒温阀不被堵塞,还需在表前设置过滤器。另外,从便于管理和控制的角度,在供水管上应安装锁闭阀,以便需要时采取强制性措施关闭用户的采暖系统。热力入口的具体设置方式如图5-15。图5-15典型户内系统热力入口示意图1-封闭调节阀;2-过滤器;3-热量表;4-截止阀;5-钢塑直通连接管件;6-热镀锌钢管;5-塑料管1.3.5分户热力入口计量装置 分户计量采暖系统户外管道一般采用金属管材,而户内管道常采取塑料管材,因此必然涉及到一个连接问题。目前,常用作法是将二者用钢塑连接件相连,常见连接方式与分界设置见图5-16。图5-16管道安装材质变化的分界示意图1-分户支管;2-钢塑直通连接管件;3-塑料管;4-分户墙;5-分户墙饰面 必须在建筑设计中就考虑到按户安装热表的供热系统布置。(1)对建筑平面设计的要求采用热量表按户进行计量时,平面设计应考虑供、回水立管的布置。(2)管道的布置实施按户热表计量,室内管道增加,这既影响美观也占用了有效使用面积,且不好布置家具,对部分供暖系统管道进行暗设,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建筑设计时,有可能时应等虑管道预埋暗设(3)层高的要求对按户设热量表的单独环路,由于室内需布置供回水干管,因此以往的标准层高不利于管路的布置,需增加层高。1.3.6对土建的要求 分户热计量采暖系统的安装2.1施工准备2.1.1材料(1)钢管、管件、调节锁闭阀、温度传感器、热流量计量表、污物收集器(也称过滤器或除污器)、热流量显示器、三通调节锁闭阀(左型及右型)、阀门、交联塑料管、交联塑料管件、铝塑复合管及管件。(2)聚四氟乙烯生料带、铅油、麻丝、钢锯条、砂轮片、机油、电焊条、气焊条、氧气电石。 2.1.2机具(1)电动套丝机、电动割管机、电动砂轮机、电动打压泵、电动机、电焊机、管压力及案子、管子台虎钳、手电钻、冲击电钻、型材切割机。(2)铰板及扳牙、钢锯、电焊工具、管钳子、活扳手、螺丝刀、圆扳牙、坡口机、手电钻。 2.1.3工作条件(1)干管安装:内敷设的干管,应在地面砖、水磨石地面、木地板、竹地板、大理石地板等装修之前进行安装、试压、防腐、保温后再隐蔽(按本工艺标准进行)。(2)立管安装:一般在土建主体工程完成后,高层建筑的管道井施工完成后方可进行。(3)支管安装:土建工程基本完成,散热器已安装就位,室内墙体抹灰已完成或装饰层厚度已定出。 2.2施工工艺测绘、定位→散热器托钩制安→管道支架制安→散热器安装→仪表、阀件组装→管道安装→试压→通热试验→调试→验收施工过程: 2.2.1测绘、定位管道在安装前,必须实地测量,认真绘制加工草图,将实地测量尺寸分别标注在草图上。同时,将管件、配件、阀件、仪表的规格、型号及其所在位置、标高、方向均一一在图上标注清楚。 2.2.2散热器的托钩制作散热器的型号不同,固定散热器的托钩也不完全相同。首先按照设计选定的型号,确定散热器的托钩型式、位置及其数量。然后进行计量下料加工或者直接购进。有的散热器是用连接板的挂托形式固定,随散热器一起进入现场,无须自备。经量尺放线后确定埋栽托钩(或接板)的孔洞中心,用手锤和钎子凿好孔洞或用冲击电钻钻孔。将孔洞用水冲洗湿润后,用细石混凝土栽牢托钩。如果散热器用连接板挂托,只须用手电钻钻孔栽进膨胀螺栓,再安装连接板即可。以上均详见本工艺标准有关部分。 2.2.3管道支架制安安装前尽量配合土建工程做好各种孔洞和套管,包括温度传感系统中的传感电缆、显示器的插入盒(在砌筑时)作好预留和预埋。单户计热(量)供暖系统中的支架远比过去的住宅供暖供暖要复杂得多,也多得多。以往的住宅供暖系统不论采用什么型式,一般只有顶层和底层(高层建筑中分区供热,也仅增加很少的几层)设有水平干管,而单户计热(量)系统每一户均设有入户装置,均设有水平供回水管。必须安装美观、长短适度、牢固且不妨碍高级装修的支架。 支架的加工应精细,尽量利用型材切割机,避免用气、电焊切割。支架加工不可太长,管道距墙不可太远,不可超过规定值。在除锈和喷、刷防锈漆的施工中,每一道操作程序必须严格把住质量标准。支架在安装时,必须用量杆确定标高,计算后找准坡度、钉进钎子、拉直小线,支架应依据拉线坡度栽齐、栽牢。单户计热(量)供暖系统中的排气与泄水是供热中的关键问题,管道安装必须保证设计坡度。 2.2.4散热器安装按散热器的型号、规格、技术要求,参见本工艺标准中散热器部分进行。单户计热(量)的散热器不同于以往、一栋住宅楼的散热器的型号是基本相同的。而分户的系统都是独立的,有可能各户所用的散热器不完全是同一种型号、同一种规格、同一种彩色。因此,安装之前,要按各户对散热器的不同要求进行排列和安置。不可混淆,更不能安错。安装后,对散热器的各部安装尺寸进行检查和核对,发现有差误应及时纠正,以利于下道配管工序的进行。 2.2.5入户装置组装每一户的入户装置在管道安装之前先进行下料、正式组装。每户系统的进出口装置,包括供水管进口处或者是回水管出口处的卡帽锁闭球阀(详见图5-20)、控制阀(供水阀和回水阀)、污物收集器(即排污器)、热表(流量系统及计算系统)、热表显示器系统、温度传感器系统、电缆和管件组合而成。 2.2.6管道安装(1)根据实地测量绘制的加工草图,按照“先干管、后立支管”的顺序进行量尺下料、断管、螺纹加工或坡口加工,然后安装就位后进行螺纹连接或焊接。各个工序参见本工艺标准中的环节进行操作。立管上,散热器支管上若设有直通调节锁闭阀或三通调节锁时,注意进场的锁闭阀是否有左型右型之分,事先进行选定、试扣、组合。 (2)管子预制加工后进行安装。水平管道上架就位后,用水平尺认真校核坡度,如果设计段无坡度要求应保持水平,不允许有反坡和塌腰现象。低处应设泄水阀门,供水干管最高处应设自动排气阀,排气阀上的引出管应引至卫生间或厨房洗涤盆处。严禁将引出管设在卧室等处。(3)入户装置安装。①入户的户型常见的有一梯三户、一梯两户,将组装好的人户装置分别按户型进行每户安装,安装前先将搁置组装成型的装置托架栽好,托架的形式和位置设计若无明确规定,可按本工艺标准选用,但是托支架安设后不得妨碍进出口阀门、锁闭阀、排污器、测温感应器等的正常操作和使用。 ②热表显示器安装。首先配合电气进行热表电缆线的安装,安装过程中应该按照热表显示器背面的规定标记进行接线,不得自行改动。然后,将热表显示器固定在人户外壁的预留洞槽中。—般根据户型都事先将显示器的位置预留出洞槽,有并排安装也可以上下排列安装,也有设于各户离自己门口最近的墙上,视建筑结构而确定。由于显示器位于入户门外壁上,在交付使用前严加保护,不得损坏。 ③安装时,应检查已经组装好的装置中,标有红色套管的温度传感器应插装在入水一侧;污物收集器(排污器)应安装在流量系统的前方,不可调位与安错。如果发现错误,必须立即纠正,重新组合后再进行安装。④在流量系统和计算系统的外壳上,标识的箭头方向必须和水流方向一致,不得安反。 (1)供热系统全部安装完,可按本工艺标准有关部分进行系统水压试验。试压过程中应严格检查,发现有渗水之处立即停止试压,完全修好后再进行试压直至不渗不漏为合格。试压以后,应打开全部阀件以1MPa上的压力用水流反复冲洗管道及附件(不可用空气清洗)。(2)通热试验过程中,可进行各个单户热力平衡调试,从最不利、最远的单户调起,直至离热源最近的一户为止。从热表显示器上所显示的数字应达到全单元系统中各户的设计热流量为合格(在设计图上应标注每户计算热流量)。2.2.7试压、通热、调试 (3)然后调节每一个分户内部的独立系统,将系统调节在设计温度范围内(一般设计均为上限值),通过恒温调节,使每一个房间可以达到所需要的设计温度即为合格。 2.3成品保护1)暗设管道均应设有标志,防止施工中损伤管道。热表、热表显示器、三通阀、调节阀、温控器、除污器等设施安装后应注意保护严禁碰坏,对于人户外壁上的热表显示器在正式交付使用前应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2)安装好的管道不得做支撑用,系安全绳、搁脚手板,也禁止攀登。 3)抹灰或喷浆前,应把已安完的管道盖好,以免落上灰浆,否则不仅污染管道,还增加了大量的清扫工作量,又影响到刷油质量。4)立、支管安装后,将阀门的手轮锁闭阀的锁帽卸下,集中保管,竣工时统一安装再交付使用。5)管道搬运、安装、施焊时,要注意保护好已做好的墙面和地面。 2.4安全注意事项1)利用塔吊向楼层运管时,必须绑牢固,以防管子滑脱打伤人。2)现场同一垂直面上交叉作业时必须戴上安全帽,必要时设置安全隔离层,出人在吊车臂回转范围行走,随时注意有无重物起吊。3)支托架上安装管子时,先把管子固定好再接口,防止管子滑脱砸伤人。 2.4安全注意事项4)安装立管时,先将楼板孔洞周围清理干净,不准向下扔东西。在管井操作时,必须盖好上层井口的防护板。5)在地沟内或天棚里操作时,应用防水电线和12V安全电压照明。天棚内焊接要严加注意防火。焊接地点严禁堆放易燃物。6)高空作业时带好安全带,严防登滑或踩探头板。 2.5质量标准1)埋设管道不应有接头,埋设管材必须采用优质交联聚乙烯管、铝塑复合管和耐久管材,不得采用一般塑料管。若采用钢管应有保温措施,防止对装修后的木地板或竹地板造成不良后果。2)管道敷设必须有>0.002,≤0.003的坡度,若设计流速≥0.6m/s,安装时可不设坡度,但不得有反坡和塌腰。 2.6质量通病与防治 结束101 第四章生物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讨论题:1、你理解教学设计的含义是什么?2、教学设计的内容有哪些?3、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有哪些?4、新课程条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一节教学设计概述教学设计: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的规划过程。教学设计包括:1分析教学问题和学习需求2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和步骤3选择合适的反馈评价方式 一教学设计概念运用系统方法,在对教学系统中的各种要素(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教学媒体等)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整和各种课程资源,运用现代学习心理学理论,设计规划学习的程序、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及学习结果的评价标准的过程。 二教学设计步骤:确定教学的预期目标;分析学生的起点状态,包括学生的原有知识、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设计教学内容,即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教学预期目标)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设计教学策略,包括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的设计,主要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诶学生呈现教学内容,安排学习活动,并提供学习指导;设计教学评价,即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 三教学设计的特点现代教学设计是对教学活动的预先分析与决策,是一个构思、策划并制定教学活动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规划和组织,使教学活动的诸要素得到有序的、优化的安排,从而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 任何一种教学设计都是在某种特定的教学活动背景下进行的,教学活动背景(如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不同,教学设计方案就会出现差异。也就是说,教学设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针对某一种教学情景来设计问题解决程序的过程。教学设计是对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活动的规划,他除了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因素以外,特别强调对教学对象——学习者的起始状态的了解和分析,强调以学习者现有的发展水平以起点来设计教学活动。三教学设计的特点 教学设计中包含了广泛的活动。以研究学习目标而著称的美国学者马杰指出:教学设计所要解决的问题依次由三个基本问题所组成。首先是“我要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定;接着是“我如何去那里?”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等;然后是“我怎么判断我已经到达了那里?”即教学评价与监控。也就是说,教学设计是由目标设计、内容方法设计、评价监控设计所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三教学设计的特点 教学设计方案的机动性。教学设计方案作为一种对教学活动的预先分析与决策,毕竟不是教学活动本身,因此并非固定不变。任何有经验的教师都会根据教学的实际进程灵活机动地修正、变通,以适应当时的教学实际需要。三教学设计的特点 四教学设计的内容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设计的思路教学目标的制定,解决教与学的问题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评价的设计板书内容的设计 1、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内容的结构及其特点四教学设计的内容 2.教学设计的思路(1)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相适度。(2)教学方法的选择。从学生认知心理特点出发从学习内容的特点出发从教学的重点难点出发从学科教学特点出发从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出发四教学设计的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时,主要考虑 3.教学目标的制定,解决教与学的问题四教学设计的内容 4.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过程的组织对教学内容的合理组织对教学媒体的最优组合按学生认知规律安排按学科特点安排目的性与适切性针对性与启发性先进性与可操作性四教学设计的内容 5.教学评价的设计评价的类型评价的方法讨论互评法综合表述法书面检测法四教学设计的内容知识点目标形成兴评价阶段目标终结兴评价 6.板书内容的设计板书设计方式提纲式结构式图解式四教学设计的内容 案例与评析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设计板书设计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