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0 MB
  • 2022-04-29 14:48:33 发布

最新中国的饮茶方法课件PPT.ppt

  • 1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中国的饮茶方法 前言:我国饮茶的方法先后经过烹茶、点茶、泡茶和当代饮茶法等几个阶段。 一、唐代烹茶1、中唐之后,饮茶风俗日盛,成为国饮。很多文人雅士以茶会友,辟茶室,植名茶,吟茶诗,做茶画,著茶书,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⑤酌茶:即向茶盏分茶,使各碗沫饽均匀。⑥品茶:趁热饮茶,将鲜白的茶沫、咸香的茶汤和嫩柔的茶末一起喝下去。 (2)庵茶法:将茶叶先碾碎,再煎熬、烤干、舂捣,然后放在瓶子或细口的瓦器中,灌上沸水浸泡后饮用。(3)煮茶法:把葱、姜、枣、橘皮、薄荷等物与茶放在一起,充分煮沸。总结:唐代饮茶开启了品饮艺术的先河,使饮茶成为了精神生活的享受。 二、宋代点茶1、宋代饮茶概况(1)中国茶饮在宋代更为盛行,制茶工艺有了新的突破。福建建安北苑出产的模压龙凤茶名冠天下。(2)宋徽宗赵佶御笔亲书了一部《大观茶论》,流传后世。(3)宋代点茶已在社会各个阶层中普及。后传至日本经千利休改造成为了日本茶道。 2、宋代点茶法:比唐代煎茶法更为讲究。(1)炙茶:用炭火烤干饼茶的水汽(2)碾罗:将茶饼碾碎成粉末,再用筛过。(3)候汤:掌握用水的沸滚程度。(4)熁xié盏:用沸水冲洗杯盏,预热饮具。 (5)点茶:先将适量的茶粉放入茶盏中点泡一些沸水,将茶粉调成清状,然后再添加沸水,边添边用茶筅搅动,直到茶汤表面浮起一层白色茶沫。点泡后,如果茶汤的颜色呈乳白色,茶汤表面泛起“汤花”能较长时间凝注杯盏内壁不动,这样就算点泡出一杯好茶。 3、宋代斗茶:评比调茶技术和茶质优劣,也称茗战。一看汤色:纯白如乳为上。表明茶质鲜嫩,制作精良。二看汤花:色泽与汤色一致。汤花散退较早,出现水痕为负。最后品评茶汤,味、香、色俱佳才能获胜。使用茶盏:福建建安的兔毫盏(黑釉瓷的一种) 4、宋代泡茶游戏——分茶,又称茶百戏。即用高超的点茶技艺。使汤花在极短的时间内显现出奇幻莫测的图形或字迹。有的技艺更高超,只需单手提壶,将沸水由上而下注入放好茶末的茶盏中,茶面立即呈现奇丽的图形或文字。 三、明清泡茶一、明代饮茶概况饮茶风尚发展到明代,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随着茶叶加工方法的简化,茶的品饮方式也走向简单化。宋元时期:“全民皆斗”的斗茶之风已经衰退,穷工极巧的饼茶被散茶所代替,盛行了几个世纪的唐烹宋点也变革成用沸水直接冲泡的”瀹[yuè]饮法”。 二、瀹饮法(沸水冲泡散茶法)1、备器:紫砂壶、白瓷、青花瓷2、备茶:散茶3、涤具:用上品泉水洗涤茶具。4、洗茶:用热水洗涤茶叶。5、候汤:水需纯熟。6、投茶:有下投、中投和上投之分。7、品茶:追求真香、真色、真味 四、当代饮茶1、清饮是目前我国大部分人的主要饮茶方式。选用茶条,用开水冲泡,讲究泡茶的水质、水温和茶炉、茶具,茶中不加奶、糖等料,在清饮品尝中欣赏茶的色香味形。,慢斟细啜时领略幽雅闲逸、洒脱自然的情趣。 2、调饮。即在茶汤中添加其他物品,一般现调现饮。3、袋泡茶。现在世界上的袋泡茶有红茶、绿茶、花茶、乌龙茶和药用保健茶等。4、罐装茶。通常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茶饮料,一类是添加香料或果汁的混配茶饮料。5、冷饮。 不同茶类的饮用方法,并没有明显的界限,甚至是可以相互通用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在品饮时,对各种茶的追求是不一样的,如对普洱茶、武夷岩茶讲究酽(yàn)和香,绿茶讲究清香,红茶讲究浓鲜,西湖龙井讲究色、香、味、形,总的说来,对各种茶的要求都讲究一个,“醇”字,这就是各种茶的固有本色。人们之所以要强调各种茶的饮用方法,其实,无非是为了发挥各种茶的固有特色罢了。 (1)绿茶的泡饮方法在我国无论南方,北方,产地、销区,城市、农村,以至于国外,都有大量的人饮用,使得绿茶的饮用方法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归纳起来,具有代表性的饮用方法有如下几种: (1)茶具配置(以透明玻璃杯具为例)玻璃杯泡绿茶,适于品饮细嫩的名贵绿茶,便于充分欣赏名茶的外形、内质。茶在水中的缓慢舒展、游动、变幻过程,人们称其为“绿茶舞”。 (2)冲泡技艺a.备具。将三只玻璃杯杯口向下置杯托内,成直线状摆在茶盘斜对角线位置(左低右高);茶盘左上方摆放茶样罐;中下方置茶巾盘(内置茶巾),上叠放茶荷及茶匙;右下角放水壶。摆放完毕后覆以大块的泡茶巾(防灰、美观),置桌面备用。 b.备水。尽可能选用清洁的天然水。有条件的茶艺馆应安装水过滤设施,家庭自用可自汲泉水或购买瓶装泉水。急火煮水至沸腾,冲入热水瓶备用。泡茶前先用少许开水温壶,再倒入煮开的水贮存。这一点在气温较低时十分重要,温热后的水壶贮水可避免水温下降过快(开水壶中水温应控制在85℃左右)。 c.布具。分宾主落座后,冲泡者揭去泡茶巾叠放在茶盘右侧桌面上;双手(在泡茶过程中强调用双手做动作,一则显得稳重,二则表示敬意)将水壶移到茶盘右侧桌面;将茶荷、茶匙摆放在茶盘后方左侧,茶巾盘放在茶盘后方右侧;将茶样罐放到茶盘左侧上方桌面上;用双手按从右到左的顺序将茶杯翻正。 d.置茶。用前文介绍的茶荷、茶匙置茶手法,用茶匙将茶叶从茶样罐中拨入茶荷中,再分放各杯中。一般的茶水比例为1克:50毫升,每杯用茶叶2克~3克。盖好茶样罐并复位。 e.赏茶。双手将玻璃杯奉给来宾,敬请欣赏干茶外形、色泽及嗅闻干茶香。赏毕按原顺序双手收回茶杯。 明代张源《茶录》中认为:“春秋用中投,夏上投,冬下投。”各投茶法实质上是根据气温变化,人为调控泡茶水温。 上投法:先冲水后投茶,适用于特别细嫩的茶。如碧螺春、信阳毛尖等。如对松散型或毛峰类茶叶,都是不适宜的,否则,会使茶叶浮在汤面。 第一步:准备透明玻璃杯(本例杯子大小约200ml,之所以选透明玻璃杯,主要是为了便于后面的的观察),置入适量适温的开水后,投入3-5克绿茶茶叶。第二步:静待绿茶茶叶下沉。第三步:绿茶茶叶在杯中逐渐伸展,上下沉浮,汤明色绿。第四步:欣赏绿茶茶叶起浮及舒展的过程。第五步:待绿茶茶叶完全下沉后即可品饮。 用上投法泡茶,虽然解决了部分紧实的高级细嫩名茶因开水温度太高,从而造成对茶汤和茶姿的不利影响,但同时,采用上投法泡茶,会使杯中茶汤浓度上下不一,茶的香气不容易挥发。因此,品饮上投法冲泡的茶时,最好先轻轻摇动茶杯,使茶汤浓度上下均一,茶香得以透发。 中投法:一般如龙井、太湖绿、六安瓜片、绿阳春等大多采用中投法。中投法其实就是两次分段泡茶法,它虽然对茶的选择不是很强,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泡茶水温偏高带来的弊端,但也给泡茶带来复杂化。 第一步:  准备透明玻璃杯(本例杯子大小约200ml),先置入适温开水约三分之一,投入3-5克绿茶茶叶,静待绿茶茶叶慢慢舒展。第二步:待绿茶茶叶舒展后,加满开水。第三步:绿茶茶叶完全下沉后即可饮用。 下投法:先投茶后注水,适合于茶条松展的茶。第一步: 准备瓷盖杯(本例大小约150ml),投入适量茶叶,加入少许适温开水。第二步:拿起冲泡的瓷盖杯,徐徐摇动使茶叶完全濡湿,并让茶叶自然舒展。第三步:待茶叶稍为舒展后,加入九分满开水。第四步:等待茶叶溶出茶汤。第五步:用杯盖稍微拨动茶汤,使茶叶溶出的茶汤更平均后即可饮用。 为了保证绿茶的鲜嫩度,使口感更佳,同时使绿茶中的营养成分能被人体更好吸收,适宜用80度左右的水冲泡。一般就茶叶的营养成分和药效作用而言,头泡茶香味鲜爽,二泡茶浓而不鲜,三泡茶香尽味淡,四泡茶缺少滋味,再泡就无多少品饮价值了 (2)红茶的泡饮方法清饮法在红茶中不加任何其他物品,保持红茶的真香和本味的饮法称为清饮法。 按茶汤的加工方法可分为冲泡法和煮饮法。其中以冲泡法为好,既方便又卫生。冲泡时可用杯,亦可用壶,投茶量因人而异。 清饮时,静品默赏红茶的真香和本味,味浓香水,最容易体会到黄庭坚品茶时感受到"恰似灯下故,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的绝妙境界。 根据瓷壶的容量投入适量茶叶,注入开水(冲泡后的茶汤要求汤色红艳为宜,水温以70-80°为宜,头几次冲泡使用刚烧开的沸水可能出现酸味),冲泡时间一般为头2泡出水时间为五秒钟,3泡后出水时间可视泡数增加以及口味而适当延长。不宜浸泡过久,合适的浸泡时间不仅茶汤滋味宜人,还可增加耐泡次数。 调饮法在红茶中加入辅料,以佐汤味的饮法称之为调饮法。调饮红茶可用的辅料极为丰富,如牛奶、糖、柠檬汁、蜂蜜甚至香槟酒进行调配。调出的饮品多姿多彩,风味各异,深受现代各层次消费者的青睐。 花茶的泡饮方法融茶叶之味,鲜花之香于一体,饮花茶犹如品赏一件茶的艺术品。花茶的品种很多,其中以茉莉花茶最为常见。下面以茉莉花茶的冲泡为例: 花茶泡饮方法,以能维持香气不致无效散失和显示特质美为原则,这些都应在冲泡时加以注意。具体泡饮程序如下。 一般品饮花茶茶具,选用的是白色的有盖瓷杯,或盖碗(配有茶碗、碗盖和茶托),如冲泡茶坯特别细嫩,为提高艺术欣赏价值,也有采用透明玻璃杯的。⑴备具 就是将茶盏置于茶盘,用沸水高温冲茶盏、茶托,再将盖浸入盛沸水的茶盏转动,尔后去水,这个过程的主要目的在于清洁茶具。⑵烫盏: 用竹匙轻轻将花茶取出,按需分别置入茶盏。用量结合各人的口味按需增减。⑶置茶: 向茶盏冲入沸水,通常宜提高茶壶,使壶口沸水从高处落下,促使茶盏内茶叶滚动,以利浸泡。一般冲水至八分满为止,冲后立即加盖,以保茶香。⑷冲泡: 花茶冲泡静置3分钟后,即可提起茶盏,揭开杯盖一侧,用鼻闻香,顿觉芬芳扑鼻而来。有兴趣者,还可凑着香气作深呼吸状,以充分领略香气给人的愉悦之感,人称“鼻品”。⑸闻香: 经闻香后,待茶汤稍凉适口时,小口喝入,并将茶汤在口中稍时停留,以口吸气、鼻呼气相配合的动作,使茶汤在舌面上往返流动1-2次,充分与味蕾接触,品尝茶叶和香气后再咽下,这叫“口品”。所以民间对饮花茶“一口为喝,三口为品”之说。⑹品饮: 花茶一般可冲泡2—3次,接下去即使有茶味,也很难有花香之感了。 黑茶的泡饮方法1、一般选用茶具以紫砂的杯或壶即可,此茶宜过滤后用玻璃杯饮用,其汤色十分漂亮,极具观赏性。 2、先放入适量的茶叶(视喝茶人数而定,如一人喝的话一次取茶十克以内即可),散茶直接放入;茶砖、饼茶取一块打碎放入茶具中。 3、注入100℃的开水冲泡。可快饮也可三泡再饮。此茶极耐泡!可随时添加开水泡饮多杯,如添加一次开水您都长泡不饮尽的话,可以从早到晚喝一天,中途不必换新茶冲沏。 4、黑茶是发酵茶,所以,第一次冲泡的水一般不喝,即第一次冲入水便倒掉,从第二次冲泡喝起。 黑茶中很多都是紧压茶,其冲泡方法和其他饮法有以下不同之处:第一是饮用时要将成块的茶叶打碎;用烹煮的方法喝最佳,冲泡的方法次之;第三,可以在茶汤中添加牛奶、蜂蜜、白糖、红糖等,根据个人爱好调制饮用。 少数民族饮茶习俗 生理病因病理特点附属医院中医科赵丽华 【要求】掌握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生长和发育是小儿时期特有的生理现象,也是不同于成人的基本特点。生长指小儿形体的增长,发育表示各种功能的演进。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形态和功能的不断成熟、完善。反映了小儿的生理特点。 一、生理特点小儿的生理特点可归纳为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两个方面: (一)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是小儿生理特点之一,用来比喻小儿时期生长发育非常迅速。以形体发育为例,小儿体重,从出生到1周岁增长3倍,身长增长1.5倍,头围增长1/2倍。动作功能、智力发育及脏腑功能活动也是快速增长,不断向完善、成熟的方面发展,年龄越小,生长速度越快。 古代医家把小儿这种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称之为“纯阳”,我国现存最早的《颅囟经》中首先提出小儿从先天所禀之肾中元阴元阳尚未耗伤,所以生机特别旺盛,生长发育速度迅速。“纯阳”的理论,高度概括了小儿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阳充阴长的过程,有如旭日东升,草木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生理现象。同时也说明因发育迅速,对水谷精气的需求量大,为适应各阶段生长发育的要求,所以常常相对地感到阴的不足,需要不断地加以补充。“纯阳”不等于盛阳,也不是有阳无阴。 (二)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是小儿生理的另一特点,脏腑是指五脏六腑,形气是指形体结构、气血津液、气化功能。小儿出生后,五脏六腑都是娇柔嫩弱的,其形体结构、四肢百骸、筋骨肌肉、气血津液、气化功能都是不够成熟和相对不足的。 古代医家对小儿的这种生理特点早有论述,如《灵枢·逆顺肥瘦》中说:“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颅囟经·病证》提出:“孩子气脉未调,脏腑脆薄,腠理开疏”,《小儿病源方论·养子十法》则云:“小儿一周之内,皮毛、肌肉、筋骨、脑髓、五脏六腑、营卫、气血,皆未坚固”,清代吴鞠通则进一步指出小儿时期的机体柔嫩,气血不足,脾胃虚弱,肾气未充,腠理疏松,神气怯弱,筋骨未坚等特点是“稚阴稚阳”的表现,并指出小儿生长发育的过程是阴长阳充,进一步说明了小儿无论在物质基础与生理功能上,都是幼稚和不完善的。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主要表现在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等几个方面:⑴肺常不足肺主一身之气,外合皮毛。肺脏娇嫩,则卫外不固,易为外邪侵袭。肺之气赖脾之精微充养,脾胃健旺,则肺卫自固,而小儿脾胃不足,则肺气亦弱。 ⑵脾常不足脾胃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儿发育迅速,生机旺盛,对营养精微需求较成人相对为多,但小儿脾胃薄弱,饮食稍增,即易引起运化功能失常,故曰脾常不足。 ⑶肾常虚肾为先天之本,肾中元阳元阴为生命之根本,各脏之阴取之于肾阴的滋润,各脏之阳依赖于肾阳之温养。小儿生长发育、抗病能力以及骨髓、脑髓、发、耳、齿的正常发育和功能都与肾脏有关。小儿出生后处于生长发育之时,肾气未盛,气血未充,肾气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充盛,此即小儿肾常虚之意。 此外,小儿五脏功能生理特点,还表现为肝常有余、心常有余,所谓肝常有余,不是指小儿肝阳亢盛,而主要是指小儿时期肝主疏泄,具有升发疏泄全身气机的功能。心常有余同样不是指心火亢盛,而指是小儿发育迅速,心气旺盛有余,呈生机蓬勃之象。 二、病因特点小儿疾病的病因与成人有相似之处,但由于有其体质特点,尚具有特殊性。小儿病因主要有外感六淫、疠气、内伤饮食、胎产损伤、禀赋因素四个方面,其中胎产损伤为小儿所特有。小儿疾病的发生,一是机体正气不足,二是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所致。总的来说,小儿易患外感疾病及脾胃疾病。 (一)外感六淫、疠气六淫同样是小儿致病因素,只是较之成人,有其特异性。风为百病之长,在小儿发病原因中颇为突出,占小儿外感致病因素中第一位。小儿肺常不足,腠理不密,肌肤疏松,风邪易从口鼻、皮毛而入,引起伤风、感冒、咳嗽、哮喘、肺炎喘嗽等肺系疾病。风邪致病,在小儿往往有两种特点: 1.传变迅速:风为阳邪,善行数变,风邪外袭,发病急、传变快,故小儿起病往往急,如不及时疏解,易从内传,由表及里、化热化火、引动肝风,出现抽风等症。 2.兼邪致病:小儿外感风邪易于其它病邪兼夹致病。常见有夹寒、夹热、夹湿等,如感冒时的风寒证、风热证、以及风寒湿三邪合致的痹证等。小儿脾常不足,感受风邪还常常兼夹食滞,临床见既有发热恶风、鼻塞流涕、喷嚏,又有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的表里同病。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邪致病,临床除见冷哮、寒湿泻外,早产儿、双胎儿由于阳气不足,感受寒邪后,阳气不能温煦肌肤,可发生新生儿硬肿症,见体温不升,哭声无力,皮肤僵硬,发冷,甚至水肿等症。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具有严格的季节性。小儿感受暑邪,可发生高热、昏迷、抽痉等暑风、暑痉的危重症候,在病情发展过程中,往往反映了热、痰、惊、风的病理变化。热盛生风、风盛生痰、痰盛生惊,互为因果,互相联系,为暑邪的特点。暑为夏令的主气,一般不致病,但部分小儿禀赋不足,体质虚弱,不能适应夏季酷热气候,易感暑气,发生小儿夏季热,见高热、无汗、口渴、多尿症状。暑夹湿邪侵袭,小儿还可发生疰夏症,见身倦、头重、食欲不振等症。 湿性粘滞,小儿脾常不足,如湿邪内留,则脾先受困,脾运无权,不能运化水湿,湿盛则濡泻,故小儿腹泻最为多见。感受湿邪还可引起其他疾病,如湿与热合,发生痿证。 燥邪易伤津液。燥邪疫毒侵犯肺胃,循经上炎,可发生疫喉,秋燥伤肺,可见干咳、少痰、口咽干燥、舌红苔少等肺燥伤阴之证。除感受六淫之外,小儿还常易感受疫疠之气,而引起时行疾病如麻痹、丹痧、痄腮等,往往病情较重,相互传染。 火为阳邪,小儿除感受温热病邪外,其它风、寒、暑、湿、燥等病因均可化热化火,小儿因体质因素,容易化火动风、动血,发生晕厥、抽风、发斑、出血等证。 (二)饮食内伤小儿具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运化力弱,易发生脾胃疾病,导致脾胃疾病的原因不外饮食不当、饮食不洁、饮食偏嗜三个方面。 (1)饮食不当、饥饱失常。小儿往往饮食不能自节,乳食过饱、停聚中焦,可发生食积、呕吐、腹胀、腹痛、泄泻等证;喂养不足,如母乳过少、断奶太早、摄入不足,小儿气血生化乏源,可致营养不良等。(2)饮食不洁。小儿脾胃薄弱,不知卫生,如食物不洁,损伤脾胃,可致呕吐、腹泻、痢疾、虫证等,严重者可致食物中毒,甚至危及生命。(3)饮食偏嗜有些小儿常见偏食、挑食不良习惯,长期如此可致营养缺乏,脾胃薄弱,气血生化乏源。小儿临床可见形体消瘦、面色痿黄等证,甚至影响生长发育。 (三)胎产损伤小儿病因除以上外感六淫及内伤乳食外,还与胎禀因素及产时损伤有关。常见有以下几种。1、孕母营养不良:孕妇严重营养不良可致胎儿发育不足,易发生流产、早产及低出生体重。2、孕母疾病:孕母疾病亦可对胎儿产生影响,如妊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可致死胎、畸胎,出生后可致先天性风疹综合证。孕妇感染水痘,可经胎盘传给胎儿。 3、孕母吸烟、酗酒:妊娠期间,若孕母吸烟可致胎儿生长发育迟缓,出生时体重低下,酗酒可致胎儿畸形。4、其它:孕母在妊娠期间用某些药物如反应停、麝香等药物,或接触某些放射线,亦可使胎儿畸形。胎毒,古人认为婴儿的某些病症,其发病原因与妊娠期间母体的热毒有关。生后所患疮疡诸病称为“胎毒”。如虫疥流丹、胎搐、胎黄等。现在随着对病原学认识的深入,以很少使用胎毒病因。 5、产时损伤:产程过长,可致新生儿窒息;胎吸、产钳使用不当,可致新生儿头颅血肿、斜颈等证。产程过短,急产婴儿可因突然离开母体,导致短时间反应消失、不会啼哭,年长后可致多动、五迟、五软、痴呆等。6、断脐结扎不善:因断脐结扎不善引起的疾病也不鲜见。如脐带结扎过松过紧,都可引起脐血,断脐时感染风湿秽毒可致脐风,结扎后感染湿热邪毒可致赤游丹、脐湿、脐疮等疾患。 (四)禀赋因素小儿某些疾病与遗传因素有关,如哮喘、癫痫等疾病往往有家族史。另外溶血性黄疸又与子母血型不合有直接的关系。(五)其它病因如情志因素及意外情况。 三、病理特点由于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性,其病理变化亦具有特色,归纳起来,小儿病理特点主要有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两方面。 (一)发病容易,传变迅速1.发病容易吴鞠通指出小儿“其脏腑薄,藩篱疏,易于传变,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正说明小儿易于发病,且发病之后易于传变。从小儿常见疾病来看,时行疾病及脾、肺疾病多见。这符合肺常虚,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 肺为娇脏。小儿肺常不足,卫外功能不固,对外界适应能力较差,外邪不论从口鼻而入,或由皮毛侵袭,均能影响肺的功能,而损及肺脏。小儿易患呼吸道疾患,如感冒、咳嗽、哮喘、肺炎喘嗽等,其发病率占儿科疾病的首位。脾为后天之本,小儿脾常不足,消化吸收功能较差,易为饮食所伤。脾气伤则清不升,胃不和则浊不降,所以小儿脾胃疾病为多,如积滞、呕吐、腹泻、疳证常可相互影响。症状交替出现。肾为后天之本,小儿容易发生先天元精不足而引起疾患,如解颅、胎怯、胎弱、五迟五软等。 小儿脏腑经络嫩小,内脏精气不足,感邪之后,邪气易于枭张,从阳化热,由温化火,邪热内蕴易引动肝风,,见手足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小儿心神怯弱,心气不足,在发病过程中,易发生烦躁惊乱、神志昏迷、啼哭无常,或痰蒙心包,出现昏迷。除此之外,小儿时行疾病亦较多见,如麻疹、奶麻、丹痧、暑湿、小儿麻痹症等,发病率远较成人为高。 2、传变迅速小儿患病以后,又有变化迅速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疾病的寒热虚实相互转化上。寒热者,指判断疾病性质。虚实者,判断正气的强弱、邪气盛衰。小儿疾病“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转变远较成人迅速。易虚易实是指小儿一旦患病,邪气易实,正气易虚。实证可以迅速转为虚证,或者虚实并见;虚证亦可以见实象,出现错综复杂的症候。这是因为小儿生理发育未成熟、脏腑功能活动的缘故。 例如小儿外感风邪,肺卫不和致感冒发生,如果失治误治,或正气虚弱,外邪易化火化热,灼伤肺经,炼液成痰,闭阻肺络,转为肺炎喘嗽,出现发热、咳嗽、气急鼻煽、涕泪俱无等实证。肺气闭阻,心血运行不畅,可见唇青紫绀等淤血实证。正不敌邪,心失所养,造成心气不足,可导致心阳虚衰之变,甚至阳气暴脱,出现咳喘痰盛,颜面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的虚象。又如婴儿泄泻,原为外感时邪,或内伤乳食的实证,在病变发展的过程中,若因暴吐暴泻,津伤液脱,病情可急剧转变,出现目眶凹陷、小便短少、口渴舌燥、舌绛无津的伤阴虚证。阴阳本为互根,由阴伤及阳,又见肢冷面白、表情淡漠、冷汗出的阳伤症候。最后导致阴阳两伤。尤其暑温病程中,由实转虚、由闭转脱的变化势如奔马、急如掣电。 易寒易热是指疾病过程中,疾病性质转变之快。如小儿患风寒外束之表寒证,初起邪在卫气,未及时疏解,风寒之邪可迅速化热传里,转为里热证。又如急惊风在出现高热抽搐等风火相煽之实热证时,又可因正不敌邪,转瞬出现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脉微欲绝的气阳外脱之虚证。小儿由于“稚阴稚阳“的生理特点,所以不仅发病容易,而且发病以后,其寒热虚实的变化,也较成人更为迅速、更错综复杂。年龄越小,表现越明显。 (二)脏气轻灵、易趋康复是指小儿疾病的在病情发展传变的过程中,由于小儿体禀纯阳、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活力充沛,组织器官修复能力强,而且病因比较单纯。疾病的过程中,情志因素干扰和影响相对较少。所以疾病容易治愈。小儿疾病虽然多见,但大都病程较短、恢复亦快。正如《景岳全书·小儿则》指出:“其脏气清灵,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则一药可愈,非若男妇损伤,积痼痴顽者之比。”这是有利的一面。 【思考题】1.试述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及其临床意义。2.解释“稚阴稚阳”、“纯阳之体”、“脾常不足”、“肝常有余”的含义。3.如何正确理解“稚阴稚阳”和“纯阳”的关系?这二种观点在临床上有什么指导意义?4.何谓易寒、易热、易虚、易实?举例说明。 附:生理病因病理特点小儿无时无刻不在生长发育,无论在形体、生理、病理等方面,都与成人有所不同,年龄越小表现越明显,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小儿看是成人的缩影。历代儿科医家,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论述很多。归纳起来,其生理特点,主要表现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于康复。掌握这些特点,对于小儿的预防保健和疾病诊治,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生理特点(一)脏腑娇嫩,形气未充1.含义:娇,指娇气,不耐寒暑;嫩,指嫩弱;形,指形体结构;气,指生理功能活动:充,指充实。脏腑娇嫩,是指小儿机体各个器官的发育不全和脆弱;形气未充,是指小儿形态和功能均未臻完善。 2.历史沿革:关于小儿生理特点的论述,最早见于《灵枢·逆顺肥瘦篇》:“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肉脆指肌肉等有形之质脆薄,血少指血液等营养物质相对不足,病源侯论·养小儿候》亦说:“小儿腑脏之气软弱。”可见,祖国医学远在春秋战国至隋代,对小儿的体质特点,已有了明确的认识。北宋钱乙发展了这一理论,他在《小儿药证直诀·变蒸》中说: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该书原序中也说:“骨气未成,形声未正,悲啼喜笑,变态不常。”意思是指小儿的脏腑和精神意识,都处于未臻完善的状态。南宋陈文中,在《小儿病源方论》。小儿一周之内.皮毛、肌肉、筋骨、髓脑、五脏、六腑、荣卫、气血,皆未坚固”,他把这种情况,比喻为“草木茸芽之状,未经寒暑,娇嫩软弱,今婴孩称为芽儿故也。”明代万密斋,在《育婴家秘·发微赋》中也认为,小儿“血气未充……肠胃脆薄……精气怯弱。” 这些论述都充分说明小儿,尤其是初生婴儿,脏腑娇嫩,肌肤柔弱,血少气弱,经脉未盛,神气怯弱等生理特点,是客观存在的,其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虽已形成,但尚未充实和坚固;机体的生理功能活动虽已运转,但尚未成熟。 3.主要表现:从脏腑娇嫩的具体内容来看,五脏六腑的形和气皆属不足。其中尤以肺、脾、肾三脏更为突出。肺主一身之气,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三者密切相关。先天之本主藏精,内寄元阴元阳,主生长发育,既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又不断滋润各脏之阴,温煦各脏之阳。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 (1)脾常不足:由于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对精、血、津液等营养物质的需求比成人多,而脾胃的运化功能尚未健旺,相对感到不足。(2)肾常虚:先天之气要发挥它的生命力,必须有后天之气不断化生气血滋养之;而后天之气之所以能够化生气血,又必须依赖先天之气的温运资助。小儿肾气未盛,脾亦不足。所以,万密斋在《育婴家秘·五脏证治总论》中将此总结为“脾常不足肾常虚”。 (3)肺常不足。脾与肺为母子关系,脾之运化赖肺之宣发敷布,精微方能濡养全身;肺之主气赖脾之运化精微不断充养。脾胃健旺,则肺卫自固。小儿“脾常不足”,故肺气亦弱,外邪容易乘虚而入。“脾常不足”、“肾常虚”、。肺常不足”都是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主要表现。 4“稚阴稚阳”学说:稚,指幼小、幼稚;阴,指体内精、血、津液、及脏腑,筋骨,脑髓、血脉、肌肤等有形之质;阳,指体内脏腑的各种生理活动。《素问·保命全形论》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阴阳应象大论》:“阳化气,阴成形”。因此,清代医家吴鞠通从阴阳学说出发,在《温病条辨·解儿难》一文中,创立了“稚阴稚阳”学说。他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正是由于“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稚阴稚阳”学说,高度概括了小儿时期,无论在物质基础与生理功能上,都是幼稚和不完善的。 (二)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生机指生命力、活力;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指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无论在机体的形态结构方面,还是各种生理功能活动方面,都是在迅速地,不断地向着成熟完善方面发展。年龄越小,这种发育的速度愈快。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儿科著作《颅囟经》首先提出“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就是说小儿从先天所禀之肾中元阴元阳,尚未耗伤,生机特别旺盛,因此,生长发育才极为迅速。“纯阳”学说,高度概括了小儿在生长发育,阳充阴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发育迅速,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生理现象。“纯阳”并不等于“盛阳”,也不是有阳无阴。 “纯阳”学说同时也说明,由于生长发育迅速,对水谷精气之需求格外迫切。“纯阳”在古代医书中还有其它几种不同的学术观点:(1)《小儿药证直诀·四库全书提要·呈词》中说:“小儿纯阳,无烦益火”,把纯阳看成了盛阳之体,基于这种观点,有些儿科书上就把一,二岁以内乳婴儿在睡眠中的头部微汗,说成是纯阳造成的阳气蒸腾。 (2)刘河间在《河间六书》中说:“大概小儿病属纯阳,热多冷少也”。叶天士的《幼科要略》中也说:“按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这里所说的纯阳,似乎是指在病理状况下,因为机体阳亢阴亏,所以容易从热化火。(3)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解儿难》中说:“古称小儿纯阳,此丹灶家言,谓其未曾破身耳。”这是一种道家的说法,即把未婚的青少年和小儿均称之为纯阳之体。因此,与医学关系不大。 综上所述,“稚阴稚阳”和“纯阳之体”的理论,正概括了小儿生理特点的两个方面。前者是指小儿机体柔弱,阴阳二气均较幼稚不足;后者是指“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既是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同时又相对地感到阴常不足。 二、病理特点(一)发病容易,传变迅速1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的病理基础: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阴阳二气均属不足。因此,在病理上不仅发病容易.而且变化迅速,年龄越小,越显得突出。所谓“稚阳体,邪易干“(清.陈修圆《医学三字经》)。吴鞠通《温病条辨‘解儿难》说:“其脏腑薄,藩篱疏,易于传变;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这两段论述,说明了小儿这一病理特点。 2.发病容易的主要表现:从小儿的常见疾病来看,除了先天禀赋不足(如解颅、五迟、五软)和初生儿特有疾病外,由于其对病原抵抗力差,加上对寒热:不能自调,乳食不能自节,一旦调护失宜,则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因此,外感时病和脾肺疾病更为多见。 (1)脾胃疾病:小儿脾胃发育未臻完善,运化功能不健,表现出“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加之小儿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知自节,有些家长又缺乏育婴知识,片面强调营养滋补,过分溺爱,使小孩养成贪吃零食或偏食习惯,或添加辅食不当,或断奶后突然改变饮食种类等,使脾胃不能适应。总之,饮食不按时,不讲究质量,过寒过暖等皆能损伤脾胃,且饱食过量致令脾胃疾病者尤多。《育婴家秘·五脏证治总论》曾说:“胃主纳谷,脾之消谷,饥则伤胃,饱则伤脾。小儿之病,多过于饱也。”乳足者,纵儿饮乳,定为伤乳,乳不足者,过哺谷肉糕果,定为伤食,从而在临床上出现脾胃运化功能紊乱的病证。《幼科发挥‘原病论》又说:“乳食伤胃,则为呕吐;乳食伤脾,则为泄泻。所以呕吐、泄泻、厌食、积滞、疳证等疾,为小儿时期的常见病多发病,并且互为因果,甚者可严重影响小儿发育。 (2)肺脏疾病:小儿“脾常不足”,故肺气亦弱,表现出“肺常不足”的生理特点。肺常不足,则卫外机能不固,对外界的适应能力较差,外邪不论从口鼻而入,或由皮毛侵袭,均能影响肺之宣肃功能,在临床上出现肺经疾病。如感冒、咳嗽、肺炎喘嗽等。故万密斋说:“肺常不足”,“天地之寒热伤人也,感则肺先受之。” (3)时行疾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因而上,卫外者也。”“不彰”是淹没的意思,这里指寿命夭折。“因”是大的意思。这句话说,阳气在人体中,好象天体与太阳的关系一样,如果阳气失去了它应处的场所,,人的寿命就要夭折,阳气的作用强大、上升,方起卫外作用。阳气,即人体的正气,在生理状态下是全身的动力。在病理状态下是抗病的主力。由于小儿体禀“稚阴稚阳”,阴阳二气俱属不足,所以小儿罹患各种时行疾病,远较成人为多。如麻疹、风痧、丹痧、水痘、痄腮、顿咳、小儿麻痹症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等,都为小儿容易发生的急性传染病。 (4)心肝疾病:小儿脏腑经络嫩小,内脏精气不足,感邪以后邪气易于枭张,从阳化热,由温化火。温者热之渐,火者热之极也,邪热内蕴,则壮热、烦躁:引动肝风,则手足抽搐;肝风心火交相煽动,火热炽盛,内陷厥阴,真阴内亏,柔不济刚,筋脉失养,则见壮热、惊搐、昏迷,甚则颈项强直,角弓反张。这种情况在时行疾病中尤为多见,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毒痢、感冒高热惊厥等。朱丹溪和万密斋等古代医家把这个特点归纳为纳为“肝常有余”,“心常有余”。万密斋又说:“心热为火同肝论”,“人皆曰肝常有余…予亦曰心常有余。”虞搏《医学正传》亦说:“小儿……真水未旺,心火已炎。“这些论述,都说明了小儿疾病多热证的生理基础。 (5)肾脏疾病:小儿生长发育,赖肾阳以生,肾阴以长。若先天肾气虚弱,加上后天睥气失调,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则可见解颅、五迟、五软等先天禀赋不足之病。若肾阳虚亏,下元虚寒,膀胱闭藏失职,不能制约小便,则发生遗尿。 3、传变迅速的主要表现:由于“脏腑柔弱”,小儿患病以后,又有变化迅速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疾病的寒热虚实容易相互转化或同时并见上。阎季忠在《小儿药证直诀。原序》中说小儿疾病“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是对这一特点的高度概括。 (1)小儿易虚易实:是指小儿一旦患病,则邪气易实而正气易虚,所谓“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实证往往可以迅速转化为虚证,或者虚实并见之证。虚证亦可兼见实象,出现错综复杂的证候。 例如:小儿感冒如失治误治、护理失宜,则外邪常易化热化火,灼伤肺津炼液成痰,闭阻肺络,转为肺炎喘嗽,出现发热、咳嗽、气急、鼻煽等证。肺气郁阻,心血运行不畅,可见面唇肢端紫绀等证。若正不敌邪,心失所养,造成心气不足,可导致心阳虚衰之变,甚则导致全身阳气衰脱,出现咳嗽痰壅,颜面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脉微细数等证。 又如:婴幼儿泄泻原为外感时邪或内伤乳食的实证。由于小儿体弱“稚阴稚阳”在病变发展的过程中,若因暴吐暴泻,津伤液脱,病情可急剧较变,出现目眶、前囟凹陷·小便短少、口渴的伤阴证。阴阳是互根的,阴伤可以及阳,产生肢冷面白:表情淡漠,出冷汗等伤阳证,最后导致阴阳二伤的重危证候。‘这些都说明了小儿疾病虚实易变的病理特点。 (2)易寒易热:是指小儿在疾病过程中,由于“稚阴未长”则易伤阴,表现出热的证候,所谓“阳盛则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由于“稚阳未充”,则易伤阳虚脱,表现出阴寒之证,所谓“阴胜则寒”。例如:小儿患风寒外束之表寒证,若不及时疏解,祛邪外出,则风寒之邪即可迅速化热传里,转为里热证。 (思考题)1.试述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及其临床意义。2.解释“稚阴稚阳”.“纯阳之体”、“脾常不足”,“肝常有余”的含义。3.如何正确理解“稚阴稚阳’’和“纯阳”的关系?这二种观点在临床上有什么指导意义’4.何谓易寒、易热、易虚、易实?举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