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4 MB
  • 2022-04-29 14:32:10 发布

最新小学科学教师招聘考试大纲解读d课件PPT.ppt

  • 8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小学科学教师招聘考试大纲解读d 一、考试性质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是合格的大学毕业生参加的全省统一的选拔性考试。考试结果将作为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面试的依据。招聘考试应从教师应有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对考生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招聘考试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二、考试目标与要求1.考查理解科学本质,掌握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以及运用这些基本理论、知识与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能力。2.考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操作技能以及组织开展科学探究、科学观测、考察、调查和科学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的能力。3.考查理解与《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相关的初中理科内容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某些科学问题的能力;了解目前科学发展中的重大热点问题及其对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意义。4.考查从事小学科学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和持续发展自身专业素养的基本能力。 2、课程基本教学理念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3、课程总目标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课程分目标课程总目标可以分解为科学探究、科学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分目标。课程分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科学探究、科学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分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依据课程标准总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教育教学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都能接受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教育;二是坚持全面的教育,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教育。 4.掌握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教学方法,具备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的能力。(1)探究式教学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照本宣读教科书和刻板地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学要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学生会提出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情况。这对科学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活动中实际发生的事件,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地驾驶课堂。 (2)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启发式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就是引导转化,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再进一步把学生的具体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表现在这两个转化上,这里引导是转化的关键。(3)发现式教学法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包括思维的参与和行为的参与。既要有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也有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科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4)实验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教学方法。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一般实验是在实验室、生物或农业实验园地进行的。有的实验也可以在教室里进行。通过实验法,可以使学生把一定的直接知识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以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又能够培养他们的独立探索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兴趣。它是提高自然科学有关学科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条件。实验法的运用,一般要求:①教师事前做充分准备,进行先行实验,对仪器设备、实验材料要仔细检查,以保证实验的效果和安全。②在学生实验开始前,对实验的目的和要求、依据的原理、仪器设备安装使用的方法、实验的操作过程等,通过讲授或谈话作充分的说明,必要时进行示范,以增强学生实验的自觉性。③小组实验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亲自动手。④在实验进行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和纠正出现的问题,进行科学态度和方法的教育。⑤实验结束后,由师生或由教师进行小结,并由学生写出实验报告。 科学探究和实验教学比较科学探究是以尝试、经历为主,从情景中发现问题—猜想或预测—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发现结论的几个环节构成了科学探究的主要特征,允许用多种方法,允许有多种结果,可以说探究过程是试错寻对的过程,因此也允许有失败,最终可能导致结论多个且不一致。科学实验是有目的的研究学习过程,是为了解决自然问题,验证提出的假设而进行的明确的、具体可操作的、需要产生实验数据的操作行为,因此,实验常要先预设“实验目的”、“实验环境”,为了收集更精确的证据和能更快地揭示出研究对象的本质使用多种仪器进行“实验操作”,最终以“实验报告”的形式得到“实验结果”。实验侧重于教师指导,希望能有一个正确的结果,过程比较严谨,导致实验失败的结果不常见。实验教学讲究实验过程的严谨性,有些实验要用到实验器材。实验教学中经几十年的研究已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实验前明确做什么实验,怎样做实验,了解实验器材的名称和使用方法,鼓励他们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实验过程的观察、收集和整理实验信息,实验后的交流,得出结论等步骤。 科学探究和实验教学这两者既有共性,同时又存在着个性,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从属关系,而是并存关系,不互相矛盾,也不互相排斥,两者的教学形式可以互相渗透,教学方法可以互相补充完善,科学探究过程中常需要进行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也可以进行科学探究,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组织科学探究的方式方法,科学探究不是惟一的教学形式,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实际教学资源和学生具体情况来确定具体的教学形式,而不能让教学内容适应教学形式,更不能让教学形式决定教学内容,不管教学采用什么形式,能提高教学有效性才是合理的教学形式。综合这两种教学方法的优点,互补不足。 (5)信息搜集法信息搜集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某个专题的有关信息进行搜集、整理、比较、分析、综合,从而认识事物的活动方法。通过信息搜集,使学生初步了解信息搜集法的基本过程,从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搜集、处理、交流、应用、评价信息的能力。信息搜集法的运用不仅在于让学生通过信息搜集获得新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搜集、整理、分析、交流信息的全过程,学到运用信息搜集开展研究的方法,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信息搜集法的活动目标主要是通过学生对某个专题的有关信息的搜集、整理、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搜集、整理、分析、交流、使用信息的能力。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信息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不仅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而且是现代人在各个领域的科学研究,乃至日常生活中的普遍需要,是现代人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 (2)具备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的能力。“教教材”是指这样一种教材观:把教材当圣经,恪守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因传统教材绝大多数是以知识作为逻辑主线的,至多是结论加验证性实验,这样“教教材”就成了只教概念,原理等知识的代名词。   现代教学观强调教学的目标是多样的。科学教育的目标包括了科学素养的诸多侧面: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后几者的教育在教材中的反映是有限的,它们更大程度上要靠亲历、体验各种和科学有关的活动达成;同时,又不能离开有关的知识单独进行。这势必要求教师从“教教材的立场转到用教材教的立场——在教知识的过程中有机结合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以充分实现科学课程的育人潜能。 科学课教学设计的8点要求:1、合理处理教学内容。把握教学目标,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2、精心准备学习材料。使学生在课堂中都能动起来。3、精心设计开场白。上课开始就调整好学生的学习情感。4、综合运用课程资源。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见多识广。 5、关注学生思维发展。提供机会,促使生生交流表达。6、有效使用现代教学媒体。适时适量,优化过程。7、有效控制学生行动。培养学习习惯,追求高效高质。8、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从课内引向课外。 教学设计过程是运用系统方法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问题,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的过程,是教师挖掘教材进行创造劳动的过程。教学设计过程就是教师分析教材和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针对所制定教学目标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进行组织教学活动,考虑组织教学的安排是否合乎逻辑,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1、教学设计的基本功(1)从宏观入手分析教学框架教学设计要从宏观上运用系统方法,从整体出发,把握知识的系统性,处理好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关系分析教材,处理教材。要对教材中某一课进行分析,不仅要分析该课在知识单元中的位置,与前后知识章节产生联系,还要考虑到学生是否已学过相关的知识,以符合不同年龄学生所具备的不同认知水平。 (2)从微观上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框架确定下来后,再从微观上剖析各个教学目标中的每一个知识点,可以说这是教学设计的第二道工序了。教材所提供的教学主体内容是教材的编者从整个教材出发,对教材的教学内容是经过慎重考虑产生的,但任何一种教材都不能适应所有的学生,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和现有教学资源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可以增删、细化教学内容,但不可以偏离教学主体目标。教学设计过程是教师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过程,体现“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一层不变地照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就很容易陷入“教教材”的圈子内。 (3)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活动量和时间分配教学是多边活动,也是多向传递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中最活跃的动态要素,是教学质量水平的最终体现者。因此,教学中必须以学生活动为主,在时间上要设置留给学生活动尽可能多的时间,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究活动。每节课的时间是固定的,但各教学环节和各要素所占的时间权重是相对的,要依教学进程、学生学习过程的需要进行动态调整。教学设汁过程要把握住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量和合理的时间分配。吃透三头:教材、学生和教学资源。三多原则:让全体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表达。 要防两种过度:1、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2、教学中过于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而忽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重视经历学习的探究过程,掌握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固然重要,忽视知识传授的教学也不可取。还要注意学法指导 分析和处理教材的基本功要用好教材进行教学,教师首先应认真分析研究教材,把握教材内涵,挖掘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材是教材专家组编的,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我们的教学面对的一头是教材,一头是学生,如果当地的学生和教学资源不能与教材的要求相适应,试想我们又应该怎样进行处理教材进行教学? 很少有人敢对教材中一些内容的知识性、科学性是否合理提出质疑,敢大胆改变教材的结构、内容,教师们总认为教材是专家编的,具有很高的权威性,也不会有很大的问题。可是,这几年教材经许多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和实践的检验,还是不断发现教材中存在着不少不尽人意的地方。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如感到不顺当就要多个心眼,想想这部分的内容是否与学生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相符合,是否适合学生学习,是否能提供适合教材内容的教学资源,要敢于对教材进行质疑,不要迷信教材。对于在教学设计中发现教材中的问题,教师还要敢于对教材的内容、结构进行变动,要敢于创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师的创造性劳动。 创设教学情境的基本功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应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这可以通过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来创设情境,如展示实物、生动幽默的课堂语言、有趣的课件等,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情景导入这个环节中并不进行新知教学,如何将本节课要教的新知识巧妙地藏在情境中,以引发学生的已知为探究新知服务,就需要尽量注意不要将这节课教学的新知识设计到情境导入中去,创设情境只是为后续展开学习新知、揭示课题服务。创设情景的方法方式很多,这就要考虑哪种方法方式更能有效地展开新课教学,俗话说“好的开始就成功了一半”,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多动点心思,对创设情境部分加以精心设计。 苏教版教参《力在哪里》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收集事例,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的变化及人的感受说明生活中力的存在。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运动、形状的影响,体验力的大小。3、能够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科学知识:1、知道力的普遍存在以及力对物体运动、形状的影响。2、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同一物体受到不同方向力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生活中的科学,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苏教版教参《力在哪里》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收集事例,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的变化及人的感受说明生活中力的存在。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运动、形状的影响,体验力的大小。3、能够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自己研究设定的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通过组织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收集有关力的事例,游戏、探究活动直接感受力,初步了解几种常见的用力方式,认识力是怎样产生的原因,初步认识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形状。 苏教版教参《力在哪里》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力的普遍存在以及力对物体运动、形状的影响。2、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同一物体受到不同方向力的作用。(说明:感受力的存在、认识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和形状、力的大小、力的单位和测量工具、力的方向安排一个课时。)自己研究设定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初步认识有关力的现象,初步了解几种常见的用力方式;2、认识力是怎样产生的原因,物体和物体间相互作用产生力,离开对方的物体力就不会产生;3、知道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有影响;4、培养学生想象思维能力;5、培养设计实验和动手实验能力;6、引导学生学习使用科学的语言表述实验结果。(说明:力的大小、单位和测量工具、力的方向安排在第二课时。) 苏教版教参《力在哪里》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生活中的科学,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自己研究设定的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与人合作与乐于交流的良好行为习惯;2、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从中体验和感受搞科学的乐趣。3、培养尊重证据和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 1、谈话:老师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位朋友,(出示有关举重运动或相关大力士的录象)他在做什么?2、反馈。3、谈话:他能举起这么重的东西,要用很大的力!他真了不起!4、举重运动员需要向上举的力,你能为这种力取个名字吗?5、学生取名称。6、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有哪些力,力在哪里呢?(板书课题)7、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推、拉、提、压……)8、小结9、同学们知道得真多,看来在生活中到处都有力,力是——无处不在的。(板书)导入:(网上收集)分析:导入选材还可以,但学生没有直接感受到力。4、5、7、8、9点的内容在导入阶段不宜出现,属于学新知。 1、创设解放军叔叔在抗洪抢险时搬运沙袋堵截洪流的情境。2、全班学生分为三组进行传送桶模拟搬运沙袋比赛。3、学生谈搬运桶时的感受。4、谈话:搬运桶我们要用力,在我们身边存在着许多用力的事例,这节课我们一起找一找力在哪里。引出课题“力在哪里”。导入:分析:1、导入选材有情景,能调动学习的兴趣,同时,学生又能直接感受到力。2、导入直截了当,这阶段花时不多,也不宜花太多的时间。3、通过找用力的事例,感知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过程:网上收集)1.过渡:既然生活中到处都有力,那么这些力是怎样产生的呢?它从哪里来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一组图片,想一想这些力有什么共同的地方。2.出示图片,学生观察。3.交流反馈。4、问题:那么就是两个物体直接接触(板书)后相互作用产生了推力!那我们再看看拉、提、和压呢?他们是不是都是由于两个物体直接接触后相互作用产生了力啊?1、引导学生谈运桶的不同方法,认识各人用不同的方式对物体进行施力的。2、学生列举身边用力的事例,并对这些力进行简单的命名,体会力的形式多种多样。3、谈话:在我们身边就存在着许许多多力的事例。力是看不见的,但是我们可以体验到力的存在。4、朗读课文描写力的诗。5、师续读一段,让学生也像老师一样,续写诗句,体会生活中处处要用到力。 游戏体验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1、引导学生对力提出想研究的问题。2、谈话:究竟力是怎样产生的?下面我们一起做一个游戏。3、讲解游戏规则,(同学与教师相距一段距离面对面站立,双脚一前一后,双手平举身体保持不动。第一轮:第一次,双手不接触,都不对对方用力,看有什么感觉;第二次,双手不接触,都对对方用力,看有什么感觉。第二轮:第一次,双手相互接触,都不对对方用力;第二次,双手相互接触,其中一人用手推对方;第三次,双手相互接触,两人同时用手推对方。)想一想在游戏过程有什么感觉,发现了什么。4、游戏,体验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5、交流游戏的体会。6、谈话:只有与对方相接触并相互作用才能感受到力的存在,也就是说,有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相互接触、相互作用,才能产生力。游戏目的:感受两个物体互相接触且互相作用才能产生力,而不是找力在哪里。 认识力对物体运动状态、形状的影响1、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1)认识实验探究的材料(2)明确实验记录单的填写2、分两个层次引导学生汇报实验探究发现第一层次: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物体受力后发生的变化第二层次: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受力前后的变化发现力会改变物体的位置,改变运动的快慢,改变运动的方向,力对物体的形状有影响。 以上的活动加上后面谈学习的收获和感想,一节课40分钟基本上用完,该课还有以下教学内容:要让学生学好这些内容,只能另安排课时。如果这部分的内容与前面的内容都在一节课内完成,势必造成教不透,学不好的结果。 教学设计范例 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竖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2、知道物体由于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总要竖直下落。3、能对发生的现象进行推理并作出科学的解释。过程与方法1、能够收集相关事例来说明重力的普遍存在。2、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愿意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意见。2、体会到任何科学认识都来源于科学实践,科学认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教学重点:1、认识到由于地球的吸引会使物体受到力——重力,重力是物体受到地球引力产生的。2、认识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教学难点:1、认识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2、不管物体处在地球上什么位置,受到重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地球的中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认识引力的存在1、活动体验2、质疑梳理3、明晰引力与重力的关系。(三)认识重力的方向1、游戏活动2、画单个物体的重力图示3、画地球上不同位置上的物体重力的图示(四)拓展应用 拱形的力量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认识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2、知道拱形桥比平桥能承受更大的力。科学探究1、根据观察到的拱形产生的形变来推想它受力的状况。2、通过一步一步的深入探究,讨论分析拱形结构受力的状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边实验边思考边分析,对不断深入研究的重要性。2、通过分析赵州石拱桥承受力教学重点:拱形桥比平桥能承受更大的力。教学难点:能根据拱形结构的形变,分析拱形的受力。教学准备:做拱形的纸、垫圈。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二)研究平纸的承受力(三)探究拱形承受力的秘密1、观测拱形纸的承受力2、明确实验的方法,探究新知。实验一:测试纸拱在不借助外力时承重情况。实验二:测试纸拱在借助外力时承重情况。3、揭示拱形承受力的秘密(四)拓展认知,课外延伸。联系生活实际列举事例。(五)课后实践活动1、问题:赵州桥是用什么建成的?2、我们也来用一块块西瓜皮搭一个瓜皮拱桥。 5.了解小学科学课程评价的内容和方法。内容:(1)科学探究方面:重点评价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的兴趣、技能、思维水平和活动能力。(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重点评价小学生科学学习的态度。(3)科学知识方面:重点评价小学生对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诸方面最基本的概念和技能的理解过程和应用情况。方法:教师观察、与学生谈话、杰出表现记录、测验与考试、活动产品分析、学生成长记录袋、评定量表、作业法(短周期作业、长周期作业)、评议法 6.掌握评价小学生科学素质的基本方式方法。为了便于测查与分析,我们提取科学素养的四个核心因素作为衡量指标,即:(1)科学兴趣(2)科学精神(3)科学概念(4)科学方法7.了解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活动特点,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重点在教学案例分析,即运用有关教学理论分析教学行为) (1)呈现事实、创设情景、产生问题、引发思考;(2)化静为动、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基本原则:(1)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是为用而用,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是教学过程与方式的有机成分,只能在必要的时候、采用恰当的形式进行,千万不要滥用。(2)不能用高新技术代替一切。对小学生学习科学而言,亲历探究过程、获取第一手经验是极为重要的。8.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及运用的基本原则。 (二)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能力是小学科学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之一,是贯彻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基本保证。1.理解小学阶段的科学探究,明确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能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进行探索、质疑和研究。包括科学探究活动和科学探究技能。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 科学探究科学探究原指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的科学规律时,所进行的科学研究活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都将科学探究引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让学生模仿和经历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领悟科学家探究自然规律时所进行的各项活动。这样就突破了基础教育中的学科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使其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中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 科学探究是一种系统的探索研究活动,其特点是采用有秩序的和可重复的过程;简化调查研究对象的规模和形式;运用逻辑框架作解释和预测。探究的操作活动包括观察、提问、实验、比较、推理、概括。表达、运用及其它活动。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和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在科学探究中,需要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遵循一定的程序,采用一定的方法,发现并描述物体和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科学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经历与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领悟科学的思想与精神。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七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这只是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并不是科学探究活动中都必须经过的7个顺序环节。其实课标中将科学探究按七个要素来划分,是为了方便教师理解和掌握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有的要素则要在教学中渗透在其他环节中。如交流合作、教师适时评价。 科学探究七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合作与交流教学中实时评价是调控教学的需要 评价不支持猜想、预测或假设支持猜想、预测或假设探究流程图情景或自然现象提出问题猜想、预测或假设设计探究计划动手操作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科学课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结构情景导入——提出问题——猜想与预测——制订探究计划——观察、实验、制作、科学实践活动——收集整理信息、思考分析、表达与交流——产生结论——评价结论是否与猜想或预测吻合——感想与收获——扩展与延伸 2.知道不同的科学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解决;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适合小学生活动的探究方案。3.能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运用于组织小学生力所能及的探索活动。4.知道小学科学、初中理科基本的探究和实验项目,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过程和方法,根据探究目标控制实验条件,领会实验仪器的使用要领,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对实验结论进行的分析和评价。5.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与传授科学知识的关系。 (三)科学知识小学科学学科专业基础主干知识以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和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标准》规定的具体内容标准为主,延伸至高中、高等教育(专科)相关内容。1.知道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和地球与宇宙等方面的知识要点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2.理解科学概念、原理和规律等的含义,以及适用的条件。3.知道重要的科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的表达形式(包含文字、数学公式、图表、图解等)。4.应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科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5.综合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科学知识:1、物质世界力和运动、热、电磁、声、光、材料、能量、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利用2、生命世界动物、植物、人体、微生物、生物与环境3、地球与宇宙地球的概貌与地球的物质、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天气、昼夜、四季、地面)、星体(太阳、月亮、恒星、行星、星系、宇宙)(四)其他1.了解小学科技活动及创新教育的基本内容、组织形式和方法。2.了解与课程内容标准相关的科学发展简史。 类,即氨基酸类和核苷酸类。前者主要是L-谷氨酸及其-钠盐,后者主要是5′-肌苷酸二钠和5′-鸟苷酸二钠。三、影响鲜味剂鲜味的因素1、鲜味与分子结构的关系2、鲜味剂之间的协同作用3、高温对鲜味剂的影响4、食盐对鲜味剂的影响5、PH对鲜味剂的影响 四、常见的鲜味剂㈠谷氨酸及谷氨酸钠1.性状:L-谷氨酸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有酸味和鲜味,微溶于水,形成酸性溶液,饱和溶液的pH值约为3.2。经适度中和后成一钠盐后,酸味消失而鲜味剧增。其二钠盐的pH值约为9.2,无鲜味,通常使用L-谷氨酸一钠盐。L-谷氨酸一钠盐为无色至白色柱状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实际无臭,具有独特的鲜味,其鲜味与食盐共存时尤为显著。 略有甜味和咸味。不吸湿,对光稳定,贮存时无变化,在通常的食品加工和烹调时不分解,但在高温(155~160℃)和酸性条件(Ph2.2~4.4)下,可部分水解,并转变成5′-吡咯烷酮-2羧酸(焦谷氨酸),失去鲜味。2.使用注意事项(1)本品在食品中的含量以0.005%~0.08%最好,与食盐共存时可增加其呈味作用。 (2)本品加入食品中若超出最适浓度,则可口性下降,故有一定的自我限制性。(3)本品与5′-肌苷酸二钠或5′-鸟苷酸二钠并用,可显著增加其呈味作用,并以此生产“强力味精“等。谷氨酸钠与5′-肌苷酸二钠之比为1:1的鲜味强度,可高达谷氨酸钠的16倍。(4)本品在一般的烹调、加工条件下相当稳定,对pH值低的食品可稍有变化,最好在食 用前添加。对酸性强的食品比普通食品多加20%,效果更好。⑷L-谷氨酸的鲜味与pH有关,当pH3.2时呈味最低,pH6-7时鲜味最强,pH大于7时形成二钠盐,鲜味消失。3.使用范围及使用量本品广泛应用于烹调食品以及加工食品的调味。食品种类不同,其用量亦不相同。一般用量为0.2~1.5g/kg,也有某 些食品用量在5g/kg以上。4、味精的制备方法①原料的预处理及淀粉水解糖的制备②种子扩大培养及谷氨酸发酵;③谷氨酸的提取;④谷氨酸制取味精及味精成品加工㈡5′-肌苷酸二钠1.性状:无色至白色结晶,或白色结晶性粉末,含约7.5分子结晶水,不吸湿,40℃开始失去 结晶水,120℃以上成无水物。味鲜,鲜味强度低于鸟苷酸钠,但二者并用有显著的协同作用。当二者以1:1混合时,鲜味阀值可降至0.0063%。与0.8%谷氨酸钠并用,其鲜味阀值更进一步降至0.000031%。溶于水,水溶液稳定,呈中性。在酸性溶液中加热易分解,失去呈味力。亦可被磷酸酶分解破坏。微溶于乙醇,几乎不溶于乙醚。 2.使用注意事项(1)本品以5%~12%的含量并入谷氨酸钠混合使用,其呈味作用比单用谷氨酸钠高约8倍,并有“强力味精”之称。2)本品可被生鲜动、植物组织中的磷酸酶分解,失去呈味力,因此,生鲜组织加入本品凉拌以前,最好用85℃以上的热水烫漂,以破坏此酶的活性后再添加。近来,已发展特 殊的包衣加工技术,以保护其不受鱼肉等食品中磷酸酯酶的分解并使其发挥最大的呈味力。2.使用范围及使用量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1996)规定:可在各类食品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具体参见谷氨酸钠和鸟苷酸钠。 3、制备方法①核酸酶解法由酵母所得核酸经酶分解后再经阳离子树脂分离洗脱,收集到的腺苷酸洗脱液,在脱氨酶的作用下能定量的脱去腺苷酸结构组织中嘌呤碱基上的氨基,成为5′-肌苷酸,加氢氧化钠调pH值至7.0~8.0,减压浓缩,冷冻结晶,再经抽滤,烘干得产品。2、发酵合成法以葡萄糖为碳源,加入肌苷菌种,发酵48h,用离子交换柱分离肌苷,浓缩、 冷冻结晶、干燥的肌苷,将肌苷磷酸化后的肌苷酸二钠。此法产率高,生产周期短,成本低,发酵条件易控制。㈢5′-鸟苷酸二钠1.性状:无色至白色结晶,或白色结晶性粉末,含约7分子结晶水。味鲜,鲜味阈值为0.0125g/100mL,鲜味强度为肌苷酸钠的2.3倍。与谷氨酸钠并用有很强的协同作用。不吸湿,溶于水,水溶液稳定。在酸性溶液中, 高温时易分解,可被磷酸酶分解破坏,稍溶于乙醇,几乎不溶于乙醚。2.使用注意事项:(1)本品与谷氨酸钠或5′-肌苷酸二钠并用,有显著的协同作用,鲜味大增。(2)本品可被磷酸酶分解失去呈味力,故不宜用于生鲜食品中。这可通过将食品加热到85℃左右钝化酶后使用。2.使用范围及使用量 (1)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规定:可在各类食品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2)实际使用参考①本品通常很少单独使用,而多与谷氨酸钠(味精)等并用。混合使用时,其用量约为味精总量的1%~5%,酱油、食醋、肉、鱼制品、速溶汤粉、速煮面条及罐头食品等均可添加,其用量约为0.01~0.1lg/kg。也可与赖氨酸盐等混合后,添加于蒸煮米饭、速煮面条、 快餐中,用量约0.5g/kg。②本品尚可与肌苷酸钠以1:1配合,广泛应用于各类食品。㈣呈味核苷酸二钠1.性状:因本品主要由5′-鸟苷酸二钠和5′-肌苷酸二钠组成,也可适当添加5′-尿苷酸二钠和5′-胞苷酸二钠。为白色至米黄色结晶或粉末,无臭,味鲜,与谷氨酸钠并用有显著的协同作用,鲜度大增。溶于水,微溶于乙醇和乙醚。 5′-尿苷酸二钠和5′胞苷酸二钠的呈味力较弱,但二者加入牛奶中给婴儿食用,其量只要达到牛奶的5ppm可增强婴儿的消化及抗病能力。2.使用注意事项(1)本品常与谷氨酸钠并用,其用量约为味精的2%~10%,并有“强力味精”之称。(2)本品易受磷酸酶分解、破坏,使用前应注意钝化食品中的酶。 3.使用范围及使用量(1)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规定:可在各类食品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㈤新型味精1.强力味精强力味精又称特鲜味精,由呈味核苷酸5′-IMP、5′-GMP与味精混合而成按配比不同,鲜味可提高几倍到几十倍。 2.赖氨酸味精赖氨酸味精的生产是将赖氨酸添加到谷氨酸溶液中,生产的新型味精,适合以粮谷类为主食的地区食用。3.维生素A味精维生素A味精,可用于改善人体缺乏维生素A的状况,既是鲜味剂,又是营养强化剂。4.营养强化味精 营养强化味精含味精68~72%,L-赖氨酸10~12%,维生素B10.015~0.018%,维生素B20.018~0.022%,维生素C0.0016~0.002%等,食盐适量。5.特色味精特色味精又称复合味精,不仅比普通味精鲜,而且风味各异,各具特色。以核苷酸、味精、天然抽提物与多种香辛料食用香精等配制而成 ⑴鸡味味精⑵牛肉味精⑶虾味味精㈥琥珀酸及琥珀酸钠1.性状:琥珀酸在禽、畜及鱼肉中均有少量存在,在贝类中含量较多,是贝类鲜味的主要成份。琥珀酸是无色结晶或白色结晶粉末,难溶于冷水,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其盐有一钠盐和二钠盐两种。 2.使用注意事项本品通常与谷氨酸钠并用,用量约为谷氨酸钠的1/10;琥珀酸的鲜味比钠盐强,是一钠盐的四倍,二钠盐的八倍,但钠盐的抗热型优于琥珀酸,而且钠盐可依食品pH的需要有较广的适用范围。2.使用范围及使用量(1)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规定:可用于调味料,最大用量为20g/kg。 (2)实际使用参考:本品作为调味料、复合调味料,常用于酱油、水产制品、调味粉、香肠制品、鱼干制品,用量为0.01%~0.05%;用于方便面、方便食品的调味料中,具有增鲜及特殊风味,用量0.5%左右。㈦水解植物蛋白水解植物蛋白是指在酸或蛋白酶的作用下,水解含蛋白质的植物原料(如小麦、玉米、豆粕、花生粕)所得到的多肽及氨基酸的中间混 合胶体溶液,再经加工处理后得到的产物。其含氨基酸的含量很高,味道极其鲜美。可用在调味品,膨化食品及方便食品的汤料和酱包中。㈧水解动物蛋白水解动物蛋白是动物结缔组织中胶原蛋白的水解产物,所含18种氨基酸有7种是必须氨基酸,还含有人体必需的部分金属微量元素,营养价值高,性能优越,为良好的天然生理活性物质。 1、应用方向水解动物蛋白中蛋白质含量高达90%,且主要为低分子多肽,易于吸收利用,故能提高产品的营养,用在火腿、香肠等肉制品;用在果奶饮料、面包、乳酸菌饮料及口服营养液中增加产品的蛋白含量并提高产品的风味。㈨酵母提取物酵母提取物是以食用酵母为原料,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酵母菌体内的蛋白质、核酸类物质进行降解,再经过精制得到的粉状、膏状或 液体的产品,具有强烈的呈味性能,是一种天然的高级调味品,它含有肽类化合物、人体所需的18种氨基酸、多种核苷酸、糖分、B族维生素、麦角甾醇、各种微量元素等,不含胆固醇及饱和脂肪酸。1、应用酵母抽提物中含有各类氨基酸、核苷酸,是一种强鲜味剂,又是一种风味增强剂,可用在 家庭及餐馆炒菜、方便面、膨化食品、各类汤料、乳制品及肉制品中。五、鲜味剂的发展趋势1、开发萃取技术生产复合鲜味剂在自然界食物中的鲜味均有一定的独特风格,如海带的味道是由其所含的谷氨酸钠而来,香菇的味道是鸟苷酸的味道;贝类的特殊味道是由琥珀酸盐带来,但这些滋味均不是 单一的物质,而是与氨基酸、肽等结合在一起,所以很难作为纯的成分一一分离。用一定的溶剂提取呈味物质,然后浓缩、喷粉制成复合调味料,即具有天然鲜味,又同时具有该食品的香气。2、生物发酵与合成相结合生产鲜味剂3、水解技术生产鲜味剂4、复配型鲜味料5、营养强化和保健型鲜味剂 面粉处理剂一、面粉处理剂的定义使面粉增白和提高焙烤质量的一类食品添加剂。一般包括增白剂、营养强化剂、品质改良剂。二、食品中常用的面粉处理剂(一)偶氮甲酰胺1.性状:黄色至橙红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几乎不溶于水和大多数有机溶剂,微溶于二甲亚砜。在180℃熔化并分解。 2.ADI0~45mg/kg.3.应用偶氮甲酰胺用于面粉处理剂,可用于谷类粉的老熟和增白及烘烤面包的面团品质改良剂。可用于小麦粉中0.045g/kg.(二)碳酸钙1.性状:根据粉末粒径大小不同,分为重质碳酸钙、轻质碳酸钙和胶体碳酸钙。2.毒性:ADI6450mg/kg.大鼠3.应用:面粉处理剂、膨松剂、抗结剂、营养强化剂 (三)碳酸镁1.性状:类似于碳酸镁2.毒性ADI值无需规定3.应用:面粉处理剂、膨松剂、抗结剂。本品对胃有抑酸作用(2g/L),过量服用可引起腹泻。可用于小麦粉中1.5g/kg.(四)L-半胱氨酸盐酸盐1.性状:无色至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有轻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