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1 MB
  • 2022-04-29 14:33:38 发布

最新局部解剖学-头颈部(3)课件PPT.ppt

  • 13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局部解剖学-头颈部(3) 头部面部额顶枕区 面部一、肌肉二、面部的血管神经三、面侧区 二、面部的血管神经1.血管面部血供丰富,吻合丰富。面浅层动脉主要是面动脉。 面部皮肤:三叉神经表情肌:面神经咀嚼肌:三叉神经2.面部神经分布 三、面侧区腮腺咬肌区面侧深区 (一)腮腺parotidgland咬肌区主要结构为腮腺及穿腮腺的结构。 以下颌支后缘为标志分为浅、深二部。浅部略呈锥形。1.腮腺的外形 由颈部深筋膜浅层包裹腮腺而成。腮腺鞘: 2.腮腺浅部的位置位于外耳道前下方。上界为颧弓、外耳道。下界平下颌角前界为咬肌后界为乳突和胸锁乳突肌前缘上份。 3.穿腮腺的结构纵行结构横行结构 ①颈外动脉②颞浅动、静脉③耳颞神经④下颌后静脉纵行结构: ①上颌动、静脉②面横动、静脉③面神经的分支横行结构: 4.腮腺深部的位置位于下颌支的深面。 4.腮腺床为紧贴腮腺深面的血管神经,包括:①颈内动、静脉②舌咽神经③迷走神经④副神经⑤舌下神经 5. 面神经颅外段与腮腺的位置关系分为三段:第一段(腮腺前段)第二段(腮腺内段)第三段(腮腺后段) (二)面侧深区位置:位于颅底颞下窝的下方,口腔和咽的外侧。 ①上颌动脉及其分支②下颌神经及其分支③翼内、外肌④翼丛内容: 1.上颌动脉的主要分支①下牙槽动脉②脑膜中动脉③眶下动脉④颊动脉⑤上牙槽后动脉 2.下颌神经的分支①下牙槽神经②舌神经③耳颞神经④颊神经⑤咀嚼肌支 3.  翼静脉丛位于颞下窝内,翼内肌、翼外肌和颞肌之间。组成:与上颌动脉分支伴行的静脉均参与组成翼静脉丛。 交通:经眼下静脉和面深静脉与面静脉交通,并经卵圆孔及破裂孔到血管与海绵窦交通,故口、鼻、咽等部的感染,可沿上述途径蔓延到颅内。 4.  面侧深区的筋膜间隙位置:在颅底与上、下颌骨之间,是散在于骨、肌肉与筋膜之间的间隙彼此相通。 主要有两个间隙: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 (1)咬肌间隙位于咬肌深部与下颌支上部之间。此间隙前邻第3磨牙,如牙周炎,牙槽脓肿和下颌骨骨髓炎均可扩散到此间隙。 (2)翼下颌间隙位于翼内肌与下颌支之间,与咬肌间隙仅隔以下颌支,两间隙经下颌切迹相通。内有舌神经、下牙槽神经和动脉、静脉通过。 额顶枕区范围:前界:眶上缘后界:枕外隆突及上项线两侧界:借上颞线与颞区分界 1.额顶枕区层次及结构特点层次:五层(1)皮肤(2)浅筋膜(3)帽状腱膜(4)腱膜下间隙(5)颅骨外膜 结构特点:(1)皮肤①有大量汗腺、皮脂腺,易发生疖肿。②有丰富的血管,外伤易出血,但愈合快。 (2)浅筋膜有许多垂直的纤维隔连接皮肤和帽状腱膜,形成许多小隔,内有脂肪、血管神经。 (3)帽状腱膜前连额肌后连枕肌,两侧变薄续颞深筋膜浅层。以上3层紧密相连称头皮。 (4)腱膜下间隙为帽状腱膜与颅骨骨膜之间的区域,范围宽,前达眶上缘,后达上项线。 腱膜下间隙内有导静脉与颅骨的板障静脉及脑膜窦相交通,此层感染可向板障及颅内扩散,此间隙称为颅顶的危险区。 因头皮与颅骨骨膜疏松相连,故移动性大,头皮撕脱伤多沿此层分离。 (5)颅骨外膜在颅骨表面疏松贴附,在骨缝处结合紧密。 3.  颅顶部的血管神经及其特点血管神经行于浅筋膜内,以耳廓为界分为前、后两组。 前组:①滑车上血管神经(动脉为眼A终支)②眶上血管神经(动脉为眼A分支)③颞浅血管与耳颞神经 后组:①耳后A与枕小N②枕A与枕大N(为第2颈N后支) 颅顶部血管神经的特点:①呈放射状分布②吻合丰富③血供丰富 颞区1.范围颅顶两侧,位于上颞线与颧弓上缘之间。 2.颞区软组织层次(1)皮肤(2)浅筋膜(3)颞筋膜(浅、深层)(4)颞肌(5)颅骨外膜。 (1)颞区皮肤较薄且移动性大,手术切口易于缝合,愈合后瘢痕也不明显。 (2)颞区浅筋膜含脂肪组织较少,上方连颅顶浅筋膜,下方续面部浅筋膜, 浅筋膜内的血管神经可分为耳前和耳后两组:耳前组:颞浅动、静脉耳颞神经分布于颞区和额顶区 耳后组:耳后动、静脉枕小神经主要分布于耳后和枕外侧部。 (3)颞筋膜temporalfascia较致密,上方附于上颞线,向下分为浅、深两层,浅层附于颧弓上缘的外面,深层附于颧弓上缘的内面。 (4)颞肌temporalmuscle呈扇形,起自颞窝和颞筋膜深面,肌纤维向下集中,经颧弓深面止于下颌骨的冠突。 (5)骨膜periosteum较薄,与颞骨连接紧密,骨膜与颞肌之间为颞深间隙,内含大量脂肪组织,向下经颧弓深面与颞下间隙相通,向前则与面部的颊脂体相连续。 小结:1. 面部皮肤、肌肉的神经分布2. 穿腮腺的结构3.腮腺床4.额顶枕区的层次结构及颅顶部的“危险区” 颈部一、概述二、浅层结构三、颈部深筋膜四、颈前区五、胸锁乳突肌区六、颈根部七、颈侧区 一、概述境界:内容: 颈部分区:项部固有颈部(颈部)颈前区胸锁乳突肌区颈侧区 舌骨上区:下颌下三角颏下三角舌骨下区:颈动脉三角肌三角颈前区: 胸锁乳突肌区颈侧区:枕三角锁骨上大窝 二、浅层结构1.颈阔肌2.浅静脉3.皮神经 1.颈阔肌起点:三角肌和胸大肌表面的筋膜。止点:口角颈阔肌深面有浅静脉和皮神经。 2.浅静脉①颈前静脉注入颈外静脉②颈外静脉注入锁骨下静脉或静脉角 1.皮神经为颈丛的皮支:①颈横神经②耳大神经③枕小神经④锁骨上神经颈部麻醉点: 三、颈部深筋膜分浅、中、深三层。 包裹二肌二腺,形成肌鞘和腺鞘。二肌:斜方肌胸锁乳突肌二腺:下颌下腺腮腺1.深筋膜浅层 位于舌骨下肌群的后方,上附于舌骨,下续纤维性心包,分二层包绕甲状腺,形成甲状腺鞘。2.深筋膜中层(气管前筋膜) 上自颅底,下续前纵韧带与胸内筋膜,并向下外包绕腋血管及臂丛,形成腋鞘(颈腋管)。3.深层(椎前筋膜) 为包绕颈部大血管和迷走神经的筋膜鞘。颈动脉鞘: 颈动脉鞘内上部有颈内动脉、下部有颈总动脉,颈内静脉位于动脉的外侧,迷走神经位于两者之间的后方。 颈部的筋膜间隙:主要有:(1)胸骨上间隙(2)气管前间隙(3)咽后间隙(4)椎前间隙 位于胸骨柄上方深筋膜浅层的二层之间。内有颈前静脉下段、颈静脉弓、淋巴结、脂肪组织等。(1)胸骨上间隙 位于气管前筋膜与气管之间。通向:向下通上纵隔。(2)气管前间隙 气管前间隙内有:①甲状腺下静脉②奇静脉丛③头臂干④甲状腺最下动脉⑤左头臂静脉⑥小儿有胸腺上部 位于椎前筋膜与咽颅底筋膜之间。内有淋巴结及结缔组织。咽壁侧方的部分为咽旁间隙。(3)咽后间隙 位于脊柱颈段与椎前筋膜之间。颈椎结核脓肿多积于此间隙。向下通后纵隔。(4)椎前间隙 (一)舌骨上区下颌下三角颏下三角(二)舌骨下区颈动脉三角肌三角四、颈前区 (一)舌骨上区1.下颌下三角周界:位于下颌骨下缘与二腹肌前、后腹之间。 内容:主要为下颌下腺及其周围的血管神经。 浅面有:面静脉深面有:面动脉内下方有:舌下神经舌动脉、舌静脉内上方有:舌神经下颌下神经节下颌下腺周围的结构: (二)舌骨下区颈动脉三角肌三角 1.颈动脉三角境界:胸锁乳突肌前缘上份二腹肌后腹肩胛舌骨肌上腹 颈总动脉及其分支颈内静脉及其属支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主要内容: 颈外动脉颈内动脉颈总动脉及其分支: 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枕动脉颈外动脉的分支: 2.肌三角周界:颈前正中线肩胛舌骨肌上腹胸锁乳突肌前缘 肌肉:舌骨下肌群4对功能:下降舌骨和喉胸骨舌骨肌肩胛舌骨肌胸骨甲状肌甲状舌骨肌 ①甲状腺②甲状旁腺③气管颈段④食管颈段内容: 甲状腺thyroidgland1.外形:“H”形有二个侧叶和一个峡部。一半以上(约70%)的人有锥状叶。 甲状腺位于喉下部和气管上部的两侧。侧叶上端平甲状软骨中部,下端达第6气管软骨环;峡部位于第2~4气管软骨环的前面。2.位置 3.甲状腺的被膜甲状腺的表面包有内、外二层被膜,即:内层:纤维囊(真被膜)外层:甲状腺鞘(假被膜) 假被膜增厚形成的甲状腺悬韧带将甲状腺连于喉和气管,故吞咽时,甲状腺可随喉上、下移动。 4.甲状腺的毗邻甲状腺前面邻(层次):皮肤浅筋膜深筋膜浅层舌骨下肌群 喉气管咽食管喉返神经甲状腺侧叶内侧邻: 颈鞘及其内容颈交感干甲状腺侧叶后外侧邻: 5.甲状腺的动脉与喉的神经的关系甲状腺上动脉与喉上神经外支伴行,在距腺上极约1cm处,二者又分开,故甲状腺手术结扎甲状腺上动脉时应紧贴腺上极进行。 甲状腺下动脉与喉返神经的关系:甲状腺下动脉与喉返神经关系密切,左侧喉返神经位置较深,多经动脉后方上行;右侧喉返神经位置较浅,多经动脉前方。 左右喉返神经入喉之前都经环甲关节后方,故甲状软骨下角可作为寻找喉返神经的标志。 在甲状腺手术结扎甲状腺下动脉时应远离腺的下极,避免伤及喉返神经,引起声音嘶哑。同时要注意保留甲旁状腺。 6.甲状腺的静脉有三对:甲状腺上静脉甲状腺中静脉甲状腺下静脉 作甲状腺手术切口所经过的层次:①皮肤②浅筋膜③深筋膜浅层④舌骨下肌群⑤气管前筋膜 气管颈部有一定的移动性,上段位置表浅,下段位置深。故常规气管切开术应保持头正中位,并尽量后仰。 气管切开经过层次:①皮肤②浅筋膜③深筋膜浅层④胸骨上间隙⑤舌骨下肌群⑥气管前筋膜 气管颈部的毗邻:两侧:甲状腺侧叶后方:食管气管食管沟内有喉返神经后外侧:颈动脉鞘颈交感干 六、胸锁乳突肌区位置:主要结构:颈袢 组成:由颈袢上、下根在第6颈椎平面汇合成袢。颈袢: 颈袢上根:由颈1前支构成。颈袢下根:由颈2、3前支经颈丛发出下行构成。 分布:颈1发支至甲状舌骨肌,袢上发支至其余3个舌骨下肌群。 七、颈根部位置:颈部和胸部之间的过渡区。 纵行结构横行结构以前斜角肌为标志分为:结构: 在前斜角肌的前内侧,为来源于颈、胸之间的结构。纵行结构: ①颈内静脉②颈总动脉③膈神经④迷走神经⑤颈交感干⑥胸膜顶⑦胸导管及右淋巴导管纵行结构有: 在前斜角肌的前、后方和外侧,主要是来源于颈、胸与上肢之间的结构。横行结构: ①锁骨下动脉及其分支②锁骨下静脉及其属支③臂丛横行结构有: 锁骨下动脉:被前斜角肌分为三段。主要分支有:①椎动脉②胸廓内动脉③甲状颈干甲状腺下动脉 胸导管注入左静脉角,右淋巴导管注入右静脉角。胸导管及右淋巴导管: 斜角肌间隙:由前、中斜角肌和第1肋之间的空隙。通过结构:臂丛锁骨下动脉 八、颈侧区枕三角锁骨上三角 枕三角:主要结构:颈丛皮神经臂丛分支副神经支配: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锁骨上三角:主要结构:锁骨下动脉锁骨下静脉静脉角臂丛 锁骨下静脉:位于锁骨内侧段上方,锁骨下动脉前面,直径1~2cm。 左侧有胸导管的注入,右侧有右淋巴导管的注入。静脉角 臂丛从颈部斜角肌间隙经锁骨中点后方到腋窝,临床上作臂丛阻滞麻醉常在锁骨中点上方进行。臂丛: 小结:1.颈部深筋膜的配布及筋膜间隙。2.颈动脉鞘。2.甲状腺的毗邻。3.甲状腺手术及气管切开手术经过的层次。 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及电场能量主讲:詹盛君 一、电容器的充电充电过程中,随着电容器两极板上所带的电荷量的增加,电容器两端电压逐渐增大,充电电流逐渐减小,当充电结束时,电流为零,电容器两端电压UC=E 二、电容器的放电放电过程中,随着电容器极板上电量的减少,电容器两端电压逐渐减小,放电电流也逐渐减小直至为零,此时放电过程结束。 三、电容器充放电电流充放电过程中,电容器极板上储存的电荷发生了变化,电路中有电流产生。其电流大小为由,可得。所以需要说明的是,电路中的电流是由于电容器充放电形成的,并非电荷直接通过了介质。 四、电容器质量的判别利用电容器的充放电作用,可用万用表的电阻档来判别较大容量电容器的质量。将万用表的表棒分别与电容器的两端接触,若指针偏转后又很快回到接近于起始位置的地方,则说明电容器的质量很好,漏电很小;若指针回不到起始位置,停在标度盘某处,说明电容器漏电严重,这时指针所指处的电阻数值即表示该电容的漏电阻值;若指针偏转到零欧位置后不再回去,说明电容器内部短路;若指针根本不偏转,则说明电容器内部可能断路。 五、电容器中的电场能量1.能量来源电容器在充电过程中,两极板上有电荷积累,极板间形成电场。电场具有能量,此能量是从电源吸取过来储存在电容器中的。 2.储能大小的计算图4-6uC—q关系电容器充电时,极板上的电荷量q逐渐增加,两板间电压uC也在逐渐增加,电压与电荷量成正比,即q=CuC,如图4-6所示。图4-6uC—q关系 把充入电容器的总电量q分成许多小等份,每一等份的电荷量为q表示在某个很短的时间内电容器极板上增加的电量,在这段时间内,可认为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为uC,此时电源运送电荷做功为即为这段时间内电容器所储存的能量增加的数值。 当充电结束时,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压达到稳定值UC,此时,电容器所储存的电场能量应为整个充电过程中电源运送电荷所做的功之和,即把图中每一小段所做的功都加起来。利用积分的方法可得式中,电容C的单位为F,电压UC的单位为V,电荷量q的单位为C,能量的单位为J。电容器中储存的能量与电容器的电容成正比,与电容器两极板间电压的平方成正比。 六、电容器在电路中的作用当电容器两端电压增加时,电容器从电源吸收能量并储存起来;当电容器两端电压降低时,电容器便把它原来所储存的能量释放出来。即电容器本身只与电源进行能量交换,而并不损耗能量,因此电容器是一种储能元件。实际的电容器由于介质漏电及其他原因,也要消耗一些能量,使电容器发热,这种能量消耗称为电容器的损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