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 MB
- 2022-04-29 14:37:48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微生物的感染与检查课件
第一节细菌的感染
活性单位结合单位A细胞表面B蛋白质,由两个亚单位组成A亚单位为活性蛋白B亚单位为结合蛋白外毒素
外毒素例如:霍乱毒素分子结构
肾上腺出血、心肌损伤、外周神经麻痹呕吐、腹泻呕吐、腹泻细菌外毒素疾病作用机制症状和体征破伤风梭菌痉挛毒素破伤风封闭抑制性神经元骨骼肌强直性痉挛肉毒梭菌肉毒毒素肉毒中毒阻止乙酰胆碱释放肌肉松驰性麻痹神经毒素白喉棒状杆菌白喉毒素白喉抑制蛋白质合成细胞毒素霍乱弧菌肠毒素霍乱激活肠粘膜腺苷环化酶,增高细胞内cAMP水平腹泻、呕吐产毒型大肠埃希菌肠毒素腹泻金葡菌肠毒素食物中毒刺激呕吐中枢肠毒素
白喉霍乱破伤风梭菌引起的肌肉痉挛
类毒素(无毒抗原)外毒素(极毒抗原)抗毒素(抗毒抗体)免疫动物脱毒0.3-0.4%甲醛外毒素抗原性类毒素(toxoid)受甲醛作用可使其活性蛋白灭活而不影响接合蛋白的抗原性抗毒素(antitoxin)外毒素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
内毒素endotoxin脂多糖LPS寡糖重复单位核心多糖脂质A外膜主要毒性成份O抗原决定簇
脂多糖LPSlipopolysacharide菌体裂解释放化学稳定性不能成为类毒素免疫原性弱内毒素endotoxin
内毒素endotoxin内毒素的生物学作用:败血症的皮肤表现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内毒素血症与内毒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对比区别外毒素内毒素来源G+菌与部分G-G-菌存在部位分泌到菌外,少数是崩解释出细胞壁组分,菌裂解后释出化学成分蛋白质脂多糖稳定性60~80℃,30分钟160℃,2~4小时作用方式与受体结合刺激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血管活性物质毒性作用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引起特殊临床表现较弱,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微循环障碍、休克、DIC等抗原性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脱毒形成类毒素弱,抗体作用弱
二、细菌感染的发生与发展(一)细菌感染的来源1.外源性感染:2.内源性感染:病人及带菌者;病畜和带菌动物。正常菌群及曾经感染而潜伏在体内的微生物。
1、概念:在人体各部位正常寄居而对人无害的细菌人体各部位正常细菌数量正常菌群
2、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生物拮抗竞争黏附(占位性保护)产生有害代谢产物营养竞争营养作用促进消化吸收参与营养物质转化合成维生素供人体利用
免疫作用抗衰老作用双歧杆菌、乳杆菌及肠球菌等产生过氧化物歧化酶,消除自由基毒性,抗氧化损伤,抗衰老。
机会致病菌细菌方面机体方面正常菌群/非致病菌条件致病菌?寄生部位改变菌群失调免疫功能下降
1.寄居部位改变2.机体免疫功能低下3.菌群失调条件
菌群失调:是正常菌群各种细菌之间的比例失调现象。菌群失调症:菌群失调达到一定程度,出现临床表现。菌群失调是量的改变,细菌定量出现明显改变,但无临床表现;菌群失调症是质的改变,不仅细菌定量出现明显改变,而且有临床表现。
(二)传播的途径途径方式疾病举例呼吸道感染气溶胶,飞沫方式吸入肺结核、白喉、百日咳消化道感染粪-口方式,食入伤寒、痢疾、食物中毒泌尿生殖道感染性接触,血液或粘膜损伤淋病、梅毒等创伤性感染皮肤、粘膜创伤、破损皮肤化脓感染,破伤风节肢动物叮咬感染密切接触、叮咬鼠疫,沙门菌病
(三)感染的类型不感染潜伏感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带菌状态急性感染慢性感染局部感染全身感染
细菌在局部繁殖,不入血,仅外毒素入血引起全身中毒症状病原菌由原发部位侵入血流,但未在血中大量繁殖,到达其它部位,再繁殖致病。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内毒素血症全身感染化脓性细菌入血,在其中繁殖,又播散至其他许多组织或器官,引起转移性化脓病灶G-在宿主体内感染使血液中出现内毒素引起的症状。细菌侵入血流后并在血中大量繁殖,产生毒性产物,造成机体严重损伤和全身中毒症状者。
问题细菌的侵袭力包括哪些因素?内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细菌显性感染有哪些类型?
第二节病毒的感染
一、病毒的致病机制(一)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溶细胞型感染稳定状态感染细胞凋亡病毒基因组的整合细胞的增生与转化包涵体的形成
溶细胞型感染1、概念:病毒进入易感细胞后,可以复制出大量子代病毒,在很短时间内一次释放子代病毒,细胞被裂解而死亡。2、常见病毒:无包膜病毒、杀伤性强的病毒3、机制:(1)抑制宿主细胞核酸、蛋白质的合成(2)破坏宿主细胞的溶酶体(3)损伤宿主细胞器
稳定状态感染1、概念: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过程中,细胞不受破坏,病毒不断地通过出芽方式释放子代病毒。2、常见病毒:包膜病毒3、细胞变化:细胞膜新抗原:细胞膜融合:多核巨细胞
细胞凋亡:1、概念:当细胞受到诱导因子的激发并将信号传入细胞内部,细胞内部的死亡基因被激活,经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最终使细胞死亡。2、共同特征:细胞膜出现鼓泡、细胞核浓缩
病毒基因组的整合病毒的遗传物质核酸可以结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DNA中,称为整合(integration)
细胞增生与转化有少数病毒感染细胞后不但不抑制宿主细胞DNA的合成,反而促进细胞DNA的合成,如体外细胞培养证实,SV40病毒可促进细胞增殖,并使细胞形态发生变化,失去细胞间接触性抑制,而成堆生长。这些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改变,称为细胞转化(celltransformation)
包涵体的形成细胞被病毒感染后,在细胞浆或细胞核内出现光镜下可见的斑块状结构,称为包涵体。
(二)病毒感染对机体的致病作用1.病毒对组织器官的亲嗜性与组织器官的损伤2.免疫病理损伤(1)体液免疫病理作用(2)细胞免疫病理作用3.病毒对免疫系统的致病作用自身免疫反应抑制免疫系统功能
水平传播:在人群不同个体间的传播,是大多数病毒的传播方式。垂直传播:由宿主的亲代传给子代的传播方式。主要通过胎盘或产道,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及乙型肝炎病毒等。二、病毒的传播途径
人类病毒的感染途径主要感染途径传播方式及途径病毒种类呼吸道空气、飞沫或皮屑流感病毒、鼻病毒等消化道污染水或食品脊髓灰质炎病毒、其他肠道病毒等输血、注射或器官移植污染血或血制品污染注射器HIV、乙型肝炎病毒等眼或泌尿生殖道接触、游泳池、性交HIV、疱疹病毒1、2型等经胎盘、围产期宫内、分娩产道、哺乳等乙肝病毒、HIV等破损皮肤昆虫叮咬、狂犬、鼠类脑炎病毒、出血热病毒等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急性感染持续性感染慢性感染潜伏感染慢发病毒感染
持续性感染①慢性感染:病毒感染机体后,病毒持续在体内,并不断排出体外②潜伏感染:病毒潜伏在体内,机体间歇发病。非发作期一般无病毒排出,如单纯疱疹病毒③慢发病毒感染或迟发感染:潜伏期相当长,一旦发病则呈亚急性进行性,病死率高如SSPE。
(1)慢性感染v(2)潜伏感染v(3)慢发病毒感染v
潜伏感染:单纯疱疹病毒引发唇疱疹
潜伏性病毒感染:带状疱疹
慢发病毒感染:库鲁病
第五章微生物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第一节细菌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法
标本采集时应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杂菌污染;根据不同病程,致病菌在体内分布和排出部位,采取不同标本;应在使用抗菌药物前采集标本,否则在培养时应加入拮抗剂;尽可能采集病变明显部位的材料;标本必须新鲜,采集后尽快送检;送检过程中要采取适当的保存方式。(一)标本采集与送检原则一、细菌学诊断
(二)致病菌检验程序致病菌的检验程序标本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动物试验药敏试验直接涂片检查分离培养分子生物学技术(核酸杂交、PCR)其它(ELISA)
人体受致病菌感染后,其免疫系统被刺激后发生免疫应答而产生特异性抗体。抗体的量常随感染过程而增多,表现为效价(滴度)的升高。因此,用已知的细菌或其特异性抗原检测患者体液中有无相应特异抗体和其效价的动态变化,可作为某些传染病的辅助诊断。一般采取病人的血清进行试验,故称为血清学诊断(serologicaldiagnosis)。二、血清学诊断
血清学诊断试验最好取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标本,当后者的抗体效价比前者升高大于等于4倍时方有意义。常用方法:直接凝集试验、乳胶凝集试验、沉淀试验、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ELISA。
第二节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一、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病毒分离标本的采集原则1、早期取材:急性期2、注意无菌操作与正确处理含菌标本3、低温保存与尽快运送血清学诊断标本双份血清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检测内容查病毒查特异性抗体病毒颗粒病毒抗原病毒核酸病毒酶类:如逆转录酶电镜直接观察光镜检查包含体分离培养
二、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一)病毒的分离培养细胞培养(cellculture)鸡胚接种(egginoculation)动物接种(animalinoculation)
病毒的细胞培养细胞培养瓶单层细胞
鸡胚培养采用孵化9~14天的鸡胚绒毛尿囊膜(allantocherion)痘苗病毒、人类疱疹病毒尿囊腔(allantoiccavity)接种部位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羊膜腔(amnioticcavity)流感病毒的初次分离卵黄囊(yolksac)嗜神经病毒
第三节微生物感染的预防原则一、人工免疫(一)人工主动免疫(二)人工被动免疫
(一)人工主动免疫(artificialactiveimmunity):将疫苗(vaccine)或类毒素接种于人体,使机体产生获得性免疫力的一种防治微生物感染的措施,主要用于预防。
死疫苗:选用免疫原性强的细菌,经人工大量培养后,用理化方法杀死而成。活疫苗:用减毒或无毒力的活病原体制成。类毒素:细菌外毒素经0.3%-0.4%甲醛液作用3-4周后,毒性消失但仍保持免疫原性。亚单位疫苗:根据细菌抗原分析,查明不同致病菌的主要保护性免疫原存在的组分,然后将之制成的疫苗。疫苗种类
DNA重组疫苗:通过DNA重组技术制备所需的疫苗。核酸疫苗:即DNA疫苗,是将能编码引起保护性免疫应答的病原体免疫原基因片段和质粒载体直接注射入宿主体以表达目的免疫原,进而诱导出体液和细胞免疫的新型疫苗。
(二)人工被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artificialpasstiveimmunity):注射含有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纯化免疫球蛋白,或细胞因子等免疫制剂,使机体即刻获得特异性免疫。作用及时,但这些免疫物质不是病人自己产生的,故维持时间短。主要用于治疗或紧急预防。
抗毒素抗菌血清胎盘球蛋白、丙种球蛋白细胞免疫制剂细胞因子:FN-α、β、γ
(三)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的比较区别要点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免疫物质抗原抗体或细胞因子等免疫出现时间慢,2-4周快,立即免疫维持时间长,数月-数年短,2-3周主要用途预防治疗或紧急预防
结束语谢谢大家聆听!!!69'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微生物冶金-PPT课件PPT课件
- 最新微生物冶金课件PPT课件
- 最新微生物分类与鉴定ppt课件PPT课件
- 最新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件PPT课件
- 最新微生物学课件PPT课件
- 最新微生物实验课件PPT课件
- 最新微生物燃料电池课件PPT课件
- 最新微生物的代谢精美课件PPT课件
- 最新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课件PPT课件
- 最新微生物知识员工培训课件PPT课件
- 最新微生物第6章细菌的耐药性课件PPT课件
- 最新微生物第一章课件PPT课件
- 最新微生物肥料PGPR姜玮82424ppt课件PPT课件
- 最新微生物遗传与育种精美课件PPT课件
- 最新微生物遗传一章基因突变1ppt课件PPT课件
- 最新微生物遗传试验ppt课件PPT课件
- 最新微积分A极限课件PPT课件
- 最新微积分ppt课件PPT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