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5.50 KB
  • 2022-04-29 14:37:49 发布

最新微生物第6章细菌的耐药性课件PPT课件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微生物第6章细菌的耐药性课件 一、抗菌药物概念1.抗菌药物:指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包括抗生素(antibiotics)和化学合成的药物。2.抗生素:微生物在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杀灭或抑制其它特异病原微生物的产物。抗生素分子量小,低浓度就能发挥其生物活性,有天然和人工半合成两类。第一节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 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氯霉素林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3.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抗生素可影响细菌蛋白质合成,作用部位及作用时段各不相同。细菌蛋白质合成受阻。30S亚基抑制药50S亚基抑制药 4.抑制核酸(DNA/RNA)合成喹诺酮类:作用于DNA旋转酶,抑制细菌繁殖。利福平(RFP):与依赖DNA的RNA多聚酶结合,抑制mRNA的转录。磺胺类药物:与对氨基苯甲酸(PABA)的化学结构相似,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使二氢叶酸合成减少,影响核酸的合成,抑制细菌繁殖。抗生素可通过影响细菌核酸合成发挥抗菌作用。 第二节细菌的耐药机制细菌耐药性(drugresistance)亦称抗药性,是指细菌对某抗菌药物(抗生素或消毒剂)的相对抵抗性。耐药性的程度:用某药物对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表示。临床上有效药物治疗剂量在血清中浓度大于最小抑菌浓度称为敏感,反之称为耐药。 一、细菌耐药性分类:遗传学上把细菌耐药性分为固有耐药性和获得耐药性。固有耐药性(intrinsicresistance):指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天然不敏感,亦称为天然耐药性。固有耐药性细菌的耐药基因来自亲代,存在于其染色体上,具有种属特异性,如肠道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固有耐药性始终如一并可预测。抗菌药物对细菌起作用的首要条件是细菌必须具有该药物的靶位。如:二性霉素B可与真菌细胞膜的固醇类结合,改变其通透性,发挥抗真菌作用。细菌细胞膜则无固醇类,故对二性霉素B具有固有耐药性。 获得耐药性(acquiredresistance)1.获得耐药性概念:指细菌DNA的改变导致其获得了耐药性表型。细菌的耐药基因来源于基因突变或获得新基因(作用方式为接合、转导或转化)。正常情况下,在原先对药物敏感的细菌群体中出现了对抗菌药物有耐药性的菌株,这是获得耐药与固有耐药的重要区别。 二、细菌耐药的遗传学机制染色体突变:所有的细菌群体都会发生自发的随机突变,频率很低,其中有些突变赋予细菌耐药性。可传递的耐药性:耐药基因能在质粒、转座子和整合子等可转移的遗传元件介导下进行传播。1)R质粒的转移:几乎所有致病菌均有耐药性质粒,可通过接合、转化的方式传递,环境中的抗生素又可间接促进耐药菌的存活。质粒介导的耐药性传播在临床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转座子介导的耐药性:转座子(Tn)带有耐药基因和插入序列,实现菌间基因转移或交换,转移细菌的耐药性。3)整合子与多重耐药:整合子可捕获外源基因,同一类整合子可携带不同的耐药基因盒,介导多重耐药。 三、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一)产生钝化酶使抗菌药物失效钝化酶是一类由耐药菌株产生的、具有破坏或灭活抗菌药物活性的某种酶,它通过水解或修饰作用破坏抗生素的结构使其失去活性,如分解青霉素的酶(β-内酰胺酶)或改变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结构的酶(氨基糖苷类钝化酶)等。(二)药物作用靶位的结构和数量改变——抗菌药不易与细菌结合细菌能改变抗生素作用靶位的结构和数量,导致与抗生素结合的有效部位发生变异,影响与药物的结合,对抗生素不再敏感。如红霉素的靶位是核糖体上50S亚基的L4和L12蛋白,当染色体上的某基因突变时,可使该蛋白改变,红霉素失去靶位而耐药。(三)抗菌药物的渗透障碍——药物不易进入菌体内细菌细胞壁的障碍和/或外膜通透性的改变将严重影响抗生素进入细菌内部,到达作用靶位发挥抗菌效能。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通透性比其他G-菌差是该菌对多种抗生素固有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四)主动外排机制——药物被泵出菌体外已发现数十种细菌外膜上有特殊的药物主动外排系统,药物主动外排使菌体内抗菌药浓度下降,难以发挥抗菌作用导致耐药,主动外排耐药机制与细菌的多重耐药性有关。(五)细菌自身代谢状态改变等,如呈休眠状态的细菌可对多种抗生素耐药。 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病人用药前应尽可能进行药敏试验,选择敏感的抗生素。掌握适当的剂量和疗程联合用药以降低耐药性突变频率,但一种抗菌药物可以控制的感染则不任意采用多种药物联合。严格根据适应症选用药物,病毒性感染和发烧原因不明者,除并发细菌感染或病情严重者,不宜轻易采用抗生素。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隔离耐药菌感染患者医务人员检查病人前严格洗手定期检查医生、护士、护工带菌情况第三节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3.加强药政管理①加强细菌耐药性的检测,掌握本地区、本单位重要致病菌和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迁资料,及时提为临床供信息。②必须规定抗菌药物凭处方供应。③农牧业应尽量避免供临床应用的抗菌药物作为动物生长促进剂或用于牲畜的治疗,以避免对医用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④细菌耐药性一旦产生后,在停用有关药物一段时期后敏感性有可能逐步恢复(让抗菌药物“轮休”)。4.研发新抗菌药物根据细菌耐药性的机制研制对耐药菌有活性的新型抗菌药物;同时针对耐药菌产生的钝化酶,寻找有效的酶抑制剂。5.破坏耐药基因通过破坏耐药基因可使细菌恢复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如:寻找质粒消除剂。 思考题1.试解释耐药性、固有耐药性、获得耐药性。2.简述抗菌药物作用机制.3.简述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4.简述控制细菌耐药性策略. 结束语谢谢大家聆听!!!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