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3 MB
- 2022-04-29 14:37:53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微生物遗传一章基因突变1ppt课件
一.微生物遗传体制的概念第一节微生物的杂交和遗传体制1.杂交:基因不同的个体或品种间通过接触使染色体重新搭配(组合)而产生新个体的过程叫杂交。而在杂交的群体中进行选育就叫杂交育种。
nAnaAaAaAAaa2n2nnnnAnAnananAnAnAnAnananana红色面包霉杂交的遗传分析(第一次分裂分离)2、红色面包霉杂交的遗传分析
1)AAAAaaaa2)aaaaAAAA3)AAaaAAaa4)aaAAaaAA5)AAaaaaAA6)aaAAAAaa第一次分裂分离第二次分裂分离为什么会出现第二次分裂分离的子囊呢?如下图8个子囊孢子排列的六种方式:
nAnaAaAa2n2nnnAnanAnAnanaAaanAnanAnananAnA第二次分裂分离
在减数分裂的第一次核分裂时,如果来自一个亲本的二个基因(如图二个A)趋向一极,而来自另一个亲本的二个基因(如图二个a)趋向另一极这种分裂方式称为还原分裂(意思是指分裂后还原到杂交之前的二个亲本的状态)。如果来自亲本的各一个基因一起趋向一极,另外各一个基因(如图中Aa)趋向另一极,意思是分裂后的二个核中各含有相等的基因这种分裂方式称为均等分裂。还原分裂:均等分裂:
2)很容易观测到一次减数分裂所产生的四分体中一对基因的分离现象,从而证明相对性状的基因在数目上大致相等的;3)根据子囊排列的方式推算出某一基因与着丝粒之间的相对距离:3、以红色面包霉作为遗传分析的材料有什么优越性1)能直接测定某个基因的存在;某一基因与着丝粒的距离=图距单位=第二次分裂分离子囊数×1/2子囊总数4)利用测定某一基因与着丝粒的距离,从而间接测出基因与基因的距离。×100%
1.酵母菌的生活史:二、酵母菌的杂交及遗传分析形成成熟子囊4个单倍体的核AAaaAAaaaAaAaA出芽出芽减数分裂体细胞(2n)出芽核配质配
2.酵母菌的遗传分析四分体四分体内容类型结合相AB×ab排斥相Ab×aBPDABABababAbABaBaBNPDAbAbaBaBABABababTABAbaBabAbABabaB双基因杂交的四分体类型
有连锁关系的二个基因之间杂交产生的子囊类型AbAbaBaBAAbbaaBBAbAbaBaBAAbbaaBBABABababAAbbaaBBAAbbaaBBAbABabaBAbABabaB
ABab联会AaBb第一次核分裂同源染色体分开第二次核分裂ABABababAbaBAbaBABabAAbbABABBBaabbaann2n2nnnnnAB.AB.ab.ab(PD)Ab.Ab.aB.aB(NPD)没有连锁关系的二个基因之间,三种子囊类型出现的比例:杂交型:AB×ab在染色体分离时,二个基因与着丝粒之间都未发生交换,结果只会出现PD和NPD两种类型,并且比例是PD:NPD=1:1
ABab联会AaBb第一次核分裂同源染色体分开第二次核分裂aBABabAbAbABabaBABabAabbBBAabbAan2n2nnnnAB.aB.Ab.ab(T)Ab.ab.AB.aB(T)nABaBn当二个基因有一个基因在染色体分离时与着丝粒之间发生交换,而另一个基因未发生交换,则会出现一种类型的子囊,即T型。
如果二个基因同时都与着丝粒发生交换,根据同样的道理就有可能出现三种类型的子囊:PD:T:NPD=1:2:1基因连锁基因不连锁交换四分体类型和着丝粒的交换四分体类型不交换PD二个染色体都不交换1PD:1NPD单交换T一个发生交换T双交换1PD:2T:1NPD二个同时交换1PD:2T:1NPD多交换1PD:4T:1NPD
PD(AbAbaBaB)PD(AbAbaBaB)NPD(abABabAB)AabBAabBAabBabBAbBAabBAa不交换单交换二线双交换三线双交换三线双交换四线双交换T(AbabABaB)T(abABAbaB)T(AbaBabAB)0%50%0%50%50%100%交换类型染色体图象重组四分体类型染色体交换和重组及四分体类型的关系
第三节、真菌的准性生殖一、准性生殖的概念:准性生殖是指真菌中,不通过减数分裂而导致基因重组的一种生殖方式。他的整个过程包括几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即:异核体的形成,杂合二倍体的形成,体细胞杂交及染色体单倍化。
(一)异核体的形成(二)杂和二倍体的形成1.互养解释的排除2.单倍重组体和二倍体的排除(三)体细胞重组1.染色体交换2.染色体单倍化二、准性生殖过程
三、准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异同点准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共同点:准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有类似的遗传现象。如:核融合,形成杂合二倍体、随后染色体再分离、染色体之间进行交换,出现重组体等。由此可见,准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最根本的相同之处就是均能导致基因重组,从而丰富遗传物质基础,出现子代多样性。准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不同点:1.有性生殖导致产生有性孢子,有性孢子在形态、生理上与体细胞有一定的区别,且基因重组一般是发生在性细胞中;准性生殖的细胞与体细胞无区别,基因重组是发生在有丝分裂的体细胞交换中,没有性过程,没有性孢子。2.有性生殖是通过减数分裂进行基因重组,减数分裂是一个有规律的协调的过程;准性生殖过程中染色体交换和染色体单倍体化都是不规律的偶然发生的过程,且频率极低。
ABCabcABCabcABCabcABCabcABCabcABCabcABCAbcaBCabc体细胞交换模式图(A)(B)(A)不发生交换(B)发生交换
ABCabcEDFedfGHTghtEDFedfGHTghtABCabcABCabcEDFedfGHTGHTghtABCabcEDFedfght染色体的不分离行为
2.异核体可以作为细胞质基因测定的工具。四、研究异核体的意义1.异核体在遗传分析中可以用来测定等位基因和非等位基因;
第四节细菌的接合作用一、细菌基因重组的发现和证实(一)细菌基因重组的发现(二)细菌基因重组的证实标记:以基因发生突变的特点来标记某菌株的性质,这种突变的基因就称为该菌株的标记(简单的说突变的基因表型就是标记)。
完全培养基A-B+lac-STT1SA+B-lac+SST1T2×1061061062×106基本培养基大肠杆菌k-12菌株的基因重组
1.排除遗传物质的渗入非选择标记:在某种培养条件下,可能起到排除亲本的某些基因标记。杂交个体单倍体的证实:2.排除细胞的互养3.排除回复突变菌株A菌株B通过滤器图一种U型管,一臂放菌株A,一臂放菌株B,中间由滤器隔开,未发现有原养型细胞出现
二、致育因子和细菌杂交F因子的基因结构如下:(一)F因子:第一区段:控制自主复制的区段第二区段:控制细菌间传递作用的区段第三区段:重组区段repincoriVreporiTfinP复制自主复制fexIS3rδIS2IS3插入与切除重组区段ZIDTSGHOFNUCWV转移操纵子传递大肠杆菌F质粒的基因图
点样法(—)(—)+A(—)+B(—)+A+B依次点种①②③④一.四种都不长A+B+二.1.3不长,2.4长A-B+三.1.2不长,3.4长,A+B-四.1.2.3不长,4长A-B-A-B+A+B-
第一区段:控制自主复制的区段第二区段:控制细菌间传递作用的区段第三区段:重组区段repincoriVreporiTfinP复制自主复制fexIS3rδIS2IS3插入与切除重组区段ZIDTSGHOFNUCWV转移操纵子传递大肠杆菌F质粒的基因图
(二)三种状态的E.coli细菌之间的关系1、F+和F-能杂交,Hfr和F-也能杂交,F-和F-则不能杂交,说明F-不同于F+与Hrf,F+与Hfr有相同的地方;2、从F+细胞群中可以得到Hfr菌株,从Hfr菌株中也可以得到F+的菌株,而从F-中则不可能得到Hfr和F+菌株,说明F+与Hrf都含有F因子,而F-没有;3、F+和F-杂交后,后代转变为F+,在杂交过程中出现的重组频率大约只有10-6;而Hfr与F-和F-杂交后,后代仍然是F-,但重组频率都高于上种好多倍。这说明F+与Hrf虽然都能导致基因重组,但它们是有区别的;4、F+细胞经吖啶类药物处理后转变成F-(这种药物浓度很低,不致于抑制细菌生长);而Hfr细胞经同样处理后性质仍然不变。这说明F+与Hrf虽都含有F因子,但它们在细胞中存在的状态不一样。
(三)大肠杆菌杂交的几种可能1.F+×F-杂交2.Hfr×F-杂交3.F’×F-杂交利用Hfr×F-的二个菌株结合,在连续间断的不同时间内取样,放在中断器内,以人为机械的方法,中断Hfr×F-的接合,分别将接合子涂在一系列不同的选择培养基上,通过在不同的选择培养基上在不同时间内出现的重组子,可以将某一基因的位置确定下来。这一方法称为中断杂交。利用中断杂交可以进行基因定位。三、中断杂交
F-F+F自然丢失自主复制F+F重组脱离FHfrFFF’细菌染色体DNA
F+F-性纤毛F+×F-F质粒
F++F-F+F-5’F+F-5’F+F-性伞毛F+×F-的接合作用
123456123456123456123456123456metstrserhisgallacproleuthrmetstrserhisgallacproleuthrmetstrserhisgalleuthrprolac123456metstrserhisgalthr123456lacproleu(A)(B)(C)(D)(E)
一、转化的定义:(一)体内转化实验第五节细菌的转化把一个细胞的遗传物质抽提出来转移到另一个受体细胞中,使其能在受体细胞中表达的过程。二.转化现象的发现SⅢ(活)小白鼠死亡RⅡ(活)小白鼠存活SⅢ(加热)小白鼠存活RⅡ(活)+SⅢ(加热)小白鼠死亡SⅢ(活)注射注射注射注射分离
(二)体外实验蛋白质+RⅡ→RⅡRNA+RⅡ→RⅡ多糖+RⅡ→RⅡ其它+RⅡ→RⅡDAN+RⅡ→RⅡ(大量)+SⅢ(少量)SⅢ细胞抽提物分离
理化分析结果:1.在理论上,它证实了在生物(包括微生物)中,DNA是决定遗传的主要物质;(三)细菌转化现象发现的意义1.所含元素在成份和重量上与DNA相似;2.只有DNA酶才能降解这种物质;3.电泳的位置与DNA相同,对紫外线的吸收峰与DNA一致。2.运用转化作用可以深入研究遗传物质的本质,作用方式以及结构与功能等问题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去认识基因的物质基础。3.在育种实践上,为定向培育提供了一条新的育种途径。
三、转化过程(一)感受态的出现感受态:细菌能够从周围环境中吸取DNA分子,使之不被DNA酶破坏,能接受转化因子的这一时刻,细菌出现的一种生理状态。
这种假设认为细菌表面的细胞壁是阻碍转化因子进入细胞的障碍,在某些情况下,当细菌局部失去了细胞壁,转化因子能通过膜而进入细菌。关于感受态出现的假说:1.局部原生质化假说:这一假说认为感受态细胞的特征是细胞表面出现DNA的结合位点,这种结合位点能吸附游离的DNA,实验证明它只能与双链DNA结合不能与单链DNA结合,并且证明这种结合能力是受一种酶的作用。2.酶受体假说:
1051041031022040608010012014010010细菌的生长量培养时间(min)肺炎链球菌转化链霉素抗性的感受态曲线虚线表示受体细菌的生长曲线;实线表示每毫升中转化子的变化。
(三)转化因子的整合(二)转化因子的结合与进入1.表面结合的证实2.转化因子的进入1.整合前转化因子的状态
2.转化因子整合的过程123456转化过程
1.受体细胞的感受态,它决定转化因子能否进入细胞;转化效率决定下列三个内在因素:2.受体细胞的限制酶系统,它决定转化因子在整合前是否被分解;3.受体和供体的同源性,它决定转化因子的整合。
经噬菌体为媒介,把一个细菌的遗传物质转到另一个细胞中去表达的过程。感染细菌后,宿主体内很快繁殖,最后使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第六节细菌的转导(一)噬菌体的概念感染细菌后,能与宿主细胞的DNA整合在一起,并以原噬菌体的状态存在细胞内。一、转导的概念:1.烈性噬菌体:2.温和噬菌体:
在溶源性细胞中没有感染力的噬菌体,这种噬菌体是以整合在宿主染色体上的形式存在。1.在遗传上是稳定的;(三)“λ”噬菌体使大肠杆菌形成溶源性细菌的原因带有原噬菌体的细菌。(二)溶源性细菌的遗传特征2.可以自然裂解,但裂解频率很低,在约只有10-2-10-5,经过诱导后(如经U.V处理)裂解率可以提高到90%以上;3.对于外来同源噬菌体的感染具有免疫力。3.原噬菌体:4.溶源性细菌:
1.“λ”的基因结构及其功能把环状“λ”DNA拉成直线可以变成如下图:左段AWBCDEFZUVGTHMLKJG5’中段b2PP’attIntxisredβγcⅡNnexcⅠcrocⅡOP右段QSRA5’
A-F7个基因:形成“λ”头部蛋白的结构基因;Z-J11个基因:形成“λ”尾部蛋白的结构基因:int:编码的酶控制“λ”的整合;xis:编码剪切酶,int和xit共同作用控制“λ”原噬菌体的切割;att:整合区,大约15bp;red:它包括redα、redβ、redγ三个部分,它们的功能是促进一般性重组;左段AWBCDEFZUVGTHMLKJG5’中段b2PP’attIntxisredβγcⅡNnexcⅠcrocⅡOP右段QSRA5’
N:起促进转录的作用;ci:产生阻遏蛋白,阻遏“λ”的整个基因驵转录;rex:产生免疫蛋白;cro:关闭ci基因,促进裂解作用;o、p:起调控作用;Q:促进R2转录子的转录;s.R:直接与裂解反应有关;m——m/:粘性末端约12bp。左段AWBCDEFZUVGTHMLKJG5’中段b2PP’attIntxisredβγcⅡNnexcⅠcrocⅡOP右段QSRA5’
PLOLPRORN左右rexcⅠcro2.产生溶源化的大致过程如下图:
K2(裂解区段)R1L1L2(重组区段)L1(免疫区)AttintxisredcⅢNJLZFIAMM’RSQPOrexcⅠcrocⅡpreλ
包括局限转导和普遍转导(完全转导、流产转导)两个类型。只能使供体性状的一种或少数几种以噬菌体为媒介转移到受体中表达的过程称为局限转导。二、转导的发现三、转导的类型(一)局限转导
K12菌株溶源细菌裂解液感染不同的缺陷的大肠杆菌,涂选择平板(-)gal。gal-大肠杆菌形成浅色菌苔加裂解液1.局限转导的发现和证实
2.“λ”噬菌体转导gal基因的过程坎贝尔模型(campbell)解释局限转导机制galchlDattNRm’mλjattbiochlABP’PB’BP’PB’NRmmAjbiochlABB’PP’NRmmAjbiochlA细菌染色体attmAjNRm’λ染色体溶源性细菌染色体galchlDgalchlDPP’
attattBP’PB’attBP’转导噬菌体的形成galbioattBP’galgalmm’mm’NNRm’mAAR
4.低频转导和高频转导低频转导:由单重溶源化细菌导致的转导作用。“λ”转导的gal+基因的频率大约只有10-6。3.转导导致的结果1)稳定的转导2)不稳定的转导高频转导:由双重溶源化细菌导致的转导作用,转导的频率占50%。
ABC+gal+PP’BP’gal-BB’BP’BP’gal+gal-PB’BP’gal+gal-PB’BP’λgalλ
1.普遍性转导的机理(二)普遍性转导:凡是染色体上的各个单基因或是紧密联系锁的两个基因都有可能被某一种噬菌体转导的作用。普遍性转导的机理是由选择性包裹模型进行解释。
选择性包裹模型Leu+Leu-Leu+Leu+Leu-Leu+Leu-Leu-
1)完全转导:2.普遍转导的结果2)流产转导:由转导噬菌体导入的片段与寄主染色体发生交换,整合在寄主染色体上,并和寄主染色体同步复制,在细胞分裂时,每一个子细胞都获得有导入的DNA,从而恢复每一细胞的正常生长。由转导噬菌体导入的片段,并不与寄主DNA发生交换,而是以一种附着的形式(局部二倍体)存在,它不复制,也不立即消失,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总是只有一个细胞带有这一片段,因此,形成一种单线传递的方式。
4.在转导的物质上有所不同(三)普遍转导与局限转导的区别1.转导的基因上有所不同2.形成转导噬菌体的过程不同3.转导子的性质不同
一、放线菌的遗传体制第七节放线菌的杂交育种(一)天蓝色链霉菌(Streptomycescoelicolor)基因重组过程1.混合培养导致不同菌丝间的融合2.局部杂合核的形成3.异质系的产生(图2-27)
+-+prohisCarg+str+部分合子abcdeniccys+hisA+ftps+ura+cys+hisA+tps+uranic+prohisCargabcdef杂和系染色体放线菌异质系来源
(二)放线菌的性别体制二、放线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二、放线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1.原生质体的制备2.融合处理3.融合子的检出4.融合子的鉴定
一般重组的过程主要分四步进行:重组的四步骤分别由Holliday、Whitehore、Hotchkiss和Meselson-Radding等四人提出的四种不同模型的解释。第八节重组机制一、一般重组(同源重组)——替代式重组1.单链断裂2.单链“侵入”3.形成交叉4.断裂和重组
ABabABabABabABabABabABabABabABabABabABabAbaBAbaB一般重组的holliday模型
Hotchkiss和Meselson-Radding模型
Whitehouse模型
三、一般重组和插入重组的区别1.一般式重组的结果是核苷酸顺序不增加也不减少;而插入式重组或增加(整合)或减少(切割)。二、插入式重组(特异位点重组)2.一般式重组产生时整个交换部分进行联会(配对);而插入式重组吸涉及少部分结构进行联会。3.一般重组中重组的片段或长或短;而插入重组的部分基本是固定的;4.两者的酶系不同。
结束语谢谢大家聆听!!!75'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微生物燃料电池课件PPT课件
- 最新微生物的代谢精美课件PPT课件
- 最新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课件PPT课件
- 最新微生物的感染与检查课件PPT课件
- 最新微生物知识员工培训课件PPT课件
- 最新微生物第6章细菌的耐药性课件PPT课件
- 最新微生物第一章课件PPT课件
- 最新微生物肥料PGPR姜玮82424ppt课件PPT课件
- 最新微生物遗传与育种精美课件PPT课件
- 最新微生物遗传试验ppt课件PPT课件
- 最新微积分A极限课件PPT课件
- 最新微积分ppt课件PPT课件
- 最新微积分历史简介ppt课件PPT课件
- 最新微积分创始人(莱布尼茨)课件PPT课件
- 最新微积分导数的概念及运算法则ppt课件PPT课件
- 最新微积分极限运算2ppt课件PPT课件
- 最新微积分的名称ppt课件PPT课件
- 最新微积分第一章第一节课件PPT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