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8 MB
  • 2022-04-29 14:25:10 发布

最新8.牙髓及根尖周组织生理特点课件PPT.ppt

  • 7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8.牙髓及根尖周组织生理特点 了解熟悉掌握牙髓病学发展简史牙髓组织形态学及结构特点根尖周组织的生理学特点及临床意义牙髓的功能闸门控制学说牙髓的感觉功能牙髓组织增龄性变化特点学习目的 概述 牙髓自身特点:被无让性的牙本质包围基质富含纤维且具有粘性无有效的侧支血液循环损伤难以恢复易产生疼痛 一、形态学特点一般情况下,不能被直视可借助X线观察大致外形坚实、粘性、具有弹性的实体由明胶状基质构成,其内富含胶原纤维和纤维束 显微镜下:成牙本质细胞层无细胞层多细胞层中央区 二、结构特点特殊的牙髓结缔组织细胞在牙髓周边并肩栅栏状排列细胞大小和形状随所在部位不同而异不能进行有丝分裂,为终末细胞成牙本质细胞突突入牙本质小管成牙本质细胞(一)细胞 成纤维细胞牙髓的主体细胞分布于整个牙髓,特别是多细胞区产生明胶状基质和胶原纤维未成熟的成纤维细胞可分化为成牙本质细胞健康状态反映牙髓的年龄、活力及抵抗力 防御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淋巴细胞、肥大细胞 储备细胞原始的、未分化的间质细胞分布于血管附近和多细胞层牙髓细胞的储备库根据需要分化成不同类型的细胞 1.胶原纤维松散、不规则网状由成牙本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合成分泌主要为Ⅰ型和Ⅲ型胶原纤维在牙髓中不断聚集导致牙髓纤维化(二)细胞间成分 2.基质细胞间的不定形胶状物,主要为蛋白多糖包绕和支持牙髓中的各种有形成分是血管和细胞之间传递营养物质和废料的重要介质抵抗细菌和毒性产物在牙髓组织中扩散 粘性基质使炎症时组织压增加局限于受损区局部局部组织压过高,静脉萎缩、血液瘀滞或缺血,局部细胞坏死 3.组织液来源于毛细血管其中的水和基质蛋白多糖结合,构成液态胶体系统炎症时,基质可快速释放出游离的水,使组织压增高 第二节牙髓的功能 成牙本质细胞形成牙本质血管系统向牙髓牙本质复合体提供营养感觉神经纤维传导痛觉成牙本质细胞及结缔组织成分对外界刺激的保护性反应牙髓具有四种基本功能: 一、形成功能原发性牙本质继发性牙本质修复性牙本质 牙髓具有丰富的周边毛细血管网向成牙本质细胞和细胞突提供氧、营养物质及牙本质液保持牙本质的活力,维持生理功能来源于副根管的交通血管不足或缺乏,牙髓无有效的侧支循环二、营养功能 上下牙槽动脉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网毛细血管后静脉小静脉牙槽静脉牙髓内血液循环 牙髓淋巴系统起源于毛细淋巴管收集淋巴液最终汇入相应淋巴结炎症时,淋巴管移走组织液、蛋白成分、细胞碎片和细菌降低组织压、缓解早期炎症反应牙髓内淋巴系统 三、感觉功能(一)神经分布来源于三叉神经上颌支和下颌支 牙髓神经分布有髓鞘Aδ纤维无髓鞘C纤维刺激域值低尖锐刺痛牙髓牙本质交界区牙本质敏感有关刺激域值高烧灼样剧痛遍布整个牙髓牙髓炎疼痛有关缺氧较强抵抗力 前牙左右牙髓神经都可跨越中线到达对侧三叉神经节内的神经元上下颌第一磨牙牙髓神经在三叉神经节内有明显交叉现象三叉神经节内的一个神经元可控制两颗牙的感觉后牙牙髓神经可到达同侧三叉神经节、颈上神经节及耳后神经节内的神经元三叉神经节内神经元同时支配上、下颌骨以及牙周、头、面部较为广泛组织的感觉牙髓神经分布复杂: 牙髓炎症性疼痛机制组织压升高细胞释放炎症介质传导兴奋导致疼痛压迫C纤维疼痛敏感性上升神经末梢痛域下降(二)炎症性疼痛的机制 (三)闸门控制学说 四、防御功能(一)疼痛反应外界刺激,牙髓感觉神经纤维产生冲动引发痛觉通过肌肉运动和血液变化发挥保护作用 (二)修复性牙本质形成牙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矿化度高,小管数目少甚至缺乏过度形成的修复性牙本质内无神经支配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低形成量或范围与牙本质破坏的量或范围有关 (三)炎症反应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性反应变质、渗出、增生牙髓急性炎症牙髓慢性炎症 第三节牙髓增龄性变化 牙髓增龄性变化:随年龄的增加,牙髓在体积、结构和功能上所发生的一些生理性变化 一、体积变化牙髓体积不断缩小髓室由大变小髓角变低或消失根管由粗变细根管走向复杂,根尖孔窄根管治疗前,常规拍X线片了解髓腔大小、位置及根管粗细走向 二、结构变化成纤维细胞大小和数目减少成牙本质细胞由高柱状变为立方状或扁平状牙髓基质失去水分而变粘稠胶原纤维堆积,牙髓纤维变性衰老牙髓,牙髓神经、血管数目减少牙髓营养不良性钙化 三、功能变化根尖孔变窄、血管减少,牙髓中的细胞缺乏足够的营养供应,防御和修复功能减低神经纤维数目减少,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降低继发性和修复性牙本质的形成时牙髓暴露机会减少,一旦受损,修能能力低 第四节根尖周组织生理学特点 一、牙骨质牙骨质将牙周膜的主纤维附着于根面上根尖1/3不断沉积细胞性牙骨质,补偿牙冠的磨耗牙根不断增长,根尖孔逐渐缩小,诱发牙髓退行性变化 解剖根尖孔(apicalforamen)根管在牙根尖区的表面开孔,由牙骨质在牙根表面形成。该孔可位于牙根尖顶端或侧方,甚至距根尖顶端1mm以上。组织学根尖孔(生理性根尖孔)(cement-dentinjunction,CDJ)牙骨质与牙本质交界处形成根管最狭窄处,是牙髓组织与牙周组织的分界部位,距解剖根尖孔距离约1mm,是临床根管预备和根管充填的根尖止点。根管根尖缩窄区(apicalconstriction)根管最缩窄的部位,常位于根尖1/3。研究表明有时根管根尖缩窄区与生理根尖孔处于同一位置,有时相距1mm左右。临床意义在于协助根管预备时器械在根尖的定位和预防根充材料超出根尖孔牙骨质在牙根表面形成解剖根尖孔牙骨质本质交界处形成根管狭窄处称为生理性根尖孔•注意:生理根尖孔并不始终位于根管狭窄处 修复因炎症导致的牙根病理性吸收修复因牙移位导致的生理性吸收 二、牙周膜由胶原纤维和疏松结缔组织构成悬吊和支持牙富含神经、血管和各种细胞成分 分布有触觉(压觉)感受器和疼痛感受器根尖周炎时,患牙可定位牙周膜侧支血液循环丰富,在牙周膜内形成血管网,较好的清除炎性产物根尖周淋巴管丰富,根尖周炎时可伴有所属淋巴结的肿痛牙周膜丰富的血液供应可营养牙骨质 根尖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组织细胞和未分化的间质细胞,在炎症过程中分化为成牙骨质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等牙周上皮剩余,诱发根尖周囊肿 三、牙槽骨固有牙槽骨(硬骨板、筛状板)支持骨硬骨板矿物质吸收30-50%才能在X线上显示 课间休息 牙髓及根尖周组织病因及发病机制(第十章) 细菌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免疫因素细菌药物抗原性致病菌感染途径致病机制宿主对细菌感染的反应创伤温度电流激光充填材料酸蚀剂和粘结剂消毒药物 炎症牙髓:兼性厌氧球菌和厌氧杆菌感染根管:含有坏死牙髓的根管厌氧菌尤其是专性厌氧菌优势菌:牙髓卟啉单胞菌、普氏菌根尖周组织:争议,放线菌产黑色素类杆菌梭形杆菌福赛拟杆菌 〔感染途径〕牙本质小管暴露的牙髓牙周途径:逆行性感染,retrogradepulpitis血源感染:引菌作用 retrogradepulpitis牙周病时深牙周袋内的细菌可以通过根尖孔或侧枝根管进入牙髓,导致牙髓感染,引起牙髓炎的发生•根尖孔•侧枝根管•副根管•牙本质小管anachoresis•牙髓有代谢障碍•有治疗造成牙髓损伤•一过性菌血症受过损伤或病变的组织能将血流中的细菌吸引到自身所在的部位 致病机制宿主对细菌感染的反应: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荚膜、纤毛、胞外小泡(粘附和抗吞噬;聚积附着;抗原性、凝集、组织溶解)内毒素(强致炎因子,直接毒害细胞,激活免疫细胞)酶(崩解组织基质,降解蛋白质和DNA,中和抗体和补体)代谢产物(直接毒害细胞,影响中性白细胞功能,参与骨吸收) 物理因素创伤急性创伤:牙外伤、受力过大等慢性创伤:创伤牙合、磨牙症等温度备洞产热充填材料和抛光产热电流如不同金属修复体、牙髓活力电测验器等激光如红宝石激光 化学因素充填材料:毒性作用酸蚀剂和粘结剂消毒药物ZOP:游离酸ZOE:氧化锌,丁香油酚自凝树脂酸蚀强度和时间粘结剂细胞毒性窝洞消毒药物砷、酚、醛类药物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伤寒金匮教研室张建荣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本篇论述惊悸、吐血、衄血、下血、瘀血等病,胸满仅是瘀血所致症状。上述病证均与心和血脉有密切联系,故合篇讨论。第一节惊悸惊悸指惊与悸,是两种不同的病证。【原文】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⑴动即为惊—动脉即脉象形似豆粒转动,脉短促滑数,搏动部位小,节律不均匀;惊,即惊恐,惊既指原因又指症状,是突然遭受外界意想不到的强烈刺激致心主神明和主血脉的功能紊乱,出现一时性精神不定,卧起不安,脉动摇不宁的症状。正如《素问·举痛论》云:“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也。”弱则为悸—弱,脉细弱无力;悸,即心悸,是自觉心中悸动不安,为气血素虚,心神失养,血脉失充,属慢性持久之疾。寸口脉动而弱—寸口脉动与弱并见,即惊与悸并见,是由心之气血已虚,而又被惊恐所触发,其症既有较持久的心动悸不安象,又有坐卧不宁,神不附体的惊恐象。 另外,大卒惊恐若多次受之,致气血逆乱,日久亦可致虚,形成心悸。所谓“大惊失血”,“惊则气下”,即因惊致虚。《灵枢·口问》有:“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的记载。从临床看:有人受惊后面色苍白,气血一时不能恢复,甚至日久不能复原,最终导致悸证产生。本篇对惊悸治疗仅讨论了火劫致惊与水饮致悸两型 1.火劫致惊【原文】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12)【主症】可见心悸,惊狂,卧起不安,脉动摇不宁。【病因病机】为医者用火劫(如艾灸、热熨、熏蒸、温针等)发汗,损伤心阳而致惊。火劫发汗应用之得当,本证汗后损伤心阳,必乃发汗太过或误汗所致。汗为心液,汗出过多,心阳必随汗液耗损,心阳虚则不能养神,使神气浮越;同时心阳虚则痰浊易凝聚阻塞心窍,影响神明鉴照,故见心悸,惊狂不安等症。《伤寒论》112条对此证论述较全面,如云:“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治法】温通心阳,镇惊安神,祛除痰浊。【方药】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析】本方用桂枝汤去酸敛阴柔之芍药,使桂枝与甘草相合,以辛甘化阳,温通心阳;生姜、大枣协助桂枝、甘草温复心阳;加牡蛎、龙骨镇惊安神;蜀漆涤除痰浊。临床亦可用远志、石菖蒲代替蜀漆。 【临床应用】张某,女,18岁,聋哑人。l988年9月18日诊。其母代诉:言其两天前独身一人串亲戚,路遇一疯子追赶受惊,回家后惊哭不已,夜卧不能入寐。刻诊:精神稍差,面色苍白,两眼显示出惊恐神态,舌淡苔薄,脉短促结代。查:心率84次/分,律不齐,未闻及杂音,两肺(-)。证属惊悸:治宜温心阳,养心血,安神定志。处方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加减:桂枝12g,炙甘草9g,龙骨30g,牡蛎30g,磁石30g,枣仁20g,柏子仁10g,当归10g,生地20g,阿胶12g(烊化),党参10g,大枣6枚,生姜3片。2剂,水煎服。数日后见其母,询问其女病情,云其2剂药尽,神志睡眠恢复如常。(编者验案) 2.水饮致悸【原文】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13)【主症】心下悸动。或伴气喘,呕逆,舌淡苔滑,脉沉弦等症。【病因病机】水饮停于心下,上凌于心,使心阳遏阻,肺气郁闭,故见心下悸动等症。【治法】散饮降逆,宣发郁阳。【方药】半夏麻黄丸【方析】方中半夏和胃降逆散饮结;麻黄宣肺散饮开通心阳;炼蜜和丸,可制约半夏辛燥,麻黄辛散,防其耗伤心阳,且服量较小,以图缓治。因本证为饮邪遏阻心阳与肺气,故用半夏、麻黄一降一宣以散饮结宣阳气,而不用桂枝、茯苓温化痰饮。宣降通阳法治疗水饮致悸,是独树一帜,不可忽视的法则。【讨论】水饮致悸除用半夏麻黄丸外,还可用茯苓桂枝甘草汤、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等方。对气血不足,心脉失于充养的心悸证,可用《伤寒论》炙甘草汤(炙甘草、生姜、人参、生地黄、桂枝、阿胶、麦门冬、麻仁、大枣)治疗。 第二节吐血衄血下血吐血、衄血、下血均属出血性疾病,是本篇讨论的重点。吐血是血从口中吐出,其中还包括咯血;衄血,主要指鼻出血;下血,指大便出血,有近血和远血之分。一、病因病机、治疗禁忌、预后【原文】师曰:夫脉浮,目睛晕黄,衄未止。晕黄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2)又曰:从春至夏衄者太阳,从秋至冬衄者阳明。(3)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眴,不得眠。(4)病人面无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5)夫吐血,咳逆上气,其脉数而有热,不得卧者,死。(6)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7)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击,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8)亡血不可发其表,汗出即寒慄而振。(9) 二、证治1.虚寒吐血【原文】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14)【主症】吐血日久不止。此并非势如泉涌的大吐血,指时吐时不吐,时好时坏,血色淡红或黯紫,伴精神萎靡不振,面色苍白少华,舌淡,脉缓弱无力。【病因病机】为中气虚寒,血不归经随胃气上逆而吐。吐血多源于胃,吐血日久不止,是属慢性吐血,为中气已虚,不能统摄阴血,血不内守而吐。【治法】温中止血。【方药】柏叶汤【方析】方中柏叶苦涩微寒,其清降之性,可直折气血上逆之势,以收敛止血;干姜苦涩温,艾叶苦辛温,二药能温复中焦阳气,以统摄离经之血归源,并能兼制柏叶苦寒之性;马通汁微温,既能引血下行,又能止血。前3味药炒炭,药性则由辛温变为苦温,可达温而不散,止而不凝的效果。如无马通汁可用童便代替。 【临床应用】管氏指出:历代对肺结核患者,均认为属热者十居其六七,故其施治常法多主张用清肺、清热、益气、祛瘀等,方药多主张用清凉、收涩之品,作为止血。管氏曾用温通血道,引血归经的柏叶汤为主加阿胶,个别病例加丹皮、法夏,共治疗8例肺结核,初步获得较满意的疗效。管氏认为:童便味咸走血,性寒除热,合侧柏叶可引血下行故道,合阿胶则增强益阴,并滋姜艾过于辛燥。本方能使上逆之势得平,妄行之血得止,开源辟流,疏经通络,寓止血于行血之中,无瘀血残留之弊。[管其健.柏叶汤治疗肺结核咯血的体会.新中医,1975,﹙4﹚:35] 2.实热吐血【原文】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17)【主症】心烦不安,吐血,衄血,伴面赤舌红,烦渴便秘,尿赤,脉数有力。【病因病机】为心阴不足,心火亢盛,迫血妄行。心火亢盛,内扰神明,则心烦不安。火热盛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则见吐血,衄血等症。【治法】清热泻火,凉血止血。【方药】泻心汤【方析】方中大黄、黄连、黄芩皆大苦大寒之品,可直清心火,心火清,则血脉之热解除,故吐血、衄血自止。方名“泻心”,实则是泻心火,对此证直泻心火即能取间接止血之效。另外,心与小肠相表里,大黄可通腑泻实,釜底抽薪,以熄燎原之势,吐衄之血自然肃降。病案:孙某,男,21岁,学生,1993年4月28日诊。鼻衄3天,病初有医给“止血宝”,鼻衄不见好转。刻诊:患者两颧红赤如醉汉,舌赤苔薄黄略燥,脉大而数,证属:心火亢盛,迫血妄行。治宜清热降火。处方:黄连8g,黄芩12g,大黄10g,生地黄30g,白茅根30g,牛膝10g,仙鹤草10g,茜草l0g。3剂,水煎服。因患者无条件煎药,当时嘱其用开水将药浸泡广口罐头瓶内饮服。月余追访,言其服药1剂未完,鼻衄即止。(编者验案)。 3.虚寒便血凡先便后血,血来自直肠以上部位的称远血。【原文】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15)【主症】先有粪便而后有下血。血色较紫黯,或血液混同于粪便之中呈黑便。大便或软或溏泄,腹中冷痛或隐痛,喜按及热熨,短气乏力,舌淡白,脉虚弱。【病因病机】为中焦阳气不足,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液,致血不归经而下泄。远血来自部位较远,属慢性胃肠道出血,因属中焦虚寒,故其表现既有气虚象,又有阳虚象。【治法】温脾摄血。【方药】黄土汤【方析】黄土—辛温,入脾胃,温中涩肠止血为主药(亦可用赤石脂代黄土)。附子—温阳健脾摄血;干地黄、阿胶—滋阴养血止血;甘草—甘缓和中;黄芩—苦寒坚阴,可佐制黄土,附子以防温燥动血。本方配伍,刚中有柔,柔中显刚,刚柔相济,苦寒反佐,方性平和,温阳而不致伤阴动血,滋阴而不影响温脾摄血之主旨,君臣主次有序,佐使巧妙得当,实方中之良方矣。 4.湿热便血凡先血后便,血来自直肠至肛门附近的称近血。【原文】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方见狐惑中。(16)【主症】先下血而后有粪便。或大便秘结,血色呈鲜红样;或脓血混杂而下。【病因病机】为湿热蕴结大肠所致。若湿热灼伤脉络,则迫血妄行;或患痔疮,大便秘结,便时因用力过甚,致脉络损伤而下血。若湿热熏蒸日久,致肛肠局部血肉脉络腐败化脓,则便时脓血混杂而下。【治法】清热利湿,活血止血。【方药】赤小豆当归散:【方析】方中赤小豆清热解毒渗湿,兼以调补脾胃;当归养血活血止血;浆水清凉泄热,用其冲服散剂可助赤小豆清利湿热。 【讨论】柏叶汤与泻心汤治吐血,为一温一清之剂,但均为治本之方,从此两方可看出,止血之法,不一定皆用止血之药,治其本即可间接达到止血之目的。黄土汤治疗中焦脾气虚寒的远血,属温补之剂;赤小豆当归散治疗下焦肛肠湿热所致的近血,属清利之剂,故本篇治疗下血方亦为一温(补)一清(利)之利,仍为治本之方。上焦—吐血、衄血:泻心汤血证中焦—吐血:柏叶汤;远血:黄土汤下焦—近血:赤小豆当归散出血病证的发生与涉及脏腑,虽然较复杂,但均可用《灵枢·百病始生》所谓的“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加一概括,即吐血、衄血属阳络伤,下血属阴络伤。本篇对出血的寒、热、虚、实证候,作了较详细的论述,在治法方面相应地提出了温、凉、补、泻四法,基本奠定了出血证的治疗法规。本篇治疗出血4首方剂,都是从治本着手,间接达到止血之目的,在临床上可根据出血的程度,适当加一些止血行血药,效果将更好。 第三节瘀血瘀血为血脉气血运行不利而凝瘀,或离经之血未能消散而瘀。1.瘀血阻滞【原文】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10)【主症】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胸满,或腹不满,其人言我满,脉微大来迟。唇痿舌青指口唇枯萎少华,舌体青紫,或有瘀班,或舌下络脉屈曲结块隆起。本证无寒热现象。【病因病机】为瘀血积滞于里,血脉运行阻滞。口唇枯萎少华—瘀血内阻,新血不能外荣。《难经·二十四难》云:“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色泽去。”舌色青紫—舌为心之苗,心主血脉,血脉瘀阻不通,故舌色青紫有瘀斑。口燥,但欲漱水不欲—血瘀津不行,津液不能上濡,故口燥,其口燥特征是含水于口中而不欲咽下,只起到对口舌局部濡润作用,因属瘀阻血分,并非津亏或气分有热,所以饮水量不多。胸满或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但外形并无胀满现象,为瘀血阻滞经隧,气机痞塞。脉微大来迟—瘀血致血脉流通不畅利,即脉象稍近于大脉,但来势坚涩迟缓不流利。因本证非外感所致,故无寒热。【治法】活血化瘀。【方药】参考应用其他章节活血化瘀方药。 2.瘀血化热【原文】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11)【主症】病者自觉身热,心烦胸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与一般内热证有别。【病因病机】“此为阴伏,是瘀血也”,血脉瘀血结滞不散,日久而化热,热邪伏于血分。瘀血化热伤阴,故自觉身热;心烦胸满,为瘀滞化热,热则烦,滞则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是气分无热,乃局部血脉瘀阻化热。【治法】攻下瘀血。【方药】参见其他章节活血逐瘀方。 【讨论】本篇对瘀血症状与病机作了较全面的描述,同时也提出了治法,但尚未指出具体治疗方药。《金匮要略》有关瘀血病证与治疗广泛贯穿全书各个篇章,尤其妇人病三篇涉及内容更为全面。在症状方面本篇提出的典型症状有:唇痿舌青(紫绀),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自觉胸满、或腹不满,其人言我满,脉微大来迟。除此,其他篇章还涉及以下特征,如刺痛、肿块、出血、肌肤甲错、身痛如被杖等。有关《金匮》其有代表性活血化瘀方补之于后,以供临床参考:⑴温经活血法:温经汤;⑵行气活血法:旋覆花汤、枳实芍药散;⑶补气活血法:黄芪桂枝五物汤;⑷破瘀逐水法:大黄甘遂汤;⑸活血利湿法:当归芍药散;⑹化瘀消癥法:桂枝茯苓丸、大黄蛰虫丸;⑺活血止血法:王不留行散;⑻活血祛风法:红蓝花酒方;⑼解毒、活血、散瘀法:升麻鳖甲汤、大黄牡丹汤;⑽攻逐瘀血法:抵当汤、下瘀血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