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4.50 KB
  • 2022-04-29 14:25:50 发布

最新912磁场磁感强度课件PPT课件.ppt

  • 6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912磁场磁感强度课件 地核每400年比地壳多转一周地球的磁极每隔几千年会发生颠倒据1995年4月3日,《中国教育报》报道,兰州大学地质地理教授对我国黄土高原的古地磁进行考察时,证实了世界多国的发现:地磁的南北极曾经多次颠倒,在大颠倒间隙、地磁的磁极有不断漂移的历史。现在的磁极正处在缓慢漂移期,暂时还不会对人类产生影响☆地磁:地球是一个大磁体。2021/10/42重庆邮电大学理学院 2、电流的磁效应①、1820年奥斯特实验表明:电流对磁极有力的作用.②、1820年受奥斯特的实验启发,安培发现了电流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和磁体附近的载流导线会受到力的作用而发生运动.上述现象都深刻地说明了:磁现象与运动电荷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2021/10/43重庆邮电大学理学院 当电荷垂直于磁场各点的磁场方向运动时,受到的磁场力最大。且最大磁场力的大小F⊥与电荷电量和速率的乘积q0v成正比。用一个小磁针放在该点时,小磁针的N极正好指向这个特定方向。③当电荷与磁场方向一角度运动时,受到的磁场力:2021/10/47重庆邮电大学理学院 3、磁感强度+定义:当正电荷垂直于特定直线运动时,受力。将方向定义为该点的的方向.磁感强度大小单位(SI)特斯拉作业:复习本节内容4、磁场对运动电荷的磁场力(又称为洛仑磁力):2021/10/48重庆邮电大学理学院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培养文学情趣;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鼓舞我们前进。 抗甲状腺药物的副作用及其防治 抗甲状腺药物的副作用粒细胞减少症、缺乏症药疹(过敏)肝脏损害(中毒性肝炎)药物性甲减其他:胎儿畸形、精神病、狼疮样综合征、味觉丧失等。 概述ATD治疗中最严重的副反应易引起感染、败血症、休克,甚至甲亢危象而危及生命。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其发病的分子机制及其免疫治疗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抗甲状腺药物致粒细胞减少症、缺乏症 白细胞减少症周围血WBC<4×109/L粒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绝对计数<1.5×109/L粒细胞缺乏症粒细胞绝对计数<0.5~1.0×109/L粒细胞减少症、缺乏症 甲亢合并粒细胞减少症的病因甲亢本身可以引起粒细胞减少与甲亢的自身免疫性发病机制有关。ATD致粒细胞减少ATD致骨髓抑制(剂量相关)过敏反应(粒缺,与剂量无关)粒细胞减少症、缺乏症 ATD致粒细胞减少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遗传背景基础上ATD致骨髓抑制过敏反应(粒缺)导致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粒细胞减少症、缺乏症 ATD致粒细胞减少症的分子发病机制的研究日本学者Tamai:24例GD经MM治疗后外周血粒细胞计数在0.5×109/L68例GDMM治疗后未发生粒细胞减少525例健康志愿者方法:PCR序列特异性寡聚核苷酸探针法检测3组人群的HLAII型基因在DNA水平的多态性及等位基因频度。结果:发生粒细胞减少症的患者与其他两组人群相比存在明显的DRB1*08032阳性相关说明:HLADRB1*08032等位基因与MM导致的粒细胞减少的易感性明显相关提示在MM导致的粒细胞减少症发生过程中,自身免疫可能起一定作用粒细胞减少症、缺乏症 甲亢合并粒细胞减少症的鉴别甲亢本身致粒细胞减少ATD应用史(-)或(+)骨髓增生活跃ATD致粒细胞减少ATD应用史(+)骨髓增生受到抑制粒细胞减少症、缺乏症 出现粒细胞减少的时间可见于任何时期多报道为ATD应用2~8周或2~3个月也有报道个别病例最长:用药20个月之后最短:用药第2天只要应用ATD就应该定期检测WBC粒细胞减少症、缺乏症 导致粒细胞减少的药物甲基硫氧嘧啶(MTU)>他巴唑(MM)卡比马唑(CMZ)>丙基硫氧嘧啶(PTU)粒细胞减少症、缺乏症 粒细胞减少症及缺乏症的实验室检查外周血WBC骨髓穿刺细胞学活检血清G-CSFHLADRB1*08032等位基因粒细胞减少症、缺乏症 日本学者Hara54例GD伴MM导致的粒细胞减少未经治疗的GDGD伴MM导致的粒细胞减少已治愈酶学检测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发现:GD伴MM导致的粒细胞减少者血清G-CSF水平显著升高。未经治疗的GD合并粒细胞减少者?粒细胞减少症、缺乏症 甲亢合并粒细胞减少症及缺乏症的防治甲亢,用药前WBC3000~4000/mm3,N>1500/mm3——最低有效剂量ATD治疗监测WBC,1次/w,反见WBC上升粒细胞减少症、缺乏症 甲亢合并粒细胞减少症及缺乏症的防治甲亢,用药前WBC<3000/mm3,N<1500/mm3——骨髓穿刺细胞学检查增生活跃:最低有效剂量ATD治疗+普通升WBC治疗监测WBC,1次/w,WBC正常后改为常规治疗增生低下(是否合并其他血液病?):升WBC治疗(其他血液病治疗),监测WBC,1次/w,WBC正常后,最低有效剂量ATD治疗粒细胞减少症、缺乏症 ATD致粒细胞减少症及缺乏症的防治甲亢,用药后(ATD治疗中)监测WBC初治期每1~2W一次减药期每2~4W一次维持期每4~6W一次当有咽痛、发热时及时就诊,高度怀疑“粒缺”粒细胞减少症、缺乏症 ATD致粒细胞减少症及缺乏症的防治甲亢,用药后(ATD治疗中)监测WBCWBC3000~4000/mm3,N>1500/mm3——ATD减量治疗或换用其他ATD+普通升WBC治疗监测WBC,WBC不升,骨髓检查增生活跃,继续治疗增生低下,停ATD,加大升WBC治疗力度,WBC回升后换用其他ATD粒细胞减少症、缺乏症 ATD致粒细胞减少症及缺乏症的防治甲亢,用药后(ATD治疗中)监测WBCWBC<3000/mm3,N<1500/mm3——停ATD,骨髓检查增生活跃,普通升WBC治疗+PredWBC回升后,换用其他ATD(小剂量开始)继续治疗增生低下,G-CSF皮下注射,WBC回升后,换用其他ATD(小剂量开始)或改为放射碘、手术治疗粒细胞减少症、缺乏症 ATD致粒细胞减少症及缺乏症的防治甲亢,用药后(ATD治疗中)监测WBCN<1000/mm3,甚至<500/mm3,称为“粒缺”骨髓检查示粒系增生低下、极度低下常合并急性咽颊炎——停ATD,G-CSF皮下注射,广谱有效抗生素,成份输血,营养支持疗法,糖皮质激素等WBC回升后,换用其他ATD(小剂量开始)或放射碘、手术治疗粒细胞减少症、缺乏症 ATD致粒细胞减少症、缺乏症的外源性G-CSF免疫治疗以往应用激素、输血、升白细胞药物(升白能)及对症支持治疗方法。目前国内外(国外自1989年起至1997年,国内2000年起)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外源性G-CSF进行免疫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HumanGranulocyteColony-StimulatingFactor,rhG-CSF)里亚金(Reagene)——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里亚尔——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细胞减少症、缺乏症 外源性G-CSF免疫治疗具体方法:停用ATD后第2、4日接受300~575gG-CSF皮下注射(75g或150g/支)或75g[1.1~1.9g/kg,平均(1.50.2)g/kg]G-CSF皮下注射治疗。治疗效果:Balkin报道PTU及MM导致的粒细胞减少症   治疗第2日外周血涂片粒细胞4.7~5.8×10/L,随后使用300gG-CSF追加1日,结果:G-CSF在停药后可大大缩减骨髓康复时间。粒细胞减少症、缺乏症 Tajiri报道:28名轻度粒缺(粒细胞0.501~1×109/L)6名中度粒缺(粒细胞0.101~0.5×109/L)3名重度粒缺(粒细胞<0.1×109/L)停用ATD后,在G-CSFiH后4h行白细胞和粒细胞计数。结果:25名轻度,4名中度粒细胞数恢复正常,并持续不降;3名轻度、2名中度、3名重度(全部)粒缺没有恢复。粒细胞数未恢复者G-CSFqd,iH,粒细胞数仍继续下降,2~11d慢慢恢复正常。提示:G-CSFiH后4h粒细胞计数是判定病人病情的较好指标。粒细胞减少症、缺乏症 G-CSF作用机理Fukata:G-CSF可通过抑制粒细胞凋亡而增加WBC,在粒缺治疗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化学发光免疫分析,证实血浆G-CSF在粒细胞减少症出现后一直上升,而在粒缺恢复后又开始下降,说明:血浆中G-CSF与粒细胞数之间存在反向变化趋势,即粒细胞减少越严重,体内分泌G-CSF越多。在粒细胞减少发生之时血浆中G-CSF升高的水平与外源性皮下注射的量基本相同粒细胞减少症、缺乏症 重症粒细胞减少症,因G-CSF反应性分泌增高,存在一个粒细胞自然恢复过程。所以,若内源性G-CSF分泌足量,则无必要注射外源性G-CSF。Tajiri等:G-CSF只在轻度到中度粒细胞减少的治疗中才有意义,对重度粒缺,内源性G-CSF有正常的增高反应时,人工合成的G-CSF应慎重应用。G-CSF的疗效与粒缺发病时自身血中G-CSF水平相关粒细胞减少症、缺乏症 ATD致粒细胞减少症、缺乏症病例报告Balkin第1例,女性GD,47岁,PTU300mg/d,6周后粒缺。外周血涂片中未见粒细胞,骨髓活检示粒细胞系缺乏。第2例,女性GD,39岁,PTU1600mg/d,2周半后改用MM200mg/d,2d后发生粒缺。外周血涂片中未见粒细胞,骨髓活检显示粒细胞系的成熟止于髓细胞阶段。但这种大剂量疗法在国内临床尚未见报道,所以建议按标准剂量治疗。Kreze1例CMZ治疗3周诱发的粒细胞减少症,并发感染性休克,采用抗生素、考的松及rHG-CSF联合治疗,取得很好的疗效。粒细胞减少症、缺乏症 ATD致粒细胞减少症、缺乏症病例报告我院“粒缺”4例第1例女性GD,26岁,MM治疗,合并急性化脓性咽颊炎、高热。外周血N-WBC300/mm3,骨髓示粒细胞系缺乏。吉粒芬(G-CSF)、碳酸锂、头孢他啶等治疗好转。PTU治疗甲亢。第2例女性GD,39岁,PTU发生粒缺。外周血N-WBC600/mm3,骨髓示粒缺。合并化脓性扁桃腺炎、高热。吉粒芬(G-CSF)、碳酸锂、舒普森等治疗好转。放射碘治疗治疗。粒细胞减少症、缺乏症 ATD致粒细胞减少症、缺乏症病例报告我院“粒缺”4例第3例男性GD,35岁,MM治疗粒细胞减少,改PTU治疗甲亢复发,换用赛治6周后粒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500/mm3,骨髓示粒细胞系缺乏。合并化脓性扁桃腺炎、高热。里亚金(G-CSF)、碳酸锂、泰能等治疗好转。放射碘治疗甲亢。第4例女性GD,45岁,赛治20mg/d,5周后发生粒缺。外周血WBC1000→100/mm3,N-WBC为0,骨髓粒细胞系缺如(分叶0.1%,其余0)。并发手指外伤后感染、急性咽颊炎、阑尾炎、感染性休克,采用里亚尔、无机碘、美平等抗生素、考的松及成份输血等联合治疗治愈,但留有感染中毒性脑病后遗症。PTU治疗甲亢。粒细胞减少症、缺乏症 抗甲状腺药物与肝损害概述ATD治疗中肝损害并不少见,诊断采用排除法,可分为显著肝损害和亚临床肝损害。前者若能尽早发现,及时停药,可避免致命后果。后者可不必停药,但需动态观察。ATD致肝损害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主要与机体的异质性反应有关;免疫介导的肝细胞损伤或变态反应可能在其中起重要作用。ATD肝损害 概述目前最常用的ATD(PTU和MM)均可致肝损害。ATD肝损害并不少见,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女性多见。尽管大部分肝损害程度较轻,但有时损害程度却十分严重,特别是出现黄疸时应引起足够重视。ATD肝损害 现有资料尚不能确定ATD性肝损害的特异危险因素。Gürlek等:年龄、性别、甲亢类型等因素与PTU肝损害无明显相关,也不能证明用药前有肝功能异常者更易发生肝损害。发生肝损害的药物剂量范围很大,所以一般认为肝损害发生与药物剂量无关。发生机制ATD肝损害 不同看法:较大剂量的PTU(>400mg/d)更易造成肝损害。其他研究:治疗前T3与T4水平更高者易发生肝损害。可能甲亢较重的病人肝细胞相对缺氧更重从而肝细胞易于受损。以上不同研究结果可能与ATD性肝损害诊断标准差异、研究中监测肝功能的间隔时间长短不同等有关,故ATD致肝损害的确切机制尚不清。发生机制ATD肝损害 机体的异质性反应药物中毒学说目前主要认为与机体的异质性反应有关,即:免疫介导的肝细胞损伤或变态反应可能在其中起重要作用。发生机制ATD肝损害 机体的异质性反应的证据药物诱导的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可确定机体对特定药物的过敏反应。在病人的淋巴细胞体外培养中加入药物(如PTUorMM),观察向淋巴母细胞的转化。多数报道称ATD性肝损害者淋巴细胞转化试验阳性,但也有阴性结果。阴性结果可能是由于试验未在肝损害急性期进行,或肝损害非免疫损伤所致。发生机制ATD肝损害 2药物重新使用时可在较小的剂量及较短的时间内发生肝损害。3合并全身过敏反应。4病理:肝小叶内单核细胞(主要为L-cell)炎性浸润。5肝损害与药物剂量无关。发生机制ATD肝损害 药物中毒学说PTU在体内形成的活性代谢产物具有肝细胞毒性,引起肝小叶中心坏死。1动物实验:PTU抑制鼠肝细胞色素P-450的生成,可能形成PTU活性代谢产物与内质网的大分子相互作用,引起肝细胞坏死。2肝损害的发生与药物剂量相关的研究也支持中毒的观点3目前尚未确定PTU或MM的直接肝毒性的代谢产物,推测亚临床肝损害与显著肝损害的发生机制可能不同,也可能上述两种机制在同一病人中共同发挥作用。发生机制ATD肝损害 分子水平发生机制的研究Edgar等:通过依赖过氧化酶增殖活化受体途径,力平之(非诺贝特)改变转氨酶基因的表达,使酶mRNA和转氨酶水平升高,即在基因转录水平上致转氨酶升高,而非肝细胞受损。如果ATD存在类似机制,那么在亚临床肝损害中可能有部分病人并非真正肝细胞受损,而是导致转氨酶基因的表达的变化。为今后其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发生机制ATD肝损害 临床表现ATD引起的肝损害多见于用药后3m内,据报道最早可在服药1d内发生,最长者在1yr后发生。PTU肝损害以不同程度的肝细胞坏死为主(转氨酶升高为主),而MM肝损害以肝内淤胆为主,即肝细胞或(和)胆小管淤胆(胆红素升高为主)。ATD肝损害 亚临床肝损害较常见。病人无相应的症状,仅有肝功能异常,多为轻度(平均ALT升高幅度为正常上限的3倍以内),持续时间较短。目前关于亚临床肝损害的病理报道不多,为轻度肝小叶中心局灶性肝细胞坏死,其发生率高达30%。临床表现ATD肝损害 显著肝损害发生率低,Cooper报道低于0.5%。另有报道PTU显著肝损害发生率约为1%。病人常有相应症状,如厌食,恶心,呕吐,右上腹痛,黄疸,症状虽无特异性,但与肝损害有关。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持续明显异常,多为进行性加重。肝穿刺病理可有汇管区不同程度肝细胞坏死,肝内淤胆,严重者可有亚大片坏死。临床表现ATD肝损害 实验室检查ATD治疗中检测肝功能的指标:ALT,AST,BIL,-GT,ALP等。注:1)ALP不是特异的肝功能指标,甲亢病人以骨源性ALP增高为主。2)在严重肝损害时,TT4水平不能反映真正甲功状态,应测FT4,因病人血中TBG的变化、BIL的升高也影响TT4。ATD肝损害 并非所有甲亢病人的肝损害都由ATD引起,甲亢本身即可引起肝损害,这是由于甲亢时高代谢状态下,肝细胞耗氧量增加而肝血流却未增加,从而导致肝细胞缺氧。故诊断甲亢药物性肝损害时应与甲亢本身引起的肝损害鉴别诊断ATD肝损害 Huang等:76%(72/95)甲亢病人用药前至少有一项肝生化指标异常。其中64.2%甲亢病人的ALP升高,36.8%有ALT升高。一般来说,如果用药前肝功能正常而用药后出现肝功能异常,或用药前已有肝功能异常而用药后进行性加重时,药物性肝损害可能性较大。故甲亢治疗前后要常规检查肝功诊断ATD肝损害 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通常采用排除法,满足以下条件(临床诊断)1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肝损害的证据2用药与肝损害的时序性,即肝损害在用药之后发生。3无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证据或自身免疫性肝炎。4无导致急性肝损害的全身因素存在如休克、败血症、中毒等。5无慢性肝病的证据。6未同时使用其他已知肝毒性的药物。7停药后肝功能好转或恢复。诊断ATD肝损害 理想的诊断标准(确诊):1肝穿刺病理证实。2药物重新使用又导致肝损害。这两种方法均有一定风险,临床很难做到。诊断ATD肝损害 Huang等的前瞻性研究表明:亚临床肝损害时不需停药,可减少剂量继续治疗,但要密切观察肝功能情况,若其进行性恶化可及早发现。如果肝损害显著,立即停药是治疗的关键。停药后多数人肝功能有望恢复,少数病人可能由于停药太晚或肝损害过重,停药后病情仍持续进展,最终死于肝衰竭。治疗与预后ATD肝损害 Williams等总结了1966年至1996年间发表的英文文献PTU致显著性肝损害:28例中7例死亡(占25%)MM致显著性肝损害:21例中3例死亡(占14%)二者无显著性差异。治疗与预后ATD肝损害 显著性肝损害停药后的治疗包括两方面:1肝损害的治疗2甲亢的治疗治疗ATD肝损害 肝损害的治疗全身支持疗法及保肝治疗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因可能存在的免疫或变态反应)急性肝衰竭也有肝移植成功者的报道治疗ATD肝损害 甲亢的治疗ß-受体阻制剂改善甲亢症状。ATD之间可能存在交叉过敏反应,一般不主张换用另一种药物,所以应选择放射性碘治疗或手术治疗甲亢。Williams等统计30例显著肝损害,发现与死亡组比,存活组放射性碘治疗率较高。一般主张以放射性碘治疗为首选。治疗ATD肝损害 应用ATD时,应随时警惕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避免显著肝损害的发生,以下几点值得注意:药物剂量方案选择随诊间隔预防ATD肝损害 药物剂量有观点认为较大剂量的ATD易于发生肝损害,然而该大剂量药物并不能提高甲亢的缓解率,所以一般不主张使用大剂量ATD。文献起始剂量PTU300mg/d,MM30mg/d,也有主张MM更小剂量者,如15mg/d。我院根据甲功情况起始剂量不同PTU150~300mg/d,MM15~30mg/d预防ATD肝损害 随诊间隔由于肝损害多在药疗后3个月内出现,所以在开始治疗的3个月内应定期随诊病人,每4~6周监测肝功能。轻度肝功能异常者要每2周监测一次。同时告知病人,如出现厌食、黄疸等类似肝炎症状,应立即就医。中重度肝功能异常者,住院治疗。预防ATD肝损害 方案选择有时病人的临床情况较为复杂,需要综合分析决定下一步治疗。当病人的肝功能异常进行性加重,而尚未出现肝损害的症状,不能确定显著肝损害发生时,可减少ATD剂量,同时加强保肝治疗,并严密监测肝功能。如肝损害持续进展,则必需停药。也有试着换用另一种ATD的办法,但需从小剂量开始。ATD肝损害 ATD致肝损害病例报告第1例,女性GD,57岁,不规律PTU治疗,消化道症状,梗阻性黄疸,甲亢心,Af,全心衰。保肝、碳酸锂、无机碘、地塞米松、心得安、利尿、血管活性药等治疗好转。放射碘治疗。。第2例,女性GD,35岁,MM治疗3周诱发的肝损害。保肝、碳酸锂、地塞米松等治疗好转。PTU治疗。ATD肝损害 ATD致肝损害病例报告第3例,女性GD,24岁,MM30mg/d,1周后改用中药(6付)出现黄疸、ALT>1000IU/L,病毒学(-)。住传染病医院治疗,改PTU治疗GD,药疹。曾因胃肠炎诱发肝昏迷,抢救成功。以PTU治疗GD。后死于颅内隐球菌感染。第4例,男性GD,49岁,合并慢乙肝。保肝治疗的同时MM治疗。甲亢好转、肝功损害加重。Pred基础上改用PTU50mg/d,1周后停用改PTU。2m后发生肝坏死,行肝移植治疗。ATD肝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