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9 MB
  • 2022-04-29 14:20:53 发布

最新中职哲学与人生第七课-课件PPT课件.ppt

  • 5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中职哲学与人生第七课-课件 第七课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看事例悟哲理陶文濬陶知行陶行知陶行知先生原名陶文浚。1912年,他另取“陶知行”为名,次年将之用作笔名。1917年留美归国后,他正式改名为“知行”。1927年,他又想改名为“行知”。1934年7月16日,他发表《行知行》,终于公开宣布将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陶行知改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那么,陶行知先生为什么一改再改自己的名字呢?陶行知更名陶行知行 1910年他就读金陵大学时,开始研究并信奉王阳明的心学理论。王阳明反对朱熹的“先知后行”的观点,认为“知行合一”。王阳明说:“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还主张“知轻行重”,认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谓真知。”当时的陶行知,正是求知欲特别旺盛的青年。他发愤求知,目的就是为了日后去笃行,去实现他的人生抱负:救国救民。当时的陶行知接受了“知行合一”说。正因为如此,1912年陶行知先生又取名“陶知行”。 这些事例告诉我们的哲理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坚持实践和认识的统一(把握要点)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p64、67)2、实践的特点(p65)3、认识的辩证过程(p65) 二、在知行统一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着重把握能力的含义和三大能力)三、成功与失败伴随着人生的发展(要求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四、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把握要点)实践出真知.Flv书面作业:收集一个你感兴趣的成功人士的先进事例,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素问·举痛论 学习目标1.掌握引起疼痛的病机2.熟悉痛证的辨证要点 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素问·举痛论709:十四疼痛的病因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 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 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研究自然人类生活古为今用研究社会严格要求应验素问·举痛论 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 所谓明也重要道理掌握透彻迷惑关键术数素问·举痛论 令言而可知, 视而可见, 扪而可得, 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 可得而闻乎?开发童蒙解除疑惑言,问诊视,望诊扪,切诊素问·举痛论 岐伯再拜稽首对曰:何道之问也?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素问·举痛论 岐伯再拜稽首对曰:何道之问也?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头手触地希望问得具体一些指胸腹部此指病邪素问·举痛论 稽首礼节 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经脉经脉中的气血血液是循环 运动着的气血运行迟缓乃至停滞音义同涩素问·举痛论 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气血气血通则不痛不通则痛素问·举痛论 疼痛的病因病机寒气  入经  稽迟(气血运行)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客于脉中血(气)少不荣则痛气(血)不通不通则痛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者,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阴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积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间复生者,或痛而呕者,或痛以后泄者,或痛而闭不通者。凡此诸痛各不同形,别之奈何?素问·举痛论709:十四种疼痛的临床表现 岐伯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素问·举痛论 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 寒气客于侠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素问·举痛论 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 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素问·举痛论 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 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   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素问·举痛论 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寒气客于五脏,厥气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素问·举痛论 寒气客于肠胃,厥气上出,故痛而呕也。 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素问·举痛论 1.其痛或卒然而止者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绌急短缩踡屈屈曲拘急即素问·举痛论 1.其痛或卒然而止者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温暖立即缓解素问·举痛论 2.或痛甚不休者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重复素问·举痛论 3.或痛甚不可按者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搏结阳气素问·举痛论 3.或痛甚不可按者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疑系之字因寒气而阳气停滞不行失于顺畅素问·举痛论 4.或按之而痛止者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布散膜原者,所以屏障血气者也素问·举痛论 5.或按之无益者寒气客于侠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伏冲之脉触及没有帮助 不能缓解素问·举痛论 6.或喘动应手者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 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 喘动应手矣搏动湍急从也素问·举痛论脉中之气随之不通 7.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俞注于心      故相引而痛放射牵引足太阳之脉涩素问·举痛论背俞之穴流注 7.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热可驱寒素问·举痛论 8.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素问·举痛论血泣,即血涩 9.或腹痛引阴股者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大腿内侧寒应与厥相互换位素问·举痛论 10.或痛宿昔而成积者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停留肿瘤素问·举痛论 11.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间复生者寒气客于五脏,厥气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痛厥短时间苏醒通遏素问·举痛论 12.或痛而呕者寒气客于肠胃,厥气上出,故痛而呕也厥逆之气胃气以降为顺素问·举痛论 13.或腹痛而后泄者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小肠主液水谷不分混杂而下素问·举痛论 14.或痛而闭不通者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热甚大便秘结坚硬干燥排便不畅素问·举痛论 帝曰:所谓言而可知者也。视而可见,奈何?岐伯曰:五脏六腑,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   帝曰:扪而可得,奈何?岐伯曰: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也。帝曰:善。素问·举痛论 所谓言而可知者也。 视而可见,奈何?通过问诊所获得的资料通过望诊获得资料素问·举痛论 五脏六腑,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分部本来全部寒之甚者素问·举痛论 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也血脉壅盛通过按诊获得资料通紧濡软切素问·举痛论 疼痛的病因病机寒气  入经  稽迟(气血运行)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客于脉中血(气)少不荣则痛气(血)不通不通则痛 痛证的辨证要点(一)1.从喜按、拒按辨虚实痛甚不可按——实按之而痛止——虚2.从喜暖喜凉辨寒热卒然而痛,得炅痛立止——寒(得凉痛止——热) 痛证的辨证要点(二)3.从疼痛部位辨病位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寒客厥阴之脉心与背相引而痛 ——寒客背俞之脉腹痛引阴股者——寒客阴股4.从感邪轻重辨病程感邪较轻——痛短暂重中于寒——痛久 痛证的辨证要点(三)5.辨兼证痛而呕——寒客肠胃,胃失和降腹痛后泄——寒客小肠,不能成聚痛而闭不通——热客大肠,灼伤津液痛死不知人——寒客五脏,阴阳不相顺接 思考题1.根据《举痛论》,试述引起疼痛的病因病机。2.根据《举痛论》,试述疼痛的辨证要点。3.根据《举痛论》,阐明十四种疼痛的病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