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6 MB
  • 2022-04-29 14:20:57 发布

最新中药内服法与护理(李平)课件PPT.ppt

  • 10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中药内服法与护理(李平) 学习内容(一)解表类药物的用法与护理(二)清热类药物的用法与护理(三)祛痰药物的用法与护理(四)补益药的用法与护理(五)消导类药物的用法与护理(六)安神类药物的用法与护理 (一)解表类药物的用法与护理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解表药的注意事项与护理5、患有高血压、青光眼的病人要慎用含有麻黄的解表药。麻黄中含有麻黄碱,麻黄碱具有升高血压,兴奋中枢的作用,故也不可与降血压药物、强心药物合用。6、解表药多为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文火煮沸10-15分钟即可。 (二)清热类药物的用法与护理清热药:凡药性寒凉,以清解里热为主要功的药物,称为清热药清热药功效: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退虚热、燥湿、利湿、滋阴、发表。 清热药的分类1、清热泻火解毒剂:龙胆泻肝丸(清肝胆、利湿热);牛黄解毒胶囊(清热解毒);板蓝根颗粒(清热解毒,凉血利咽。治疗急性扁桃体炎等)2、解毒消癥剂:抗癌平丸(清热解毒,散瘀止痛) 清热药的注意事项与护理1、清热类药性寒,易伤阳气,应中病即止,平素阳虚(畏寒肢冷)者应慎用。2、清热类药多为苦寒,易伤脾胃,故在用药前询问病人有无脾胃宿疾,以防伤脾胃。3、清热类药物应饭后使用,服药期间应清淡饮食。4、服用清热解毒类药时,避免和菌类药物同时服用,清热解毒药物相当西药的抗菌素类,在杀病菌的同时,也把菌类药物杀死,如肠炎时,黄连素与乳酸素,错开2小时以上服用。5、孕妇忌用。 (三)祛痰类药物的用法与护理祛痰类药物:凡是能祛除痰湿或痰饮所致的各种病症的药物,称为祛痰药 祛痰药的分类燥湿化痰剂:二陈丸、橘贝半夏颗粒清热化痰剂:礞石滚痰丸散寒止咳剂:通宣理肺丸化痰息风剂:半夏天麻丸 祛痰药用法1.祛痰药宜饭后温服;2.咳痰伴喘证时服药宜在哮喘发作前1-2小时服用;3.治疗咽喉疾患,药宜多吃频服,缓缓咽下,使药物与病变部位充分接触,迅速反射性引起支气管分泌物增加,从而稀释痰液,便于排出。 祛痰药护理要点1、服药后护理重点是观察咳喘变化及痰的量、质、色、味及咳痰是否通畅。2、痰多咳出无力的病人,可给予翻身拍背,必要时把痰吸出;3、痰稠者,可让病人吸入水蒸气或雾化吸入,使痰液易咳出。 祛痰类药物注意事项1、祛痰药中的温肺祛痰药和祛风化痰药如天南星、半夏、白芥子等大多有毒,内服剂量不宜过大,应中病即止,不宜久用。2、复方甘草片、强力枇杷露含有罂粟壳。故不宜久服,过量服,孕妇禁用。(甘草含有类似糖皮质激素的作用升可高血压、血糖、排钾、水肿) (四)补益药的用法与护理补益药凡以补益人体气、血、阴、阳,治疗虚证为主要作用的中药制剂 补益药的分类补气剂:四君子丸、补中益气丸助阳剂:右归丸、桂附地黄丸养血剂:当归补血口服液、四物合剂滋阴剂:六味地黄丸,左归丸补气养血剂:八珍丸、人参养荣丸补气养阴剂:生脉饮阴阳双补剂:龟鹿二仙膏补精养血剂:七宝美髯丸 补益药的用法1、虚证一般病情较长,故补益药宜做成蜜丸、煎膏、片剂、口服液、颗粒等,以便长期保存和服用。如作汤剂,宜温火久煎为好。2、补益药应饭前空腹服用,以利于药物吸收。但急症可不受此限。 补益药的注意事项与护理1、脾胃虚弱而食滞不化,舌苔腻厚不宜服用。2、服药期间,如遇外感,应当停止服用补益药。3、服用补益药时,内含人参、党参、西洋等参类药物应避同时莱菔子或萝卜等降气之品同时服用,避免降低药效。4、内服含人参补益注意避免与含有藜芦的药物同时服用。因为十八反明确规定,诸参辛芍反藜芦.5、服用补益药期间,忌油腻、辛辣、生冷不易消化的食品。 (五)消导类药物的用法与护理消导类药:凡以消食健脾或化积导滞,治疗食积停滞症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消导剂。 消导药物的分类消积导滞剂:保和丸(食积停滞,暧腐吞酸,不欲饮食)。枳实导滞丸(大便秘结,痢疾的里急后重)健脾消食剂:开胃健脾丸(健脾和胃,治疗食欲不振,腹胀泻滞) 消导药的注意事项与护理1、消导类药物对于虚证无积滞者要禁用,宜饭后服用。2、饮食以平补为宜,少食多餐,以营养丰富易于消化为原则。若油腻肉食积滞可用山楂(但有出血性、痢疾病,孕妇、妇女月经期,月经量多时禁用,外感表证不可用山楂。(山楂具有活血作用,山楂味酸具有敛邪的作用)3、若为瓜果蔬菜积滞、外感伴有食积可用神曲,淀粉性引起食积用麦芽(但是哺乳期妇女禁止用麦芽,麦芽具有回乳的作用)腹胀者可用莱菔子(用人参时不可用莱菔子,因为莱菔子具有降气作用,而人参具有补气作用。二者合用,作用减弱。) (六)安神类药物的用法与护理安神类药物凡以安定神志,治疗心神不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安神剂。 安神类药物的分类补虚安神剂:天王补心丸、柏子养心丸);解郁安神剂:解郁安神丸清火安神剂:朱砂安神丸 安神类药物的注意事项与护理1、安神类药物用于睡前半小时服用,患者的病房应该保持安静。2、应该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做好精神护理,特别应该使患者在睡前解除紧张情绪,保持平常心态 安神类药物的注意事项与护理3.饮食以清淡、平和为宜,忌油腻、辛辣、肥甘、酒茶等刺激性食品。服用安神类药物,晚饭不宜过饱。4.许多安神药物中,含有朱砂、如天王补心丸、朱砂安神丸、柏子养心丸,朱砂有毒,故中病即止.肝肾功能不全者禁服。 中成药基本用药知识施小敏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学习目标1.掌握常用中成药的配伍、原则及主(君)药、辅(臣)药、佐药、使药在方剂配伍中作用。2.了解中成药常用剂型(丸剂、散剂、颗粒剂、膏剂、片剂、胶囊剂、口服液、注射剂)及其主要特点。 第一章中成药的基本知识 一、中成药的命名与分类(一)中成药的命名1.按功用而命名体现药物的基本作用2.按病证而命名体现主治病证3.按处方组成主要药物而命名标明方剂的主要组成4.按治疗主要对象而用以表明方剂的药物数目5.按处方药物的味数而命名方剂的药物数目 中成药的命名与分类6.按成药颜色而命名以表示药物的颜色7.按成药剂量而命名以显示药物服用剂量8.按生产厂家或产地而命名以注明生产或产地9.按发明人姓氏或假托古人而命名10.按原载书籍或文献而命名以反映方剂的出处 中成药的命名与分类(二)中成药的分类1.按中成药功用分类2.按治疗病证分类3.按中成药剂型分类4.按中成药名称笔画顺序分类 二、中成药的方剂组成和变化(一)组成原则1.主药针对病因或疾病的本质或主证其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2.辅药配合主药加强疗效的药物。3.佐药主要是协助主药治疗兼证,或制约方剂当中毒性、烈性药物的副作用,或协同主、辅药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物。4.使药即引经药 中成药的方剂组成和变化(二)组成变化通过药物增减,改变其配伍关系,达到效用的改变通过主辅药物剂量的改变,改变其配伍关系,达到效用的改变。 三、中成药的常用剂型丸剂、散剂、颗粒剂、片剂、煎膏剂、糖浆剂、合剂(包括口服液)、滴丸剂、胶囊剂、注射剂 四、中成药的用法和用量(一)中成药的用法1.内服药2.外用药(二)中成药的用量1.按常规量服用2.小儿用量适当减少。 五、中成药治疗基本方法(一)汗法1.辛温发汗2.辛凉发汗(二)吐法催吐、涌吐(三)下法(泻下、攻下)1.寒下2.温下 中成药治疗基本方法3.峻下4.润下(四)和法1.和解表里2.调和脾胃(五)温法1.温中散寒2.回阳救逆 中成药治疗基本方法3.温经散寒(六)清法1.清热泻火2.清热解毒3.清热润燥4.滋阴清热5.清热凉血6.清热开窍 中成药治疗基本方法(七)补法1.补气2.补血3.滋阴4.助阳(八)消法1.消积导滞2.消坚化积3.行气活血 中成药治疗基本方法4.消散水肿5.理气消痰,软坚散结 第二章内科常用中成药一、解表类解表类成药是以辛散解表的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发散风寒或疏散风热等作用,是用于各类感冒疾病。1.风寒感冒主证+治疗+成药2.风热感冒主证+治疗+成药3.时行感冒主证+治疗+成药4.暑湿感冒主证+治疗+成药5.体虚感冒主证+治疗+成药 内科常用中成药1.风寒感冒(1)感冒清颗粒组成:荆芥穗、薄荷、防风、柴胡、苏叶、葛根、桔梗、苦杏仁、白芷、苦地丁、芦根功效:疏风散寒,解表清热适应症:用于风寒感冒,头痛发热,恶寒身痛,鼻流清涕,咳嗽咽干。 内科常用中成药(2)正柴胡饮颗粒组成:柴胡、防风、生姜、陈皮、赤芍、甘草功效:发散风寒,解热止痛适应症:用于外感风寒初起: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喷嚏、咽痒咳嗽、四肢酸痛等症。适用于流行感冒初起,轻度上呼吸道感染等疾患。 内科常用中成药(二)风热感冒(1)银翘解毒丸组成:金银花、连翘、荆芥穗、薄荷、淡豆豉、牛蒡子、桔梗、淡竹叶、甘草功效:辛凉解表、清热解毒适应症:风热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口干、咽喉肿痛等症。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内科常用中成药(2)双黄连口服液组成:金银花、黄芩、连翘功效:辛凉解表、清热解毒适应症: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咳嗽、咽痛. 内科常用中成药(三)时行感冒清热解毒口服液组成:生石膏、金银花、玄参、生地黄、连翘、栀子、地丁、黄芩、龙胆草、板蓝根、知母、麦冬功效:清热解毒适应症:时行感冒。用于症见突然恶寒,高热,周身酸痛,咳嗽、咽痛等。 内科常用中成药(四)暑湿感冒霍香正气丸组成:广藿香、紫苏叶、白芷、白术、陈皮、法半夏、厚朴、茯苓、桔梗、甘草、大腹皮、大枣、生姜功效:解表和中。理气化浊适应症:常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邪,寒热头痛,胸膈满闷,恶心呕吐,肠鸣泄泻等。 第二章内科常用中成药二、止咳类咳嗽:由于外邪犯肺或脏腑功能失调,病及于肺,导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所引起。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为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风寒咳嗽主证+治疗+成药外感咳嗽风热咳嗽主证+治疗+成药燥热咳嗽主证+治疗+成药咳嗽肺火咳嗽主证+治疗+成药痰湿咳嗽主证+治疗+成药肺虚咳嗽内伤咳嗽肺气虚主证+治疗+成药(肺虚咳嗽)肺阴虚主证+治疗+成药 内科常用中成药(一)风寒咳嗽通宣理肺丸组成:紫苏叶、前胡、桔梗、苦杏仁、麻黄、甘草、陈皮、半夏(制)、茯苓、枳壳(炒)、黄芩。功效:解表散寒,宣肺止嗽。适应症:外感风寒之咳嗽。症见 内科常用中成药燥热咳嗽1.养阴清肺丸组成:地黄、玄参、麦冬、白芍、川贝母、牡丹皮、薄荷、甘草功效:养阴润燥,清肺利咽适应症:燥热伤肺或阴虚肺热之咳嗽。症见:干咳无痰,或痰黏不易咳出,咽喉干痛,口燥鼻干,甚则痰中带血,咳引胸痛,便秘,尿赤。 内科常用中成药2.蜜炼川贝枇杷膏组成:北沙参、薄荷脑、陈皮、川贝母、桔梗、款冬花、枇杷叶、水半夏、五味子、杏仁水功效:清热润肺,止咳化痰。适应症:肺燥之咳嗽,痰多,胸闷,咽喉痛痒,声音沙哑。 内科常用中成药(三)肺火咳嗽1.清肺抑火丸组成:黄芩、栀子、知母、浙贝母、黄柏、苦参、桔梗、前胡、天花粉、大黄。功效:清肺止咳,化痰通便适应症:用于肺热咳嗽,痰黄稠黏,口干咽痛,大便干燥。 内科常用中成药2.羚羊清肺丸组成:浙贝母,桑白皮(蜜炙),前胡,麦冬,天冬,天花粉,生地黄,玄参,石斛,桔梗,枇杷叶(蜜炙),苦杏仁(炒),金果榄,金银花,大青叶,桅子,黄芩,板蓝根,牡丹皮,薄荷,甘草,熟大黄,陈皮,羚羊角粉。功效:疏风清热,润肺化痰适应症:外感风热,或时邪犯肺引起的咳嗽。症见咳嗽痰黄,咽喉肿痛,甚则鼻出血咳血,并伴有恶风发热,头痛,四肢酸懒等风热表证。 内科常用中成药3.急支糖浆组成:鱼腥草、金荞麦、四季青、麻黄、紫菀、前胡、枳壳、甘草。功效:清热化痰,宣肺止咳。适应症:毒热蕴肺之咳喘。症见发热,咽喉肿痛,咳嗽气喘,痰多易咳。 内科常用中成药4.复方鲜竹沥液组成:鲜竹沥鱼腥草生半夏生姜枇杷叶桔梗薄荷油功效:清热,化痰,止咳适应症:痰热蕴肺证。症见咳嗽,痰黄质黏,咽喉不适。 内科常用中成药(四)痰湿咳嗽1.二陈丸组成: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功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适应症:湿痰咳嗽。症见咳嗽,痰多白黏,胸脘痞闷,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滑。 内科常用中成药2.止咳橘红口服液组成:化橘红、陈皮、法半夏、茯苓、款冬花、甘草、瓜萎皮、紫菀、麦冬、知母、桔梗、地黄、石膏、苦杏仁(去皮炒)、紫苏子(炒)。功效:清肺、止咳、化痰适应症:痰热阻肺咳嗽痰多。症见咳嗽痰多,易咳出,胸满气短,咽干喉痒。 内科常用中成药三、清热降火类清热解火类成药主要以寒凉性质药物为主所组成,具有清热泻火等作用,适用于各种热证、火证。 内科常用中成药1.牛黄上清丸组成:牛黄、薄荷、菊花、荆芥穗、白芷、川芎、栀子、黄连、黄柏、黄芩、大黄、连翘、赤芍、当归、地黄、桔梗、甘草、石膏、冰片。功效:清热泻火,散风止痛。适应症:用于热毒内盛、风火上攻所致的头痛眩晕、目赤耳鸣、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大便燥结。 内科常用中成药2.牛黄解毒丸组成:人工牛黄、雄黄、石膏、冰片、大黄、黄芩、桔梗、甘草。功效:清热解毒。适应症:肺胃火旺、实热内结;用于头晕目赤,咽干咳嗽,风火牙痛,大便秘结,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等。 内科常用中成药3.龙胆泻肝丸组成:龙胆柴胡黄芩栀子(炒)泽泻木通车前子(盐炒)当归(酒炒)地黄炙甘草功效:泻肝胆实火,利小便。适应症:肝胆实火所引起:头晕目眩、目赤口苦、胁痛、耳脓耳肿;肝胆湿热下注所致的小便淋浊、阴肿阴痒等症。 内科常用中成药四、泻下通便类泻下通便类成药是以泻下或润下药物为主组成,适用于大便秘结的疾患。热结便秘气滞便秘便秘血虚便秘阳虚便秘 内科常用中成药1.麻仁润肠丸组成:火麻仁、苦杏仁(去皮炒)、大黄、木香、陈皮、白芍。功效:润肠通便。适应症:肠胃积热,肠燥便秘。症见脘腹胀满,大便秘结。 内科常用中成药通便灵胶囊组成:番泻叶、当归、肉苁蓉。功效: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适应症:热结大肠,症见长期卧床便秘,一时性腹胀便秘,老年性习惯性便秘。 内科常用中成药五、祛湿利尿类祛湿利尿类成药主要以祛除湿邪,通利小便的药物为主所组成。适用于水湿所致的一类疾病。(一)热结膀胱三金片组成:金樱根、菝葜、羊开口、金沙藤、积雪草功效:清热解毒,利湿通淋,益肾。适应症:用于下焦湿热、热淋,小便短赤,淋沥涩痛;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路感染见上述证候者;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肾虚湿热下注证。 内科常用中成药(二)水肿肾炎康复片组成:西洋参、人参、地黄、杜仲(炒)、山药、白花蛇舌草、黑豆、土茯苓、益母草、丹参、泽泻、白茅根、桔梗。功效:益气养阴,补肾健脾,清除余毒。适应症:主治慢性肾小球肾炎,属于气阴两虚,脾肾不足,毒热末清证者,表现为神疲乏力,腰酸腿软,面浮脚肿,头晕耳鸣;蛋白尿,血尿等。 内科常用中成药六、祛风湿药祛风湿类成药是以祛风通络,散寒胜湿的药物为主所成。适用于风寒湿邪引起的肌肉、关节等痹痛疾患。1.追风透骨片组成:制川乌、香附(制)、川芎、麻黄、制草乌、秦艽、当归、赤小豆、羌活、赤芍、细辛、制天南星、白芷、甘草、白术(炒)、没药(制)、乳香(制)、地龙、茯苓、桂枝、天麻、甘松、防风、朱砂。功效:祛风散寒,活血通络,消肿止痛适应症:用于风寒湿痹,痹阻经脉,关节肿痛,肢体麻木。 内科常用中成药2.小活络丸组成:胆南星、制川乌、制草乌、地龙、乳香(制)、没药(制)功效:祛风活络,行血止痛。适应症:由风寒湿留滞经络引起肢体经脉拘挛疼痛;或经络间有湿痰、瘀血,而见肌肉关节作痛;或痹症日久,手足肌肉麻木不仁等症。 内科常用中成药3.尪痹颗粒组成:地黄熟地黄续断附子(制)独活骨碎补桂枝淫羊藿防风威灵仙皂刺羊骨白芍狗脊(制)知母伸筋草红花功效: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通经络。适应症:用于久痹体虚,关节疼痛,局部肿大、僵硬畸形,屈伸不利及类风湿性关节炎见有上述证候者。 内科常用中成药七、醒脑通脉类本类药物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所设,主要用于治疗中风、高血压、高血脂等病症。(一)中风1.牛黄清心丸组成:牛黄、当归、川芎、甘草、山药、黄芩、苦杏仁(炒)、大豆黄卷、大枣(去核)、白术(炒)、茯苓、桔梗、防风、柴胡、阿胶、干姜、白芍、人参、六神曲(炒)、肉桂、麦冬、白蔹、蒲黄(炒)、麝香、冰片、水牛角浓缩粉、羚羊角(用代用品)、朱砂、雄黄。功效:益气养血,镇静安神,化痰熄风。适应症:益气养血,镇静安神,化痰熄风。用于气血不足,痰热上扰引起:胸中郁热,惊悸虚烦,头目眩晕,中风不语,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不清,神志昏迷,痰涎壅盛。 内科常用中成药2.人参再造丸组成:人参、蕲蛇(酒炙)、广藿香、檀香、母丁香、玄参、细辛、香附(醋制)、地龙、熟地黄、三七、乳香(醋翩)、青皮、豆蔻、防风、制何首乌、川芎、片姜黄、黄芪、甘草、黄连、茯苓、赤芍、大黄、桑寄生、葛根、麻黄、骨碎补(炒)、全蝎、僵蚕(炒)、附子(制)、琥珀、龟甲(醋制),粉萆薢、白术(麸炒)、沉香、天麻、肉桂、白芷、没药(醋制)、当归、草豆蔻、威灵仙、乌药、羌活、橘红、六神曲(麸炒)朱砂、血竭、人工麝香、冰片、体外培育牛黄、天竺黄、胆南星、水牛角浓缩粉。功效:祛风化痰,活血通络适应症:用于脑梗塞恢复期,证属中风中经络,气虚血瘀络阻型。症见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症。 内科常用中成药3.大活络丸组成:安息香、白术、冰片、沉香、赤芍、大黄、当归、地龙、丁香、豆蔻、防风、甘草、葛根、骨碎补、贯众、广藿香、龟甲、何首乌、红参、豹骨、黄连、黄芩、僵蚕、两头尖、麻黄、没药、木香、牛黄、蕲蛇、羌活、青皮、全蝎、肉桂、乳香、麝香、熟地黄、松香、天麻、天南星、威灵仙、乌梢蛇、乌药、犀角、细辛、香附、玄参、血竭、制草乌功效:祛风止痛,除湿豁痰,舒筋活络。适应症:中风后遗症,用于中风痰厥引起的瘫痪,足萎痹痛,筋脉拘急,腰腿疼痛及跌打损伤,行走不便,胸痹等症。 内科常用中成药(二)高血压1.脑立清组成:磁石、赭石、珍珠母、半夏(制)、酒曲、酒曲(炒)、牛膝、薄荷脑、冰片、猪胆汁。功效:清肝热,平肝阳,降血压。适应症:用于肝热阳亢型高血压症。眩晕耳鸣,头疼脑胀,心烦难寐,痰黏作呕。 内科常用中成药2.牛黄降压丸组成:黄芩、党参、黄芪、川芎、白芍、冰片、决明子、甘松、郁金、薄荷、人工牛黄、羚羊角、水牛角浓缩粉、珍珠功效:清心化痰,镇静降压。适应症:用于肝火旺盛,头晕目眩,烦躁不安,痰火壅盛,高血压症。 内科常用中成药3.天麻钩藤颗粒组成:天麻、钩藤、石决明、栀子、黄芩、牛膝、杜仲(盐制)、益母草、桑寄生、首乌藤、茯苓功效:平肝熄风,清热安神。适应症:用于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等所引起的头痛、眩晕、耳鸣、眼花、震颤、失眠。 内科常用中成药(三)高血脂1.绞股蓝总甙胶囊组成:绞股蓝总甙功效:养心健脾,益气活血,除痰化瘀、降血脂适应症:适用于高血脂症,见有心悸气短,胸闷肢麻,眩晕头痛,健忘耳鸣,自汗乏力,或脘腹胀满等心脾气虚、痰阻血瘀者。 内科常用中成药2.血脂康胶囊组成:红曲功效:除湿祛痰,活血化瘀,健脾消食。适应症:用于脾虚痰瘀阻滞症的气短、乏力、头晕、头痛、胸闷、腹胀、食少纳呆等;高脂血症;也可用于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的辅助治疗。 内科常用中成药八、开窍类开窍类成药主要以芳香开窍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开窍醒神的作用,适用于神昏窍闭的病证。闭证分为热闭、寒闭。1.安宫牛黄丸组成:牛黄、水牛角浓缩粉、麝香、珍珠、朱砂、雄黄、黄连、黄芩、栀子、郁金、冰片。功效:清热开窍,镇心安神适应症:由热邪内陷,传入心包引起;高烧不退,烦躁不安,神昏谵语,浊痰雍盛,以及小儿惊风,或中风痰热内闭等症。 内科常用中成药2.清开灵口服液组成:胆酸、珍珠母、猪去氧胆酸、栀子、水牛角、板蓝根、黄芩苷、金银花。功效:清热解毒,镇静安神。适应症:用于外感风热时毒,火毒内盛所致高热不退,烦躁不安,咽喉肿痛,舌质红绛、苔黄、脉数者;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感冒,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急性气管炎,高热等病症属上述证候者。 内科常用中成药九、理气类本类成药主要以调理气分,疏通气机的药物为主所组成。适用于气滞郁结引起的疾病。(一)肝郁气滞舒肝丸组成:川楝子、延胡索(醋制)、白芍(酒炒)、片姜黄、木香、沉香、豆蔻仁、砂仁、厚朴(姜制)、陈皮、枳壳(炒)、茯苓、朱砂功效:舒肝解郁,和胃止痛适应症:由肝郁不舒,脾胃不和引起:胸闷不舒、两胁胀满,胃脘疼痛,呕逆嘈杂,嗳气吞酸,饮食无味,周身窜痛,睡眠不安等症。 内科常用中成药(二)脾胃气滞1、木香顺气丸组成:木香、槟榔、香附(醋制)、厚朴(制)、枳壳(炒)、苍术(炒)、砂仁、陈皮、青皮(炒)、甘草。功效:行气化湿,健脾和胃。适应症:湿浊阻滞气机,胸膈痞闷,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嗳气纳呆。 内科常用中成药(2)健胃消食片组成:太子参、陈皮、山药、麦芽(炒)、山楂。功效:健脾消食。适应症:用于脾胃虚弱,纳少腹胀,消化不良症。 内科常用中成药十、调理脾胃类这类成药主药治疗消化系统的疾病,如宿食停滞,胃痛,腹泻等。(一)、宿食停滞1、保和丸组成:白术、陈皮、半夏、茯苓、神曲、山楂肉、连翘、香附(醋炒)、厚朴(姜炒)、莱菔子、枳实(炒)、麦芽(炒)、黄连(姜炒)、黄芩(酒炒)功效:消食导滞,和胃清热适应症:食积停滞,消化不良引起:胸脘痞满,胃脘疼痛,嗳气吞酸,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倒饱嘈杂,大便不调等症。 内科常用中成药2、香砂养胃丸组成:木香、砂仁、白术、陈皮、茯苓、半夏(制)、香附(醋制)、枳实(炒)、豆蔻(去壳)、厚朴(姜制)、广藿香、甘草、生姜、大枣。功效:补气健脾,行气消食。适应症: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引起:胸膈痞满,胃脘胀痛,饮食不消,倒饱嘈杂,呕吐泛酸,大便不调,四肢倦怠等症。 内科常用中成药(二)胃痛1、气滞胃痛颗粒组成:柴胡、延胡索(炙)、枳壳、香附(炙)、白芍、甘草(炙)。功效:舒肝理气,和胃止痛。适应症:用于肝郁气滞,胸痞胀满,胃脘疼痛。 内科常用中成药2、温胃舒胶囊组成:党参、附子(制)、黄芪(炙)、肉桂、山药、肉苁蓉(制)、白术(炒)、山楂(炒)、乌梅、砂仁、陈皮、补骨脂功效:扶正固本,温胃养胃,行气止痛,助阳暖中。适应症: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症见胃脘冷痛、腹胀、嗳气、纳差等。 内科常用中成药(三)腹泻1、人参健脾丸组成:人参、白术(麸炒)、甘草、山药、莲子、白扁豆、木香、草豆蔻、陈皮、青皮、六神曲、谷芽、山楂、芡实、薏苡仁、当归、枳壳。功效:健脾养胃,消食除胀。适应症: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引起:不思饮食,食后胀满,倒饱嘈杂,呕吐酸水,大便泄泻,面黄肌瘦,精神疲倦等症。 内科常用中成药2、附子理中丸组成:附子(制)、党参、白术(炒)、干姜、甘草。功效:温中散寒,补气健脾。适应症:脾胃虚寒,阳气不足引起:腹痛,脘痛,呕吐腹泻,肠鸣腹胀,不思饮食,手足发凉等症。 内科常用中成药十一、肝胆病类本类成药,专为治疗肝胆病症而设。主要用于治疗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中医辨证归属为黄疸、胁痛、胆胀等病症。 内科常用中成药(一)急性肝炎1.益肝灵片组成:水飞蓟素功效:清热解毒,益肝胆适应症:用于急慢性肝炎 内科常用中成药2.茵栀黄口服液组成:茵陈提取物、栀子提取物、黄芩苷、金银花提取物功效:清热解毒,利湿退黄。适应症:用于肝胆湿热所致的黄疸,症见面目悉黄、胸胁胀痛、恶心呕吐、小便黄赤;急、慢性肝炎见上述症候者。 内科常用中成药(二)胆囊炎消炎利胆片组成:穿心莲、溪黄草、苦木功效:清热,祛湿,利胆。适应症:用于肝胆湿热引起的口苦、肋痛;急性胆囊炎、胆管炎。 内科常用中成药十二、安神类本类成药主要以养心安神,镇静催眠的药物所成。适用于失眠多梦,心慌,心跳,烦躁不安,记忆力减退等症。1.天王补心丹组成:人参、玄参、丹参、茯苓、远志、桔梗,生地黄,当归(酒浸)、五味、天门冬、麦门冬(去心)、柏子仁、酸枣仁(炒)。功效:滋阴清热,补心安神适应症:用于治疗心肾不足、阴亏血少所致的虚烦心悸、睡眠不安、精神衰疲、梦遗健忘、不耐思虑、大便干燥或口舌生疮等病症。 内科常用中成药2.枣仁安神液组成:酸枣仁(炒)丹参五味子(醋制)功效:补心养肝,安神益智适应症:用于心肝血虚、神经衰弱引起的失眠健忘、头晕、头痛等症。 内科常用中成药十三、宽胸通痹类本类中成药用以治疗胸痹心痛,以活血通脉药物为主所组成。1.速效救心丸组成:川芎、冰片功效:行气活血,祛瘀止痛适应症:用于气滞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症见胸闷、气促,胸中刺痛,甚则绞痛,晕厥。 内科常用中成药组成:酸枣仁(炒)丹参五味子(醋制)功效:补心养肝,安神益智适应症: 内科常用中成药2.复方丹参滴丸组成:丹参、三七、冰片。功效:活血化瘀、开窍止痛。适应症:用于治疗气滞血瘀,心脉瘀阻所致的胸痹。症见心胸憋闷,心悸气短,心绞痛。 内科常用中成药3.通心络胶囊组成:人参、水蛭、全蝎、赤芍、蝉蜕、土鳖虫、蜈蚣、檀香、降香、乳香(制)、酸枣仁(炒)、冰片功效:益气活血,通络止痛。适应症: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属心气虚乏、血瘀络阻证。症见胸部憋闷,刺痛、绞痛,固定不移,心悸自汗,气短乏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亦用于气虚血瘀络阻型中风病,症见半身不遂或偏身麻木,口舌歪斜,言语不利。 内科常用中成药十四、补益类本类成药分别以益气、补血、滋阴、助阳的药物为主所成,具有补虚扶弱,增强抗病机能的作用。用于治疗各种虚症。气虚血虚虚证气血两虚阳虚阴虚 内科常用中成药(一)气虚1.补中益气丸组成:黄芪、党参、炙甘草、白术(炒)、当归、升麻、柴胡、陈皮。功效:调补脾胃、升阳益气适应症:用于脾胃气虚。症见气短懒言,身体倦怠,肌热有汗,头痛怕风,渴喜热饮,食欲不振,以及气陷脱肛,子宫脱垂等症。 内科常用中成药2.生脉饮组成:人参,麦冬,五味子功效:益气复脉,养阴生津适应症:主治温病热伤气阴,倦怠气短懒言,口渴多汗脉虚;或气阴不足,亡津失水,心悸气短,脉微虚汗;或肺虚久咳,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舌燥,舌红而干,脉虚细者。 内科常用中成药(二)血虚生血丸组成:鹿茸黄柏山药白术(炒)桑枝白扁豆(炒)稻芽紫河车功效:补肾健脾,补血益精。适应症:用于失血血亏,放、化疗后全血细胞减少及再生障碍性贫血。 内科常用中成药(三)气血两虚1.人参归脾丸组成:人参、白术(麸炒)、茯苓、炙黄芪、当归、龙眼肉、酸枣仁(炒)、远志(去心甘草炙)、木香、炙甘草。功效:补养气血,健脾安神适应症:用于(1)心脾两虚证,症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易惊、食少体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弱。(2)脾不统血症,症见便血、吐血、女子月经不调、量多色淡、崩漏或带下、舌淡、脉细者。 内科常用中成药2.十全大补丸组成:人参、茯苓、白术、甘草、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炙黄芪、肉桂。功效:温补气血。适应症:用于气血不足兼阳虚胃寒者。症见身体虚弱,面色萎黄,肌肉消瘦,短气乏力,精神倦怠,头晕目眩,腰膝无力,以及妇女月经不调,产后体虚等症。 内科常用中成药(四)阴虚1、六味地黄丸组成: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功效:滋补肝肾。适应症:用于肝肾阴虚。症见身体消瘦,腰酸腿软,头晕目眩,耳鸣,遗精盗汗,舌燥咽痛,口渴等。 内科常用中成药2、知柏地黄丸组成: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泽泻、茯苓。功效:滋阴降火。适应症: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口干喉痛,耳鸣遗精,小便短赤。 内科常用中成药3、杞菊地黄丸组成:枸杞子、菊花、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功效:滋肾养肝。适应症:肝肾阴亏,眩晕耳鸣,羞明畏光,迎风流泪,视物昏花。 内科常用中成药(五)阳虚金匮肾气丸(桂附地黄丸)组成:肉桂、附子、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功效:温补肝阳。适应症:用于肾阳不足。症见腰酸腿软,下半身常有冷感,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以及痰饮,脚肿,消渴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