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4 MB
  • 2022-04-29 14:43:09 发布

最新手足口病防治知识课件PPT课件教学讲义ppt.ppt

  • 6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课件PPT课件 2定义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无合并症的患儿预后良好,一般5~7d自愈。 3病原学能引起HFMD的病原型别很多,均属于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Picorna)人肠道病毒属,其型别有CoxA5、10、16、19型及EV71型和新肠道病毒。最常见为CoxA16及EV71型。有的报导ECHO及CoxB组某些型也可引起,但仍没获得进一步证实。有关资料表明,HFMD的病原体经历了较大变迁。 9国外流行概况1959年英国、美国加利福尼亚也发生流行。1972年肠道病毒71型(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此后EV71感染与Cox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英国1994年四季度暴发了一起遍布英格兰威尔士由Cox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共监测到952个病例。意大利、法国、荷兰、西班牙、罗马尼亚、巴西、加拿大、德国等国家也经常发生由各型柯萨奇、埃可病毒和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 10国外流行概况日本是手足口病发病较多的国家,历史上有过多次大规模流行。1969~1970年的流行以CoxA16感染为主1973和1978年的2次流行均为EV71引起主要临床症状为手足口病,病情一般较温和同时也观察到伴无菌性脑膜炎的病例1997~2000年手足口病在日本再度活跃EV71、CoxA16均有分离EV71毒株的基因型与以往不同 11国外流行概况20世纪90年代后期,EV71开始肆虐东亚地区。1997年以来,EV71感染为主的手足口病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大规模暴发流行。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而导致死亡病例增多。 12马来西亚概况1997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主要由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份共有2628例发病;住院889例;39例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仅4~6月份就有29例病人死亡,死者平均年龄1.5岁,病程仅2天。 13新加坡概况1970年首次发生手足口病。1972年、1973年和1981年均有流行。1997年起又有许多儿童患病。2000年秋季发生了大规模手足口病流行,有4名儿童死于肺部并发症,部分病人中检出肠道病毒71型,全国的幼儿园为此曾一度关闭。 14新加坡 15国内流行情况手足口病在中国内地的报道自1981年起,在上海、北京、福建等地有少数病例的零星报道,但都缺乏病原学支持。1983年天津发生Cox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流行,5-10月间发生了7000余病例。经过两年散发流行,1986年又出现暴发,在托儿所和幼儿园,两次暴发的发病率分别达2.3%和1.9%。 16国内流行情况1999年5-9月,深圳南山区,59例(临床诊断)、7例(PCR+)。2000年5-8月我省招远市立医院就诊1698例,6月15-7月15发病高峰,3例死亡。14例病毒性脑膜炎。2000年秋季新加坡的疫情波及到苏州市,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某幼儿园也因新加坡生病儿童返回苏州引起一起暴发疫情。2001年4月,北京昌平区某幼儿园一起手足口病暴发,患病率达6.65%。2003年我省泰安发生手足口病病例集中发病。 17香港流行情况香港地区1987年发生EV71流行;2001年出现首例死亡病例(男,2岁,肺水肿、肺出血)。 18台湾流行概况1998年肠道病毒71型感染在我国台湾省引发大量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在6月和10月两个流行波中监测哨点共报道了129106例病例,据推测,这还不足整个发病数的十分之一。重症病人405例,大多为5岁以下的儿童。死亡78例,其中5岁以下71例(91%),死亡病例中65例(83%)有肺水肿或肺出血。此次流行期间,有相当数量病人为柯萨奇A16肠道病毒感染。 19流行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20传染源人是本病的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 21传播途径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为主经口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经口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门诊交叉感染、口腔器械消毒不严。空气飞沫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唾液中的病毒。 22易感人群普遍易感,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感染后只获得该型别病毒的免疫力,对其它型别病毒再感染无交叉免疫,即患手足口病后还可能因感染其它型别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病毒隐性感染明显多于显性感染。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的抗体。 23新加坡 24流行特征地区分布:极为广泛,欧美及亚洲等地,没有严格地区性。季节分布:四季均可发病,冬季发病较为少见,夏秋季多见。1999年厦门由EV71型引起HFMD流行,其高峰在夏季。年龄发布:HFMD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4岁以内占发病数85%~95%。国外观察报告:在人群中,每隔2~3年流行一次。非流行期间新生儿出世,易感者逐渐积累,达到一定数量时,便为新的流行提供先决条件。 25 26 27 28 29流行方式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天津市两次较大流行,托幼单位儿童发病率明显高于散居儿童。家庭也有发病集聚现象。家庭散发,常一家一例;家庭暴发,一家多人或儿童与成人全部感染发病。医院门诊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造成传播。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 30临床表现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从最常见的无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至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均可发生。潜伏期一般2~7d,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感染后,病毒在肠壁细胞中增殖,由此进入血液,病毒自血流游离至受压部位组织中增殖,引起疱疹性病变。电镜下可见表皮细胞胞浆中有病毒颗粒,脑脊液中亦可见到。 31临床表现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d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8℃左右。部分患者初期有轻度上感症状,如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等。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舌及两颊部。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斑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d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一般无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 32临床表现四部曲——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四不像——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四不特征——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 33 34 35 36 37 38 39 40合并症手足口病表现在皮肤和口腔上,但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常见的并发症有心肌炎、脑炎、脑膜炎和弛缓性麻痹等。本病流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监测。高热、白细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时——警惕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合并心肌炎的患儿常面色苍白,呼吸困难,心率增快,心电图T波倒置和ST段低平。 41合并症近年发现EV71较CoxA16所致手足口病有更多机会发生无菌性脑膜炎。发烧、头痛、颈部僵硬、呕吐、易烦燥、睡眠不安,身体偶而可发现非特异性红丘疹,甚至点状出血点。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人,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其主要症状表现为:肌痉挛、呕吐、急性小脑共济失调、急性上升性麻痹、良性颅内高压、高烧、惊厥和急性软瘫。 42合并症根据临床和脑电图的变化,将HFMD分为三种临床类型,以无菌性脑膜炎常见。①以小脑症状为主的局限性脑炎型,表现为共济失调,肌阵挛和震颤;②无菌性脑膜炎型;③弛缓性麻痹型。日本1973年流行时,局限性脑炎多见,有的表现脑膜刺激症状,有的仅表现持续高热,脑电图检查可见异常,绝大多数病人病后三个月内可恢复正常。 43诊断依据全年均可发病,好发于夏秋季节;以学龄前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当地托幼机构及周围人群有手足口病流行;潜伏期一般2~7天;临床主要表现为口腔、手、足等部位粘膜、皮肤出现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可伴有发热、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多数预后良好,少数患儿伴有脑膜炎、脑炎、心肌炎、迟缓性麻痹、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白细胞总数正常和轻度升高。 44鉴别诊断本病在大规模流行时,诊断不困难。散在发生时,须与下列疾病鉴别。口蹄疫疱疹性口炎疱疹性咽喉炎风疹、水痘等不典型、散在性HFMD很难与出疹发热性疾病鉴别,须做病原学及血清检查。 45鉴别诊断口蹄疫疾病名称与疾病分类不同:口蹄疫的英文名为AphthaeEpizootic;手足口病的英文名为Hand,footandmouthdisease。手足口病在《国际疾病分类》(ICD)中,列为ICD-9074.3和ICD-10B08.4,是完全独立的一种病。病原体不同:口蹄疫的病原体为口蹄疫病毒,属人畜共患病原体。手足口病是由数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 46鉴别诊断口蹄疫传染源不同: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蹄类动物如牛、羊、猪、鹿、骆驼等发生,成为人患口蹄疫的传染源。只有先出现兽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肠道携带病毒的人,属于人类疾病。传播途径不同:口蹄疫是通过接触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溃疡烂瘢,经皮肤黏膜感染的;偶尔也有食用了病毒污染而又未加热(巴氏消毒)的奶感染的。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极为散在发生的。手足口病是由于接触病人,通过日常生活用品、食具、玩具的污染经口感染的,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因此,可出现不同规模的流行。 47鉴别诊断口蹄疫发病人群不同:人患口蹄疫决定于与病畜的接触,发病人群的年龄广泛;手足口病主要是幼儿传染病,3岁以下患儿占绝大多数,很少有超过5岁以上者。症状体征不同:口蹄疫、手足口病虽患病部位均在口腔、手指间、足趾端,有相似之处,但症状体征各有不同。口蹄疫起病后主要表现为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和局部疱疹损害两大特征。手足口病大多无热或低热,仅有呼吸道感染和口腔黏膜疱疹及手指、足部、臀部、膝部丘疹。 48鉴别诊断口蹄疫诊断依据不同:口蹄疫需先有当地牲畜口蹄疫发生或流行,并有与病畜接触机会,或饮用病畜污染而未加热的奶等感染关系。手足口病,患儿传染性明显,呈流行性传播,且临床表现有区别。口蹄疫、手足口病都可在临床诊断基础上,必要时分离病毒做出病原学确诊。 49鉴别诊断疱疹性口炎四季均可发病,以散在为主。一般无皮疹,偶尔在下腹部可出现疱疹。疱疹性咽颊炎可由CoxA组病毒引起。病变在口腔后部,如扁桃体、软腭、悬雍垂,很少累及颊粘膜、舌、龈。 50鉴别诊断风疹首先见于面部,24小时内波及全身,面部及四肢较稀疏,手掌、足趾多无疹,躯干背部皮疹较多,呈红色充血性斑丘疹,直径2~3mm。发疹期淋巴结肿大显著,脾轻度肿大。 51鉴别诊断水痘皮疹先见于躯干、头部,逐渐延及面部,最后达四肢。皮疹分布以躯干为多,面部及四肢较少,呈向心性分布。开始为粉红色针头大的斑疹,数小时内变为丘疹,再经数小时变为水泡,一般经过斑疹、丘疹、疱疹、结痂四个阶段,发疹2~3d后,同一部位常可见斑、丘、疱疹和结痂同时存在。 52处理流程本病多数预后良好,如果仅有轻度发热、典型皮疹表现,一般情况良好者,可以门诊治疗,严密观察。如出现下列表现者需要收住院诊治: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呕吐、精神萎靡、烦躁/嗜睡、易激惹、无力、抽搐、持物/站立不稳、震颤等。心血管症状 53治疗原则本病如无合并症,预后一般良好,多在一周痊愈。治疗原则主要对症处理,可服用维生素B、C及清热解毒中草药或抗病毒药物。有合并症病人可肌注丙种球蛋白(谨慎推荐)。做好护理,口腔卫生。进食前后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食物应以流质及半流质等无刺激性食品为宜。 54预防原则尚无特殊预防方法,加强监测,提高监测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一是要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二是托幼等单位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1周内,幼儿院在一个班出现2例患者,患者所在班级放假2周。三是对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等应消毒处理,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55预防原则四是在手足口病流行时,应做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五是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56预防原则六是医院应加强预诊,设立专门诊室,严防交叉感染。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作用,如板兰根、大青叶、银花等具有一定效果在严重合并症的HFMD流行地区,密切接触患者的体弱婴幼儿也可肌注丙种球蛋白七是及时采集合格标本,明确病原学诊断。患者的咽拭子肛拭子疱疹液 57谢谢 3.1能级与能带有何不同?固体的能带怎么形成的?单个原子的能级是分立的,N个相距无限远的原子能级也是分立的,当固体中N个原子紧密排列时,由于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原来同一大小的能级这时彼此数值上就有小的差异。同一能级就分裂成为一系列和原来能级很接近的仍包含N个能量的新能级。这些新能级基本上连成一片形成能带。3.2从能带结构来看导体、绝缘体、半导体有什么差异?导体一般都有未被价电子填满的导带。还有满带与空带重叠或导带与空带重叠的情形。绝缘体和半导体在满带和空带之间都有一个无能级存在的禁带。绝缘体的禁带宽度一般很宽,Eg约为3~6eV,半导体的禁带宽度较窄,Eg约为0.1~2eV。 3.3掺杂与加热均能使半导体的电导率增加,但二者有何不同?以n型半导体为例,掺杂形成的杂质能级靠近导带底部。比禁带宽度小得多。在常温下这种杂质能级上的电子很容易被激发到导带中去,使导带中自由电子浓度增大,大大提高了半导体的导电性。加热使满带中相当数量的电子被激发到空带中去,这些空带中的电子和相应满带中的空穴可参加导电,使半导体的电导率增加。加热需使电子跃过禁带。Eg约为01~2eV掺杂杂质能级与导带底部之间的能量差约为10-2eV显然掺杂对半导体导电率的影响较大。 3.4本征半导体与杂质半导体导电机构有何不同?本征半导体中导带中的电子与满带中的空穴数相等。本征半导体的导电机构是电子与空穴并存,所以它有电子导电性同时具有空穴导电性。掺施主杂质的半导体主要靠电子导电,称为电子型半导体或n型半导体,n型半导体中导带中的电子数远大干满带中的空穴数。掺受主杂质的半导你读者可自行讨论。3.5本征半导体掺何种杂质即可成为n型半导体,它的多数载流子是什么?又怎样成为p型半导体它的多数载流子是什么?掺入五价的锑(Sb)或磷(P)原子作为杂质,即可成为n型半导体。多数载流子是电子。掺入三价的硼(B)或铟(In),可形成P型半导体,这时多数载流于是空穴。 3.6p-n结为何有单向导电性?p-n结具有单向导电性。该结论读者应该知道。但要把结论讲解清楚,需要相当的篇幅。请读者参阅物理(工)教材P512~P514,从中找到答案。 3.7太阳能电池的基本机理是什么?太阳能电池以n型硅半导体作基体,再用掺杂的方法在其表面制作一层薄的p型半导体就构成一个硅太阳能电池,它实际上是一个大面积的p-n结,如囹14-1所示。p型硅的外层表面做得很大,为的是达到最大限度接受太阳的辐照面积。当入射光子的能量大于禁带宽度时在p型硅中产生电子空穴时,由于扩散作用,p区光生电子进入n区边缘积累。p型硅的厚度做得很薄,是为了使得光子所激发的电子在与空穴碰撞而复合前就能够穿过p-n结。随着电子从p型区流经p-n结而到达n型区,使p区相对n型区有一电势差,电势由p型向n型方向减小。这样p型区的电极成为电池的正极;n型区的电极成为负极,p-n结就把光能转换成了电能,是一个太阳能电池。 3.8晶体三极管怎么有电流(电压)放大作用?同3.6题,请读者参阅物理(工)教材P515-P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