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9 MB
  • 2022-04-29 14:35:45 发布

最新生物的变异(修改)课件PPT.ppt

  • 8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生物的变异(修改) 孟德尔对实验现象作出了解释:(1-4)1、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什么叫做显性性状,什么叫做隐性性状?2、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什么称为显性基因,什么称为隐性基因?如何表示?3、体细胞中的基因是成对存在的,生殖细胞中呢?4、在子一代中,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不表现,这一性状能不能遗传下去?5、为什么禁止近亲结婚?6、人的性别是由什么决定的?男女性别也属于人的性状,与遗传有关吗?7、遗传是指什么?变异是指什么? 遗传:变异:亲子间的相似性。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你知道哪些生物变异现象? 人工选择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基因重组基因突变 1、下列变异不可以遗传给后代的是()A、一对夫妇中,丈夫对红绿色不能识别B、某人常在野外工作,皮肤变黑C、一对夫妇正常,但小孩长到几岁后被诊断有先天愚型D、父母都是双眼皮,而女儿是单眼皮B2、下列不属于生物变异的是()A、玉米果穗的颜色上的差异B、安康羊的后代比其父母矮许多C、红眼果蝇与白眼果蝇的头部D、未成熟的小苹果与成熟的大苹果D3、下列方法中,不能得到可遗传变异的是()A、加强水肥管理,使农作物健壮B、进行品种杂交,之后进行选育C、用射线和药物处理种子后进行选育D、挑选牛群中的肉质较佳的进行繁殖A 4、同卵双生的兄弟俩胖瘦相差很大,可能是什么原因?()A、显性基因发生了作用B、隐性基因发生了作用C、染色体数目发生了变化D、生活环境和条件有所不同D5、能够遗传的变异是由什么引起的?()A、个体生长很快B、个体发育很好C、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化D、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C 6、你知道“南橘北枳”的说法吗?试加以解释。“南橘北枳”是说南方的橘子移栽到北方之后其味道、色泽等品质都发生变化,不能称为橘,只能称为枳的现象。原因:二者基因型虽然相同,但环境条件的改变可使性状发生改变。 归纳总结生物的变异可遗传变异: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的变异不可遗传变异:环境变化而遗传物质未变引起的变异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6、普通西红柿和樱桃西红柿属于同种植物,但它们果实的大小差异很大,这种现象属于。变异7、由外界环境的影响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的变异叫做的变异。8、由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的,叫做的变异。不可遗传可遗传 生物变异给自然界带来什么?给人类带来什么?好的一面:物种进化;培育生物新品种,造福人类;坏的一面:生物患病;害虫进化;出现畸形生物或畸形器官,给人类带来危害。拓展延伸: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举例杂交水稻;高产奶牛;无籽西瓜;转基因生物(转基因食品或药品等) 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高产抗倒伏的小麦 太空椒 练习参考答案1.“南橘北枳”是说南方的橘子移栽到北方之后其味道、色泽等品质都发生变化,不能称为橘,只能称为枳的现象。原因:二者基因型虽然相同,但环境条件的改变可使性状发生改变。3.这种变异能够遗传。由遗传物质基础发生变化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的变异。染色体属于遗传的物质基础。使用化学试剂使亲代细胞内的染色体加倍,当亲代细胞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生殖细胞时,生殖细胞内的染色体数也会比正常的增加一倍,产生可遗传变异。 1、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2、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3、一棵树上的苹果,遗传物质相同,但向阳面和背阴面的果实颜色不同。小结: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花生果实大小的讨论 1、同是花生,品种不同,他们的后代仍然会保持较明显的不同。这说明花生在品种上的变异是什么引起的?遗传物质引起2、对于同一品种的花生,不同个体仍然有差异,你认为这种变异主要又是什么引起的呢?环境引起提示:同一品种的花生,后代仍为同一品种,说明他们有的遗传物质。相同 第四节解表发汗方的辨证选用主讲人:英洪友 一、桂枝汤的灵活应用1)太阳病,外感风寒,正气较弱,用桂枝汤。原文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一、桂枝汤的灵活应用2)表里同病,以表证为主,治疗上当先解表,代表方为桂枝汤。原文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一、桂枝汤的灵活应用3)太阳病,经治疗(发汗或误下)后,仍有表证,宜用桂枝汤解表。(有喘的兼症,加厚朴、杏子)原文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一、桂枝汤的灵活应用4)营卫不和的自汗,用桂枝汤。原文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一、桂枝汤的灵活应用5)卫气虚弱,易感外邪,用桂枝汤。原文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一、太阳病中桂枝汤的灵活应用总结1)太阳病,外感风寒,正气较弱,用桂枝汤。2)表里同病,以表证为主,治疗上当先解表,代表方为桂枝汤。3)太阳病,经治疗(发汗或误下)后,仍有表证,宜用桂枝汤解表。4)营卫不和的自汗,用桂枝汤。5)卫气虚弱,易感外邪,用桂枝汤。 二、麻黄汤的应用1)病程虽长,而太阳伤寒证仍在,用麻黄汤。原文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二、麻黄汤的应用2)风寒表证,见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或浮数,无虚象,用麻黄汤。原文51、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52、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55、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注意:麻黄汤的可见脉象有哪些? 三、小发汗的应用原文48、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提要:太阳病向阳明病转化的过程中,治疗原则当先表后里。如治疗不当(发汗不彻),见烦躁、疼痛、短气、脉涩等症,可小发汗,选用治太阳病轻证方。 四、不可峻汗的脉证原文:49、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50、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四、不可峻汗的脉证提要:患者有虚象存在1)身重心悸——阳气虚(心阳虚);2)尺中脉微——下焦阳气虚;3)尺中迟——营血不足 五、关于表证衄血原文46、太阳病,……表证仍在,此当发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47、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55、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56、……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五、关于表证衄血提要衄血的机理:“阳气重”——卫阳被遏严重衄血的作用:“同源”——阳气得通,邪气外泄思考:血汗的病机与中医辨证治疗 第五节汗吐下后的变证主讲人:英洪友 一、汗吐下后邪去正虚欲愈原文:58、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59、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提要:疾病好转的共同机理:“阴阳自和”“阴阳自和”的例症之一:“小便利” 二、辨汗吐下后变证的虚寒与实热1)虚寒变证的脉症、病机原文:60、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提要:病因:下后复汗病机:“内外俱虚”(表里阴阳俱虚)脉症:振寒,脉微细 1)虚寒变证的脉症、病机60、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病因:下后复汗病机:“内外俱虚”(表里阴阳俱虚)脉症:振寒,脉微细 2)干姜附子汤证原文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2)干姜附子汤证提要:主症:由烦躁转为安静,脉沉微。(不呕,不渴,无表证,身无大热)病机:阴寒内盛,阳气急剧受损。(亡阳急证)治法:急救回阳方药:干姜附子汤服法:顿服 3)桂枝新加汤证原文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四两甘草二两,炙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擘生姜四两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3)桂枝新加汤证提要:主症:身疼痛,脉沉迟,可兼轻微表证病机:气营不足,筋脉失养,兼表邪未尽治法:益气养营,解肌祛风方药:桂枝新加汤桂枝汤倍用芍药、生姜,加人参芍药:1)缓急止痛;2)养血活血;3)减少桂枝的发散作用。 4)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原文: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绵裹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黄耳柸。 4)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提要:主症:发热,汗出,喘,(咳嗽,痰黄稠,口渴,舌质红,苔黄,脉数、滑等)病机:邪热壅肺,肺失宣肃治法:清热宣肺平喘方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君:石膏臣:麻黄佐:杏仁使:甘草石膏:麻黄=2:1 5)桂枝甘草汤证原文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5)桂枝甘草汤证提要:主症:心悸,欲得按病机:发汗过多,心阳受损治法:温通心阳方药: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2:1服法:顿服 6)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65、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茯苓半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擘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6)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主症:脐下悸,欲作奔豚病机:汗伤心阳,水气上逆治法:温阳化气,利水平冲方药: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煎药溶剂:甘澜水,其性熟,不助水邪,且能利水气。 7)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66、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厚朴半斤,炙,去皮生姜半斤,切半夏半升,洗甘草二两,炙人参一两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7)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主症:腹胀满,时轻时重,按之略缓,(可见神疲乏力,口淡乏味,胸闷欲呕,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弦缓等症)病机:脾虚气滞治则:消补兼施,以消为主治法:理气除满,健脾益气方药: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消——厚朴,生姜,半夏补——人参,甘草厚朴:人参=8:1------以消为主 8)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甘草炙,各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8)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主症: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眩,(身振振摇),脉沉紧病机:脾虚水停治法:温通中阳,健脾利水方药: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茯苓+白术——健脾利水化湿——脾(局部)茯苓+桂枝——通阳利水化饮——全身 9)芍药甘草附子汤证68、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芍药甘草炙,各三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9)芍药甘草附子汤证主症:发汗后恶寒仍在或加重,可伴脚挛急、腹痛、脉微细或脉沉等症病机:发汗后阴阳两虚治法:扶阳益阴方药:芍药甘草附子汤 10)茯苓四逆汤证69、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茯苓四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10)茯苓四逆汤证主症:烦躁,可伴恶寒、肢厥、下利、脉沉微等病机:阳虚阴损,心神不宁治法:回阳益阴,宁心安神方药:茯苓四逆汤四逆汤加人参、茯苓生附子、干姜、甘草——回阳救逆人参、茯苓(神)——大补元气,宁心安神 11)误汗后的虚实辨证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芒硝半升甘草二两,炙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煮两沸,顿服。 11)误汗后的虚实辨证发汗不当:1)恶寒加重,表阳虚——里阳虚(少阴证)——温阳补虚,如四逆汤;2)病邪化热——里实热(阳明证)——清里泻热,如调胃承气汤 三、五苓散证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三、五苓散证7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7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1)汗后胃津不足,出现口渴、烦躁不得眠——少少与饮水2)五苓散证(蓄水证)主症:表——微热,脉浮;里——消渴(烦渴),小便不利,严重者渴欲饮水,水入即吐(水逆)。病机:三焦气化不利,水气内停,可兼表邪未尽 治法:通阳化气利水方药:五苓散泽泻(量最大)、猪苓、茯苓——淡渗利水茯苓、白术——健脾制水桂枝——通阳化气,兼解表剂型及注意点:①散剂;②“以白饮和服方寸匕(6—9克?)”;③“多饮暖水”助汗出。 7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茯苓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三两,切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3)73条提要:五苓散证与茯苓甘草汤的鉴别应用汗后口渴——气化不利,水停下焦,津不上承——五苓散,通阳利水汗后不渴——胃阳受损,水停中焦——茯苓甘草汤,温胃散水(茯苓、桂枝、甘草、生姜) 75、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4)水气射肺致喘(此条疑是衍文) 四、栀子豉汤证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栀子豉汤方栀子十四个,擘香豉四合,绵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77、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78、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1)栀子豉汤证主症:虚烦不得眠——烦热——身热不去反复颠倒,心中懊憹——胸中窒——心中结痛病机:余热留扰胸膈治法:清宣郁热,和胃除烦方药:栀子豉汤栀子(约7克)——泄三焦之火豆豉——清透和胃(功效与炮制法相关)存疑:“得吐者,止后服”,栀子豉汤是否催吐剂? 2)栀子豉汤的兼证76、……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79、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80、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2)栀子豉汤的兼证少气——正气不足——栀子甘草豉汤呕——胃气上逆——栀子生姜豉汤心烦腹满,卧起不安——热壅气滞(影响到肠)——清热消滞——栀子厚朴汤(栀子、厚朴、枳实)大下后,身热不去,微烦,可兼纳呆、腹痛等症——余热未尽,脾胃阳虚——清热温胃——栀子干姜汤(寒热并用,辛开苦降) 3)栀子汤禁例81、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旧微溏”——脾胃虚寒的便溏 五、真武汤证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茯苓芍药生姜切,各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五、真武汤证主症:表:发热里: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病机:阳虚水泛,可兼表邪未尽 五、真武汤证治则:先表后里治法:温阳利水方药:真武汤炮附子——温肾阳,通经络,利水气茯苓、白术——健脾制水芍药——利水,止痛,兼制术、附的刚燥之性生姜——温中散水 第六节峻汗禁例不可用麻黄汤类方辛温峻汗的情况:1)咽喉干燥——阴虚火旺;风热外感2)淋家——湿热下注;肾阳不足3)疮家——热毒内蕴;气血两虚4)衄家——火旺阳亢;气虚阳虚5)亡血家——气血两虚6)汗家——阴阳两伤7)(胃)有寒——虚寒证 第六节峻汗禁例补充:8)身重心悸——阳气虚(心阳虚)9)尺中脉微——下焦阳气虚10)尺中迟——营血不足总结:热证(外感风热或内热),虚证(气、血、阴、阳虚),均不可峻汗。 第七节辨表里先后1)表里同病的治则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A.先表后里: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B.先里后表: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92、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91、太阳表证(身疼痛)+少阴阳虚(下利清谷)——四逆汤,阳回再用桂枝汤92、太阳表证(发热头痛,身体疼痛)+少阴阳虚(脉沉)——四逆汤B.先里后表说明: C.表里同治:大青龙汤证(38,39条)小青龙汤证(40,41条)葛根汤证(32条)葛根芩连汤证(34条)桂枝人参汤证(163条)…… 表里同病的治则治法(总结)表里相兼,治法有三:一是先表后里:在表证明显而里证不甚;不急的情况下,当先解表,否则表邪内陷出现变证,其代表方为桂枝汤(276条);二是先里后表:在里证急、里证重的情况下,当先治里,如需温里,其代表方为四逆汤;三是表里同治:一般情况下,以表里兼治最为常用。另外,当若单解表则里证加重或单治里则易表邪内陷时,亦应表里同治。临证又有偏重于表,如葛根汤治太阳阳明下利;或偏重于里,如桂枝人参汤治太阴兼表下利之分。 2)太阳表证,先下复汗所致变证的辨治——表里俱虚——冒(气机不通,汗出自愈)93、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3)太阳表证,见发热汗出的辨治——“荣弱卫强”,当用桂枝汤——不可误认为里热而用下法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思考案例一:易某,女,35岁,2002年5月9日初诊。5年前生下女儿后不久,后背心处时常疼痛,伴局部恶寒。曾先后多次四处求医,收效不大。前两日搬东西后疼痛加重,同时项部恶风。患者面黄食少,自幼大便偏软,一日2次,平素月经量少,曾3次人工流产。舌质淡红,舌苔白略厚,脉弱。 思考案例二:成某某,女,50岁。头晕目眩,心下满闷,泛恶,气短,善太息,背部寒冷,夏日酷暑亦不能离毛背心,病已七年之久,经西医检查诊断为“神经官能症”。曾用许多中西药物治疗,均无效果。诊见:精神尚好,体质肥胖,面色晦暗,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舌苔灰白而腻,脘腹平软,按之无痛,两下肢按之微陷不起,脉沉缓无力。 思考案例三:倪某,女,42岁。主诉:心悸近两月,发热20余日。现病史:患者近来经常感冒,扁桃腺发炎,心悸。上月经某医院诊断为病毒性心悸炎,住院治疗,当时心悸,气急,乏力,体温38.2℃。经用多种抗菌素静脉点滴20余日,仍发热不退,心力衰竭已两次报病危。后某医给服生脉散加清热解毒剂,体温不降,心悸加重。目前患者卧床欲寐,无神懒言,语音低微,心悸甚,气急,眩晕,面浮足肿,汗出,体温38℃,不思饮食。脉细微而结,舌淡苔薄白。 问题:1、三则医案的主症各是什么?2、如何从症状推导出医案的病机?3、三则医案各当属哪条原文所述病证?4、你所诊断的病证还应当与哪些相似病证相鉴别?如何来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