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1 MB
  • 2022-04-29 14:32:28 发布

最新选择性脑断面解剖课件PPT.ppt

  • 6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选择性脑断面解剖 sectionalanatomy绪论一.定义和特点:用断层方法研究人体形态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在机体结构于原位的状态下,准确地显示其断面形态变化及位置关系;经连续断层或借助计算机进行结构的三维重建和定量分析;属于边缘学科。 系解、局解→断面解剖学→ 影像解剖学→影像诊断学。 四.常用术语1.断层或断面(section):根据研究目的,沿某一方向所作的具有一定厚度的切片或扫描,即断层标本或断层图像;断面是指断层标本的表面。 2.横断面:水平面一般观测其下表面。3.矢状面:一般观测其左表面,超声观测其右表面。4.冠状面:额状面一般观测其前表面。 5. 回声:无回声:黑影-血液、胆汁、尿、羊水、腹水、巨块型癌、肾实质和脾;低回声-灰影;强回声:较强回声:灰白影,癌、肌瘤及血管瘤;强回声:白影:骨质、结石、钙化;极强回声:强光带-含气的肺、胃肠。 6.CT值:用组织对X线的吸收系数平说明其密度高低的程度。吸收系数转换成CT值,Hu,是相对值,水为0Hu,骨密质为+1000Hu,空气为-1000Hu。7.空间分辨力和密度分辨力8.窗位和窗宽 选择性脑断面解剖 一.  头部断层解剖学常用基线 1. 上眶耳线(supraobitometalline,SML):眶上缘至外耳道中点的连线。经该线平面约与颅底平面一致,有利于显示颅后窝结构及减少颅骨伪影。2.  Reid基线(Reid’sbaseline,RBL):下眶耳线,为眶下缘至外耳道中点的连线。头部横断层标本的制作多以此线为准。 3. 眦耳线(canthomeatalline, CML)或称眶耳线(orbitomeatalline,OML):外眦与外耳道中点的连线。颅脑横断层扫描多以此为基线。 实际工作中,依检查目的的不同使扫描平面与CML向上或向下成0~20º角。 4. 连合间线(intercommissuralline):为前连合后缘中点至后连合前缘中点的连线,又称AC-PC线。  脑立体定位断层解剖研究多以此为基线。 二.脑的沟回在断面上的识别 1.中央沟:端脑上部横断面上最深的一条脑沟,依以下五点可准确辨认。 (1)大部分(87%)中央沟为一不被中断的沟; (2)中央沟较深,均自脑断面外缘约中份处向后延伸,并可有一条(中央后沟)或两条(中央前、后沟)与之伴行; (3)一般中央前回厚于中央后回; (4)先通过位于大脑半球内侧面的扣带沟缘支辨认出中央旁小叶,再进一步辨认中央沟; (5)大脑白质的髓型有助于辨认中央沟。 2.顶枕沟:端脑中部横断面上,胼胝体后钳后方最深的脑沟,从大脑半球内侧面斜向外。沟内有沟,沟内有回。分隔顶叶(楔前叶)和枕叶(楔叶)。 3.外侧沟:分垂直部和水平部,端脑中部横断面上岛叶与颞叶之间,颞叶与额叶或顶叶之间。 1经上矢状窦 1.头皮 2.额骨 3.顶骨 4.上矢状窦 5.额叶 2经大脑上静脉 1.上矢状窦  2.额上回 3.额中回 4.中央前回 5.中央后回 6.大脑上静脉 7.上矢状窦 8.中央沟 9.额上沟 10.大脑镰 3经额叶和顶叶 1.额上回 2.额中回 3.中央前回 4.中央后回 5.顶上小叶 6.中央后沟 7.中央旁沟 8.中央沟 9.额上沟 4经扣带沟稍上方平面 1.额上回 2.额中回 3.额下回 4.中央前回 5.中央后回 6.顶上小叶 7.中央旁小叶 8.中央沟 9.中央前沟 5经扣带沟 1.额上回 2.额中回 3.额下回 4.中央前回 5.中央后回 6.顶上小叶 7.楔前叶 8.扣带回 9.扣带沟 10.中央沟 11.中央后沟 6经胼胝体上份 1.额窦 2.额内侧回3.扣带回 4.侧脑室5.尾状核6.顶下沟 7.顶枕沟8.楔叶9.楔前叶 10.顶下小叶11.角回12.缘上回 13.中央沟14.额下回15.扣带沟 16.额上回 7经穹窿连合 1.额窦2.额内侧回3.额中回 4.胼胝体膝5.侧脑室前角6.尾状核7.透明隔8.穹窿连合9.胼胝体压部10.背侧丘脑11.壳12.尾状核13.扣带回14.顶枕沟15.楔叶16.顶下小叶17.角回18.缘上回19.中央后回20.岛叶21.内囊前肢22.中央前回23.屏状核24.外侧窝25.额下回26.扣带沟27.额上回 8经室间孔 1.额窦2.眶上缘3.直回4.眶回5.颞肌6.尾状核7.穹窿8.苍白球9.壳10.屏状核11.背侧丘脑 12.海马伞13.侧脑室后角14.颞中回15.顶枕沟16.楔叶17.扣带回18.胼胝体压部19.颞下回20.大脑内静脉21.岛叶22.外侧窝23.室间孔24.内囊前肢 9经松果体 1.额窦2.额嵴3.眼球4.直回 5.眶回6.尾状核7.前连合8.第三脑室9.岛叶10.颞上回11.侧脑室三角区12.距状沟13.颞下回 14.楔叶15.大脑内静脉16.胼胝体压部17.丘脑枕18.松果体19.海马20.颞肌 10经乳头体及漏斗 1.眼球2.内直肌3.筛骨4.视神经5.视交叉6.鞍背7.钩8.侧脑室下角9.黑质10.海马11.小脑幕12.颞下回13.侧脑室后角14.楔叶15.距状沟16.颞中回17.环池18.乳头体19.漏斗20.颞上回 11经海绵窦 1.下直肌2.鼻泪管3.中鼻甲4.眶上裂5.蝶窦6.海绵窦7.颞上回8.脑桥9.脚间窝10.中脑水管11.小脑12.小脑幕13.颞中回14.颞下回15.距状沟16.楔叶17.舌回18.颞肌 12经内耳道 1.上颌窦2.鼻泪管3.中鼻甲4.颞肌5.枕骨基底部6.内耳道7.脑桥8.第四脑室9.横窦10.窦汇11.上矢状窦12.枕叶13.小脑14.脑桥小脑角15.颈动脉管 13经左右咽鼓管 1.上颌窦2.下鼻甲3.翼突外侧板4.翼外肌5.下颌头6.犁骨7.枕骨基底部8.脑桥9.小脑中脚10.齿状核11.左横窦12.乙状窦13.颈动脉管14.咽鼓管15.下颌头16.颞肌 14经下颌骨的冠突和髁突 1.上颌骨2.下鼻甲3.下颌骨冠突 4.下颌骨髁突5.鼻咽部6.咽鼓管圆枕7.咽隐窝8.颈动脉管9.乳突小房10.延髓11.小脑扁桃体12.枕窦13.乙状窦14.颈静脉窝15.翼外肌16.翼内肌17.腮腺18.咬肌19.颞肌 15经寰枕关节 1.上颌骨牙槽突2.腭腺3.鼻咽部4.咽隐窝5.下颌支6.腮腺7.颈内动静脉8.乳突9.小脑溪10.小脑半球11.小脑扁桃体12.延髓 13.寰枕关节14.颈内静脉15.翼内肌16.翼外肌17.颞肌18.咬肌 16经枢椎齿突 1.牙2.舌3.软腭4.翼内肌5.颈内动静脉6.椎动静脉7.胸锁乳突肌8.头半棘肌9.枕骨10.小脑扁桃体11.延髓12.枢椎齿突13.寰椎侧块14.腮腺15.咬肌 17经C2椎体上份 1.腭扁桃体2.鼻咽部3.翼内肌4.颈内动静脉5.下颌后静脉6.胸锁乳突肌7.头半棘肌8.小脑扁桃体9.脊髓10.枢椎椎体11.下颌支12.咬肌 18经C2椎体中份 1.舌 2.腭扁桃体 3.翼内肌 4.枢椎椎体 5.脊髓 6.颈内静脉 7.颈外动脉和下颌后静脉 8.咬肌 19经C2椎体下份 1.舌下腺 2.下颌骨 3.翼内肌 4.腭垂 5.枢椎椎体 6.椎动脉 7.颈内动静脉 8.腮腺 20经C3椎体 1.下颌骨 2.下颌舌骨肌 3.舌 4.口咽部 5.C3椎体 6.椎动脉 7.胸锁乳突肌 8.颈内.外动脉 9.下颌后静脉 21经C3/4椎间盘 1.颏舌肌 2.下颌舌骨肌 3.下颌下腺 4.舌扁桃体 5.颈内动静脉 6.胸锁乳突肌 7.颈外静脉 8.头半棘肌 9.C3/4椎间盘 22经C4椎体 1.下颌舌骨肌 2.颏舌骨肌 3.下颌下腺 4.舌扁桃体 5.舌骨大角 6.左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 7.会厌 8.C4椎体 9.右颈内.外动脉 23经C4/5椎间盘 1.舌骨体 2.会厌 3.甲状软骨上角 4.C4/5椎间盘 5.颈半棘肌 6.右颈内静脉 7.右颈总动脉 8.颈外静脉 9.胸锁乳突肌 24经甲状软骨上份 1.舌骨下肌群 2.甲状软骨 3.会厌 4.喉前庭 5.杓会厌襞 6.梨状隐窝 7.椎动脉和第5颈神经 8.胸锁乳突肌 25经甲状软骨下份 1.甲状软骨2.声襞3.声门裂 4.喉咽部5.杓状软骨6.颈内静脉 7.C6椎体8.颈半棘肌 26经环状软骨板 1.舌骨下肌群2.声襞3.环状软骨板 4.左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5.颈外静脉 6.头半棘肌7.C6/7椎间盘8.右颈内静脉9.胸锁乳突肌 27经环状软骨弓 1.胸锁乳突肌2.环状软骨3.食管 4.甲状腺5.颈长肌6.前.中斜角肌7.C7椎体8.右颈内静脉 28经第1气管软骨环 1.气管2.甲状腺3.锁骨下静脉 4.食管5.右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 6.锁骨 29经肺尖 1.锁骨2.胸横肌3.左颈内静脉 4.左颈总动脉5.食管6.肺尖 30经胸骨颈静脉切迹稍上方 1.颈静脉切迹2.锁骨3.左锁骨下静脉4.左头臂静脉5.左颈总动脉和锁骨下动脉6.气管7.右颈总动脉和锁骨下动脉8.右颈内静脉9.右肺上叶 烟雾病的康复护理2012年11月22 参加人员 了解什么是烟雾病烟雾病的病因、发病率烟雾病的临床表现及护理查房目的 病例汇报患者:XX,女,56岁,主因右侧肢体活动不利及言语欠利6月余由轮椅推入病房。诊断:脑梗死恢复期,高血压3级极高危。既往史:烟雾病,蛛网膜下腔出血。对青霉素、丹红过敏。T36.5℃,P76次/分,R18次/分,BP140/90mmHg。右侧上肢体肌力1级,下肢肌力2级。辅助检查:心脏彩超:左房稍大、二尖瓣前叶钙化并少量反流、主动脉瓣少量反流TCD:双侧大脑中、后动脉及左侧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减慢、双侧椎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增快MRI:左侧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塞,伴梗塞内出血,脑桥、右侧基底节区及半卵圆中心多发梗塞灶,脑萎缩,颅脑动脉系统显影浅淡。现患者:血压波动在130-146/76-89mmHg之间,右上1级,右下2级,偏侧忽略,言语不清,饮水偶呛。 现存的护理问题1、言语功能障碍2、偏侧忽略3、左侧肢体功能障碍 烟雾病定义病因、发病率临床表现诊断与分型 定义是以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及大脑前、中动脉起始段慢性进行性狭窄或闭塞为特症,并继发引起特征性的颅底异常血管网形成的脑血管疾病。这种异常血管网在脑血管造影上形似“烟雾”,被称之为“烟雾状血管”,因此称为“烟雾病” Willis环可以对供应脑组织的动脉进行血液调配,防治脑血液循环的过剩或不足。当组成Willis环的某一动脉或某一部分出现阻塞或者狭窄,可以通过调节其他血管的血流量弥补缺少的部分,保证脑的血流灌注,避免出现缺血的症状,维持脑的营养和机能活动 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变态反应和颈部各种炎症病变刺激等原因造成长期慢性的血管内膜增生和血管修复的迟缓有关。研究表明患者子女的发病率比正常人高出37倍,虽有家族倾向,但无基因检查证实 发病率发病率最高男性略少于女性,两个发病高峰,的是日本其男女发病率1/1.8分别为5-9岁前次是韩国和后及45-49岁前中国等东南后亚地区 临床表现1、颈内动脉闭塞引起的脑缺血2、代偿扩张的烟雾状血管破裂发生的脑出血3、轻者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头痛、癫痫、肢体无力、感觉异常及视力视野的改变等4、重者则以脑梗塞或脑出血起病而危及生命 Suzuki等对烟雾病的分期。A:第I期,B:第II期,C:第III期,D:第IV期,E:第V期,F:第VI期。Willis环动脉闭塞性病变逐渐加重,颅底烟雾状血管表现为出现、旺盛、衰减、到最后消失及减少的过程。 分型烟雾病临床分型(Matsushima,1990年)临床分型分型标准:Ⅰ型(TIA型)TIA或RIND发作每月≤2次,无神经功能障碍,头颅CT无阳性发现。Ⅱ型(频发TIA型)TIA或RIND发作每月>2次,但无神经功能障碍,头颅CT无阳性发现。Ⅲ型(TIA-脑梗死型)脑缺血频发并后遗神经功能障碍,头颅CT可见低密度梗死灶。Ⅳ型(脑梗死-TIA型)脑梗死起病,以后有TIA或RIND发作,偶然可再次出现脑梗死。Ⅴ型(脑梗死型)脑梗死起病,可反复发生梗死,但无TIA或RIND发作。Ⅵ型(出血型或其他)侧枝烟雾血管破裂出血或者微小动脉瘤破裂出血,以及无法归纳为上述各型者。 诊断发现双侧颈内动脉末端狭窄或闭塞伴有烟雾状血管形成行MRA或DSA检查CT和MRI影像可见脑缺血或脑出血改变 护理措施言语功能障碍:多于患者交流,语速要慢,鼓励发音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 护理措施右侧忽略:1、环境的改变:交谈与护理时尽可能站在患者忽略侧,将患者急需的物体故意放在忽略侧,促使他注意。2、阅读训练:可在忽略侧的极端放上颜色鲜艳的规尺或让其用手摸着书的边缘,用手沿行间移动,以利于引起患者的注意及使视线随手指移动。3、加强患侧感觉输入:利用口语、视觉、冷热刺激拍打、按摩、挤压、擦刷等感觉输入,使患者注意患侧的存在。4、躯干旋转及双手十字交叉活动 护理措施右侧肢体功能障碍被动功能锻炼应缓慢而柔和、有节律,避免做冲动性动作,范围要逐步加大。尽量不引起病人明显的疼痛,常用于肩、肘、腕、手指、髋、膝、踝关节缓慢的伸展和屈曲,肌肉按摩应遵循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的原则,手法可采用搓、捏、滚等,每日2次,每次20 min。保持患肢功能位仰卧位时肩部要用合适的枕头垫起来,使肩部略向前伸,把患肢的上肢放在体旁的枕头上,使肘关节和腕关节伸展并略抬高,髋部放一合适的枕头,防止骨盆向后倾斜和两腿外旋,避免下肢伸肌痉挛可用以软枕置于患肢膝下并使膝关节略屈曲,同时应避免被子压在足背上而造成足下垂。主动功能锻炼当患肢的肌力有所恢复时,应积极做主动运动。床上坐立训练,然后再做站立行走,刚开始离床下地行走的病人,应先在他人帮助下练习站立逐渐过渡到自己扶持物体,适应后再做原地踏步,行走时应平稳缓慢,培养正确的步态,纠正八字足,防止身体过于向健侧倾斜。康复训练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劳逸结合。 健康宣教1、保持情绪稳定。鼓励患者树立信心,调动自我能力,建立有规律的生活方式。2、饮食:低盐低脂饮食3、康复训练4、用药护理5、血压监测6、病情观察7、出院指导 护士长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