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0 MB
  • 2022-04-29 14:46:58 发布

最新《说木叶》ppt课件课件PPT.ppt

  • 5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说木叶》ppt课件 教学目标1、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的意蕴,了解古诗中有些意象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2、体味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比较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细微差别,提高诗歌赏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1、抓住主要信息,理清层次关系,理解课文内容。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 诗中作者为何不用“落叶”与“落花”,而用“落木”与“落红”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词填空: “木叶”到“落木”,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其关键点在哪(请从第3段中找答案) 关键点在“木”字 重点研读探讨第4、5、6段 读第四段,请思考:“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秋风叶落的季节中 品味诗句“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比较诗中“高木与“高树的不同意味。(方法提示:朗读感悟,划出文中关键词句,相互讨论交流)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落木千山空阔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饱满枝叶繁茂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说说作者引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木 “木”比“树”更显得单纯,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精读课文第6段:概括“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根据“木”的形象特征,品味探讨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和“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木叶”与“落叶”的不同意味(方法提示:朗读感悟,抓关键词句,相互讨论,合作探究)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木叶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落叶 填写下表,归纳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意蕴。 春夏之交秋风叶落脱尽叶子枝叶繁茂绿(叶)褐绿(干)干燥饱含水分空阔疏朗饱满绵密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清秋的性格密密层层浓阴满地枯黄 暗示性诗歌语言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启发性感染性 木叶树叶疏朗空阔绵密饱满相去无几一字千里?暗示性全文总结 发现问题(1—3)分析问题(4—6)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总结全文(7)艺术领域:一字之差相隔千里全文思路“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 拓展练习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潜在暗含的意义,把它们各自表达的情感连线起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忧愁情绪离别之情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怨恨之情思念之情脱俗之境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圣洁坚贞 1、搜集有关含“月”“梅”等意象的古典诗词。2、在班上进行交流。3、认真品味欣赏,就自己所得谈谈感悟,写成小论文。课后作业 第十章学习动机大纲表述:了解学习动机的功能;理解几种动机理论;掌握激发与培养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一、学习动机概述(一)学习动机的定义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二)学习动机的功能(作用)(1)激活功能:激发求知欲(2)指向功能:导向特定的目标(3)维持功能:使注意始终集中于目标(4)调节功能:调节学习的强度、时间和方向 (三)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相关因素)1.兴趣兴趣指趋向某一活动对象的内在倾向。分为三个层次:有趣(对学习活动产生好感)、乐趣(从学习中获得快乐)和志趣(把学习和理想与远大目标相联系)2.需要和诱因学习动机是由学习需要和诱因共同构成的,一个人在有既有需要(想学习)同时又存在诱因(受到鼓励和表扬)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产生学习动机。 3.期待和抱负水平期待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主观预期;抱负水平是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之前,主观预测自己能否达到某一目标的程度。因此可以通过学生的期待和抱负水平的高低来预测其学习动机的强弱。 二、学习动机的理论强化理论需要层次论成就动机论归因理论成就目标论自我效能论 1.强化理论行为主义认为,一种操作(学习)发生以后,接着呈现强化刺激(奖励),那么这个操作发生的概率(继续努力学习)就增加。强化后果对操作行为的增强作用是自动实现的,无需认知的中介作用。 2.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它具有两方面的含义,即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和个人潜能的实现。从学习心理的角度看,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即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挥、发展和实现。因此,可以说自我实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需要层次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缺失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而引起的。 3.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指一种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有价值的问题的愿望或趋势。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阿特金森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强度由成就需要、期望水平和诱因价值三者共同决定,用公式表示:动机强度(T)=f(需要×期望×诱因)。 人们追求成功时有两种不同的倾向:追求成功的动机倾向与避免失败的动机倾向。追求成功避免失败成就动机高高低低低高低高高中中低 成就动机的倾向影响人们选择不同难度的任务:求成型的人喜欢选择有50%把握、有一定风险的工作;避败型的人倾向于回避有50%把握的工作 4.成败归因理论归因(Attribution):个体对某一事件或行为结果的原因的推断过程。学生对自己学业成败结局原因的推断的过程叫学业成败的归因。提出归因论的是海德,罗特对归因论进行了发展,集大成者是维纳。维纳提出了归因的三维度(内外源、稳定性、可控性)六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理论。 维度关系因素稳定性内外在性可控制性稳定不稳定内在外在可控不可控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学生最终将自己的成败归因为什么因素,是受到下列多种变量影响的。(1)他人操作的有关信息,即个体根据别人的行为结果的有关信息来解释自己的行为结果的原因。(2)先前的观念或因果图式,即个体以往的经验或行为结果的历史。(3)自我知觉,即个体对自己能力的看法。此外,教师或权威人物对学生行为的期待、奖惩和归因,学生的性格类型,教育训练等都可以影响学生的归因。 5.成就目标理论埃利奥特和德韦克(1988)将成就目标定义为,“具有认知、情感和行为结果的关于认知过程的计划”;该定义强调了成就目标对个体在成就活动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结果的影响。德韦克认为,人们对能力持有两种不同的内隐观念,即能力增长观和能力实体观。持能力增长观的个体认为,能力是可改变的,随着学习的进行是可以提高的;持能力实体观的个体则认为,能力是固定的,是不会随学习而改变的。持能力增长观的个体倾向于确立掌握目标,他们希望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能力;而能力实体观的个体倾向于确立表现目标,他们希望在学习过程中证明或表现自己的能力。 两种目标定向的动机和认知结果比较掌握目标(增长观)表现目标(实体观)归因模式适应的,将失败归于不够努力,结果是由个人努力情况决定的非适应的,将失败归因于稳定的能力的不足情感结果对努力后取得的成功感到自豪和满足,对不够努力感到内疚,对学习抱有积极态度,对学习有内在兴趣失败后产生消极情绪认知结果使用深层加工策略,使用包括计划、自我指导在内的自我调整策略使用较浅层的或死记硬背的学习策略行为结果选择较有个人挑战性的任务,较敢于冒险,对新任务较开放,较高的成就水平选择容易的任务,较少冒险和尝试新任务的意愿,较低的成就水平(资料来源:Pintrich&Schunk,1996) 6.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但他对强化的看法与传统的行为主义不同。他把强化分为三种:(1)是直接强化,即通过外部因素对学习行为予以强化,如奖励和惩罚便是学习中常用的两种强化形式;(2)是替代性强化,即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3)是自我强化,即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期待就是班杜拉所说的先行因素,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结果期待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效能期待则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的判断,它意味着个体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主要有:(1)学习成功与失败的经验。(2)替代性经验。(3)言语劝说。(4)情绪唤醒。 练一练1.有教师施予学生身上的强化手段是()A.替代性强化B.自我强化C.内部强化D.外部强化2.马斯洛认为人的高级需要是()A.归属与爱的需要B.尊重的需要C.安全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3.维纳提出的学习动机理论是()A.自我效能论B.归因论C.自由学习论D.期待价值论4.人们对自己是否成功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是()A.自我价值B.自我效能C.自我强化D.效能期待 5.关于成就动机的研究表明,与害怕失败者相比,追求成功者倾向()A.比较难的任务B.非常难的任务C.非常容易的任务D.难度适中的任务6.有人把学业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这种归因属于()A.内部稳定性归因B.外部不稳定性归因C.外部稳定性归因D.内部不稳定性归因7.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断是()A.效能期待B.价值期待C.结果期待D.自我期待 三、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给予恰当的评定4妥善进行奖、惩5.合理设置课堂环境,妥善处理竞争和合作6.适当进行归因训练,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学习的动力因素推力: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和需求。拉力:外界因素对学习者的吸引力。压力:客观现实对学习者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