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1.50 KB
- 2022-12-26 07:30:17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28國 學 常 識 整 理(一)1.有先生之稱者2.有居士之稱者3.人物並稱(一)4.人物並稱(二)5.儒家聖人6.九流十家7.集大成者8.雙璧之稱9.著作並稱10.體裁又名11.書籍又名12.著名注疏13.創始14.淵源15.師承16.推崇17.科舉取士18.文學家封公、伯者
281.有先生之稱者1.臥龍先生→蜀漢、諸葛亮2.靖節先生→東晉、陶潛3.五柳先生→東晉、陶潛4.羲皇上人→東晉、陶潛5.昌黎先生→唐朝、韓愈6.醉吟先生→唐朝、白居易7.廣成先生→唐末、杜光庭8.逍遙先生→五代、鄭遨9.通玄先生→五代、張薦明10.涑水先生→北宋、司馬光11.南豐先生→北宋、曾鞏12.濂溪先生→北宋、周敦頤13.明道先生→北宋、程顥14.伊川先生→北宋、程頤15.橫渠先生→北宋、張載16.紫陽先生→南宋、朱熹17.考亭先生→南宋、朱熹18.象山先生→南宋、陸九淵19.誠齋先生→南宋、楊萬里20.潛溪先生→明朝、宋濂21.正學先生→明朝、方孝孺22.陽明先生→明朝、王守仁23.震川先生→明朝、歸有光24.亭林先生→清朝、顧炎武25.梨洲先生→清朝、黃宗羲26.南雷先生→清朝、黃宗羲27.船山先生→清朝、王夫之28.謝山先生→清朝、全祖望29.望溪先生→清朝、方苞30.聊齋先生→清朝、蒲松齡31.隨園先生→清朝、袁枚32.惜抱先生→清朝、姚鼐33.中山先生→民國、孫文 2.有居士之稱者1.青蓮居士→唐朝、李白2.香山居士→唐朝、白居易3.六一居士→北宋、歐陽修4.東坡居士→北宋、蘇軾5.后山居士→北宋、陳師道6.清真居士→北宋、周邦彥7.稼軒居士→南宋、辛棄疾8.易安居士→南宋、李清照9.石湖居士→南宋、范成大10.柳泉居士→清朝、蒲松齡11.更生居士→清朝、洪亮吉3.人物並稱(一)1.孔孟→孔子、孟子2.孟荀→孟軻、荀況3.楊墨→楊朱、墨翟4.老莊→老子、莊子5.屈宋→屈原、宋玉6.馬班→司馬遷、班固7.枚馬→枚乘、司馬相如8.曹王→曹植、王粲9.徐庾→徐陵、庾信10.李杜→李白、杜甫11.王孟→王維、孟浩然12.蘇辛→蘇軾、辛棄疾13.蘇陸→蘇軾、陸游14.蘇黃→蘇軾、黃庭堅15.張柳→張先、柳永16.程朱→二程、朱熹17.陸王→陸九淵、王陽明18.孫洪→孫星衍、洪亮吉19.康梁→康有為、梁啟超
281.高岑→高適、岑參2.元白→元稹、白居易3.劉白→劉禹鍚、白居易4.劉柳→劉禹錫、柳宗元5.韓柳→韓愈、柳宗元6.韓歐→韓愈、歐陽修7.沈宋→沈佺期、宋之問8.溫李→溫庭筠、李商隱9.歐曾→歐陽修、曾鞏4.人物並稱(二)1.儒家五聖→至聖:孔子復聖:顏淵 宗聖:曾子 述聖:子思 亞聖:孟子2.大毛公、小毛公→毛亨、毛萇3.大戴、小戴→戴德、戴聖4.儒家、墨家→顯學5.晁錯、賈誼→政論家6.建安七子→徐幹、陳琳、應瑒、劉楨、王粲、阮瑀、孔融7.竹林七賢→阮籍、嵇康、山濤、劉伶、向秀、阮咸、王戎8.三曹→曹操、曹丕、曹植9.二陸→陸機、陸雲10.大謝、小謝→謝靈運、謝朓11.南徐北廋→徐陵、廋信12.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13.老杜、小杜→杜甫、杜牧14.小李杜→李商隱、杜牧15.郊寒島瘦→孟郊、賈島16.詞家三李→李白、李煜、李清照17.詞中二李→李煜、李清照18.唐宋古文八大→韓愈、柳宗元、歐陽修、曾鞏、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19.三蘇→蘇洵、蘇軾、蘇轍(父子)20.二程→程顥、程頤(兄弟)21.大范、小范→范雍、范仲淹22.南宋四大詩家→尤袤、楊萬里、范成大、陸游23.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24.元劇四大家→關漢卿(竇娥冤)、馬致遠(漢宮秋)、王實甫(西廂記)、白樸(梧桐雨)25.元劇五大家→關漢卿、馬致遠、王實甫、白樸、鄭光祖(倩女離魂)26.元散曲雙璧→張可久、喬吉 27.劉基、宋濂→明初文宗 28.劉基、高啟→詩齊名29.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30.清初三大師→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31.桐城三祖→方苞、劉大櫆、姚鼐32.歸奇顧怪→歸莊、顧炎武33.乾隆江左三大家:袁枚、蔣士銓、趙翼34.南袁北紀→袁枚、紀昀35.南洪北孔→洪昇、孔尚任36.近三百年四大思想家(胡適)→顧炎武、顏習齋、戴東原、吳稚暉
28 經、詩經、周禮、儀禮、禮記、左氏傳、公羊傳、榖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1.三禮→周禮、儀禮、禮記2.三傳→左氏傳、公羊傳、榖梁傳3.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朱熹所取)4.五經→易、書、詩、禮、春秋(漢之五經)5.五經→周易、尚書、毛詩、禮記、春秋左氏傳(唐之五經) 6.風騷→國風(詩經)、離騷 7.左馬→左傳、史記(司馬遷) 8.史漢→史記、漢書9.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 (以魏為正統)10.廿五史→史記(司馬遷)漢書(班固) 後漢書(范曄) 三國志(陳壽) 晉書(房喬) 宋書(沈約) 南齊書(蕭子顯)、 梁書(姚思廉) 陳書(姚思廉) 魏書(魏收) 北齊書(李百藥) 周書(令狐德棻) 隋書(魏徵) 南史(李延壽) 北史(李延壽) 舊唐書(劉昫、張昭遠) 新唐書(歐陽修、宋祁) 舊五代史(薛居正) 新五代史(歐陽修) 宋史(脫克脫) 遼史(脫克脫) 金史(脫克脫) 元史(宋濂) 新元史(柯劭忞) 明史(張廷玉)11.四大韻文→漢賦、唐詩、宋詞、元曲12.六才子書→莊子、離騷、史記、杜詩、水滸傳、西廂記(金聖歎) 13.三本說話經典→左傳、戰國策、世說新語14.抒情文傑作→諸葛亮、出師表,李密、陳情表,韓愈、祭十二郎文15.祭文三絕→韓愈、祭十二郎文,歐陽修、瀧岡阡表,袁枚、祭妹文16.北朝三大散文傑作→水經注(酈道元)、洛陽伽藍記(楊衒之)、顏氏家訓(顏之推)17.三通→通典(唐、杜佑)、通志(宋、鄭樵)、文獻通考(元、馬端臨)18.明朝五大傳奇→荊(荊釵記)、劉(白兔記)、拜(月亭)、殺(殺狗記)、琵琶記19.小說界四大奇書→水滸傳(盜)、三國演義(奸)、西遊記(邪)、金瓶梅(淫)( 李漁)
28 10.體裁又名1.甲骨文═卜辭═殷虛書契═契文═貞卜文字═龜甲文2.孔壁古文═蝌斗文3.金文═鐘鼎文4.籀文═大篆═籀篆═籀書5.小篆═秦篆═玉筋篆6.隸書═漢隸═古隸═左書═八分7.楷書═正書═真書═今隸8.疏═奏═上疏═上書9.序═敘═引═說10.墓表═靈表═阡表11.漢賦═大賦═古賦12.俳賦═駢賦═小賦═物賦13.文賦═散賦14.古詩═古風15.近體詩═今體詩16.絕句═短句═斷句17.唐傳奇═小說18.宋傳奇═諸宮調19.元傳奇═雜劇20.明傳奇═南戲劇21.駢文═駢儷文═四六文(唐駢文)22.考據之學═樸學═漢學23.理學═性理學═道學═宋學24.詞═填詞═詩餘═長短句═倚聲25.樂府═曲子詞26.小令═令27.中調═引═近28.長調═慢29.曲═詞餘═樂府═餘音30.八股文═制藝═制義═時文═時藝═四書文31.散曲═清曲32.套曲═散套=套數33.雜劇═北曲34.傳奇═南曲 35.現代詩═新詩═白話詩11.書籍又名1.易═周易═易經2.書═書經═尚書3.詩═毛詩═詩經4.周禮═周官═周官經═周官禮(亡冬官一篇,以考工記補之)5.禮═儀禮═士禮═禮6.左傳═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7.國語═春秋外傳8.小戴禮═禮記9.六經═六藝10.呂氏春秋═呂覽11.淮南子═鴻烈═淮南═淮南鴻烈12.史記═太史公書═太史公記13.漢書═前漢書14.說文解字═說文15.世說新語═世說═世說新書16.昭明文選═文選17.新五代史═五代史記18.三國志演義═三國演義19.紅樓夢═石頭記═風月寶鑑═金玉緣═情僧錄═金陵十二釵
281.四子書═四書2.老子═道德經3.莊子═南華經═南華真經4.荀子═孫卿新書5.孫子═孫子兵法═武經═兵經6.戰國策═國策═國事═事語═短長═長書═修書12.著名注疏 1.漢、趙歧→孟子章句2.西漢、毛亨→詩經傳3.漢、劉向→校定孫卿新書4.東漢、高誘→戰國策注5.東漢、高誘→淮南子注6.東漢、高誘→呂氏春秋注7.東漢、王逸→楚辭章句8.東漢、鄭玄→詩經箋9.東漢、鄭玄→禮記注10.三國吳、韋昭→國語注11.魏、何宴→論語集解12.魏、王弼→老子注13.晉、杜預→左傳集解14.晉、郭璞→山海經注15.晉、郭象→莊子注16.南朝宋、裴松之→三國志注17.南朝宋、裴駰→史記集解18.南朝梁、劉孝標→世說新語注19.北魏、酈道元→水經注20.唐、孔穎達→五經正義(易、詩、書、禮記、左傳)21.唐、楊倞→荀子注22.唐、張守節→史記正義23.唐、司馬貞→史記索隱24.唐、顏師古→漢書注25.唐、李善→文選注26.宋、朱熹→四書集注27.宋、朱熹→詩集傳28.宋、朱熹→楚辭集注29.元、胡三省→資治通鑑注30.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31.清、楊守敬→水經注疏32.清、全祖望→七校水經注33.清、孫詒讓→墨子閒詁34.清、王先謙→荀子集解35.清、王先謙→漢書補注36.清、劉寶楠→論語正義37.清、焦循→孟子正義 13.創始1.尚書→我國最早之史料、散文之祖2.尚書、禹貢→開後世地理之學3.周易→我國最早之哲學書4.詩經→為我國韻文之祖、純文學之祖5.詩經→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北方文學的代表6.皇甫謐、甲乙經→我國鍼灸醫術最早之書7.昭明文選→我國最早詩文總集8.劉勰、文心雕龍→我國現存最早的文學批評專書(用駢文寫成) 9.劉義慶、世說新語→
281.六書→中國文字的創造方法2.甲骨文→目前所見最早的中國文字3.春秋→為編年史之祖4.爾雅→我國最早的訓詁之書(字義分類的字書)5.論語→語錄體之祖6.孟子→南宋光宗刻十三經,將孟子列人經部7.荀子→著有王賦篇,為後世賦體之祖。8.國語→國別史之祖9.莊子、天運→最早把儒家傳道之書稱為經10.孫武、孫子→為我國現存最早之兵書 11.竹書紀年→四庫總目,列為編年之首12.屈原→楚辭之祖13.楚辭→辭賦之祖南方文學的代表14.楚辭→四庫全書列為集部之首15.李斯→駢文初祖,漢賦先驅16.李斯→倉頡篇為小篆之始17.樂府→漢武帝時設立18.司馬遷、史記→通史之祖、紀傳體之祖19.司馬遷、史記→第一部正史20.賈誼、治安策(一名陳政事書)→萬言書之祖21.劉向、別錄(劉歆、七略)→我國目錄學之祖22.劉向→始為戰國策定名23.劉向→始為楚辭定名24.考據之學→始於漢章帝時考定之白虎通義25.班固、漢書→斷代史之祖26.班固、詠史詩→五言詩正式成立27.漢書藝文志→為現存最早之書目28.許慎、說文解字→我國現存最早之字典29.說文解字→我國最早講字形結構(小篆)之字書30.曹丕、典論論文→強調文章的價值,始予文學以獨立的生命。31.曹丕、典論論文→我國文學批評之祖(專篇)開後世說部之先河32.鍾嶸、詩品→為我國詩評(評五言古詩,分上中下三品)最古之專著33.酈道元→後世言寫景之文,必以水經注為宗。34.宋之問、沈佺期→完成五言律詩之格律35.杜審言→完成七言律詩之格律36.韓愈→祭十二郎文用口語散文行之,為祭文之創格,被推為千古絕調37.白居易、元稹→新樂府運動的提倡者38.陳子昂、李華→唐早期寫古文者(比韓、柳要早),為古文運動之先驅。39.房喬奉敕撰晉書→我國官修史書之始40.劉知幾、史通→第一部評史專書41.杜佑、通典→最早專論典章制度之書42.李商隱→自定其所為駢文曰樊南四六甲乙集,四六之名乃告確立。43.趙崇祚、花間集→詞集的濫觴(始祖)44.袁樞、通鑑紀事本未→紀事本未體之祖45.歐陽修、集古錄→金石學之祖46.蘇洵→「贈序」稱「引」或「說」之始(蘇洵之考名序,故蘇氏諱序)47.張先→詞至張先乃有長調48.周敦頤→宋明理學之祖49.黃庭堅→創立江西詩派50.朱熹→作詩集傳,乃廢詩序,多有新義,為明清以降的勺通行本51.水滸傳→我國通行最早的白話章回小說52.三國演義→我國最通行的章回小說(淺近文言)53.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唐宋八大家之名始此54.顧炎武→清代樸學之導師55.方苞→桐城派之祖56.劉鶚、鐵雲藏龜→研究甲骨文最早之資料57.梁啟超→新民叢報體(融合俗語、駢語、韻語及外國語法)
281.曹丕、典論論文→建安七子之稱始見於此2.曹丕、燕歌行→七言詩正式形成3.陶淵明→田園詩人之宗4.謝靈運→開創山水詩派5.胡適→提倡白話文學運動,造成劃時代的「五四文學革命」6.徐志摩→創設新月社14.淵源1.荀子→源出孔子,傳六經2.五絕→來自五言古詩3.七絕→來自樂府歌行4.賦→導源於詩,興於楚辭。5.司馬遷、班固、韓愈、柳宗元→受左傳沾溉6.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7.世說新語→係東漢以後品評人物,好尚清談風氣下的產物。8.柳宗元山水遊記→脫胎酈道元水經注9.司馬光→思想源出六經10.三蘇→其文出於戰國策、莊子、史記、縱橫家11.王安石→文學孟子、韓愈,詩學杜甫。12.曾鞏→為文原本六經,斟酌於司馬遷、韓愈。13.姜夔、史達祖→受周邦彥影響14.文天祥→服膺程、朱之學15.水滸傳→脫化自大宋宣和遺事16.三國演義→脫化自三國志平話17.西遊記→脫化自大唐三藏取經詩話18.王守仁→直承宋、陸九淵「心即理」的觀念,提出「致良知」與「知行合一」學說19.張爾歧→學行一主程、朱20.紅拂記(明、張鳳翼)、虯髯翁(明、凌初成)、女丈夫(明、馮夢龍)→虯髯客傳 21.全祖望→服膺黃宗羲,致力於史傳22.汪中→治古文不法韓、歐,而以漢、魏、六朝為則。23.方苞→思想推本於六經、論、孟,文步左傳、史記及唐宋八大家。24.方苞→學行繼程朱之後,文章在韓歐之間。25.姚鼐、曾國藩→義理、考據、詞章三者並重。26.曾國藩→學宗程朱,治軍與居官皆有儒者之風。27.長生殿→梧桐雨→長恨歌傳→長恨歌28.林紓→以桐城派自居29.梁啟超→為文初學桐城,後學魏晉。30.徐志摩→於文好史記與莊子,於詩好李白與李商隱31.孫中山→繼承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之道統並參考西方民主、科學之思想。32.蔣中正→道承孔孟,志繼國父15.師承
281.孟子→子思2.宋玉→屈原3.李斯、韓非→荀子4.戴德、戴聖→后倉5.晁錯→張恢、伏生6.司馬遷→司馬談、孔安國、董仲舒7.鄭玄→馬融8.李密→譙周9.劉勰→定林寺僧祐10.李翱、李漢、皇甫湜→韓愈11.孫復、歐陽修、張載→范仲淹12.程顥、程頤→周敦頤13.錢公輔→胡瑗14.蘇軾、曾鞏→歐陽修15.白樸→元好問16.羅貫中→施耐庵17.宋濂→吳萊、柳貫18.方孝孺→宋濂19.姚鼐→劉大櫆→方苞20.梁啟超→康有為21.蔣經國→吳稚暉16.推崇1.孔子:據魯史修春秋,漢儒稱孔子為「素王」。2.屈原:我國第一位偉大詩人。3.李斯:諫逐客書為秦代奏疏之代表作4.司馬遷:後世推為文史之宗師。5.司馬遷:「史記」本為史書通稱,後世成為司馬遷史著的專稱。6.司馬相如:王世貞譽之為賦聖。7.賈誼:上承屈原、宋玉下開枚乘、司馬相如。8.晁錯:漢文、景二帝,親信任事,法令多所更定,號為「智囊」。9.曹植:謝靈運譽為「才高八斗」。10.曹植:有七步成詩之才。11.王粲:文心雕龍譽為七子之冠冕。12.諸葛亮:昔人謂:「讀出師表而不流涕者,其人必不忠。」13.張芝:世稱草聖。14.王羲之:後人尊為書聖,蘭亭序(行書為其代表作)。15.李密:師事譙周,門人比之子游、子夏。16.范仲淹:羌人呼為「龍圖老子」。17.柳宗元:韓愈稱其文章雄深雅健,似司馬子長(司馬遷)。18.柳宗元:前人稱段太尉逸事狀一文。19.歐陽修:為北宋文壇的領袖,詩文革新運動的主將。20.歐陽修:陳師道稱其善敘事,不甩故事陳言,而文益高。21.歐陽修:蘇軾敘其文曰「論大道似韓愈,論事似陸贄,記事似司馬遷、詩賦似李白。22.歐陽修:吳楚材評:「醉翁亭記,似散非散,似排非排,文家之創調也」。23.蘇轍:蘇軾云「子由之文,詞理精確,有不及吾;而體氣高妙,吾所不及。」24.錢公輔:蘇軾言其「帶規矩而蹈繩墨,佩芝蘭而服明月」。25.蘇洵:歐陽修得蘇洵所著權書、衡論等二十二篇,以為賈誼、劉向不能過。26.柳永:時人云「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
281.李密:讀陳情表而不流涕者,其人必不孝。(安子順語)2.陶淵明:蘇軾謂陶淵明詩「質而實綺,瞿而實腴」。3.陶淵明:鍾嶸譽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4.丘遲:與陳伯之書為駢文之雋品。5.魏徵:魏徵沒,太宗以亡人鏡為喻,足見倚重。6.王維:蘇東坡云「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7.王維:曾繪輞川圖,魏徵譽為古今第一。8.崔顥:李白嘆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9.崔顥:嚴羽滄浪詩話:「唐人七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詩為第一」。10.李白:賀知章見其文歎曰:「子謫仙人也。」李白、杜甫:韓愈曰「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11.韓愈:蘇軾謂韓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12.韓愈:茅坤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13.韓愈:讀祭十二郎文而不流涕者,其人必不慈。14.韓愈:曾國藩謂:古文雄奇昌黎第一。15.柳宗元:韓愈稱其文章雄深雅健,似司馬子長(司馬遷)。16.柳宗元:前人稱段太尉逸事狀一文「學史、漢而能成自然」。17.柳宗元:山水遊記文筆清麗,有強烈感染力,為後世遊記的楷模。18.孟郊、賈島:蘇軾評孟郊、賈島之詩「郊寒島瘦」。19.元稹、白居易:蘇軾評元稹、白居易之詩「元輕白俗」。20.白居易:唐宣宗云「童子解吟長恨歌,胡兒能唱琵琶曲」。21.22.陸游:有南宋第一詩人之譽,有愛國詩人之稱。23.李清照:古今第一女詞家,閨秀第一詞人。24.馬致遠:所著漢宮秋被推為元劇冠軍。25.張可久:有曲壇宗匠之譽。26.關漢卿:為元劇之開山大師。27.關漢卿:王國維評關漢卿雜劇:「其言曲盡人情,字字本色,為元人第一」。28.三國演義:李漁譽為天下第一才子書。29.高明:明太祖謂其琵琶記,為山珍海錯,富貴家不可無。30.高明:王國維謂琵琶記自鑄偉詞,其佳處殆兼南北之勝。31.宋濂:明太祖譽宋濂為「開國文臣之首」。32.宋濂:劉基推之為「當今文章第一」。33.劉基:明太祖譽劉基為「吾之子房」34.劉基:未能方駕唐宋八大家,可與魏徵比美。35.袁宏道:張岱評袁宏道遊記小品文,堪繼酈道元、柳宗元之後的第三大家。36.歸有光:深受清代方苞、姚鼐(謂有光直接唐宋八大家之後)、曾國藩等人的推崇。37.張爾岐:顧炎武推崇其精於三禮。38.宋應星:天工開物一書為三百年前講求農工科學空前創作。39.全祖望:阮元謂其兼長經學、史才、詞章之學。40.方苞:姚鼐云:「望溪先生之古文,為我朝文章之冠」。41.孫星衍:袁枚品其詩,譽為天下奇才。42.曾國藩:道德、文章、事功皆受後人推崇。43.曾國藩:成之湘軍,平定太平軍,為中興第一功臣。44.紅樓夢:是我國通行小說少數出於原創,而且成就非凡的作品。45.紅樓夢:躋身世界文學之林,中外學者紛紛研究,形成所謂「紅學」。
28杜牧:所作阿房宮賦,駢散並用,歷來膾炙人口。1.李煜:國亡後,感慨既深,詞作哀怨淒絕,所謂以血書者也為古今第一詞人。2.范仲淹:後人譽為「天下第一流人物」。3.范仲淹:西夏人曰「小范老子,胸中自有數萬甲兵」。4.徐志摩:語體詩文為一代宗匠。5.梁實秋:翻譯莎士比亞全集,享譽海內外。6.余光中:為台灣詩壇最勇悍之健將,對台灣新詩發展貢獻卓著。7.鄭愁予:楊牧稱為中國的中國詩人。17.科舉取士應試及弟稱名 次童試秀才考中秀才者稱學政為宗師鄉試舉人第一名稱解元,第二名稱亞元,第三名以下不稱元會試貢士第一名稱會元殿試進士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18.文學家封公、侯者1.諸葛亮→武鄉侯2.魏徵→鄭國公3.韓愈→昌黎伯(宋神宗時追封)4.王安石→荊國公5.司馬光→溫國公6.文天祥→信國公7.劉基→誠意伯8.王守仁→新建伯9.曾國藩→毅勇侯國 學 常 識 整 理(二)1.詩經六義2.賦之類別3.近體詩類別
281.詞之類別2.曲之類別3.小說分類4.序之類別5.上書類別(漢)6.策之類別7.史書之類別11.唐詩之分期1.詩經六義體裁:風(15國風)→民間歌謠 雅(大、小雅)→宴會樂曲 頌(周、魯、商)→祭祀樂舞作法:賦(鋪敘法) 比(譬喻法) 興(聯想法)2.賦之類別
281.古賦→兩漢2.俳賦→魏、晉、南北朝3.律賦→唐朝4.文賦→宋朝3.近體詩類別 1.絕句:五言(四句、20字) 七言(四句、28字)2.律詩:五言(八句、40字) 七言(八句、56字) (以首句第二字之平仄判定平起式或仄起式)、(二句為一聯,共分四聯,中間兩聯須對仗) 3.排律:五言(八句以上) 七言(八句以上)4.詞之類別 1.小令→58字內2.中調→59~90字3.長調→91字以上(清、毛先舒所分)5.曲之類別 ┌─ 小令→一曲 ─┐ ┌─ 散曲│ │僅可清唱 │ └─ 散套→二曲以上(同一宮調) ─┘ 曲 (可加襯字) │ ┌─ 雜劇─┐ └─ 劇曲│ │有科白(科為動作,白為獨白或對話) └─ 傳奇─┘6.小說分類(以內容分)
281.筆記小說→世說新語(南朝宋、劉義慶招集門下食客共同撰寫而成2.俠義小說→水滸傳(元、施耐庵)兒女英雄傳(清、文康)三俠五義(清、石玉崑)3.歷史小說→三國演義(元、羅貫中)4.神怪小說→西遊記(明、吳承恩) 封神演義(明、許仲琳) 聊齋志異(清、蒲松齡)5.言情小說→紅樓夢(清、曹雪芹撰,八十回以後高鶚補成,計120回)5.諷剌小說→儒林外史(清、吳敬梓),老殘遊記(清、劉鶚),官場現形記(清、李寶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吳沃堯)6.冶艷小說→金瓶梅(明、笑笑生)品花寶鑑(清、陳森)花月痕(清、魏子安)7.理想小說→鏡花緣(清、李汝珍)野叟曝言(清、夏敬渠)7.序之類別 ┌─自序 ┌─書序─┤ (序文在書前者為序,在書後者為跋) │ └─他序 序 │ └─贈序8.上書類別(漢)1.章→謝恩2.奏→按劾3.表→陳情4.議→執異9.策之類別┌─對策──應詔陳言(如蘇軾上時務策二十五篇) 策 └─進策──探事獻說10.史書之類別
28 ┌─通史 ┌─依時間分─┤ │ └─斷代史 史書 │ ┌─編年體 └─依體裁分─┤ 紀傳體 └─紀事本末體11.唐詩分期初唐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沈佺期、宋之問、陳子昂盛唐李白、杜甫、高適、岑參、王維、孟浩然中唐韓愈、柳宗元、韋應物、孟郊、元稹、白居易晚唐李商隱、杜牧、溫庭筠國 學 常 識 整 理(三)1.詩經派別(西漢)2.唐詩派別3.宋詞派別4.散曲派別5.清代詩派6.理學派別7.明文學派別
281.詩經派別(西漢)1.魯詩→申培(魯人)→今文經→亡逸─┐2.齊詩→轅固(齊人)→今文經→亡逸 │三家詩3.韓詩→韓嬰(燕人)→今文經→亡逸─┘4.毛詩→毛亨(魯人)→古文經→獨存2.唐詩派別 1.社會派→杜甫、白居易、元稹、劉禹鍚、張籍2.自然派→王維、孟浩然、韋應物、柳宗元3.邊塞派→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4.奇險派→韓愈、孟郊、賈島5.浪漫派→李白、賀知章6.唯美派→杜牧、李商隱、李賀3.宋詞派別1.婉約派→歐陽修、李清照、柳永、周邦彥、秦觀(正統) 2.豪放派→蘇軾、辛棄疾、陸游(變調)
284.散曲派別 2.前期質樸:以關漢卿、白樸、馬致遠為代表2.後期典麗:以張可久、喬吉為代表5.清代詩派1.性靈派→袁枚2.神韻派→王士禎3.格調派→沈德潛4.肌理派→翁方綱5.聲調派→趙執信6.理學派別1.濂溪學派→周敦頤2.洛 學 派→程顥、程頤3.關 學 派→張載4.閩 學 派→朱熹5.浙 派→葉適、陳亮6.江西學派→陸九淵7.陽明學派(姚江學派)→王陽明7.明文學派別 1.擬古派(秦漢派)→王世貞、李攀龍等人→文必秦漢,詩必盛唐2.公安派(公安體)→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文學重性靈、貴獨創8.清古文派別1.桐城派→方苞、劉大櫆、姚鼐
281.陽湖派→惲敬、張惠言2.湘鄉派→曾國藩、吳汝綸國 學 常 識 整 理(四)1.著名的家訓2.唐朝詩人稱譽3.宋朝詞人的稱譽4.描寫音樂較成功的文章5.文章風格6.重要篇章7.重要總集
281.著名的家訓 作者書名顏之推顏氏家訓司馬光傳家集朱柏廬朱子治家格言鄭板橋鄭板橋家書曾國藩曾國藩家書2.唐朝詩人的稱譽1.詩仙→李白2.詩俠→李白3.詩聖→杜甫4.詩史→杜甫5.詩佛→王維6.詩豪→劉禹錫7.鬼才→李賀8.詩天子→王昌齡9.五言長城→劉長卿3.詞人稱譽 1.詞中之聖→南唐、李煜2.詞中之帝→南唐、李煜3.詞中之龍→南宋、辛棄疾4.古今第一女詞人→李清照4.描寫音樂較成功的文章作者文 章白居易琵琶行歐陽修秋聲賦蘇軾赤壁賦、石鐘山記劉鶚明湖居聽書
285.文章風格左傳敘事詳明,描寫生動,運筆傳神,縱橫自得,為歷史散文之佳構。莊子想像玄妙,說理高超,文筆靈活奔放,誇張大膽,譬喻生動,辭采瑰麗。戰國策委婉善諷,氣勢縱橫,練達人事,曲盡人情,是成就非凡的歷史散文。李斯為文瑰麗排比,氣勢奔放。呂氏春秋取法自然而求周用世,切近理想而不違事勢。以儒道為主。賈誼 氣勢雄偉,波瀾壯闊,議論透闢。司馬遷 其文雄深雅健,善敘事理,為文史大宗師。韓詩外傳於書中雜引古事古語,而證以詩辭,與經意不盡相合。曹丕為詩婉約悱惻,一變乃父豪邁沉雄之風。陶淵明 詩文均樸質,不為當時所稱,唐宋以後始見重於世。世說新語文字清俊簡麗,故事機趣橫生,極富文學價值。丘遲辭釆逸麗劉勰運用經典的思想,作指導文學理論的南鍼。酈道元狀繪地貌水文,意態飛動,妍麗絕倫,讀之如身歷其境。李白其詩飄灑奔放,俊逸清新杜甫 風格渾雄古,沉鬱頓挫,語言精鍊,格律謹嚴。其詩反映社會,表現人生,真摯深刻,錘鍊功深。王維 詩格高妙,五七言古風律體絕句,無不精到,皆臻上乘。後期山水田園詩,情景交融,意趣淡遠閒靜。孟浩然風格清遠,用筆輕淡,語言明澈,頗有陶風。唯懷才不遇,時露傷懷之情岑參 多詠沙塞風光及征戰之事,顯露陽剛氣象。崔顥 早期作品流於浮豔,晚年忽變常體,盡寫戎旅,風骨凜然。柳宗元記遊之文,摹繪山水,情景交融,為人所不能及。白居易文章精切,詩近於白話。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早年富熱情,思以詩歌改革政治;晚年好佛,心境寧靜,詩篇歸於平和閑適。杜牧 詩風清麗俊爽,在晚唐詩人中自成一格。李煜 宮中所作,備極華艷溫馨;國亡後感慨既深,哀怨 淒絕,至為動人,所謂以血書者也歐陽修文章平易流暢,清新自然,詩詞清麗明媚,語近情深。為文以明道致用為主蘇洵 其文古勁簡直,有先秦之遺風 蘇軾其文氣盛理足,汪洋宏肆,如行雲流水。思想恢弘,才氣縱橫,文筆自然奔放,明快鋒利。司馬光 文如布帛菽粟,深切日用,羽翼名教,端正世風。
28王安石文章風格峭拔,結構講嚴,論說深透,文辭簡鍊。曾鞏 氣勢縱橫,跌宕多姿,筆法精警,長於議論。周邦彥 精通音樂,善於鋪敘,富麗精工。陸游詞風豪放辛棄疾詞境雄奇壯大,善於運用比興、誇張、想像、典故等手法,不落俗套。水滸傳 鋪敘緊湊,內涵深刻,敘事細緻,神態活現。三國演義人物刻畫突出,情節變化萬千,語言錘鍊精純,結構恢弘瑰偉。關漢卿 豪放自然,不假雕飾,為元曲本色白樸儒雅端莊馬致遠散曲:沈鬱蒼涼,境界至高雜劇:多脫離現實,而寫神仙道士,以寄其失意與冥想張可久所作皆為散曲,清麗典雅,華而不豔。劉基文章理充詞沛,神足氣旺、為詩沈鬱跌宕,自成一家宋濂 文章委曲暢達袁宏道 重性靈、貴獨創,清新輕俊,情趣盎然。歸有光文章疏淡自然,情感真摯,明淨有法度方苞文謹嚴雅潔,以經義為宗劉大槐長於古文,精於詩歌,又為時文名家。蒲松齡聊齋志異一書雖記仙狐鬼魅故事,但寓有深刻的寄託,富於諷勸警惕意味袁枚 其詩風趣清新汪中堅卓典贍,自成一家。林舒 詩亦清新紅樓夢 情節細密完整,人物刻畫入微,文字爐火純青。梁啟超融合俗語、駢語、韻語及外國語法,自成一格,號為新民叢報體。自謂筆鋒常帶感情徐志摩 散文充滿同情與幽默,其詩清新中有神秘,流利中有蒼涼。具備中國古典文學的素養,兼融西洋文學的長處,風格別具,抒情真摰。梁實秋文筆清新雋永,寓意深遠。體製精鍊,幽默中見其博雅與睿智。鄭愁予擅寫抒情詩,能熔古典於現代,化陳腐為新奇。蔣經國 涉筆成趣,散文真誠、平易余光中富感性而有陽剛之大美1.重要篇章1.詩經→305篇2.論語→20篇3.孟子→7篇4.莊子→33篇(5.三國演義→120回(毛宗岡增刪)6.紅樓夢→乾隆間80回抄本流傳
28內篇為莊子手著,外、雜篇則不是)1.大戴禮→85篇2.小戴禮→49篇3.戰國策→33篇4.史記→130篇5.漢書→100篇6.世說新語→36篇7.重要總集書名編輯者內容詩經 不可考 收集春秋中葉以前五、六百年的詩歌楚辭漢、劉向輯錄屈原、宋玉、賈誼等人作品昭明文選梁、蕭統選錄秦漢~齊梁之詩文,詩文總集之始玉臺新詠梁、徐陵選錄漢~梁之詩花間集後蜀、趙崇祚錄晚唐、五代十八家詞,詞集之祖樂府詩集宋、郭茂倩錄陶唐~五代之樂府歌詞太平廣記宋、李昉唐代小說多保存於此,小說家之淵海宋文鑑宋、呂祖謙編選宋代文章唐宋八大家文鈔明、茅坤輯唐宋八大家之文,唐宋八大家之名始著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明、張溥編選漢魏六朝之文全唐詩清、康熙敕編輯錄唐詩四萬八千餘首(曹寅主持刻印)四庫全書清、紀昀總纂分經史子集四部,有史以來最大叢書古文辭類纂清、姚鼐選錄戰國~清之古文經史百家雜鈔清、曾國藩選錄經史詩文之佳作國 學 常 識 整 理(五)1.春秋三傳的比較2.左傳、國語之比較3.大、小載禮的比曜4.今、古文經的比曜5.詩經、楚辭的比較6.古體詩、近體詩的比較7.雜劇、傳奇的比較8.詩、詞、曲的比較
281.史記、漢書的比較2.新、舊唐書的比較3.新、舊五代史的比較4.駢文、散文的比較5.樂府詩、古詩的比較6.韓愈、柳宗元的比較7.三蘇的比較8.宋濂、方孝孺的比較9.朱、陸理學的比較10.歐陽脩、王安石的比較11.白居易、元稹的比較12.水滸傳、三國演義的比較13.批評先秦諸子的 1.春秋三傳比較左氏傳左丘明魯隱公元年~魯哀公廿七年共255年主記史事古文經公羊傳公羊壽魯隱公元年~魯哀公十四年共242年主釋義例今文經穀梁傳穀梁赤魯隱公元年~魯哀公十四年共242年主釋義例今文經2.左傳、國語比較左傳相傳左丘明春秋內傳編年史記事為主,豐富而具體晉、杜預注國語相傳左丘明春秋外傳國別史之祖吳、韋昭注
28記言為主,勸善而風趣 3.大、小戴禮比較戴德叔大戴刪取85篇大戴禮末收入十三經尚存39篇戴聖姪小戴刪取49篇小戴禮為十三經之一今傳之禮記4.今、古文經比較今文經漢儒口述用隸書寫成如:尚書、儀禮、公羊、穀梁古文經於孔壁發現用秦前文字寫成如:易經、周禮、毛詩、左傳5.詩經、楚辭比較詩經春秋時期四言為主韻文之祖質樸寫實北方文學的代表作者多不可考楚辭戰國時期七言為多辭賦之祖浪漫神祕南方文學的代表作者多可考6.古體詩、近體詩比較古體詩可換韻不拘平仄不限句數不求對仗產生於兩漢,發展於魏晉近體詩不可換韻限平仄聲句數固定律詩要求對仗興盛於唐代7.雜劇、傳奇比較名稱折數宮調用韻唱法劇首劇末又名雜劇四折一宮調一韻到底獨唱楔子題目正名北曲傳奇不限不拘可換韻合唱家門下場詩南曲8.詩、詞、曲比較詩韻文整齊句詩韻講求平仄盛行於唐朝
28詞韻文長短句詞韻平仄比詩嚴格盛行於宋朝曲韻文長短句曲韻平仄比詩嚴格盛行於元朝9.朱、陸理學比較朱熹道問學重於學重實踐陸九淵尊德性重於思重領悟10.史記、漢書比較史記司馬遷本紀、世家、列傳、表、書130卷黃帝~漢武帝通史、紀傳體之祖雄深雅健,善敘事理漢書班固(班昭、馬續補作)本紀、列傳、表、志100卷漢高祖~王莽斷代史之祖文字精鍊,敘事詳密11.新、舊五代史比較舊五代史薛居正宋太祖時編成官修列入正史新五代史歐陽修宋仁宗時呈上私撰列入正史12.新、舊唐書比較舊唐書劉煦五代後晉時編成官修列入正史新唐書宋祁、歐陽修宋仁宗時編成官修列入正史 13.駢文、散文比較文體又名盛行時代風格比較押韻與否駢文四六文六朝華麗空疏,講求對偶多用典故,講求平仄不用押韻散文古文唐宋內容充實,形式自由不用押韻 14.樂府詩、古詩比較
28樂府詩多長短句可入樂多述事貴遒勁可換韻不重平仄古詩多五七言不入樂多抒情尚溫雅可換韻不重平仄15.韓愈、柳宗元比較作家字籍貫世稱文風對佛老古文地位著作韓愈退之河南河陽韓昌黎韓文公雄渾精煉排斥唐宋八大家之首昌黎先生集柳宗元子厚河東解縣柳河東柳柳州雄深雅健不排斥唐宋八大家之一柳河東集16.白居易、元稹比較作家字籍貫世稱文風並稱主倡及詩派著作白居易樂天下邽人白二十二郎,醉吟先生文明秀俊爽,詩平易近人元白、元和體、劉白倡新樂府,社會詩派白氏長慶集元稹微之河南人元才子詩風平易元白、元和體倡新樂府,社會詩派元氏長慶集 17.歐陽脩、王安石比較作家字籍貫世稱文風諡號黨派古文地位著作歐陽脩永叔吉州廬陵六一居士、醉翁平易流暢、清新自為然文忠舊黨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歐陽文忠公集、新五代史、新唐書王安石介甫撫州臨川臨川先生、王荊公、王文公辭簡義深、豪健奇崛文新黨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臨川先生集、王荊公詩、周官新義 18.三蘇之比較
28關係字號文風著作蘇洵父--老蘇明允老泉古勁簡直嘉祐集蘇軾兄--大蘇子瞻東坡居士汪洋宏肆東坡全集蘇轍弟--小蘇子由穎濱遺老汪洋澹泊欒城集19.宋濂、方孝孺 比較字關係世稱文風諡號際遇著作宋濂景濂師潛溪先生雍容典雅文憲明朝禮樂制度多出其手因長孫犯法,流放病逝宋文憲公全集元史(總修)方孝孺希直希古生正學先生說理明透文正受知惠王,國政咨之。拒為燕王草詔,不屈而死遜志齋集20.水滸傳、三國演義之比較書名作者脫化自為章回小說文言或白話名列六才子書名列四大奇書文章風格水滸傳施耐庵大宋宣和遺事是白話是是敘事細緻,神態活現,內涵深刻三國演義羅貫中三國志平話是淺近文言否是人物突出,情節變化,語言錘鍊 21.批評先秦諸子的名作1.荀子非十二子篇2.莊子天下篇3.司馬談論六家要指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