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0 MB
  • 2022-04-29 14:20:49 发布

最新3从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课件PPT.ppt

  • 2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3从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 2.在一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竞赛中,四个小组回答正确题数情况如图,求这四个小组回答正确题数的平均数.解:(6+12+16+10)÷4=44÷4=11.所以这四个小组回答正确题数的平均数是11. 从折线统计图中获取信息3.(2017常德)如图是根据我市某天七个整点时的气温绘制成的统计图,则这七个整点时气温的中位数和平均数分别是()B(A)30,28(B)26,26(C)31,30(D)26,22 2.如图是2017年某农户收入情况的扇形统计图,已知他2017年的总收入为12万元,则他的这一年打工收入是(  )(A)2万元(B)3万元(C)4万元(D)4.5万元B3.小红根据去年4~10月本班同学去孔子学堂听中国传统文化讲座的人数,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折线统计图,对这几个月听讲座的人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是34(B)中位数和众数都是38(C)平均数和众数都是28(D)中位数和众数都是28D 4.(2017福建)某校举行“汉字听写比赛”,5个班级代表队的正确答题数如图.这5个正确答题数所组成的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A)10,15(B)13,15(C)13,20(D)15,15D5.某校为了解学生课外阅读情况,随机调查了50名学生各自平均每天的课外阅读时间,并绘制成条形图,据此可以估计出该校所有学生平均每人每天的课外阅读时间为小时.1 6.某地连续统计了10天日最高气温,并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扇形统计图.计算这10天日最高气温的平均值为℃.34.37.为监测某河道水质,进行了6次水质检测,绘制了如图的氨氮含量的折线统计图.若这6次水质检测氨氮含量平均数为1.5mg/L,则第3次检测得到的氨氮含量是mg/L.1 8.(2017镇江)为了解射击运动员小杰的集训效果,教练统计了他集训前后的两次测试成绩(每次测试射击10次),制作了如图所示的条形统计图. (1)集训前小杰射击成绩的众数为;(2)分别计算小杰集训前后射击的平均成绩;(3)请用一句话评价小杰这次集训的效果.解:(1)集训前小杰射击成绩的众数为8环.(3)由集训前后平均成绩的变化可知,小杰这次集训后的命中环数明显增加. 谢谢观赏! 寄生虫病动物模型(一)疟疾模型用伯氏疟原及约氏疟原虫血传配子体接种入小鼠腹腔,或用诺氏疟原虫感染恒河猴,这类模型常用于抗疟药物筛选。(二)日本血吸虫病模型多种哺乳类动物可作为终期宿主,先用娩出法取得尾蚴,再经皮肤接种于大鼠、豚鼠或家兔、猫、狗等。(三)丝虫病模型我国目前已复制成功三种动物模型:长爪沙鼠周期型马来丝虫、仓鼠、家猫、猴等间期型斑氏丝虫,利用螨在正常鼠群中传播棉鼠丝虫。 概述疟疾,是指寒战,高热,汗出并周期性发作为特征的一种传染病。多发于夏秋之间,其它季节也是可散在发病,主要是由于感受疟邪及瘅毒疫疠之气所致,有一日一发称日疟,二日一发为间日疟,三日一发为三日疟之不同,如久疟不愈,在胁下形成积块,称为疟母。病因病机一、感受疟邪及风寒、暑湿之气,邪毒侵入人体,伏于半表半里,出入营卫之间,邪入则与阴争而寒;出则与阳争则热,邪正交争而发疟疾;如邪正相离,邪气伏藏,不与营卫相搏,则寒热休止。二、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不足,致气血虚弱,正气不足,或劳倦太过,体质虚弱,疟邪乘虚而入。张景岳说:’疟疾本由外感,惟禀赋怯弱,劳倦过度者尤易感邪”。疟疾 病理由于被寄生的肝细胞周围没有明显炎症反应,推测红外期不引起宿主临床症状。从疟疾症状发作与疟原虫红内期成熟时间一致情况看,认为系疟原虫在红细胞内摄噬血红蛋白产生代谢产物及疟色素,当裂殖体成熟后胀破红细胞,随同裂殖子一起进入血流,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及其他有关症状。不同种的原虫裂体增殖时间不一致,因而临床发作周期也不一致,一般间日疟和卵形疟为隔日一次,三日疟隔两天一次,恶性疟由于原虫发育不整齐,遂使发作不规律,且恶性疟原虫的红细胞内期裂体增多在内脏微血管内进行,易致内脏损害。疟疾的发作还与原虫的数量有关,导致发热所需每立方毫米血内最低原虫数目,称为发热阈值。间日疟为10~500;恶性疟为500~1300;三日疟140。变化幅度与个体的耐受力与免疫力有关。 抗疟药物筛选筛选有效抗疟化合物的步骤:第四阶段一临床筛选第一阶段一初筛第二阶段—第二期筛选第三阶段—第三期筛选 感染鸡疟原虫的小鸡,虽已多年广泛用于初筛,但目前一般认为啮齿类疟疾一小白鼠是更适用作为人疟的模型,它比鸟类疟原虫感染更为合适,因为鸟疟的发育阶段与哺乳类疟原虫有许多生理上的差异。初筛用的啮齿类疟原虫为伯氏疟原虫和文氏疟原虫。用伯氏疟原及约氏疟原虫血传配子体接种入小鼠腹腔。一、对杀灭伯氏疟原虫血液裂殖体作的“四天”抑制试验第一次筛选用对药物敏感的伯氏疟原虫感染没有球状附红细胞体感染的瑞士小白鼠。每鼠腹腔注射了107个感染原虫的红细胞。从接种当天至第四天,每天给药一次。选择一个单次剂量,一组5只小白鼠口服,另一组小白鼠皮下注射。在第五天取鼠尾血制成薄涂片并染色。将疟原虫密度划分为0一5级。对照组的总级数为25(5*5)。治疗组的级数减少在22或23以下时,通常表示为化合物有抗疟效能,这个化合物可留作第二次筛选。第二次筛选除小白鼠用静脉接种和在第五天作原虫计数外,其余方法与第一次同。采用几个不同的剂量,将数据画成对数剂量/效能机率单位图,预测药物的50%和90%有效剂量(ED50和ED90)。在这次试验中,除试验对药物敏感的伯氏疟原虫外,并包括对各种标准抗疟药有抗性的品系的试验,以取得药物对这些虫株的效能和交叉抗性的指征。 二对NMRI小白鼠血内文氏疟原虫裂殖体杀灭作用的单剂量试验。第二阶段—第二期筛选第二期筛选首先是选择或许值得过渡到临床试验的化合物,并对它们的效能作定量和定性试验,以便引向以后的研究。第二期筛选的三个方面是:①抗寄生虫的研究,即用非灵长类模型对化合物进一步定性和定量。②初步毒性研究,以取得化合物相对安全的第一个指征。③化学研究,试验化学同类物以比较其效能和毒性。第三阶段—第三期筛选第三期筛选可两个目的:①从非人类疟原虫和人类疟原虫的灵长类模型中,找出一个化合物最接近于人体情况的作用②测定药物在人体试验时是否十分安全。在这个过程中用诺氏疟原虫感染恒河猴。 第四阶段一临床筛选对感染者的初步临床试验对有部分免疫力者的现场实验住院病人的治疗扩展的现场试验群众性服药的观察临床药理研究 概述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病。我国是日本血吸虫病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也是全球受血吸虫感染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当前我国有患病人口近80万,流行区人口逾3亿。感染人的血吸虫主要有6种:埃及血吸虫、曼氏血吸虫、日本血吸虫、湄公血吸虫、间插血吸虫和马来血吸虫,以前三种为流行最广。我国为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是日本血吸虫病4个流行国中最严重的国家,也是全球血吸虫病危害最严重的4个国家之一。我国的血吸虫病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其南部的12个省(市、自治区),受威胁的人群达1亿。血吸虫病 病理基础血吸虫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在于血吸虫卵沉积于肝、肠等组织内诱发的虫卵肉芽肿及纤维化。这种损害除了会发生在人体门脉系统外,还可能由于虫卵沉积位置的改变而出现在肺、脑及生殖系统等处,并有可能通过妊娠过程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发病机制在日本血吸虫生活史中,尾蚴、童虫、成虫和虫卵等阶段均可对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和复杂的免疫病理反应。一般来说,尾蚴、成虫、童虫所致的损伤,多为一过性或较轻微,而虫卵沉积于肝、肠等组织内诱发的虫卵肉芽肿及随之发生纤维化是血吸虫病的主要病理基础。临床上出现以肝脾肿大、门脉高压和因侧支循环形成而导致的食管下端及胃底静脉曲张为主的综合征。日本血吸虫病模型一般是采用多种哺乳类动物作为终期宿主,先用娩出法取得尾蚴,再经皮肤接种于大鼠、豚鼠或家兔、猫、狗等。 动物模型的构建一、实验动物的选择由于人类胚胎用于此类研究存在伦理学上的限制,人们必须使用动物模型来代替,而实验动物的选择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目前,用于实验的动物有牛、羊、猪、犬、兔、小鼠等。它们被证实均对血吸虫较为敏感,先天不具备对血吸虫的抗性基因及特殊抗体,适合于研究使用。但胚胎发育中不同动物不同时期的胚层数目不同,雌性个体怀孕后其胚胎的生长过程及母体与胚胎之间的物质循环过程各不相同,且具体的过程尚不清楚。因此,采用何种动物作为实验模型既可以最大程度地模拟人类的妊娠及胚胎的发育过程,又可以缩短实验周期、节约开支是目前研究工作中面临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二、尾蚴的感染数量与方法目前,除了实验动物的选择存在较大差异外,尚缺乏一种确切的日本血吸虫病模型的构建方法。在尾蚴的感染数量上,研究人员往往根据经验选择对小鼠进行30~50条/只或100条/只尾蚴感染,但该数量是否能够与人的感染数量对应,效果如何尚缺乏实验依据。因为过小的感染数量可能并不会对动物胚胎的生长过程产生明显的影响;感染数量过大又有可能引起过于强烈的免疫反应,导致动物出现非特异性疾病或死亡,从而影响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判断。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发出越来越多的对实验动物进行尾蚴感染的新方法,这些方法往往操作较易掌握,能够有效地降低原来使用的透皮感染法对动物造成的应激性损伤,且经实验证实效果与透皮法没有显著差异,已经逐步推广使用。但使用这些方法时也应注意各部分机械运动对尾蚴活性的影响,在感染数量上做出适当的调整。 概述:丝虫病是由蚊子传播的一组寄生虫病,分布在全世界。寄生于人体的丝虫已知有8种。我国仅有斑氏丝虫与马来丝虫两种,二者形态相似。斑氏丝虫除寄生在浅淋巴系统的淋巴管和淋巴结外,主要寄生在深部淋巴系统中,以腹腔、精索、肾盂等处为多见,但也可异位寄生在其他任何部位,成虫常缠绕在一起,以淋巴液为营养,马来丝虫主要寄生在上、下肢浅部淋巴系统内,以下肢为多见,引起下肢象皮肿。病原与病机当媒介蚊吸吮患者血液时,微丝蚴随血液进入蚊胃,在胃内脱鞘并穿过胃壁进入其血腔,数小时后侵入其胸肌,在适宜的温度及湿度下,经10~16d两次脱皮后发育成为感染期幼虫,离开胸肌进入血腔再到达蚊下唇,吸人血时,此幼虫即进入人体,幼虫通过伤口也可进入,经2~3d移行至附近的淋巴管和淋巴结内寄居。丝虫病 病理丝虫虫体、蜕皮及其代谢产物等刺激人体引起免疫反应,使局部淋巴管和淋巴结发生炎症,在炎症区域嗜酸粒细胞起主要作用。淋巴管扩张,淋巴流速减慢,淋巴管周围浆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吞噬细胞浸润,这种慢性炎症过程造成淋巴管瓣闭锁不全,淋巴管内流体静压更为增高,同时,淋巴管壁通透性增加,使大量淋巴液漏入周围组织或腔室,产生坚硬的淋巴液肿或腹腔积液(腹水)。后期由于反复再感染,大量成虫在淋巴管内缠绕成团及死亡,纤维母细胞进入水肿区,引起皮下结缔组织的增生,皮肤粗糙、变厚,形成典型的象皮肿,或由于淋巴管的狭窄及淋巴结的变硬,可发生顽固性腹水。 在我国,研究的最为成功的丝虫—小鼠模型,要数长爪沙鼠动物模型了。成功的制备了下列各型周期型马来丝虫一长爪沙鼠病理模型:(1)经腹腔接种感染蚴出现微丝蚴腹腔液症型;(2)经腹腔接种感染蚴出现微丝蚴腹腔液症型兼血症型;(3)经皮下接种感染蚴出现微丝蚴血症型;(4)经腹腔移植成虫出现微丝蚴腹腔液症型及(5)经腹腔移植微丝蚴出现微丝蚴腹腔液症型。为进行有关丝虫生物学特性、丝虫病免疫诊断和病理学以及抗丝虫药物筛选等研究,提供了便利。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