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3.00 KB
  • 2022-04-29 14:25:23 发布

最新8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护理课件PPT.ppt

  • 9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8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护理 主要内容概述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护理目标护理措施护理评价 学习重点与难点学习重点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身体状况;主要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病情观察及治疗配合。学习难点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病情观察及治疗配合。注意学习过程中注重联系解剖、病理生理等相关知识,运用分析、判断、归纳及比较等方法,加深对身体状况、护理措施的掌握 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消化性溃疡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胃癌 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 上消化道出血病因50%溃疡病25%食管胃底静脉曲张11%其他10%急性胃黏膜病变4%食管、胃肿瘤(老年人达20%以上) 上消化道大出血病因35%溃疡病3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26.9%其他5.1%贲门黏膜撕裂症2%食管、胃肿瘤 护理评估健康史身体状况心理-社会状况辅助检查 健康史重点询问有无:消化性溃疡、胃癌、肝硬化等病史损害胃黏膜的因素急性应激既往出血史及治疗情况 身体状况呕血与黑粪: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者常有呕血和黑粪,幽门以下者可仅表现为黑粪。但出血量少而速度慢的幽门以上病变亦可仅见黑粪,而出血量大、速度快的幽门以下病变可因血液反流入胃而出现呕血。 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早期有组织缺血的表现。呈休克状态时,表现为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压变小、呼吸急促、四肢湿冷、口唇发绀、心率加快、烦躁不安或神志不清。休克未改善时尿量减少。 发热:于大量出血后24h内出现发热,一般不超过38.5℃,可持续3~5天。 氮质血症:肠源性氮质血症。常在出血后数小时开始上升,24~48h达高峰,如无继续出血,2~4天降至正常。 心理-社会状况恐惧、紧张、焦虑、烦躁。反复出血的病人产生悲观情绪。 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测定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计数,血细胞比容,肝、肾功能,粪便隐血试验等,估计失血量及动态观察有无活动性出血,判断治疗效果及协助病因诊断。 胃镜检查:多在出血后24~48h内做急诊胃镜检查,明确诊断及对出血灶进行止血治疗。 X线钡餐造影检查:在出血停止数天和病情基本稳定后进行检查。对明确病因亦有价值。 治疗要点治疗原则:补充血容量止血去除病因防治并发症 补充血容量:可用平衡盐液或葡萄糖盐水、右旋糖酐或其他血浆代用品,尽早输入全血。 止血非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常用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西、奥美拉唑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常用血管加压素、生长抑素如奥曲肽。其他止血措施:内镜直视下止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还可使用三腔双气囊管压迫止血。 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体液不足与上消化道出血有关。活动无耐力与失血后贫血、急性期禁食等因素有关。有受伤的危险与气囊长时间压迫食管胃底黏膜、气囊阻塞气道、血液或分泌物反流入气管有关。恐惧与呕血、黑粪等因素有关。潜在并发症:失血性休克。 护理目标病人组织灌注量改善,生命体征平稳。乏力改善,活动耐力增加。食管胃底黏膜未因气囊受压而损伤,呼吸道通畅,无窒息、误吸发生。恐惧减轻或改善。 护理措施一般护理病情观察治疗配合心理护理健康指导 一般护理休息与体位:大出血时取平卧位并将下肢略抬高,呕吐者取半卧位或侧卧位。 饮食护理:少量出血可适当进流质。大量出血者暂时禁食,出血停止后24~48h,给予温凉流质、半流质及易消化的软食,并应少量多餐。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病人,止血后限制蛋白质和钠的摄入。 病情观察病情监测:有无出血先兆有无失血性休克必要时心电监护 出血量的估计分级失血量临床表现血压脉搏血红蛋白轻度占全身总血量10%~15%,成人失血量<500ml一般不引起全身症状或仅有头晕、乏力基本正常正常无变化中度占全身总血量20%左右,成人失血量500~1000ml眩晕、口渴、心悸、烦躁、尿少、肝色苍白收缩压下降100次/分左右70~100g/L重度占全身总血量30%以上,成人失血量>1500ml神志恍惚、四肢厥冷、少尿或无尿收缩压在90mmHg以下120次/分,细弱或摸不清<70g/L 继续或再次出血的征象:反复呕血。黑粪次数及量增多,或排出暗红色甚至鲜红色血便,伴肠鸣音亢进。在24h内经积极输液、输血仍不能稳定血压和脉搏,或经过迅速输液、输血后,中心静脉压仍在下降。 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与血细胞比容继续下降,网织红细胞计数持续增高。在补液足量、尿量正常的情况下,血尿素氮持续或再次增高。原有脾大门静脉高压的病人,在出血后常暂时性缩小,如不见脾恢复肿大亦提示有继续出血。 治疗配合用药护理: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尽快补充血容量。配合医生实施止血治疗。作好配血、备血及输血准备。肝病导致出血者宜输新鲜血。观察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三腔双气囊管压迫止血的护理(见本章诊疗技术) 心理护理观察病人的心理变化。解答病人或家属的提问。帮助病人消除紧张、恐惧心理,保持稳定情绪,更好地配合治疗及护理。 健康指导疾病知识指导:帮助病人和家属掌握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和诱因、预防、治疗和护理知识,减少再次出血的危险;教会病人和家属早期识别出血征象及应急措施,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就诊。 生活指导:指导病人保持良好的心境,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注意饮食卫生,禁烟、浓茶、咖啡及刺激性食物。 护理评价病人出血是否停止,生命体征平稳。活动耐力是否增加。食管胃底黏膜是否因气囊受压而损伤,有无窒息、误吸发生。恐惧是否减轻或改善。 谢谢 第九章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翟浩瀚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医院 第一节 平衡与平衡反应人体平衡(balance,equilibrium)是指身体重心偏离稳定位置时,通过自发的、无意识的或反射性的活动,以恢复质心稳定的能力。支撑面是指人体在各种体位下(卧、坐、站立、行走)所依靠的接触面。人体站立时的支撑面为两足及两足之间的面积。 人体平衡的维持需要三个环节的参与感觉输入:人体站立时身体所处位置与地球引力及周围环境的关系通过视觉、躯体感觉、前庭觉的传入而被感知中枢整合:感觉信息在多级平衡觉神经中枢中进行整合加工,并形成运动的方案运动控制:枢神经系统在对多种感觉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后下达运动指令,运动系统以不同的协同运动模式控制姿势变化,将身体质心调整到原来的范围内或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感觉输入视觉系统:当身体的平衡因躯体感觉受到干扰或破坏时,视觉系统通过颈部肌肉收缩使头部保持向上直立位和保持水平视线来使身体保持或恢复到原来的直立位,从而获得新的平衡。适当的感觉输入,特别是躯体、前庭和视觉信息对平衡的维持和调节具有前馈和反馈的作用 感觉输入躯体感觉:平衡的躯体感觉包括皮肤感觉(触、压觉)和本体感觉。在维持身体平衡和姿势的过程中,与支撑面相接触的皮肤触、压觉感受器向大脑皮质传递有关体重的分布情况和身体质心的位置;分布于肌肉、关节及肌腱等处的本体感受器(螺旋状感觉神经末梢)收集随支撑面变化的信息,经深感觉传导通路向上传递。正常人站立在固定的支撑面上时,足底皮肤的触、压觉和踝关节的本体感觉输入起主导作用,当足底皮肤和下肢本体感觉输入完全消失时,人体失去感受支撑面情况的能力,姿势的稳定性立刻受到严重影响,此时,闭目站立时身体倾斜、摇晃,甚至摔倒。 感觉输入前庭系统:包括三个半规管。感知人体角加速度运动和椭圆囊、球囊(耳石器)感知的瞬时直线加速运动及与直线重力加速有关的头部位置改变的信息,经第四对脑神经进脑干。头部的旋转刺激了前庭系统中两个感受器。其一为半规管内的壶腹嵴(运动位置感受器),能感受头部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角加(减)速度的变化引起的刺激。在躯体感觉和视觉系统正常的情况下,前庭冲动在控制人体质心位置上的作用很小。当躯体感觉和视觉信息输入均不存在(被阻断)或输入不准确而发生冲突时,前庭系统的感觉输入在维持人体平衡方面就变得非常重要。 中枢整合三种感觉信息在包括脊髓、前庭核、内侧纵束、脑干网状结构、小脑及大脑皮层等多级平衡觉神经中枢中进行整合加工,并形成运动的方案。当体位或姿势变化时,为了判断人体质心的准确位置和支撑面情况,中枢神经系统将三种感觉信息进行整合,迅速判断何种感觉所提供的信息是有用的,何种感觉所提供的信息是相互冲突的,从中选择出提供准确定位信息的感觉输入,放弃错误的感觉输入。 运动控制中枢神经系统在对多种感觉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后下达运动指令,运动系统以不同的协同运动模式控制姿势变化,将身体质心调整到原来的范围内或重新建立新的平衡。当平衡发生变化时,人体通过三种调节机制或姿势性协同运动模式来应变,包括踝调节机制、髋调节机制及跨步调节机制。 运动控制踝调节机制:是指人体站在一个比较坚固和较大的支撑面上,受到一个较小的外界干扰(如较小的推力)时,身体质心以踝关节为轴进行前后转动或摆动(类似钟摆运动),以调整质心,保持身体的稳定性。髋调节机制:正常人站立在较小的支撑面上(小于双足面积),受到一个较大的外界干扰时,稳定性明显降低,身体前后摆动幅度增大。为了减少身体摆动,使身体质心重新回到双足范围内,人体通过髋关节的屈伸活动来调整身体质心和保持平衡。跨步调节机制:当外力干扰过大,使身体的摇动进一步增加,质心超出其稳定极限,髋调节机制不能应答平衡的变化时,人体启动跨步调节机制,自动地向用力方向快速跨出或跳跃一步,来重新建立身体质心支撑点,使身体重新确定能实现稳定站立的支撑面,避免摔倒。 平衡反应平衡反应是指平衡状态改变时,人体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过程,包括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反应时间是指从平衡状态的改变到出现可见运动的时间;运动时间是指从出现可见运动到动作完成、建立新平衡的时间。平衡反应使人体不论卧位、坐位、站立位均能保持稳定的状态或姿势,是一种自主反应,受大脑皮层控制,属于高级水平的发育性反应。人体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有意识的训练,以提高或改善平衡能力,例如体操、技巧等项目运动员、舞蹈、杂技演员的平衡能力就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当某种原因导致人体平衡能力受损时,通过积极的治疗和平衡训练,可以使平衡功能得到改善或恢复。 特殊平衡反应保护性伸展反应当身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偏离支撑点时所发生的一种平衡反应,表现为上肢和(或)下肢的伸展。其作用在于支持身体,防止摔倒。跨步及跳跃反应当外力使身体偏离支撑点或在意外情况下,为了避免摔倒或受到损伤,身体顺着外力的方向快速跨出一步,以改变支撑点,建立新平衡的过程。其作用是通过重新获取新的平衡,来保护自己避免受到伤害。 平衡反应的形成规律平衡反应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规律。通常在出生6个月时形成俯卧位平衡反应,7~8个月形成仰卧位和坐位平衡反应,9~12个月形成蹲起反应,12~21个月形成站立反应。 平衡反应的表现方式第一种方式坐位或站立位,当身体的支撑点发生变化时,出现躯干向外力作用的方向弯曲,同时肢体向外伸展。第二种方式坐位或站立位,当身体的支撑点发生倾斜或质心移位时,出现躯干向倾斜上方弯曲,同侧肢体向外伸展,对侧肢体保护性伸展。第三种方式体位同上,从前向后推受试者,先后出现足趾背屈、屈髋、躯干屈曲、上肢向前平抬,最后头、肩向前倾斜。第四种方式体位同上,从后向前推受试者,先后出现足趾屈曲、足跟抬起、伸髋、躯干后伸、上肢向后摆,最后肩后伸、头后仰。 平衡评定的目的通过评定了解评定对象是否有平衡障碍,确定平衡障碍的程度、类型,分析引起平衡障碍的原因,依据评定结果协助康复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对平衡障碍治疗训练效果进行评估,以及帮助研制平衡障碍评定与训练的新设备。 平衡功能分级I级:能正确地完成活动;II级:能完成活动,仅需要较小的帮助来维持平衡;III级:能完成活动,但需要较大的帮助来维持平衡;IV级:不能完成活动根据平衡活动的完成情况,可将平衡功能分为4级 适应证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小脑疾患、脑肿瘤、脑瘫、脊髓损伤等。耳鼻喉科疾患各种眩晕症。骨关节疾患与损伤骨折及骨关节疾患、截肢、关节置换、影响姿势与姿势控制的颈部与背部损伤以及各种运动损伤、肌肉疾患及周围神经损伤受试者等。对平衡功能有特殊要求的人群:如运动员、飞行员及宇航员和平衡功能自然下降的老年人也需要进行平衡功能的评定。凡具有平衡功能障碍或下降的对象都有必要进行平衡功能的评定。常引起平衡功能障碍的主要疾病有下列疾病。 评定内容静止状态在不同体位时均能保持平衡,睁、闭眼时能维持姿势稳定,在一定时间内能对外界变化做出必要的姿势调整反应。运动状态能精确地完成运动,并能完成不同速度的运动(包括加速度和减速度),运动后能回到初始位置,或保持新的体位平衡。如在不同体位下伸手取物。动态支撑面当支撑面发生移动时能保持平衡。姿势反射当身体处在不同体位时,由于受到外力(推力或拉力)作用而发生移动,人体建立新平衡的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 评定指标稳定性指维持身体姿势在最小的摆动范围,摆动范围越小,稳定性越好。对称性指身体的质量平均分布,在站立位,身体质量平均分布在两下肢,坐位下平均分布在两臀。动态稳定性指维持身体在运动中的稳定性。 第二节平衡种类与评定方法 平衡种类静态平衡又称一级平衡,指人体在无外力作用下,在睁眼和闭眼时维持某姿势稳定的过程,例如坐位和站位时平衡。自我动态平衡又称二级平衡,指在无外力作用下从一种姿势调整到另外一种姿势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保持平衡状态,例如行走过程的平衡。他人动态平衡又称三级平衡,指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包括加速度和减速度)当身体质心发生改变时,迅速调整质心和姿势,保持身体平衡的过程。例如在行驶的汽车中行走。 平衡评定方法观察法量表法平衡仪测试法 观察法1.在静止状态下能否保持平衡。例如:睁、闭眼坐,睁、闭眼站立(即Rombcrg"s征),双足靠拢站,足跟对足尖站,单足交替站等。2.在运动状态下能否保持平衡。例如:坐、站立时移动身体,在不同条件下行走,包括足跟着地走、足尖着地走、直线走、走标记物。3.侧方走,倒退走,环行走等。 量表法属于主观评定后的记录方法。优点是不需要专门的设备,结果量化,评分简单,应用方便。信度和效度较好的量表有Fugl-Meyer平衡反应测试、Lindmark平衡反应测试、Berg平衡量表测试、MAS平衡测试和Semans平衡障碍分级等。 平衡仪测试法平衡测试系统是近来发展起来的定量评定平衡能力的一种测试方法。这类仪器采用高精度的压力传感器和电子计算机技术,整个系统由受力平台、显示器、电子计算机、专用软件构成。通过系统控制和分离各种感觉信息的输入,来评定躯体感受、视觉、前庭系统对于平衡及姿势控制的作用与影响,其结果以数据及图的形式显示。 第三节临床常用平衡评定方法 Fugl-Meyer平衡反应测试瑞典医生Fugl-Meyer等人在Brunnstrom评定基础下发展而来,常用于测试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的偏瘫受试者。 Lindmark平衡反应测试由瑞典学者BirgittaLindmark在Fugl-Meyer方法上修订而成,1998年发表,方法更为适用。 Berg平衡量表(BBS)由KatherineBerg于1989年首先报道,包括站起、坐下、独立站立、闭眼站立、上臂前伸、转身一周、双足交替踏台阶、单腿站立等14个项目,测试一般可在20分钟内完成。 Berg平衡量表评定指南测评者按照以下说明示范每个项目和(或)给予受试者以指导。如果某个项目测试双侧或测试1次不成功需要再次测试,则记分时记录此项目的最低得分。大多数项目中,受试者在要求的位置上需保持一定时间。不能达到所要求的时间或距离,或需要监护,或需要外界支持或测评者的帮助,则按照评定标准给予相应的分数。受试者要意识到完成每项任务时必须保持平衡。测评工具:秒表或带有秒针的手表1块、直尺或带有5、12、25cm刻度的测量尺1把。测试所需的椅子要高度适中。在进行第12项任务时要用到一个台阶或一只高度与台阶相当的小凳子。 MAS平衡功能评测由澳大利亚学者Carr和Shepherd提出的运动检测方法,总评分48分。其中有关平衡功能测定有12分,常与其它运动功能的评定一起进行。 Semans平衡障碍分级法适用于脑卒中后偏瘫和小儿脑瘫受试者 日本东京大学康复部的平衡评定 脊髓损伤受试者的平衡测试 静态平衡仪测试采用高精度传感器,利用计算机测量技术,将人体质心的微小移动的距离、沿水平平面内X、Y轴移动速度等指标实时地以图形的形式显示,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X、Y轴上的速度动差、移动的总距离和X、Y轴上平均速度,并采用自动优化的计算方法,给出测试者平衡能力的评价。适用于大众体质状况检测、专业射击射箭运动员状态和临床医疗、康复监控和检测。 动态平衡仪测试模拟不同的情况用来测定受试者的肌肉神经维持运动或静止的平衡能力,并可对某些方面的平衡问题进行针对性训练,用以提高受试者在不同情况下的平衡能力。动态平衡仪的测试平台可以进行向前或向后、两侧或向中央的360度运动,用来开展各种训练和测试。平台的最大倾斜角度为20度,保证对关节机械感受器的刺激,即时的生物反馈提供又能使病人更接近和重新恢复特定的运动模式。动态平衡仪由测试训练平台、一个能进行高精度运算、模拟多种情况、自动控制平台训练角度的中央处理器、一个便于临床医生使用的高清晰的显示屏和一台打印机构成。它能快速准确地得出测试结果,以帮助临床医生进行病情诊断,还可以对病人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应用功能平衡测试功能(睁眼与闭眼,单腿与双腿,两侧对比)①动态平衡测试1-8级。②动态稳定度测试1-3级。适用于鉴定有潜在跌倒危险的病人;评定踝关节和膝关节的状态;评定稳定能力。平衡训练功能(睁眼与闭眼,单腿与双腿,两侧对比)①动态平衡训练1-8级。②动态稳定度训练1-3级。适用于本体感觉和稳定性训练;关节活动范围训练;重心转换训练。 临床应用1.平衡和运动的临床应用①测试目的:鉴定有潜在跌倒危险的病人。②测试种类-预测值:测试结果和不同年龄段的测试值进行比较,分数比预测值高即表示力量、本体感觉、前庭或视觉有损伤。③训练能力:本体感觉和稳定练习;关节活动度练习;重心转换练习。2.骨科和运动医学的临床应用①测试目的:建立早期锻炼基准/了解全膝关节置换、前十字韧带(ACL)损伤、踝关节扭伤、骨折和截肢者状态/损伤后的恢复。②测试种类-比较值:把一侧肢的动态平衡能力测试结果和另一侧进行比较,有差异即表示力量和本体感觉的缺损。③训练能力:本体感觉和平衡能力练习;关节活动度练习;重心转换练习。 报告内容根据测试结果可以做出三种类型的报告,即综合稳定度报告、前瞻性评价报告和对比性测试报告,从现状、预后和训练效果等不同的角度对评定对象做出全面的评估。 动态姿势描记图——原理平衡调节主要依赖躯体感觉、视觉和前庭觉三种感觉,采取如下方法可评估平衡控制中感觉的作用。1.改变受试者的支持状态、视觉状态,干扰受试者的躯体感觉、视觉,使机体仅依靠前庭觉来调节平衡。2.增加参照背景的同步运动,即参照摆动,使参照背景与支撑状态同时改变,进一步干扰受试者的视觉。通过测评不同状态下受试者的平衡调节能力(记录摔倒次数以及在30-秒试验时增加摆动),区分引起平衡障碍的感觉因素。 动态姿势描记图——测试条件与结果分析1.条件1睁眼,支撑面稳定,视野稳定。结果分析:受试者调节平衡依靠视觉和躯体感觉,若此时有失衡表现,提示受试者躯体感觉、视觉有障碍。2.条件2闭眼,支撑面稳定(Rhomberg测试)。结果分析:受试者只能利用躯体感觉调节平衡,若此时有失衡表现,提示受试者躯体感觉有障碍。3.条件3睁眼,支撑面稳定,视野摆动。结果分析:受试者主要依靠躯体感觉调节平衡,若此时有失衡表现,提示受试者躯体感觉有障碍。4.条件4睁眼,支撑面摆动,视野稳定。结果分析:受试者只能依靠视觉调节平衡,若此时有失衡表现,提示受试者视觉有障碍。5.条件5闭眼,支撑面摆动。结果分析:受试者只能依靠前庭觉调节平衡,若此时有失衡表现,提示受试者前庭觉有障碍。6.条件6睁眼,支撑面摆动,视野摆动。 第四节 协调与共济失调 协调与协调运动协调(coordination)是指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能力。协调运动的产生需要有功能完整的深感觉、前庭、小脑和锥体外系的参与,其中小脑对协调运动起着重要的作用,每当大脑皮层发出随意运动的命令时,小脑便产生了制动作用。当大脑和小脑发生病变时,四肢协调动作和行走时的身体平衡发生障碍,此种协调功能障碍又称为共济失调。 共济失调小脑共济失调症状以四肢与躯干失调为主,受试者对运动的速度、距离、力量不能准确估计而发生辨距不良、动作不稳,行走时两脚分开较宽、步态不规则、稳定性差,即蹒跚步态。基底节共济失调此类病变的受试者主要是肌张力发生改变和随意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震颤、肌张力过高或低下、随意运动减少或不自主运动增多。脊髓后索共济失调此类受试者不能辩别肢体的位置和运动方向,行走时动作粗大,迈步不知远近,落地不知深浅,抬足过高,跨步宽大,踏地加重,而且需要视觉补偿,总看着地走路,闭目或在暗处步行时易跌倒。 常见表现协同不良是在运动中主动肌、协同肌、拮抗肌的协同不佳而导致失去了对躯干、四肢和言语肌的正常控制。辨距不良是由于小脑丧失将来自周围的运动信息和来自大脑的运动命令相比较并发出修正信号的能力引起,由于难于判断运动的距离、速度、力量和范围,结果不是越过靶就是达不到它。眼震多属小脑病变继发脑干损害,影响到前庭神经核所致。意向震颤中脑结合臂病变使主动肌和拮抗肌不能协调地完成有目的的动作。手和手指的精细动作受累,在随意运动中当接近靶时颤动更明显。失平衡小脑、前庭、迷路损害均可引起。平衡反应延迟、加剧或不恰当,影响坐、站和走路。 第五节协调评定的目的与内容 协调评定的目的协调评定的目的是明确有无协调功能障碍,评估肌肉或肌群共同完成一种作业或功能活动的能力;帮助了解协调障碍的程度、类型及引起协调功能障碍的原因;为康复计划的制订与实施提供依据;对训练疗效进行评估;协助研制协调评定与训练的新设备。 协调功能分级I级:正常完成。II级:轻度残损,能完成活动,但较正常速度和技巧稍有差异。III级:中度残损,能完成活动,但动作慢、笨拙、明显不稳定。IV级:重度残损:仅能启动动作,不能完成。V级:不能完成活动。 协调评定的内容在协调功能评定时,应依次检测以下内容:①完成动作的时间是否正常;②运动是否精确、直接、容易反向做;③加快速度是否影响运动质量;④进行活动时有无身体无关的运动;⑤不看自己运动时是否影响运动的质量;⑥受试者是否很快感到疲劳。 第六节协调评定方法 协调评定方法一、观察法二、协调试验 观察法协调功能正常的依据正常协调功能的人群应具有以下特征:运动方式的多样性;具有良好的平衡反应能力;当固定身体的某一部位时,具有能使身体的其它部位完成平滑、顺畅运动的能力;观察受试者在各种体位和姿势下的启动和停止动作是否准确、运动是否平滑、顺畅。有无震颤。如让受试者从俯卧位翻身至仰卧位,或从俯卧位起身至侧坐位,然后进展至四点跪位、双膝跪位、单膝跪位、立位等。观察受试者的日常生活活动并通过与健康人比较,判断受试者是否存在协调功能障碍。 协调试验协调试验分平衡性与非平衡性协调试验两类(一)平衡性协调试验平衡性协调试验是评估身体在直立位时的姿势、平衡以及静和动的成分。(二)非平衡性协调试验非平衡性协调试验是评估身体不在直立位时静止和运动成分。 上下肢协调性试验(一)记录一定时间内连续完成某一单纯动作的次数,或完成一定次数所需时间1.上肢A.按动计数器,计30秒内所按动的次数,或计按动20次所需时间;B.1分钟内能抓取盒中玻璃球数或抓取10个所需时间;C.1分钟内在穿孔板上能竖起小棒或抓取10个所需时间。2.下肢A.闭眼,足尖靠拢站立的时间;B.睁眼,单足站立的时间;C.睁眼,步行10m的时间(前进、后退、横行);D.闭眼,步行5m的时间(前进、后退、横行)。(二)观察进行复杂动作时的失误次数或完成动作的方法1.上肢A.在复杂的图形上用铅笔在其空隙中画线;B.反复做对受试者来说是复杂的动作,观察其正确度;C.高高叠起积木。2.下肢A.以50-100cm距离立起瓶子,令绕瓶子步行,计算被碰倒的瓶数;B.在宽为20cm的步行线内,睁眼步行,计算足出线的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