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7 MB
  • 2022-04-29 14:19:31 发布

最新新课标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第四章圆与方程单元复习课件课件PPT.ppt

  • 5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新课标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第四章圆与方程单元复习课件 要点总结4.1圆的方程4.1.1圆的标准方程1.圆的基本要素:圆心位置、半径.2.圆的标准方程:3.圆心在原点的圆的标准方程:4.判断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点到圆心的距离与半径的大小关系. (x0-a)2+(y0-b)2>r2(x0-a)2+(y0-b)2=r2(x0-a)2+(y0-b)20n=0 4.2.3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坐标法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三步曲”第一步:建系,几何问题代数化;第二步:解决代数问题;第三步:还原结论. 4.3空间直角坐标系4.3.1空间直角坐标系OyxzMxyz(x,y,z)右手坐标系点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 4.3.2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1.平面内两点的距离公式2.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求解的思想. 高考热点1.用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解决问题.x2+y2+Dx+Ey+F=0(D2+E2-4F>0)AMrxOy 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圆与圆位置关系的判定. 3.空间两点间距离公式的应用.xyzO 本章易错点1.在使用圆的一般方程x2+y2+Dx+Ey+F=0时,必须确保否则,方程不表示圆.D2+E2-4F>03.建立直角坐标系,满足建系规则才能建立右手坐标系.2.判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不能只看交点个数,两圆有一个公共点,可能是外切,也可能是内切;两圆没有公共点,可能是外离,也可能是内含. 绪论部分练习题11、教师通过直接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这种方法属于()A:观察法B:调查法C:实验法D:测验法2、在教育心理学中的研究中,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里活动的方法是()A:观察法B:调查法C:实验法D:临床个案法 绪论部分练习题23.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的学科是以1903年《教育心理学》的出版为标志,其作者是()A华生           B布卢姆C桑代克D詹姆士4.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引起或改变某种心理现象并加以记录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叫做()A观察法       B调查法C教育经验总结法D实验法 绪论部分练习题35.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的学科是以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的出版为标志。()A1903年B1913年C1956年          D1960年6.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著有《教育目标分类》等著作,其提出理论。A发现学习B掌握学习C指导学习  D有意义学习7、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心理学规律主要涉及的是学校情境中的()A:学习B:学生与教师B:教师与教学D:学与教 绪论部分练习题48.教育心理学的过渡时期是()A1903年——20世纪20年代B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C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D20世纪20年代——20世纪50年代9.1913年,桑代克将《教育心理学》扩展为《教育心理学大纲》,包括哪些部分()(多选)。A人的本性B学习心理C个别差异及原因D课堂教学E性格教育 绪论部分练习题510、教育心理学学科发展的初创时期是()A:1903年——20世纪20年代B:20世纪30年代——50年代C:20世纪50年代——80年代D:20世纪80年代——本世纪11、不是直接观察被试者进行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而是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心理活动的方法主要是()A:调查法B:实验室实验法C:自然实验法D:观察法 第二章练习题6、社会测量法的提出者是()A:史莫克B:莫雷若C:加涅D:奥苏贝尔7、研究发现,教师期望效应的大小要受学生年龄的影响,一般而言,更易受到期望效应影响的是()A:年龄上无明显差异B:中等年龄的学生C:年龄较大的学生D:年龄较小的学生 第二章练习题8、关于教师期望和教育效果关系的实验研究,是1968年进行的,实验的主持者是(  )A罗森塔尔B古德C奥苏贝尔        D史莫克 第三章考试复习与练习38、根据布鲁姆的分类法,认知教学目标有六项,即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统合和 (  )A接受B评审C反应           D组织9、以研究行为目标著名并著有《程序教学目标的编写》的美国学者是()A:莫雷若B:史莫克C:马杰D:罗杰斯 第三章考试复习与练习410、普遍认为,当今学习目标之父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A:泰勒B:布鲁纳C:布鲁姆D:班杜拉11、教学目标的心理功能有启动、导向、激励以及()A:沟通B:聚合C:评价D:管理 第四章考试复习题410、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分期的理论,七至十一岁儿童处于 (  )A感觉运动阶段     B思维准备阶段C思维阶段D抽象思维阶段11、发展最本质的倾向表现的过程是()A:启动与导向B:激励与效价C:分配与聚合D:分化与整合12、抽象思维阶段大体出现在儿童()A:2——7岁B:7——12岁B:11——15岁D:15岁以后 “刺激——反应联结学习理论”的考试复习11、一个已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若加以应用,就会使这个联结增强。是指()A:效果律B:准备律C:失用律D:应用律12、下列属于操作条件反射的现象是()A:望梅止渴B:“一着被蛇咬十年怕井绳”C:举一反三D:因讲礼貌被赞扬,形成文明礼貌的行为方式 “刺激——反应联结学习理论”的考试复习13、刺激——反应联结学习理论最初的代表人物是()A:桑代克B:华生C:斯金纳D:布鲁纳14、实验和经验都表明,学生对于学习、课堂、教师、学校等许多情绪倾向是通过条件反射,尤其是通过()形成的。A:操作条件反射B:经典条件反射C:社会学习D:高级条件反射 第六章考试复习试题10、“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A:原则迁移B:垂直迁移C:负迁移D:水平迁移11、难易不同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是 (  )A垂直迁移B水平迁移C顺向迁移          D逆向迁移 第六章考试复习试题12、关于遗忘的解释有各种理论研究,其中动机性遗忘理论的提出者是 (  )A阿特金森B弗洛伊德C艾宾浩斯          D桑代克13、记忆信息理论中的“加工水平模式”是由()提出。A:阿特金森和希弗林B:弗洛伊德C:克雷克和洛克哈特D:巴拉德14、学习迁移理论中,强调主体对已有的知识经验的概括,认为学习的迁移全在于主体的概括能力和水平的理论是()A:共同要素论B:关系理论C:概括化理论D:形式训练说 第六章考试复习试题15、在学习中,我们习惯用各种符号、颜色对教材中的某些部分圈点、孤立或特殊化,这样的容易记忆。这样的做法是()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高原效应D:芬雷斯托夫效应16、在记忆圆周率的时候,把“3.14159”用“山颠一寺一壶酒”来记忆,用的是()A:数字—文字变化法B:连锁法C:环境联结法D:机械记忆法17、人们常有话到嘴边却欲言难吐的现象,这样的现象是()A:后视偏差B:高原现象C:记忆歪曲D:舌尖现象 第六章考试复习试题18、贾德提出的迁移理论是()A:形式训练说B:共同要素论C:概括化理论D:关系理论19、提出动机性遗忘理论的心理学家是()A:弗洛伊德B:罗杰斯C:布鲁纳D:斯金纳20、最早提出迁移概念的心理学家是()A:桑代克B:华生C:布鲁纳D:斯金纳 第六章考试复习试题四、填空1、动机性遗忘的极端表现称之为害思性健忘症。2、不能成功地检索或企图信息的一种现象被称为舌尖现象(TOT),即话早嘴边却欲言难吐的现象。3、在奥苏贝尔看来比较性组织者操纵的变量主要是清晰性和可辨别性。4、“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一种水平迁移。5、在记忆信息加工模式理论中加工水平模式又叫克雷克-洛克哈特模式。6、奥苏贝尔认为,影响迁移与保持的认知结构的三大变量时起固定作用观念的可利用性、稳定性和清晰性。7、在对学习迁移现象进行解释时,贾德认为,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那么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时能够完成的。8、按照迁移发生的方向,可以把迁移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9、遗忘的干扰理论认为干扰主要有两种表现,即: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10、桑代克从他的实验中归纳并解释了正迁移作用的原因。根据他的理论,一种学习之所以能促进另一种学习,是因为两种学习具有完全相同的共同要素。11、根据前后学习的难度差异,可以把迁移分为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 第七章、考试复习试题三、填空题1、阅读、心算技能属于智力技能。2、技能主要包括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两种形式。3、发散思维的三个特征是变通性、独创性和流畅性。4、与创造性思维关系密切的是发散思维。 第六章考试复习试题三、名词解释1、水平迁移根据前后学习的难度差异,把迁移分为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难以相同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是水平迁移。人们常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一种水平迁移。2、迁移迁移一词最初来源于桑代克。一般来说,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就是迁移。这种影响可以表现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形成方面,也可以表现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相互影响方面。3、认知结构一般而论就是指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包括广义或狭义。广义的认知结构指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的认知结构指学习者在某一特殊知识领域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 第六章考试复习试题5、芬雷斯托夫效应一般在学习中,使用各种符号、颜色等对教材中的某部分予以圈点、鼓励或特殊化,使被特殊处理的部分较易于记忆。6、组织者奥苏贝尔关于“操纵认知结构变量的概念”之一。指的是在有意义接受学习中,在呈现正式的学习材料之前,使用学生可理解的语言所提供的一些引导性材料。这些引导性材料比正式学习材料更一般,7、遗忘曲线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利用无意义音节作为材料进行有关保持进程的研究,返现并绘制了第一个保持曲线,或称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对课堂教学尤其是复习的组织意义深远。 第七章、考试复习试题四、名词解释1、智力技能——以抽象思维主导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需要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又叫认知技能、心智技能。包括:阅读、心算、试验设计、下围棋、速算等。2、高原现象——在技能形成过程中,一般在练习的中期,会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这就是练习曲线上所谓的“高原期”。高原期就是曲线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上升,或者甚至有些下降。但高原期之后,又可以看见曲线继续上升。 第七章、考试复习试题3、技能——是通过练习而自动化了的动作方式和智力的活动方式。技能是经有意的练习形成的。4、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其特征是思维过程及其产品的新颖性和独创性。一般认为与发散思维的关系最密切,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是发散思维。5、审题——是知识应用的第一个环节。审题,也叫分析课题,就是掌握课题的任务和条件,形成有关课题的映像。 “刺激——反应联结学习理论”的考试复习简答:1、桑代克提出的三条基本学习规律是什么?桑代克根据对动物的研究,提出三条基本的学习规律:(1)准备律:当任何传导单位准备传导时,经过传导就引起满足。当任何传导单位不准备传导时,勉强传导就引起烦恼。(2)练习律:包括应用律和失用律:A:应用律:一个已经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若加以应用,就会使联结增强。B:失用律:一个已经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若不应用,就会使这个联结减弱。(3)效果律:在情境与反应之间建立可以改变的联结,并发或伴随满足的情况,联结力量就增强;当建立时并发或伴随烦恼的情况,联结力量就减弱。 “刺激——反应联结学习理论”的考试复习2、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异同(1)、相同点:A:两者实质都是刺激与反应联结的形成B:两者形成的关键都需要通过强化。不同的强化方式效果不同,因此它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依赖于强化。C:有关条件反射的一些基本规律(消退、恢复等)对两者都起作用。(2)、不同点:A:就条件反射产生的实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而言,经典条件反射的顺序是“无条件刺激”在“反应”之前;而操作条件反射相反,“反应”在前,“无条件刺激”在后。B:从个体反应的性质来看,经典条件反射中的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极其相似。但操作条件反射中却截然不同。C:从条件反射的发生来看,经典条件反射中条件是诱发性行为,是被动的,是反应性行为;而操作条件反射中的条件则属于自发性行为,是主动的,是操作性行为。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考试复习题五、简答:1、简述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的要点。主动认知语言学习学习过程学习结构直觉思维内部激励早期教育信息提取发现学习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考试复习题2、奥苏贝尔对有意义学习的条件的认识A学习材料必须具备逻辑意义B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适当的知识基础C学习者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3、布鲁纳对发现学习条件的认识(教材P166)A:学生方面的条件:学生要有相当的知识与经验储备,能进行选择性思维,具有发现的动机和态度。B:在教师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知识和教学水平。C:在教材方面:必须把原发现过程改编成适合于学生在课堂上再发现的过程。 关于掌握学习、指导学习、人本主义的复习题简答题简述人本主义的教学原则1、教学更注重情感发展而不是知识的获得。2、强调发展自我观念。3、强调交往:提出师生之间沟通的“无损失原则”。4、强调发展价值观 第四节、学生自我意识与社会心理因素一、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名词解释)①是对自己的外在(形象、身体状况等)和内在(能力、潜力、兴趣、需要和动机、道德品质和行为方式、性格与气质等)的自我评估和衡量。②是个人对自己生理和心理各方面的认识和评价,是涉及自己的认识。 第四节、学生自我意识与社会心理因素二、培养学生积极自我意识的教学原则(P377)(论述题、简答题)1、行为模范——树立自信、自重和自尊的行为模范。2、成功经验——以成功经验激励学生的积极自我意识。3、尊重情感——尊重学生理智和情感,防止不当的褒贬。4、明确要求——提出明确合理的要求,关心学生学习成败,期望应成为对学生潜能的挑战。5、尊重价值——尊重学生个人价值,培养合理的人际关系。 因材施教的运用原则和策略(P386、403)一、原则1、正常对待2、正确态度3、积极评价4、主动操作二、策略1、分班分组2、跳级3、留级4、复式教学5、程序教学6、学习契约。7、个别化教学8、开放课堂 因材施教的运用原则和策略(P386、403)一、原则(简答、论述)1、正常对待——尽可能用一种与其他学生类似的方式对待特殊学生。2、正确态度——公平对待所有学生,消除对特殊学生的恐惧和无知,避免对特殊学生的认知偏差。3、积极评价——评价特殊学生的优点和缺陷,并将信息用于对特殊学生的指导。4、主动操作——利用特殊学生长处的基础去帮助他们学习。 因材施教的运用原则和策略(P386、403)因材施教的策略:(论述、填空、简答)1、能力分班和分组。——主要要能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个别指导。2、跳级——A:让优秀学生超越自己就读年级进入更高年级学习。B:跳级的替代办法是留在原年级中“深造”。“深造”是最接近因材施教的有利于优秀学生的最好办法(填空、选择)3、留级——是至今为止使用对广泛、影响最大且议论最厉害,在当前已很少使用的一种针对“差生”的因材施教手段。(填空、选择) 因材施教的策略:(论述、填空、简答)4、复式教学A: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学生在同一课堂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B:以前被认为是解决边远落后地区的普及教育问题的措施。C:新型的复式教学,包括:①不同年龄的学生共聚一堂学习不同内容。②教师针对不同学生选用不同的教材和教法。 因材施教的策略:(论述、填空、简答)5、程序教学A:程序教学(斯金纳)(P156)①小步子逻辑序列②要求学生作出积极反应③及时反馈④学生自定步调⑤低的错误率B:指学生自己掌握进度、时间和评价,学生完全可以摆脱课堂教学的统一进程。6、师生签订学习契约。(P340) 因材施教的策略:(论述、填空、简答)7、个别化教学。(P450)A:主要特征是学习者:(填空、选择)①独立学习②自定进度③接受教师个别指导B:个别化教学的方法和技术(P451—454)①程序课本或计算机化的程序教学②录音练习册自学③多媒体学习包④个别化教学系统(PSI)——心理学家凯勒开发。⑤导听教学——波思尔思韦特设计。⑥自学课件。 因材施教的策略:(论述、填空、简答)8、开放课堂A:由人本主义心理学派提出。(P204)(代表人物:罗杰斯、马斯洛)B:内容:①提倡学生中心,反对教师中心。②主张打破学校常规,强调情感作用和人的状态。③只允许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④教师主要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作为学生个人潜能的促进着。⑤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选择材料,帮助准备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