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5.50 KB
  • 2022-04-29 14:25:10 发布

最新树立正确的消费观(PPT)课件PPT.ppt

  • 3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PPT) 你觉得这样的着装好看吗? 你有没有因为爱面子而消费过?社会广角 【思路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探究性的高考模拟题。第(1)问盲目跟风消费,追逐名牌,属于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第(2)问结合课本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旨在检测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参考答案】(1)攀比心理。(2)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3)课题:中学生消费心理面面观或中学生消费现象透视等。意义:①养成良好消费习惯,提升自身消费质量。②矫正消费行为,合理引导生产发展。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1)要求:(2)理解:①消费支出应与收入相适应(“入”=当前收入+未来收入预期)②在经济承受能力内,应提倡积极合理的消费而不能抑制消费。否则,会影响个人生活质量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不超前消费)(不滞后消费)在经济承受能力范围内进行消费信贷消费是不是超前消费?出入(当前的收入未来的收入)出>入出<入贷款消费储蓄消费有偿还能力有消费计划和目的适度适度= 适度消费:在自己经济承受能力之内的消费,既不超前,也不滞后。超前消费也叫过度消费,是指超出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的消费。这种消费行为缺乏理智,具有盲目性,容易助长攀比之风和浪费现象,于己于国是不利的。滞后消费也叫抑制消费,是指远远低于自己经济承受能力的消费。滞后消费会过于节俭,不利于自己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利于推动社会生产规模扩大。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三个避免”跟风随大流情绪化消费只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中国消费的四大怪:重腹轻脑、重幼轻老、重节轻闲、重娱轻健物质“小儿麻痹症”文化 苏东坡有诗云:“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合人俗,人瘦尚可肥,人俗不可医。”这对我们的启示是 (   )A、要坚持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协调发展B、要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C、要改变落后的消费习惯D、量入为出,合理消费A 1)含义: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绿色消费(5R)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生活、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Reduce)(Reevaluate)(Reuse)(Recycle)(Rescue)2)核心:是可持续消费。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5R”消费 据有关部门统计,一次性塑胶泡沫快餐盒我国全年消耗量达4亿至7亿个。“塑料袋被国际人士评为20世纪最糟糕的发明之一”。而我国每年的废弃量达100亿只之多,其中80%以上未经回收,被大量的散落在环境中。(1)上述事实告诉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消费观?(2)请为解决“白色污染”“资源浪费”出谋划策。 ①作为消费者应尽量减少使用,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绿色消费观念。②作为企业要从国家和人民生命健康的整体利益出发,杜绝这种产品的生产,积极从事绿色产业的生产。为环保事业作出贡献。③作为国家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对企业生产的宏观调控和个人消费行为的引导,坚决关、停一些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1)历史: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2)现实国情: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5)与合理消费的关系:两者不是相对立的。勤俭节约不是抑制消费,而是说不要浪费。(3)个人成长:有利于锤炼青少年的意志,陶冶情操,成就事业(4)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体现。 课堂练习:1.人们在电视广告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影视明星作为某种产品的代言人。商家之所以利用名人来推销自己的产品,主要是利用了消费者的()A.求异心理B.从众心理C.求实心理D.攀比心理2.人们在购物时追求“物美价廉”。这种消费行为属于:()A.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B.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C.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D.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3.现在许多高校学生(包括个别中学生)消费越来越高,连过生日都到高级酒店,有些家庭生活比较贫困的学生也怕别人瞧不起自己,也向家长要钱过“高档生日”。在消费心理中属于:()A.从众心理B.求异心理C.求实心理D.攀比心理BCD 4.目前,市场上对顾客有偿提供塑料袋,以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量和丢弃量。购物不使用或少使用塑料袋(  )①反映了绿色消费的要求②符合可持续消费的要求③符合商家的利益,但不符合消费者的利益④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5.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我们仍然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消费观。这是因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②是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重要精神支撑③可以帮助我们战胜困难,获得新成就④可以克服不同消费心理给人们带来的不良影响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②③CB (2010·四川高考)人们通常把尽可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生活方式称为低碳生活。低碳生活离我们很近,把白炽灯换成节能灯、使用环保购物袋、教材循环利用、废物再利用等都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这说明()①消费行为会对社会经济产生影响②家庭要超前消费,防止消费滞后③要改变消费习惯,提倡绿色消费④低碳生活会导致消费水平的降低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消费观念、消费水平知识的理解,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正确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题目材料把白炽灯换成节能灯等都是一些消费行为,这些行为对我国低碳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因此①正确。②消费理念是错误的,不能超前消费。③题干材料中的消费习惯是绿色消费,因此正确。④是对低碳经济的错误理解,低碳经济会促使人们科学消费,不会导致消费水平的降低,所以不正确。【答案】B 漫画中人们对住房的选择,反映了()A.生产为消费提供对象B.人们的消费结构亟待改善C.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D.收入是影响消费的前提和基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漫画主旨的解读能力和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漫画通过排队等候经济适用房的上班族与选择豪华商品房的人之间的对比,旨在表明收入是影响家庭消费的重要因素,答案为D;A、B、C项与漫画主旨不符。【答案】D 2010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超过2亿人次。按消费的对象分,旅游消费属于()A.劳务消费B.钱货两清的消费C.发展资料消费D.享受资料消费【解析】按消费对象的不同,消费可以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旅游消费属于后者,故选A。【答案】A 某市201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万元,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完善和升级。居民消费结构升级()①表明发展资料消费减少②是由收入增加引起的③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变化④表明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增加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解析】某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表明发展资料、享受资料增加,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减小,故①④错误;究其原因是居民收入增加所致,也表明居民消费结构是发展变化的,②③正确,故选B。【答案】B 国家统计局2010年8月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3%,创下年内新高。受目前国内物价上涨,通胀压力加大的影响,人们在购物时更加追求“价廉物美”。这种消费属于()A.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B.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C.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D.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解析】人们在购物时更加追求“价廉物美”,表明人们更加务实,体现了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B项正确。【答案】B 当前中国城市出现了“房奴”群体。“房奴”是指居民因贷款购房,每年要用40%以上的可支配收入偿还贷款本息,以至于在生命黄金时期中的20多年里,日常生活消费受到很大制约。这给我们的启示是()A.物价上涨使居民的购房消费能力下降B.购房时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C.贷款消费是最基本的消费D.购房消费可以采用贷款消费方式【解析】本题考查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房奴”说明超出了自己的消费承受能力,在消费中树立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观念。【答案】B 三、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1、金钱是什么? (1)从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3)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2、为什么要正确对待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1)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2)正确的金钱观,指导我们理性地对待金钱,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挣钱,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于全面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 (3)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我们的灵魂更纯洁,道德更高尚,人生更有意义。 3、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1)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正当手段赚钱、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是光荣的;不义之财终被夺,靠非法手段攫取钱财,决没有好下场。 (2)对于金钱,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要把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用于做有意义的事。花钱要有所节制,用于做什么要分轻重缓急,能够节省的要节省。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就能让钱发挥更大的作用。 2.(2010·上海高考)读图并运用经济常识回答:(1)图1反映了哪些经济现象?(2)分析说明图1、图2之间的相互关系。(3)电脑普及率将呈何种发展趋势?从不同角度举出两条理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图表所反映问题的能力。首先需要学生学会分析图表,注意看图表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第(1)问阐述经济现象需要从彩电、冰箱、电脑三个方面分别说明。主要阐述图表中直接反映出的经济现象,不要涉及课本理论知识;第(2)问说明图1图2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两个图表进行对比比较,可看出图1是消费问题,图2是收入问题,由此得出此题考查的是收入对消费的影响;第(3)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通过分析可看出有两种趋势,但无论哪种角度,都必须紧紧围绕课本相关知识阐述理由,切忌主观随意性。 【答案】(1)三种家电中,彩电普及率最高,总体呈上升趋势,最近两年略有下降。冰箱普及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接近100%时,增长趋缓。电脑普及率增长迅速。(2)联系图1、2,1990-2008年,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家电普及率都呈增长趋势。说明随着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也逐步提高。家电普及率提高有利于发挥消费对生产的动力功能,从而为居民收入提高创造条件。在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同时,各种家电普及率增长速度不同,电脑增长速度最快,说明随着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也在优化,发展性、享受性消费比重逐步扩大。(3)学生回答可以是“呈增长趋势”,也可以是“呈下降趋势”。陈述理由应围绕收入水平、生产成本和消费需求等角度展开。 阅读下面首宋词,完成下面两题。(8分)(2007江苏)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词意:这是一首送人离别之作,但其中颇有世路艰难之感,反映了作者当时已历经仕途挫折,心中深有感慨。词的大意为: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视功名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劝加餐。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l)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阅读下面首宋词,完成下面两题。(8分)(2007江苏)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l)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不应把离别(相聚)枧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赏析:这是一首送人离别之作,但其中颇有世路艰难之感,反映了作者当时已历经仕途挫折,心中深有感慨。词开篇即述离情,词人把送别场面凝缩成“唱彻”而“泪未干”,展示出形象的凄苦情状。一接却正话反说:“功名馀事且加餐”。“功名”,指官爵。视功名为“馀事”,或者说“志不在功名”,在封建社会真如凤毛麟角。辛弃疾“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的《鹧鸪天》词云:“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簇拥千军万马,突破重围渡江投奔大宋朝廷,固是爱国壮举,又何尝不是为了功名!“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在封建社会里,是互相联系的。换言之,只有“达”,才能“兼善天下”。所以视功名为余事而劝加餐,处于“国仇未报壮士老”的具体历史情况下,这里旷达的成分不多,更多的是激愤,是反语。“浮天”二句,以景映情,烘托点染。先写江中之水: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景句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把行色的凄凉况味,推上一个高层次。 下片宕开,从久远的历史长河来作论述:“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哀?聚会才使人欢乐吗?无论“离”,无论“合”毕竟都是个人间的事,它们只是“今古恨”的一种,言外之意是国家的分裂、人民的苦难,较之个人的悲欢离合,是更值得关注的事!用“只应”诘问更力重千钧。后结仍扣紧送人题意:“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江头风高浪急,十分险恶,但哪有人间行路难呢?这两句托意深刻,正应辛弃疾的身世遭遇并包容如今带湖闲居种种生活的体验在内。一首56字的《送人》小词,写得这样内蕴丰富,寄情高远,绝少“黯然销魂”情绪,“英雄感怆,有在长情之外”,由此词正可悟出。这首词见于四卷本《稼轩词》的甲集,是作者中年时的作品。那时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少挫折,因此词虽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 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诗是何等钦仰。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清代杨伦评此诗说:“首句自是阅尽甘苦上下古今,甘心让一头地语。窃谓古今诗人,举不能出杜之范围;惟太白天才超逸绝尘,杜所不能压倒,故尤心服,往往形之篇什也。”(《杜诗镜铨》)这话说得很对。这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但作者并不明说此意,而是通过第三联写离情,自然补明。这样处理,不但简洁,还可避免平铺直叙,而使诗意前后勾联,曲折变化。 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自然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自然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象“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故而清代黄生说:“五句寓言己忆彼,六句悬度彼忆己。”(《杜诗说》)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该有多么丰富的内容。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清代沈德潜称它“写景而离情自见”(《唐诗别裁》),明代王嗣奭《杜臆》引王慎中语誉为“淡中之工”,都极为赞赏。 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自然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象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言“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令人读完全诗,心中犹回荡着作者的无限思情。清代浦起龙说:“此篇纯于诗学结契上立意”(《读杜心解》),确实道出这首诗内容和结构上的特点。全诗以赞诗起,以“论文”结,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转折过接,极其自然,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把对人和对诗的倾慕怀念,结合得水乳交融。以景寓情的手法,更是出神入化,把作者的思念之情,写得深厚无比,情韵绵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