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6 MB
  • 2022-04-29 14:47:10 发布

最新第六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解剖生理学)课件PPT.ppt

  • 7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第六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解剖生理学) 第一节 循环系统的结构组成(选择填空)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功能:物质的运输及交换。 一、心(一)心的位置、外形及构造位置:位于胸腔的中纵隔内,前方对胸骨体和2-6肋软骨,后方对5-8胸椎,2/3居矢状面左侧。 (三)心的传导系统窦房结(起搏点)房室结房室束浦肯野纤维房室结2.房室结:房-室延搁:意义:保证心室在心房后收缩,利于心室的充盈和射血 (四)营养心脏的血管冠状动脉心静脉系统 二、血管分类及特点动脉弹性贮器血管分配血管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毛细血管交换血管静脉容量血管(静脉瓣) 组织细胞O2CO2主动脉全身(除肺泡)上、下腔静脉及其分支毛细血管冠状窦体循环(大循环)左心室右心房左心房右心室肺循环肺静脉肺泡毛细血管肺动脉(小循环)O2CO2肺泡动脉血静脉血 第三节心脏的泵血功能右心:泵血入肺循环;左心:泵血入体循环。 一、心肌收缩的特点1、对细胞外Ca+的依赖性2、“全或五”式收缩 二、心动周期与心脏的泵血过程(一)心动周期心动周期(名解):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脏的机械活动周期。 三、心脏泵功能的评定(一)心脏的输出量1.每搏输出量及射血分数(名解)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一次收缩所射出的血液量。生理意义:心功能的基础参数。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舒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生理意义:评价心脏射血能力。 2.每分输出量与心指数(名解)每分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心指数:安静和空腹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生理意义:用于评定不同个体的心功能。 每分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心率等长自身调节异长自身调节‖‖前负荷、后负荷、心缩能力↓四、心脏泵功能的调节 心音的组成和特点第一心音   第二心音标志心室收缩开始心室舒张开始主要成分房室瓣关闭音主动脉瓣关闭音最佳听诊部位心尖部心底部特点低、长高、短 一、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一)血流量与血流速度1.血流量:在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横断面的血量,也称为容积速度。2.血流速度: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线速度,即一个质点在血流中前进的速度。第四节血管生理 (二)血流阻力(选择填空)总外周阻力: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遇到的各种阻力之和。外周阻力:血液在小血管(主要指小动脉和微动脉)内流动时遇到的阻力。血流阻力=8Lη/πr4,L为血管长度,η为血液粘滞性,r为血管半径(三)血压(名解)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血壁的侧压力。 1.动脉血压的形成(简答)二、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一)动脉血压①血管内有足够量的血液充盈(物质基础)②心脏射血(条件)1/3动能、2/3势能③外周阻力动力>阻力④大动脉弹性贮器作用 2.动脉血压及正常值(以肱动脉血压为准)(选择填空)正常值:收缩压:100-120mmHg(13.3-16.0kPa)舒张压:60-80mmHg(8.0-10.6kPa)脉搏压=收缩压-舒张压正常值:4.0~5.3kPa(30~40mmHg)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脉搏压正常值:13.3kPa(100mmHg) (1)每搏出量↑→血压↑→收缩压↑(明显)收缩压反映搏出量(2)心率↑→血压↑→舒张压↑(明显)(3)外周阻力↑→血压↑→舒张压↑(明显)舒张压反映外周阻力(4)大动脉管壁弹性↓→脉压↑(5)循环血量/血管容积的比例改变3.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论述) 小结: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收缩压舒张压脉压Bp搏出量(明显)心率(明显)外周阻力(明显)大A弹性(明显)有效血量(明显) (二)动脉脉搏动脉脉搏(名解)随着心脏的舒缩,大动脉内的压力发生周期性的波动,这种压力变化可引起动脉管壁起伏搏动,称之为动脉脉搏。动脉脉搏是能量传递的表现而非血流速度。 三、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静脉的舒缩可有效地调节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一)静脉血压1)外周静脉压:各器官或肢体的静脉血压2)中心静脉压:胸腔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 中心静脉压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心脏射血能力↑中心静脉压↓静脉回流速度↑中心静脉压↑测量中心静脉压意义:1.反映静脉回心血量和心脏功能状态2.控制补液量与补液速度 (1)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静脉回流血量↑(2)心肌收缩力心缩力↑→静脉回流量↑(3)体位改变卧----立→静脉回流量↓(4)骨骼肌的挤压促进血液回心(5)呼吸运动促进血液回心(二)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了解) 四、微循环(一)组成微A后微A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 (二)微循环的血流通路(填空、选择)名称血流通路血流特点作用迂回通路微A→后微A→Cap.前括约肌血流缓慢物质交换直捷通路微A→后微A→通血Cap.血流速较快利血回流A-V短路微A→A-V吻合支→微V随温度变化调节体温→真Cap.网→微V主要场所→微V 五、组织液的生成组织液是细胞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的中介。(选择)(一)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回流)血浆组织液(生成) 有效滤过压=生成压-回流压=(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有效滤过压>0→组织液生成(动脉端)有效滤过压<0→组织液回流(静脉端) (二)影响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因素(了解)主要因素生成量回流量例症毛细血管压↑↑↓炎症、充血性心功不全等所致的水肿血浆胶体↑↓营养不良、肾炎等渗透压↓血浆蛋白↓所致水肿淋巴回↑↓丝虫病、癌症等流受阻使受阻部位远端水肿毛细血管↑↓过敏、细菌感染通透性↑所致的局部水肿 六、淋巴的生成和回流组织液中的10%进入毛细淋巴管,即成为淋巴液。淋巴回流的重要生理意义(了解)1.回收血浆蛋白;2.可协助消化管吸收营养物质;3.调节体液平衡,清除组织异物,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等。 第五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一)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1.心脏的神经支配(选择)(1)心交感神经:兴奋心交感神经: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β-受体结合,可导致正性变时作用、正性传导作用、正性变力作用。(2)心迷走神经:抑制心迷走神经:递质为乙酰胆碱,M-受体结合,导致负性变时作用、负性传导作用、负性变力作用。 (2)舒血管N交感舒血管N副交感舒血管N脊髓背根舒血管N分布骨骼肌血管软脑膜、消化腺递质AChAchP物质或组胺受体M     M作用血管舒血管舒局部血管舒特点①不参与血压调节①不参与血压调节轴突反射②平时无作用  ②参与调节局部血流③与情绪、运动有关外生殖器血管 (二)心血管中枢1.延髓最基本中枢2.延髓以上中枢大脑小脑 1.压力感受器反射(1)动脉压力感受器部位:颈A窦和主A弓血管外膜下。适宜刺激:血压改变时对血管壁的牵张。(2)传入神经①窦神经(加入舌咽神经)。②主动脉神经(加入迷走神经)。(三)心血管反射 (4)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生理意义(简答)生理意义:使动脉血压保持相对稳定。反射特点:①是负反馈调节过程。(双向)②经常起作用;对血压迅速变化敏感。 2.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性反射适宜刺激:血液中缺O2、CO2分压过高、H+浓度过高、失血、动脉血压过低。传入神经: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特点:a.平时主要调节呼吸运动,对心血管活动不起明显的调节作用。b.升压,无降压效应。 一、冠脉循环(一)解剖特点心肌的血液供应来自左右冠状动脉小分支垂直穿入心肌,在心内膜下层分支成网(这种分支方式使冠脉血管在心肌收缩时易受压迫)毛细血管十分丰富(毛细血管数:心肌纤维数=1:1)冠脉侧支较细小(易致心肌梗死)第六节器官循环(了解) 途径短,血流快血压较高血流量大(中等体重的人,总冠脉血流量约为225ml/min,占心输出量的4~5%)平静时动-静脉血含氧量差大(动脉血流经心脏后,65~75%的氧被心肌摄取)血流量随心动周期波动(舒张压的高低及舒张期的长短对冠脉血流量的影响很大)(二)生理特点 心肌代谢水平对冠脉血流量的影响最重要,在各种代谢产物中,腺苷最重要。(三)冠脉血流量的调节 激素的调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甲状腺素(舒张)血管紧张素II、血管升压素(收缩)神经对冠脉血流量的调节作用心迷走神经直接作用:冠脉舒张间接作用:能使心脏活动减弱和耗氧量降低,继发性引起冠脉收缩心交感神经直接作用:冠脉收缩间接作用:心脏活动加强,代谢加速,代谢产物引起继发性冠脉舒张 肺的血液供应有两条途径:体循环的支气管循环肺循环二、肺循环 循环途径短、外周阻力小血压较低(肺循环的血压仅为体循环的l/6~l/5,毛细血管压只有0.9kPa[7mmHg])肺血管顺应性大,肺的血容量变化大(肺的血容量约为450ml,用力呼吸时200ml~1000ml──贮血库)(一)生理特点 (二)肺循环血流量的调节局部化学因素的作用:肺泡气的氧分压,急性和慢性的肺泡气低氧(不是血管内氧分压低),肺泡周围微动脉收缩 神经调节迷走神经:轻度舒张血管交感神经:直接作用:收缩血管整体时:由于体循环血管收缩,将部分血液挤入肺循环,肺循环血容量增加体液调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II、TXA2、PGF2a:收缩肺循环的微动脉组织胺、5-HT:收缩肺循环的微静脉乙酰胆碱:舒张肺血管 (一)脑循环的特点脑血流量大、耗氧量多脑的血流量变化小许多物质不易进入脑组织(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三、脑循环 脑血管的自身调节(平均动脉压8.0~18.6kPa[60~140mmHg])化学因素对脑血流的影响血液CO2分压升高或O2分压降低→脑血管舒张→脑组织代谢活动加强→代谢产物如H+、K+、腺苷和O2分压降低→脑血流增多神经调节对脑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较小(二)脑血流量的调节 血-脑脊液屏障在血液和脑脊液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屏障,可能是无孔的毛细血管壁和脉络丛细胞中存在着运输各种物质的特殊载体系统。血-脑屏障在血液与脑组织之间存在的特殊屏障。其结构基础可能是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和星状胶质细胞的终足(血管周足)。(三)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 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的生理意义保持脑组织内环境理化因素的相对稳定。防止血液中有害物质进入脑内。 离子注入将杂质离化、加速,注入到晶体内部经退火形成特定杂质分布的技术。 离子注入的特点注入杂质的纯度高杂质浓度范围选择宽可精确控制杂质的分布和深度,均匀性好低温工艺掺杂工艺灵活横向扩散小 离子注入的设备离子源离子加速质量分析器扫描装置工艺腔(终端台) 等离子体技术在VLSI中的应用1.等离子体清洗技术2.离子注入3.干法刻蚀4.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淀积(PECVD) 干法刻蚀干法刻蚀:利用等离子体激活的化学反应或者是利用高能离子束轰击完成去除物质的方法。干法刻蚀主要分为以下三种:一种是利用辉光放电产生的活性粒子与需要刻蚀的材料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挥发性产物完成刻蚀,也称为等离子体刻蚀。第二种是通过高能离子轰击需要刻蚀的材料表面,使材料表面产生损伤并去除损伤的物理过程完成刻蚀,称为溅射刻蚀。两种结合产生第三种刻蚀方法称为反应离子刻蚀。 等离子体刻蚀原理等离子体刻蚀是采用高频辉光放电反应,使反应气体激活成活性粒子,如原子或游离基,这些活性粒子扩散到需刻蚀的部位,在那里与被刻蚀材料进行反应,形成挥发性生成物而被去除。它的优势在于快速的刻蚀速率同时可获得良好的物理形貌。 等离子刻蚀的原理等离子体中存在有离子、电子和游离基(游离态的原子、分子或原子团)等,这些游离态的原子、分子或原子团等活性粒子,具有很强的化学活性,位于硅片表面的薄膜材料原子就会与等离子体中的激发态游离基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挥发性的物质,从而使薄膜材料收到刻蚀。通过化学反应完成,有比较好的选择性。 溅射刻蚀的原理等离子体中的高能离子射到硅片上的薄膜表面时,通过碰撞,高能离子与被撞击的原子之间将发生能量和动量的转移,如果轰击离子传递给被撞原子的能量比原子的结合能还要大,就会使被撞原子脱离原来的未知飞溅出来,产生溅射现象。各向异性刻蚀,但刻蚀的选择性差。 反应离子刻蚀介于溅射刻蚀与等离子刻蚀之间的干法刻蚀技术,同时利用了物理溅射和化学反应的刻蚀机制。由于化学和物理作用都有助于实现刻蚀,因此可以灵活地选择工作条件以获得最佳的刻蚀效果。 等离子体技术在VLSI中的应用1.等离子体清洗技术2.离子注入3.干法刻蚀4.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淀积(PECVD) PECVD的原理利用低温等离子体作能量源,样品置于低气压下辉光放电的阴极上,利用辉光放电(或另加发热体)使样品升温到预定的温度,然后通入适量的反应气体,气体经一系列化学反应和等离子体反应,在样品表面形成固态薄膜。 PECVD的特点等离子体中含有大量高能量的电子,它们可以提供化学气相沉积过程所需的激活能。电子与气相分子的碰撞可以促进气体分子的分解、化合、激发和电离过程,生成活性很高的各种化学基团,因而显著降低CVD薄膜沉积的温度范围。 PECVD的特点PECVD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实现了薄膜沉积工艺的低温化(<450℃)。因此带来的好处:节省能源,降低成本提高产能减少了高温导致的硅片中少子寿命衰减 PECVD一般说来,采用PECVD技术制备薄膜材料时,薄膜的生长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基本过程在非平衡等离子体中,电子与反应气体发生初级反应,使得反应气体发生分解,形成离子和活性基团的混合物各种活性基团向薄膜生长表面和管壁扩散输运,同时发生各反应物之间的次级反应到达生长表面的各种初级反应和次级反应产物被吸附并与表面发生反应,同时伴随有气相分子物的再放出 PECVD的种类直接式—基片位于一个电极上,直接接触等离子体(低频放电10-500kHz或高频13.56MHz)间接式—基片不接触激发电极(如2.45GHz微波激发等离子) 直接式的PECV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