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8.00 KB
  • 2022-04-29 14:34:06 发布

最新消防炮灭火系统课件PPT.ppt

  • 6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消防炮灭火系统 主要内容一、固定消防炮灭火系统(一)固定消防炮灭火系统设置场所(二)固定消防炮灭火系统的类型二、智能消防炮灭火系统(一)智能消防炮灭火系统设置场所(二)智能消防炮灭火系统的类型 学习目标:1、掌握消防炮灭火系统的设置场所;2、了解各种不同消防炮灭火系统的类型。 (1)水炮系统喷射介质为水,系统由水源、消防泵组、消防水炮、管路、阀门、动力源和控制装置组成。适用于固体可燃物火灾 消防水炮组成与构造消防水炮结构示意图 (2)泡沫炮系统喷射介质为泡沫灭火剂,系统由水源、泡沫液罐、泡沫比例混合装置、消防泵组、泡沫炮、管道、阀门、动力源和控制装置组成。适用于甲、乙、丙类液体火灾、固体可燃物火灾。 (3)干粉炮系统喷射介质为干粉灭火剂,系统由干粉罐、氮气瓶组、干粉炮、管道、阀门、动力源和控制装置组成。适用于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等可燃气体火灾场所。 (二)固定消防炮灭火系统的类型2、按安装形式分(1)固定式系统(2)移动炮系统 (1)固定式系统由永久固定消防炮和相应配置的系统组件组成。 PS型固定式消防水炮PS20B固定手柄式水炮(柱/雾状可调喷管)PS100L固定手轮式水炮(柱状喷管) (2)移动炮系统以移动式消防炮为核心,由灭火剂供给装置、管路、阀门等部件组成。主要配备消防部队或企事业单位消防队的专业人员使用。 PSY型移动式消防水炮PSY120C移动式拖车水炮(柱状喷管)PSY20B移动式水炮(柱/雾状可调喷管) (二)固定消防炮灭火系统的类型2、按控制方式分(1)远控消防炮系统(2)手动消防炮灭火系统 (1)远控消防炮系统远距离控制的消防炮灭火系统,可分为有线遥控和无线遥控两种方式。 (1)远控消防炮系统适用场所:爆炸危险性、大量有毒气体产生、产生强烈辐射热、火灾蔓延面积较大且损失严重的、高度超过8M且火灾危险性较大的室内、灭火人员难以及时接近或撤离固定消防炮位的场所。 (2)手动消防炮灭火系统概念:现场手动操作的消防炮灭火系统。组成:手动消防炮、灭火剂供给装置、管路及阀门、塌架等部件组成。 (2)手动消防炮灭火系统适用场所:辐射热不大,人员便于靠近的场所。 二、智能消防炮灭火系统智能消防炮灭火系统是指能够在无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自动发现火灾并开展灭火作业的消防炮灭火系统。 (一)智能消防炮灭火系统设置场所凡是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要求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火灾类别为A类,但由于空间高度较高,采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难以有效探测、扑灭及控制火灾的大空间场所,宜设置智能消防炮灭火系统。 (二)智能消防炮灭火系统的类型1、寻的式智能消防炮灭火系统(1)组成(2)工作原理(见教材90页) (二)智能消防炮灭火系统的类型2、扫射式智能消防炮灭火系统与寻的式智能消防炮灭火系统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见教材90页) 课堂作业1、习题册P41第22题,判断题固定消防炮灭火系统按喷射介质不同分水炮系统、泡沫炮系统、干粉炮系统三种类型;职能消防炮系统有寻的式和扫射式两种不同类型。(对) 2、习题册P46第45-47题,选择题45、()主要由水源、消防泵组、消防水炮、管路、阀门、动力源和控制装置组成。A、泡沫炮系统B、水泡系统C、干粉炮系统D、自动喷水-泡沫联用系统 46、()主要由水源、泡沫液罐、消防泵组、泡沫比例混合装置、管道、阀门、泡沫炮、动力源和控制装置组成。A、水泡系统B、干粉炮系统C、泡沫炮系统D、自动喷水-泡沫联用系统 47、()主要由干粉罐、氮气瓶组、干粉炮、管道、阀门、动力源和控制装置组成。A、水泡系统B、泡沫炮系统C、自动喷水-泡沫联用系统D、干粉炮系统 谢谢大家! 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范小芬 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在整体观念和辨证的基础上,以四诊收集的客观资料为依据,经过全面分析,综合判断,根据不同病情制定不同治疗原则,提出具体的治疗方法。防治原则——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三因制宜、病治异同等。治疗大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 第一节防治原则防治原则——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总原则。防治原则包括:预防原则-----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疗原则-----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三因制宜、病治异同等。 (一)预防原则一、预防的基本概念1.预防的含义------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孙思邈: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预防原则一、预防的基本概念1.预防的含义2.中医学的预防观念------治未病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未病---体现了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 一、未病先防1.定义——未病之前,采取一定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2.目的——培养正气,防止邪气的侵入。《素问》:“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3.方法——如调摄精神,锻炼身体,适应四时,调节饮食及生活起居,劳逸结合等;此外强调避其毒气;另外还包括药物预防、人工免疫。 二、既病防变1.定义——疾病发生以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把疾病消灭在萌芽阶段。2.目的——防止传变。3.方法——(1)早期诊断,早期治疗;(2)控制传变。 二、既病防变3.方法(1)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见微知著,防患未然”(2)防止传变①截断病邪的途径------根据疾病的传变规律防止演变。熟悉五行生克乘侮、经络传变、卫气营血传变规律。如《难经》“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②先安未受邪之地《难经》“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 (二)治疗原则1.定义——治疗疾病的总原则。最基本的治则包括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三因制宜、病治异同等。2.治则和治法的关系 一、治病求本1.定义——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求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素问》“治病必求于本”。“本”——是疾病的本质、根本,包括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2.意义——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则,对其他治则有指导意义。3.在应用这一治疗原则时,必须掌握“正治与反治”、“治标与治本”两种情况。 一、治病求本------正治与反治正治1.定义:指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治疗法则,又称为“逆治”。“逆”是指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2.适应症: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本质相一致的病症。具体包括:热者寒之:热证用寒凉药物治疗;寒者热之:寒证用温热药物治疗;实者泻之:实证用攻下药物治疗;虚者补之:虚证用补益药物治疗。 反治1.定义:是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为“从治”。“从”是指所用药物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一致。2.适应症:反治法是在临床征象和其本质不相一致的情况下应用的治法。具体用于以下四种情况: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一、治病求本------正治与反治 反治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即用温热药物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真寒假热证)。用于阴寒内盛,阴盛格阳,反见面红、脉大等热象的真寒假热证,如寒厥;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即用寒凉药物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真热假寒证)。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四肢厥冷、脉沉等寒象的真热假寒证,如热厥; 反治塞因塞用:是以补开塞,即用补益药物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真虚假实证)。用于因虚而闭阻的真虚假实证,如因虚所致的腹胀、便秘,血虚闭经等;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药物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真实假虚证)。用于因实邪内阻出现通泄症状的病证。如食积腹痛,泻下不畅,热结旁流;淤血崩漏;膀胱湿热所致的尿频,尿急,尿痛等。 一、治病求本------标本缓急1.基本概念标,即现象;本,即本质。是中医在治疗疾病时分析病证的两个矛盾。从正邪来分——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从病因与症状来分——病因为本,症状为标;以疾病的新旧或发病的先后来分——旧病为本,新病为标;先病为本,后病为标。 2.标本缓急处理原则标本治法的临床应用,一般是“治病必求于本”。但在有些情况下,就应采取“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同治”的原则。一、治病求本------标本缓急 一、治病求本------标本缓急3.运用原则急则治其标:就是在标症危急时,必须首先治标,后考虑治本。如高热、大出血、剧痛、慢性病复发较急者等。缓则治其本:就是在标症不急,病势轻缓时应采用治本的方法。对慢性病和急性病恢复期有指导意义。标本同治:就是在标病本病俱急或标本都不急时,可采用标本同治。如虚人感冒、阴亏便秘等。 二、调整阴阳阴阳是辨证的总纲,疾病的各种变化可以用阴阳失调来概括。故调整阴阳,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促进阴平阳秘,乃是临床治疗的根本法则之一。 二、调整阴阳1.损其偏盛——对于阴阳偏盛,即阴或阳某一方过盛有余的病证,可采用“损其有余”的治疗原则。如阳热亢盛的实热证用清泻其阳热的方法、阴寒内盛的寒实证用温散阴寒的方法。 二、调整阴阳2.补其偏衰——对于阴阳偏衰,即阴或阳某一方虚损不足的病证,可采用“补其不足”的方法治疗。如阴虚宜滋阴、阳虚宜补阳等。 三、扶正与祛邪疾病的过程,从正邪关系来说,就是正气与邪气矛盾双方相互斗争的过程。邪正斗争的胜负,决定着疾病的进退。邪胜于正则病进,正胜于邪则病退。正气充沛,则人体可防御外邪;正气不足,则外邪可致病。因此治疗疾病,就要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改变正邪双方的力量对比,使之有利于向疾病痊愈方面转化。所以,扶正祛邪是治疗疾病的重要原则。 三、扶正与祛邪1.基本概念扶正——使用扶助正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能力。扶正多用补虚的方法,包括针灸、推拿、气功及体育锻炼等。祛邪——应用泻法祛除病邪,以消除或削弱病邪对机体的损害。祛邪多用泻实的方法。扶正祛邪——应用“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以解决邪正矛盾,促使疾病向愈。扶正与祛邪虽然方法不同,但两者相互为用,相辅相成。扶正即可祛邪,祛邪即可扶正。 三、扶正与祛邪2.运用原则扶正与祛邪实际上是要处理好正邪两方的矛盾,如何处理?辨虚实——虚者扶正,实者祛邪。别主次——攻补的先后与轻重缓急。总之,应遵循“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的原则。 三、扶正与祛邪3.运用方式(1)单用扶正——适用于单纯正气虚而无邪气或邪气不盛的虚性病证(虚证或真虚假实证)。祛邪——适用于单纯邪实而正气不虚,以邪实为主要矛盾的实性病证(实证或真实假虚证)。 三、扶正与祛邪3.运用方式(2)并用扶正祛邪兼用:适用于正虚邪盛的病证,两者兼用要注意扶正不留邪,祛邪又不伤正。但在具体运用时,要分清正虚为主,还是邪实为主。扶正兼祛邪——适用于正虚为主的虚实夹杂证。祛邪兼扶正——适用于以邪实为主的虚实夹杂证。 3.运用方式(3)先后应用先祛邪后扶正(先攻后补)——适用于邪盛正虚,而正气尚能耐攻或同时兼顾扶正反会助邪的病证。如淤血所致的崩漏,宜先活血化瘀,后补血。先扶正后祛邪(先补后攻)——适用于正虚邪盛,但正虚较甚、不耐攻邪的虚实夹杂病证。三、扶正与祛邪 四、病治同异1.同病异治:相同的疾病,由于病机、病因不同而有不同的治法;同一疾病,在不同阶段,反映疾病的性质不同,也有不同的治法。如外感有风寒、风热的不同。2.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同一性质的证候,用相同的方法治疗。如气虚下陷的脱肛、崩漏、久泻等。 五、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指治疗疾病要根据季节、地区、气候以及人体的体质、性别、年龄、情志等的不同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1.因时制宜——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一般来说,春夏季节不宜使用辛温发散药物,以免开泄太过,耗伤阴气;秋冬季节,当慎用寒凉药物,以防伤阳。2.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考虑治疗用药。西北方天气寒冷,其病多外寒而内热,应散其外寒,凉其里热;东南方天气温热,因阳气外泄,故生内寒,应收敛外泄之阳气,温其内寒。3.因人制宜: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考虑治疗用药. 第二节治法治法,指在辨证的基础上,对疾病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法。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总则,它指导治法;治法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是治则的具体化,任何治法从属于一定的治则。 治法包括治疗大法和具体治法:治疗大法:概括了治疗的共性,在临床上具有普遍意义,主要指“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具体治法:是针对具体病证而拟定的治法,属于个性的、各具自己特定应用范围的治疗方法。第二节治法 一汗法:又叫解表法。指通过发汗解表,宣肺散邪的方法,使在表的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治法。适用于外感表证、疹出不透、疮疡初期以及水肿、泄泻、咳嗽、疟疾而表现为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表证者。汗法根据表证性质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两类。汗法的注意事项: 二吐法:又称催吐法。指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隔、胃脘的痰涎、宿食以及毒物等从口中吐出的治法。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涎壅盛的癫狂、喉痹,以及干霍乱吐泻不得等,属于病情急迫又急于吐出的实证。吐法的注意事项:该法易伤胃气,故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等应慎用。 三下法:又称泻下法。指通过荡涤肠胃、排除粪便的方法,使停留在肠胃的有形积滞,从大便排出的治法。适用于燥屎内结,冷积不化,瘀血内停,宿食不消,痰结停饮以及虫积等里实证。有寒下、温下、润下、逐水、祛瘀及攻补兼施等不同治法。下法的注意事项: 四和法:又称和解法。是指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治法。适用于邪犯少阳的半表半里证,肝脾不和,寒热错杂,表里同病等。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疏肝和胃,调和寒热,表里双解等。和法的注意事项: 五温法:又称温里法、祛寒法。指运用温热性质的药物,通过温里祛寒的方法,使在里之寒得以消散的治法。适用于里寒证,即脏腑的沉寒痼冷,寒饮内停,寒湿不化以及阳气衰微等病证。有温中散寒,温经散寒,回阳救逆等治法。温法的注意事项: 六清法:又称清热法。指运用寒凉药物,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方法,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的治法。主要适用于实热证。有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凉血、养阴清热等不同治法。清法的注意事项: 七消法:又称消导法。指运用消食导滞方药,使体内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治法。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症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等证。有消食导滞,消坚化积,行气消瘀等治法。消法的注意事项: 补法:又称补益法。指通过补养的方法,以恢复人体正气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脏腑气血、阴阳虚弱的病证。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不同。补法的注意事项: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