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5 MB
- 2022-04-29 14:22:30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4袪风湿药(1)
4袪风湿药【含义】凡以袪除风寒湿邪,治疗风湿痹证为主的药物,称为袪风湿药。【功效】袪风湿(袪风除湿、袪风胜湿):袪除留着于筋骨、肌肉、关节的风湿之邪。
4袪风湿药【主治】风湿痹证(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骨质增生等)
4袪风湿药使用注意1.袪风湿药,易伤阴耗血,阴血亏虚者应慎用。2.多入酒或丸散剂(①服用方便;②慢病缓治;③酒能增强袪风湿药的功效)。
3、祛风湿药配伍应用:⑴行痹(风邪)⑵着痹(湿邪)⑸感邪初期⑹久病体虚配解表药配补益气血药祛风湿药(祛风),佐活血养血药祛风湿药(温燥),佐燥湿、利湿健脾药病邪入里,肝肾虚损,腰膝酸软无力祛风湿药(强筋骨),配补肝肾药⑶痛痹(寒邪)祛风湿药(散寒),佐通阳温经活血药⑷热痹(郁久化热)祛风湿药(寒凉),佐凉血清热药
§1袪风寒湿药本节药物性味多为辛苦温,入肝脾肾经。有较好的袪风、除湿、散寒、止痛、通经络等作用,尤以止痛为其特点,主要适用于风寒湿痹。配伍清热药同用,亦可用于风湿热痹
独活别名:香独活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重齿毛当归的根
独活主治病证独活辛苦,风湿能除,善医痹痛,表证亦服。歌括:独活辛、苦,微温。归肝、膀胱经祛风湿止痹痛解表风寒湿痹痛外感风寒挟湿表证(性善下行,尤以腰膝、腿足关节疼痛属下部寒湿重者为宜)少阴头痛善入肾经而搜伏风,可治风扰肾经,伏而不出之少阴头痛(头眩目晕)
独活与羌活的区别
厥阴头痛(巅顶),少阴头痛,鼻渊头痛,阳明头痛(前额、眉棱骨),少阳头痛(头之两侧,连及耳部),太阴头痛,太阴、少阴二经,虽不上头,但痰与气逆壅于膈,头上气不得畅而亦痛白芷、葛根、苍术;川芎、柴胡;吴茱萸、藁本;独活、细辛;苍术;苍耳子太阳头痛(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羌活苍术藁本防风;治疗头痛各引经药:
※威灵仙Weilingxian别名:灵仙、铁脚威灵仙为毛茛科攀援性灌木植物威灵仙、棉团铁线莲或东北铁线莲的根及根茎
※威灵仙Weilingxian1.袪风湿,通络止痛——风湿痹证。其性善走,长于治行痹。2.消骨鲠——骨鲠咽喉。对于体积小,而在食道中、下端者,疗效较好。威灵仙食道上端为横纹肌,中、下端为平滑肌。威灵仙直接作用于平滑肌,使其兴奋性增强,蠕动改变,有利于骨鲠脱落。(性猛善走,通行十二经脉为风湿痹痛要药)药品化义:灵仙,性猛急,善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经络。主治风、湿、痰壅滞经络中,致成痛风走经,骨节疼痛,或肿,或麻木
川乌Chuanwu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块根乌头有川乌、草乌之分
川乌功效
川乌说明1、本品有大毒,内服一般应炮制用,生品内服宜慎;2、用量宜小,1.5~3g;3、宜先煎、久煎。以口尝无麻辣感为度4、孕妇忌用;5、不宜与贝母类、半夏、白及、白蔹、天花粉、瓜蒌类同用;6、酒浸、酒煎服易致中毒,应慎用。
川乌乌头服用不当可引起中毒,症状:不良反应:口舌、四肢及全身麻木,流涎,恶心,呕吐,腹泻,头昏,眼花,口干,脉搏减缓,呼吸困难,手足抽搐,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血压及体温下降,心律紊乱,室性期前收缩和窦房停搏等中毒严重者,可死于循环、呼吸衰竭及严重心律紊乱中毒原因多为误服、过量,或用生品不经久煮、服生品药酒、配伍不当等救治方法:早期应催吐、导泻,或高位灌肠,并补液和注射阿托品
川乌重症者,加大剂量和缩短间隔时间,或同时服用金银花、甘草、绿豆、生姜、黑豆等轻度中毒者,可用绿豆60g,黄连6g,甘草15g,生姜15g,红糖适量水煎后鼻饲或口服;还可用蜂蜜50-120g,凉开水冲服;心律失常,可用苦参30g,煎服
蕲蛇Qishe为蝮蛇科动物尖吻蝮蛇(五步蛇)除去内脏的干燥全体
蕲蛇Qishe
①大白花蛇:为蝮蛇科五步蛇。“诸蛇鼻向下,独此向上,背有花纹而色白,故名(白花蛇)”。以湖北蕲春产者为道地药材,故名“蕲蛇”,又名“大白花蛇”、“百步蛇”。②小白花蛇:为眼睛科银环蛇。因其体小,故名“小白花蛇”。又因其盘成园形如铜钱大,故名“金钱白花蛇”。性能、功效、应用与蕲蛇相似而力较强。煎服,3~4.5g;研粉吞服1~1.5g。
乌梢蛇Wushaoshe乌梢蛇功同白花蛇,而无毒,力缓,常作为白花蛇的代用品。
※木瓜Mugua为蔷薇科落叶灌木贴梗海棠和木瓜的成熟果实
※木瓜功效本品以安徽宣城产者为好,名“宣州木瓜”,“宣木瓜”。
木瓜【按语】木瓜性味酸温,能入肝脾,舒筋活络之要药。多用于腰膝酸痛,筋挛足痿;化湿和中之良品;又能治霍乱吐泻,转筋腿痛;且为脚气要药,盖亦化湿舒筋之效;还有消食之功,助脾之能。胃酸过多者不宜用内有郁热,小便短赤者忌用四、使用注意:
§2袪风湿热药本节药物多为辛苦寒,入肝脾肾经。以袪风除湿、通络止痛、清热消肿为主要作用。主要用于风湿热痹。
※秦艽Qinjiao为龙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秦艽、麻花秦艽、粗茎秦艽或小秦艽的根
※秦艽Qinjiao【处方用名】秦艽、西秦艽、左秦艽(洗净,晒干,切片用)
※秦艽Qinjiao【按语】1.秦艽味辛能散,祛风止痛,能治风湿痹痛,及外邪肢体酸痛,味苦能泄,清除虚热,能治骨蒸潮热以及小儿疳热诸症。虽为辛散之药,而性平质润,乃风中润剂也。2.秦艽诸家本草有谓其有清湿热、退黄疸之能,现临床应用之并不多见,似可存之以供研究者。
※防己Fangji为防己科多年生木质藤本植物粉防己(汉防己)或马兜铃科多年生缠绕草本植物广防己(木防己)的根
※防己Fangji【处方用名】汉防己、粉防己(长于利水,亦能祛风。洗净,晒干,切碎用)木防己、广防己(长于祛风,亦能利水。洗净,晒干,切碎用)
※防己Fangji【按语】1.防己为辛能散,功能祛风湿而通络,主治风湿痹痛之症;苦寒降泄,利水湿而消肿,能除水肿脚气之患。2.防己有汉、木二种,木防己性偏宣通经络,力善祛风止痛;汉防己性偏疏通水道,力善利水消肿,临床应用,当于区分。
※防己Fangji1、本品大苦大寒,易伤胃气;2、本品有汉防己与木防己之分。汉防己善走下焦,偏于利水消肿;木防己上行走外,偏于袪风止痛。3、国外报道,有人因长期服用含防己的减肥药而导致肾毒(主要为马兜铃酸)。
(尤宜于湿热偏胜者,症见骨节烦痛,屈伸不利)
豨莶草Xixiancao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豨莶、腺梗豨莶或毛梗豨莶的地上部分
豨莶草Xixiancao1.袪风湿,利关节——风湿痹痛,中风半身不遂。可单用,或与臭梧桐合用,如豨桐丸。2.〔清热〕解毒——热毒疮痈。
豨莶草补充1、治风湿痹痛、半身不遂宜制用,治热毒疮痈宜生用。2、现代研究,本品能降血压,可治高血压病。
豨莶草按语豨签草生用性味苦寒,祛风除湿是其本功,作用甚显,为人所赞,又能清热化湿以致皮肤湿痒。蒸制则转而为温,能强健筋骨,宜于瘫痪痿痹诸症。
络石藤Luoshiteng夹竹桃科常绿攀援木质藤本植物络石的带叶藤茎
络石藤Luoshiteng1.袪风通络——风湿热痹。本品性寒,尤宜于热痹。2.〔清热〕凉血〔利咽〕消肿——喉痹,痈肿。
络石藤文献《本草纲目》:「气味平和,其功主筋骨关节风热痈肿。」《要药分剂》:「络石之功,专于舒筋活络。凡病人筋脉拘挛,不易屈伸者,服之无不获效,不可忽之也。」
雷公藤Leigongteng为卫矛科植物雷公藤的全株
雷公藤功效1.祛风〔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风湿痹痛(顽痹、热痹)。本品有较强的袪风湿,活血通络之功,为治风湿顽痹要药;苦寒清热力强,消肿止痛功效显著,尤宜于关节红肿热痛、肿胀难消、晨僵、功能受限,甚至关节变形者。2.杀虫解毒——麻风、顽癣、湿疹、疥疮、疔疮肿毒等。
雷公藤补充①先煎。②内脏有器质性病变及白细胞减少者慎服;孕妇忌用。本品大毒,内服宜慎外用适量,捣烂或研末外敷、调擦,外敷不可超过半小时,否则起泡
§3袪风湿强筋骨药本节药物主入肝肾经,除袪风湿外,兼有一定的补肝肾、强筋骨的作用。主要用于风湿日久,肝肾虚损,腰膝酸软,脚弱无力等。
※桑寄生Sangjisheng【处方用名】桑寄生寄生杜寄生北寄生(洗净,晒干,切碎用)
五加皮Wujiapi【处方用名】五加皮、南五加皮(洗净,晒干,切碎用)五加皮有南、北之分。南五加皮长于袪风湿,补肝肾,强筋骨,无毒;北五加皮偏于利水〔消肿〕,有毒,《中国药典》以“香加皮”之名收入。
功效比较
祛风湿药复习提示一、祛风湿药有偏于祛风,有偏于散寒,有偏于胜湿,有偏于补肝肾强筋骨,需根据病情选用。二、对于风寒湿邪偏胜之症,应适当配合其它药物,如风胜者,可选解表药中具祛风作用者;寒胜者可选配祛寒药;湿胜者可选配利水胜湿药。三、由于风湿痹痛,每多夹有热邪、痰湿、瘀滞以及肝肾不足、气血亏损,故往往又需分别与清热药、活血祛瘀药、化痰药以及补益药配伍同用。四、风湿痹痛有偏于甚身半以上者,有偏于身半以下者,可选用相适应的药物。五、祛风湿药易于伤耗阴血,故阴血不足者需慎用。
祛风湿药学习要点1.掌握祛风湿药的含义、功效、主治及每节药物的性能特点。
祛风湿药学习要点2.掌握祛风湿药治疗痹证的特点行痹——威灵仙、蕲蛇痛痹——川乌着痹——木瓜热痹——秦艽、防己、雷公藤、络石藤顽痹——蕲蛇、雷公藤上半身痹痛——羌活下半身痹痛——独活肝肾不足兼有风湿者——桑寄生、五加皮
祛风湿药学习要点3、功效比较:独活与羌活、桑寄生与五加皮4、品种:防己——汉防己与木防己5、特殊功效:威灵仙——消骨鲠6、特殊用法:雷公藤——先煎7、处方用名:白花蛇——蕲蛇
祛风湿药物兼有功效安胎桑寄生利水防己、五加皮、路路通消食木瓜定惊蕲蛇、乌梢蛇清虚热秦艽治骨鲠威灵仙补肝肾桑寄生、五加皮、狗脊凉血消肿络石藤化湿和胃木瓜、蚕沙
21世纪教材中医内科学病因、病机学
中医内科学基础第一节病因学三因学说(一)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是外感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当人体内外环境失调时,感受六淫之邪即能发病。(二)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七情过激可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三)饮食人体营养的主要来源,若饮食不节或不洁、偏嗜等常能使脾胃纳化失调而致病。
(四)内生五邪即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内热)的统称,是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病理产物,同时又是致病因素。(五)痰饮主要是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所变生。痰粘稠而饮清稀,痰无处不到,症状多端,而饮则易停留空腔或组织疏松之处。(六)瘀血血脉中血液流行不畅、停滞,或离经之血停积体内,称之瘀血。气滞、气虚、血热、阴血不足、阳气不振以及外伤等产生。
(七)劳逸太过劳指劳累,逸指安逸。劳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逸包括长期既不劳动,也不运动,致使人体气血不畅,脾胃功能减弱,《内经》所说“久卧伤气”就是此意。(八)外伤枪弹伤、金刃伤、跌打损伤、持重努伤、烧烫伤、冻伤、虫兽伤、食物中毒、药物中毒等,这些因素不仅能引起外科病证,而且能使脏腑功能失调,导致内科病症。
中医内科学基础第二节病机学《伤寒杂病论》提出“六经辨伤寒,脏腑辨杂病”的方法,开创了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的先导。温病学说的发展,提出和完善了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一、脏腑病机、病证的基本概念脏腑病机,是探讨疾病发生演变过程中脏腑功能活动病理变化的机制。脏腑病证,是脏腑病机变化反映于临床的不同证候。
心之病理机制如下图示意;禀赋不足心气虚弱心阳虚心神不足虚证病因病后失养心血亏虚心阴虚劳心过度脾虚湿困停痰留饮阻遏心阳思则气结化火生痰痰火上扰,蒙蔽心包实证痹证日久血淤血脉淤阻内舍于心病证范围:主要有心悸、心痛、健忘、失眠、癫狂、昏迷、舌疮、等。
附:小肠小肠之病,多因饮食失节、损伤脾胃下传而引起。小肠与心互为表里;故心亦移热于小肠。一旦小肠为病,其病理表现主要为浊清不分,转输障碍,症见小便不利、大便泄泻,临床上可分为虚寒、实热、气痛三证。
肝病的病机如下图示意:肝火上炎化火上冲情志所伤肝气郁结肝阳妄动实证血行不畅血脉淤阻病因寒邪侵袭寒滞肝脉经气失宣肝阴不足肾阴亏虚肝失濡养虚症虚阳上扰病证范围:肝与胆的病理变化,反映于临床上,主要有中风、眩晕、头痛、痉、痫、昏厥、积聚、耳鸣、惊恐、不寐、麻木、震颤等病证。
附:胆胆因寄附于肝,禀春生之气,其性刚直,故在病理情况下,多现阳亢火旺之证。火热可灼津成痰,故胆病又多兼痰证。痰火郁遏,常扰心脾,故辨证施治时,既要泻胆化痰,又要清心安神。
脾脏发病机制如下图示意:饮食不节湿热内蕴湿浊困脾实证病因外感寒湿寒湿内停素体虚弱中气不足病后失调运化无权虚证思虑劳倦脾阳虚衰病证范围:临床常见的脾胃病证有泄泻、霍乱、黄疸、胃脘痛、呕吐、呃逆、水肿、鼓胀、痰饮、吐血、便血等。
附:胃胃为水谷之海,凡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冷热不适,都能影响胃的功能,发生病变。胃为燥土,故性喜润恶燥,所以一般以食结郁热、口渴便秘等燥热之证皆属于胃。胃主受纳,所以临床常以呕吐为胃病之主证。
肺病病机如下图示意:劳伤过度肺气亏虚虚证病因痨虫侵袭阴津亏耗外感寒邪肺气不宣风热上受肺失清肃实证感受外邪肺不布津痰浊阻肺肺系的疾病,临床上常见者有感冒、咳嗽、哮喘、肺痈、肺痨、咳血、失音、衄血、胸痛等。
附:大肠大肠为“传导之官”,所以大肠的病理主要表现在大便异常方面,特别是大便秘结。一切热证,均可灼伤津液而便秘;肺脏清肃之气不能下降,也能发生便秘;肾水不足,肠中津液缺乏,所以造成大便秘结。脾胃虚弱,运化失健,也可影响大肠,而致传导功能失常。
肾病病机如下图示意:禀赋虚弱肾气不固久病失养肾气亏损肾不纳气阳虚病因肾阳不足肾虚水泛劳倦过度肾阴不足淫欲不节肾阴亏虚阴虚火旺肾脏疾病常见症状:水肿淋证癃闭腰痛咳喘遗精阴虚
附:膀胱膀胱既有化气行水功能,故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气化无权,癃闭,小便不利、频数、失禁等。肾主水液,与膀胱互为表里,肾气不化必影响膀胱气化,此为膀胱虚证的主要病机。至于膀胱实热证,系由他脏移热或本腑湿热壅结而成。
二、气血病机、病证基本概念(-)气《素问》所谓“百病皆生于气”。气来源于脾肾,升降出入治节于肺,升发疏泄于肝,统血贯脉而周行于心。外感疾病,风寒外束,肺气失宣,而为咳嗽;风热内炽,肺失肃降,见咳黄痰;热扰心包,心气逆乱,神昏惊厥;湿浊阻遏,在肺则气机壅塞而喘逆吐涎,在脾则清气不升而见泄泻。内伤之病,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劳则气耗,思则气结。见劳倦、饮食和情志所伤亦与气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病因
气病证候(1)气虚:劳伤过度,久病失养而耗伤元气者。表现: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自汗,心悸怔忡,头晕耳鸣,倦怠乏力,食少,小便清或频,脉虚弱或虚大等。气虚易下陷,久病阳亦虚,故脱肛及子宫脱出等,亦属气虚范畴。(2)气实:痰火、食滞、湿热、郁结,外感治疗不当表现:胸闷脘痞,痰多喘满,气粗,腹胀,大便秘结,脉弦滑或弦数等。气实易化火,故有“气有余便是火”之说。
(二)血血来源于水谷之精气,通过脾胃的生化输布,注之于脉,化而为血。血与肾的关系也极为密切,精血互生,故有“肾为水脏,主藏精而化血”之说。血的功能主要是充润营养全身。目之视,足之步,掌之握,指之摄,皮肤的感觉,五脏六腑功能之协调,无不赖血之营养。血液所以能循行脉中,气的功能亦密切相关。因血属阴,赖阳气以运行,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脱则血失,故有“血随气行,气为血帅”之说。血病的表现一般分为出血、血瘀、血虚。
三、风火湿疫病机、病证的基本概念(—)风风有内外之分。外风为六淫病毒之一;内风阳气所化,火热炽盛、肝阳偏亢、阴血亏虚。外风:病起急骤,身热而渴,或兼咳嗽,肢体酸痛,或骨节红肿,游走不定,或皮肤出现风疹作痒,或口歪舌强等。风、寒、湿。风为阳邪,其性善行数变,故侵犯经络骨节,其痛多游走流窜而无定处。内风:多系肝阳肝火、阴血亏虚所产生,或因情志、起居、饮食失节而诱发,根据病情轻重不同,多有头目眩晕,抽搐震颤,癫狂,或卒中,口眼喁斜、语言謇涩,半身不遂等。肝风内动、热极生风、血虚生风。
(二)火在生理状态下,人体脏腑活动赖水谷之气以营养,从而生火生热以为用;反过来,人体又赖此火热之能以腐熟水谷、化生精气而维持生命,这种火称之为“少火”。病理状态下,精血耗伤,脏腑功能失常,阴阳失其相对平衡,因脏腑阳偏亢所生之火称为“壮火”,是反常之邪火,能伤人正气而致病,即《内经》所谓“壮火食气,少火生气”。言少火为正常之火,物赖以生;壮火为反常之火,物因以耗。实火感受火热,或它邪化火而成;虚火则是脏腑病理变化病症,多由气血失调,精血亏耗而生。
(三)湿湿为阴邪,得温则化,得阳则宣。但湿邪性粘腻而滞,故不易速去,常反复经久不已。外湿:与气候环境有关,如阴雨连绵,或久处雾露潮湿,均易发生湿病;脾胃素弱,也容易感受外湿。临床表现多有身重体酸,关节疼痛,甚者屈伸不利,难以转侧,其痛常限于一处不移,苔白微腻,脉濡缓等。内湿:内湿之证,皆与脾胃有关,脾胃症状为主,口淡乏味而腻,食欲不振,或食而不多,胸脘痞闷,嗳气泄泻,肢软无力,头痛身重,苔白厚雨腻,脉濡弱等。
(四)痰痰和饮病理变化的产物,“积水成饮,饮凝成痰。”水、饮、痰三者的区别即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更清者为水。痰饮之产生,与脾、肺、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从发病部位而言,饮多见于胸腹四肢,故与脾胃关系较为密切。痰之为病,全身各处均可出现,与五脏之病均有关系。张景岳说:“饮惟停积肠胃,而痰则无处不到。水谷不化而停为饮者,其病全由脾胃;无处不到而化为痰者,凡五脏之伤,皆能致之。”
21世纪教材中医内科学治疗学
第四节治疗学一、治疗原则治疗原则,即治疗疾病的法则。其内容可概括为整体论治、治病求本、动中施治、医护结合和八法运用等。(一)整体论治由于人体的脏腑、经络以及形体诸窍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同时又与自然界保持密切联系。从调理整体达到治疗局部病变的目的。治疗中采取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方法,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二)治病求本治病求本,是指对发病的根本原因予以治疗。“本”和“标”是相对而言的,就正邪而言,正气是本,邪气是标;就疾病先后而育,旧病、原发病是本,新病、续发病是标。
正治:是逆其证候形之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为逆治。反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从治。如“热因热用”治疗真寒假热证,“寒因寒用”治疗真热假寒证,“塞因塞用”治疗真与假实证,“通因通用”治疗真实假虚证等。治标与治本:“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及标本并重或标本同治的原则。扶正:即是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此法则适用于疾病发展过程中,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而邪气不盛的虚证。祛邪:即是用泻实之法祛除病邪,从而达到邪祛正安。此法则适用于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而正气不衰的实证。
预防为主:预防,是指采用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其内容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动中施治动中施治疾病发生以后,则有好转或加重的变化,因此,必须用发展的观点、动态的观点进行观察和处理。在临证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常法、主方,而且应该随病情的变化进行治法乃至方药的加减增损,不应于在治疗中用一法一方守到底。医护结合疾病的治疗效果与调护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加强精神、饮食起居、服药等方面的护理,至关重要。在临床上,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在辨证施治的同时,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可以提高疗效。
(五)八法运用八法,指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汗法是开泄肌腠,逐邪外出的一种治法。适用范围:汗法除适用于一般外感初期外,还适用于水肿和疮疡的初期以及斑疹将透的阶段吐法是病邪或有毒物,是指从口涌吐而出治法。适用范围:吐法适用于痰涎壅盛,食积胃脘不化,恶心欲呕,或误食毒物尚留胃中等疾病。下法是攻逐体内积滞、通泄大便治法。适用范围:常用于邪在肠胃,燥屎内结,热结于丧,以及水结、蓄血、痰滞、虫积等疾。
和法祛邪而扶正,达到祛邪而不伤正的和解治法。适用范围:此法运用范围很广,如少阳证、太阳少阳及少阳阳明合病,肝胃不和,肝郁所致的月经不调,肝木乘土的腹痛泄泻等。温法祛除寒邪和补益阳气治法,作用回阳救逆,温中散寒,从而达到补益阳气而祛邪治病的目的。温法适用于寒邡留滞或由热证转变为寒证的疾病。清法退热降火、保津除烦止渴适用范围热有在气分、在营血的不同,故具体治法包括:辛凉清热,苦寒清热,清营透热,咸寒清热,养阴清热和清热开窍等。补法补益人体阴阳气血之不足,或补益脏腑虚损的适用范围:适用于正气不足、体力虚弱的病人,如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及正气虚弱而无力逐邪者。
二、治疗方法(-)内治法汤:散:丸:膏:丹:酒:注射液(二)外治法贴、涂 、敷、熨、熏、浸、洗、蒸、扑法、填法、导法以上,就内科临床常用的内治法和外治法作一简要介绍,正确使用、积极推广这些方法,定会提高治疗的效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4新员工考勤制度培训课件PPT.ppt
- 最新4投机与套利策略课件PPT.ppt
- 最新4第四章-水与园林植物课稿课件PPT.ppt
- 最新4第一章-建筑制图教材课件课件PPT.ppt
- 最新4章重要性与审计风险课件PPT.ppt
- 最新4蚯蚓课件PPT.ppt
- 最新4管道施工解析课件PPT.ppt
- 最新4静定刚架3课件PPT.ppt
- 最新4补体系统安2版课件PPT.ppt
- 最新5-25永久性人工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课件PPT.ppt
- 最新5-1正常超声心动图课件PPT.ppt
- 最新5-1夏季养生课件PPT.ppt
- 最新5-FU及其衍生物课件PPT.ppt
- 最新5-5-定积分在几何学上的应用课件PPT.ppt
- 最新5-2:相贯体的三视图绘制(精)课件PPT.ppt
- 最新5.1-圆的周长课件PPT.ppt
- 最新5.1.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课件PPT.ppt
- 最新5.1.2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课件PPT.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