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1 MB
- 2022-04-29 14:37:35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微生物遗传变异和育种
变异(variation):生物体在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遗传物质的结构或数量发生改变。饰变(modification):指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改变而只发生在转录、转译水平上的表型变化。特点是:
细菌的变异现象形态、结构变异毒力变异耐药性变异菌落变异
毒力变异增强β棒状噬菌体白喉棒状杆菌获得白喉毒素减弱胆汁、甘油、马铃薯培养基牛分枝杆菌卡介苗13年(230代)
耐药性变异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有敏感变成耐药的变异称为耐药性变异。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些细菌还同时耐受多种抗菌药物,即多重耐药性,甚至产生药物依赖性。含链霉素培基痢疾杆菌依链株长期培养
菌落变异在陈旧培养基中长期培养光滑型菌落粗糙型菌落 S R原因:失去LPS的特异多糖
凡游离于原核生物核基因组之外,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小型共价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分子.分子量约为2—100×106D.携带1—100个基因,一个菌细胞可有一至数十个质粒。Structureofabacteriumhighlightingthebacterialplasmid.三、原核生物的质粒
2质粒的特点:1、可以在细胞质中独立于染色体之外(即以游离状态)存在,也可以插入到染色体上以附加体(某些可以与染色体发生整合与脱离的质粒)的形式存在;2、在细胞分裂时,可以不依赖于细菌染色体而独立进行自我复制,也可以插入到细菌染色体中与染色体一道进行复制;3、质粒可以通过转化、转导或接合作用而由一个细胞转移到另一个细胞,使两个细胞都成为带有质粒的细胞;4、质粒对于细胞生存并不是必要的。
存在范围:很多细菌如E.coli、Shigella、S.aureus、Streptococcuslactis、根癌土壤杆菌等制备:包括增殖、裂解细胞、分离质粒与染色体和蛋白质等成分、去除RNA和蛋白质等步骤。鉴定:电镜观察、电泳、密度梯度离心、限制性酶切图谱等方法
3质粒的种类:1、大肠杆菌的F因子2、细菌抗药质粒(R因子)3、大肠杆菌素质粒(Col因子)4、Ti质粒5、降解质粒6、毒性质粒
4.1F–因子(fertilityfactor):又称致育因子或性因子,62×106Dalton,94.5kb,相当于核染色体DNA2%的环状双链DNA,足以编码94个中等大小多肽,含有与质粒复制和转移有关的许多基因和一些转座因子(可以整合到宿主核染色体上的一定部位)。决定性别(F+-雄性;F--雌性)。
tra基因编码性纤毛蛋白;IS2和IS3为插入序列;Tn1000为转座子。插入序列只携带与其转座相关的基因,编码特殊的酶和调节蛋白,不给与细菌表型特征,但其插入会影响读码。转座子携带有能赋予宿主某种遗传特性的基因。
R因子由相连的两个DNA片段组成,即抗性转移因子(resistencetransforfactor,RTF)和抗性决定R因子(r-determinant)。RTF为分子量约为11×106Dalton,控制质粒拷贝数及复制和转移。抗性决定因子大小不固定,从几百万到100×106Dalton以上。其上带有各种抗生素的抗性基因。4.2R因子(resistencefactor)
产大肠杆菌素因子。大肠杆菌素是由E.coli的某些菌株所分泌的细菌素,能通过抑制复制、转录、转译或能量代谢等而专一地杀死其它肠道细菌。其分子量约4×104~8×104Dalton。大肠杆菌素都是由Col因子编码的。凡带Col因子的菌株,由于质粒本身编码一种免疫蛋白,从而对大肠杆菌素有免疫作用,不受其伤害。4.3Col因子(colicinogenicfactor)
即诱癌质粒。存在于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tumefaciens)中,可引起许多双子叶植物的根癌。当细菌侵入植物细胞中后,在其细胞中溶解,把细菌的DNA释放到植物细胞中。这时,含有复制基因的Ti质粒的T-DNA小片段与植物细胞中的核染色体发生整合,合成正常植株所没有的冠瘿碱类,破坏控制细胞分裂的激素调节系统,从而使它转变成癌细胞。4.4Ti质粒(tumorinducingplasmid)
农杆菌限制性酶内切及DNA连接外源基因DNA/CDNA转入培养的植物细胞插入新基因的DNA重建植物体表现出新性状的植株农杆菌Ti质粒转化植物的技术
Ti质粒长200kb,是一个大型质粒。当前,Ti质粒已成为植物遗传工程研究中的重要载体。一些具有重要性状的外源基因可借DNA重组技术设法插入到Ti质粒中,并进一步使之整合到植物染色体上,以改变该植物的遗传性,达到培育植物优良品种的目的。
降解质粒:具有分解多种特殊有机化合物能力的因子。如分解甲苯的TOL质粒。毒性质粒:携带编码产生毒素基因的质粒,如苏云金杆菌中编码内毒素的质粒,Col质粒也是毒性质粒。
第二节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基因突变(mutation):生物体在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遗传物质的结构或数量发生改变。突变体(mutant):发生了突变的微生物细胞或菌株。野生型(wildtype):从自然界分离到的任何微生物在其发生突变前的原始菌株。
依表型的改变分为:营养缺陷型——因突变而丧失产生某种生物合成酶的能力,并因而成为必须在培养基中添加某种物质才能生长的突变类型。抗性突变型——因突变而产生了对某种化学药物或致死物理因子的抗性。条件致死突变型——突变后在某种条件下可正常生长繁殖,而在另一条件下却无法生长繁殖的突变型。形态突变型——由突变引起的个体或菌落形态的变异。抗原突变型——因突变而引起的抗原结构发生改变产量突变型——通过基因突变而产生的在代谢产物产量上明显有别于原始菌株的突变株。(一)基因突变的类型
★按是否比较容易、迅速地分离到发生突变的细胞来分:选择性突变株(selectivemutant):具有选择标记(如营养缺陷型、抗性突变型、条件致死突变型),只要选择适当的环境条件,如培养基、温度、pH值等,就比较容易检出和分离到。非选择性突变株(non-selectivemutant):无选择标记(如产量突变型、抗原突变型、形态突变型),能鉴别这种突变体的惟一方法是检查大量菌落并找出差异。
定义:每一细胞在每一世代中发生某一性状突变的几率。突变率为10–8是指该细胞在一亿次细胞分裂中,会发生一次突变。突变率也可以用每一单位群体在每一世代中产生突变株(mutant,即突变型)的数目来表示。如一个含108个细胞的群体,当其分裂为2×108个细胞时,平均发生一次突变的突变率也是10–8。(二)突变率
突变率=突变细胞数/分裂前群体细胞数突变是独立的。某一基因发生突变不会影响其它基因的突变率。在同一个细胞中同时发生两个基因突变的几率是极低的,因为双重突变型的几率只是各个突变几率的乘积。由于突变的几率一般都极低,因此,必须采用检出选择性突变株的手段,尤其是采用检出营养缺陷型的恢复突变株(backmutant或reversemutant)或抗性突变株特别是抗药性突变株的方法来加以确定。
若干细菌某一性状的自发突变率菌名突变性状突变率E.coli抗T1噬菌体3×10–8E.coli抗T3噬菌体1×10–7E.coli不发酵乳糖1×10–10E.coli抗紫外线1×10–5Staphylococcusaureus抗青霉素1×10–7S.aureus抗链霉素1×10–9Salmonellatyphi抗25g/L链霉素1×10–6Bacillusmegaterium抗异烟肼5×10–5
(三)突变的特点不对应性:突变的性状与突变原因之间无直接的对应关系。自发性:突变可以在没有人为诱变因素处理下自发地产生。稀有性:突变率低且稳定。独立性:各种突变独立发生,不会互相影响。可诱发性:诱变剂可提高突变率。稳定性:变异性状稳定可遗传。可逆性:从原始的野生型基因到变异株的突变称为正向突变,从突变株回到野生型的过程则称为回复突变。
(四)基因突变的自发性和不对应性的证明在各种基因突变中,抗性突变最为常见。但在过去相当长时间内对这种抗性产生的原因争论十分激烈。一种观点认为,突变是通过适应而发生的,即各种突变是由其环境(指其中所含的抵抗对象)诱发出来的,并认为这就是“定向变异”,也有人称它为“驯化”或“驯养”。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基因突变是自发的,且与环境是不相对的。从1943年起,经过几个严密而巧妙的实验设计,主要攻克了检出在接触抗性因子前已产生的自发突变株的难题,终于解决了这场纷争。
平板影印培养试验(replicaplating)1952年,J.Lederberg夫妇的论文《平板影印培养法和细菌突变株的间接选择》,更好地证明了微生物的抗药性是在未接触药物前自发地产生的,这一突变与相应药物环境毫不相干。平板影印培养法,是一种能达到在一系列培养皿的相同位置上出现相同遗传型菌落的接种培养方法:把长有许多菌落的母种培养皿倒置于包有灭菌丝绒布的木质圆柱印章上,使其沾上来自平板上的菌落。然后可把这一“印章”上的菌落一一接种到不同的选择性培养基平板上。待这些平板培养后,对各平板相同位置上的菌落作对比后,就可选出适当的突变型菌株。因此,通过影印培养法,就可以从在非选择性条件下生长的细菌群体中,分离出各种类型的突变株。
平板影印培养法在根本未接触过任何一点链霉素的情况下,就可以筛选到大量抗链霉素的突变株,充分说明了突变是自发产生的,链霉素只是起到了一种检出作用。平板影印培养不仅在微生物遗传理论的研究中有重要应用,而且在育种时间和其它研究中均有应用,值得很好地领会。
第三节细菌的基因转移和重组结合(conjugation):两个细菌通过性菌毛沟通,将质粒上的遗传物质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的过程。转导(transduction):通过完全缺陷或部分缺陷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转化(transformation):受体细胞从外界直接吸收来自供体细胞的遗传物质(DNA片段或质粒DNA),从而引起生物遗传性状的改变。
带上宿主染色体的遗传因子
转化(transformation):受体细胞从外界直接吸收来自供体细胞的遗传物质(DNA片段或质粒DNA),从而引起生物遗传性状的改变。转化子:经转化后出现了供体性状的受体细胞。转化因子:有转化活性的外来DNA片段。感受态:细菌能从周围环境中吸收DNA分子进行转化的生理状态。
,交换重组感受态:促进自溶素的表达,使细胞表面的DNA结合蛋白和核酸酶裸露出来,从而使其能与外源DNA结合并对DNA进行切割,只有一条链能与特异蛋白结合进入细胞。另一条链被核酸酶降解,产生的能量用于核酸链的进入。
转导(transduction):通过完全缺陷或部分缺陷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转导子:通过转导获得供体细胞部分遗传性状的重组受体细胞。转导噬菌体(转导颗粒):携带供体部分遗传物质的噬菌体。仅含有供体DNA的称为完全缺陷噬菌体;同时含有供体DNA和噬菌体DNA的称为部分缺陷噬菌体。
转导方式普遍性转导:转导噬菌体可携带供体基因组中的任何一部分染色体片段,在感染受体时,所有转导基因都能以相同的频率转移,使受体获得这部分遗传性状。局限性转导:当某一溶源菌群经诱导后,其中极少数原噬菌体从宿主染色体脱落时产生错误切割,从而把宿主的某些基因整合到噬菌体的基因组上,当这样的噬菌体侵染另一宿主菌时,使受体菌获得了这部分的遗传性状。
1952,Zinder和Lederberg,鼠伤寒沙门氏菌。
普遍性转导的机制
缺陷性半乳糖转导噬菌体缺陷性生物素转导噬菌体
第四章微生物的诱变诱变剂(mutagen):凡能提高突变率的任何理化因子,就称为诱变剂。种类:诱变剂的种类很多,作用方式多样。即使是同一种诱变剂,也常有几种作用方式。按照遗传物质结构变化的特点讨论几种有代表性的诱变剂的作用机制。
(1)碱基置换(substitution)定义:对DNA来说,碱基的置换属于一种染色体的微小损伤(microlesion),一般也称点突变(pointmutation)。它只涉及一对碱基被另一对碱基所置换。分类:转换(transition),即DNA链中的一个嘌呤被另一个嘌呤或是一个嘧啶被另一个嘧啶所置换;颠换(transversion),即一个嘌呤被一个嘧啶,或是一个嘧啶被一个嘌呤所置换。对某一具体诱变剂来说,即可同时引起转换与颠换,也可只具其中的一种功能。根据化学诱变剂是直接还是间接地引起置换,可把置换的机制分成以下两类来讨论。
★直接引起置换的诱变剂定义:一类可直接与核酸的碱基发生化学反应的诱变剂,不论在机体内或是在离体条件下均有作用。种类:很多。例如亚硝酸、羟胺和各种烷化剂(硫酸二乙酯,甲基磺酸乙酯,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N-甲基-N-亚硝基脲,乙烯亚胺,环氧乙酸,氮芥等)。作用:它们可与一个或几个核苷酸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引起DNA复制时碱基配对的转换,并进一步使微生物发生变异。
亚硝酸可以使碱基发生氧化脱氨作用。HNO2胞嘧啶(C)尿嘧啶(U)HNO2腺嘌呤(A)次黄嘌呤(H)HNO2鸟嘌呤(G)黄嘌呤(X)这些反应及形成物均可在DNA复制中产生影响,主要是使碱基对发生转换。碱基转换的分子机制——以亚硝酸为例腺嘌呤A=胸腺嘧啶T鸟嘌呤G=胞嘧啶C
这类诱变剂主要是一些碱基类似物,如:5-溴尿嘧啶(5-BU)和5-氨基尿嘧啶(5—AU)、叠氮胸腺嘧啶(AIT)等等;作用方式:通过活细胞的代谢活动参入到DNA分子中,主要是在DNA复制时碱基类似物插入DNA中,引起碱基对配对错误,造成碱基置换。以5-溴尿嘧啶(5-BU)为例:5-BU是胸腺嘧啶(T)的类似物,酮式的5-BU可以和A配对,烯醇式的5-BU可以和G配对,在DNA分子复制的过程中,由于5-BU的插入和互变异构导致碱基置换。★间接引起置换的诱变剂
5-BU引起的转换
5-BU引起的转换从上图中,还可以看到5-BU的掺入引起的G┇C回复到A׃T的过程。通过这两个图示,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同一种诱变剂既可造成正向突变,又可使它产生回复突变的原因了。也可以知道,为什么像5-BU这类代谢类似物只有对正在进行新陈代谢和繁殖着的微生物才起作用,而对休止细胞、游离的噬菌体粒子或离体的DNA分子却不起作用。
(2)移码突变frame-shiftmutation或phase-shiftmutation,指诱变剂使DNA分子中增加(插入)或缺失一个或少数几个核苷酸,从而使该部位后面的全部遗传密码发生转录和转译错误的一类突变。由移码突变所产生的突变株,称为移码突变株(frame-shiftmutant)。与染色体畸变相比,移码突变也只能算是DNA分子的微小损伤。
图8-14——能诱发移码突变的几种代表性化合物引起移码突变的诱变剂:主要是吖啶类染料,如吖啶黄、吖啶橙等等。这类化合物都是平面型的三环分子,它们的结构与一个嘌呤—嘧啶对十分相似。
丫啶类化合物的诱变机制:至今还不很清楚。有人认为,由于它们是一种平面型三环分子,结构与一个嘌呤–嘧啶对十分相似,故能嵌入两个相邻DNA碱基对之间,造成双螺旋的部分解开(两个碱基对原来相距0.34nm,当嵌入一个丫啶分子时,就变成0.68nm),从而在DNA复制过程中,会使链上增添或缺失一个碱基,结果就引起了移码突变。
丫啶类化合物诱发的移码突变及其回复突变图示:
(3)染色体畸变(chromosomalaberration)某些理化因子,如X射线等的辐射及烷化剂、亚硝酸等,除了能引起点突变外,还会引起DNA的大损伤(macrolesion)——染色体畸变,它包括:染色体结构上的变化:缺失(deletion)重复(duplication)易位(translocation)倒位(inversion)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痉证
痉证是指筋脉失养或热甚风动所引起的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瘈疭即抽搐。《张氏医通·瘈疭》“瘈者,筋脉拘急也,疭者,筋脉弛纵也。”《温病条辨·痉病瘈疭总论》“痉者,强直之谓,后人所谓角弓反张,古人所谓痉也。瘈者,蠕动引缩之谓,后人所谓抽掣,搐搦,古人所谓瘈也”
首见《内经》,与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有密切关系。《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灵枢·经筋》:“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灵枢·热病》:"热而痉者死。"
《金匮要略》将表实无汗与表虚有汗分为刚痉、柔痉,还提出----误治致痉,即表证过汗、风病误下复发汗、疮家误汗等----津液受伤,筋脉失养。
《痉湿暍病脉证治》“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夹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金匮要略》:瓜萎桂枝汤、葛根汤、大承气汤治疗痉证的主方。大承气汤----温病学派治疗"热甚致痉"先导。
唐•孙思邈《千金方》首提“新产妇人及金疮血脉虚竭,小儿脐风”致痉。明代•张景岳----阴虚精血亏损《景岳全书·杂证谟·痉证》“凡属阴虚血少之辈,不能养营筋脉,以致抽孪僵仆者,皆是此证。”
清代温病学说----提出“热极生风,热甚津伤”----病因学说更趋完善。《临证指南医案》“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倘精液有亏,肝阴不足,血燥生热,热则风阳上升,窍络阻塞,头目不清,眩晕跌仆,甚则瘈疭厥矣。”
《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证,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张,此湿热侵入经络脉隧中。”“木旺由于水亏,故得引火生风,反焚其木,以致痉厥。”
王清任----气虚血瘀。《医林改错·论抽风不是风》云:“殊不知项背反张,四肢抽搐,手足握固,乃气虚不固肢体也……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
病因病机肝主筋,主藏血,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热动肝风水不涵木,风阳内动,血虚肝失滋养,虚风内动,邪壅经脉-----筋脉拘急,项背强急,甚至角弓反张。
病因--外感与内伤。外感--风、寒、湿、热,邪壅经脉,或热盛风动而致痉;内伤--热甚于里,热极生风消灼津液,阴虚风动气血亏虚,筋脉失养病久入络,瘀血内阻。
1.邪壅经脉起居不慎,卫表不固,风寒湿热之邪外袭,邪壅经脉,致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拘急而成痉。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痉病总论》“脉者,人之正气正血所行之道路也,杂错于邪风、邪湿、邪寒,则脉行之道路必阻塞壅滞,而拘急痉挛之证见矣。”
2.热甚风动外感热邪,或热从内生,邪热炽盛引动肝风,肝风内动,风火相煽则筋脉拘急而发为痉;或邪热内结阳明,阳明腑实,热极生风,或热甚津伤,筋脉失养致筋脉拘急而发为痉;
《临证指南医案.痉厥》“五液劫尽,阳气与内风鸱张,遂变为痉。”《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发痉撮空,神昏谵妄,舌苔干黄起刺,或转黑色,大便不通者,热邪内结阳明。”
或邪热内陷,入营入血,上扰神明,闭塞经脉,致使神昏,筋脉拘急发为痉。《温病条辩》“痉厥神昏,舌短,烦躁,手少阴证未罢”。
3.阴虚血少素体阴虚血少失血过多,汗、吐、下太过-----致阴虚血少,虚风内动筋脉失养而致痉。《金匮要略心典》“亦有亡血竭气,损伤阴阳,而病变成痉者……阴阳既衰,筋脉失其濡养,而强直不柔矣。”
4.瘀血内阻久病不愈,气血耗伤,血行不畅,瘀血内阻。外伤致瘀血内阻,筋脉为之失养而发为痉。
《医林改错·论抽风不是风》"因见其病发之时,项背反张,两目天吊,口噤不开,口流涎沫,咽喉痰声,昏沉不省人事,以为中风无疑。殊不知项背反张,四肢抽搐,手足握固,乃气虚不固肢体也;两目天吊,口噤不开乃气虚不上升也……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
痉证--筋脉病,基本病机:筋脉失养与热甚风动。筋脉失养-邪阻经脉阴虚血少热甚伤阴。热甚风动-热邪致肝风;热结阳明,阳明腑实;邪热内陷营血。
诊断1.起病突然,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特征。2.外感--起病前多有恶寒发热、头痛等症状;
内伤--常有素体虚弱,反复发作抽搐史,或有失血过多史,或有汗、吐、下太过史等。3.血常规、生化、脑脊液检查,头颅CT、MRI等
鉴别诊断1.痫病痫病反复发作性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股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喉中发出猪羊样叫声,移时自行苏醒,醒后如常人。痉证无上述特征,一般不会自行恢复,即使能暂时缓解,亦多有发热、头痛等症状存在。
2.厥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厥冷,移动时苏醒,或一厥不起为特征无四股抽搐和项背强急等症状
3.子痫特征:发生在妊娠中后期,或围生期,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抽搐,牙关紧闭,两目上视,口吐涎沫伴随症:发作前有眩晕、头痛、下肢浮肿、高血压、蛋白尿等症状。
4.破伤风外伤后创口不洁,感受风毒而成,常在外伤后4~14天出现恶寒发热,苦笑面容,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此为典型的痉证。有明显的外伤史,本病常在外科学中介绍。
辨证论治辨证要点1.辨外感与内伤外感--常有恶寒发热、头痛、脉浮等表证,即使热邪直中,虽无恶寒,但必有发热。内伤--无恶寒、发热等表证。
2.辨虚实外感及热甚致痉者,抽搐多强劲有力,属实证;素体虚弱、失血、失津过多或久病入络者,抽搐无力,多属虚证,或虚实夹杂。
治疗原则急则治其标,应首先止痉。风寒湿热----祛风散寒,除湿清热;肝风内动----平肝潜阳、熄风镇痉;阳明热盛----通腑泄热,急下存阴;
热入营血----清热凉血,开窍止痉;瘀血----活血化瘀,通窍止痉;阴虚血少----滋阴养血;虚实夹杂----根据虚实的轻重主次,或补虚为主,或祛邪为主,或标本兼顾。
分证论治1.邪壅经脉主症:项背强急,四肢抽搐,口噤不开。兼次症:头痛恶寒发热,股体酸重,无汗。舌象: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象:浮紧或濡数。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方药:羌活胜湿汤。羌活、独活、防风祛风胜湿;川芎、藁本、蔓荆子散风寒、止头痛;甘草调和诸药。----祛风散寒、除湿通络,邪祛络通则痉止。
寒邪偏盛恶寒重,无汗者--解肌发汗--葛根汤。葛根解肌养筋,以舒拘急;麻黄、桂枝解表散寒;白芍、甘草益阴缓急;生姜、大枣调和营卫。
暑温犯卫--身热无汗,微恶风寒,头痛呕吐,项背强急,筋脉拘急,苔薄黄,脉濡数----清暑解表,芳香化湿--新加香薷饮加藿香、佩兰、荷叶、苡仁等,新加香薷饮清暑解表,藿香、佩兰、荷叶、苡仁等芳香化湿。
湿热入侵--身热不扬,筋脉拘急,胸脘痞闷,渴不欲饮,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清热化湿,舒筋通络--三仁汤加地龙、丝瓜络、威灵仙等。三仁汤清热利湿、宣化畅中;地龙、丝瓜络、威灵仙、生苡仁舒筋通络。
2.肝经热盛主症:项背强急,四股抽搐,口噤啮齿,甚则角弓反张。兼次症:高热头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眩晕,面红目赤。舌象:舌质红,苔黄或少苔。脉象:弦数或弦细数。
治法:清肝泻火,熄风潜阳。方药:羚角钩藤汤。羚羊角、钩藤、桑叶、菊花清肝熄风止痉;川贝、竹茹清热化痰,茯神宁神定志;白芍、生地、甘草酸甘化阴以缓肝急。可酌加黄苓、栀子、黄连以清肝泻火;加全蝎、蜈蚣以祛风止痉;加石决明、牡蛎以潜阳。
3.阳明热盛主症:项背强急,四肢抽撞,甚则角弓反张。兼次症:壮热,汗出,口渴引饮。舌象:舌质红,苔黄燥或焦黑。脉象:洪数。
治法:清胃泄热,熄风止痉。方药:白虎汤加味。生石膏清泄阳明经之火热;知母清热养阴,助石膏以清阳明热盛;粳米、甘草和胃养阴。可酌加羚羊角、钩藤以清肝熄风止痉。
腹胀满,大便秘结--阳明腑实--通腑泄热,急下存阴--增液承气汤。大黄、芒硝通腑泄热以存阴;玄参、麦冬、生地黄养阴清热以增液。
腹胀坚满疼痛,屎水旁流,秽臭,舌苔焦黑--阳明腑实,热结旁流--大承气汤,峻下阳明热结以保存阴津。
4.心营热盛主症: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兼次症:头痛,呕吐,高热,神昏,谵语,皮肤紫斑或瘀点,夜热早凉。舌象:舌质红绛,少苔或剥苔。脉象:细数。
治法:清心凉营,开窍止痉。方药:清营汤送服安宫牛黄丸。犀角(水牛角代)清心凉血解毒;竹叶心、连翘、黄连清心泄热;生地黄、麦冬、玄参、丹参凉血活血,滋阴清热。
酌加羚羊角、钩藤以清肝熄风止痉。安宫牛黄丸清热解毒,开窍止痉。两方合而有清心凉营,开窍止痉之功。
5.阴虚风动主症:项背强急,四肢抽搐无力。兼次症:头晕目眩,面色潮红,五心烦热。舌象:舌质红,少苔或剥苔。脉象:细数。
治法:滋阴潜阳,熄风止痉。方药:大定风珠。生地黄、阿胶、火麻仁、麦冬滋阴养液;龟板、鳖甲、牡蛎育阴潜阳;白芍、五味子与甘草合用酸甘化阴以缓其急;鸡子黄滋阴液、熄风阳。
6.气血亏虚主症:项背强急,四肢抽搐无力。兼次症:头晕目眩,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面色萎黄或白光白。舌象:舌质淡,苔薄白。脉象:细弱。
治法:补益气血,养筋缓痉。.方药:八珍汤加味。四君子汤益气健脾,旺盛生化之源;四物汤补血。酌加天麻、钩藤、全蝎、蜈蚣以熄风止痉。
自汗多--黄芪、五昧子益气固表敛汗;心悸怔忡,失眠多梦--酸枣仁、元肉、柏子仁、珍珠母。
7.瘀血内阻主症:项背强急,四肢抽搐。兼次症:头痛如刺,固定不移,形体消瘦,面白唇暗,神疲乏力。舌象:舌质紫暗,或舌边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象: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窍止痉。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味。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消瘀;麝香开通诸窍,活血通络;姜、枣调和营卫;老葱通阳入络,为诸药之使。
酌加全蝎、蜈蚣以熄风止痉。若伴气虚而症见面色白光白,神疲乏力者,可酌加黄芪、党参以益气助血运行。
热证--清开灵注射液或醒脑静注射液。'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微特电机的应用课件PPT.ppt
- 最新微生物传感器课件PPT.ppt
- 最新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时细菌真菌病毒及营养方式课件PPT.ppt
- 最新微生物及人员卫生基本知识培训资料[PPT课件]课件PPT.ppt
- 最新微生物分类年课件PPT.ppt
- 最新微生物学实验二--培养基配制、相关器皿的包扎及课件PPT.ppt
- 最新微生物生产抗生素课件PPT.ppt
- 最新微生物的代谢-工业微生物学课件-06课件PPT.ppt
- 最新微生物的生态与分类课件PPT.ppt
- 最新微积分基础公式[宝典课件PPT.ppt
- 最新微粒体可视化图表PPT模板课件PPT.ppt
- 最新微耕机的基本知识课件PPT.ppt
- 第九章《电与磁》第一节《磁现象》课件PPT.ppt
- 最新微观经济学(高鸿业)课件PPT.ppt
- 最新微观经济学——不完全竞争市场课件PPT.ppt
- 最新微观经济学消费者行为课件PPT.ppt
- 最新微观经济学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决定课件PPT.ppt
- 最新微观经济学课件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课件PPT.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