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2.50 KB
  • 2022-04-29 14:19:46 发布

最新方剂与中成药第六章.课件PPT.ppt

  • 7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方剂与中成药第六章. 和解剂一、概念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调和寒热等作用,用以治疗少阳病、肝脾不和、肠胃不和、寒热错杂等病证的一类方剂,统称为和解剂。属于“八法”中的“和法”。 二、分类与适应证:1.和解少阳—用于少阳病(半表半里证);—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2.调和肝脾—用于肝脾不和之证。—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3.调和肠胃—用于邪犯肠胃,肠胃不和,寒热错杂,升降失调之心下痞证。—半夏泻心汤。4.表里双解—表里同病之证。--大柴胡汤、防风通圣散 小柴胡汤(《伤寒论》)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洗,半升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甘草炙,三两用法:原方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温服。去渣再煎,可使药性更为醇和,汤量更少,减少对胃的刺激,避免停饮致呕。 主治病机分析:少阳病“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小柴胡汤主之。”《伤寒论》 伤寒少阳证正邪分争—往来寒热气机郁滞—胸胁苦满,神情默默胆热循经上炎—咽干、目眩、心烦胆胃失和—口苦喜呕不欲饮食苔薄白,脉弦其他证: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疟疾;黄疸;内伤杂病见少阳证者。1、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证。指妇人月经期间,外受风寒,化热内传,热与血相互搏结,故见经水不当断而断,又见少阳寒热往来等证候者。3.疟疾、黄疸及内科杂病见少阳证。【病机】邪聚少阳,胆胃不和。【治法】和解少阳。 *君:柴胡—透解少阳半表之邪,消除病因;—疏畅少阳经气之郁滞,消除主证。*臣: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清胆火柴胡之升散配黄芩之降泄,为和解少阳的基本结构。小柴胡汤---方解 佐: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疏通水道;人参、大枣使(兼)炙甘草*配伍特点:本方以祛邪为主,兼顾正气,以和解少阳为主兼和胃气,使邪气得解,枢机得利,脾胃调和,诸证自愈。用量特点:柴胡为人参、甘草的一倍以上。益气扶正助正驱邪防邪内传 【运用】辨证要点:本方是伤寒少阳证的基础方、和解少阳的代表方。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苔白,脉弦为辨证要点。所以《伤寒论》说:“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说明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1、若胸中烦而不呕,为热聚于胸,去半夏、人参,加瓜蒌以清热理气宽胸;2、渴者,是热伤津液,去半夏,加天花粉以生津止渴;3、腹中痛,是肝气乘脾,宜去黄芩,加芍药以柔肝缓急止痛;4、胁下痞鞭,是气滞痰郁,去大枣,加牡蛎以软坚散结;5、心下悸,小便不利,是水气凌心,宜去黄芩,加茯苓以淡渗利水;加减变化 6、不渴,外有微热,是表邪仍在,宜去人参,加桂枝以解表7、咳者,是素有肺寒留饮,宜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以温肺止咳;8、热入血室证兼气滞者,加香附、苏梗、枳壳;9、兼血瘀者,加归尾、桃仁、元胡;10、兼热伤阴血者,加生地、丹皮;11、黄疸者加茵陈、山栀子。 方歌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和解供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第二节调和肝脾适应证:肝脾不和证肝脾不和的病机特点:常互相影响,恶性循环肝木脾土木疏土土荣木木乘土土侮木肝木脾土 四逆散(《伤寒论》)组成:甘草炙、枳实、柴胡、芍药各6g用法:原方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古代多用散剂,每日2次,每次9g,分上下午半空腹温开水送服;现代多用汤剂,水煎,分2次上下午半空腹温服。 本方药物用量,原书四药均等,以求各药势均力敌,升降敛散,相反相成。但现代运用并非一定拘泥于此,对腹胀较重的病人,甘草用量可适当减少。 1、阳郁厥逆证外邪传经入里阻遏气机阳气内郁,不得温养四末四逆脉弦影响诸脏功能腹痛、泻利下重、咳逆、心悸、小便不利四逆散主治证候分析: 2、肝脾气郁证:胸胁胀闷,脘腹疼痛,脉弦。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君:柴胡—透邪外达,疏肝解郁。臣:白芍—敛阴养血柔肝,缓急止痛;防止柴胡的耗伤阴血之弊。*柴、芍相配,疏肝气以调肝之用,养阴血以补肝之体,体用并治,为调肝的常用组合。四逆散----方解 佐:枳实—理气解郁,泄热破结。*合柴胡一升一降,舒畅调达肝脾气机;合白芍则调畅气血而止腹痛。*使:炙甘草—合芍药酸甘化阴,增强养阴柔肝,缓急止痛之力。—调和诸药。 【运用】辨证要点:手足不温或胁肋、脘腹疼痛,脉弦。1、气郁化火甚者+金铃子散或郁金、青皮;2、兼血瘀者+失笑散或丹参、赤芍、川芎。加减变化 附方1.柴胡疏肝散组成:四逆散去枳实,加枳壳、陈皮、香附、川芎功用: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主治:肝气郁滞证。胁肋疼痛,胸闷善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嗳气,脘腹胀满,脉弦。 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逍遥,《说文》与消摇通,《庄子逍遥游》注云:如阳动冰消,虽耗不竭其本;舟行水摇,虽动不伤其内。譬之于医,消散其气郁,摇动其血郁,皆无伤乎正气也。”组成:当归、芍药、茯苓、白术、柴胡各9g、甘草4.5g用法:原方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烧生姜一块,切破,薄荷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逍遥散—病机及证候分析病机:肝郁血虚脾弱功效:疏肝解郁,健脾养血。胁痛头痛目眩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肝郁血虚脾虚口燥咽干神疲食少脉虚 *君:柴胡—疏肝理气而解郁。*臣:当归—养血补肝,活血行滞;白芍—养血敛阴,柔肝缓急。*柴、归、芍同用,疏肝气而调肝之用,养阴血而补肝体,体用并治。逍遥散—方解分析 佐: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并资营血生化,烧生姜—和中温胃散寒,以助脾之健运上三味又能除湿散水薄荷—①疏达肝气,助柴胡以解肝郁②清肝(防止肝郁化热)*使:炙甘草—配白术、茯苓增强健脾益气;—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1.体用结合:方以白芍、当归滋阴养血以补肝体,柴胡、薄荷疏肝行气以调肝用,合则肝体肝用并治。2.肝脾同治:柴胡、薄荷、白芍、当归疏肝柔肝养肝;茯苓、白术、甘草、煨姜益气健脾温胃,合而用之,则调肝补脾。3.气血津液兼治:柴胡行气,当归和血,茯苓、白术除湿,四药相配,可使气畅、血行、津布,以利于肝脾功能的调和。全方肝脾同调,气血兼顾,立法周全,组方严谨使肝郁得疏,血虚得养,脾弱得复。实为调肝养血之名方。 【运用】辨证要点:胁痛,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舌淡红,脉弦而虚。本方为调和肝脾的常用方,代表方。本方为中医妇科之常用方剂月经不调:滞:鸡血藤、香附、泽兰、川芎虚:生地、熟地、女贞子、旱莲痛经:鸡血藤、川芎、香附、金铃子散乳房胀痛、包块:橘络、青皮、夏枯草、牡蛎更年期综合征(喜怒无常):合补肾药。 肝郁甚者+香附、川芎;血虚甚者+熟地黄、何首乌;脾虚甚者+黄芪、党参。加减变化 附方:a.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组成:逍遥散加丹皮、栀子。功用:疏肝清热,活血调经病机:肝郁血虚,化火生热主治:肝郁血虚有热之月经不调治肝郁血虚发热或潮热,或自汗盗汗,或头痛目涩,或怔忡不宁,或颊赤口干,或月经不调,肚腹作痛,或小腹重坠,小便涩痛。 b.黑逍遥散(《医略六书》):组成:逍遥散加生地或熟地。功效:疏肝健脾,养血调经主治:治肝脾血虚,经前腹痛,脉弦虚者。 类方比较:四逆散—逍遥散 ·重在疏肝理脾,调畅气机,兼能透邪解郁,四逆散原治阳郁证,临证尤多用治肝脾不和所致之胸胁、脘腹疼痛,脉弦等证候。·均可疏肝理脾,用治肝脾不和之胸胁、脘腹胀痛,脉弦之证。·重在疏肝解郁,兼能养血健脾,为调经的逍遥散常用方;临证用治肝气郁结,血虚脾弱之月经不调证,见经行腹痛,头痛目眩,乳房胀痛,脉弦等证候。 方歌四逆散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此是阳郁成厥逆,疏肝理脾奏效奇。逍遥散逍遥散用归芍柴,苓术甘草姜薄偕,疏肝养血兼理脾,丹栀加入热能排。 ·水煎服。亦可作散剂或丸剂。防风一两白术炒,三两【组成】白芍炒,二两陈皮炒,二两半【用法】痛泻要方(《丹溪心法》) 【病证】:土虚木乘之痛泻肝脾不和肝旺乘脾腹痛脾虚生湿泄泻病机及证候分析:功用: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君:白术—益气补中以治脾虚;—健脾燥湿以促脾运。臣:白芍—养肝柔肝以泻肝之实;—缓急止痛。*术、芍相配健脾柔肝,培土抑木,调和肝脾。痛泻要方---方解 佐:陈皮—芳香化湿以醒脾和胃;—理气燥湿。香舒脾气,助白术理脾。辛散肝郁,与白芍相配,防风一散一敛以疏肝。祛风胜湿,升阳止泻。脾经引经药。 【运用】辨证要点: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脉左弦而右缓。1、久泻者+炒升麻;2、苔黄腻+黄连、木香加减变化 方歌痛泻要方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实脾 第三节表里双解大柴胡汤(《金匮要略》)组成:本方即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二两、枳实四枚(小承气汤去厚朴),又加白芍三两,生姜加至五两而成。用法:原方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去渣再煎,分2次温服。 病机:少阳未解,邪入阳明化热成实。治法: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大柴胡汤——处方分析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小承气汤去厚朴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大黄枳实+芍药 君:柴胡、黄芩和解少阳臣:大黄、枳实内泄热结佐:半夏生姜白芍—益阴柔肝缓急止痛。使(兼):大枣—和中、调药。和胃降逆止呕。 1.辨证要点: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或心下满痛,便秘,苔正黄,脉弦数有力。2、常用于治疗胆道疾患(1)胆道疾患的常见病理特征胆热(上炎、犯胃)肝胆气郁胆阻(结石、黄疸等)(2)常用方法:清利胆热、疏肝理气、利胆【运用】 归纳为“清、疏、通、利”大黄—通腑、利胆退黄柴胡—疏肝利胆黄芩—清泄胆热芍药—缓急止痛 临床随证加减分型:胆热型热甚板蓝根银翘湿热茵陈栀子气滞型木香厚朴或金铃子散胆阻型结石金钱草鸡内金若痛甚,重用芍药,加玄胡索、郁金 方歌大柴胡汤大柴胡汤用大黄枳实芩夏白芍将煎加姜枣表兼里妙法内攻并外攘 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 薄荷、防风、麻黄、荆芥大黄、芒硝疏风解表泻热通便石膏、黄芩、连翘、桔梗清热泻火滑石、栀子清热利湿当归、白芍、川芎养血益阴白术、甘草益气和中汗不伤表下不伤里利不伤阴寒不伤胃 疏风解表,清热通便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目赤口苦,咽喉肿痛,涕唾稠粘,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舌苔黄腻,脉数有力。功用主治返回 方歌防风通圣散防风通圣大黄硝荆芥麻黄栀芍翘甘桔芎归膏滑石薄荷芩术力偏饶表里交攻阳热盛外科疡毒总能消 小结1、和解剂定义,分类,及类别代表药2、各代表药的组成、功用、主治、方解及配伍意义 耳鸣、耳聋南阳医专中医内科教研室 【概说】一、概念耳鸣、耳聋是因外邪侵袭、饮食失调、情志抑郁、病后体虚等引起听觉功能异常的一种疾病。凡耳内鸣响,或如闻蝉声,或如潮声,其声或细或暴,静时尤甚,妨碍听觉者,称为“耳鸣”;凡听觉有不同程度的减退,甚至听觉丧失,影响日常生活者,称为“耳聋”。 二、沿革(一)《内经》将耳鸣、耳聋的病因分为外感和内伤。(二)隋代医家巢元方认识到耳鸣、耳聋还与肾虚有密切关系。(三)朱丹溪多从痰火论治,王清任多从瘀血论治。(四)宋代医家严用和认为劳倦过度、外邪入侵和七情郁结均可导致耳鸣耳聋。 三、讨论范围西医学的流行性感冒、内耳性眩晕、高血压、贫血以及药物中毒,出现以耳鸣、耳聋为主症时可参考本节辩证。 【病因病机】一、外邪侵袭六淫病邪侵入人体,其中以风热病邪首当其冲,外邪闭阻清窍,故发为耳鸣、耳聋。《圣济总录》说:“久聋者,肾脏虚,血气不足,风邪停滞故也。”二、饮食不节过食辛辣香燥、肥甘厚味之品,嗜酒无度,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聚而为痰,痰浊阻滞清窍,发为耳鸣、耳聋。 三、情志刺激长期情志刺激,导致肝失疏泄调达,郁而花火,或因暴怒伤肝,肝郁化火,肝胆实火循经上扰而发耳鸣、耳聋;或因肾精亏耗,相火妄动,循经上扰所致。四、病后体虚素体亏虚,病后失调,脾肾受损。脾气虚弱,运化无权,气血生化不足,或脾阳受损,清阳不升,脉络空虚,耳窍失于充养,故耳鸣、耳聋。肾精亏损,髓海不足,亦可导致耳鸣、耳聋。 【诊查要点】一、诊断要点1、病史:暴鸣、耳聋者多有外感病史,病程短;久鸣、久聋则往往有劳欲过度、脾肾虚损等病史,病程较长。2、临床特征:患者自觉耳内鸣响,或如蝉鸣,或如潮声者,是耳鸣的临床特征;患者感觉听力减退甚至丧失,不闻其声者,是耳聋的临床特征。暴鸣、暴聋者多兼有外感症状,久鸣、久聋则往往伴有全身虚弱性症状。 二、类证鉴别1、耳鸣、耳聋与聋哑:耳鸣、耳聋多见于成年人,耳虽聋但无口哑。聋哑多见于小儿,常为热病后遗症,或为先天所致。通常聋哑一证系先发耳聋,后致口哑,耳聋者必有口哑。2、耳鸣、耳聋与耳蕈、耳痔、耳挺:耳鸣、耳聋主要表现为耳内鸣响或听力减退甚至丧失,耳内并无肿块等赘生物阻塞耳道或突出耳外。 【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分新久:新者即暴聋,多由热病后期,或因肝火、痰火、瘀血以及药物中毒等引起,表现为突然耳聋;久者即久聋,多由肾虚或脾虚所致,常由耳鸣转化而来,表现为听觉逐渐减退。2、辩虚实:一般暴聋多属实证,久聋多属虚证。 二、治疗原则耳鸣耳聋因其病位、病变脏腑、病因及发病机理均大相同,故治疗原则也相同。一般实证通常采用疏风清热、清肝泻火、化痰降火、通窍活血等治法;虚证则采用补肾填精、益气健脾等治法;若属于虚实夹杂,则又当虚实并治,标本兼治。 三、证治分类1、实证(1)风热上雍证证候:耳鸣、耳聋突然发作,头晕目眩,耳内作痒,发热恶风,头胀痛,或伴牙龈肿痛,咽干口渴,耳中疼痛,甚至流脓、流血;苔薄黄,脉浮数。治法:疏风清热通窍方药:清神散加减常用药:荆芥、防风、羌活、菊花、木通、川芎、僵蚕、木香、石菖蒲、甘草。 (2)肝胆火盛证证候:耳鸣、耳聋突然发作,头痛,面红目赤,咽干口渴,心胸烦闷,心神不安,性急易怒,每遇情志刺激而使病情加重,胸胁胀满,便秘溞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清泻肝胆实火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常用药物:龙胆草、柴胡、泽泻、车前子、生地、当归、栀子、黄芩、木通、甘草。 (3)痰火上扰证证候:耳鸣如蝉,时轻时重,甚则闭塞如聋,痰多,胸闷,口苦;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火化痰,和胃降浊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药物组成:黄连、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枳实、竹茹。 (4)瘀阻宗脉证证候:耳鸣、耳聋,聋则如塞,或耳内流血,或见耵聍与陈血胶结,面色黧黑;舌质紫黯,有瘀点或瘀斑,脉涩。治法:活血通窍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常用药物:麝香、桃仁、红花、川芎、赤芍黄酒、大枣、生姜、老葱。 2、虚证(1)肾精亏虚证证候:耳鸣、耳聋,头晕目眩,腰膝酸软,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颧红,遗精滑精;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补肾益精方药:耳聋左慈丸加减药物组成:柴胡、缎磁石、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泽泻、丹皮。 (2)脾虚气陷证候:耳鸣、耳聋,时轻时重,每因劳累而加重;头晕目眩,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肢体倦怠,失少便溏;舌苔薄黄,脉细弱无力。治法:调补脾胃,益气聪耳方药:益气聪明汤加减常用药物:人参、黄芪、升麻、葛根、蔓荆子、黄柏、白芍、甘草。 【预防与调护】1.爱护耳道卫生,保持耳道清洁,定期清除耳内耵聍,同时应避免损伤耳鼓膜。2.因感冒引起鼻塞者,应尽量避免用力揉鼻。3.注意饮食,保持情志舒畅,避免长期或过度情志刺激。4.劳逸结合,避免劳累过度;慎用耳毒性药物。 【结语】耳鸣、耳聋都是听觉异常的病症。自觉内鸣响,或潮如蝉者,谓之耳鸣;若听觉减退甚至丧失者,谓之耳聋。本病的辨证重点应分清新久虚实。一般暴鸣、暴聋多属实证,久鸣、久聋则多属虚证。新病一般疗效确切,病程尚短;久病往往病程缠绵难愈。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