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2 MB
  • 2022-04-29 14:33:29 发布

最新牙颌面畸形Dental-maxillofacialDeformities课件PPT.ppt

  • 6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牙颌面畸形Dental-maxillofacialDeformities 牙颌面畸形?牙颌面软组织硬组织 正颌外科发展史1728年个别牙错位(Fauchard)1849年下颌截骨(Hullihen)20世纪50年代突破全麻技术——经鼻腔插管、控制性低血压抗生素的发展手术器械的改进——骨锯、冷光源X线头影测量颌骨血液动力学研究目前正畸-正颌联合治疗 正颌外科生物学基础血运丰富血管网状结构向心性血供带蒂牙骨段复合组织自体易位截骨段在新的位置愈合软组织愈合 牙颌面畸形病因先天性基因遗传Crouzon综合征、RobinSequence等胚胎正常发育受阻发育性感染、损伤、不良习惯等获得性外伤、肿瘤等 牙颌面畸形临床分类Angle分类颅、颌、三维空间关系 Angle分类AngleⅠ正常AngleⅠ错AngleⅡ错AngleⅢ错下颌后缩或上颌前突上颌后缩或下颌前突 颌骨发育过度畸形发育不足畸形前后向上颌发育过度下颌发育过度下颌颏部发育过度双颌前突上颌发育不足下颌发育不足下颌颏部发育不足垂直向上颌发育过度下颌发育过度上颌发育不足下颌发育不足下颌颏部发育不足横向对称:发育过度或发育不足不对称:偏颌畸形颅、颌、三维空间关系 牙颌面畸形临床检查1.了解有无创伤史﹑不良习惯史2.有无遗传史3.心理学评价内在动机 外在动机病史 专科检查——正面观对称性 面中线:眉间点→鼻尖点→颏中点面部比例五眼三停眼平面自然状态下上下唇间隙2-3mm,露齿状况2mm 五眼三停 专科检查——侧面观垂直向 三停、颏唇比鼻唇角90°~110°面突度 专科检查——牙检查牙弓形态及上下牙弓协调性牙列:排列、牙数目、牙周咬合关系:Angle分类 专科检查——颞下颌关节开口度、开口型关节症状:疼痛、弹响等 特殊检查影像学:头颅定位片、全景片、薛氏位、CT等牙模型摄影:正侧位像、咬合关系 X线头影测量分析Cephalometricanalysis头颅定位片(正位、侧位)诊断畸形正常人牙性骨性设计制定手术方案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术前正畸术后正畸疗效评价 常用X线头影测量标志点、指标硬组织测量标志点软组织测量标志点常用平面常用角度常用线距 颅部蝶鞍点(S)鼻根点(N)机械耳点(P)上颌骨前鼻棘(ANS)上齿槽座点(A)上中切牙点(U1)下颌骨下齿槽座点(B)下中切牙点(L1)颏前点(Pg)颏下点(Me)颏顶点(Gn)硬组织测量标志点 额点(G)鼻小柱点(Cm)鼻下点(Sn)上唇缘点(UL)上唇突点(UL)下唇缘点(LL)下唇突点(LL)软组织颏前点(Pgs)软组织颏下点(Mes)颈点(C)软组织测量标志点 常用平面眶耳平面(FH)前颅底平面(SN)审美平面(EP) 常用角度颅底-上齿槽座角(SNA):上颌对颅底位置关系82°±1颅底-下齿槽座角(SNB):下颌对颅底位置关系79°±1上下齿槽座角(ANB):上下颌位置关系3°±1 常用线距全面高(N-Me)上面高(N-A)下面高(A-Me)上面高/全面高下面高/全面高 实例诊断 治疗设计模板外科计算机辅助设计及疗效预测模型外科 模板外科 计算机辅助设计及疗效预测 模型外科三维立体空间结构确定骨块移动方向、移动量保证术后的咬合关系 板确保术后咬合关系确保骨块移动方向单颌手术——单板双颌手术——双板 (一)术前正畸:1.牙齿去代偿2.排齐牙列3.协调上下颌牙弓形态(二)正颌手术(三)术后正畸(四)随访治疗步骤 分析诊断资料临床检查列出问题诊断治疗计划正畸前控制龋病和牙周病术前正畸模型外科术前准备正颌手术术后正畸正颌外科流程图 治疗前 术前正畸 正颌手术后 治疗后 常用正颌外科手术方法上颌骨:根尖下截骨LeFort型截骨(Ⅰ、Ⅱ、Ⅲ)下颌骨:根尖下截骨下颌升支垂直截骨术下颌升支矢状劈开颏成形术 上下前牙根尖下截骨术齿槽突后退上下前牙 上颌LefortI型截骨术上颌骨发育不足前移上颌骨 下颌枝垂直截骨术下颌骨发育过度后退下颌骨 下颌枝矢状截骨术下颌骨发育不足前移下颌骨或后退下颌骨颏成形术 正颌外科术后并发症早期:呼吸道梗阻出血后期:感染牙、骨坏死愈合不良神经损伤 三阳明病寒证虚证 [原文]食穀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243)吳茱萸湯方吳茱萸一升(洗) 人參三兩 生薑六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讨论]1证治证:食谷欲呕机:阳明中寒,浊阴上逆。治:温中和胃,降逆止呕。方:吴茱萸汤。吴茱萸――温肝暖胃,降逆止呕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参、枣――益气健脾和中 2上焦有热,胃气上逆――得汤反剧。3呕吐的特征呕吐物无酸腐味,或吐清水涎沫等,舌淡苔白。 [原文]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不能食,名中寒。(190) [讨论]1原文分析能食――胃阳素旺,阳能化谷――名中风(风为阳,热证)阳明病不能食――胃阳素虚,不能化谷――名中寒(寒为阴,寒证)2辨其寒热不可单凭能食与否,当综合全部脉证。 [原文]陽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後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穀不別故也。(191) [讨论]1原文分析不能食――阳虚不化谷        欲作固瘕阳明中寒 小便不利――阳虚不化湿       大便初硬后溏手足濈然汗出――中虚寒湿,水溢四末 胃中冷水谷不别2比较阳明病,不能食 小便数,大便硬――腑实燥结――下法手足濈然汗出  小便不利,初硬后溏――胃中冷水谷不别――温法 [原文]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哕。(226) [讨论]1原文分析不能食――胃阳虚衰,不能化谷胃中虚冷饮水则哕――水寒相搏,胃气上逆 2辨析腑实――伴腹满痛拒按,潮热,苔黄口燥等不能食虚冷――即本证,无实热见证。3治疗《医宗金鉴》用理中汤加丁香、吴茱萸。 [原文]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痛。(197) [讨论]1原文分析反无汗――阳明病当多汗,今为虚寒,无阳里热迫津,故无汗明 小便利――中阳虚,尚未影响气化病 呕而咳――寒饮上逆,影响肺胃﹁ 手足厥――饮阻阳郁,加之中阳不足寒必苦头痛――寒饮上逆清阳证 不呕不咳――饮不上犯   不上犯清阳﹂ 手足不厥――饮不甚未阻阳气 头不痛 2病机:阳明中寒,饮停中焦而上逆。3治疗:可用吴茱萸汤,或茯苓甘草汤,或二方合用。 [原文]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虛故也。(196) [讨论]1原文分析法多汗――多气多血之经,津液充沛,邪热亢盛,迫津外泄阳明病反无汗,身如虫行皮中状――津液久虚,汗源不足,无以透达,邪郁肌表2治疗:白虎加人参汤 3阳明病的“无汗、身痒”:本证:反无汗,身如虫行皮中状――津液久虚,汗源不足,无以透达,邪郁肌表――白虎加人参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无汗身痒,兼见发黄――湿热内蕴兼表郁不解――清利湿热,兼以解表 4阳明病的“无汗”(199)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232)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235)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5与(23)之“身痒”比较(23)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微邪郁表――小发其汗――桂麻各半汤(196)反无汗,身如虫行皮中状――津虚汗源不足,无以透达――清热生津――白虎加人参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