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5 MB
  • 2022-04-29 14:24:50 发布

最新腧穴的定位(2)课件PPT.ppt

  • 6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腧穴的定位(2) 体表标志定位法手指同身寸法简便定位法骨度分寸定位法定位方法如何点准穴位,古人发明几种方法:骨度分寸定位法、体表标志定位法、手指同身寸法、简便定位法。(实际上就是两个步骤,先找醒目标志,再测距离。因为一些穴位就在醒目的标志处,而有一些穴位在距标志有一定距离的地方。)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acupoint-locatedmethodbyanatimicallandmark),是以人体解剖学和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为止的方法,又称自然标志定位法。两种:固定标志、活动标志一、体表标志 中指同身寸法拇指同身寸法横指同身寸法(一夫法)三种指寸法 中指同身寸法患者中指屈曲时,中节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 中指同身寸法患者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为1寸。 一夫法即将患者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第二节为准,量取四指的横度作为3寸。 骨度分寸法(acupoint–locatedmethodbyboneproportionalCun),是指主要以骨节为标志,将两骨节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分寸,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三、骨度分寸法用于相对比较远的距离穴位.如:孔最穴在腕横纹上7寸处,上巨虚在犊鼻穴下6寸、条口下8寸、下巨虚下9寸,这种较远的距离就要用骨度分寸法。此法最早见于《灵枢-骨度》篇,同样是以患者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其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 骨度分寸表 骨度分寸表 骨度分寸图 头部骨度分寸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12直寸,确定头部经穴的纵向距离。眉间(印堂)至前发际正中3直寸,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至后发际正中3直寸。眉间(印堂)至后发际正中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18直寸。前两额发角(头维)之间9横寸,确定头前部经穴的横向距离。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9横寸,确定头后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上肢部骨度分寸腋前纹头至肘横纹9直寸,上臂部经穴纵向距离。肘横纹至腕横纹12直寸,前臂部经穴纵向距离 下肢部骨度分寸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18直寸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13直寸,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19直寸。臀沟至腘横纹14直寸腘横纹(屈膝平犊鼻穴)至外踝尖16直寸 四、简便定位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方法是临床上一种简便易行的腧穴定位法。如立正姿势,手臂自然下垂,其中指端在下肢所触及处为风市;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压在另一手腕后高骨上方,其食指尽端到达处,即食指尖处有一小凹陷取列缺;半握拳,以中指的指尖切压在掌心的第一横纹上,就是劳宫穴;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取百会等。 总结体表标志和骨度分寸定位比较恒定、明确;手指同身寸、简便取穴法应用较便利,但差异较大。取穴时须根据具体情况适当选用,某些腧穴可用几种方法相互验证,当发生差异时,应以体表标志和骨度分寸作为基准。 重点学习十个穴位 1.人中(又名水沟)定位: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主治:昏迷,晕厥,癫狂病,小儿惊风,鼻衄,口眼歪斜,闪挫腰痛。 2.迎香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微笑当鼻辰沟中正中央,略向上刺)主治:鼻塞,口歪,鼻衄,胆道蛔虫。 鼻唇沟 3.印堂定位:在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主治:痴呆,失眠,头痛,眩晕,鼻衄(nǜ),鼻渊,小儿惊风,子痫。 4.合谷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半握拳取穴)主治: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口眼歪斜,耳聋,经闭,滞产,无,发热恶寒,无汗,多汗。 简易取穴法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的交点即是此穴。 5.内、外关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中风昏迷,舌强不语,小儿惊风,中暑,昏厥。 外关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主治: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瘰疬,胁肋痛,上肢痹痛。 手脖子横皱纹向上三指宽处,与正面内关相对。(或当阳池穴与肘尖穴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6.足三里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主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肠鸣,下肢痿痹,泄泻,便秘,痢疾,疳积,乳痈,肠痈,水肿,癫狂,脚气,虚劳羸瘦,心悸,气短。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外膝眼(又名犊鼻)【标准定位】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取法】正坐屈膝位,在髌骨下方,髌韧带外侧凹陷处取穴。 7.大椎定位: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热病,疟疾,咳嗽,气喘,骨蒸盗汗,癫痫,项强,脊痛,风疹,座疮。 8.涌泉定位:足趾跖屈时,约当足底(去趾)前1/3凹陷处。主治:昏厥,中暑,小儿惊风,癫证,头痛、头晕,目眩,咽喉肿痛,咯血,便秘,小便难,奔豚气,足心热。 涌泉穴 9.脾、肾俞 脾俞【定位】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功用】健脾和胃,利湿升清。肾俞【定位】: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遗精,阳痿,早泄,遗尿,腰背酸痛,头晕,耳鸣,耳聋,月经不调,喘咳少气。 一般临床上先定位第4腰椎棘突,向上摸即可第4腰椎棘突在两侧髂脊连线上 10.中脘【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主治】:胃痛、腹胀、纳呆、呕吐、吞酸、呃逆、小儿疳积等脾胃病症;黄疸;癫狂,脏躁。 痉湿暍病脉证治 第二 概述病因:均由感受外邪(风、寒、湿、暑)诱发证候:初起皆可见太阳表证辨证与治法:类于《伤寒论》一、合篇意义 二、概念:1.痉病:以颈项强急、卒口噤、背反张为主症的一类疾病。2.湿病(外湿):以发热身重、骨节疼烦为主症的一类疾病。病位:肌肉、关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病因病机:素体阳气不足,感受外湿,或兼风挟寒,侵犯肌表,流注关节所致。3.暍病:即伤暑,非中暑。以发热身重,汗出烦渴、少气脉虚为主症。 湿病 一、治法 (一)  微发汗【原文】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18) 风湿相搏——病因:外感风湿。病机:大邪中表,湿伤于下,湿流关节。一身尽疼痛——主症:肌肉关节疼痛。病机:卫外之阳气痹阻。法当汗出而解——治法:“其在表者,汗而发之。”汗之病不愈者,何也——问题〖原因〗1.气候因素:“值天阴雨不止”——外湿重2.汗不得法:“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   湿气在,是故不愈也。”——风去湿存 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于表散;风去湿存湿为阴邪,其性濡滞,难以速去。伤阳耗阴,伤正气或生变证。大之汗弊出端〖医理〗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正确治法:微汗法。 〖医理〗(1)《心典》:“故欲湿之去者,但使阳气内蒸而不骤泄,肌肉关节之间充满流行,而湿邪自无地可容矣。”――阳气缓缓内蒸(2)《本旨》:“治风湿者,必通其阳气,调其营卫,和其经络,使阴阳表里之气周流。”――营卫畅通(3)微汗法可使风湿俱去,又不至于伤阳耗阴。 【按语】1.微汗法是一切汗法的基本原则。2.微汗是汗之得法的关键。(1)汗出程度:“微微似欲出汗者”——如桂枝汤“方后注”所云:“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手足俱周,遍身汗出。(2)汗出方法:“覆取微似汗。”“温服,有微汗,避风。”“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3)汗出时间:1时辰(2小时) (二)利小便【原文】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14)【解析】太阳病——示证: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痛病因:感受湿邪,首犯太阳关节疼痛——湿流关节,痹着阳气,不通则痛外湿而烦因痛而烦扰不宁与“繁”字通,为痛之甚之意脉沉而细(缓)者——湿邪趋于里,湿滞营卫此名湿痹——内外合邪 小便不利素有内湿,气化不利湿痹之候由内湿招致外湿,内湿>外湿大便反快——湿注大肠,“湿胜则濡泄”。但当利其小便——利小便法:里湿去,阳气通,太阳膀胱经气自盛,关节之湿痹亦除。李东垣:“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治湿不利其小便,非其治也。”——除湿必须通阳。内湿【临床应用】1.方药如五苓散或倍用桂枝。2.“利小便而实大便” 二、证治 (一)头中寒湿【原文】(19)(略)【提示】证:寒湿性头痛、鼻渊治:搐鼻法——纳药鼻中,通肺窍,散寒湿方药:瓜蒂散,鹅不食草,《证治准绳》辛夷散 (二)寒湿在表【原文】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20)【解析】辨病程:湿病日久辨体质:素体湿盛,招致外湿身烦疼——因肌肉关节痛剧而烦扰不宁【病机】寒湿痹阻,阳郁不伸,不通则痛以方测证(症)——寒湿在表、表实证兼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等关节痛剧有固定不移,遇寒则重,得温则减等临床特征。湿家 发其汗为宜——微汗法可与麻黄加术汤——方药麻黄汤——发汗以除寒湿——峻剂《心典》:“麻黄得白术健脾——祛表里之湿术,虽发汗不致过固表——制约麻黄发汗太过汗,术得麻黄,并行表里之湿。”〖功效〗微发汗,祛寒湿〖治禁〗慎不可以火攻之:强迫汗出〖医理〗1. 火攻发汗——伤阳耗阴2.大汗法——风去湿存,病不能除3.可产生变证,湿热相结→发黄或衄血 【临床应用】本方配伍关键,在于药量白术>麻黄,药力先入肌肉而后蒸蒸外出,令湿邪尽去。寒湿型痹证、荨麻疹可有效。 (三)风湿在表【原文】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21)【解析】病者——辨病一身尽疼——病位:浅在肌腠;特点:游走性疼痛“掣痛”发热,日晡所剧者〖医理〗(1)日晡即申时,阳明所主,湿邪易化燥化热(2)湿属阴邪,阴气始生,同气相求风湿发热特点:朝轻暮重,其热不扬,热势缠绵 名风湿——风邪与湿邪相搏,湿邪最易化热化燥从方测证(症)——风湿在表表实证兼无汗、恶风症〖病因〗(1)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汗出肌腠开,风邪乘入,汗不得出,留而为湿,风湿合邪(2)或久伤取冷所致-经常贪凉,湿从外侵〖病机〗风湿相搏,阻遏肌表,湿从热化。 〖方药〗麻杏苡甘汤(为麻黄汤以薏苡仁易桂枝,变辛温发散为辛凉清宣)微麻黄—解表汗炙草—和中,用量倍于麻黄法薏苡仁—清利湿热杏仁—宣通肺气〖功效〗轻清宣化,解表祛湿微汗利气祛湿 (四)风湿表虚证【原文】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22)【解析】风湿——辨病脉浮——风湿在表主症身重——湿盛辨证:风湿表虚证汗出恶风者——表虚卫气不固方药——防己黄芪汤主之黄芪白术方解防己甘草姜、枣益气固表祛风除湿调和营卫 〖功效〗益气除湿〖加减法〗喘者+麻黄——宣肺平喘;胃中不和+芍药——通血痹,利水湿,缓急止痛;气上冲+桂枝——平冲降逆;下有陈寒+细辛——温散痼寒重视药后反应及护理当如虫行皮中——卫阳振奋,风湿欲解之征从腰下如冰——湿盛身重且冷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 【按语】1.本方在《金匮》中异病同治,既治风湿,又治风水,其适应证,不论外感、内伤对肌腠关节湿滞,卫表不固者,皆可应用。2.剂量应参照《千金要方·卷八》所载:“汉防己四两,甘草二两,黄芪五两,生姜、白术各三两,大枣十二枚。” 麻黄加术汤、麻杏苡甘汤与防己黄芪汤证治比较表麻黄加术汤麻杏苡甘汤防己黄芪汤主治证寒湿表实证风湿表实(化热)证风湿表虚证症 状病程长、身烦疼,痛剧不得屈伸。病程短、身疼痛,痛轻走掣不定。脉浮、身重、汗出恶风。发 热特 点发热轻,不分朝暮,无化热倾向。发热,朝轻暮重,其热不扬,热势缠绵无发热方 药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白术四两麻黄半两甘草一两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防己、黄芪、白术、姜、枣、草功 效散寒祛湿清宣利湿益气除湿方证比较 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证治比较表桂枝附子汤证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主治证风湿兼表阳虚(风邪>湿邪)风湿兼表阳虚(湿邪>风邪)风湿兼表里阳虚(风湿并重)症状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脉浮虚而涩。身疼,转侧不利,脉浮虚而涩,大便坚,小便自利。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或身微肿方药桂枝四两生姜三两炮附子三枚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白术二两炮附子一枚半炙甘草一两生姜一两半大枣六枚炙甘草二两炮附子二枚白术二两桂枝四两治法温经助阳,祛风化湿。祛湿温经温经扶阳,祛风除湿。方证比较 小结概述:1.合篇意义2.概念(痉病、湿病、暍病)原文分析湿病一、治法:外湿——微发汗;内湿——利小便二、证治1.寒湿在表(表实)证——麻黄加术汤:微发汗、祛寒湿2.风湿在表(化热)证——麻杏苡甘汤:清宣利湿3.风湿在表(表虚)证——防己黄芪汤:益气除湿4.风湿表阳虚(风>湿)——桂枝附子汤:温经助阳,祛风化湿5.风湿表阳虚(湿>风)——白术附子汤:祛湿温经6.风湿表里阳气俱虚(风湿并重)——甘草附子汤:温经扶阳,祛风除湿7.头中寒湿(头痛、鼻渊)——纳药鼻中:搐鼻法 三、治禁1. 禁大汗2.  禁火攻3.  禁攻下【习题】1. 湿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为什么?有哪些禁忌?2. 如何鉴别麻黄加术汤证、麻杏苡甘汤证、防己黄芪汤证?3.简述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三方证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