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8 MB
- 2022-04-29 14:22:11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4[1].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件1-(中图版必修1)
一、本章知识的地位与作用自然地理规律人类活动状况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必修Ⅱ(宏观、基础)必修Ⅲ(典型案例)选修Ⅵ(具体、深化)必修Ⅰ必修Ⅱ对立
二、本章基本知识1、区域的基本含义(特征、空间结构、产业结构)2、区域发展阶段(指标与三个阶段)3、区域发展差异(东中西差异、南北差异、西部开发)4、区域经济联系(东西合作、资源调配、产业转移)
5.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一般方法。数据和图表的分析方法,比较的方法。6.树立区域的整体性观念。要求建立起区域中各要素,包括自然区域中的个自然因素之间,社会经济区域中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观念。这里强调的是观念。
发展要求:在认识区域差异的同时,进一步理解区域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的,构成了区域环境的综合性特征。要求能综合分析自然区域或社会经济区域实际案例的区域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说明:“从经济活动所反映的区域空间结构特点”的相关知识可作为课外学习内容。
二、活动建议和活动要求活动1:建议分为两个活动。活动(1):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高山地区等的旅行。建议提供给学生相关资料,在课内以讨论的方式完成。活动(2):读图1—1、1—2、1—3、1—4,说一说自己家乡所在地与图中的四个地区在自然景观方面有哪些差异?观察图1—5、1—6、1—7,分别说出他们的区域特征,谈一谈在地理景观、人口分布和产业活动等方面,这三个区域有哪些差别?
活动目标要求:通过两个读图活动,了解区域特征分析的一般方法,学会描述一个区域的特征;训练分析应用资料的能力;感悟区域间的差异。对7张图片所示区域类型(如雨林区域、工业区)的特征不作知识性要求。
活动2:分析图1—8,从交通运输、城市发展的角度,说明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观察图1—9,分析湖南省人口和产业分布变化的原因,谈一谈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动力。活动目标要求:培养分析、比较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点和差异的能力。能对实际区域特征要素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的特点及原因进行分析。两个案例不作知识性要求。建议:第2个活动的材料可以用浙江省的资料替代。
活动3:阅读材料,判断区域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特点及原因;阅读材料,探讨工业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原因。分析三种区域的特征。活动目标要求:问题1:要求通过案例数据资料的分析,判断区域的产业结构特点,提高对不同发展水平区域的产业结构特点的理解。问题2和问题3:仅作为巩固性练习。三种区域的特征分析不作知识性要求。
1.2区域的发展阶段一、教学要求基本要求:1.知道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要求识记。并识记在这三个指标下的区域发展水平类型。“人文发展指数”不作要求。阅读材料“区域开发方式”不作知识性要求。
2.理解区域发展三个阶段的基本特点。知道区域发展阶段的演变过程。理解三个阶段的区域经济发展特征。能分析教材案例,说明案例区域的区域经济发展特征及形成原因。三个活动中的材料和问题分析的结果不作知识性要求。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发展格局图不作知识性要求,仅作为工业化阶段区域不平衡发展的案例。阅读材料“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不作知识性要求。
3.运用案例分析方法,探讨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不同影响。通过活动达到的能力训练。发展要求:能够运用具体案例分析其区域发展特点。能分析实际案例,说明案例区域的区域经济发展特征及形成原因。说明:“人文发展指数”可作为课外学习内容。
二、活动建议和活动要求建议教学过程中安排两个活动。活动1:把教材中的探究活动1和活动2合并。阅读美国匹兹堡案例材料二则,讨论问题:①在美国地图上找出匹兹堡、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布法罗,说出它们在地理位置上的特点。②匹兹堡附近拥有优质大煤田。但为什么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才逐渐发展成为大型钢铁基地?③在匹兹堡由毛皮贸易场所发展成为钢铁中心的过程中,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④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成长阶段与初级阶段相比,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⑤美国东北部在成长阶段出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活动目标要求:通过对案例的研究,理解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和工业化阶段区域发展的特点,以及在此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案例本身不作知识性要求。训练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2:继续阅读美国匹兹堡案例材料,讨论问题:活动目标要求:通过对案例的研究,理解综合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形成原因,了解如何应对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案例本身不作知识性要求。训练学生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1.3区域发展差异一、教学要求基本要求:1.知道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范围。“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范围”要求识记到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空间分布。
2.分析、比较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了解东、中、西部产业结构的差异,理解其形成原因及应对策略。了解东、中、西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差异。了解东、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差异。理解三大经济地带发展差异及形成原因。阅读材料“城市化水平”和“我国不同地区的城市发展”不作知识性要求。图1--18“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要求能识记。
3.查找、运用资料,归纳、比较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知道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划分的界线。理解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了解我国南方与北方区域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和区域发展方向
4.理解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知道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图示。知道西部地区开发的条件和限制性因素。理解西部大开发的意义。发展要求:掌握分析区域发展差异的一般方法。运用图表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比较法、要素分析和综合分析等方法分析实际案例的区域发展特征与差异。
二、活动建议和活动要求本节教材共设计了5个活动。活动1:读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分布图,讨论三个问题。活动目标要求:问题1:三个经济地带所包括的省级行政区及空间分布作知识性要求。问题2和问题3:与学生生活的实际相结合,利用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分析问题。
活动2:建议分为两个活动。活动(1):读图1—14,比较我国三个地带三次产业结构的差异,说明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活动目标要求: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能分析我国三个经济地带产业结构差异的形成原因和改进对策(作知识性要求)。活动(2):读图1—15、1—16,分析该市的产业结构特点并作评价。活动目标要求:训练学生利用图表数据分析概括区域产业结构特征及差异的能力,尝试对区域产业结构特征进行评价。
活动3:探究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活动目标要求:运用综合分析和比较的方法,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成因,并掌握一般的分析模型。理解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的形成原因(作知识性要求)。建议: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带的区域发展差异,是一系列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综合各种差异的形成和影响因素,通过讨论,总结原因。
活动4:查找有关资料,分析归纳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区域特征和差异。活动目标要求:学习查阅资料,运用资料分析、归纳和比较的方法分析区域差异。理解我国南方与北方区域发展差异及形成原因(作知识性要求)。建议:此探究活动的资料可以由教师提供,也可以让学生在图书馆或上网查找。
活动5:问题讨论:①我国的区域发展差异,既集中表现为东、西部差异,又反映出沿海与内地、经济较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汉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差距。你怎样认识这个问题?②有人认为,集中力量发展我国沿海地区,主要是强调一定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而西部大开发,则主要是发展落后地区的经济、缩小我国东、西部地带之间的发展差距。前者侧重于发展,后者侧重于公平。对这个问题,你又是怎样看待的?活动目标要求:通过问题1的讨论,进一步了解我国区域差异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问题2的讨论,形成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联系的观点。
1.4区域经济联系一、教学要求基本要求:1.了解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所取得的成效与意义。知道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和区域经济合作的含义。阅读材料“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只作发展要求。知道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所取得的成效。
2.了解我国能源与水资源跨区域调配及其意义。理解我国跨区域资源调配的意义。知道南水北调工程三条规划线路的方案和图示。阅读材料“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工程”要求知道三条线路的起止点。知道西气东输工程的规划方案和图示。阅读材料“西气东输工程将有效治理大气污染”不作知识性要求。知道西电东送的规划方案及图示。阅读材料“黄河上游将成为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不作知识性要求。阅读材料“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环境问题”中跨流域调水和南水北调工程对环境的影响要求能了解。对策不作知识性要求。
3.分析产业转移的三个典型案例,了解我国产业转移的基本特点。了解产业转移的三个典型案例的转移特点和原因。归纳我国产业转移的基本特点。4.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和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结合实例,说明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工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能分析实际案例。阅读材料“产业转移给广西环境保护带来的尴尬”只作为案例,不作知识性要求。
发展要求:1.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移的影响。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概念。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移的影响,能分析实际案例。2.能一分为二地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有关区域产生的影响。要求能建立起对经济现象综合的、全面的、辨证的认识观。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环境的影响”应着重强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活动建议和活动要求本节教材共设计了3个活动。活动1:收集有关资料,阐述南水北调工程对环境的有利和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活动目标要求:训练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运用资料的能力。理解南水北调工程对环境的有利和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作知识性要求)。建议:材料也可以由教师提供,或者利用教材的阅读材料“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环境问题”。
活动2:阅读图1—22我国西气东输线路和有关材料,讨论问题:西气东输工程将给甘肃省带来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是否应关注资源调配中涉及地区的影响?活动目标要求: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过程中对涉及的有关区域可能产生的影响。案例本身不作知识性要求。
活动3:读图1—28广东部分地区工业转移示意图和相关材料,讨论下列问题:广东边远地区为什么具备显著的产业集群效应?这种产业集群效应对当地的发展有何积极或消极影响?活动目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资料阅读、分析和归纳能力。分析资料,理解广东边远地区产业集群效应的形成原因,认识这种集群效应的区域发展的影响(知识性要求)。
建议增加活动4:分组讨论,分析有关三峡工程的材料,说明西电东送工程的实施有何意义?它对地理环境可能产生哪些影响?活动目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资料阅读、分析和归纳能力。分析三峡工程的案例,理解西电东送的意义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建议:活动1、活动2、活动4可以放在“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相关内容中进行。
三、关于新课程的几个问题1、有关活动的问题活动是正文、活动是原理运用、活动是练习、活动是形式、活动是案例、活动是材料等“活动”设置数量偏多,对“活动”适当压缩。对“活动”的价值需要评估。根据教学的实际,对“活动”的内容做适当改造。根据教学实际,重新设计或增加“活动”设置。注重“活动”在能力培养和知识构建中的双重作用“活动”必须强调“过程”和“探究”。
五个例子三点感受探究式教学建构知识新知识三个例子接受式教学五道习题2、有关教学方法的问题
创造评价分析应用探究性学习理解回忆接受式学习
3、有关教学目标的问题“三位一体”是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不是每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对教师来说,大多数课的教学目标还是以“知识技能”为主,“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长周期目标,需要在课堂里不断渗透,其实现一定是一段时间体验积累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培养与知识、技能的学习是不一样的。知识、技能的学习主要靠教师的传授与练习,理解、记忆、练习、巩固是主要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培养是经验知识的习得,体验、感悟、内化是主要的习得方式。
4、有关教学途径的问题:培养目标:学力创新精神双基+智能+非智力因素个性素质人格实践能力教学途径:书本知识(间接经验)经验知识(直接经验)学到习得接受、理解、巩固、应用参与(感知)、体验、感悟、内化教培养传授式教学活动式教学
以直接经验的习得为目的的活动式教学主要有以下形式:课题研究现状调查现场考察专题信息情景模拟作品制作竞赛辩论这些教学活动的关键是要打破原来课堂教学的时空观与程式,教师通过创设各种在课堂里或超越课堂的学习任务与情景,让学生参与其中,亲历过程,在感知、体验、感悟的基础上习得有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不是简单的形式改革,而是实际效果的变化,要理解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注意:1、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程度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了解——备课备学生训练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能力(会提问、会讨论)2、提高学生有效学习的程度增强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实施开放性教学
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贴近因学定教——创作教案因学施教——创作教学1、根据学生学的过程设计教的过程。2、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活用教案,体现出教学活动的生成性。
实施新课程对教师来说,与老教材的最大差别是“变讲课为教学”,其本质是教师的角色转换。角色教书者学生学习的引领者任务讲课引领学生学习形式教教材用教材教目标双基三位一体内容书本知识与学生紧密联系方法传授式活动式做中学评价测验考试多元评价
谢谢,提早祝大家新年好
第二章工商行政管理的任务、原则和方法第一节工商行政管理的任务一、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调整市场经济的法律、政策按照国家行政分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贯彻执行的法律、政策主要是国家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及有关的经济法规和经济政策。
工商行政管理的任务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中心任务就是对市场主体及其市场行为的监督管理,查处、取缔市场上的一切垄断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公平竞争:主体法律地位平等、等价交换、竞争充分性
垄断:指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由少数大企业,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进行操纵和控制。
自然垄断:指具有网络性经营特点的企业,如电网、自来水、煤气管道、电话等。这些行业由独家经营的总成本要比多家经营的总成本低,因此,独家更有效率。需要指出的是,自然垄断和竞争领域并不存在严格的限制。随着科技进步、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及市场的不断完善,过去曾经属于自然垄断的行业,可以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变成竞争型行业,或者在某些经营环节实现市场化,从而提高经营效率。垄断种类:
举例:美国民航业过去曾经是一个高度垄断的行业,政府对市场准入实行严格限制。垄断导致服务质量低下,服务价格高昂,消费者对此意见很大,要求改革的呼声很高。上世纪80年代,美国逐步放宽了对民航业的政府管制,一些新的航空公司纷纷进入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下,一些老牌的航空公司倒闭,一些新的公司崛起。竞争促进了民航市场服务质量的提高,价格也大幅度下降,消费者从中得到了实惠。
垄断种类:经济垄断:指经营者依靠经济实力、专利以及市场经营策略等取得的垄断地位。这种垄断是自由竞争和技术进步的产物,因此,在多数情况下能够得到社会承认。对于经济垄断,只要它对市场公平性不构成威胁,各国都采取较为宽容的态度。
垄断种类:行政垄断:指企业采用或借助于非市场手段(主要是行政力量)实现的市场垄断,包括地区封锁、地方保护、设立行政性垄断公司、政府限定交易、国家指定专营,等等。由于行政性垄断限制市场竞争,具有极大的不公平性,因此,受到经济学家和公众的普遍反对。现阶段,我国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行政垄断,尤其是行业和部门垄断。
与经济垄断相比,行政垄断对市场秩序的危害更大:第一,行政垄断直接导致以行政权力或者行业优势地位配置资源,妨害自由竞争机制的形成和发展,扰乱市场秩序,降低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第二,行政垄断阻碍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形成,导致市场壁垒重重,商品及生产要素流通受阻,各地、各企业的比较优势难以得到发挥。第三,行政垄断损害经营者自由经营的合法权益,同时限制了消费者自由选择商品和服务的权利,导致垄断价格和服务低下等问题。第四,行政垄断容易导致政府部门行为企业化,产生大量收费和审批项目,孳生腐败,加重企业和个人负担。这种腐败,其实是制度上的腐败,比个人腐败更为隐秘,危害性更大。
三、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就是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对于商家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是否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进行调查、判断、处理,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保护。工商行政管理的任务
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形式:1.生产、销售的商品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要求。2.在商品中参杂、参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3.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商品或者销售失效、变质的商品。07年中国笔记本市场调查
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形式:4.不具备商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而出售时未作说明。5.不符合在商品或者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商品标准。6.不符合商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
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形式:7.销售的商品数量不足。8.服务的内容和费用违反约定。9.伪造商品的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场址、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准。
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形式:10.销售的商品应当检验检疫而未检验检疫或者伪造检验检疫结果。11.对商品或者服务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12.对消费者提出的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或者偿损失赔的要求,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
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形式:13.侵害消费者人格尊严或者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14.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情形。
1.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原则2.按客观规律办事原则3.保护消费者利益原则4.法制原则5.科学化原则第二节工商行政管理的原则
第三节工商行政管理的方法一、管理的一般方法行政方法:行政方法概念:行政方法是指依靠行政机构和领导者的权力,通过强制性的行政命令直接对管理对象发生影响,按照行政系统来管理的方式。如:工商局的检查,税务的查税,政府的命令等等。
行政方法特征:权威性、强制性、阶级性、稳定性、实效性、具体性、保密性、垂直性。
行政方法优点:第一,管理系统集中统一。第二,行政方法便于行政管理职能的发挥。第三,行政方法是实施各种管理方法的必要手段。第四,行政方法能处理特殊问题。
行政方法的缺点:1.行政方法更多体现的是“人治”,容易产生主观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则会导致权力的滥用和决策的失误。2.权力过分集中于上层,不利于发挥子系统的积极性。行政方法以集权为主,不适宜过于分散权力,使得下属的权力影响减弱,变为被动执行者,对其积极性的发挥产生不利影响。3.行政方法的管理效果与领导人的水平有密切关系。行政命令的执行效果、管理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领导人的知识水平、领导艺术、道德修养、人格魅力等。
管理的一般方法——法律方法法律方法概念:是指国家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种经济法律、法规和规章等来规范、治理社会的手段。
法律方法的特征:强制性规范性概括性稳定性可预测性
法律方法的优点⑴法律方法适用于处理某些共性问题,使管理规范化、程序化,使管理者从大量的日常管理事物中解脱出来,把精力放在非程序的、例外事件的处理上。⑵法律规范的制定,使得权利与义务明确,赏罚分明,从而使得各个组织系统的管理能有根有据地进行。⑶法律方法的预防性及后果可预测性的特点,使得人们会自觉的遵纪守法,使得管理系统有一种自动调节的功能,不必经常进行大量的调解工作。
法律方法的缺点:⑴缺乏灵活性和弹性,不便于处理特殊的问题和及时处理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⑵由于法律具有强制性,处理不好会不利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管理的一般方法——经济的方法经济的方法是指政府按照一定的目标依靠经济组织,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调节经济活动的各种经济机制。
经济方法的优点:(1)能较好地处理各方面的物质利益关系。运作经济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通过各种具体的经济手段不断调整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把个人的、集体的、国家的利益正确的结合起来,既不损害国家利益,又能保证并根据情况不断提高集体和个体的利益。(2)由于经济方法是直接建立在物质利益原则的基础上的,因而能够从根本上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组织的工作成效显著。
经济方法的缺点:(1)容易产生单纯追求物质利益的倾向和拜金主义的出现,使组织成员陷入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的狭隘圈子,失去政治上的远大目标和高尚情操,以致影响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2)从宏观管理的角度看,由于经济方法是借助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来发挥作用,因此,它必然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自发性,而且单凭市场机制的作用,是不能解决管理中的一切问题的。所以,经济方法并不是万能的。行政方法、法律方法、经济方法是国家三种最基本的管理方法,在国家对经济管理中,三者密切联系、相辅相成、水乳交融,在各自的优点和缺点的互补中共同承担着对国家经济的管理。
二、工商行政管理的方法在工商行政管理的方法中,通常也用经济方法、行政方法和法律方法。相对而言,更主要的是运用行政方法和法律方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45抗结核病麻风病课件PPT.ppt
- 最新44平面图形课件1课件PPT.ppt
- 最新48节支气管扩张肺脓肿病人的护理课件PPT.ppt
- 最新49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新人教版必修3课件PPT.ppt
- 最新47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共21张PPT课件PPT.ppt
- 最新47做一个指南针课件PPT.ppt
- 最新45重要天气系统解析课件PPT.ppt
- 最新46固体废弃物浮选解析课件PPT.ppt
- 最新4、9安全教育预防(校园欺凌、防溺水)主题班会课件2课件PPT.ppt
- 最新4p、4c、4R营销理论概要课件PPT.ppt
- 最新4、坐在最后一排课件PPT.ppt
- 最新4《外国诗两首》课件ppt课件PPT.ppt
- 最新4、蚯蚓课件PPT.ppt
- 最新4呼吸衰竭的抢救课件PPT.ppt
- 最新4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课件刘晓冰课件PPT.ppt
- 最新4土壤的保护课件课件PPT.ppt
- 最新4快乐的暑假汇总课件PPT.ppt
- 最新4春游去哪里课件PPT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