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3 MB
  • 2022-04-29 14:45:44 发布

最新区域经济课件课件PPT.ppt

  • 10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区域经济课件 区域经济学课程考核要求期中+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55%平时成绩包括考勤、课堂交流和作业 学习区域经济学的建议知识储备: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统计学、地理学等知识拓展:国外相关译著、国内教材、报刊、杂志、实际案例能力培养:着重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和经济政策,因而要求学生密切关注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第一章导论要点一、区域经济学的学科基础二、区域经济学的学科体系三、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四、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7 区域经济学的现实意义我国是一个自然、人文条件差异大、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西方国家都曾经出现过膨胀区、萧条区、衰落区,我国某些老矿区集中的地区,人口超载地区等不同类型与成因的“问题区域”至今还没有针对性强,具体可操作的区域政策。任何资源空间优化配置方案的实现,必须以各利益主体合理权益得到保证为前提。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9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10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11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12 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13 区域的类型匀质区域是源于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形成的一种区域。如气候区、农业区极化区域(结节区域)是指相异性区域通过各要素流动联系在一起,具有很强的内聚力的一种区域。如长三角经济区,上海经济区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区域的特征:15 区域系统系统含义:系统式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托干部分(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基本属性:——必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所组成——系统内部和外部具有一定的结构或秩序——1+1>216 区域系统系统与环境环境系统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坚持环境适应性原则结构和功能结构功能功能是由系统内部结构所决定的,同时功能对结构具有反作用17 区域系统中国经济区域的层次结构18 朝鲜VS韩国两者在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开放性等方面差异较大。 区域系统的结构分析区域系统结构分析的内容从区域系统内部的比例关系入手区域系统结构分析的方法要素比例分析——百分比:城市化率工业化率外贸依存度恩格尔系数工业化率达到20%-40%,为正在工业化初期;40%-60%为半工业化国家;60%以上为工业化国家。20 区域系统的结构分析区位商Q越大意味着该地区的这个部门所占比例相对较高率Q>1,表明本区域的该部门相对强于背景区域,因而可能是专业化部门或优势部门21 区域系统的结构分析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22 低于0.2收入绝对平均0.2-0.3收入比较平均0.3-0.4收入相对合理0.4-0.5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收入差距悬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根据黄金分割律,其准确值应为0.382。一般发达国家的基尼指数在0.24到0.36之间,美国偏高,为0.4。中国大陆基尼系数2010年超过0.5,已跨入收入差距悬殊行列,财富分配非常不均。 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突破了合理的限度,统计显示,总人口中20%的最低收入人口占收入的份额仅为4.7%,而总人口中20%的最高收入人口占总收入的份额高达50%。这突出表现在收入份额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等方面。2009年,城镇居民中20%最高收入组(25410.8元)是20%最低收入组(4567.1元)的5.6倍;农村居民中20%最高收入组(8474.8元)是20%最低收入组(1182.5元)的7.2倍。 区域经济学的学科基础区域经济学在国外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其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的古典区位论。在我国,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后日益成熟。目前,区域经济学已成为我国经济学门类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新型应用经济学科之一。25 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26 区域经济的特点包括:区域性——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非均衡性阶段性和连续性开放性思考: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差异?27 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区域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熟悉其它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28 区域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区域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的关系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关关系的学科。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发生,为什么)、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自然、社会文化、经济环境)。29 区域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区域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的关系区域经济学是在经济地理学基础上产生的一门应用经济学科。区域经济学是一门产生较晚的学科,它是借助地理学的一些方法论来研究经济问题。区域经济学不是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也不是区域经济学,但两者是在日益靠拢,日趋溶合,无论从方法,还是从研究本身,都很难分清楚。30 区域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区域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的关系概念和理论来源;区域概念;地理学基础。区域经济学与产业经济学的关系理论相互借鉴;区域的限定;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31 2.区域经济学的两个来源区域经济学的地理学来源通过地理学树立区域的概念自从有了区域的概念,才有在此之上的与区域有关的各类学科。所以,我们应当把区域概念的建立作为区域经济学产生的起点。32 地理环境及资源条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地理学认为,人类和自然都应属于区域的特征,但在某些地区,例如城市地区,人类的作用可能明显些,在另一些地区,例如极地、高原、海洋等,自然的作用可能更明显。把一个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类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结合起来,地理环境及资源条件就成为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33 区域经济学的区位论来源区位理论是微观经济理论,它要解决的主要是厂商如何进行布局才能成本最低或利润最大的问题。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它的许多理论和方法都成为区域经济学理论的组成部分。如:专业化生产理论,资源禀赋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相互依存理论和区域贸易理论等。从区位理论到区域经济学的飞跃,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艾萨德对区位论研究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出版了《区域科学导论》,标志着区域经济学的正式形成。34 3.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埃德加.胡佛构筑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提出了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35 (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生产要素包含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自然资源的位置确定之后,或者不能被移动,如土地、森林、矿山、草原等,或者很难移动,如水资源等。社会经济资源当中最主要是人力资源、资本和技术,他们的流动虽然是正常的,但必须付出相应的流动成本。所以,任何一个地区都具有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经济的必要。36 (2)生产要素的不完全可分性(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由于集中和规模经济的存在,不可能将生产要素进行彻底的分割,并将其均衡地分布在所有的地区。必须考虑到规模经济和聚集的要求,在条件好的地方,集中布局各类产业。聚集区的形成又带来人口的增加,从而形成城市,成为地区的经济中心。37 (3)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所谓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是指由于距离因素的影响,产品与服务的移动,必须支付相应的运输成本,否则就不可能流动。而为了减少距离成本,产品与服务生产的地方化就十分必要。38 二、区域经济学的学科体系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特定地理范围的经济学应从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组织来界定区域经济学应根据研究的主要问题来界定应把区域经济研究分为区内和区际两个层次从宏观角度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决策性科学39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两个部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区域问题。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研究要对在现实的区域经济运行中可能产生的重大问题给予理论上的解释;区域问题的研究要为现实区域经济运行中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方法和政策。40 2、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区域经济发展。要素禀赋问题、增长极问题、发展差距问题、区域贸易问题、梯度转移问题。区域经济关系研究。区域关系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区域内部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另一类是区域之间的关系。包括竞争关系和合作关系。41 区域发展决策和政策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更注重把这些规律运用于实践,探讨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途径。为此,必须把区域发展决策和政策作为重要研究内容。怎样突出区域经济学的应用性呢?42 3、区域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进程在国际上,区域经济问题的研究已经有比较长的历史,而在最近40多年来,基本上围绕三个方向展开:第一,区域经济学的学科体系构建;第二,地区发展与区域规划问题研究;第三,区域经济研究方法。另外,区域经济学的最新研究进展,是由新经济地理学(空间经济学)的研究取得的。43 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可以分为三部分,即区域发展理论、区域关系理论和区域政策理论。区域发展理论以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为基础,研究一个区域内部的发展问题;区域关系理论以区域专业化分工与区域贸易为基础,研究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若干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区域政策理论以区域发展和区域关系为研究对象,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政策与方法。44 三、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现代区域经济学产生:现代区域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区域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是美国著名区域经济学家艾萨德教授。把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区位决策引入到一般化的经济学当中,探讨在平衡状态下空间经济的一般形态,并进而探讨空间经济的相互依存问题。艾萨德对区域经济学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将纯理论的推导带入到对空间上的区域的各发展阶段的经济分布及其空间结构的研究,并设计出区域分析和应用的模型。这些模型为区域经济学进入主流经济学奠定了基础。45 三、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目前,区域经济学形成了三大流派:新经济地理学派、新制度学派和区域管理学派。1、新经济地理学派以克鲁格曼、MachaFujita等学者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形成于上个世纪90年代。新经济地理学派的宗旨是将经济地理学,即区域经济学带进主流经济学的殿堂。正是从这点出发,其分析区域问题的模型框架,基本上是经济学的,其理论的基石建立在三个命题之上:46 (1)收益递增。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带来产出的增加,从而带来生产成本的下降。各国或区域间通过发展专业化和贸易,提高其收益。集中是规模经济的反映,地理上的集中形成大型的聚集地区,其规模优势远远大于某一个部门或产业的集中优势,从而为地区获得竞争优势创造了前提。(2)不完全竞争模型。由于不完全竞争的存在,当某个地区的制造业发展起来之后,形成工业地区,而另一个地区则仍处于农业地区,两者的角色将被固定下来,各自的优势被“锁定”,从而形成中心区与外围区的关系。47 (3)运输成本。以保罗·萨缪尔森引入的“冰山”理论的运输成本计算方法为依据,即任何制成品的价值在运输途中都将有一部分丢失。由这三个基石,设计出区域经济的“中心——外围模型”。48 新经济地理学派认为,区域经济学有五大传统,并依照这五个方面向前发展:第一,区位理论。克鲁格曼认为,它应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它分析的是厂商的区位决策问题。另一部分是中心地理论,由克里斯塔勒和廖什提出,这个理论分析了制造业和市场营销中心的定位和作用,并认为中心地方论应当是层级的。克鲁格曼认为,“中心地方理论”及其模型化是区域经济学今后研究的方向之一。49 第二,城市地理学。在城市地理学中,人们借助于物理学的公式,来描述城市地理现象。第三,积累因果关系。缪尔达尔、赫希曼等人提出来的一种发展经济学理论。克鲁格曼认为,超发展理论的思想在区位问题中的应用比在发展经济学中更合适。50 第四,外部经济。聚集——优势——聚集。外部经济对地区发展的作用很大,但人们对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它是区域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第五,地租和土地利用。杜能环模型只揭示了从中心到外围的扩散效应,而没有揭示同时存在从外围到中心的聚集效应,这方面也应是区域经济学要研究的重点方向。51 2、新制度学派新制度学派,或者是“区域政策”学派,其研究的中心是将制度要素引入到区域分析当中,研究政府及其体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通过制定相应的区域政策,协调区域发展。所以,新制度学派的中心是研究区域政策问题。52 区域政策的主要特征是积极的区域倾斜和集中化,因而区域政策的内容包括:(1)通过政府的干预而导致生产的空间转移。政府可以选定可支持的部门,并由这些部门的分布来影响空间结构,从而提高地区的经济竞争力,改善贸易平衡,发展自身的R&D等。(2)产业和部门规划是区域政策的第二个部分。国家通过制定援助规划,促进某些产业和部门的发展,或是延缓其衰退的过程。(3)缩小区域差距是区域政策的第三部分内容,也是最直接的内容。国家通过财政政策、金融货币政策等,实现转移支付,帮助落后区域的发展,缩小地区差距,或者抑制地区差距的扩大。53 3、区域管理学派区域管理是区域经济溶入管理学的内容后形成的新的学派,对于区域经济学从理论到应用,起着一个桥梁的作用。区域管理起源于人们对上世纪50~60年代区域发展和区域问题的认识,由于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对立,人口大量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而发达地区的产业部门却很难向落后地区转移,产业结构升级受到阻碍,要解决这一问题,人们认识到,仅有政策和规划是不够的,还必须借助管理学的方式,把区域作为对象进行管理。如日本的国土开发、美国的区域再开发等,都是著名的范例。54 区域管理由三部分组成:第一,区域经济发展管理。面对的主要是宏观经济问题,面临的两大挑战是: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案例: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第二,区域人口管理。它是区域管理的基本问题。包括适度人口、人力资源开发、人口和劳动力迁移。第三,区域环境管理。55 56 四、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区域经济学的另一重要内容是研究区域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正迎来一个新的时期,对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的研究也必然是与时俱进的。57 四、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的未来的总的趋势是:追踪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向,总结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经验,提出解决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的新理念,形成区域经济学的新理论。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58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区域经济学是一个新兴学科,其理论体系尚未完全成熟,正好留给研究者相当大的研究空间。目前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研究,是循着两条路径在向前发展:第一,理论经济学的路径。从理论分析、原理推导和模型化着手,建立一套规范的区域经济学体系,其中心内容是: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石、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分析、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区域经济理论模型等。59 第二,应用经济学的路径。从实证分析的要求出发,形成一套适应实际应用的理论体系。包括区域经济的影响条件、区域产业选择和优势分析、区域产业结构与布局、区域空间结构、区域经济关系、区域合作、区域开发和区域经济政策等。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到目前为止仍在构建当中。60 2、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和制度创新区域经济发展涉及到区域经济的增长方式、组织结构和发展过程,其核心内容是运行的机制研究。认为区域经济增长必须考虑资本积累、劳动投入技术要素和人力资本影响等,这些要素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基础。61 在所有影响机制当中,体制或制度机制是研究的中心内容。区域发展与制度创新关系的研究,由于地方政府实力的加强而显得更为重要。其中心点是分析区域经济增长与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制度间的互动关系,探索通过制度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包括借鉴马歇尔之后的经济学理论的侧重历史过程分析的突进分析思路、康芒斯的法律制度分析方法,并探索从新制度经济学当中为区域经济学寻找新的分析工具。62 平壤光复大街63 64 66 3、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关系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区域之间的合作、冲突与协调。区域分工的产生,带来了区域合作的基础,但区域利益的增加,使区域冲突不可避免,在中国,最引人注目的区域关系,就是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在理论上有所依据,然后才是实践中的应用方法。67 区域合作是以横向经济联系为纽带、在自愿的基础上,按照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区域之间不同行为主体在某些领域进行联合的一种组织行为和经济行为。是区域经济关系的中心内容。目前研究的重点是:区域发展差距问题、区域分工协作问题,区域冲突的协调问题和区域贸易问题等。基尼系数68 69 4、区域经济政策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研究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对中国的区域经济政策,目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目前不存在区域经济政策,要构建中国区域经济政策体系。所以,应当对区域经济政策概念,范畴进行理论的规范。70 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区域经济政策应当是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区域化。也就是说,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制定专门的区域政策。整个经济政策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经济和产业政策制定时,必须充分考虑地方的特点,区域政策的实施是地方政府对这些经济和产业政策的区域化处理和解释。两种观点虽然有很大区别,但都认为中国目前的区域政策尚缺乏理论的基础。71 5、区域开发与区域规划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国的区域开发掀起高潮,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启动,对区域开发的研究也进入到新的阶段。其中,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区域规划是研究的重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要解决一个区域的发展方向、定位、结构、布局和政策等问题,勾画一个地区的发展的宏观蓝图,把握一个地区的发展方向和进程,并进行发展当中的调控。72 区域规划是发展战略的具体化,解决具体的时间、地点,发展的部门、规模以及资源的配置等问题,现代区域规划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解决发展的实施问题,即具体的操作问题,这是区域经济学应用性的具体体现。73 本章小结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74 区域经济是特定区域的经济特点和经济关系的总和。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区域经济的特点是具有区域性、非均衡性、阶段性和连续性、开放性。75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的特点和区域之间关系的科学,它要回答的问题时: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区域经济学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地理学,一个是区位论。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是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和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76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两个部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区域问题。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研究要对在现实的区域经济运行中可能产生的重大问题给予理论上的解释;区域问题的研究要为现实区域经济运行中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方法和政策。77 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可以分为三部分,即区域发展理论、区域关系理论和区域政策理论。区域发展理论以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为基础,研究一个区域内部的发展问题;区域关系理论以区域专业化分工与区域贸易为基础,研究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若干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区域政策理论以区域发展和区域关系为研究对象,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政策与方法。区域经济学研究学派可划分为新经济地理学派、区域政策学派和区域管理学派。78 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的未来的总的趋势是:追踪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向,总结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经验,提出解决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的新理念,形成区域经济学的新理论。79 复习与思考1、简述区域和区域经济的概念。2、区域经济学的两个来源是什么?3、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是什么?4、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5、简述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6、区域政策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80 第十二章伏暑陕西中医学院温病学教研室请单击播放按ESC键退出 概述1、定义伏暑是由暑热或暑湿病邪引起的发于秋冬季节的一种急性热病,发病具有暑邪致病的特点,起病急骤、病情较重、病势缠绵难解,初起即有气分或营分里热见证。 2、沿革1、有关伏暑的论述最早见于《内经》2、最早将伏暑定为病名的,是明代方广的《丹溪心法附余》。 3、与西医学病名的关系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散发性脑炎重症流感等 病因病机一、病因发病(一)病因:暑邪内伏(二)发病条件诱发因素:秋冬时令之邪体内因素:正气亏虚,主要是气虚 二、病机演变邪在少阳卫气同病邪在气分邪结肠腑外内热炽阴伤内伏达传暑邪气营诱发分分热在心营,下移小肠卫营同病热在营血热闭心包,血络瘀滞热瘀气脱肾气亏虚,固摄失职 伏暑病理特点:1.初起有发于气分,发于营分之不同。2.不论发于气分或发于营分,均由当令时邪引动而发,故两种类型初起均兼有卫表见证。3.发于气分者,暑湿之邪可化燥化火,入营动血。4.发于营分者可深入血分,出现痰热瘀闭心包、热盛动风、斑疹外发等。5.病情与发病类型和发病时间有关:初起发于气分者,病势较轻;发于营分者,病势较重。发病早,病情轻;发病晚,病情重。 诊断一、诊断依据1、发病季节:深秋或冬季2、典型的临床表现:初起见表里同病,但以里热证为主。3、起病急,病势深重。 二、鉴别诊断1、秋燥、风温:早期证候2、暑温兼湿:季节不同。3、湿温:湿温初起以湿郁卫气分为特征,无显著里热见症。伏暑初起虽有表证,但有明显的暑湿内蕴气分,或暑热内舍营分的里热证。 辨证论治一、辨治要点(一)辨证要点1、辨明伏邪的性质——暑湿、暑热2、辨清伏邪的发病部位——在气、在营 (二)治则治法发于气分-清气解表疏表清里发于营分-清营解表正气外脱——益气养阴或回阳固脱 二、常见证型诊治 (一)初发证治1、卫气同病2、卫营同病 1、卫气同病【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痛,周身酸痛,无汗或少汗,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脘痞,苔腻,脉濡数。辨证要点:发热恶寒、头痛、心烦口渴、脘痞、苔腻【病机】气分暑湿而外有表邪【治法】解表透邪,清暑化湿。【方药】银翘散去牛蒡子、玄参加杏仁、滑石黄连香薷饮 2、卫营同病【临床表现】发热微恶寒,头痛,少汗,口干不渴,心烦,舌赤少苔,脉浮细而数。辨证要点:发热、恶寒、心烦、口干、舌绛少苔【病机】营分暑热而外兼表邪【治法】辛凉透表,清营泄热。【方药】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 (二)邪在气分1、暑湿郁阻少阳2、暑湿夹滞,阻结肠道3、热炽阴伤 1、暑湿郁阻少阳【临床表现】寒热似疟,口渴心烦,脘痞,身热午后较重,入暮尤剧,天明得汗诸证稍减,但胸腹灼热不除,苔黄白而腻,脉弦数。辨证要点:寒热似疟、胸腹灼热、苔腻【病机】暑湿郁阻少阳气分,暑重湿轻。【治法】清泄少阳,分消湿热。【方药】蒿芩清胆汤 2、暑湿夹滞,阻结肠道【临床表现】胸腹灼热,呕恶,便溏不爽,色黄如酱,苔黄垢腻,脉濡数。辨证要点:身热、胸腹灼热、便溏不爽、色黄如酱、苔黄垢腻【病机】暑湿与积滞互结阻于肠道【治法】导滞通下,清热化湿。【方药】枳实导滞汤 轻法频下轻法:苦寒攻下的作用较轻;频下:反复多次运用导滞通便之法。分析:暑湿挟滞胶结于肠腑,治当清化湿热,导滞通下,但攻下之制不宜太重,若过用苦寒下夺不仅暑湿难以清化,且有徒伤正气之弊,故攻下之力当轻。又因本证为暑湿挟滞胶粘滞着肠腑,非一次攻下即能使病邪尽除,往往需要连续攻下,因势利导,以使内伏之邪清除殆尽。 3、热炽阴伤【临床表现】高热不退,灼热无汗,口渴饮冷,心烦躁扰,小便短少不利,舌红苔黄燥苍老,脉细数。辨证要点:高热、口渴无汗、小便短少不利。【病机】阳明邪热鸱张无制,化火灼伤阴津。【治法】清热泄火,甘苦化阴。【方药】冬地三黄汤 (三)热在营血1、热在心营,下移小肠2、热闭心包,血络瘀滞 1、热在心营,下移小肠【临床表现】发热日轻夜重,心烦不寐,口干,渴不欲饮,小便短赤热痛,舌红绛,脉数。辨证要点:身热夜甚、心烦不寐、小便短赤热痛、舌绛【病机】心营邪热下移小肠,小肠热结。【治法】清心凉营,清泻火腑。【方药】导赤清心汤 2、热闭心包,血络瘀滞【临床表现】身热夜甚,神昏谵语,漱水不欲咽,舌绛无苔,望之若干,扪之尚润,或紫晦而润。辨证要点:身热夜甚,神昏谵语,皮肤、粘膜有出血斑,舌深绛。【病机】热蒸血络,瘀热内闭。【治法】凉血化瘀,开窍通络。【方药】犀地清络饮 (四)热瘀气脱【临床表现】身热面赤,皮肤、粘膜斑疹透发,心烦躁扰,四肢厥冷,汗出不止,舌色暗绛,脉虚数。辨证要点:以皮肤、粘膜斑疹透发,四肢厥冷,汗出,舌暗绛,脉虚数为主症。【病机】暑邪内郁血分,热瘀互结,气阴两脱。【治法】急宜凉血化瘀,益气养阴固脱。【方药】犀角地黄汤合生脉散加味。 (五)肾气亏损,固摄失职【临床表现】小便频数量多,甚至遗尿,口渴引饮,腰痠肢软,头晕耳鸣,舌淡,脉沉弱。辨证要点:以小便量过多,口渴,舌淡为主症。【病机】邪热已退而肾气大伤,肾不固摄,膀胱失约。【治法】温阳化气,益肾缩尿。【方药】右归丸合缩泉丸加减。 病案讨论鄂××,女,19岁,1976年10月23日住院。住院病历号:14359病史:患者7天前曾有微畏寒发热,疲乏无力。3天前因劳累觉口干苦,遂饮冷水,当晚即有寒战高热,体温39.6℃。转来本院以高热待查收入住院治疗。住院一周,曾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效果不著,仍高热不退,转请中医治疗。症状:初起寒热,舌苔白腻,脉弦数,继则寒战高热汗出,形如疟状。目前但热不寒,口干唇燥,面赤,口苦粘腻,胸腹扪之灼手,大便日行一次,粘滞不爽,溲黄而热,脉象滑数有力,舌苔根部黄腻,舌质红绛。检查:体温呈弛张型,在39~40.0℃,脉搏95/分,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正常。肥达氏反应(+),肝功能:谷丙转氨酶165~284单位。血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 思考:1、本病的中医病名。2、本病例的病因病机。3、确立治法。4、选择处方。 参考答案:1、病名:伏暑2、病因病机:病因为暑邪夹湿;病机为暑湿郁遏气分,内逼营分,气营两燔。3、治法:气营两清,兼化湿浊。4、处方: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元参方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