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8 MB
  • 2022-04-29 14:20:34 发布

最新经皮椎体成形术课件PPT.ppt

  • 4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经皮椎体成形术 概述1984年由法国人(Deramond和Galibert)发明的新的脊柱微创手术,它主要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及椎体肿瘤的治疗1994年由美国的Wong等设计,通过对后凸的椎体进行球囊扩张和灌注骨水泥来纠正椎体后凸畸形,从而对一些骨质疏松、椎体肿瘤等脊柱疾病起治疗作用1998年得到美国FDA的批准应用于临床 流行病学调查美国每年有50万例患者发生与老龄化有关的椎体压缩性骨折,并引起持续性腰背痛;25%的月经后女性发生椎体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其中大部分伴有不同程度的胸腰椎椎体骨折,10%的月经后女性X线可见明显塌陷,而X线可见椎体压缩塌陷的,84%伴有腰背部疼痛,4%的月经后女性引起神经症状 病人的选择有MRI.CT.及X-RAY确定的VCF同时无任何骨折块突入脊髓或脊髓的损伤。无任何肿瘤、感染、先天性畸形或心脑血管疾病存在。 VCF手术最佳时机尚无定论,一般保守治疗失败后即可进行.多数研究者在骨折后1~4mo行手术治疗,但临床效果和骨折时间无统计学相关性.陈旧性骨折有效率为87.5%,新旧骨折术后有效率比较P=0.146,但总有效率低于新鲜骨折手术时机的选择Spine(PhilaPa1976).2005Jan1;30(1):87-92.Predictorsofoutcomesof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forosteoporoticvertebralfractures.AlvarezL, 禁忌症椎体后缘骨折破坏者椎体压缩程度超过75%者骨碎片进入脊髓凝血机制障碍者严重的心肺疾患骨髓炎或全身感染存在者 手术及术后病人俯卧(大枕头、圆垫)局麻或全麻经皮经椎弓根进入(C壁,CT引导)注入骨水泥术后2小时仰卧术后即刻CT检查,了解骨水泥的渗漏 可能的止痛机制患椎强化后刚度和强度恢复,消除了骨折微动调配的灌注剂中的未聚合的单体有细胞毒性,对周围感觉神经末稍有作用PMMA聚合过程中产生的热对神经末稍有破坏作用患椎内压下降也可能是止痛的原因之一 并发症低于10%的病人有骨水泥渗漏至硬膜、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导致疼痛增加。肋骨骨折血栓形成过敏反应感染邻近椎体骨折 操作步骤固定标记进针通道建立通道扩张扩张恢复注入骨水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闭创 术中情况 特点对人体组织损伤小,出血少操作简便,术程短局部麻醉风险小,并发症少恢复快,效果明显早起活动 孙某,女,62岁。腰2椎体压缩性骨折 孙某,女,62岁。腰2椎体压缩性骨折 孙某,女,62岁。腰2椎体压缩性骨折 李某,女,76岁。胸12、腰2椎体压缩性骨折 李某,女,76岁。胸12、腰2椎体压缩性骨折 椎体成形材料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磷酸钙骨水泥CPC其他材料 谢谢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 主要内容掌握TIA定义,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熟悉TIA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 定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由颅内动脉病变致脑动脉一过性供血不足引起的短暂性、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表现为供血区神经功能缺失的症状和体征。症状持续10~15min,最长不超过24小时。无责任病灶,反复发作。 病因血流动力学改变微栓塞脑血管狭窄或痉挛其他 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的护理 护理评估(—)健康史(三)心理-社会状况(四)辅助检查(二)身体状况(五)治疗要点 询问病人有无动脉粥样硬化病史,有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颈椎病及严重贫血等;发病前有无血压明显升高、急性血压过低、急剧的头部转动和颈部伸屈、严重失水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情况。健康史 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常见症状为病变对侧单肢无力或轻偏瘫,可伴对侧面部轻瘫,病变侧单眼一过性黑矇是颈内动脉分支眼动脉缺血的特征性症状,优势半球缺血时可有失语。可出现对侧偏身麻木或感觉减退、对侧同向性偏盲。身体状况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常见症状有眩晕及平衡障碍,少数伴耳鸣。特征性症状为跌倒发作(病人转头或仰头时下肢突然失去张力而跌倒,无意识丧失,可很快自行站起)、短暂性全面性遗忘(发作性短时间记忆丧失,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和双眼视力障碍。身体状况 解剖图 病人因突然发病或反复发作,常使病人产生紧张、焦虑和恐惧。也有病人因缺乏相关知识而麻痹大意。心理-社会状况 血脂、血液流变学检查,可发现血粘度增高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加。辅助检查 治疗原则是去除病因、诱因,减少及预防复发,保护脑功能。药物治疗多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药(阿司匹林、盐酸噻氯匹定和双嘧达莫)、抗凝药物(肝素和华法林等)、钙通道阻滞剂(如尼莫地平)、血管扩张药和扩容药(麦全冬定及低分子右旋糖苷)等。治疗要点 护理诊断P1:有受伤的危险与短暂脑缺血发作时一过性眩晕、失明等有关。P2:潜在并发症:脑血栓形成。 合理休息与运动,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避免跌倒和受伤。发作时卧床休息,枕头不宜太高(以15°~20°为宜);仰头或头部转动时应缓慢、动作轻柔,转动幅度不宜过大。频繁发作的病人应避免重体力劳动,必要时入厕、沐浴及外出活动时应有家人陪伴。一般护理 阿司匹林宜饭后服用,以防胃肠道刺激,并注意观察有无上消化道出血征象。盐酸噻氯匹定可出现可逆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应定期监测血象。抗凝药应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用药护理 频繁发作的病人应注意观察和记录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间隔时间和伴随症状。观察病人肢体无力或麻木是否减轻或加重,有无头痛、头晕或其它脑功能受损的表现,警惕完全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病情观察 疾病知识指导:说明积极治疗病因,避免危险因素的重要性;介绍吸烟、酗酒、肥胖及饮食因素与脑血管病的关系;对频繁发作的病人应尽量减少独处时间,避免发生意外。饮食指导:选择低盐、低糖、低脂、丰富维生素及少刺激性的食物,戒烟酒,保持理想体重。用药指导:坚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定期复查。健康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