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4 MB
  • 2022-04-29 14:27:11 发布

温度和温度计-说课PPT.ppt

  • 2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温度和温度计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町店完小王路银 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学目标四、教学重点、难点五、教学策略和学法六、教学流程七、教学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温度和温度计》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的教学内容。它由4个活动构成。 活动一:比较水的冷热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来感知温度,并得出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活动二:观察温度计了解温度计的构造及初步感知温度计的制造原理和测量方法活动三:摄氏温度的读和写训练学生认读和记录摄氏温度活动四:读出温度计指示的度数指导学生如何准确地使用温度计 二、学情分析:温度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不但听说过温度计,大部分学生还用过体温计。但要让学生具体的去描述什么是温度、怎样正确使用温度计,却又不能准确表达,而测量水温更是很少有人亲自操作过。所以本课的学习,对许多孩子们来说还是第一次使用温度计。所以在实验教学环节教师应适当的进行实验提示和指导帮助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内的液柱随温度变化而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的。(二)过程与方法:观察和研究作为测量工具的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主要构造;识读温度计(模型)刻度上的数字,并把刻度上的数字与更热或更冷的温度联系起来。(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测量工具使用规定的意义,并愿意遵守这些规定。 四、教学重点、难点: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摄氏温度的读与写;识读零下温度是难点。教学中通过几组温度的认读,运用课件的方式,并结合实物运用,强化训练,掌握正确读写摄氏温度的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效益。 五、教学策略和学法根据课题内容、学情和教学目标,确定采用巧设悬念——实验感知——观察思考——实践运用——拓展延伸的教学策略。针对温度的概念这种事实性知识,结合学生已有的物体冷热程度是不一样的生活经验,我采用的是讲述法。学习温度计时,我采用的是观察法,即让学生人手一支温度计,通过亲身触摸、观察温度计,交流讨论,建构温度计的相关知识。在认读温度这个活动中,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共同探究影响温度计读数的因素,从而讨论交流出正确读温度计的方法。 五、教学流程1、魔术激趣、巧设悬念2、设计实验、比较感知3、观察思考、提升认识4、实践运用、认读温度 1、魔术激趣、巧设悬念同学们你知道其中的奥秘吗?在今天的学习中,你还想知道什么? 2、设计实验、比较感知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 凉水温水温水热水请大家安静的完成下列活动1、先把左右手手指分别插入1号和4号杯,然后马上将左右手指分别插入2号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2、变换顺序再来一次。 教师小结同样的四杯水,由于实验顺序不同,手指获得的感觉是不同的,那有什么办法可以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呢?自然地引出温度计。 3、观察思考、提升认识温度计主要由哪几部分构成?温度计上的每一个刻度表示多少度? 玻璃外壳玻璃管玻璃泡刻度 4、实践运用、认读温度在这一环节我们首先一起来认识了25℃、-8℃、12℃、-4℃掌握基本方法后并进行相关的练习,最后并将这些温度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从而考查了学生对温度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并让学生观察总结出零上温度数字越大,温度越高;零下温度数字越大,温度越低的结论,成功的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最后,让每个学生观测自己温度计上的读数,理论联系实践从而得出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 20100写作:12℃读作:12摄氏度 010写作:-4℃读作:零下4摄氏度 写作:读作:写作:读作:写作:读作:写作:读作:写作:读作:写作:读作:写作:读作: 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1、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面持平。2、要尽可能消除各种影响测定温度准确性的不利因素。 5、总结揭秘,拓展延伸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2、课后设计一个自制的温度计。 温度和温度计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表示摄氏温度2、温度计主要由玻璃管、玻璃泡(内有水银、煤油或酒精等液体)、刻度三部分组成。七、板书设计 总之,本课的教学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出发,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让学生愉快地探究知识,使他们感悟到科学的乐趣,达成了目标。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主动的探索,快乐的学习,能动的发展。 谢谢指导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