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7.50 KB
  • 2022-04-29 14:47:47 发布

最新中医治则治法(2)课件PPT.ppt

  • 5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中医治则治法(2) 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在整体观念和辨证的基础上,以四诊收集的客观资料为依据,经过全面分析,综合判断,根据不同病情制定不同治疗原则,提出具体的治疗方法。防治原则——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三因制宜、病治异同等。治疗大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 第一节防治原则防治原则——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总原则。防治原则包括:预防原则-----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疗原则-----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三因制宜、病治异同等。 二、既病防变1.定义——疾病发生以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把疾病消灭在萌芽阶段。2.目的——防止传变。3.方法——(1)早期诊断,早期治疗;(2)控制传变。 二、既病防变3.方法(1)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见微知著,防患未然”(2)防止传变①截断病邪的途径------根据疾病的传变规律防止演变。熟悉五行生克乘侮、经络传变、卫气营血传变规律。如《难经》“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②先安未受邪之地《难经》“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 (二)治疗原则1.定义——治疗疾病的总原则。最基本的治则包括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三因制宜、病治异同等。2.治则和治法的关系 一、治病求本1.定义——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求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素问》“治病必求于本”。“本”——是疾病的本质、根本,包括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2.意义——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则,对其他治则有指导意义。3.在应用这一治疗原则时,必须掌握“正治与反治”、“治标与治本”两种情况。 一、治病求本------正治与反治正治1.定义:指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治疗法则,又称为“逆治”。“逆”是指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2.适应症: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本质相一致的病症。具体包括:热者寒之:热证用寒凉药物治疗;寒者热之:寒证用温热药物治疗;实者泻之:实证用攻下药物治疗;虚者补之:虚证用补益药物治疗。 反治1.定义:是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为“从治”。“从”是指所用药物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一致。2.适应症:反治法是在临床征象和其本质不相一致的情况下应用的治法。具体用于以下四种情况: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一、治病求本------正治与反治 反治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即用温热药物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真寒假热证)。用于阴寒内盛,阴盛格阳,反见面红、脉大等热象的真寒假热证,如寒厥;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即用寒凉药物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真热假寒证)。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四肢厥冷、脉沉等寒象的真热假寒证,如热厥; 反治塞因塞用:是以补开塞,即用补益药物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真虚假实证)。用于因虚而闭阻的真虚假实证,如因虚所致的腹胀、便秘,血虚闭经等;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药物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真实假虚证)。用于因实邪内阻出现通泄症状的病证。如食积腹痛,泻下不畅,热结旁流;淤血崩漏;膀胱湿热所致的尿频,尿急,尿痛等。 一、治病求本------标本缓急1.基本概念标,即现象;本,即本质。是中医在治疗疾病时分析病证的两个矛盾。从正邪来分——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从病因与症状来分——病因为本,症状为标;以疾病的新旧或发病的先后来分——旧病为本,新病为标;先病为本,后病为标。 2.标本缓急处理原则标本治法的临床应用,一般是“治病必求于本”。但在有些情况下,就应采取“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同治”的原则。一、治病求本------标本缓急 一、治病求本------标本缓急3.运用原则急则治其标:就是在标症危急时,必须首先治标,后考虑治本。如高热、大出血、剧痛、慢性病复发较急者等。缓则治其本:就是在标症不急,病势轻缓时应采用治本的方法。对慢性病和急性病恢复期有指导意义。标本同治:就是在标病本病俱急或标本都不急时,可采用标本同治。如虚人感冒、阴亏便秘等。 二、调整阴阳阴阳是辨证的总纲,疾病的各种变化可以用阴阳失调来概括。故调整阴阳,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促进阴平阳秘,乃是临床治疗的根本法则之一。 二、调整阴阳1.损其偏盛——对于阴阳偏盛,即阴或阳某一方过盛有余的病证,可采用“损其有余”的治疗原则。如阳热亢盛的实热证用清泻其阳热的方法、阴寒内盛的寒实证用温散阴寒的方法。 二、调整阴阳2.补其偏衰——对于阴阳偏衰,即阴或阳某一方虚损不足的病证,可采用“补其不足”的方法治疗。如阴虚宜滋阴、阳虚宜补阳等。 三、扶正与祛邪疾病的过程,从正邪关系来说,就是正气与邪气矛盾双方相互斗争的过程。邪正斗争的胜负,决定着疾病的进退。邪胜于正则病进,正胜于邪则病退。正气充沛,则人体可防御外邪;正气不足,则外邪可致病。因此治疗疾病,就要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改变正邪双方的力量对比,使之有利于向疾病痊愈方面转化。所以,扶正祛邪是治疗疾病的重要原则。 三、扶正与祛邪1.基本概念扶正——使用扶助正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能力。扶正多用补虚的方法,包括针灸、推拿、气功及体育锻炼等。祛邪——应用泻法祛除病邪,以消除或削弱病邪对机体的损害。祛邪多用泻实的方法。扶正祛邪——应用“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以解决邪正矛盾,促使疾病向愈。扶正与祛邪虽然方法不同,但两者相互为用,相辅相成。扶正即可祛邪,祛邪即可扶正。 三、扶正与祛邪2.运用原则扶正与祛邪实际上是要处理好正邪两方的矛盾,如何处理?辨虚实——虚者扶正,实者祛邪。别主次——攻补的先后与轻重缓急。总之,应遵循“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的原则。 三、扶正与祛邪3.运用方式(1)单用扶正——适用于单纯正气虚而无邪气或邪气不盛的虚性病证(虚证或真虚假实证)。祛邪——适用于单纯邪实而正气不虚,以邪实为主要矛盾的实性病证(实证或真实假虚证)。 三、扶正与祛邪3.运用方式(2)并用扶正祛邪兼用:适用于正虚邪盛的病证,两者兼用要注意扶正不留邪,祛邪又不伤正。但在具体运用时,要分清正虚为主,还是邪实为主。扶正兼祛邪——适用于正虚为主的虚实夹杂证。祛邪兼扶正——适用于以邪实为主的虚实夹杂证。 3.运用方式(3)先后应用先祛邪后扶正(先攻后补)——适用于邪盛正虚,而正气尚能耐攻或同时兼顾扶正反会助邪的病证。如淤血所致的崩漏,宜先活血化瘀,后补血。先扶正后祛邪(先补后攻)——适用于正虚邪盛,但正虚较甚、不耐攻邪的虚实夹杂病证。三、扶正与祛邪 四、病治同异1.同病异治:相同的疾病,由于病机、病因不同而有不同的治法;同一疾病,在不同阶段,反映疾病的性质不同,也有不同的治法。如外感有风寒、风热的不同。2.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同一性质的证候,用相同的方法治疗。如气虚下陷的脱肛、崩漏、久泻等。 五、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指治疗疾病要根据季节、地区、气候以及人体的体质、性别、年龄、情志等的不同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1.因时制宜——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一般来说,春夏季节不宜使用辛温发散药物,以免开泄太过,耗伤阴气;秋冬季节,当慎用寒凉药物,以防伤阳。2.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考虑治疗用药。西北方天气寒冷,其病多外寒而内热,应散其外寒,凉其里热;东南方天气温热,因阳气外泄,故生内寒,应收敛外泄之阳气,温其内寒。3.因人制宜: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考虑治疗用药. 第二节治法治法,指在辨证的基础上,对疾病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法。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总则,它指导治法;治法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是治则的具体化,任何治法从属于一定的治则。 治法包括治疗大法和具体治法:治疗大法:概括了治疗的共性,在临床上具有普遍意义,主要指“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具体治法:是针对具体病证而拟定的治法,属于个性的、各具自己特定应用范围的治疗方法。第二节治法 一汗法:又叫解表法。指通过发汗解表,宣肺散邪的方法,使在表的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治法。适用于外感表证、疹出不透、疮疡初期以及水肿、泄泻、咳嗽、疟疾而表现为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表证者。汗法根据表证性质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两类。汗法的注意事项: 二吐法:又称催吐法。指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隔、胃脘的痰涎、宿食以及毒物等从口中吐出的治法。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涎壅盛的癫狂、喉痹,以及干霍乱吐泻不得等,属于病情急迫又急于吐出的实证。吐法的注意事项:该法易伤胃气,故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等应慎用。 三下法:又称泻下法。指通过荡涤肠胃、排除粪便的方法,使停留在肠胃的有形积滞,从大便排出的治法。适用于燥屎内结,冷积不化,瘀血内停,宿食不消,痰结停饮以及虫积等里实证。有寒下、温下、润下、逐水、祛瘀及攻补兼施等不同治法。下法的注意事项: 四和法:又称和解法。是指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治法。适用于邪犯少阳的半表半里证,肝脾不和,寒热错杂,表里同病等。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疏肝和胃,调和寒热,表里双解等。和法的注意事项: 五温法:又称温里法、祛寒法。指运用温热性质的药物,通过温里祛寒的方法,使在里之寒得以消散的治法。适用于里寒证,即脏腑的沉寒痼冷,寒饮内停,寒湿不化以及阳气衰微等病证。有温中散寒,温经散寒,回阳救逆等治法。温法的注意事项: 六清法:又称清热法。指运用寒凉药物,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方法,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的治法。主要适用于实热证。有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凉血、养阴清热等不同治法。清法的注意事项: 七消法:又称消导法。指运用消食导滞方药,使体内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治法。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症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等证。有消食导滞,消坚化积,行气消瘀等治法。消法的注意事项: 补法:又称补益法。指通过补养的方法,以恢复人体正气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脏腑气血、阴阳虚弱的病证。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不同。补法的注意事项: 谢谢! 关于“一次性颅脑外引流器”的 临床应用刘振川 一.颅脑大体解剖常识颅脑的大体范围:前面在眉弓以上,后面在后发际以上的范围。颅脑由外到内(里)依次是:头皮→颅骨→脑膜(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脑。其中:脑膜包括: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 二.外伤性颅脑出血颅脑外伤常造成颅内出血,若出血积聚在颅骨与硬脑膜之间称为“硬(脑)膜外血肿”。出血积聚在硬脑膜与蛛脑膜之间称为“硬(脑)膜下血肿”,根据发病时间(出血时间)的长短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其中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常见于老年人。 出血积聚在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称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正常情况下,在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存在一个腔隙即蛛网膜下腔,被脑脊液所充满,脑脊液对脑组织具有保护及营养作用。若出血在脑组织内称为“外伤性脑出血”,多伴有脑组织的挫裂伤。 三.自发性出血性脑血管病又称,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1.脑出血当脑出血为非外力性的,称为“自发性脑出血”。其病因常见为高血压、脑血管畸形、血液的凝血功能障碍(如白血病、血友病、慢性肝病、慢性肾病、出血热)等。其中,高血压为脑出血的最常见原因。脑出血以出血的部位大致分为基底节区(壳核、丘脑、尾状核)、皮层下(脑叶:额叶、颞叶、枕叶、顶叶)、小脑、脑干、脑室出血等。 2.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出血积聚在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出血。简而言之,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颅底部及脑表面的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为颅内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动脉瘤为动脉血管壁上的异常突起。简而言之,动脉瘤为动脉血管壁上的突出的“泡”,由于瘤壁缺乏肌层而变地薄弱,易破裂,造成出血,血液弥漫在脑表面,即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四.关于一次性颅脑外引流器1.关于命名:“一次性颅脑外引流器”是在原“脑室引流器”的基础上技术改进而成,不仅在脑室引流方面效果更好,而且适应症(面)扩大,故命名为“一次性颅脑外引流器”。 2.适应症:①颅脑外科(神经外科)开颅术后的引流。②高血压脑出血的血肿微创引流,可治疗各个部位的脑出血。③脑室外引流,可治疗脑室出血及梗阻性脑积水、不明原因的脑积水、颅脑手术时的脑室引流。④硬膜下血肿引流,尤其适应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钻孔引流。⑤硬膜外血肿的引流,配合液化术可治疗相对稳定的急性硬膜外血肿。 四.脑出血微创治疗的概况高血压脑出血手术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止血,而是清除出血(血肿)解除脑受压,减轻继发性脑损害(脑水肿)。在清除出血的过程中应以对脑组织所造成的创伤最小为前提。正因为如此,近年来微创或微侵袭治疗脑出血,已成为热门话题,并成为治疗脑出血的主流方法。 主要包括①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②内窥镜手术③“锁孔”手术④立体定向手术及锥颅血肿碎吸术、穿刺液化引流术(包括软通道、硬通道—主要指所谓的“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粉碎术”应用北京万特福公司产品YL-1穿刺针)。前者(①、②、③、④),都需要在颅骨上开直径2~4厘米的骨窗或骨瓣,建立一个类似大小的通道,创伤相对较大;锥颅血肿碎吸术和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粉碎术都是将直径3~5毫米的薄壁钢管置于脑内血肿,建立清除脑内血肿的硬通道,然后行引流术。 近年来,由于北京万特福公司的强力推广,以应用该公司的产品“YL-1穿刺针”所行的“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粉碎术”在国内应用较普遍。本人曾参加该公司主办的第一期学习班,1997年曾应用该方法治疗脑出血,逐步发现该技术弊端较多,疗效并不好。 五.软通道与硬通道的比较1.硬通道(YL-1穿刺针)(1)优点:操作最简单,不需要太多的外科操作基础。 (2)缺点:①YL-1穿刺针壁薄且前端开放且锐利,进针时对脑组织及神经纤维造成切割,对脑的损伤仍较大;②一旦进针后,不能调整方向;③金属材料,带针行CT检查时伪影太大,所以不能在CT导引下完成操作;④套管内的冲洗针对血肿的粉碎冲洗作用不大,反而对脑组织有损伤,故弄玄虚⑤引流时不能调节颅内压的高低。 2.软通道(一次性颅脑外引流器)(1)优点:①“一次性颅脑外引流器”引流管的前端为盲端的硅胶管,进管时对脑组织及神经纤维起分离作用,对脑的损伤性更小②能调整引流管的方向;③硅胶材料,CT检查时无伪影,所以能在CT导引下完成操作;④引流时能够调节颅内压的高低。 (2)缺点:技术要求相对较高。手术操作时,需配备小手术包,操作医生需一定的外科操作基础。 结论一次性颅脑外引流器是目前临床微创介入(穿刺、抽吸、液化、引流术)治疗脑出血比较完善的器械,是硬通道“YL-1穿刺针”的替代产品,而且适应范围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