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0.00 KB
- 2022-04-29 14:47:47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中医治则治法
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在整体观念和辨证的基础上,以四诊收集的客观资料为依据,经过全面分析,综合判断,根据不同病情制定不同治疗原则,提出具体的治疗方法。防治原则——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三因制宜、病治异同等。治疗大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
第一节防治原则防治原则——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总原则。防治原则包括:预防原则-----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疗原则-----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三因制宜、病治异同等。
二、既病防变1.定义——疾病发生以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把疾病消灭在萌芽阶段。2.目的——防止传变。3.方法——(1)早期诊断,早期治疗;(2)控制传变。
二、既病防变3.方法(1)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见微知著,防患未然”(2)防止传变①截断病邪的途径------根据疾病的传变规律防止演变。熟悉五行生克乘侮、经络传变、卫气营血传变规律。如《难经》“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②先安未受邪之地《难经》“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
(二)治疗原则1.定义——治疗疾病的总原则。最基本的治则包括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三因制宜、病治异同等。2.治则和治法的关系
一、治病求本1.定义——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求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素问》“治病必求于本”。“本”——是疾病的本质、根本,包括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2.意义——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则,对其他治则有指导意义。3.在应用这一治疗原则时,必须掌握“正治与反治”、“治标与治本”两种情况。
一、治病求本------正治与反治正治1.定义:指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治疗法则,又称为“逆治”。“逆”是指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2.适应症: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本质相一致的病症。具体包括:热者寒之:热证用寒凉药物治疗;寒者热之:寒证用温热药物治疗;实者泻之:实证用攻下药物治疗;虚者补之:虚证用补益药物治疗。
反治1.定义:是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为“从治”。“从”是指所用药物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一致。2.适应症:反治法是在临床征象和其本质不相一致的情况下应用的治法。具体用于以下四种情况: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一、治病求本------正治与反治
反治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即用温热药物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真寒假热证)。用于阴寒内盛,阴盛格阳,反见面红、脉大等热象的真寒假热证,如寒厥;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即用寒凉药物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真热假寒证)。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四肢厥冷、脉沉等寒象的真热假寒证,如热厥;
反治塞因塞用:是以补开塞,即用补益药物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真虚假实证)。用于因虚而闭阻的真虚假实证,如因虚所致的腹胀、便秘,血虚闭经等;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药物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真实假虚证)。用于因实邪内阻出现通泄症状的病证。如食积腹痛,泻下不畅,热结旁流;淤血崩漏;膀胱湿热所致的尿频,尿急,尿痛等。
一、治病求本------标本缓急1.基本概念标,即现象;本,即本质。是中医在治疗疾病时分析病证的两个矛盾。从正邪来分——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从病因与症状来分——病因为本,症状为标;以疾病的新旧或发病的先后来分——旧病为本,新病为标;先病为本,后病为标。
2.标本缓急处理原则标本治法的临床应用,一般是“治病必求于本”。但在有些情况下,就应采取“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同治”的原则。一、治病求本------标本缓急
一、治病求本------标本缓急3.运用原则急则治其标:就是在标症危急时,必须首先治标,后考虑治本。如高热、大出血、剧痛、慢性病复发较急者等。缓则治其本:就是在标症不急,病势轻缓时应采用治本的方法。对慢性病和急性病恢复期有指导意义。标本同治:就是在标病本病俱急或标本都不急时,可采用标本同治。如虚人感冒、阴亏便秘等。
二、调整阴阳阴阳是辨证的总纲,疾病的各种变化可以用阴阳失调来概括。故调整阴阳,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促进阴平阳秘,乃是临床治疗的根本法则之一。
二、调整阴阳1.损其偏盛——对于阴阳偏盛,即阴或阳某一方过盛有余的病证,可采用“损其有余”的治疗原则。如阳热亢盛的实热证用清泻其阳热的方法、阴寒内盛的寒实证用温散阴寒的方法。
二、调整阴阳2.补其偏衰——对于阴阳偏衰,即阴或阳某一方虚损不足的病证,可采用“补其不足”的方法治疗。如阴虚宜滋阴、阳虚宜补阳等。
三、扶正与祛邪疾病的过程,从正邪关系来说,就是正气与邪气矛盾双方相互斗争的过程。邪正斗争的胜负,决定着疾病的进退。邪胜于正则病进,正胜于邪则病退。正气充沛,则人体可防御外邪;正气不足,则外邪可致病。因此治疗疾病,就要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改变正邪双方的力量对比,使之有利于向疾病痊愈方面转化。所以,扶正祛邪是治疗疾病的重要原则。
三、扶正与祛邪1.基本概念扶正——使用扶助正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能力。扶正多用补虚的方法,包括针灸、推拿、气功及体育锻炼等。祛邪——应用泻法祛除病邪,以消除或削弱病邪对机体的损害。祛邪多用泻实的方法。扶正祛邪——应用“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以解决邪正矛盾,促使疾病向愈。扶正与祛邪虽然方法不同,但两者相互为用,相辅相成。扶正即可祛邪,祛邪即可扶正。
三、扶正与祛邪2.运用原则扶正与祛邪实际上是要处理好正邪两方的矛盾,如何处理?辨虚实——虚者扶正,实者祛邪。别主次——攻补的先后与轻重缓急。总之,应遵循“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的原则。
三、扶正与祛邪3.运用方式(1)单用扶正——适用于单纯正气虚而无邪气或邪气不盛的虚性病证(虚证或真虚假实证)。祛邪——适用于单纯邪实而正气不虚,以邪实为主要矛盾的实性病证(实证或真实假虚证)。
三、扶正与祛邪3.运用方式(2)并用扶正祛邪兼用:适用于正虚邪盛的病证,两者兼用要注意扶正不留邪,祛邪又不伤正。但在具体运用时,要分清正虚为主,还是邪实为主。扶正兼祛邪——适用于正虚为主的虚实夹杂证。祛邪兼扶正——适用于以邪实为主的虚实夹杂证。
3.运用方式(3)先后应用先祛邪后扶正(先攻后补)——适用于邪盛正虚,而正气尚能耐攻或同时兼顾扶正反会助邪的病证。如淤血所致的崩漏,宜先活血化瘀,后补血。先扶正后祛邪(先补后攻)——适用于正虚邪盛,但正虚较甚、不耐攻邪的虚实夹杂病证。三、扶正与祛邪
四、病治同异1.同病异治:相同的疾病,由于病机、病因不同而有不同的治法;同一疾病,在不同阶段,反映疾病的性质不同,也有不同的治法。如外感有风寒、风热的不同。2.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同一性质的证候,用相同的方法治疗。如气虚下陷的脱肛、崩漏、久泻等。
五、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指治疗疾病要根据季节、地区、气候以及人体的体质、性别、年龄、情志等的不同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1.因时制宜——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一般来说,春夏季节不宜使用辛温发散药物,以免开泄太过,耗伤阴气;秋冬季节,当慎用寒凉药物,以防伤阳。2.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考虑治疗用药。西北方天气寒冷,其病多外寒而内热,应散其外寒,凉其里热;东南方天气温热,因阳气外泄,故生内寒,应收敛外泄之阳气,温其内寒。3.因人制宜: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考虑治疗用药.
第二节治法治法,指在辨证的基础上,对疾病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法。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总则,它指导治法;治法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是治则的具体化,任何治法从属于一定的治则。
治法包括治疗大法和具体治法:治疗大法:概括了治疗的共性,在临床上具有普遍意义,主要指“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具体治法:是针对具体病证而拟定的治法,属于个性的、各具自己特定应用范围的治疗方法。第二节治法
一汗法:又叫解表法。指通过发汗解表,宣肺散邪的方法,使在表的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治法。适用于外感表证、疹出不透、疮疡初期以及水肿、泄泻、咳嗽、疟疾而表现为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表证者。汗法根据表证性质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两类。汗法的注意事项:
二吐法:又称催吐法。指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隔、胃脘的痰涎、宿食以及毒物等从口中吐出的治法。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涎壅盛的癫狂、喉痹,以及干霍乱吐泻不得等,属于病情急迫又急于吐出的实证。吐法的注意事项:该法易伤胃气,故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等应慎用。
三下法:又称泻下法。指通过荡涤肠胃、排除粪便的方法,使停留在肠胃的有形积滞,从大便排出的治法。适用于燥屎内结,冷积不化,瘀血内停,宿食不消,痰结停饮以及虫积等里实证。有寒下、温下、润下、逐水、祛瘀及攻补兼施等不同治法。下法的注意事项:
四和法:又称和解法。是指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治法。适用于邪犯少阳的半表半里证,肝脾不和,寒热错杂,表里同病等。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疏肝和胃,调和寒热,表里双解等。和法的注意事项:
五温法:又称温里法、祛寒法。指运用温热性质的药物,通过温里祛寒的方法,使在里之寒得以消散的治法。适用于里寒证,即脏腑的沉寒痼冷,寒饮内停,寒湿不化以及阳气衰微等病证。有温中散寒,温经散寒,回阳救逆等治法。温法的注意事项:
六清法:又称清热法。指运用寒凉药物,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方法,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的治法。主要适用于实热证。有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凉血、养阴清热等不同治法。清法的注意事项:
七消法:又称消导法。指运用消食导滞方药,使体内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治法。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症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等证。有消食导滞,消坚化积,行气消瘀等治法。消法的注意事项:
补法:又称补益法。指通过补养的方法,以恢复人体正气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脏腑气血、阴阳虚弱的病证。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不同。补法的注意事项:
谢谢!
带状疱疹误诊四例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相修平
前言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以成簇疱疹呈带状分布,伴有疼痛为主要特征。中医称为“缠腰火丹”、“蛇窜疮”等,多由肝火旺盛,脾湿久郁而致,湿热交结,阻遏经络,气血痹阻不通而成。近年来,随着天气、环境变化,带状疱疹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本人在临证过程中发现带状疱疹临床误诊率很高,在此仅举四例,希望引起临床工作者重视。
1.女,70岁,2004年9月21日初诊。素有冠心病、心律失常病史,20天前感冒后出现心前区疼痛不适,静滴抗生素后感冒痊愈但心前区疼痛加重,于省级某医院以冠心病住院治疗,静滴鲁南欣康、爱倍等药物,两周未见好转,遂求诊于中医。来诊见:心前区疼痛异常,有针刺感、刀割感,纳呆,眠差,甚时彻夜不眠。大便干,2-3天一行,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结代。望诊其心前区皮色正常,触诊局部皮温不高,心前区及左胁肋部有压痛及反跳痛,听诊心率90次/分,律不齐,主动脉瓣听诊区可闻及收缩期4级杂音。血常规示:淋巴细胞总数6*109/l。心电图示:房颤。心肌酶均在正常范围内。
中医辩证属肝胆湿热蕴阻经络,不通则痛,结合西医诊治经过和化验检查结果该病人属不典型带状疱疹,治疗以清利湿热,凉血通络为法,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常规服。服6剂后,患者疼痛明显减轻,继服6剂疼痛消失。
2.女,65岁,2004年10月27日初诊。1月前患者生气后出现右胁肋部胀满,恶心欲吐,时泛酸,心烦易怒。于当地某医院行腹部B超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正常范围。钡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曾服多种治疗胃炎药物及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疏肝理气方剂效不佳,求诊于中医。诊见:右胁肋部疼痛难忍,轻微触摸便引起剧烈疼痛,疼痛有火灼感、过电感,伴有胃脘部痞满不适,泛酸、恶心,纳差,食欲不振,眠差。大便干,1-2天一行,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查右胁肋部皮色、皮温正常,有压痛及反跳痛。
中医辩证为肝郁脾虚,湿热蕴结。治宜清热解毒,健脾利湿。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常规服。服2剂后右胁肋部出现疱疹但疼痛程度减轻,继服20剂,疱疹痊愈,疼痛消失。
3.男,68岁,2004年10月15日初诊。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余年,一周前受凉后出现左侧偏头痛,疼痛渐加重。诊见:左侧太阳穴及前额部灼热疼痛,无鼻塞流涕,无发热恶寒,面红耳赤,心烦易怒,纳可,眠差,二便调。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查BP150/90mmHg。颅脑CT:未见明显异常。笔者以高血压外感头痛论治,予芎芷石膏汤加减常规服,服3剂后患者左侧头部出现疱疹,笔者恍然大悟,遂知误诊,改用清利肝胆湿热之剂,疱疹痊愈。
4.女,63岁,2004年11月8日初诊。平素有胆囊炎病史。一周前服食变质食物后出现腹痛腹泻,自服黄连素后腹痛腹泻好转,但右胁部疼痛加剧,行腹部B超示:慢性胆囊炎。于省级某医院消化科住院治疗10天,疼痛未缓解,遂来求诊。诊见:右胁部灼热疼痛,纳差,厌食油腻,眠差,大便稀溏,一日3次,小便黄。舌偏红,苔黄腻,脉弦。查体:右胁部皮色正常,皮温较左侧高,有压痛及反跳痛,莫菲氏征(+)。中医辩证属湿热蕴蒸肝胆,处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服12剂疼痛消失。
5.小结:综合以上四例,患者均为老年人,年老体弱,正气亏虚,抗邪之力下降,加之素有冠心病、胆囊炎等疾病,易误认为旧病复发,且患者病前多有外感病史,毒邪稽留体内与气血搏结,阻于经络,滞于脏腑,使气机运行受阻,经络阻塞不通,“不通则痛”故临床疼痛症状较明显。有些病人可因早期仅有疼痛而误诊为心绞痛、胆绞痛等。有些患者免疫力较差或早期应用抗生素、清热解毒药物而不出现疱疹仅有疼痛,故临证应根据疼痛的特点及用药后的临床变化,注意鉴别诊断,避免误诊误治。
谢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中医学基础7(诊断)课件PPT.ppt
- 最新中医学概论(1)课件PPT.ppt
- 最新中医实证虚症的几个课件虚证1课件PPT.ppt
- 最新中医实证-虚症的几个课件虚证-1(1)课件PPT.ppt
- 最新中医常用诊疗技术课件PPT.ppt
- 最新中医护理八纲辨证施护课件PPT.ppt
- 最新中医推拿课件-推拿疗法课件PPT.ppt
- 最新中医推拿手法 PPT课件PPT课件.ppt
- 最新中医方剂学第1章解表剂课件PPT.ppt
- 最新中医治则治法(2)课件PPT.ppt
- 最新中医望闻问切ppt课件PPT.ppt
- 最新中医方剂学课件PPT 理气剂ppt课件.ppt
- 最新中医治疗黄褐斑课件课件PPT.ppt
- 最新中医治疗足跟痛课件PPT.ppt
- 最新中医病案分析课件PPT.ppt
- 最新中医眼科学(1)课件PPT.ppt
- 最新中医知识-咳嗽(1)课件PPT.ppt
- 最新中医美容精典话术(1)课件PPT.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