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7 MB
- 2022-04-29 14:26:47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季氏将伐颛臾精品课件
教学目标:1、弄清思路,理解课文。2、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3、归纳文言词语意义及句式。重点:文言多义词与句式辩识。难点:孔子的主张。
析题:季氏将伐颛臾关键词语是:将伐将:说明尚未实现,可以劝阻;如果可以劝阻而不加努力,于理不通,于情不合。伐:攻打,明目张胆,在本文中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意思,所以“季氏伐颛臾”是非正义的事。
文学常识拓展:“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背景简介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听录音范读,正音断句,体会语气节奏
①论语()②颛臾()③社稷()④虎兕()⑤出于柙()⑥焉用彼相矣()⑦干戈()⑧冉有()⑨椟()正音:请你读读准费()
①论语(lún)②颛臾(zhuānyú)③社稷(jì)④虎兕(sì)⑤出于柙(xiá)⑥焉用彼相矣(xiàng)⑦干戈(gē)⑧冉有(rǎn)⑨椟(dú)正音:请你读读准费()bì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朗读第一段
(1)季氏将伐颛臾①季氏,鲁国权臣。季孙氏,这里指季康子(名肥,鲁国的大夫)。②将,表时间的副词,将要。③“伐”,讨伐,攻打。就是公开地攻打。与之相反的是“袭”,就是趁人不备而进攻。④本句话是事件的起因,是孔子阐释自己政治观念的背景。]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①冉有、季路:两人都是孔子学生,当时是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名求,字子有,也称冉求。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②见,拜见,谒见;于,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③本句话表现两弟子把季氏动武的消息通报给孔子,而语言中透露出冉有、季路对动武的赞同。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①求,冉有。无乃······与,表示对情况的推定,含推断语气,相当于“恐怕······吧”。②尔,你,指冉有,宾语前置。是,这,是宾语提前的标志。代词,指代没能劝说季氏放弃伐颛臾的想法。③过,责备,动词。与”通“欤”,语气词,用在句末表推测,可译为“吧”、“吗”。④本句表达了孔子对弟子的批评,又鲜明地显示了自己的观点。孔子说:“冉求!恐怕应该责备你吧?
(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夫:发语词。者,助词。以为:把…作为。“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之指颛臾。是--这。颛臾,先代的国君任命他主持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鲁国的疆域之中,是鲁国的藩属。
(4)何以伐为?“何以……为?”是反问句式。何以:以何,宾语前置为什么要讨伐他呢?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季氏将要攻打颛臾。冉求、季路去拜见孔子,说:“季氏将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了。”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孔子说:“冉有!恐怕要责备你们吧?颛臾,过去先王曾经让他担任东蒙山的主祭人,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而且在(鲁国的)国境之内了,这是鲁国的臣属啊,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课文第一段问题对于“将伐颛臾”一事,冉有和季路是怎样向孔子表述的?孔子是什么态度,理由是什么?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冉有故意将讨伐轻描淡写,说成“有事”,第三段又振振有词地提出讨伐的理由,可见他是赞同这场战争的。
六问:对于攻伐颛臾,孔子的态度是什么?列举了哪三条理由?孔子旗帜鲜明地反对,义正词严地斥责攻伐颛臾。孔子的话: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反对理由有三: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先王所封,不可伐;且在邦域之中矣——邦域之中,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也——社稷之臣,不当伐。
第一段语言知识点一个通假字:无乃尔是过与?一个古今异义词: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把(他)封为]一个词类活用:无乃尔是过与[名作动,过错——责备]一个省略句: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一个判断句:是社稷之臣也两个宾前句:
A)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是个文言固定句式相当于“恐怕……吧”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是”宾前]B)何以伐为?还原:以何伐为?[为:疑问句末语气助词,“呢”]
试背诵季氏将伐_____。______见于孔子,曰:“季氏_______颛臾。”孔子曰:“求!______是过与?夫_____,昔者_____以为_______,且在_____之中矣,是__________也。何以_____?”
______伐______。________见于_____,曰:“_______有事于______。”_____曰:“求!_________?夫颛臾,___________,且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朗读第二段: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施展才能担任职位不就职摇晃、站不稳跌倒形:错误名:过错从在为什么通“欤”,呢这护持、扶持搀扶表转折那关猛兽的笼子匣子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冉有说:“季孙大夫要这样做,我们俩都不想(这样)啊。”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能展现自己的才能,就任职;如果不能,就辞职退位。’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瞎子)遇到摇晃要倒下却不去扶持;跌倒了又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那搀扶的人呢?
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宝玉毁在匣子里,这是谁的过错呢?这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比喻论证
双重喻义:“虎兕出于柙”喻指季康子去攻打颛臾,“龟玉毁于椟中”喻指颛臾在境内遭到攻打,这是第一重喻义;老虎、犀牛从笼中跑出,龟甲和玉在盒中被毁皆因管理人员失职,因此来喻指季路、冉有失职,这是第二重喻义
冉有的狡辩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冉有在老师敏锐的责问下,把责任推到季氏身上。
对于攻伐颛臾,冉有真的“不欲”吗?如果不是真的,课文中能找到确凿的证据吗?这说明冉有是个什么样的人?并非真的“不欲”。证据是冉有的第三句话:“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说明冉有口是心非。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冉有说这话想干什么?推卸责任(开脱自己)。
2.对于冉有推卸责任的态度,孔子用什么方法驳斥?先引名言——不能尽职就别尸位素餐;再作类比——既为辅助就当恪尽职守;后设比喻——猛兽出笼为害,龟玉毁于柙中,谁辞其咎?
冉有曰:“_____欲之,_________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_______,不能者止。’危_______,颠______,则_______相矣?且尔言____。_____出于柙,龟玉______,是______与?”
冉有曰:“夫子欲之,___________。”孔子曰:“求!_______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颠而不扶,__________?且尔言过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谁之过与?”
朗读第三段: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如今那坚固表并列bì一定成为忧患、祸害痛恨、讨厌那舍弃、回避表转折给托辞、借口孔子自称句中助词古义:诸侯的封地叫国今义:国家。古义:卿大夫的封地叫家今义:家庭。担忧、害怕少不均匀贫困不安定表并列倾覆这本国以外的人施行使……来使动,使……来使动,使……安心,使动,辅佐使……来使动,分崩:分裂;离析:涣散形容国家或集团四分五裂,不可收拾。保全策划动武表转折国内
课文第三段针对孔子的批评冉有是怎样辩解的?
冉有第二次狡辩冉有的辩解:“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颛臾,城墙坚固,离季孙的封地费很近,现在不占领,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分析:冉有要作辩解,表明冉有仍然坚持对颛臾动武。这必将受到孔子进一步批评,由此也将进一步显示孔子的思想。
课文第三段孔子又是怎样反驳的?
求!君子疾夫舍“欲之”而必为之辞。冉有啊!君子痛恨那种避而不说自己想要那样做,却一定要另找借口的做法。哼!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我听说过,无论诸侯还是大夫,不怕人口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或者:不怕东西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口少,安定,便不会倾危。“盖”,表示语气的情态副词,常放在句首表示提示语气。“无”,没有。“寡”,与“少”是同义词。“倾”,倾覆。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抚他们。
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既然使他们来了,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如今仲由和冉求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抚。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内使用武力。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鲁国国内吧。
思考:冉有前面遮遮掩掩,最后道出内心主张,原来是支持季氏讨伐颛臾的。这时孔子态度有何变化?从“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可看出孔子的态度是气愤的,狠狠地训斥。
对于冉有编造借口,孔子为什么只批评了一句,就转换话题,谈论“文德”?这表明孔子的谈话艺术具有什么特点?编造借口属于冉有的个人品质问题,文德属于治国之本,前轻后重,孔子当然要避轻就重。表明孔子谈话善于撇开枝叶,紧抓主干,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孔子在批判了冉有的狡辩之后,正面提出了自己的治国思想,在孔子看来一个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对内对外各应当怎样做?对内要:均和安。对外要:修文德以来之。这充分体现了孔子实行仁政、实行礼治、加强教化、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
孔子治国安邦的原则是什么?“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表明了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
孔子在正面提出了自己的治国主张后,对照这一主张又斥责自己的学生犯下了哪三个错误?一误——远人不服不能来二误——分崩离析不能守三误——谋动干戈于邦内
文中哪一句表现了孔子的远见卓识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最后一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末句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季氏发动战争的本质是谋乱,妄图篡夺鲁国的政权。这句体现了孔子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敏锐的政治眼光。
归纳文中衍变出来的成语祸起萧墙或萧墙之祸,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分崩离析形容国家或集团四分五裂,不可收拾。分崩:分裂;离析:涣散季孙之忧原指季孙氏的忧患,后借指内部的忧患祸起萧墙1、2、3、
背诵思路冉有为季氏辩护→孔子提出安邦原则→冉有季路有背原则→孔子指出季氏之忧
冉有曰:“今夫_____,固而_____。今不取,_____必为_____忧。”孔子曰:“求!君子_______而必为之辞。丘也闻______者,不患寡而_____,不患贫而_____。盖均____,和____,安_____。夫如是,故_____不服,则_____以来之,既来之,______。今________,相夫子,______,而不能__也,邦______析,而不能__也,而谋______于邦内。吾恐_____之忧,不在_____,而在_____之内也。”
孔子曰:“求!君子____________。丘也闻__________,不患寡而患不均,_________。盖______,和无寡,_______。夫如是,故远人不服,________,既来之,_______。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守也,_________。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___________。”
虎兕出柙:比喻恶人逃脱或作事不尽责,主管者应负责任。既来之,则安之:原指使他们吸引来以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大动干戈:发生战争,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朗读第三段: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冉有三句话各有特点:或闪烁其辞,或言不由衷,或编造借口。那么,这每一种态度分别对应哪一句话?各想达到什么目的?第一句——闪烁其辞,试探孔子;第二句——言不由衷,推卸责任;第三句——编造借口,掩盖本意。
阅读、思考、讨论文章一共写了孔子与冉有三次对话。试概括三次对话的主要内容。第一次对话:第二次对话:第三次对话:阐述反对讨伐的理由批评两学生没有尽责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季氏将伐颛臾
怎么看: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实际上是说的均贫富,讲稳定,求发展的治国方略,既包括内政也包括外交,既涉及经济也涉及政治。其中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的贫富思想。他的这种思想当然不同于共产主义,而具有平均主义的色彩。因为他“不患贫”而共产主义却是“患贫”--消灭贫穷的主义。当然,历史地看,孔子的均贫富思想仍然具有积极意义。至少,它成为后世不少农民起义的口号和目标。
写作特点本篇在言行记录中是怎样绘声绘色地刻画人物神态和气质的?1.孔子的对话,他三次直呼“求”,语气急促,传达了他深恶痛绝的神态;2.运用反诘句,语势猛烈,使冉有理屈词穷,无招架之力。
力伐争利文德治国文中涉及了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责无乃尔是过与先王以为东蒙主——不可伐且在邦域之中矣——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也——不当伐驳引用名言设比喻斥君子品质政治主张揭穿阴谋晓之以礼晓之以理晓之以德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冉有孔子文章一共写了孔子与冉有三次对话。
主旨:《季氏将伐颛臾》通过记叙孔子与学生关于季氏将伐颛臾的谈话,表现了孔子反对战争,而重视教化,以德服人,“仁政”思想和主张。
五、中心概括本文记载的是孔子与弟子冉有、季路的一次对话。通过写孔子谴责了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表达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治思想,以及用文教德政来使“远人”归服的主张。
延伸巩固翻译下列句子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恐怕该责备你吧!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能施展才能则居其位,否则就不要去。有道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的态度)。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知识整理
1.是例句出处释义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正确,与“非”相对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判断词,是2.疾例句出处释义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病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厌恶、痛恨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快、急速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疾苦、痛苦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强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妒忌
3、止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4、见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不去禁止、阻止只是、仅仅看见见解、见识拜见、谒见xiàn,出现
5、过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过犹不及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且尔言过矣是谁之过与无乃尔是过与故尝与过宋将军走过、经过超过过分、过于错误过错责备拜访
“与”通“欤”,语气词,用在句末表推测,可译为“吧”、“吗”同例1,表反问,可译为“呢”1、通假字1.无乃尔是过与2.是谁之过与
1、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而不能来(之)2.“既来之,则安之。”使动用法:使……来、归顺2、词类活用使动用法,使……安定。
3、相夫子4、①后世必为子孙忧②吾恐季孙之忧指忧患的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2、词类活用相:名词活用为动词。辅助季氏
3、古今异义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2)是谁之过与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古义:指示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
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4)陈力就列古义:诸侯的封地叫国卿大夫的封地叫家今义:国家,家庭。古义:就——居,充任;列——职位今义:到队列里去。
过是谁之过与无乃尔是过与且尔言过矣责备,动词过错,名词责备,动词安不患贫而患不安既来之,则安之安定,形容词使……生活安定4、一词多义错误,形容词
相则将焉用彼相矣相夫子辅助盲人走路的人,名词辅佐,动词引出对象于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虎兕出于柙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对从在
5、文言句式1)固定句式A、无乃尔是过与?B、何以伐为?2)判断句:是社稷之臣也恐怕……吧恐怕该责备你吧?为什么……呢为什么要攻打它呢?这是国家的臣属
3)宾语前置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又何羡乎!A、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于动词前。B、当疑问代词充当宾语时,就要前置。又羡慕什么呢?又羡何乎?无乃过尔与?是谁之过与?这应责备谁呢?
1.特殊词义(1)何以伐为(语气词,表反问)(2)是社稷之臣也(指示代词,这)(3)盖均无贫(句首发语词)(4)则修文德以来之(整治)2.词类活用使动用法。既来之,则安之(使……来、使……安定)则修文德以来之/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使……来)(2)名词作动词。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托辞,找借口)一、文言实词
1.而连词,表转折。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辞/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2)连词,表并列。固而近于费/不患寡而患不均/而在萧墙之内也2.之助词,的。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吾恐季孙之忧/而在萧墙之内也(2)代词。夫子欲之(它)/既来之,则安之(代远人)二、文言虚词
3.且(1)连词,而且,并且。且在邦域之中矣(2)连词,况且。且尔言过矣4.为(1)动词,成为。后世必为子孙忧(2)语气词,表反问。何以伐为5.也(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是社稷之臣也(2)句中语气词。丘也闻有国有家者(3)句末语气词。今由与求也
6.以(1)介词,因为。何以伐为(2)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以便”。则修文德以来之7.于(1)介词,对。季氏将有事于颛臾(2)介词,从。虎兕出于押(3)介词,在。龟玉毁于椟中
1.判断句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疑问句(1)求!无乃尔是过与(疑问语气词“与”,表疑问)(2)何以伐为(疑问代词“何”与句末语气词“为”,表反问)(3)是谁之过与(疑问代词“谁”与疑问语气词“与”,表疑问)三、文言句式
3.省略句(1)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省动词宾语“之”,即颛臾)(2)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国君)则修文德以来之(省去主语“国君”)(3)(国君)既来之,则安之(省去主语“国君”)(4)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之)也(省去宾语“之”)
4.倒装句(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于颛臾有事,介宾短语后置)(2)何以伐为(以何伐为,宾语前置)(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于柙出,介词宾语后置;于椟中毁,介宾短语后置)(4)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于邦内谋动干戈,介宾短语后置)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孔子格言
欲速则不达。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四海之内皆兄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生可畏。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朽木不可雕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尽善尽美。
※小不忍则乱大谋※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道不同,不相为谋※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孔子名言
1、 下列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无乃尔是过与B是谁之过与C且尔言过矣D闻大王有意督过之2、 选出加点“而”表示关系不同的一项:A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B位尊而无功C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D后狼止而前狼又至3、 选出加点“者”用法不同的一项:A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B吾二者皆不欲也C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D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1.AD2.C3.A
4、 选出加点“是”用法不同的一项:A是谁之过与B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C无乃尔是过与D财用于是乎出5、 选出加点“焉”意义、用法不同的一项:A则将焉用彼相矣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C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D焉用亡郑以陪邻6、 选出加点“之”用法不同的一项:A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B且在邦域之中矣C夫子欲之D太后盛气而揖之4.C5.C6.B7.B
7、 选出加点“于”意义、用法不同的一项:A虎兕出于柙B季氏将有事于颛臾C安陵君受地于先王D青,取之于蓝《季氏将伐颛臾》中产生或引伸出来的成语有(A,B,D,E) A 分崩离析 B 祸起萧墙 C 井底之蛙 D 开柙出虎 E 季孙之忧
延伸巩固——2、语段阅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翻译: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
延伸巩固——2、语段阅读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一问:冉有、季路告诉孔子“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是瞒着季氏,还是事先已征得季氏同意,或者干脆就是季氏授意他们来的?
两种猜测家臣的一举一动都须秉承主子的旨意,不可能自作主张,因此,很可能是季氏授意他们来的。也不能完全排除冉有自作主张的可能,他有这毛病。试看他推卸责任那句话,就不可能是季氏的授意,很可能是他自己“灵机一动”。
二问:在三段对话中,季路一言不发,这是为什么?请从季路的性格或者心态方面探讨一下原因。
三种可能可能一:季路不善言辞,干脆让伶牙俐齿的冉有抢先发言,自个儿乐得清闲。可能二:季路城府极深,有意让冉有出头露面,自己躲在幕后,可进可退。可能三:对于攻伐颛臾,季路并非冉有那样的铁杆儿支持者,但驳不掉季氏和冉有的面子,只好一起面见孔子,却以沉默来表示自己的尴尬处境或矛盾心境。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由真菌侵害脑膜引起的炎症,属于深部真菌感染,脑膜和脑实质常同时受累。多表现为亚急性或慢性起病,新型隐球菌对中枢神经系统有特殊的亲和力,是真菌性脑膜炎中最多见的菌种。30%-50%的患者伴有免疫功能低下等疾病。死亡率达25%。
新型隐球菌特性属真菌类,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4-12µm,菌体有较厚的夹膜。鸽巢或鸽类中获得的新型隐球菌多有致病性,人类感染新型隐球菌主要来源于接触鸽子的排泄物。隐球菌能在中枢神经系统存活与脑脊液中缺乏抗体和补体激活系统有关。脑脊液中多巴胺有利于隐球菌生长。
病理改变脑膜:脑膜明显增厚,脑底局限性或广泛性不规则的小的灰色肉芽肿结节,血管周围及软脑膜下形成小脓肿样病灶,呈急性或慢性化脓性炎症反应。镜检:有炎症渗出、内含淋巴细胞、单核细胞、隐球菌及吞食菌体的多核巨细胞。
病理改变脑实质:眼脑沟、脑池形成小脓肿或肉芽肿,其内可见菌体或菌丝,脑回变宽、水肿,蛛网膜粘连,颅压增高。脑血管周期延及内膜炎,管壁增厚,管腔闭塞提示有脓毒血栓。
临床表现多见于青壮年,多为亚急性或慢性起病.高颅压的症状和体征。伴轻至中度发热.脑膜刺激征,可能与头痛不一致。严重者可有脑实质损害的症状和体征。少数病人有颅神经损害的症状和体征。急性重症病人可有意识障碍、脑疝、抽搐发作等。
实验室检查1、脑脊液压力:200-400mmH2O2、CSFWBC10-500以淋巴细胞为主。3、蛋白轻至中度增高,糖明显降低,甚至为零,氯化物轻度降低。4、57-80%CSF涂片墨汁染色可见带有夹膜的圆形隐球菌。5、90%的血清或CSF可见出夹膜抗原或相应抗体,有较高的特异性。
鉴别诊断——与结脑鉴别病名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起病亚急性、慢性多呈亚急性发热不规则38℃左右较早出现午后热颅神经视神经外展神经CSFWBC200/mm3以下多见200-500/mm3CSFGLU明显下降至零很少低于1.12mmol/LCSF-P轻、中度增高明显增高CSF-CL不低于85mmol/L低于85mmol/L细菌涂片墨汁染色(+)抗酸染色(+)脑外病变肝,肾,肺,皮肤粘膜淋巴结,肺,骨骼,关节
治疗1、一般治疗2、抗真菌治疗两性霉素B:0.25—1mg/kg+5%GS500mlIvgtt>6hQd,无不良反应每日增加5-10mg至40-50mg/d。总量为2-4g鞘内注射:0.1mg/次,2-3次/周,以后每次加0.1-.02mg至1mg/次,总疗程20-30次
咪康唑:15mg/kg+5%GS250-500mlivgttQd2周以上,总量不超过90g。氟康唑:首次剂量400mg/d,以后改为200mg/d,Bid,8-12/w,儿童剂量3-6mg/kg大蒜素:20-60mg/d,ivgtt2-4w/疗程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孕期营养课件PPT课件.ppt
- 最新孕期甲状腺疾病(1)课件PPT.ppt
- 最新孕期甲状腺功能筛查的意义(1)课件PPT.ppt
- 最新孕期甲状腺功能筛查的意义课件PPT.ppt
- 最新孕期常见症处理及新生儿护理6.28课件PPT.ppt
- 最新存在主义心理治疗课件PPT.ppt
- 最新孙训方材料力学08组合变形课件PPT课件.ppt
- 最新孙权劝学含名家解读与赏析课件PPTPPT课件.ppt
- 最新孤独症儿童的感知觉—心理学原理 课件课件PPT.ppt
- 最新孟菲斯儿童成长教育课件PPT课件模板范文课件ppt.ppt
- 最新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上课用ppt分析课件PPT.ppt
- 最新学习与纪律主题班会课件PPT.ppt
- 最新学业职业事业.方案课件PPT.ppt
- 最新孤立性肺结节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课件PPT.ppt
- 最新学习医古文的方法课件PPT.ppt
- 最新学习共同体的观课纪录课件PPT.ppt
- 最新学习伴成长--课件课件PPT.ppt
- 最新学习任务群专题教学案例展示课件PPT.ppt